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接口连接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8:30:43


接口连接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据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接口连接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

背景技术

在进行数据开发处理过程中,前端发出的请求会发送给后端的进行处理,后端接收到前端的请求后,开始进行“处理数据->响应”的过程:具体地,后端会对这些请求进行解析,并根据解析的结果去查找前端所需的数据,查找完毕后,由后端将这些数据返回给前端。在此过程中,为了提升数据传输效率,会对前端设置有超时阈值。这个超时阈值往往是基于先验经验人工手动设置的,当后端的处理时间超过前端设置的超时阈值时,前端会自动断开与后端的连接。

发明人意识到,由于前端设置请求的超时时间往往会比后端真实处理业务逻辑需要的时长短,导致后端的业务逻辑还没处理完,没有到后端设置的超时阈值时,由于已经到前端设置的超时阈值,前端就已经给到用户提示了“请求超时”的现象。从而使得后端处理完成的数据发送给前端时,由于连接断开,将数据抛弃,导致后端常常进行无用操作,严重浪费了后端资源。且现有的超时设置通常是人工设置的静态值,无法根据当前的处理环境快速对应改变阈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接口连接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以解决现有的前端设置的超时时间大于后端业务逻辑需要的时长,使得后端处理完成的数据一旦超过前端的超时时间,则无法传送给前端,严重浪费了后端资源的现象。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接口连接方法,包括:

响应于接口调用请求,建立与调用接口请求方的接口连接,对接口进行调用;

获取所述接口的历史调用数据,所述历史数据包括接口调用次数和每次接口的调用时长,根据所述历史数据动态获取接口的中断时间阈值;其中,接口调用次数和接口的调用时长满足正态分布;

实时监控所述接口的当前调用时长,并在当前调用时长大于中断时间阈值时中断接口连接。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接口连接系统,包括:

接口调用模块,用于响应于接口调用请求,建立与调用接口请求方的接口连接,对接口进行调用;

历史数据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接口的历史调用数据,所述历史数据包括接口调用次数和每次接口的调用时长,根据所述历史数据动态获取接口的中断时间阈值;其中,接口调用次数和接口的调用时长满足正态分布;

接口中断模块,用于实时监控所述接口的当前调用时长,并在当前调用时长大于中断时间阈值时中断接口连接。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存储器中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接口连接方法的步骤。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时实现上述接口连接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的接口连接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通过响应于接口调用请求,建立与调用接口请求方的接口连接,对接口进行调用。收到接口调用请求后,获取所述接口的历史调用数据,所述历史数据包括接口调用次数和每次接口的调用时长,根据所述历史数据动态获取接口的中断时间阈值;其中,接口调用次数和接口的调用时长满足正态分布。然后实时监控所述接口的当前调用时长,并在当前调用时长大于中断时间阈值时中断接口连接。在本发明中,针对现有的前端设置的超时时间大于后端业务逻辑需要的时长,使得后端处理完成的数据一旦超过前端的超时时间,则无法传送给前端,严重浪费了后端资源的现象。针对上述问题,根据历史调用数据,设置一个动态的中断时间阈值,当调用时长大于中断时间阈值时,即自动中断接口连接。实现了后端的接口调用时长可以根据动态设置的中断时间阈值而响应改变。由于中断时间阈值是根据历史调用数据取得的,而历史调用数据能够很好的评估近期网络的环境和接口的性能等因素。当接口调用时长大于中断时间阈值时自动中断。通过这种自我超时中断的机制,避免了当前端发出的接口调用的任务量比较大时,导致后端长时间调用接口,从而使得后端的资源耗尽,其他功能不能正常使用的情况。为每个接口都设置适用于其自身的动态中断时间阈值,从而极大提高了后端资源利用率,避免了后端资源处理的时间与前端设置的超时时间冲突的问题,有效提升了中断时间阈值的计算时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显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接口连接方法的一应用环境示意图;

图2显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接口连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显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步骤S100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显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步骤S200的流程示意图;

图5显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步骤S210的流程示意图;

图6显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接口连接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7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的一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接口连接方法,可应用在如图1的应用环境中,其中,客户端通过网络与服务端进行通信。其中,客户端通过网络与服务端进行通信。服务端可以通过客户端的接口调用请求建立接口连接。通过响应于接口调用请求,建立与调用接口请求方的接口连接,对接口进行调用。收到接口调用请求后,获取所述接口的历史调用数据,所述历史数据包括接口调用次数和每次接口的调用时长,根据所述历史数据动态获取接口的中断时间阈值;其中,接口调用次数和接口的调用时长满足正态分布。然后实时监控所述接口的当前调用时长,并在当前调用时长大于中断时间阈值时中断接口连接。在本发明中,针对现有的前端设置的超时时间大于后端业务逻辑需要的时长,使得后端处理完成的数据一旦超过前端的超时时间,则无法传送给前端,严重浪费了后端资源的现象。针对上述问题,根据历史调用数据,设置一个动态的中断时间阈值,当调用时长大于中断时间阈值时,即自动中断接口连接。实现了后端的接口调用时长可以根据动态设置的中断时间阈值而响应改变。由于中断时间阈值是根据历史调用数据取得的,而历史调用数据能够很好的评估近期网络的环境和接口的性能等因素,因此,选取一段时间的历史调用数据,将其中的接口调用次数和每次接口的调用时长根据正态分布的3sigma原则,获得中断时间阈值。当接口调用时长大于中断时间阈值时自动中断。通过这种自我超时中断的机制,避免了当前端发出的接口调用的任务量比较大时,导致后端长时间调用接口,从而使得后端的资源耗尽,其他功能不能正常使用的情况。为每个接口都设置适用于其自身的动态中断时间阈值,从而极大提高了后端资源利用率,避免了后端资源处理的时间与前端设置的超时时间冲突的问题,有效提升了中断时间阈值的计算时间。其中,客户端可以但不限于各种个人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便携式可穿戴设备。服务端可以用独立的服务器或者是多个服务器组成的服务器集群来实现。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描述。

请参阅图2所示,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接口连接方法的一个流程示意图,包括如下步骤:

S100、响应于接口调用请求,建立与调用接口请求方的接口连接,对接口进行调用。

接口是计算机系统中两个独立的部件进行信息交换的共享边界。这种交换可以发生在计算机软、硬件,外部设备或进行操作的人之间,也可以是它们的结合。前端需要对后端的某个接口进行调用,以便获得所需数据时,前端作为调用接口请求方,向后端发出接口调用请求。后端响应于接口调用请求,建立后端该接口与调用接口请求方的接口连接。后端的该接口根据接口调用请求中的相关信息,从与后端连接的第三方网络中查找对应的数据,并将这些数据发送给调用接口请求方。其中,接口调用请求中含有与接口所在的后端的数据传输协议、请求信息、后端的域名和接口号。请求信息包括调用接口请求方的域名、与后端接口相连接的接口号、需要从接口中获取的数据等。对接口进行调用是指根据接口调用请求,从与接口连接的第三方网络中查询相关数据的过程。

作为示例,当前端是一个客户端,后端是一个网关系统时,网关系统中包括至少一个接口(记为第一接口),网关系统与第三方网络通信连接。作为客户端的前端需要调用后端的网关系统的第一接口的过程如下:网关系统的第一接口收到客户端发送的接口调用请求后,建立第一接口与客户端某接口的接口连接。第一接口根据接口调用请求中的请求信息,从第三方网络中查询对应的数据,并将这些数据整理成能够发送给客户端的形式,至此,接口调用完成。网关系统将上述数据通过建立的接口连接通道发送给客户端,从而完成完整的数据传送。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在步骤S100中,所述响应于接口调用请求,建立与调用接口请求方的接口连接,包括:

S110、接收所述调用接口请求方发出的连接请求;

S120、根据所述连接请求,判断是否在预设响应时长内生成连接确认响应;

S130、若生成连接确认响应,则将生成的所述连接确认响应发送至所述调用接口请求方;

S140、接收所述调用接口请求方根据所述连接确认响应发送的确认信息,以建立与所述调用接口请求方的接口连接;

S150、若未生成连接确认响应,则中断操作。

调用接口请求方可通过TCP/IP协议,与接口之间进行三次握手,以建立与接口所在的后端之间的通信通道。由于TCP/IP协议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基于字节流的传输层通信协议,旨在适应支持多网络应用的分层协议层次结构。连接到不同但互连的计算机通信网络的主计算机中的成对进程之间依靠TCP/IP协议提供可靠的通信服务。TCP/IP协议假设它可以从较低级别的协议获得简单的,可能不可靠的数据报服务。原则上,TCP/IP协议应该能够在从硬线连接到分组交换或电路交换网络的各种通信系统之上操作。因此,通过TCP/IP协议的三次握手,可建立双方的有效通信通道,防止误报现象的产生。因此,通过TCP/IP协议的三次握手,可建立双方的有效通信通道,防止误报现象的产生。首先,进行第一次握手:根据接口所在的后端的域名,由调用接口请求方向待调用的接口发送同步报文,称为SYN报文(也即连接请求)。然后,进行第二次握手:待调用的接口收到同步报文后,会在预设响应时长内向调用接口请求方发送同步确认报文(也即连接确认响应),表明已收到调用接口请求方发送的连接请求。最后,进行第三次握手:调用接口请求方收到同步确认报文后,向待调用接口发送确认报文,也即发出确认信息,此时待调用接口和调用接口请求方认为接口连接已经建立,从而开始进行数据传输。通过这种三次握手的过程,可有效防止已经失效的接口调用请求突然再次传送到待调用接口,从而对接口进行重复调用,产生一系列的运行缓慢的问题,极大提升了传输效率。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在步骤S150中,所述若未生成连接确认响应,则中断操作包括:若所述连接确认响应未在所述响应时长内生成,则判断所述接口是否满足预设的中断要求,并在满足预设的中断要求时,中断操作。当连接确认响应未在响应时长内生成时,说明可能存在网络延迟、发送的信息丢失等情况,此时需要中断操作,不再进行与调用接口请求方的连接操作。

S200、获取所述接口的历史调用数据,所述历史数据包括接口调用次数和每次接口的调用时长,根据所述历史数据动态获取接口的中断时间阈值;其中,接口调用次数和接口的调用时长满足正态分布。

考虑到每个接口的调用时间与接口自身的性质和近期所处的网络环境的快慢等因素相关。因此,并不是对每个接口设置一个固定的中断时间阈值,而是根据历史调用数据,通过动态获得的方式进行计算取得。从而能够很好的保证中断时间阈值能够随近期网络的环境等因素变化。进一步地,当某个接口初次调用时,由于没有历史调用数据可以参考,因此需要对接口设置一个初始中断阈值。当超过初始中断阈值时即自动中断连接。后续调用该接口时,便可根据之前调用的历史数据计算中断时间阈值。通常以毫秒作为初始中断阈值的时间单位,例如可统一将每个接口的初始中断阈值设置为15毫秒。需要说明的是,初始中断阈值的大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接口的性能自适应设置,在此不做限定。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在步骤S200中,所述中断时间阈值的获取过程为:

S210、根据所述历史调用数据的接口调用次数和每次接口的调用时长,计算调用时长的期望和标准差;其中,所述接口调用次数大于预设的次数阈值;

S220、基于正态分布的3sigma原则,根据所述调用时间的期望和标准差,计算所述接口的中断时间阈值t=μ+wσ;其中,μ为接口的调用时长的期望,σ为调用接口时长的标准差,w为标准差权重。

中断时间阈值是根据历史调用数据获得的,其中,历史调用数据为当前的调用时长之前的接口调用数据。当历史调用数据中接口调用次数大于或等于次数阈值时,则认为接口调用次数和调用时间满足正态分布。此时,通过计算调用时长的期望和标准差,然后根据3sigma原则,计算当前的调用时长的中断时间阈值。3sigma原则是先假设一组检测数据只含有随机误差,对其进行计算处理得到标准偏差,按一定概率确定一个区间,认为凡超过这个区间的误差,就不属于随机误差而是粗大误差,含有该误差的数据应予以剔除。具体地,数值分布在(μ-σ,μ+σ)中的概率为0.6826;数值分布在(μ-2σ,μ+2σ)中的概率为0.9545;数值分布在(μ-3σ,μ+3σ)中的概率为0.9973。由此可见,数值几乎全部集中在(μ-3σ,μ+3σ)区间内,超出这个范围的可能性仅占不到0.3%。通过3sigma原则,可以很好地获取有效的接口调用时间,筛除掉一些异常的接口调用时间,从而提升了中断时间阈值的准确度。进一步地,通过设置标准差权重,可以根据当前的网络环境等因素,对应改变标准差权重的取值,从而使得中断时间阈值具有普适性。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人员可根据实际接口调用需要适应性改变标准差权重的取值,在此不做限定。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按照调用时间将所述历史调用数据分为若干个周期调用数据,在步骤S210中,所述根据所述历史调用数据的接口调用次数和每次接口的调用时长,计算调用时长的期望和标准差,包括:

S2101、根据周期调用数据中的调用时间与接口的调用时间的时间间隔,按照由近至远的顺序,统计一个或多个周期调用数据的接口调用次数,直至统计的所有周期调用数据的接口调用次数大于或等于所述次数阈值;

S2102、根据统计的所有周期调用数据的调用次数和每次接口的调用时长,计算调用时长的期望和标准差。

本实施例中,考虑到数据越多,计算的中断时间阈值越准确。因此按照调用时间的不同,将历史调用数据划分为多个不同的周期调用数据。根据周期调用数据中每个调用时间及时间间隔,以当前调用时间为基准,按照距离当前调用时间由近至远的顺序,统计一个或多个周期调用数据的接口调用次数。当接口调用次数大于或等于次数阈值时,表示接口调用次数和接口调用时间符合正态分布,则可停止统计,并计算调用时长的期望和标准差。其中,调用时间为:与调用接口请求方接口建立连接的时间。示例性地,由于每个接口的调用时间不同,可将满足预设时间周期的调用时间作为一个周期调用数据。例如,设定时间周期为5分钟,接口的当前调用时间为11:00。则10:55-11:00作为一个时间周期,将调用时间处于该时间周期的调用数据作为周期调用数据。进一步地,周期调用数据可以为多个,例如将调用时间处于10:50-10:55的调用数据作为另一个周期调用数据。

S300、实时监控所述接口的当前调用时长,并在当前调用时长大于中断时间阈值时中断接口连接。

对接口进行调用时,需要实时监控接口的当前调用时长。一旦当前调用时长大于中断时间阈值,则会中断接口连接,并将中断预警信息发送给连接请求方。具体地,如果超时中断以后,系统会以运行时异常(Run Time Exception)抛出来,并且附上异常描述信息为“超时中断”。一旦运行时异常抛出来后,那么抛出异常的那个的接口就会直接被中断接口连接。从而避免了接口处理接口调用请求的时间过长,导致连接请求方已经断开与接口的连接,接口仍然在继续无效处理接口调用请求的情况。降低了这种无效处理导致系统资源浪费发生的概率,极大提升了接口所在的后端的资源利用率。其中,调用时长是以与调用接口请求方建立完接口连接的时刻完成为起始时刻t1,以接口能够向调用接口请求方发送数据的时刻为结束时刻t2,调用时长为t2-t1。当接口处于调用时长过程时,根据调用接口请求方发出的接口调用请求,接口在第三方网络中查询相关数据,并将数据整理成能够发送给调用接口请求方的形式。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在步骤S300中,所述判断所述接口是否满足预设的中断要求,包括:

判断所述连接确认响应是否在预设的延时时长内生成;

若在所述延时时长内生成,则满足所述中断要求;

若未在所述延时时长内生成,则不满足所述中断要求。

考虑到可能到达响应时长时,连接确认响应马上生成,此时如果中断操作,会导致资源浪费的情况。为了减少这种情况,本实施例中,设置延时时长。延时时长为设置在响应时长之后的一段时长,延时时长与响应时长之和共同构成连接确认响应的最大生成时长。当在延时时长内依然未生成连接确认响应时,说明此时可能存在网络丢包等问题,需要中断操作。相反地,若在响应时长内未生成连接确认响应,但在延时时长内生成了连接确认响应,则可以继续进行后续操作。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在步骤S300中,所述实时监控接口的当前的调用时长之后,还包括:在当前调用时长小于或等于所述中断时间阈值时,将当前调用时长进行保存,更新历史调用数据。从而便于后续根据该调用时长获得中断时间阈值。优选地,可将历史调用数据保存至阈值数据库中,在阈值数据库中保存有每个接口的信息以及对应的接口调用次数以及每次接口的调用时长。在下一次对接口进行调用时,可直接根据接口的信息,从阈值数据库中查询接口调用次数和接口的调用时长,并计算中断时间阈值即可判断接口的调用时长是否超时。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在步骤S300中,所述在当前调用时长大于中断时间阈值时中断接口连接之后,还包括:将中断预警信息在预先设置的显示界面上进行显示。为了使操作人员清晰快速的了解当前接口的工作状况,如果当前接口调用时长大于中断时间阈值,则自动中断连接,同时在显示界面上显示中断预警信息。示例性地,在接口中断连接时,可在显示界面上显示“接口超时中断”,从而提醒操作人员去对该接口进行响应操作,以便不影响后续的信息传送。

应理解,上述实施例中各步骤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在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接口连接系统。接口连接系统10与上述实施例中接口连接方法一一对应。如图6所示,该接口连接系统10包括接口调用模块11、历史数据获取模块12和接口中断模块13。各功能模块详细说明如下各功能模块详细说明如下:

接口调用模块11,用于响应于接口调用请求,建立与调用接口请求方的接口连接,对接口进行调用;

历史数据获取模块12,用于获取所述接口的历史调用数据,所述历史数据包括接口调用次数和每次接口的调用时长,根据所述历史数据动态获取接口的中断时间阈值;其中,接口调用次数和接口的调用时长满足正态分布;

接口中断模块13,用于实时监控所述接口的当前调用时长,并在当前调用时长大于中断时间阈值时中断接口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接口调用模块11,具体用于:

接收所述调用接口请求方发出的连接请求;

根据所述连接请求,判断是否在预设的响应时长内生成连接确认响应;

若生成连接确认响应,则将生成的所述连接确认响应发送至所述调用接口请求方;

接收所述调用接口请求方根据所述连接确认响应发送的确认信息,以建立与所述调用接口请求方的接口连接;

若未生成连接确认响应,则中断操作。

在一实施例中,接口调用模块11,还用于:

若所述连接确认响应未在所述响应时长内生成,则判断所述接口是否满足预设的中断要求,并在满足预设的中断要求时,中断操作。

在一实施例中,接口调用模块11,还用于:

判断所述连接确认响应是否在预设的延时时长内生成;

若在所述延时时长内生成,则满足所述中断要求;

若未在所述延时时长内生成,则不满足所述中断要求。

在一实施例中,历史数据获取模块12,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历史调用数据的接口调用次数和每次接口的调用时长,计算调用时长的期望和标准差;其中,所述接口调用次数大于或等于预设的次数阈值;

基于正态分布的3sigma原则,根据所述调用时长的期望和标准差,计算所述接口的中断时间阈值t=μ+wσ;其中,μ为接口的调用时长的期望,σ为调用接口时长的标准差,w为标准差权重。

在一实施例中,历史数据获取模块12,还用于:

根据周期调用数据中的调用时间与接口的调用时间的时间间隔,按照由近至远的顺序,统计一个或多个周期调用数据的接口调用次数,直至统计的所有周期调用数据的接口调用次数大于或等于所述次数阈值;

根据统计的所有周期调用数据的调用次数和每次接口的调用时长,计算调用时长的期望和标准差。

在一实施例中,接口中断模块13,用于:

在当前调用时长小于或等于所述中断时间阈值时,将当前调用时长进行保存,更新历史调用数据。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接口连接系统,通过响应于接口调用请求,建立与调用接口请求方的接口连接,对接口进行调用。收到接口调用请求后,获取所述接口的历史调用数据,所述历史数据包括接口调用次数和每次接口的调用时长,根据所述历史数据动态获取接口的中断时间阈值;其中,接口调用次数和接口的调用时长满足正态分布。然后实时监控所述接口的当前调用时长,并在当前调用时长大于中断时间阈值时中断接口连接。在本发明中,针对现有的前端设置的超时时间大于后端业务逻辑需要的时长,使得后端处理完成的数据一旦超过前端的超时时间,则无法传送给前端,严重浪费了后端资源的现象。针对上述问题,根据历史调用数据,设置一个动态的中断时间阈值,当调用时长大于中断时间阈值时,即自动中断接口连接。实现了后端的接口调用时长可以根据动态设置的中断时间阈值而响应改变。由于中断时间阈值是根据历史调用数据取得的,而历史调用数据能够很好的评估近期网络的环境和接口的性能等因素,因此,选取一段时间的历史调用数据,将其中的接口调用次数和每次接口的调用时长根据正态分布的3sigma原则,获得中断时间阈值。当接口调用时长大于中断时间阈值时自动中断。通过这种自我超时中断的机制,避免了当前端发出的接口调用的任务量比较大时,导致后端长时间调用接口,从而使得后端的资源耗尽,其他功能不能正常使用的情况。为每个接口都设置适用于其自身的动态中断时间阈值,从而极大提高了后端资源利用率,避免了后端资源处理的时间与前端设置的超时时间冲突的问题,有效提升了中断时间阈值的计算时间。

关于接口连接系统的具体限定可以参见上文中对于接口连接方法的限定,在此不再赘述。上述接口连接系统中的各个模块可全部或部分通过软件、硬件及其组合来实现。上述各模块可以硬件形式内嵌于或独立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形式存储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存储器中,以便于处理器调用以上各个模块对应的操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计算机设备可以是服务端,其内部结构图可以如图7所示。计算机设备包括通过系统总线连接的处理器、存储器、网络接口和数据库。其中,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用于提供计算和控制能力。计算机设备的存储器包括非易失性和/或易失性存储介质、内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操作系统、计算机程序和数据库。内存储器为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的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的运行提供环境。计算机设备的网络接口用于与外部的供应商端通过网络连接通信。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时以实现一种接口连接方法服务端侧的功能或步骤。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供应商端,其内部结构图可以如图8所示。计算机设备包括通过系统总线连接的处理器、存储器、网络接口、显示屏和输入系统。其中,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用于提供计算和控制能力。计算机设备的存储器包括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内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内存储器为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的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的运行提供环境。计算机设备的网络接口用于与外部服务器通过网络连接通信。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时以实现一种接口连接方法供应商端侧的功能或步骤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

响应于接口调用请求,建立与调用接口请求方的接口连接,对接口进行调用;

获取所述接口的历史调用数据,所述历史数据包括接口调用次数和每次接口的调用时长,根据所述历史数据动态获取接口的中断时间阈值;其中,接口调用次数和接口的调用时长满足正态分布;

实时监控所述接口的当前调用时长,并在当前调用时长大于中断时间阈值时中断接口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时实现以下步骤:

响应于接口调用请求,建立与调用接口请求方的接口连接,对接口进行调用;

获取所述接口的历史调用数据,所述历史数据包括接口调用次数和每次接口的调用时长,根据所述历史数据动态获取接口的中断时间阈值;其中,接口调用次数和接口的调用时长满足正态分布;

实时监控所述接口的当前调用时长,并在当前调用时长大于中断时间阈值时中断接口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关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或计算机设备所能实现的功能或步骤,可对应参阅前述方法实施例中,服务端侧以及供应商端侧的相关描述,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一一描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计算机程序在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对存储器、存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均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或易失性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OM)、可编程ROM(PROM)、电可编程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M)或者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以多种形式可得,诸如静态RAM(SRAM)、动态RAM(DRAM)、同步DRAM(SDRAM)、双数据率SDRAM(DDRSDRAM)、增强型SDRAM(ESDRAM)、同步链路(Synchlink)DRAM(SLDRAM)、存储器总线(Rambus)直接RAM(RDRAM)、直接存储器总线动态RAM(DRDRAM)、以及存储器总线动态RAM(RDRAM)等。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了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单元、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单元、模块完成,即将所述系统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单元或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基于WEB接口的信息收集系统、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 获取数据接口采样位置的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
  • 接口覆盖测试方法、系统、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 接口测试方法、系统、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 深网查询接口集成方法、系统、计算设备及存储介质
  • 接口连接方法、接口连接设备、存储介质及装置
  • 一种USB接口连接设备自动化校对方法、系统及介质
技术分类

06120115593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