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混料机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09:29:07


一种混料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养殖业中饲料混合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混料机。

背景技术

在家禽养殖业中,为保证营养均衡,需要对多种不同的饲料混合后再进行投喂,人工混合工作量大,并且难以保证混合均匀。为了便于家禽进食,针对家禽的饲料一般做成颗粒状,如果采用传统的搅拌式混料方式对饲料进行混合,很容易将颗粒状的饲料打碎,不便于家禽进食,并且可能造成浪费,而且饲料量大时对驱动力的要求较高,对设备的要求也随之提升,成本较高。因此滚筒式的混料机更加适合饲料混合,然而滚筒式混料机在具体使用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进料或出料的料口处需设置料盖,每次进料或出料都需要打开或关闭,操作较为繁琐,而且料盖将随滚筒高速旋转,因此对料盖的紧固要求较高;此外,当需要混合的饲料量较大时,只有一个料口显然会降低进料或出料的效率,然而如果设置多个料口,打开和关闭料盖的操作将更为繁琐,降低工作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料机,旨在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的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混料机,包括机架、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外桶、内桶、混料电机以及至少一套换向组件,

所述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分别设置于机架两端并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所述第一转轴可带动外桶转动,所述第二转轴可带动内桶在外桶内转动,所述外桶和内桶表面分别对应开设有至少一个料口;

所述换向组件包括分别可随外桶和内桶转动的第一换向套和第二换向套,所述第一换向套和第二换向套上分别设有相互匹配的角度槽和凸块,使得第一换向套可相对第二换向套转动一定角度;

所述混料电机用于驱动第一转轴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外桶的外壁与所述内桶的外壁间隙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外桶两端开口,且其两端分别设有外桶轮架,其中一端的外桶轮架与所述第一转轴固定连接,另一端的外桶轮架通过轴承与所述第二转轴可转动连接;

所述内桶的两端分别设有内桶轮架,其中一端的内桶轮架与所述第二转轴固定连接,另一端的内桶轮架通过轴承与所述第一转轴可转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换向套和第二换向套分别固定安装于外桶轮架和内桶轮架上,并与所述第一转轴或第二转轴间隙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外桶轮架和内桶轮架分别包括多个沿周向均匀分布的L形支架,且外桶轮架的径向尺寸大于内桶轮架的径向尺寸。

进一步地,所述内桶表面的料口在周向上的位置与其中一个L形支架对应,并在该L形支架上设有标记。

进一步地,所述机架顶部设有与料口位置相应的进料斗,所述机架底部设有与料口位置相应的出料道。

进一步地,所述凸块与所述角度槽的一侧接触时,所述外桶和内桶的料口相互对齐。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轴承的外端可拆卸地连接有摇柄。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轴承的外端连接有复位电机,所述复位电机为码盘电机。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对比,其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通过内外双桶的无盖式进出料设计,简化了进出料的操作步骤,为自动化进出料提供了实现基础,并通过换向组件,使得外桶带动内桶转动时二者表面的料口自行错位,完成对料口的封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图1中A的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中外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中内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中换向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中:1、机架;2、第一转轴;3、第二转轴;4、外桶,41、外桶料口,41、外桶轮架;5、内桶,51、内桶料口,52、内桶轮架;6、换向组件,61、第一换向套,62、第二换向套,63、角度槽,64、凸块;7、进料斗;8、出料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一种混料机,如图1-6所示,包括机架1、第一转轴 2、第二转轴3、外桶4、内桶5、混料电机以及两套换向组件6,其中第一转轴2和第二转轴3分别通过轴承安装于机架1的两端,并且二者位于同一条直线上,分别用于带动外桶4和内桶5转动。外桶4 套在内桶5外,且外桶4表面在同一角度间隔开设有两个外桶料口 41,相应的,内桶5表面开设有两个内桶料口51。机架1顶部在相应位置设有两个漏洞状的进料斗7,用于进料;机架1底部在相应位置设有两个出料道8,用于出料。混料电机(图中未示出)的输出轴与第一转轴2连接。

本实施例中,外桶4为两端开口的圆筒状,且其两端4分别向外延伸设有外桶轮架42,其中一端的外桶轮架42轴心位置与第一转轴 2过盈配合,另一端的外桶轮架42轴心位置通过轴承与第二转轴3 可相对转动地连接,混料电机带动第一转轴2转动,进而可带动外桶 4转动。内桶5为两端闭合的圆筒状,且其外表面与外桶4的内表面间隙配合,内桶5的两端分别向外延伸设有内桶轮架52,其中一端的内桶轮架52轴心位置与第二转轴3过盈配合,另一端的内桶轮架 52轴心位置通过轴承与第一转轴2可相对转动地连接。第一转轴2 仅直接带动外桶4转动,第二转轴3仅直接带动内桶5转动。

具体的,外桶轮架42和内桶轮架52分别由四个L形支架呈十字状组成,并且外桶轮架42的径向尺寸大于内桶轮架52的径向尺寸,以避免二者存在相对转动时造成干涉。

上述结构中,内桶5表面的料口51在周向上的位置与其中一个 L形支架对应,并在该L形支架上标记有记号,在外部无法直接观察到内桶料口51位置的情况下,通过该标记即可确定内桶料口51的角度位置。

本实施例中,换向组件6设置于外桶轮架42和内桶轮架52之间,两端各设置一组,并且相互对称。换向组件6包括第一换向套61和第二换向套62,第一换向套61和第二换向套62的基体均为环状,分别固定安装在外桶轮架42和内桶轮架52的相对一侧,且第一换向套61和第二换向套62均与第一转轴2或第二转轴3间隙配合,第一换向套61和第二换向套62的端面之间为接触配合或间隙配合。其中第一换向套61靠近第二换向套62的一面开设有一角度槽63,该角度槽63沿第一换向套61的边缘呈一定角度开设,本实施例中角度槽 63的角度为90°,第二换向套62靠近第一换向套61的一面设有与角度槽63匹配的凸块64,本实施例中凸块64为八分之一环形,即角度为45°。当内外桶之间发生相对转动时,凸块64将在角度槽63 内转动,且最大转动角度为45°。

本实施例中,第二轴承3的外端可拆卸地连接有摇柄(图中未示出),通过摇柄可手动带动第二轴承3转动,从而带动内桶5转动。

本实施例中,凸块64与角度槽63的一侧壁接触时,外桶料口 41和内桶料口51相互对齐。因此在进料时,首先使外桶料口41和内桶料口51对齐朝上,并与进料斗7对齐,即可通过进料斗7向内桶5内添加待混合的饲料,此时凸块64与角度槽63的一侧壁接触。混料时,打开混料电机,带动外桶5转动,使得凸块64相对角度槽 63先转动45°,直至与角度槽63的另一侧接触,在此过程中,外桶 4相对内桶5转动而内桶5保持不动,外桶料口41和内桶料口51的位置将错开,从而使内桶料口51被封堵;当凸块64与角度槽63的另一侧接触时,外桶4将带动内桶5一起转动,从而对内桶5内部的饲料进行摇匀混合。混料时需拆除第二转轴3端部的摇柄,以避免高速转动时摇柄对周围人员造成伤害。

待内桶5中的饲料混合均匀后,关闭混料电机,然后在第二转轴 3的端部安装摇柄。完成摇柄的安装后,首先手动通过摇柄带动第二转轴3向与混料时混料电机的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第二转轴3 带动内桶5转动,并且内桶5将带动外桶4一起转动;当外桶4表面的外桶料口41对准机架底部的出料道8时,摇柄停止转动,随即反方向转动摇柄,此时内桶5转动而外桶4保持不动,同时观察带有标记的L形支架的位置,当该带有标记的L形支架竖直朝下时,停止转动摇柄,此时内桶料口51与外桶料口41对齐,即可进行出料。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通过复位电机(图中未示出)带动第二转轴3转动,实现自动化的出料操作。本实施例中,复位电机为码盘电机,具体的,可采用带有编码器的步进电机,当混料完毕后,设定内桶料口51的目标位置向下,然后通过复位电机带动内桶5沿混料电机的转动方向同向转动,此时外桶4保持不动,直至凸块64与角度槽63的另一侧接触,进而带动外桶4一起转动,并且此时外桶料口41与内桶料口51对齐;当复位电机带动内桶5和外桶4转动至内桶料口51和外桶料口41均竖直向下时,即可进行出料。

在具体实践中,编码器的分辨率为4000线时即可较为精准地使内桶料口51和外桶料口41与出料道8对齐。

最后,应当指出,以上实施例仅是本发明较有代表性的例子。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还可以有许多变形。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应认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分类

06120112183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