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稻茬小麦抗倒减排高效栽培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27:02


稻茬小麦抗倒减排高效栽培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小麦栽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稻茬小麦抗倒减排高效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而农业又是主要碳排放源之一。N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现提供一种稻茬小麦抗倒减排高效栽培方法,以解决现有的小麦栽培施肥方法存在施肥量过大且施肥次数多,容易导致氮素冗余、N

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稻茬小麦抗倒减排高效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前茬水稻留茬收割,留茬高度25cm,水稻秸秆全量还田,并且根茬和水稻秸秆集中翻耕深埋,所述根茬和所述水稻秸秆埋深15cm~20cm;

于翻耕后的大田设置多个种植行和多个空幅行,所述种植行与所述空幅行交替设置,所述种植行的宽度14cm~16cm,所述空幅行的宽度29cm~31cm;

提供缓释掺混肥和磷钾肥,所述小麦全生育期所述缓释掺混肥和磷钾肥折合纯氮用量为12.8kg/亩、纯磷用量为7.4kg/亩、纯钾用量为7.4kg/亩,所述缓释掺混肥的配方比例为N∶P

于每一所述种植行内播种两行小麦,所述两行小麦之间的间距为14cm~16cm,使得每亩大田获得12万~16万的基本苗;

在所述小麦的返青期,于所述空幅行内进行中耕并居中深施所述追肥,所述追肥的深施的深度为地下8cm~10cm;

在所述小麦的拔节期前,每亩喷施麦立发50~70ml。

进一步的,所述水稻秸秆粉碎成10cm长的碎秸秆段。

进一步的,所述小麦的每亩播种量为6kg~9kg。

进一步的,所述其余磷钾肥为过磷酸钙和氯化钾。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的稻茬小麦抗倒减排高效栽培方法,小麦种植行和空幅行交替设置进行稻茬小麦种植,可充分利用边际效应,显著提高小麦对空间、水分、空气、光能的利用,达到光能利用最大化,提高群体质量。前茬水稻秸秆全量集中深翻在宽行里,保证了小麦全苗、齐苗、壮苗、壮根、壮株,挖掘丰产增效潜力。在种植行的区域进行基肥集中深施,既节肥、省种,又提高肥料利用率。再采用一基一追的两次施肥方式显著节工降本,而且结合返青后的中耕追肥显著促进深层根系生长,提高根系活力,延缓旗叶衰老,改善穗部结实特性,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此外,利用缓释肥和麦立发的结合施用以及氮肥深施显著提高小麦抗倒伏能力,减少N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稻茬小麦播种和施肥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稻茬小麦全生育期N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参照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稻茬小麦抗倒减排高效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前茬水稻留茬收割,留茬高度25cm,水稻秸秆1全量还田,并且根茬和水稻秸秆1集中翻耕深埋,根茬和水稻秸秆1埋深15cm~20cm。

具体的,水稻秸秆1粉碎成10cm长的碎秸秆段。

S2:于翻耕后的大田设置多个种植行和多个空幅行,种植行与空幅行交替设置,种植行的宽度b为14cm~16cm,空幅行的宽度a为29cm~31cm。

在本实施例中,水稻秸秆集中摊铺于空幅行中,秸秆和根茬集中深翻(15cm~20cm)于空幅行,种植行用于条播两行小麦。

S3:提供缓释掺混肥和磷钾肥,小麦全生育期缓释掺混肥和磷钾肥折合纯氮用量为12.8kg/亩、纯磷用量为7.4kg/亩、纯钾用量为7.4kg/亩,缓释掺混肥的配方比例为N∶P

参阅图1所示,基肥3居中条施在种植行的地下8cm~10cm处。

在本实施例中,缓释掺混肥由汉枫缓释肥料(江苏)有限公司提供。其余磷钾肥中,磷肥为过磷酸钙(P

S4:于每一种植行内播种两行小麦2,使得每亩大田获得12万~16万的基本苗。小麦的每亩播种量为6kg~9kg。

具体的,于每一种植行内条播两行小麦2,两行小麦2之间的行距为14cm~16cm。

S5:在小麦2的返青期,于空幅行进行中耕深施追肥。追肥的深施的深度为地下8cm~10cm。

继续参阅图1所示,追肥4居中条施在空幅行的地下8cm~10cm处。

S6:在小麦2的拔节期前,每亩喷施麦立发50~70ml。

在本实施例中,麦立发为湖北爱立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其中腐殖酸≥30g/L,N+P

本发明的稻茬小麦抗倒减排高效栽培方法,小麦种植行和空幅行交替设置进行稻茬小麦种植,可充分利用边际效应,显著提高小麦对空间、水分、空气、光能的利用,达到光能利用最大化,提高群体质量。前茬水稻秸秆集中深翻在宽行里,保证了小麦全苗、齐苗、壮苗、壮根、壮株,挖掘丰产增效潜力。在种植行的区域进行基肥集中深施,既节肥、省种,又提高肥料利用率。再采用一基一追的两次施肥方式显著节工降本,而且结合返青后的中耕追肥显著促进深层根系生长,提高根系活力,延缓旗叶衰老,改善穗部结实特性,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此外,利用缓释肥和麦立发的结合施用以及氮肥深施显著提高小麦抗倒伏能力,减少N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栽培方法,基于模式B,并于2021-2022实施试验种植。

其中,试验地概况:

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所内试验田,前茬为水稻,土壤基本理化性状为,pH7.62,有机质33.31mg/g,总氮0.09mg/g,碱解氮172.2mg/kg,速效磷57.94mg/kg,速效钾86.67mg/kg。

供试材料及处理设置:

小麦供试品种为扬麦29。共设置2个处理,一个是模式B,另一个是常规施肥方式。

常规施肥方式采用复式作业播种机一次完成旋耕、灭茬、埋草、施肥、播种、开沟、镇压等作业程序,全生育期施纯氮16kg/亩,基肥:分蘖肥:拔节肥:孕穗肥=5:1:2:2,分蘖肥于4~5叶期撒施,拔节肥于倒3叶期(叶龄余数2.5)撒施,孕穗肥于倒1叶期(叶龄余数1.2~0.8)撒施,返青期不喷施麦立发。

试验测定项目: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见表1)、成熟期茎秆特征(见表2)、灌浆期基部3个节间的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灌浆期基部第2节间维管束显微结构(见表3)、开花期根系发育(见表4)、全生育期的N

试验结果与分析:

表1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从表1中可以看出,本技术模式显著增加了小麦的每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与常规模式相比,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分别显著增加15.13%和18.17%,并显著提高氮肥农学效率。

其中,表1中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

表2成熟期小麦茎秆性状

从表2中可以看出,本技术模式显著增加了成熟期基部茎粗度,显著降低了小麦成熟期株高、重心高度、穗下节间长度、基部3个节间长度和倒伏指数。

表3灌浆期小麦茎秆基部节间(第1~3节)生理指标和解剖结构(第2节间)

从表3中可以看出,本技术模式显著增加了灌浆期小麦茎秆基部节间(第1、2、3节)木质素含量和纤维素含量,以及第二节间大维管束数目和机械组织厚度。

表4开花期根系发育特性

从表4中可以看出,本技术模式显著增加了不同土层根干重密度、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

从图2中可以看出,小麦全生育期常规模式与本发明的缓释肥深施+麦立发栽培模式的N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技术分类

06120115917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