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微动力管网节点水处理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6:09:34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污水处理设备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微动力管网节点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农村生活污水包含厨房炊事用水、沐浴、洗涤用水和冲洗厕所用水等。水中有机物含量大、氮磷含量多,基本上不含有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水质波动大,可生化性强;不同时段的水质不同;厕所排放的污水水质较差,含氮量高。

目前国内外应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处理技术比较多,名称也多种多样,但从工艺原理上通常可归为两类:一是自然处理系统,利用土壤过滤、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的原理,又称为生态处理系统。二是生物处理系统,又可分为好氧生物处理和厌氧生物处理。

一般农村的生活污水量都比较小,污水浓度低,变化系数大。居民生活规律相近,导致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早晚比白天大,夜间排水量小,甚至可能断流,水量变化明显,即污水排放呈不连续状态,具有变化幅度大的特点;在上午、中午、下午都有一个高峰时段。农村村镇人口较少,分布广泛且分散。

目前污水处理一般是将农村生活污水分片收集或集中收集后,统一建设一处处理设施,采用中小型污水处理设备或自然处理等形式处理村庄污水。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由于农村生活污水的排放不同时段的水量不同,农村污水来水不均衡,短时峰量较大,在大水量的时间段内,会对污水处理站造成冲击。

发明内容

为了减少农村在算时间大量的污水对污水处理站进行冲击,提高污水处理站对污水处理的效率,本申请提供一种微动力管网节点水处理装置。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微动力管网节点水处理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微动力管网节点水处理装置,包括有用于运输污水的管网,还包括有安装在所述管网上的处理箱,所述处理箱与所述管网相对连通,所述处理箱的内部竖直固定连接有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的一侧竖直固定设置有第二挡板,通过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将所述处理箱的内部依次分隔成沉淀部、反应部以及澄清部,所述反应部的内部填充有用于净化污水的填料。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位于管网内部的液体进入到处理箱的内部,通过沉淀部的内部进行沉淀,将沉淀后的污水流入到反应部的内部,进行预先的净化处理,从而每条管路上的污水都能进行处理,再排放到污水站的内部,减少农村在短时间大量的污水对污水处理站进行冲击,提高污水处理站对污水处理的效率。

可选的,所述处理箱的上方固定连接有安装箱,所述安装箱与所述处理箱之间相对连通,所述安装箱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气泵,所述气泵的出气管与所述处理箱相对连通,通过所述气泵能够将外界的气体泵入到所述处理箱的内部,且所述气泵的出气管与所述反应部相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气泵将外界的气体泵入到处理箱的内部,进而提高位于处理箱内部的反应部的氧气含量,创造好氧环境,进而将污水进行净化。

可选的,所述反应部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曝气管,所述曝气管与所述气泵的出气管相对的位置竖直设置有进气管,所述进气管的顶端伸入到所述气泵的出气管内,所述进气管的底端与所述曝气管相对固定且相对连通,所述曝气管的上表面竖直开设有曝气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气泵将气体泵入到进气管的内部,进而气体自进气管进入到曝气管的内部,位于曝气管内部的气体自曝气孔的内部排出,从而对反应部内部的液体供氧,且通过曝气提高位于反应部内部的液体与填料之间的混合效果。

可选的,所述进气管的外侧侧壁同轴转动连接有转动套,所述转动套的顶端与所述气泵的进气管抵接且转动连接,所述转动套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桨叶,所述曝气管内部的气体自曝气孔的位置排出,能够推动所述桨叶转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位于曝气管内部的气体自曝气孔的内部排出,通过曝气推动桨叶转动,从而桨叶能够带动位于反应部内部的液体与填料进行混匀,提高整体的净化效果。

可选的,所述转动套的内侧壁与所述进气管的外侧壁留有间距,所述桨叶为空心结构,且所述桨叶的内部空腔与所述转动套的内部相对连通,所述桨叶的上表面竖直开设有辅助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气泵将气体泵入到转动套与进气管之间的位置处,进而气体进入到桨叶的内部,然后自辅助孔的内部逸出,从而对位于反应部内部的液体进行曝气,提高液体内部的氧气含量,且能够增大位于反应部内部的填料与液体之间的混合程度。

可选的,所述转动套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倾斜板,所述倾斜板呈倾斜设置,所述倾斜板与所述进气管的外侧壁留有距离,所述进气管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导气板,所述导气板的直径沿着自上而下的高度方向逐渐增大,所述气泵的出气管产生的气流推动所述倾斜板转动,且所述倾斜板转动的方向与所述曝气管对所述桨叶转动的方向相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气泵将气体泵入到转动套和进气管之间的位置处,且通过对倾斜板进行吹动,带动倾斜板转动,进而带动转动套转动,进而通过位于转动套外侧的桨叶对位于反应部内部的液体进行搅拌,增加污水与填料之间的混合,提高对污水的净化效果。

可选的,所述桨叶的上表面相对于所述辅助孔的位置设置有辅助挡板,所述桨叶的内部相对于所述辅助挡板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弹性伸缩件,第一弹性伸缩件的顶端与所述辅助挡板固定连接;所述曝气管的上表面相对于所述曝气孔的位置设置有曝气挡板,所述曝气管的内部相对于所述曝气挡板的位置竖直设置有第二弹性伸缩件,所述第二弹性伸缩件的顶端与所述曝气挡板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弹性伸缩件呈自由状态时,辅助挡板贴合在辅助孔的位置,且当位于桨叶内部的气压增大,从而将第一弹性伸缩件伸长,从而将辅助挡板与辅助孔相对脱离,位于桨叶内部的气体自辅助孔的位置逸出;当第二弹性伸缩件呈自由状态时,曝气挡板贴合在曝气孔的位置,且当位于曝气管内部的气压增大,从而将第二弹性伸缩件伸长,从而将曝气挡板与曝气孔相对脱离,位于曝气管内部的气体自曝气孔的位置逸出

可选的,所述沉淀部的内部相对于所述管网的位置竖直固定连接有第一减能板,所述第一减能板与所述管网相对,所述第一减能板的下方水平设置有第二减能板,所述第二减能板与所述处理箱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减能板和所述第二减能板之间留有间距。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位于管网内部的液体流速较大时,通过第一减能板和第二减能板对液体进行减能,减少液体进入到沉淀箱的内部对已经沉淀的液体造成的冲击,从而提高沉淀部位置处的沉淀效果。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位于管网内部的液体进入到处理箱的内部,通过沉淀部的内部进行沉淀,将沉淀后的污水流入到反应部的内部,进行预先的净化处理,从而每条管路上的污水都能进行处理,再排放到污水站的内部,减少农村在短时间大量的污水对污水处理站进行冲击,提高污水处理站对污水处理的效率。

2.通过位于曝气管内部的气体自曝气孔的内部排出,通过曝气推动桨叶转动,从而桨叶能够带动位于反应部内部的液体与填料进行混匀,提高整体的净化效果。

3.当位于管网内部的液体流速较大时,通过第一减能板和第二减能板对液体进行减能,减少液体进入到沉淀箱的内部对已经沉淀的液体造成的冲击,从而提高沉淀部位置处的沉淀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一种微动力管网节点水处理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一种微动力管网节点水处理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一种微动力管网节点水处理装置的反应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一种微动力管网节点水处理装置的转动套的剖视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一种微动力管网节点水处理装置的曝气管的剖视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一种微动力管网节点水处理装置的倾斜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一种微动力管网节点水处理装置的桨叶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处理箱;11、第一挡板;12、第二挡板;121、拦网;13、沉淀部;131、第一减能板;132、第二减能板;14、澄清部;15、反应部;2、安装箱;21、太阳能板;3、供风结构;31、气泵;32、曝气管;321、进气管;3211、导气板;322、曝气孔;323、曝气挡板;324、第一伸缩杆;3241、第一外杆;3242、第一内杆;3243、第一弹簧;33、转动套;331、倾斜板;332、桨叶;333、辅助孔;334、辅助挡板;335、第二伸缩杆;3351、第二外杆;3352、第二内杆;3353、第二弹簧;4、管网;41、进水管;42、出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7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微动力管网节点水处理装置。参照图1、图2,一种微动力管网节点水处理装置包括位于管网4上安装的处理箱1,管网4与处理箱1之间相对固定且相对连通。沿着管网4的轴线方向为处理箱1的长度方向,位于处理箱1的内部沿着长度方向相对设置有第一挡板11和第二挡板12,第一挡板11和第二挡板12均竖直设置。第一挡板11的底壁与处理箱1抵接固定,且第一挡板11的顶壁与处理箱1的顶端留有距离,第二挡板12的顶壁与处理箱1的顶端固定连接,且第二挡板12的底壁与处理箱1的底壁留有距离,且第二挡板12的下方固定连接有拦网121,拦网121的底端与处理箱1的底壁固定连接。

通过第一挡板11将处理箱1的内部分隔成靠近管网4对处理箱1进水的一端的沉淀部13、靠近处理箱1朝向管网4出水一端的澄清部14以及位于沉淀部13和澄清部14之间的反应部15,反应部15的内部填充有填料。

处理箱1的上方固定连接有安装箱2,安装箱2与处理箱1的反应部15相对,且安装箱2的内部与处理箱1的内部相对连通。处理箱1位于地面的下方,且安装箱2的上部位于地表上方,且安装箱2的内部设置有为反应部15的内部供风的供风结构3,安装箱2的侧壁开设有进风孔,通过进风孔将安装箱2的内部与外界相对连通。

管网4包括有位于靠近沉淀部13一端的进水管41以及位于靠近澄清部14一端的出水管42,通过进水管41朝向沉淀部13的一侧进水,且位于澄清部14的内部的液体可通过出水管42排出。

沉淀部13的内部竖直设置有第一减能板131,第一减能板131与进水管41相对且留有一定距离,且第一减能板131与处理箱1之间固定连接。第一减能板131的下方水平设置有第二减能板132,第二减能板132与处理箱1之间固定连接,第二减能板132的上表面与第一减能板131的下表面留有供液体流动的空间。

自进水管41排出的液体通过撞击第一减能板131减少液体流动的势能,由于重力的效果向下流动,且通过第二减能板132对液体的进一步阻挡,进而减少自进水管41排出的液体对沉淀部13内部的液体产生的冲击,进而减少对沉淀的效果产生的影响。

参照图2、图3,供风结构3包括有位于处理箱1内部的气泵31,气泵31与处理箱1之间固定连接,且气泵31的出气管竖直设置且伸入到处理箱1的内部。处理箱1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太阳能板21,太阳能板21能够对气泵31供能。

参照图3、图4,处理箱1位于反应部15的底端水平设置有曝气管32,曝气管32与处理箱1之间固定连接,且曝气管32的顶端竖直设置有进气管321,进气管321与气泵31的出气管相对同轴设置,进气管321的直径小于出气管的直径,且进气管321的顶端伸入到出气管的内部,通过气泵31将外界的空气吹入到进气管321的内部,进而通过进气管321进入到曝气管32的内部。

参照图4、图5,曝气管32的上表面竖直开设有曝气孔322,曝气孔322将曝气管32的内部与反应部15相对连通,进而位于曝气管32内部的气体能够自曝气孔322的位置逸出,对位于反应部15的内部进行曝气供氧。

曝气孔322的上方设置有曝气挡板323,曝气挡板323能够将曝气孔322完全遮蔽,且曝气孔322的内部相对于曝气挡板323的位置竖直设置有第一伸缩杆324.第一伸缩杆324包括有与曝气管32底壁固定连接的第一外杆3241,第一外杆3241的上方同轴滑动连接有第一内杆3242,且第一内杆3242的顶端与曝气挡板323之间固定连接,第一内杆3242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3243,第一弹簧3243的另外一端与第一外杆3241之间固定连接。

当第一弹簧3243呈自由状态时,曝气挡板323与曝气孔322之间抵接,且当位于曝气管32内部的气压增大时,推动第一内杆3242向上移动,带动第一弹簧3243伸长,进而曝气挡板323与曝气孔322之间相对脱离,且位于曝气管32内部的气体自曝气孔322和曝气挡板323之间的缝隙位置处逸出。

进气管321的外侧同轴套设有转动套33,且转动套33的内侧壁与进气管321的外侧壁留有距离,且转动套33的直径与进气管321之间的直径相同,且转动套33的顶端与进气管321的底端相对抵接且相对转动连接。

进气管321的顶端同轴固定连接有导气板3211,导气板3211为环形结构,且导气板3211的侧壁呈倾斜设置,且导气板3211的直径沿着自高到低的高度方向逐渐变大,导气板3211的底端之间与进气管321的直径相同。

参照图4、图6,转动套33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倾斜板331,倾斜板331沿着转动套33的周向呈倾斜方向设置,倾斜板331靠近进气管321的一侧与进气管321之间留有距离。

通过气泵31的出气管朝向下方出气,且部分的气体通过进气管321进入到曝气管32的内部,另一部分气体通过位于进气管321和转动套33之间的位置进入,且通过吹动倾斜板331,进而带动转动套33进行转动。

参照图4、图7,转动套33的侧壁固定连接有桨叶332,桨叶332为中空结构,且桨叶332与转动套33的内部相对连通,从而位于转动套33和进气管321之间的空气能够进入到桨叶332的内部。桨叶332沿着转动套33的轴线相对设置,且高度相同的两个桨叶332为一组,沿着高度方向等距设置多组,且多组桨叶332沿着高度方向相错设置。

桨叶332沿着转动套33的周向呈倾斜设置,桨叶332的倾斜方向与倾斜板331的倾斜方向相反,且通过位于曝气管32内部的气体自曝气孔322的内部逸出,从而气体向上移动推动桨叶332转动,且桨叶332的转动方向与倾斜板331的转动方向相同。从而通过曝气管32内部的气体自曝气孔322的位置逸出,从而推动桨叶332转动,对位于反应部15的内部进行搅拌。

桨叶332的上表面竖直开设有辅助孔333,辅助孔333将桨叶332的内部与外界相对连通,从而位于桨叶332内部的气体能够通过辅助孔333的位置处逸出。

桨叶332的上表面相对于辅助孔333的位置设置有辅助挡板334,辅助挡板334能够将辅助孔333完全遮蔽,且桨叶332的内部相对于辅助孔333的位置固定连接有第二伸缩杆335,第二伸缩杆335包括有与桨叶332底壁固定连接的第二外杆3351,第二外杆3351的内部同轴滑动连接有第二内杆3352,第二内杆3352的顶端与辅助挡板334固定连接,且第二内杆3352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3353的另外一端与第二外杆3351之间固定连接。

当第二弹簧3353呈自由状态时,辅助挡板334贴合在桨叶332的表面,且位于桨叶332内部的气压增大时,推动第二内杆3352自第二外杆3351的内部伸出,将第二弹簧3353拉伸,且推动辅助挡板334与辅助孔333之间脱离,位于桨叶332内部的气体自辅助挡板334和辅助孔333之间的缝隙位置处逸出。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微动力管网节点水处理装置的实施原理为:通过管网4的进水管41将液体流入到沉淀部13,通过第一减能板131和第二减能板132的减能,进而位于沉淀部13的内部进行沉淀,将沉淀后的液体自第一挡板11的上方进入到反应部15的内部。

位于反应部15内部的液体与填料相对反应净化,且通过气泵31将外界的气体泵入到曝气管32的内部,进而位于曝气管32内部的气体自曝气孔322的内部逸出,对位于反应部15内部的气体增氧且增加填料和液体之间的混合效果。通过位于曝气管32的曝气孔322内部的曝气能够推动桨叶332转动,从而通过桨叶332来带动位于反应部15内部的液体的混合效果。

气泵31同时将部分的气体泵入到桨叶332的内部,进而自桨叶332的辅助孔333的内部逸出,提高对反应部15内部的供氧效果,且增大液体与填料之间的混动效果。

位于反应部15内部的液体净化完成后,通过拦网121进入到澄清部14的内部,进而自管网4的出水管42的位置处排出。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一种微动力管网节点水处理装置
  • 一种污水处理用微动力超微溶气供氧装置
技术分类

06120114719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