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新生儿雾化治疗设备辅助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29 00:47:01


一种新生儿雾化治疗设备辅助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生儿雾化治疗设备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在新生儿遭遇呼吸道挑战,如感染、哮喘、肺炎和支气管炎时,雾化治疗成为一项至关重要的疗程,尽管成人在接受雾化疗法时常用的传统面罩式设备对于提供必要的呼吸支持大有裨益,但此类设备在婴幼儿使用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风险与潜在副作用,特别是,面罩施加的压力可能在脆弱的婴儿面颊或鼻部造成皮肤损伤甚至压疮,此外,婴儿因年幼,可能对面罩产生强烈的不适感,导致哭闹不安,这不仅影响到雾化治疗的顺利进行,也给小患者带来额外的心理压力,因此,在对新生儿实施雾化治疗时,需特别考量和调整设备使用方式,确保治疗的同时,患儿的舒适和安全;

此外鉴于新生儿的肌肉和颈部尚未完全发育,保持适当的支持至关重要,同时,医院内常常人多拥挤,家长们需要格外注意,防止宝宝遭受意外挤压,长时间抱着婴儿,尤其在拥挤的环境中,可能导致家长手臂和肩膀的疲劳和疼痛,这种情况下,虽然婴儿车为宝宝提供一个安全的移动空间,但其体积可能在医院内显得笨重且不便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生儿雾化治疗设备辅助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生儿雾化治疗设备辅助装置,包括:龙骨机构、连杆、喷嘴、弹力绳和覆膜,所述龙骨机构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龙骨机构呈弧形结构且镜像分布,所述喷嘴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喷嘴居中安装于两个龙骨机构的弧顶部,所述连杆的数量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所述连杆首尾铰接,形成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喷嘴相连接,所述弹力绳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弹力绳镜像设置于两个龙骨机构的底端,所述覆膜套接于两个龙骨机构上,且覆膜的底沿安装于弹力绳上。

优选的,所述龙骨机构包括:支撑杆、齿牙、套杆、齿槽,所述支撑杆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支撑杆的顶端分别插接与套杆的两端,所述齿牙设置于支撑杆的外壁上,所述套杆内壁对应的位置开设有齿槽。

优选的,还包括主基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侧翼板和固定装置,所述第一连接管设置于主基板的侧部,所述第二连接管设置于侧翼板的端部,所述固定装置安装于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内,使主基板和侧翼板之间形成铰接关系,所述龙骨机构的底端可拆卸的安装于侧翼板上;

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固定杆、簧片、限位环、顶环和固定环,所述固定杆滑动设置于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内,且与第一连接管之间不可进行相对转动,所述簧片设置于固定杆的外壁,所述限位环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限位环同轴设置于第二连接管的内壁,且两个所述限位环位于簧片的两侧,所述固定环设置于第二连接管的内壁的一端,所述顶环设置于固定杆的外壁上,且位于固定环的一侧。

优选的,所述簧片呈环形喇叭状结构,可沿簧片轴线方向进行正反翻转。

优选的,所述簧片的直径小于第一连接管的内直径,且大于两个限位环的内直径,两个所述限位环的间距略大于簧片的厚度。

优选的,所述顶环指向固定环的端面上设置有若干凸起,所述固定环对应的位置开设有若干凹槽。

优选的,所述侧翼板的数量至少为两个,所述固定装置的数量与侧翼板的数量相互匹配,至少两个所述侧翼板镜像分布在主基板两侧,对应的所述固定装置以中心对称分布在主基板的两侧。

优选的,还包括调节装置,所述调节装置包括:第一线轮、第一传动轮、第二线轮、第二传动轮、传动带、牵引绳和扳手,所述第一传动轮和第一线轮同轴设置并转动安装于主基板的底面,所述第二传动轮和第二线轮同轴设置并转动安装于主基板的底面,所述传动带套接于第一传动轮和第二传动轮的外壁上,所述扳手设置于第一线轮的外端面上,所述牵引绳的数量为至少四个,至少四个所述牵引绳的第一端分别设置于第一传动轮和第二传动轮的外壁上,至少四个所述牵引绳的第二端分别设置于对应的固定装置上。

优选的,至少四个所述牵引绳中其中两个牵引绳设置在第一线轮的外壁,另外两个所述牵引绳设置在第二线轮的外壁上。

优选的,所述第二连接管上开设有两个通孔,所述牵引绳的第二端贯穿通孔设置于固定杆的外壁上,所述侧翼板的顶面对应两个通孔的位置设置有辅助块。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新生儿雾化治疗设备辅助装置,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通过两个龙骨机构配合覆膜形成雾化腔室,使婴儿的头部位于雾化腔室内,婴儿可在自主呼吸时进行雾化治疗,相较于传统的面罩减少婴儿的不适感,从而影响雾化效果;

2、本发明通过连杆机构在调节两个龙骨机构间距的同时可对喷嘴的输出量进行调节,提高了改装置的适用性,可满足不同体长以及年龄段的婴儿进行使用;

3、本发明通过主基板为主承载体,利用至少两个侧翼板作为侧向支撑,并利用固定装置对侧翼板的角度进行固定,以此形成婴儿的稳定存放空间,避免外部的挤压对婴儿造成损伤;

4、本发明利用可调节角度的侧翼板,可形成不同大小的包裹范围,可适用不同大小的婴儿使用,在提供稳定的存放空间的同时可对婴儿提供适当的包裹性;

5、本发明通过多角度旋转扳手可实现对主基板两侧的侧壁面依次固定,利用该点可在进行检测时,将位于最外侧的侧翼板翻转至竖直向下,利用固定装置固定最外侧侧翼板的状态,使最外侧侧翼板起支撑作用,形成检查的平台,使婴儿尽可能的展现在主基板的表面,更利于医生的检查;

6、利用辅助装置可对将耳罩扣在婴儿耳部,在进行噪音较大的检测时,避免对婴儿的耳部造成影响,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使婴儿保持安静;

7、同时可利用绑带固定主基板,通过绑带将该装置斜挎在肩膀,减少家长肘部等关节以及肌肉的疲劳和疼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辅助装置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辅助装置局部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仰视图;

图5为本发明固定装置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固定装置第一局部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固定装置第二局部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调节装置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面罩装置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龙骨机构示意图。

图中:11、主基板,12、第一连接管,21、侧翼板,221、第二连接管,222、通孔,3、固定装置,31、固定杆,32、簧片,33、限位环,341、顶环,342、凸起,351、固定环,352、凹槽,4、调节装置,41、第一线轮,42、第一传动轮,43、第二线轮,44、第二传动轮,45、传动带,46、牵引绳,47、扳手,48、辅助块,5、辅助装置,501、一级套管,502、二级套管,503、支架,504、轴管,5051、限位块,5052、通槽,506、调节块,5071、插柄,5072、插槽,508、耳罩,509、顶块,510、插杆,511、插块,512、弹性件,513、推块,6、绳扣,71、卡槽,72、挡板,8、面罩装置,81、龙骨机构,811、支撑杆,812、齿牙,813、套杆,814、齿槽,815、插板,82、连杆,83、喷嘴,84、弹力绳,85、覆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10,本发明提供一种新生儿雾化治疗设备辅助装置技术方案,其详细连接手段,为本领域公知技术,下述主要介绍工作原理以及过程,具体工作如下。

一种新生儿雾化治疗设备辅助装置,包括:龙骨机构81、连杆82、喷嘴83、弹力绳84和覆膜85,龙骨机构8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龙骨机构81呈弧形结构且镜像分布,喷嘴8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喷嘴83居中安装于两个龙骨机构81的弧顶部,连杆82的数量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连杆82首尾铰接,形成连杆机构,连杆机构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喷嘴83相连接,弹力绳8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弹力绳84镜像设置于两个龙骨机构81的底端,覆膜85套接于两个龙骨机构81上,覆膜85的底沿安装于弹力绳84上,龙骨机构81为覆膜85的支撑骨架,利用合适大小的覆膜85配合龙骨机构81形成雾化腔室,龙骨机构81可进行弹性形变,利用自身可形变的特点可改变雾化腔室的大小,以适用于不同年龄段的新生儿,龙骨机构81的两个底端之间设置有弹力绳84,覆膜85呈类半球形结构,覆膜85的底沿设置在弹力绳84上,当弹力绳84抵接在新手儿身体上时,弹力绳84发生形变,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雾化腔室的密封性,覆膜85与龙骨机构81和弹力绳84之间可通过粘接的方式进行连接,包括但不局限于该种方式,覆膜85在使用后进行更换,避免产生交叉感染等情况,喷嘴83的顶端连接现有的药物雾化源,雾化源为现有技术,且可监测以及控制药物的进给量,喷嘴83的底端为输出端可将药物进行雾化,扩散在雾化腔室内,同时可通过旋转喷嘴83底端的方式改变喷嘴83输出量的大小,该类喷嘴83为现有技术,至少两个链接相互铰接形成的连杆82机构两端分别设置在喷嘴83的外壁上,当两个龙骨机构81的间距发生改变时,至少两个连杆82之间的角度发生变化,同时连杆82机构的两端发生转动,从而达到改变喷嘴83输出量大小的目的,当至少两个连杆82处于同一直线上,即两个龙骨机构81的间距最大时,两个喷嘴83的输出量最大,反之则两个喷嘴83的输出量最小;

龙骨机构81包括:支撑杆811、齿牙812、套杆813、齿槽814,支撑杆81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支撑杆811的顶端分别插接与套杆813的两端,齿牙812设置于支撑杆811的外壁上,套杆813内壁对应的位置开设有齿槽814,两个支撑杆811可进行弹性形变,两个支撑杆811的底端设置有C型插板815,C型插板815可插接在侧翼板21上,从而实现龙骨机构81与侧翼板21之间的可拆卸连接关系,同时利用两个支撑杆811自身的形变能力,在主基板11两侧的侧翼板21处于不同角度的情况下,龙骨机构81仍可满足使用,套杆813在其自身的延伸方向上且贯穿套杆813的两端,开设有辅助槽,两个支撑杆811的顶端位于辅助槽内,辅助槽的尺寸大于两个支撑杆811的尺寸,当两个支撑杆811未施加外力时,通过轻微的晃动可调节两个支撑杆811与套杆813的相对位置,以此达到调节龙骨机构81的半径大小的目的,实现提高在主基板11和侧翼板21不同角度下的适用性的效果,当调节至合适长度后,对两个支撑杆811施加外力,两个支撑杆811产生弯曲,两个支撑杆811上的部分齿牙812与套杆813内的齿槽814啮合,以此实现支撑杆811和套杆813固定的效果;

还包括:主基板11、第一连接管12、第二连接管221、侧翼板21和固定装置3,主基板11和侧翼板21均为矩形板状结构,为提高婴儿的舒适感,主基板11和侧翼板21的顶面采用弧形面,使主基板11和侧翼板21与婴儿之间更加贴合,第一连接管12设置于主基板11长边的侧壁上,第二连接管221设置于侧翼板21的长边侧壁上,固定装置3安装于第一连接管12和第二连接管221内,使主基板11和侧翼板21之间形成铰接关系,两者的铰接位置位于主基板11的长边和侧翼板21的长边,所述龙骨机构81的底端可拆卸的安装于侧翼板21上,固定装置3包括:固定杆31、簧片32、限位环33、顶环341和固定环351,固定杆31滑动设置于第一连接管12和第二连接管221内,且与第一连接管12之间不可进行相对转动,簧片32设置于固定杆31的外壁,限位环3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限位环33同轴设置于第二连接管221的内壁,且两个限位环33位于簧片32的两侧,固定环351设置于第二连接管221内壁的一端,顶环341设置于固定杆31的外壁上,且位于固定环351的一侧,主基板11为新生儿的主承载体,侧翼板21为新生儿的侧向支撑体,可根据新生儿的大小调节侧翼板21的角度,首先将婴儿缓慢放置在主基板11上,然后双手从主基板11两侧将该装置和婴儿同时抱起,利用两个手臂的相向挤压侧翼板21,改变侧翼板21的角度,使侧翼板21贴合于婴儿,并通过调节固定杆31的状态实现对侧翼板21的角度进行固定,依次形成稳定的空间供新生儿使用,主基板11和侧翼板21的顶面均铺设有垫层,可采用海绵等材质,使主基板11和侧翼板21更加柔软,同时对婴儿的脊椎等位置提供更好的支撑,主基板11的长度大于侧翼板21的长度,主基板11的尾端和侧翼板21的尾端位于同一平面,主基板11的头端安装有辅助装置5,用以对新生儿的耳部进行保护,避免在噪音较大的位置对新生儿耳部造成损伤,主基板11靠近尾端一侧的顶面和侧翼板21靠近尾端一侧的顶面分别开设有若干卡槽71,挡板72的第一端卡接在卡槽71内,挡板72呈弧形结构,挡板72可沿主基板11的延伸方向卡接在不同位置上,可根据侧翼板21弯曲的角度改变挡板72的数量,如侧翼板21弯曲的角度较大,可减少挡板72的数量,反之则增加挡板72的数量,以此对该装置的底端进行阻挡,避免婴儿由该装置的底端滑落,同时根据婴儿的体长调节挡板72的位置,第一连接管12的数量可采用两个,对称位于第二连接管221的两侧,固定装置3的两端位于两个第一连接管12内,固定装置3的中间位置处于第二连接管221内,当主基板11同侧的侧翼板21数量大于一个时,相邻的两个侧翼板21之间同样采用第一连接管12、第二连接管221和固定装置3,使相邻的两个侧翼板21之间实现铰接关系,其中固定杆31可沿其轴线在第一连接管12和第二连接管221内进行位移,但不可发生转动,固定杆31的可位移距离为簧片32在两个限位环33之间的形变距离,当固定杆31向主基板11头端方向移动至簧片32最大限位时,顶环341抵接在固定环351上,以此实现两者之间的固定,从而实现主基板11和侧翼板21的角度固定,此时为固定杆31的第一状态,当固定杆31向主基板11尾端方向移动至簧片32的最大限位时,顶环341于固定环351分离,主基板11和相邻的侧翼板21可进行相对转动,此时为固定杆31的第二状态,当主基板11同侧侧翼板21数量大于一个的时,相邻的两个侧翼板21之间角度的固定采用上述同理的方式进行固定,主基板11的底面转动安装有两个绳扣6,可供安装肩带,家长可将该装置斜挎在肩膀上,以减少肌肉和关节的疲劳和疼痛;

簧片32呈环形喇叭状结构,可沿簧片32轴线方向进行正反翻转,喇叭状簧片32的窄端采用硅橡胶材料与固定杆31的外壁相连,连接方式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技术,保证簧片32在翻转时,簧片32与固定杆31的连接处可正常进行翻转,当固定杆31由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移动时,簧片32的窄端将由指向主基板11头端变为指向主基板11尾端方向,以此使固定杆31产生位移,实现顶环341和固定环351之间状态的改变;

簧片32的直径小于第一连接管12的内直径,且大于两个限位环33的内直径,两个限位环33的间距略大于簧片32的厚度,当簧片32的窄端指向发生改变时,簧片32将发生形变,簧片32的宽端外沿将向外侧延伸,当簧片32的窄端处于临界状态,即簧片32的窄端与宽端位于同一平面时,簧片32宽端的外沿处于形变最大状态,当簧片32窄端经过临界状态后,簧片32宽端的外沿直径将逐渐变小,两个限位环33对簧片32的宽端外沿进行限位;

顶环341指向固定环351的端面上设置有若干凸起342,固定环351对应的位置开设有若干凹槽352,顶环341具有凸起342的端面呈钎状结构,固定环351与之匹配,当凸起342与凹槽352相互卡接时,顶环341和固定环351被固定,以此实现主基板11和侧翼板21的固定;

侧翼板21的数量至少为两个,固定装置3的数量与侧翼板21的数量相互匹配,至少两个侧翼板21镜像分布在主基板11两侧,对应的固定装置3以中心对称分布在主基板11的两侧,侧翼板21的数量可根据需要进行增加,以此增加装置的包裹保护空间,固定装置3的分布方式实现主基板11两侧的固定杆31由第一状态转变至第二状态时,固定杆31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效果;

还包括调节装置4,调节装置4包括:第一线轮41、第一传动轮42、第二线轮43、第二传动轮44、传动带45、牵引绳46和扳手47,第一传动轮42和第一线轮41同轴设置并转动安装于主基板11的底面,第二传动轮44和第二线轮43同轴设置并转动安装于主基板11的底面,传动带45套接于第一传动轮42和第二传动轮44的外壁上,扳手47设置于第一线轮41的外端面上,牵引绳46的数量为至少四个,至少四个牵引绳46的第一端分别设置于第一传动轮42和第二传动轮44的外壁上,至少四个牵引绳46的第二端分别设置于对应的固定装置3上,第一线轮41和第二线轮43的圆心连线沿主基板11的延伸方向,当通过扳手47驱动第一线轮41转动的同时,配合第一传动轮42、第二传动轮44和传动带45,第二线轮43将同步转动,通过第一线轮41和第二线轮43对牵引绳46的收卷和释放实现固定装置3状态的改变,牵引绳46可进行弹性形变,利用牵引绳46可进行弹性形变的特性,当主基板11同侧的侧翼板21数量大于一个时,可实现逐级调节固定杆31的状态;

至少四个牵引绳46中其中两个牵引绳46设置在第一线轮41的外壁,另外两个牵引绳46设置在第二线轮43的外壁上,第一线轮41上的两个牵引绳46镜像设置于第一线轮41外壁的两侧,第二线轮43上的两个牵引绳46镜像设置于第二线轮43外壁的两侧,第一线轮41上的牵引绳46和第二线轮43上的牵引绳46处于镜像分布,由于主基板11两侧的固定装置3采用中心对称的方式分布,当驱动第一线轮41进行正向转动时,主基板11一侧的两个牵引绳46中,与第一线轮41连接的牵引绳46被收卷至第一线轮41的外壁,与第二线轮43连接的牵引绳46被释放,由此控制该侧固定杆31由第二状态向第一状态移动,位于主基板11另一侧的两个牵引绳46中与第一线轮41连接的牵引绳46被释放,与第二线轮43连接的牵引绳46被收卷至第二线轮43的外壁,由此控制该测固定杆31由第二状态向第一状态移动,反之,反向驱动第一线轮41转动,同理控制主基板11两侧的固定杆31由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改变,同时主基板11的底面位于第一线轮41和第二线轮43两侧的位置分别设置有导线架,牵引绳46贯穿导线架,以此保证牵引绳46可准确缠绕在第一线轮41和第二线轮43的外壁上;

第二连接管221上开设有两个通孔222,牵引绳46的第二端贯穿通孔222设置于固定杆31的外壁上,侧翼板21的顶面对应两个通孔222的位置设置有辅助块48,两个通孔222满足固定杆31状态改变时牵引绳46的位移距离,当主基板11同侧的侧翼板21数量大于一个时,牵引绳46将贯穿辅助块48,辅助块48可进行弹性形变,保证在拉动牵引绳46改变固定杆31状态时,牵引绳46与固定杆31连接的一端的拉扯方向与固定杆31的位移方向之间的夹角尽可能减少,减少力的浪费,当主基板11同侧的侧翼板21数量大于一个时,利用辅助块48的弹性形变配合牵引绳46的弹性形变,实现逐渐控制固定杆31的状态,当主基板11同侧的侧翼板21数量为两个时,形成一级侧翼板21和二级侧翼板21,与二级侧翼板21和第一线轮41连接的牵引绳46贯穿辅助块48,同理,与二级侧翼板21和第二线轮43连接的牵引绳46同样贯穿辅助块48,驱动第一线轮41转动,一级侧翼板21连接和第一线轮41连接的牵引绳46以及二级侧翼板21和第一线轮41连接的牵引绳46同步被收卷至第一线轮41的外壁上,此时一级侧翼板21与主基板11之间的固定杆31由第二状态变为第一状态,二级侧翼板21与第一线轮41连接的牵引绳46在辅助块48形变的作用下,并未驱动一级侧翼板21和二级侧翼板21之间的固定杆31发生移动,此时主基板11和一级侧翼板21之间角度固定,当继续转动第一线轮41时,一级侧翼板21与第一线轮41连接的牵引绳46发生形变,同时以及侧翼板21和主基板11之间的固定杆31仍处于第一状态,此时二级侧翼板21与第一线轮41之间的连接绳将驱动一级侧翼板21和二级侧翼板21之间的固定杆31由第二状态转变为第一状态,完成二级侧翼板21与一级侧翼板21之间角度的固定,如增加三级侧翼板21将同上述原理一致,如需对侧翼板21解除固定,可反向驱动第一线轮41进行旋转即可,可在主基板11的底部增加罩板,减少在使用时对扳手47和牵引绳46的误触;

辅助装置5包括:一级套管501、二级套管502、支架503、轴管504、限位块5051、通槽5052、调节块506、插柄5071、插槽5072、耳罩508、顶块509、插杆510、插块511、弹性件512和推块513,一级套管501套接在主基板11的头端,二级套管502套接在一级套管501的外壁上,轴管504的两端设置有支架503,轴管504与支架503为转动连接,通过支架503将轴管504安装在一级套管501的顶面,限位块5051呈正多边形空腔结构,限位块5051同轴设置在轴管504上,且限位块5051的内腔与轴管504内腔相连通,限位块5051的外壁平面上对应开设有若干通槽5052,调节块506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调节块506镜像安装在轴管504的两端,插柄5071插接于调节块506内,插柄5071的侧壁上开设有若干插槽5072,若干插槽5072沿插柄5071的延伸方向分布,耳罩508安装于插柄5071的端部,顶块509与通槽5052的数量相对应,且滑动设置在通槽5052内,插杆51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插杆510分别滑动设置在插管的两端,插杆510仅可进行滑动不可进行转动,插杆510的第一端端部贯穿调节块506,插杆510的第一端端部具有插块511,插块511与插槽5072相匹配,弹性件512位于插管内腔,弹性件512的两端抵接于两个插杆510的第二端,弹性件512的中间位置固定安装在顶块509上,推块513设置在二级套管502上,当婴儿平躺在主基板11上时,可通过旋转轴管504改变耳罩508的角度,通过插拔插柄5071调节耳罩508距离轴杆的距离,以达到调节耳罩508可适用不同新生儿的耳部位置,当位置确定后,可将二级套管502套接在一级套管501上,此时推块513将抵接在限位块5051位于底部的外壁上,以此实现固定轴管504的转动的角度,当推块513抵接在限位块5051底面平面时,将顶块509向限位块5051内部推进,弹性件512发生形变,将两侧的插杆510向轴管504外侧推动,插杆510端部的插块511插接于插槽5072内,对两个插柄5071的位置进行固定完成对耳罩508位置和角度的固定,插柄5071为具有弹性的材质,利用插柄5071的弹性使耳罩508可紧密罩在婴儿耳部,弹性件512可采用气囊或胶块等,在顶块509向限位块5051内部移动时可将两侧的插杆510推出即可。

实施例:

首先将肩带与绳扣6连接,将包裹后的婴儿放置在主基板11上,根据婴儿的身高调节挡板72的位置,然后肩挎肩带,肩带将主基板11两侧的侧翼板21拢起,同时用双手抱住,此时侧翼板21将贴合在婴儿的身体上,在产生适当的挤压力的同时,控制不要过多的挤压,然后手动驱动扳手47,使第一线轮41进行转动,通过逐步旋转第一线轮41,逐级调节侧翼板21的固定状态,随侧翼板21的固定家长随之进行调节侧翼板21的角度,使婴儿达到舒适的状态,此时依靠肩带,同时双手辅佐即可,当遇到噪音较大的环境可将耳罩508调整好,以保护婴儿的耳部;

当需要进行检测时,可调整侧翼板21,使最外侧的侧翼板21处于非固定状态,此时旋转该侧翼板21使其沿垂直于地面的状态,然后将其固定,此时该固定板可起到支撑作用,主基板11配合剩余侧翼板21形成平整的检测平台,在不对婴儿进行移动的情况下,即可进行检测,操作便利;

当需要进行雾化治疗时,将侧翼板21的角度调节至相对平坦的位置,减少对婴儿的挤压,使婴儿可通畅的呼吸,然后利用龙骨机构81底端的插板815,将两个龙骨机构81安装在主基板11两侧的侧翼板21上,然后根据婴儿的体长调节两个龙骨机构81之间的距离,使位于靠近主基板11头端的龙骨机构81处于婴儿的头顶,另一侧的龙骨机构81位于靠近婴儿的胸部,此时位于胸部的弹力绳84发生形变,弹力绳84的弹性不会对婴儿呼吸造成英雄,仅对覆膜85起支撑作用,此时根据两个龙骨机构81的间距配合连杆82机构,喷嘴83的输出量在龙骨机构81布置完成后同步完成调节,然后将喷嘴83与药物的雾化源进行连接,并保持监测,此时雾化腔室内将充满雾化药物,婴儿仅需自主呼吸即可,相较于传统面罩式的器械,可减少婴儿的不适感,同时提高雾化的效果。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相关技术
  • 一种外科治疗用辅助医疗设备放置装置
  • 一种雾化辅助CVD薄膜沉积装置
  • 一种新生儿黄疸治疗期间辅助进食装置
  • 一种用于新生儿黄疸辅助治疗的光照装置
技术分类

06120116593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