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织物袋、利用纱线制作该织物袋及将其拆解为纱线的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8:21


织物袋、利用纱线制作该织物袋及将其拆解为纱线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织物袋、利用纱线制作该织物袋及将其拆解为纱线的方法。

背景技术

塑料袋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袋,普遍用于盛装、包装、容纳其他常用的生活物品。塑料袋多是由聚乙烯、聚氯乙烯、聚丙烯、聚酯等塑料薄膜材料制成,具有价格低廉、重量轻、耐用、防水等优点而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塑料袋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但却对自然界和人体健康带来了长久的危害。塑料袋中含有的双酚A会导致内分泌失调,造成新陈代谢紊乱和不孕不育,长期接触使用塑料袋或食用由塑料袋包装的食品还会增加患癌的风险。制作塑料袋的化学品通常是从石油中提取出的,因此生产塑料袋将会消耗大量的不可再生资源,且一旦生产出来很难自然降解,大量的废弃塑料袋采用传统的填埋或焚烧方法进行处理。将塑料袋随垃圾填埋不仅会占用大量土地,且埋在地下200年也不会发生降解,将严重破坏土壤的通透性,使土壤板结,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和造成地下水资源的污染,还会在人和动物体内形成“微塑料”。而对塑料袋进行焚烧处理将会消耗空气和燃料,且若焚烧温度控制不当,将会释放出二噁英,其不仅具有致畸、致癌、致突变的毒害,而且会影响后代的生存与繁衍。为了治理塑料袋导致的“白色污染”,一方面各国政府使用经济或行政限制手段来限制公众对塑料袋的使用,同时进行环保宣传与引导,如很多国家选择了有偿使用塑料购物袋的经济手段,通过规定对塑料袋进行收费,增加公众使用塑料袋的直接成本来引导消费者行为,塑造公民的环保意识,以期能够达到减塑的目标。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原因(如生产者和商户受到利润驱动、消费者认为塑料袋的使用需求远大于使用成本、公众环保意识薄弱、市场监管困难等),上述限塑手段执行困难;另一方面,不少企业与研发机构开发出了多种可降解塑料袋作为传统塑料袋的替代品,其在使用后可在自然环境下(特定微生物、温度、湿度)进行降解,降解过程中产生或残留的物质对环境无害,不会影响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但其存在或生产成本较同类传统塑料袋高、或降解条件苛刻、或加工性能差、或使用寿命与机械性能差等问题,在一段时间内仍难以大范围推广应用;此外,还有一条路径是对塑料袋回收后进行再利用,常用的方法主要有:(1)熔融再生,即是将废旧塑料袋重新加热塑化,但只能重新制造一些性能较差的塑料制品;(2)热裂解,即是将废旧塑料袋经热裂解制成燃料油和燃料气,这种方法无法对塑料袋进行循环利用,且会产生大量的有害废弃物;(3)回收化工原料,即是将废旧塑料袋中的高聚物大分子链化学分解成单体或不同聚合度的小分子状态,这种方法分解生成的化工原料在质量上与新的原料相当,可以将其重建为塑料聚合物,可实现塑料袋的循环再生利用,但这一方法需要根据聚合物的类型和添加剂进行分类,这一过程成本较高,且重新聚合的能源消耗较大,从而导致更多温室气体的排放。

鉴于塑料袋的危害及其回收利用难题,更好的方法是寻求塑料袋(包括可降解塑料袋)的替代品。织物(包括机织物、针织物、编织物、无纺布等)同样具有轻薄、柔软、耐用、制造方法成熟等优点,且其可使用的原料种类多样,因此易于加工成袋,作为塑料袋的替代品。但是,与塑料袋相比,织物制成的袋(以下简称织物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成本更高,不利于实现用即弃,且对于由化学纤维制成的织物袋,在丢弃后同样会因为难以自然降解而污染环境,而采用可降解纤维制成的织物袋同样存在或成本高、或技术不成熟、或机械性能差等缺点。因此,对废旧织物袋进行回收循环再利用对于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降低其使用成本以替代塑料袋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废旧纺织品的回收方法目前主要有化学回收法和物理回收法,其中化学回收法是从分子层面进行回收,通过解聚废旧纺织品中的高聚物来获取低聚物或单体,而后进行再生过程,但化学回收法在工艺上要求较高,特别是对于混纺织物中各组分纤维的分离与回收工艺上较为复杂,存在回收难度大、成本高等问题,技术上仍有待突破。而物理回收法即是通过机械处理,对废旧纺织品进行切割、撕破、开松、梳理等物理作用,将其直接开松成再生纤维,技术上比较成熟,但这一过程会对纤维造成较为严重的损伤,降低回收的纤维的长度,使回收的纤维只能再用于低档纺织品的加工,且难以实现废旧纺织品的多次循环利用。为提高物理回收法所得到的纤维的长度,对纺织品结构进行易拆解化设计、对纺织品进行精细化、柔性化解体是这一技术的关键和研究方向。

为此,本技术领域需要解决在利用物理回收法对织物袋进行回收处理时,如何设计易于拆解的织物袋结构以及对织物袋进行精细化、柔性化解体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织物袋结构不易拆解,导致采用物理回收法对其进行机械处理回收时,仅能通过简单直接、作用剧烈的切割、撕破、开松等作用获得长度较短的再生纤维、而不能够实现对织物袋进行精细化、柔性化解体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织物袋,其包括第一侧面、第二侧面、底面和设在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之间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侧面、第二侧面和底面由同一片具有机织结构的织物片沿经向相对弯折后形成,所述织物片在纬向上的第一布边和第二布边上分别有从织物片中伸出的、由连续纬纱形成的线圈,所述第一布边上位于所述织物袋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上的线圈的数量相等且位置一一对应,所述第二布边上位于所述织物袋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上的线圈的数量相等且位置一一对应,所述第一连接部由第一布边上位于所述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的位置相对应的两个线圈先分别进行相互串套、再由下排的线圈依次串套在同侧上排的线圈上、最后再将位于最上排的两个线圈进行锁定而形成,所述第二连接部由第二布边上位于所述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的位置相对应的两个线圈先分别进行相互串套、再由下排的线圈依次串套在同侧上排的线圈上、最后再将位于最上排的两个线圈进行锁定而形成,所述第一侧面最靠近经向布边的一根纬纱的位置至少由最靠近纬向第一布边的两根经纱与最靠近纬向第二布边的两根经纱限定,所述第二侧面最靠近经向布边的一根纬纱的位置至少由最靠近纬向第一布边的两根经纱与最靠近纬向第二布边的两根经纱限定。

优选地,所述锁定的方法是用一根纱、线、绳、窄幅织物或类似的柔软细长体从第一连接部最上排的两个线圈中穿过后进行打结,用一根纱、线、绳、窄幅织物或类似的柔软细长体从第二连接部最上排的两个线圈中穿过后进行打结。

优选地,所述锁定的方法是将所述织物袋的提手一端与第一连接部最上排的两个线圈同时相连接,将提手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部最上排的两个线圈同时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锁定的方法是将所述织物袋的第一提手的一端与第一连接部最上排的两个线圈中的任一个相连接,将第一提手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部最上排的两个线圈中的任一个相连接,将第二提手的一端与第一连接部最上排的两个线圈中未与第一提手相连接的线圈相连接,将第二提手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部最上排的两个线圈中未与第一提手相连接的线圈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织物片为单侧引纬的双纬机织物。

优选地,所述织物片为双侧引纬的单纬机织物。

优选地,所述限定的方法是相邻的两根经纱由同一根纱线经弯曲后构成。

优选地,所述限定的方法是将两根经纱端部进行打结。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利用纱线制作上述织物袋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以单侧引纬、一次引入圈状双纬的方式在织机上织造具有机织结构的织物片,使织物片在纬向上的第一布边和第二布边上分别有从织物片中伸出的、由连续纬纱形成的线圈,使第一布边上的线圈数量为偶数且线圈位置相对于织物片在纬向上的对称中心线大致对称,使第二布边上的线圈数量为偶数且线圈位置相对于织物片在纬向上的对称中心线大致对称;使织物片在最靠近经向上第一布边的一根纬纱的位置至少被最靠近纬向第一布边的两根经纱与最靠近纬向第二布边的两根经纱限定而无法从经向上第一布边脱出,使织物片在最靠近经向上第二布边的一根纬纱的位置至少被最靠近纬向第一布边的两根经纱与最靠近纬向第二布边的两根经纱限定而无法从经向上第二布边脱出;

步骤2:将织物片沿经向相对弯折,形成所述织物袋的第一侧面、第二侧面和底面;

步骤3:将织物片第一布边上位于所述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位置相对应的两个线圈分别进行相互串套,再由下排的线圈依次串套在同侧上排的线圈上,再将位于最上排的两个线圈进行锁定,形成所述织物袋的第一连接部;

步骤4:将织物片第二布边上位于所述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位置相对应的两个线圈分别进行相互串套,再由下排的线圈依次串套在同侧上排的线圈上,再将位于最上排的两个线圈进行锁定,形成所述织物袋的第二连接部;至此完成织物袋的制作。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利用纱线制作上述织物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以双侧引纬、一次引入单纬的方式在织机上织造具有机织结构的织物片,使织物片在纬向上的第一布边和第二布边上分别有从织物片中伸出的、由连续纬纱形成的线圈,使第一布边上的线圈数量为偶数且线圈位置相对于织物片在纬向上的对称中心线大致对称,使第二布边上的线圈数量为偶数且线圈位置相对于织物片在纬向上的对称中心线大致对称;使织物片在最靠近经向上第一布边的一根纬纱的位置至少被最靠近纬向第一布边的两根经纱与最靠近纬向第二布边的两根经纱限定而无法从经向上第一布边脱出,使织物片在最靠近经向上第二布边的一根纬纱的位置至少被最靠近纬向第一布边的两根经纱与最靠近纬向第二布边的两根经纱限定而无法从经向上第二布边脱出;

步骤2:将织物片沿经向相对弯折,形成所述织物袋的第一侧面、第二侧面和底面;

步骤3:将织物片第一布边上位于所述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位置相对应的两个线圈分别进行相互串套,再从下到上由下排的线圈依次串套在同侧上排的线圈上,再将位于最上排的两个线圈进行锁定,形成所述织物袋的第一连接部;

步骤4:将织物片第二布边上位于所述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位置相对应的两个线圈分别进行相互串套,再从下到上由下排的线圈依次串套在同侧上排的线圈上,再将位于最上排的两个线圈进行锁定,形成所述织物袋的第二连接部;至此完成织物袋的制作。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将上述织物袋拆解为纱线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第一连接部最上排的两个线圈的锁定解除;

步骤2:将第二连接部最上排的两个线圈的锁定解除;

步骤3:将第一连接部串套在同侧上排的线圈上的下排线圈从上到下依次取下;

步骤4:将第二连接部串套在同侧上排的线圈上的下排线圈从上到下依次取下;

步骤5:将第一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位置相对应的两个线圈分别解除串套;

步骤6:将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位置相对应的两个线圈分别解除串套;

步骤7:将第一侧面、第二侧面和底面展开,形成平整的织物片;

步骤8:将连续纬纱从其进入织物梭口的布边侧连续地抽出,最后得到一根连续的纬纱和一根连续的经纱;至此完成将织物袋拆解为纱线的过程。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将上述织物袋拆解为纱线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第一连接部最上排的两个线圈的锁定解除;

步骤2:将第二连接部最上排的两个线圈的锁定解除;

步骤3:将第一连接部串套在同侧上排的线圈上的下排线圈从上到下依次取下;

步骤4:将第二连接部串套在同侧上排的线圈上的下排线圈从上到下依次取下;

步骤5:将第一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位置相对应的两个线圈分别解除串套;

步骤6:将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位置相对应的两个线圈分别解除串套;

步骤7:将第一侧面、第二侧面和底面展开,形成平整的织物片;

步骤8:将用于纬纱位置限定的经纱上的打结松解;

步骤9:将连续纬纱从其进入织物梭口的布边侧连续地抽出,最后得到一根连续的纬纱和至少一根经纱;至此完成将织物袋拆解为纱线的过程。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将上述织物袋拆解为纱线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第一连接部最上排的两个线圈的锁定解除;

步骤2:将第二连接部最上排的两个线圈的锁定解除;

步骤3:将第一连接部串套在同侧上排的线圈上的下排线圈从上到下依次取下;

步骤4:将第二连接部串套在同侧上排的线圈上的下排线圈从上到下依次取下;

步骤5:将第一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位置相对应的两个线圈分别解除串套;

步骤6:将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位置相对应的两个线圈分别解除串套;

步骤7:将第一侧面、第二侧面和底面展开,形成平整的织物片;

步骤8:将用于纬纱位置限定的经纱上的打结松解;

步骤9:将连续纬纱从织物片经向的布边侧连续地抽出,最后得到一根连续的纬纱和至少一根经纱;至此完成将织物袋拆解为纱线的过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的织物袋仅由一片织物片构成,且利用织物片两侧布边上从织物片伸出的连续纬纱形成的线圈相互串套来成型,无需像常规的织物袋一样采用多块织物片经缝纫或粘合后制成,易于将织物袋恢复为织物片,继而将连续纬纱从织物片中连续不断地抽出,将织物片拆解为一根连续纬纱和一根连续的经纱,进而可采用公知的纱线退捻方法将得到的纱线松解成纤维。与常规织物袋的物理回收过程对纤维损伤严重、仅能获得长度较短的纤维相比,本发明的织物袋的拆解过程几乎不会对纤维造成损伤,可实现对织物袋的精细化、柔性化解体与回收。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织物袋的立体图;

图2为实施例1中织物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1中第一连接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1中第二连接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1中将连续纬纱从织物片中连续抽出的过程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2中织物袋的立体图;

图7为实施例2中织物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2中将连续纬纱从织物片中连续抽出的过程的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3中织物袋的立体图;

图10为实施例3中织物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实施例3中将连续纬纱从织物片中连续抽出的过程的示意图;

图12为实施例4中织物袋的立体图;

图13为实施例5中织物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更明显易懂,兹以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实施例1

实施例1

图1至图5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如图1所示,织物袋34包括第一侧面14、第二侧面15、底面24和设在第一侧面14与第二侧面15之间的第一连接部16和第二连接部17。第一侧面14、第二侧面15和底面24由同一片具有机织结构的织物片35沿经向相对弯折后形成。织物片35的经纱26和纬纱25均为支数为5公支、纤维平均长度为150毫米的黄麻纱。织物片35的纬密为2.5根/5厘米,经密为2.5根/5厘米,组织结构为平纹。织物片35在经向上的长度为35厘米,在纬向第一布边12最外侧的经纱A 37与纬向第二布边13最外侧的经纱C 39之间的距离为16厘米。如图2所示,织物片35为双侧引纬的单纬机织物,且纬纱25为一根连续不断的纱线,并包含9根经纱26。织物片35在纬向第一布边12上每两纬有从织物片35中伸出的、由连续纬纱25形成的线圈一33,织物片35在纬向第二布边13上每两纬有从织物片35中伸出的、由连续纬纱25形成的线圈二45。构成单个线圈一33和线圈二45的纱线长度为9厘米。纬向第一布边12上共有14个线圈一33,因此纬向第一布边12上位于织物袋34的第一侧面14上的线圈一33有7个,纬向第一布边12上位于织物袋34的第二侧面15上的线圈一33有7个;纬向第二布边13上共有14个线圈二45,因此纬向第二布边13上位于织物袋34的第一侧面14上的线圈二45有7个,纬向第二布边13上位于织物袋34的第二侧面15上的线圈二45有7个。纬向第一布边12上位于织物袋34的第一侧面14和第二侧面15上的线圈一33的位置一一对应,纬向第二布边13上位于织物袋34的第一侧面14和第二侧面15上的线圈二45的位置一一对应。将织物片35在纬向第一布边12最外侧的两根经纱:经纱A 37和经纱B 38位于经向第一布边27上的两端进行打结,得到结头A 41;将织物片35在纬向第一布边12最外侧的经纱A 37和经纱B 38位于经向第二布边36上的两端进行打结,得到结头B 42;将织物片35在纬向第二布边13最外侧的两根经纱:经纱C 39和经纱D 40位于经向第一布边27上的两端进行打结,得到结头C 43;将织物片35在纬向第二布边13最外侧的经纱C 39和经纱D 40位于经向第二布边36上的两端进行打结,得到结头D 44。

第一连接部16的结构如图3所示,其形成过程为:先将织物片35的纬向第一布边12上位于第一侧面14的线圈B01、B02、...、B07分别串套在位于第二侧面15位置与其相对应的线圈A01、A02、...、A07上,随后再将线圈B07串套在线圈B06上,将线圈A07串套在线圈A06上,将线圈B06串套在线圈B05上,将线圈A06串套在线圈A05上,...,将线圈B02串套在线圈B01上,将线圈A02串套在线圈A01上,随后再将提手30的一端与线圈B01和A01通过打结进行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提手30为一根支数为2公支的黄麻纱。

第二连接部17的结构如图4所示,其形成过程为:先将织物片35的纬向第二布边13上位于第一侧面14的线圈D01、D02、...、D07分别串套在位于第二侧面15位置与其相对应的线圈C01、C02、...、C07上,随后再将线圈D07串套在线圈D06上,将线圈C07串套在线圈C06上,将线圈D06串套在线圈D05上,将线圈C06串套在线圈C05上,...,将线圈D02串套在线圈D01上,将线圈C02串套在线圈D01上,随后再将提手30的另一端与线圈D01和线圈C01通过打结进行连接。至此完成织物袋34的制作。

在本实施例中,将织物袋34拆解为纱线的步骤如下:

(1)将第一连接部16的线圈B01和线圈A01与提手30的打结松解,将提手30从第一连接部16上取下;

(2)将第二连接部17的线圈D01和线圈C01与提手30的打结松解,将提手30从第二连接部17上取下;

(3)将线圈B02从线圈B01上取下,将线圈A02从线圈A01上取下,将线圈B03从线圈B02上取下,将线圈A03从线圈A02上取下,...,将线圈B07从线圈B06上取下,将线圈A07从线圈A06上取下;

(4)将线圈B01、B02、...、B07分别从线圈A01、A02、...、A07上取下,至此完成第一连接部16的拆解;

(5)将线圈D02从线圈D01上取下,将线圈C02从线圈C01上取下,将线圈D03从线圈D02上取下,将线圈C03从线圈C02上取下,...,将线圈D07从线圈D06上取下,将线圈C07从线圈C06上取下;

(6)将线圈D01、D02、...、D07分别从线圈C01、C02、...、C07上取下,至此完成第二连接部17的拆解;

(7)将第一侧面14、第二侧面15和底面24展开,形成平整的织物片35;

(8)将织物片35在纬向第一布边12最外侧的经纱A 37和经纱B 38位于经向第一布边27上的结头A 41松解,将织物片35在纬向第一布边12最外侧的经纱A 37和经纱B 38位于经向第二布边36上的结头B 42松解,将织物片35在纬向第二布边13最外侧的经纱C 39和经纱D 40位于经向第一布边27上的结头C 43松解,将织物片35在纬向第二布边13最外侧的经纱C 39和经纱D 40位于经向第二布边36上的结头D 44松解。

(9)如图5所示,将连续的纬纱25从织物片35经向第一布边27一侧按箭头所示方向连续地抽出,最后得到一根长度约为7米的连续纬纱25和9根长度为35厘米的经纱26;至此完成将织物袋34拆解为纱线的过程。

进一步地,可采用公知的纱线退捻方法将得到的纬纱25和经纱26松解为平均长度为150毫米的黄麻纤维,实现黄麻纤维的低损伤、精细化回收。

实施例2

图6至图8示出了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表示方式与实施例1相同,相同部件也都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标识。

实施例2与实施例1不同的地方是织物片35的组织结构为经浮长为2的经重平组织,织物片35为单侧引纬的双纬机织物,即连续纬纱25以圈状从纬向第一布边12侧进入梭口。

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另一处不同在于将织物袋34拆解为纱线的步骤(9)中,连续纬纱25是从纬向第一布边12侧连续地抽出,最后得到一根长度约为7米的连续纬纱25和9根长度为35厘米的经纱26。

实施例3

图9至图11示出了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表示方式与实施例2相同,相同部件也都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标识。

实施例3与实施例2不同的地方是织物片35的各根经纱26由一根连续的纱线经8次弯曲后形成,使织物片35在最靠近经向第一布边27的一根纬纱50的位置被连续经纱26形成的线圈三48所限定而无法从经向第一布边27脱出,使织物片35在最靠近经向第二布边36的一根纬纱51的位置被连续经纱形成的线圈四49所限定而无法从经向第二布边36脱出。

实施例3与实施例2的另一处不同在于织物袋34最终被拆解为一根长度约为7米的连续纬纱和一根长度约为3.2米的连续经纱。

实施例4

图12示出了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表示方式与实施例1相同,相同部件也都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标识。

实施例4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提手30包括第一提手18和第二提手21,其中第一提手18的一端与线圈B01通过打结进行连接,第一提手18的另一端与线圈D01通过打结进行连接,第二提手21的一端与线圈A01通过打结进行连接,第二提手21的另一端与线圈C01通过打结进行连接。第一提手18和第二提手21均为一根支数为2公支的黄麻纱。

实施例4与实施例1的另一处不同在于将织物袋35拆解为纱线的步骤(1)为:将第一连接部16的线圈B01与第一提手18的打结松解,将线圈A01与第二提手21的打结松解,将第一提手18和第二提手21从第一连接部16上取下;步骤(2)为:将第二连接部17的线圈D01与第一提手18的打结松解,将线圈C01与第二提手21的打结松解,将第一提手18和第二提手21从第二连接部17上取下。

实施例5

图13示出了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表示方式与实施例1相同,相同部件也都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标识。

实施例5与实施例1不同的地方是织物袋34上不设置提手,而是用一根支数为5公支、长度为2厘米的黄麻纱28从第一连接部16的线圈B01和线圈A01中穿过后进行打结,用一根支数为5公支、长度为2厘米的黄麻纱29从第二连接部17的线圈D01和线圈C01中穿过后进行打结。

实施例5与实施例1的另一处不同在于将织物袋34拆解为纱线的步骤(1)为:将从第一连接部16的线圈B1和线圈A01中穿过的黄麻纱28的打结松解,将黄麻纱28从第一连接部16上取下;步骤(2)为:将从第二连接部17的线圈D01和线圈C01中穿过的黄麻纱29的打结松解,将黄麻纱29从第二连接部17上取下。

实施例6

实施例6与实施例1不同的地方是织物片35的经纱26和纬纱25均为支数为1.5公支、纤维平均长度为60毫米的羊毛纱。

实施例7

实施例7与实施例1不同的地方是织物片35的经纱26和纬纱25均为支数为1.6公支、纤维长度为51毫米的腈纶纱。

相关技术
  • 含热塑易熔纱线的织物、制作含热塑易熔纱线的织物的方法、以及由含热塑易熔纱线的织物形成的纺织品
  • 筒管架、纱线卷取机、制造纱线卷袋的装置、卷绕纱线的方法和制造纱线卷袋的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6485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