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光学系统

文献发布时间:2024-01-17 01:27:33


光学系统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光学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光圈结构的光学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今许多电子装置(例如智能手机)皆具有照相或录影的功能。通过设置于电子装置上的摄像模块,使用者可以操作电子装置来提取各式各样的照片。

现今的电子装置的设计不断地朝向微型化的趋势发展,使得摄像模块的各种元件或其结构也必须不断地缩小,以达成微型化的目的。一般而言,摄像模块中的驱动机构可具有自动对焦(Auto Focusing)或光学防手震(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的功能。另外,摄像模块也可搭载光圈机构来调整光量。然而,现有的驱动机构虽可达成前述照相或录影的功能,但仍无法满足所有需求。

因此,如何设计一种可以同时执行自动对焦、光学防手震、调整光量并且可达成微型化的摄像模块,便是现今值得探讨与解决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光学系统,以解决上述的问题。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光学系统,包括一第一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包含一第一固定组件、一第一活动组件、以及一第一驱动组件。第一活动组件配置以连接于至少二第一光学元件,并且第一活动组件可相对于第一固定组件运动。第一活动组件包含一第一活动元件。第一驱动组件配置以驱动第一活动组件相对于第一固定组件运动。第一固定组件以及第一活动组件沿着一主轴排列,第一驱动组件配置以驱动第一活动元件绕主轴运动,并且第一驱动组件的一部分设置于第一活动元件上。

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光学系统还包含一第二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第一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设置于第二光学元件驱动机构上。第一固定组件包含:一外侧遮挡件;一第一框架;以及一第一底座。第一框架固定于第一底座。外侧遮挡件固定于第一框架。第一框架位于外侧遮挡件以及第一底座之间。第一活动元件设置于第一框架内。第一活动元件可相对于第一框架绕主轴旋转。第一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含一第一滚动组件,设置于第一活动元件以及第一底座之间。第一滚动组件包含至少三个第一滚动元件。第一活动元件通过这些第一滚动元件相对于第一底座以及第一框架绕主轴旋转。第一框架具有至少三个容纳凹槽。第一活动元件具有至少三个沟槽,分别对应于至少三个容纳凹槽。第一底座具有至少三个凹槽,分别对应于至少三个沟槽。第一滚动元件是设置于相对应的容纳凹槽、相对应的沟槽以及相对应的凹槽中。当沿着主轴观察时,这些容纳凹槽的每一个具有二侧面以及一连接面。连接面连接于二侧面之间。连接面不平行也不垂直于二侧面。二侧面之间的最小距离小于第一滚动元件的直径。三个第一滚动元件中的一个配置以抵接于相对应的容纳凹槽的二侧面而不抵接于相对应的连接面。三个第一滚动元件中的另二者配置以抵接于相对应的容纳凹槽的连接面。

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至少二第一光学元件可活动地连接于第一活动元件。当第一活动元件绕主轴旋转时,至少二第一光学元件相对于第一固定组件以及第一活动组件运动,借以调整一外部光线进入第一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光量。当沿着主轴观察时,外侧遮挡件具有一环形结构以及一第一外开口。外侧遮挡件上形成有至少二第一导引槽。至少二第一光学元件的其中一部分的每一个具有一第一上凸柱以及一第一下凸柱。至少二第一光学元件的其中另一部分的每一个具有一第二上凸柱以及一第二下凸柱。当沿着主轴观察时,第一上凸柱不重叠于第一下凸柱。当沿着主轴观察时,第二上凸柱不重叠于第二下凸柱。第一下凸柱与第二下凸柱配置以插入第一活动元件。至少二第一导引槽的每一个配置以容置相对应的第一上凸柱以及第二上凸柱。当第一活动元件绕主轴旋转时,至少二第一光学元件的其中一部分以第一下凸柱为轴心旋转,并且第一上凸柱配置以沿着相对应的第一导引槽移动。当第一活动元件绕主轴旋转时,至少二第一光学元件的其中另一部分以第二下凸柱为轴心旋转,并且第二上凸柱配置以沿着相对应的第一导引槽移动。

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至少二第一光学元件的每一个具有一板状结构。主轴垂直于板状结构的延伸方向。当沿着垂直于主轴的一方向观察时,至少二第一光学元件与第一底座于主轴上的距离不同。当沿着垂直于主轴的一方向观察时,第一上凸柱的长度不同于第二上凸柱的长度。当沿着垂直于主轴的一方向观察时,第一上凸柱的长度小于第二上凸柱的长度。当沿着垂直于主轴的一方向观察时,第一下凸柱的长度不同于第二下凸柱的长度。当沿着垂直于主轴的一方向观察时,第一下凸柱的长度大于第二下凸柱的长度。

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第二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包含:一第二固定组件;一第二活动组件,配置以连接于一第二光学元件;以及一第二驱动组件,配置以驱动第二活动组件以及第二光学元件相对于第二固定组件运动。第二固定组件包含:一外壳;以及一第二底座。外壳固定于第二底座以形成一容纳空间。容纳空间配置以容纳第二活动组件以及第二驱动组件。外壳环绕第一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一部分。当沿着垂直于主轴的一方向观察时,第一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一部分由外壳凸出。第二活动组件包含一承载件以及一第二框架。第一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第二光学元件上。第二框架环绕第一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一部分。当沿着垂直于主轴的一方向观察时,第二框架重叠于第一框架的至少一部分。

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第一活动元件包含一第一本体以及一径向延伸部。第一本体具有一环状结构。径向延伸部由第一本体径向延伸而出。径向延伸部具有一收容槽。第一驱动组件包含一第一磁性元件,设置于收容槽内。当沿着主轴观察时,径向延伸部具有弧形结构。当沿着主轴观察时,第一磁性元件部具有弧形结构。第一磁性元件部的弧形结构的形状对应于径向延伸部的弧形结构的形状。当沿着一第一轴向观察时,第一磁性元件由外壳露出。第一轴向垂直于主轴。当沿着垂直于主轴的一方向观察时,第一磁性元件重叠于外壳的一顶面。

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第二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含一防反射元件,设置于外壳的顶面上。防反射元件由塑胶材质制成。外壳由金属材质制成。防反射元件具有一穿孔。外壳具有一外壳开孔。穿孔的孔径小于外壳开孔的孔径。防反射元件完全覆盖外壳的顶面。

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第二光学驱动机构还包含一电路组件,电性连接于第一驱动组件以及第二驱动组件。电路组件包含一基板、一共享元件、一第一电路元件以及一第二电路元件。共享元件、第一电路元件以及第二电路元件为一体成形。基板设置于第二底座上。共享元件、第一电路元件以及第二电路元件具有长条形结构。共享元件由基板沿着一第二轴向延伸。第二轴向垂直于第一轴向。第二轴向平行于主轴。第一电路元件配置以电性连接于第一驱动组件。当沿着第一轴向观察时,第一电路元件由共享元件沿着一第一方向延伸。第二电路元件配置以电性连接于一第二位置感测元件。当沿着第一轴向观察时,第二电路元件由共享元件沿着一第二方向延伸。第一方向相反于第二方向。

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第一电路元件包含一第一延伸部、一第二延伸部、一第三延伸部以及一第一接触部。第一延伸部连接于共享元件。第二延伸部连接于第一延伸部以及第三延伸部之间。第三延伸部连接于第一接触部。当沿着主轴观察时,第一延伸部与第三延伸部沿着一第三轴向延伸。第三轴向垂直于第二轴向与第一轴向。当沿着主轴观察时,第二延伸部与第一接触部沿着第一轴向延伸。当沿着主轴观察时,第一延伸部、第二延伸部、第三延伸部以及第一接触部接触第二框架。第二框架具有一前侧壁以及一内凹结构。内凹结构由前侧壁沿着第三轴向内凹而成。第三延伸部与第一接触部设置于内凹结构内。

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第一驱动组件还包含一第一线圈。第一线圈固定地设置于第一接触部上。第二框架还具有定位结构。定位结构具有长条状结构,沿着第二轴向延伸。第一接触部固定地连接于二定位结构。当沿着第三轴向观察时,第一线圈位于定位结构中。当沿着第三轴向观察时,第一接触部完全覆盖第一线圈。当沿着第三轴向观察时,第一接触部、定位结构以及第一线圈超出第二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本公开提供一种光学系统,其包含第一光学元件驱动机构与第二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第一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可作为光圈机构,配置以调整进入光学系统的光量。第二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可达成自动对焦(AF)及光学防手震(OIS)功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框架具有内凹结构以及定位结构,定位结构是位于内凹结构内,并且第一接触部是固定于定位结构中。第一线圈是固定地设置于第一接触部上,使得第一线圈与第一磁性元件的最小距离为固定,因此可以确保第一驱动组件所产生的电磁驱动力维持固定。再者,基于第一线圈、第一磁性元件以及第一活动元件的配置,可以使第一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光圈大小达成连续变化的目的。

附图说明

本公开可通过之后的详细说明并配合图示而得到清楚的了解。要强调的是,按照业界的标准做法,各种特征并没有按比例绘制,并且仅用于说明的目的。事实上,为了能够清楚的说明,因此各种特征的尺寸可能会任意地放大或者缩小。

图1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一第一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爆炸图。

图3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第二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爆炸图。

图4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第一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部分结构的立体图。

图5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第一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部分结构的仰视图。

图6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第一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爆炸后的主视图。

图7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部分结构的俯视图。

图8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第一活动元件位于一第一极限位置的俯视图。

图9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第一活动元件位于一第二极限位置的俯视图。

图10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移除外壳后的主视图。

图11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系统沿着图1中线段A-A的剖面图。

图12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移除外壳后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如下:

10:光学系统

100:第二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102:外壳

1021:外壳开孔

1023:容纳空间

102T:顶面

104:第二框架

1041:凹槽

1043:中央开口

1045:内凹结构

1047:定位结构

104ST:侧边沟槽

105:中间支架

106:第一弹性元件

108:承载件

1081:贯穿孔

110:第二弹性元件

112:第二底座

1121:底座开孔

116:电路板

120:电路组件

1200:基板

121:共享元件

122:第一电路元件

1221:第一延伸部

1222:第二延伸部

1223:第三延伸部

1224:第一接触部

124:第二电路元件

1241:第四延伸部

1243:第五延伸部

1245:转折部

1247:第二接触部

130:防反射元件

1301:穿孔

200:第一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201:外侧遮挡件

2011:第一外开口

2013:第一导引槽

201P:固定柱

204:第一框架

2041:弧形开口

2043:容纳凹槽

204T:固定插槽

208:第一活动元件

2080:第一本体

2081:沟槽

2082:径向延伸部

208R:收容槽

212:第一底座

2121:凹槽

AP:光圈

AX1:第一轴向

AX2:第二轴向

AX3:第三轴向

CL1:第一线圈

CL2:第二线圈

CL3:第三线圈

CS1:连接面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DA1:第一驱动组件

DA2:第二驱动组件

DD1:孔径

DD2:孔径

DP1:第一下凸柱

DP2:第二下凸柱

FA1:第一固定组件

FA2:第二固定组件

FSW:前侧壁

IS1:侧面

LD1:长度

LD2:长度

LU1:长度

LU2:长度

MA1:第一活动组件

MA2:第二活动组件

MG1:第一磁性元件

MG2:第二磁性元件

MG3:第三磁性元件

MX:主轴

OE11:第一光学元件

OE12:第一光学元件

OE2:第二光学元件

RA1:第一滚动组件

RA3:第三滚动组件

RE1:第一滚动元件

RE3:第三滚动元件

RSW:后侧壁

SE1:第一位置感测元件

SE2:第二位置感测元件

SW1:第一侧壁

UP1:第一上凸柱

UP2:第二上凸柱

X:X轴

Y:Y轴

Z:Z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公开许多不同的实施方法或是范例来实行所提供的不同特征,以下描述具体的元件及其排列的实施例以阐述本公开。当然这些实施例仅用以例示,且不该以此限定本公开的范围。举例来说,在说明书中提到第一特征部件形成于第二特征部件之上,其可包括第一特征部件与第二特征部件是直接接触的实施例,另外也可包括于第一特征部件与第二特征部件之间另外有其他特征的实施例,换句话说,第一特征部件与第二特征部件并非直接接触。

此外,在不同实施例中可能使用重复的标号或标示,这些重复仅为了简单清楚地叙述本公开,不代表所讨论的不同实施例及/或结构之间有特定的关系。此外,在本公开中的在另一特征部件之上形成、连接到及/或耦接到另一特征部件可包括其中特征部件形成为直接接触的实施例,并且还可包括其中可形成插入上述特征部件的附加特征部件的实施例,使得上述特征部件可能不直接接触。此外,其中可能用到与空间相关用词,例如“垂直的”、“上方”、“上”、“下”、“底”及类似的用词(如“向下地”、“向上地”等),这些空间相关用词为了便于描述图示中一个(些)元件或特征与另一个(些)元件或特征之间的关系,这些空间相关用词旨在涵盖包括特征的装置的不同方向。

除非另外定义,在此使用的全部用语(包括技术及科学用语)具有与此篇公开所属的本领域技术人员所通常理解的相同涵义。能理解的是这些用语,例如在通常使用的字典中定义的用语,应被解读成具有一与相关技术及本公开的背景或上下文一致的意思,而不应以一理想化或过度正式的方式解读,除非在此有特别定义。

再者,说明书与权利要求中所使用的序数例如“第一”、“第二”等的用词,以修饰权利要求的元件,其本身并不意含及代表该请求元件有任何之前的序数,也不代表某一请求元件与另一请求元件的顺序、或是制造方法上的顺序,多个所述序数的使用仅用来使具有某命名的一请求元件得以和另一具有相同命名的请求元件能作出清楚区分。

此外,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关于接合、连接的用语例如“连接”、“互连”等,除非特别定义,否则可指两个结构直接接触,或者亦可指两个结构并非直接接触,其中有其它结构设于此两个结构之间。且此关于接合、连接的用语亦可包括两个结构都可移动,或者两个结构都固定的情况。

请参考图1至图3,图1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系统10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一第一光学元件驱动机构200的爆炸图,并且图3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第二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的爆炸图。光学系统10可为一光学摄像模块,配置以承载并驱动一光学元件。光学系统10是可安装于各种电子装置或可携式电子装置,例如设置于智能手机,以供使用者执行图像提取的功能。于此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可为具有具备自动对焦(AF)功能的音圈马达(VCM),但本公开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也可具备自动对焦(AF)及光学防手震(OIS)功能。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可包含第一光学元件驱动机构200以及第二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第一光学元件驱动机构200可作为光圈机构,配置以调整进入光学系统10的光量。第二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可为前述的音圈马达,可使光学系统10具备自动对焦(AF)及光学防手震(OIS)功能。于此实施例中,第一光学元件驱动机构200是设置于第二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上。

第一光学元件驱动机构200包含一第一固定组件FA1、一第一活动组件MA1以及一第一驱动组件DA1。第一活动组件MA1配置以连接于至少二第一光学元件,并且第一活动组件MA1可相对于第一固定组件FA1运动。第一活动组件MA1可包含一第一活动元件208。第一驱动组件DA1配置以驱动第一活动组件MA1相对于第一固定组件FA1运动。

如图2所示,第一固定组件FA1以及第一活动组件MA1沿着一主轴MX排列,第一驱动组件DA1配置以驱动第一活动元件208绕主轴MX运动。其中,第一驱动组件DA1的第一磁性元件MG1是设置在第一活动元件208上。

第一固定组件FA1可包含一外侧遮挡件201、一第一框架204以及一第一底座212。第一框架204固定于第一底座212,外侧遮挡件201固定于第一框架204,并且第一框架204位于外侧遮挡件201以及第一底座212之间。

当沿着主轴MX观察时,外侧遮挡件201具有一环形结构以及一第一外开口2011。再者,外侧遮挡件201的底部可形成有多个固定柱201P,配置以分别插入第一框架204上的多个固定插槽204T。

再者,第一活动元件208设置于第一框架204内,并且第一活动元件208可相对于第一框架204绕主轴MX旋转。具体而言,第一光学元件驱动机构200可还包含一第一滚动组件RA1,设置于第一活动元件208以及第一底座212之间。

于此实施例中,第一滚动组件RA1包含至少三个第一滚动元件RE1。第一滚动元件RE1例如为一圆球,设置在第一底座212的一凹槽2121、第一框架204的容纳凹槽2043以及第一活动元件208的一沟槽2081内,以使第一活动元件208通过这些第一滚动元件RE1相对于第一底座212以及第一框架204绕主轴MX旋转。

请继续参考图2、图4以及图5。图4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第一光学元件驱动机构200的部分结构的立体图,并且图5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第一光学元件驱动机构200的部分结构的仰视图。第一框架204具有三个容纳凹槽2043,并且第一活动元件208具有三个沟槽2081,分别对应于上述三个容纳凹槽2043。

对应地,第一底座212具有三个凹槽2121,分别对应于上述三个沟槽2081。三个第一滚动元件RE1是分别设置于三个容纳凹槽2043、三个沟槽2081以及三个凹槽2121中。如图5所示,当沿着主轴MX观察时,这些容纳凹槽2043的每一个具有二侧面IS1以及一连接面CS1。

其中,连接面CS1是连接于二侧面IS1之间,并且连接面CS1不平行也不垂直于二侧面IS1。值得注意的是,三个第一滚动元件RE1中的一个(图5中位于右侧的第一滚动元件RE1)是配置以抵接于相对应的容纳凹槽2043的二侧面IS1而不抵接于相对应的连接面CS1,且此容纳凹槽2043的二侧面IS1之间的最小距离小于此第一滚动元件RE1的直径。

三个第一滚动元件中的另二者(图5中位于左侧的二个第一滚动元件RE1)是配置以抵接于相对应的容纳凹槽2043的连接面CS1,且此容纳凹槽2043的二侧面IS1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或等于此第一滚动元件RE1的直径。值得注意的是,当第一活动元件208相对于第一框架204转动时,左上角(或左下角)的第一滚动元件RE1可不抵接于相对应的二侧面IS1,或者仅会抵接于相对应的其中一侧面IS1。

请参考图2与图6,图6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第一光学元件驱动机构200的爆炸后的主视图。于此实施例中,第一光学元件驱动机构200可包含二个第一光学元件OE11以及二个第一光学元件OE12,可活动地连接于第一活动元件208。第一光学元件的数量不限于此实施例。当第一活动元件208绕主轴MX旋转时,第一光学元件OE11以及二个第一光学元件OE12可相对于第一固定组件FA1以及第一活动组件MA1运动,借以调整一外部光线进入第一光学元件驱动机构200的光量。

具体而言,外侧遮挡件201上形成有四个第一导引槽2013,每一第一光学元件OE11具有一第一上凸柱UP1以及一第一下凸柱DP1,并且每一第一光学元件OE12具有一第二上凸柱UP2以及一第二下凸柱DP2。当沿着主轴MX观察时,第一上凸柱UP1不重叠于第一下凸柱DP1,并且第二上凸柱UP2不重叠于第二下凸柱DP2。

第一下凸柱DP1以及第二下凸柱DP2配置以插入第一活动元件208,并且这些第一导引槽2013配置以容置相对应的第一上凸柱UP1以及第二上凸柱UP2。当第一活动元件208绕主轴MX旋转时,第一光学元件OE11会以第一下凸柱DP1为轴心旋转,并且第一上凸柱UP1配置以沿着相对应的第一导引槽2013移动。相似地,第一光学元件OE12会以第二下凸柱DP2为轴心旋转,并且第二上凸柱UP2配置以沿着相对应的第一导引槽2013移动。于是,第一光学元件OE1选择地遮挡第一外开口2011。

如图2与图6所示,前述第一光学元件OE11、OE12的每一个具有一板状结构。主轴MX垂直于板状结构的延伸方向。举例来说,板状结构是沿着X轴与Y轴延伸,并且主轴MX平行于Z轴。当沿着垂直于主轴MX的一方向观察时,第一光学元件OE11与第一底座212于主轴MX上的距离不同于第一光学元件OE12与第一底座212于主轴MX上的距离。

当沿着垂直于主轴MX的一方向观察时,第一上凸柱UP1的长度LU1不同于第二上凸柱UP2的长度LU2。当沿着垂直于主轴MX的一方向观察时,第一上凸柱UP1的长度LU1小于第二上凸柱UP2的长度LU2。当沿着垂直于主轴MX的一方向观察时,第一下凸柱DP1的长度LD1不同于第二下凸柱DP2的长度LD2。当沿着垂直于主轴MX的一方向观察时,第一下凸柱DP1的长度LD1大于第二下凸柱DP2的长度LD2。

第一活动元件208具有一第一本体2080以及一径向延伸部2082。当沿着主轴MX观察时,第一本体2080具有一环状结构。径向延伸部2082由第一本体2080径向延伸而出,并且径向延伸部2082具有一收容槽208R。第一磁性元件MG1是固定地设置于收容槽208R内。

如图2所示,第一框架204具有一弧形开口2041,并且径向延伸部2082由弧形开口2041露出。值得注意的是,弧形开口2041的角度大于第一活动元件208的极限运动角度(最大运动角度)。

接着,如图3所示,第二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包含一第二固定组件FA2、第二活动组件MA2以及一第二驱动组件DA2。第二活动组件MA2配置以连接于一第二光学元件OE2。第二驱动组件DA2配置以驱动第二活动组件MA2以及第二光学元件OE2相对于第二固定组件FA2运动。

第二固定组件FA2包含一外壳102以及一第二底座112。外壳102固定于第二底座112以形成一容纳空间1023,并且容纳空间1023配置以容纳第二活动组件MA2以及第二驱动组件DA2。另外,如图1所示,外壳102可环绕第一光学元件驱动机构200的一部分。

再者,于此实施例中,第二活动组件MA2可包含一第二框架104、一承载件108以及一中间支架105。承载件108是配置以承载第二光学元件OE2。

如图3所示,前述外壳102具有一中空结构,并且其上形成有一外壳开孔1021,第二底座112上形成有一底座开孔1121,外壳开孔1021的中心是对应于承载件108所承载的第二光学元件OE2的光轴O,并且底座开孔1121是对应于设置在第二底座112下方的图像感测元件(图未示)。

如图3所示,承载件108具有一中空环状结构,并且具有一贯穿孔1081,其中贯穿孔1081与所述第二光学元件OE2之间配置有对应锁合的螺牙结构(图未示),可令所述第二光学元件OE2锁固于贯穿孔1081内。再者,第二驱动组件DA2可包含二第二线圈CL2,设置于承载件108上。

于此实施例中,第二驱动组件DA2可还包含二第二磁性元件MG2以及一第三磁性元件MG3。第二框架104具有多个凹槽1041以及一中央开口1043。于此实施例中,第二框架104具有三个凹槽1041,用以容置前述第二磁性元件MG2以及第三磁性元件MG3,但凹槽1041与磁性元件的数量不限于此实施例。承载件108与前述第二光学元件OE2是设置于中央开口1043内并可相对于第二框架104移动。于此实施例中,第一磁性元件MG1、第二磁性元件MG2与第三磁性元件MG3可为磁铁,但不限于此。

再者,第二驱动组件DA2还可包含一电路板116。电路板116其内设置有三个第三线圈CL3。第三线圈CL3的数目不限于此实施例。第二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还包含一电路组件120,电性连接于第二驱动组件DA2。具体而言,电路组件120是电性连接于电路板116以及一外部控制电路,并且外部控制电路可控制第三线圈CL3开启或关闭。电路组件120可为可挠式电路板,但不限于此。

于此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可还包含一第一弹性元件106以及一第二弹性元件110,承载件108可通过第一弹性元件106与第二弹性元件110连接于第二框架104而悬吊于中央开口1043内。当第二线圈CL2通电时,二个第二磁性元件MG2会与第二线圈CL2产生电磁驱动力,借以驱动承载件108相对于第二框架104沿光轴O(Z轴方向)移动,以进行自动对焦(Auto Focusing)。

如图3所示,第二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可还包含一第三滚动组件RA3。第三滚动组件RA3可包含七个第三滚动元件RE3(圆球),其中三个第三滚动元件RE3是设置于第二框架104与中间支架105之间,另外三个第三滚动元件RE3是设置在中间支架105与第二底座112之间,最后一个第三滚动元件RE3是设置在第二框架104与第二底座112之间。

因此,第二框架104是通过第三滚动组件RA3相对于中间支架105沿着一第三轴向AX3(Y轴)运动,并且中间支架105以及第二框架104是通过第三滚动组件RA3相对于第二底座112沿着一第一轴向AX1(X轴)运动。第三轴向AX3垂直于第一轴向AX1。

当这些第三线圈CL3通电与相对应的第二磁性元件MG2与第三磁性元件MG3感应时,会产生电磁驱动力驱动第二框架104带动承载件108沿Y轴方向或沿X轴方向移动。因此,当光学系统10受到晃动时,承载件108可被前述电磁驱动力所驱动而于X-Y平面上移动,以达到光学防手震(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的目的。

请参考图2与图7,并且图7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系统10的部分结构的俯视图。第一驱动组件DA1还包含一第一线圈CL1,对应于第一磁性元件MG1。第一线圈CL1固定地设置于电路组件120上并且电性连接于电路组件120。当第一线圈CL1通电时,可与第一磁性元件MG1产生电磁驱动力,以驱动第一活动元件208绕主轴MX运动。

举例来说,请参考图7至图9,图8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第一活动元件208位于一第一极限位置的俯视图,并且图9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第一活动元件208位于一第二极限位置的俯视图。当第一线圈CL1通电时,第一活动元件208可被驱动而在第一极限位置与第二极限位置之间运动,进而带动第一光学元件(叶片)运动,借以改变进入第一光学元件驱动机构200的光量。

举例来说,如图8所示,当第一活动元件208在第一极限位置时,第一光学元件被收纳至外侧遮挡件201下方,使得第一光学元件驱动机构200的光圈AP具有最大尺寸。接着,当欲调整光圈AP的大小时,第一活动元件208可被驱动由图8中的第一极限位置移动到图7中的位置时,使得四个第一光学元件OE11、OE12开始遮蔽第一外开口2011,使得光圈AP逐渐缩小。

再者,如图9所示,当第一活动元件208由图7中的位置移动到图9中的第二极限位置时,四个第一光学元件OE11、OE12继续遮蔽第一外开口2011,以使光圈AP逐渐缩小到一最小尺寸。基于上述的结构配置,第一光学元件驱动机构200的光圈AP的大小可以连续变化,使光学系统10所拍摄的图像可以更清晰。

值得注意的是,如图7至图9所示,当沿着主轴MX观察时,径向延伸部2082具有弧形结构。当沿着主轴MX观察时,第一磁性元件MG1具有弧形结构,且第一磁性元件MG1的弧形结构的形状相对应于径向延伸部2082的弧形结构的形状。基于这样的结构设计,可以确保当第一活动元件208绕主轴MX旋转时,第一驱动组件DA1有足够的电磁驱动力,并且可以避免径向延伸部2082与第一线圈CL1碰撞的问题。

接着请参考图10与图11。图10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系统10移除外壳102后的主视图,并且图11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系统10沿着图1中线段A-A的剖面图。如图10所示,第二框架104环绕第一光学元件驱动机构200的一部分。再者,当沿着垂直于主轴MX的一方向观察时,第二框架104重叠于第一框架204的至少一部分。

如图11所示,当沿着垂直于主轴MX的一方向观察时,第一光学元件驱动机构200的一部分由外壳102凸出,并且第一光学元件驱动机构200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第二光学元件OE2上。举例来说,第一底座212是设置于第二光学元件OE2上。

再者,如图11所示,当沿着第一轴向AX1(X轴)观察时,第一磁性元件MG1由外壳102露出。第一轴向AX1是垂直于主轴MX。当沿着垂直于主轴MX的一方向(例如Y轴)观察时,第一磁性元件MG1重叠于外壳102的一顶面102T。

于此实施例中,第二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还包含一防反射元件130,设置于外壳102的顶面102T上。防反射元件130可由黑色的塑胶材质制成,而外壳102可由金属材质制成。值得注意的是,防反射元件130具有一穿孔1301,并且穿孔1301的孔径DD1小于外壳开孔1021的孔径DD2,且防反射元件130完全覆盖外壳102的顶面102T。

请参考图3、图7以及图12。图12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系统10移除外壳102后的立体图。于此实施例中,电路组件120包含一基板1200、一共享元件121、一第一电路元件122以及一第二电路元件124。值得注意的是,基板1200、共享元件121、第一电路元件122以及第二电路元件124为一体成形。

基板1200设置于第二底座112上,共享元件121、第一电路元件122以及第二电路元件124具有长条形结构,并且共享元件121由基板1200沿着一第二轴向AX2延伸。其中,第二轴向AX2垂直于第一轴向AX1,并且第二轴向AX2平行于主轴MX。第一电路元件122配置以电性连接于第一驱动组件DA1以及第一位置感测元件SE1。具体而言,第一电路元件122是电性连接于第一线圈CL1。

如图12所示,当沿着第一轴向AX1观察时,第一电路元件122由共享元件121沿着一第一方向D1延伸。再者,如图7所示,第二电路元件124配置以电性连接于一第二位置感测元件SE2。如图12所示,当沿着第一轴向AX1观察时,第二电路元件124由共享元件121沿着一第二方向D2延伸。其中,第一方向D1相反于第二方向D2。

于此实施例中,第二框架104的一第一侧壁SW1形成有一侧边沟槽104ST,配置以容置电路组件120的一部分。如图12所示,当沿着第一轴向AX1观察时,侧边沟槽104ST具有T形结构。当沿着第一轴向AX1观察时,共享元件121、第一电路元件122以及第二电路元件124形成T形结构,对应侧边沟槽104ST。

于此实施例中,第一电路元件122包含一第一延伸部1221、第二延伸部1222、一第三延伸部1223以及一第一接触部1224。第一延伸部1221连接于共享元件121以及第二延伸部1222之间,第二延伸部1222连接于第一延伸部1221以及第三延伸部1223之间,并且第三延伸部1223连接于第一接触部1224。

当沿着主轴MX观察时,第一延伸部1221与第三延伸部1223沿着第三轴向AX3延伸。第三轴向AX3是垂直于第二轴向AX2与第一轴向AX1。当沿着主轴MX观察时,第二延伸部1222与第一接触部1224沿着第一轴向AX1延伸。当沿着主轴MX观察时,第一延伸部1221、第二延伸部1222、第三延伸部1223以及第一接触部1224接触第二框架104。

如图12所示,第二框架104具有一前侧壁FSW以及一内凹结构1045。内凹结构1045由前侧壁FSW沿着第三轴向AX3内凹而成。第三延伸部1223与第一接触部1224是设置于内凹结构1045内。

第一线圈CL1是固定地设置于第一接触部1224上。如图12所示,第二框架104还具有一定位结构1047。定位结构1047具有长条状结构,沿着第二轴向AX2延伸。第一接触部1224是固定地连接于定位结构1047。

也就是说,第一接触部1224是固定于第二框架104上。因此,第一线圈CL1与第一磁性元件MG1在第三轴向AX3上的最小距离为固定(图7),可以确保第一驱动组件DA1所产生的电磁驱动力维持固定,以使第一活动元件208可以稳定地绕主轴MX运动。

相似地,第一位置感测元件SE1与对应的第一磁性元件MG1在第三轴向AX3上的最小距离也可为固定,因此可以增加第一位置感测元件SE1感测的精确度。

再者,如图10所示,当沿着第三轴向AX3观察时,第一线圈CL1位于定位结构1047中。当沿着第三轴向AX3观察时,第一接触部1224完全覆盖第一线圈CL1。当沿着第三轴向AX3观察时,第一接触部1224、定位结构1047以及第一线圈CL1超出第二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的第二框架104。

再者,第二电路元件124包含一第四延伸部1241、一第五延伸部1243、一转折部1245以及一第二接触部1247。第四延伸部1241连接于第五延伸部1243与共享元件121之间,并且第四延伸部1241与第五延伸部1243的延伸方向不同。举例来说,第四延伸部1241沿着第三轴向AX3延伸,并且第五延伸部1243沿着第一轴向AX1延伸。

转折部1245连接于第二接触部1247以及第五延伸部1243之间,并且转折部1245的延伸方向不同于第二接触部1247以及第五延伸部1243的延伸方向。其中,如图7所示,第四延伸部1241接触第一侧壁SW1,第五延伸部1243不接触第二框架104的一后侧壁RSW,并且转折部1245的一部分不接触后侧壁RSW。第二接触部1247接触后侧壁RSW。

第二位置感测元件SE2设置于第二接触部1247上。当沿着主轴MX观察时,第二位置感测元件SE2重叠于第二框架104。承载件108上设置有一感测磁铁MGS,对应于第二位置感测元件SE2。第二位置感测元件SE2配置以感测感测磁铁MGS的磁场变化以获得承载件108相对于第二框架104的位置。

如图7所示,当沿着主轴MX观察时,感测磁铁MGS与第二接触部1247于第三轴向AX3上的距离小于感测磁铁MGS与第五延伸部1243于第三轴向AX3上的距离。基于上述结构配置,可以增加第二位置感测元件SE2的感测精确度。

综上所述,本公开提供一种光学系统10,其包含第一光学元件驱动机构200与第二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第一光学元件驱动机构200可作为光圈机构,配置以调整进入光学系统10的光量。第二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可达成自动对焦(AF)及光学防手震(OIS)功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框架104具有内凹结构1045以及一定位结构1047,定位结构1047是位于内凹结构1045内,并且第一接触部1224是固定于定位结构1047中。第一线圈CL1是固定地设置于第一接触部1224上,使得第一线圈CL1与第一磁性元件MG1的最小距离为固定,因此可以确保第一驱动组件DA1所产生的电磁驱动力维持固定。再者,基于第一线圈CL1、第一磁性元件MG1以及第一活动元件208的配置,可以使第一光学元件驱动机构200的光圈大小达成连续变化的目的。

虽然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其优点已公开如上,但应该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更动、替代与润饰。此外,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未局限于说明书内所述特定实施例中的工艺、机器、制造、物质组成、装置、方法及步骤,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可从本公开的公开内容中理解现行或未来所发展出的工艺、机器、制造、物质组成、装置、方法及步骤,只要可以在此处所述实施例中实施大抵相同功能或获得大抵相同结果皆可根据本公开使用。因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包括上述工艺、机器、制造、物质组成、装置、方法及步骤。另外,每一权利要求构成个别的实施例,且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也包括各个权利要求及实施例的组合。

相关技术
  • 光学系统、光学设备及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以及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设备及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 光学系统、光学设备及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以及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设备及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6229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