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燃气灶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8:32:25


燃气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燃气灶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燃气灶。

背景技术

现有燃气灶与锅具的换热方式主要包括热辐射、热对流、热传导三种类型,其中热对流占比最高。内火孔和/或外火孔流出的空燃(空气和燃气)混合气体被点燃形成燃烧状态的气体;该部分燃烧状态的空燃混合气体温度较高,与锅底(锅具底部)的换热为热对流,同时存在小部分热辐射;上述气体燃烧后产生高温烟气,高温烟气继续与锅底进行热对流换热,同时在换热的过程中温度逐渐降低,直至离开锅底。上述为燃气灶燃气燃烧与锅底换热的主要形式。

现有提高燃气灶热效率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增加聚能罩来实现,聚能罩有单层或多层结构。聚能罩的基本原理为较少无效热损失、降低烟气流速即提高烟气与锅底的换热时间两种主要方式提高效率。其中无效热损失包括:火苗向下(盛液盘、玻璃面板方向)的热辐射损失、火苗即空燃混合气体与周围二次空气的换热损失、高温烟气与二次空气的换热损失等,通过减少上述无效热损失及提高烟气与锅底接触/换热时间的方式提高了锅具吸收的热量。

当燃气灶的最大热负荷一定的情况下,在同样的锅具直径、锅具与火苗的距离等因素下,高温烟气与锅底的换热系数基本不变,同时为了保证国标要求的CO指标,高温烟气不能一直停留在锅底与聚能罩之间,必须调节排烟间隙(聚能罩支爪的高度)来保证烟气指标,排烟间隙越小,烟气理论停留时间越长,但导致CO超标。因此热负荷一定(内火孔和外火孔燃气总量一定)、热对流换热系数一定、换热面积(锅底面积)等参数无法提高到情况下,锅具吸收的热量基本达到了极限值,无法进一步提高燃气灶的热效率。

发明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燃气灶,以解决现有燃气灶热效率无法进一步提高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燃气灶,包括:多个火盖,每一所述火盖设有火孔;辐射层,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数量与所述火盖的数量相等并一一对应,任一所述火盖位于一所述安装孔内,所述火盖的外壁面与所述安装孔的孔壁的内壁面之间形成连通位于所述安装孔内的所述火孔和外界的二次空气导流通道。

可选地,所述火盖包括外火盖,所述火孔包括设于所述外火盖的外火孔;所述燃气灶还包括:聚能罩,限定出二次空气通道,所述二次空气通道连通对应所述外火盖的所述二次空气导流通道与外界,其中,与外火盖对应的二次空气导流通道指的是该外火盖与套设在该外火盖的安装孔共同围设出的二次空气导流通道。

可选地,所述辐射层适于设于所述火盖与锅具之间,并位于所述聚能罩的内侧。

可选地,所述火盖包括:外火盖,设有外火孔;内火盖,设有内火孔并位于所述外火盖内侧,所述内火盖与所述外火盖之间设有空气通道,所述空气通道连通对应所述内火盖的所述二次空气导流通道与外界,其中,与内火盖对应的二次空气导流通道指的是该内火盖与套设在该内火盖的安装孔共同围设出的二次空气导流通道;其中,所述火孔包括所述外火孔和所述内火孔,所述内火盖和所述外火盖的数量和与所述安装孔的数量相等。

可选地,所述燃气灶还包括:分气盘,设有分气盘通孔;炉腔,设有炉腔通孔,所述炉腔通孔的一端与外界相连通,所述炉腔通孔的另一端、所述分气盘通孔和所述空气通道依次连通。

可选地,沿二次空气在所述二次空气导流通道内的流动方向,所述安装孔的孔壁朝向位于所述安装孔内的所述火盖的所述火孔的出口倾斜。

可选地,沿二次空气在所述二次空气导流通道内的流动方向,所述火盖的外壁面朝向所述火盖上的所述火孔的出口倾斜。

可选地,同一所述火盖上的所述火孔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所述火孔沿所述火盖的周向依次设置,所述安装孔的孔壁的最小内径大于或等于位于所述安装孔内的所述火孔的出口所在的圆周的直径。

可选地,所述安装孔的孔壁高于位于所述安装孔内的所述火孔的出口,且两者的高度差的范围为2mm-15mm。

可选地,至少两相邻的所述安装孔相对的孔壁均设有传火槽。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燃气灶,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火盖的外壁面与安装孔的孔壁的内壁面之间形成二次空气导流通道,外界的空气经二次空气导流通道流至火孔,为火孔补充二次空气,提高火孔处燃气的燃烧效果,提高燃气灶的热效率。由于每一火盖均位于一安装孔内,因此,每一火盖都有对应的二次空气导流通道,从而每一火盖的火孔都可以通过二次空气导流通道补充空气,进一步提高燃气灶的热效率。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燃气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辐射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燃气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燃气灶局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炉腔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燃气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H-H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M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其中实线箭头示意火盖通孔(包括内火盖通孔和外火盖通孔)中二次空气的流动方向,虚线箭头示意通过二次空气导流通道补充的二次空气的流动方向。

附图标记:

1、内火盖;11、内火孔;12、内火盖通孔;13、内混气腔;2、外火盖;21、外火孔;22、外火盖通孔;23、倾斜面;24、外混气腔;31、炉腔;311、第一通孔;312、第二通孔;313、炉腔通孔;314、内炉腔燃气流道;315、外炉腔燃气流道;316、凸柱;317、连接柱;318、连接筋;319、侧壁;320、内炉腔;321、外炉腔;32、分气盘;321、分气盘通孔;33、聚能罩;331、上罩;332、下罩;333、底板;334、二次空气通道;34、辐射层;341、安装孔;342、传火槽;343、二次空气导流通道;4、点火针;5、热电偶;6、空气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结合图1-9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燃气灶,包括多个火盖和辐射层34。

如图1所示,多个火盖包括内火盖1和外火盖2,内火盖1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外火盖2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外火盖2位于内火盖1的外侧。

可选地,如图1所示,内火盖1的数量为一个,外火盖2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外火盖2均位于内火盖1的外侧,并沿内火盖1的周向依次设置。

每一火盖设有火孔,为方便描述,将内火盖1的火孔定义为内火孔11,外火盖2的火孔定义为外火孔21。

如图1和图2所示,辐射层34设有安装孔341,安装孔341的数量与火盖的数量相等并一一对应,任一火盖位于一安装孔341内,如图1和图3所示,内火盖1的数量为1个,外火盖2的数量为6个,相应的安装孔341的数量为7个。

如图2所示,火盖的外壁面与安装孔341的孔壁的内壁面之间形成连通火孔和外界的二次空气导流通道343。

来自外界的空气进入二次空气导流通道343,并经二次空气导流通道343流至火孔处,为火孔补充二次空气,提高火孔处燃气的燃烧效果。

可选地,如图8所示,燃气灶还包括聚能罩33,聚能罩33套设在整个火盖的外侧,聚能罩33包括上罩331、下罩332和底板333,上罩331位于下罩332下方,并与下罩332之间限定出二次空气通道334或隔热腔,底板333位于下罩332下方,并与下罩332之间限定出二次空气通道334。

二次空气通道334连通外界与二次空气导流通道343。二次空气通道334的进气端与外界相连通,二次空气通道334的出气端与二次空气导流通道343相连通,外界的空气进入二次空气通道334后,再进入二次空气导流通道343,经二次空气导流通道343流出至火孔,为火孔补充二次空气。

可选地,辐射层34适于设于火盖与锅具之间,并位于聚能罩33的内侧。如图所示,辐射层34的外缘设于上罩331,并位于上罩331的外侧。

辐射层34与上罩331可以相连接,也可以不相连接。

辐射层34位于聚能罩33的内侧,保证辐射层34距离火盖不能太远,即辐射层34尽可能靠近火苗,利用空燃混合气体或燃气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对辐射层34进行热传导。因为辐射层34位于火盖与锅具之间,与辐射层34进行热传导的高温烟气在与锅具换热前先与辐射层34换热,因此该部分高温烟气温度较高,容易将辐射层34加热至高温状态(烧红),高温状态的辐射层34发出红外线等光谱形式对锅具进行热辐射,未与辐射层34换热的高温烟气继续与锅具进行以热对流为主的换热。从而设置辐射层34后,将高温烟气进行能量转换,将高温烟气的能量传递至辐射层34后,辐射层34通过热辐射的形式传递给锅具,既利用了一部分高温烟气,同时与锅具的换热过程中,热辐射与热对流可以同时存在并且互相没有影响,进而丰富了高温烟气与锅具的换热形式,且热辐射的换热效率高于热对流,使高温烟气的热量能够更多的传递至锅具,从而提高了燃气灶的热效率。

可选地,如图4所示,内火盖1与外火盖2之间设有空气通道6,空气通道6连通二次空气导流通道343与外界,辐射层位于空气通道上方。

外界的空气经空气通道进入二次空气导流通道343,用于补充外火盖2朝内侧、内火盖1外侧的二次空气,提高内火孔11和外火孔21处燃气的燃烧效果。

可选地,空气通道6呈沿内火盖1的周向延伸的环形,从而为内火盖1上周向的多个内火孔11补充二次空气,并为沿内火盖1周向分布的多个外火盖2补充二次空气。

可以理解,空气通道6也可以不呈环形,此时空气通道6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空气通道6沿内火盖1的周向依次设置。

可选地,燃气灶还包括分气盘32和炉腔31,燃气依次流经炉腔31、分气盘32和火盖。如图4所示,火盖、分气盘32和炉腔31沿自上而下的方向依次设置。

分气盘32设有分气盘通孔321,内火盖1位于分气盘通孔321内;炉腔31设有炉腔通孔313,炉腔通孔313的一端与外界相连通,炉腔通孔313的另一端、分气盘通孔321和空气通道6依次连通。

外界的空气依次经炉腔通孔313、分气盘通孔321、空气通道6和二次空气导流通道343流向内火孔11和外火孔21,为内火孔11和外火孔21补充二次空气。

炉腔31包括内炉腔320和外炉腔321,外炉腔套设在内炉腔的外侧,内炉腔设有内炉腔燃气流道314,内炉腔燃气流道314与内火孔11相连通,例如,如图9所示,内火盖呈环形,环形的内壁和外壁共同限定出内混气腔13,内火孔设于内火盖,并与内混气腔相连通,内火盖盖设在内炉腔燃气流道314上方,从而使得内混气腔与内炉腔燃气流道314相连通,从而使得内火孔与内炉腔燃气流道314相连通,燃气经内炉腔燃气流道314流入内火孔11。

如图6所示,内炉腔燃气流道314套设在炉腔通孔313的外侧,具体的,炉腔31包括侧壁319,侧壁319绕设在炉腔通孔313的外侧,与炉腔通孔313的孔壁的外壁面之间限定出内炉腔燃气流道314。

内火盖1的中部设有内火盖通孔12,例如环形内火盖的内壁限定出内火盖通孔12。炉腔31设有第一通孔311,第一通孔311连通内火盖通孔12与外界,内火盖通孔12位于内火孔11朝向内火盖1中部的一侧。

从第一通孔311的下端进入的二次空气依次流经第一通孔311和内火盖通孔12,从而为内侧的内火孔11(内火盖1设有多圈由内向外的方向依次套设的内火孔11的情况下,其中,靠近内火盖1中部的方向为内,远离内火盖1中部的方向为外)或内火孔11靠内的部分(内火孔11的数量为一圈的情况下)补充二次空气。

外炉腔限定出外炉腔燃气流道315,外炉腔设有第二通孔312,外火盖2的中部设有外火盖通孔22,外火盖通孔22位于外火孔21的内侧,第二通孔312连通外火盖通孔22与外界。

外炉腔燃气流道315与外火孔21相连通,例如,外火盖呈环形,环形的内壁和外壁共同围设出外混气腔24,外火孔与外混气腔相连通,外混气腔设于外炉腔燃气流道上方,并与外炉腔燃气流道相连通,从而使得外火孔与外炉腔燃气流道相连通,燃气经外炉腔燃气流道315流入外火孔21。

如图6所示,外炉腔燃气流道315内设有凸柱316,第二通孔312设于凸柱316,并贯穿凸柱316。外炉腔燃气流道315内还设有连接柱317,连接柱317用于连接分气盘32与炉腔31和/或用于连接盛液盘与炉腔,其中,盛液盘用于承接烹饪过程中从锅具中溢出的液体,且连接柱317与凸柱316之间连接有连接筋318,以增强炉腔31的结构强度。

从第二通孔312的下端进入的二次空气依次流经第二通孔312和外火盖通孔22,从而为内侧的外火孔21(外火盖2设有多圈由内向外的方向依次套设的外火孔21的情况下,其中,靠近外火盖2中部的方向为内,远离外火盖2中部的方向为外)或外火孔21靠内的部分(外火孔21的数量为一圈的情况下)补充二次空气。

可选地,沿二次空气在二次空气导流通道343内的流动方向,安装孔341的孔壁朝向位于该安装孔341内的火盖的火孔的出口倾斜,例如套设在外火盖外侧的安装孔341的孔壁朝向位于该安装孔341内的外火盖的火孔的出口倾斜,套设在内火盖外侧的安装孔341的孔壁朝向位于该安装孔341内的内火盖的火孔的出口倾斜。

这样从外界流入二次空气导流通道343内的二次空气沿安装孔341的孔壁的内壁面流动,即沿朝向位于该安装孔341内的火盖的火孔的出口方向倾斜,从而将二次空气导流至火孔的根部(火孔的出口)。其中一个内火孔11的出口和其中一个外火孔21的出口分别如图4中F和E所示。

可选地,如图2所示,沿二次空气在二次空气导流通道343内的流动方向,火盖的外壁面朝向火盖上的火孔的出口倾斜形成倾斜面23,其中,倾斜面23设于火孔的出口的下方。例如,外火盖的外壁面朝向该外火盖上的外火孔的出口倾斜形成倾斜面23,内火盖的外壁面朝向该内火盖上的内火孔的出口倾斜形成倾斜面23。

该实施例中,安装孔341的孔壁和位于该安装孔341内的火盖的倾斜面23共同形成二次空气导流通道343,二次空气导流通道343朝向位于该安装孔341内的火盖的火孔出口方向倾斜,从而使得经二次空气导流通道343流入的二次空气能够流至位于该安装孔341内的火盖的火孔出口处,提高二次空气的利用率。

可选地,同一火盖上的火孔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火孔沿火盖的周向依次设置,安装孔341的孔壁的最小内径大于或等于火孔的出口所在的圆周的直径。

套设在外火盖2上的安装孔341的孔壁的最小内径与该外火盖上最外圈的外火孔21出口所在的圆周的直径相同,或套设在外火盖2上的安装孔341的孔壁的最小内径是该外火盖上的最外圈的外火孔21出口所在的圆周的直径的1-1.3倍,防止安装孔341的孔壁遮挡外火孔21的出口,且能够将二次空气导流通道343中的二次空气引导至外火孔21的出口处(外火孔21的根部)。

套设在内火盖1上的安装孔341的孔壁的最小内径与该内火盖上最外圈的内火孔11出口所在的圆周的直径相同,或套设在内火盖1上的安装孔341的孔壁的最小内径是该内火盖上最外圈的内火孔11出口所在的圆周的直径的1-1.3倍,防止安装孔341的孔壁遮挡内火孔11的出口,且能够将二次空气导流通道343中的二次空气引导至内火孔11的出口处(内火孔11的根部)。

可选地,安装孔341的孔壁高于位于该安装孔341内的火盖的火孔的出口,且两者的高度差的范围为2mm-15mm。

安装孔341的孔壁的顶部与位于该安装孔341内的火盖的火孔的出口的距离范围为2-15mm,例如2mm、5mm、8mm、11mm或15mm。如果距离小于2mm,会导致安装孔341的孔壁的顶部与火孔的出口之间的距离过小,二次空气导流通道343位于安装孔341的孔壁的顶部与火孔的出口之间的部分的通流面积过小,二次空气补给困难;如果距离大于15mm,导致火孔的出口处的火焰会直接烧到第安装孔341的孔壁导致烟气超标。因此,安装孔341的孔壁的顶部与火孔的出口的距离范围为2-15mm,使得安装孔341的孔壁受到的火焰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的烘烤,直至达到发红的炙热状态,此时安装孔341的孔壁可发射红外线对锅底进行热辐射换热,提高燃气灶的热效率。

安装孔341的孔壁将热量传递至辐射层34,当辐射层34达到预设温度后,也能够对锅底进行热辐射换热。

辐射层34及安装孔341的孔壁可以为普通金属、陶瓷、发泡金属、金属纤维等。

可选地,至少两相邻的安装孔341相对的孔壁均设有传火槽342,传火槽342实现相邻火盖之间的传火。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相关技术
  • 一种燃气灶自适应进风装置及燃气灶
  • 燃气灶控制方法、系统、燃气灶及可读存储介质
  • 智能燃气灶、智能燃气灶系统及集成灶系统
  • 燃气灶面板、燃气灶及燃气灶面板温度控制方法
  • 燃气灶烹饪方法及燃气灶烹饪装置及燃气灶及存储介质
技术分类

0612011560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