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大棚内低位水蛭养殖装置及养殖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20:01:30


一种大棚内低位水蛭养殖装置及养殖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专利属于水蛭养殖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大棚内低位水蛭养殖装置及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俗名蚂蟥,在内陆淡水水域内生长繁殖,是中国传统的特种药用水生动物,其干制品泡制后中医入药。因此发展水蛭养殖拥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和经济收益。水蛭养殖是利用野生水蛭等已经被人类驯化的生物,有金钱宽体水蛭、菲牛蛭等野生水蛭生物的生理机能。

发明专利内容

本发明专利主要是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大棚内低位水蛭养殖装置及养殖方法。

本发明专利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大棚内低位水蛭养殖装置及养殖方法,包括第一池体,所述第一池体的由纵向杆、横向杆和防水布组成,所述防水布的顶部均设置有用于套接纵向杆和横向杆的套孔,所述纵向杆和横向杆通过套孔对防水布组成第一池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池体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池体,所述第一池体和第二池体相互气齐平设置,所述第一池体和第二池体的顶部均设置有进气管路,所述第一池体和第二池体的正面和背面均设置有端部限位结构,所述第一池体和第二池体的左右侧面均设置有侧面限位结构,所述第一池体和第二池体的正面均设置有搅动装置,所述搅动装置的输出端延伸至第一池体和第二池体的内部,所述第一池体和第二池体的正面和背面均设置有循环装置,所述循环装置的输出端分别连接第一池体和第二池体,所述第一池体和第二池体的侧面顶部均设置有喂食结构,所述喂食结构向下插入第一池体和第二池体的内部,所述第一池体和第二池体的底部均设置有多个温控结构,所述温控结构贯穿第一池体和第二池体插入地面内部。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池体和第二池体的正面一侧分别设置有进水口和排水口,所述排水口位于进水口的下方。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池体和第二池体的底部均设置有保温垫,所述保温垫的侧边延伸出第一池体和第二池体底部十公分的高度包覆第一池体和第二池体底部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端部限位结构和侧面限位结构够相同,所述侧面限位结构包括侧边档条、中部档条、横档、滑勾、限位块和环形爪套,所述侧边档条位于中部档条的左右两侧,所述环形爪套均设置在侧边档条和中部档条的顶部,且套在纵向杆的表面,所述侧边档条和中部档条的底部插接在底面。

作为优选,所述横档横向设置在侧边档条和中部档条朝向第一池体或第二池体的一侧,所述滑勾设置在横档的左右两端,且分别滑动在两侧的侧边档条表面,所述限位块设置在两个侧边档条的侧面下方,所述端部档条不使用中部档条。

作为优选,所述搅动装置包括第一水泵、第一进水管、第一吸水管、排水管和多个排水分口,所述水泵设置在第一池体和第二池体的正面且放置在地面上,所述第一进水管和第一吸水管分别设置在第一水泵的两个端口处,所述第一进水管第一吸水管的输出端均插接至第一池体和第二池体的内部,所述排水管连接在第一进水管的输出端上,且延伸至第一池体和第二池体的后端,多个所述排水分口设置在排水管底部的两侧,所述排水管的后端通过吊绳与进气管路相互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循环装置包括第二水泵、第一水管、第二水管、初步过滤箱、滤芯和箱盖,所述第二水泵设置在第一池体和第二池体正面和背面的中间位置,所述第一水管和第二水管分别设置在第二水泵的两个端口上,所述第一水管的输出端插接进第一池体内部,所述第二水管的输出端插接进第二池体内部,所述初步过滤箱分别设置在第一池体和第二池体的内部,所述第一水管和第二水管的一端分别与初步过滤箱相互连接,所述滤芯设置在初步过滤箱的内部,且与底部的第一水管和第二水管相互连接,所述箱盖插接设置在初步过滤箱的顶部。

作为优选,所述喂食结构包括喂食箱、翻盖、放料板和挂架,所述挂架设置在喂食箱的顶部,所述喂食箱通过挂架设置在第一池体和第二池体的侧面顶部,所述喂食箱的正面向后开设有空腔,所述空腔向后贯穿喂食箱设置,所述喂食箱的底部通过空腔形成有收集板,所述放料板设置在喂食箱底部,且放料板上开设有多个通孔,所述翻盖设置在喂食箱顶部的左右两侧,且与喂食箱相互转动连接,两个所述翻盖相反的一侧底部与底部喂食箱之间形成有空槽。

作为优选,所述温控结构包括不锈钢板和接地钉,所述不锈钢板铺设在第一池体和第二池体底部的左右两端,所述接地钉设置在不锈钢板的底部,且向下贯穿第一池体和第二池体与地面连接,所述接地钉与第一池体和第二池体的连接处设置有轴座,所述轴座与接地钉连接处套接有机械密封。

本发明专利具有的有益效果:

1、通过在第一池体的一侧设置有相同的第二池体,且在第一池体和第二池体之间设置有循环装置,其能够连通第一池体和第二池体使得两个池体内部的水质进一步的保持一致,当第一池体内部的水蛭,从而可以把第二池体内部的水当成备用池体,从而在第一池体内部需要清洗或者新加水蛭时,能够具有更好的水蛭养殖的水质,使得新的水蛭具有很好的成活率,循环装置的延伸至第一池体和第二池体内部的一端均设置初步过滤箱和滤芯,滤芯与第一水管和第二相互连通,从而对两个池体进行水循环时,能够进一步过滤水中杂质。

2、通过在第一池体和第二池体的一侧设置有喂食结构,喂食结构通过喂食箱和底部的放料板设计装料,料通过放料板上开设的多个通孔向下挤落,配合底部空腔下方的收集板能够用于接料的同时还用于水蛭的喂食,从而尽可能避免食物掉落至第一池体和第二池体的内部,从而避免造成池体的污染,同时配合顶部可以左右翻开的翻盖,方便投料的同时又可以通过施压加快投料的速度。

3、通过在第一池体和第二池体的顶部设置有搅动装置,搅动装置的第一水泵通过第一进水管和第一吸水管均插接至对应的第一池体或第二池体内部的顶部,第一进水管的输出端上通过排水管向后延伸至第一池体或第二池体的后端,通过第一水泵吸收第一池体或第二池体内部的养殖水冲入排水管中,通过排水管底部的多个排水分口左右两侧吹动,使得内部的养殖水能够实现循环搅动,增加水蛭的活性。

4、通过在第一池体和第二池体的底部插接多个温控结构,温控结构通过不锈钢板与池体相互接触后,接着通过底部的接地钉向下插入地面底部,铜鼓接地钉传导地面的温度至池体内部,从而使得内部的温度更平稳,配合第一池体和第二池体底部设置的保温垫,保温垫的侧面高度延伸至第一池体和第二池体底部高10公分处,对池体内部的温度进行更好的保温处理,接地钉与防水布的连接处通过轴座和机械密封连接,避免接地钉贯穿时出现漏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专利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专利喂食结构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专利初步过滤箱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专利侧面限位结构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专利温控结构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专利排水管的一种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池体;11、纵向杆;12、横向杆;13、防水布;14、排水口;15、进水口;2、第二池体;3、保温垫;41、第一水泵;42、第一进水管;43、第一吸水管;44、排水管;441、排水分口;5、侧面限位结构;51、侧边档条;52、中部档条;53、横档;531、滑勾;54、限位块;55、环形爪套;6、端部限位结构;7、循环装置;71、第二水泵;72、第一水管;73、第二水管;74、初步过滤箱;75、滤芯;76、箱盖;8、进气管路;9、喂食结构;91、喂食箱;92、空腔;93、收集板;94、翻盖;95、放料板;96、空槽;97、挂架;10、温控结构;101、不锈钢板;102、机械密封;103、轴座;104、接地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实施例:一种大棚内低位水蛭养殖装置及养殖方法,如图1-图6所示,包括第一池体1,第一池体1的由纵向杆11、横向杆12和防水布13组成,防水布13的顶部均设置有用于套接纵向杆11和横向杆12的套孔,纵向杆11和横向杆12通过套孔对防水布13组成第一池体1,第一池体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池体2,第一池体1和第二池体2的正面一侧分别设置有进水口15和排水口14,排水口14位于进水口15的下方,第一池体1和第二池体2相互气齐平设置,第一池体1和第二池体2的顶部均设置有进气管路8,进气管路8通过外部连接的气泵为第一池体1和第二池体2提供氧气,第一池体1和第二池体2的正面和背面均设置有端部限位结构6,第一池体1和第二池体2的左右侧面均设置有侧面限位结构5,第一池体1和第二池体2的正面均设置有搅动装置,搅动装置的输出端延伸至第一池体1和第二池体2的内部,第一池体1和第二池体2的正面和背面均设置有循环装置7,循环装置7的输出端分别连接第一池体1和第二池体2,第一池体1和第二池体2的侧面顶部均设置有喂食结构9,喂食结构9向下插入第一池体1和第二池体2的内部,第一池体1和第二池体2的底部均设置有多个温控结构10,温控结构10贯穿第一池体1和第二池体2插入地面内部,第一池体1和第二池体2内部结构相同。

第一池体1和第二池体2的底部均设置有保温垫3,保温垫3的侧边延伸出第一池体1和第二池体2底部十公分的高度包覆第一池体1和第二池体2底部设置,温控结构10包括不锈钢板101和接地钉104,不锈钢板101铺设在第一池体1和第二池体2底部的左右两端,接地钉104设置在不锈钢板101的底部,且向下贯穿第一池体1和第二池体2与地面连接,接地钉104与第一池体1和第二池体2的连接处设置有轴座103,轴座103与接地钉104连接处套接有机械密封102;

通过在第一池体1和第二池体2的底部插接多个温控结构10,温控结构10通过不锈钢板101与池体相互接触后,接着通过底部的接地钉104向下插入地面底部,铜鼓接地钉104传导地面的温度至池体内部,从而使得内部的温度更平稳,配合第一池体1和第二池体2底部设置的保温垫3,保温垫3的侧面高度延伸至第一池体1和第二池体2底部高10公分处,对池体内部的温度进行更好的保温处理,接地钉104与防水布13的连接处通过轴座103和机械密封102连接,避免接地钉104贯穿时出现漏水。

端部限位结构6和侧面限位结构5够相同,侧面限位结构5包括侧边档条51、中部档条52、横档53、滑勾531、限位块54和环形爪套55,侧边档条51位于中部档条52的左右两侧,环形爪套55均设置在侧边档条51和中部档条52的顶部,且套在纵向杆11的表面,侧边档条51和中部档条52的底部插接在底面,横档53横向设置在侧边档条51和中部档条52朝向第一池体1或第二池体2的一侧,滑勾531设置在横档53的左右两端,且分别滑动在两侧的侧边档条51表面,限位块54设置在两个侧边档条51的侧面下方,端部限位结构6不使用中部档条52;

端部限位结构6和侧面限位结构5通过侧边档条51与地面相互插接,从而能够避免防水布13由于装水过多导致第一池体1和第二池体2的侧面向外翻过大,通过侧边档条51和中部档条52增加对第一池体1和第二池体2侧边的限位,横档53通过两侧的滑勾531实现在两个侧边档条51的上下滑动,其能移动至第一池体1和第二池体2侧面最大的凸出的位置进行限位,进一步增加对第一池体1和第二池体2的限位效果。

搅动装置包括第一水泵41、第一进水管42、第一吸水管43、排水管44和多个排水分口441,第一水泵41设置在第一池体1和第二池体2的正面且放置在地面上,第一进水管42和第一吸水管43分别设置在第一水泵41的两个端口处,第一进水管42第一吸水管43的输出端均插接至第一池体1和第二池体2的内部,排水管44连接在第一进水管42的输出端上,且延伸至第一池体1和第二池体2的后端,多个排水分口441设置在排水管44底部的两侧,排水管44的后端通过吊绳与进气管路8相互连接;

通过在第一池体1和第二池体2的顶部设置有搅动装置,搅动装置的第一水泵41通过第一进水管42和第一吸水管43均插接至对应的第一池体1或第二池体2内部的顶部,第一进水管42的输出端上通过排水管44向后延伸至第一池体1或第二池体2的后端,通过第一水泵41吸收第一池体1或第二池体2内部的养殖水冲入排水管44中,通过排水管44底部的多个排水分口441左右两侧吹动,使得内部的养殖水能够实现循环搅动,增加水蛭的活性。

循环装置7包括第二水泵71、第一水管72、第二水管73、初步过滤箱74、滤芯75和箱盖76,第二水泵71设置在第一池体1和第二池体2正面和背面的中间位置,第一水管72和第二水管73分别设置在第二水泵71的两个端口上,第一水管72的输出端插接进第一池体1内部,第二水管73的输出端插接进第二池体2内部,初步过滤箱74分别设置在第一池体1和第二池体2的内部,第一水管72和第二水管73的一端分别与初步过滤箱74相互连接,滤芯75设置在初步过滤箱74的内部,且与底部的第一水管72和第二水管73相互连接,箱盖76插接设置在初步过滤箱74的顶部;

通过在第一池体1的一侧设置有相同的第二池体2,且在第一池体1和第二池体2之间设置有循环装置7,其能够连通第一池体1和第二池体2使得两个池体内部的水质进一步的保持一致,当第一池体1内部的水蛭,从而可以把第二池体2内部的水当成备用池体,从而在第一池体1内部需要清洗或者新加水蛭时,能够具有更好的水蛭养殖的水质,使得新的水蛭具有很好的成活率,循环装置7的延伸至第一池体1和第二池体2内部的一端均设置初步过滤箱74和滤芯75,滤芯75与第一水管72和第二相互连通,从而对两个池体进行水循环时,能够进一步过滤水中杂质。

喂食结构9包括喂食箱91、翻盖94、放料板95和挂架97,挂架97设置在喂食箱91的顶部,喂食箱91通过挂架97设置在第一池体1和第二池体2的侧面顶部,喂食箱91的正面向后开设有空腔92,空腔92向后贯穿喂食箱91设置,喂食箱91的底部通过空腔92形成有收集板93,放料板95设置在喂食箱91底部,且放料板95上开设有多个通孔,翻盖94设置在喂食箱91顶部的左右两侧,且与喂食箱91相互转动连接,两个翻盖94相反的一侧底部与底部喂食箱91之间形成有空槽96;

通过在第一池体1和第二池体2的一侧设置有喂食结构9,喂食结构9通过喂食箱91和底部的放料板95设计装料,料通过放料板95上开设的多个通孔向下挤落,配合底部空腔92下方的收集板93能够用于接料的同时还用于水蛭的喂食,从而尽可能避免食物掉落至第一池体1和第二池体2的内部,从而避免造成池体的污染,同时配合顶部可以左右翻开的翻盖94,方便投料的同时又可以通过施压加快投料的速度。

最后,应当指出,以上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专利较有代表性的例子。显然,本发明专利不限于上述实施例,还可以有许多变形。凡是依据本发明专利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应认为属于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

技术分类

06120116561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