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燃料输送系统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8:30


燃料输送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燃料输送系统,更详细地涉及向需要燃料的需求处供给燃料时,通过热交换单元对热介质和燃料进行热交换,用于满足向需求处供给的燃料的适当的温度条件的燃料输送系统。

背景技术

作为用于推进船舶的动力源,主要使用热效率和耐久性高的柴油发动机(DieselEngine)。尤其,船舶中使用的大型柴油发动机多使用作为粘性高、挥发性低、可燃性低的低级燃料的重质燃料油(HF O,Heavy Fuel Oil),以节减费用。

但是,这种柴油发动机产生相对多的引起环境污染的硫化合物(SOX)、氮化合物(NOX)及粒子状物质(PM,Particulate Material)。

由此,开发将环境方面污染少的液化天然气(LNG,Liquefied Natural Gas)或液化石油气(LPG,Liquefied Petroleum Gas)之类的液化气用作燃料的燃气船(Gas FueledShip)。

将LNG用作燃料的船舶中大多数为主要运输LNG的LNG运输船(LNGCarrier),但最近对船舶的大气气体排出的管制地区(ECA,Emission Control Area)增多,其管制同样被加强。

并且,高油价市场持续,因开发页岩气(Shale Gas),可预料LNG燃料的价格下降,因而从客船、货船、小型渔船到超大型集装箱船等中也试图将环保燃料,尤其LNG作为其代替手段。

此时,处于用于供给LNG作为燃料的LNG储存箱中储存的状态的LNG存在很多如下问题,因外部热而被蒸发,转换为气体状态的蒸发气体(BOG,Boil Off Gas),引起LNG的损失及燃料储存箱的爆炸。

另一方面,当前为了使用燃气船而构建的LNG燃料供给系统存在如下问题,分别需要用于将LNG及BOG用作燃料的装置,这不仅需要很多费用,还需要宽的设置场所。

尤其,需要如此宽的设置场所的以往的LNG燃料供给系统还存在如下问题,为了构建单独的热交换电路而导致整个系统的结构变得复杂,随着货物装载空间的损失,需要过多的设置及管理费用。

即,当前需要开发供给上述LNG的燃料的同时可进行BOG处理的复合型热交换器的相关技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韩国公开专利10-2013-0052939A(2013年5月23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而创造的,其目的在于,提供通过形成于一个热交换单元内的第一流体输送管及第二流体输送管,能够以一个热交换单元对异种流体进行热交换,可显著缩小燃料输送系统所占的空间的燃料输送系统。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燃料输送系统包括:燃料箱,收容用作燃料的流体;热交换单元,对流体进行热交换;以及温度调节单元,对作为经过上述热交换单元改变温度的流体的一次排出流体选择性地进行温度调节,上述燃料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热交换单元包括:外壳,内部形成规定的收容空间,形成热介质流入口及上述热介质流出口,上述热介质流入口使对热交换对象流体进行温度调节的热介质流入,上述热介质流出口使上述热介质流出;第一腔室,与上述外壳相结合,使热交换的第一流体流入及流出;第二腔室,与上述外壳相结合,形成与上述第一腔室分开的内部空间,使热交换的第二流体流入及流出;第一流体输送管,收容于上述外壳的内部,使上述第一流体流动,与上述第一腔室连通连接;以及第二流体输送管,收容于与上述第一流体输送管相同的空间,使上述第二流体流动,与上述第二腔室连通连接。

更详细地,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热交换单元包括与选自上述第一腔室及第二腔室中的至少一个腔室相结合的管板。

更详细地,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热交换单元中,在上述管板的一侧面结合有上述第一腔室及上述第二腔室,在上述管板的另一侧面结合有上述外壳,在上述管板中,上述第一流体输送管和上述第二流体输送管的各个两端部相连接。

更详细地,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一腔室保持向规定方向延伸形成的柱子形状,上述第二腔室以包围上述第一腔室的外周缘的方式结合,与上述第一腔室同心配置。

更详细地,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一腔室包括:第一流体流入空间部,向上述第一流体输送管供给从上述燃料箱中接收的上述第一流体;第一流体流出空间部,以大于或等于上述第一流体流入空间部的体积的体积形成,上述热介质和上述第一流体进行热交换之后,收容从上述第一流体输送管流出的上述第一流体;以及第一隔板,划分上述第一流体流入空间部和上述第一流体流出空间部。

更详细地,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一隔板在至少一个部位弯折。

更详细地,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二腔室包括:第二流体流入空间部,向上述第二流体输送管供给从上述燃料箱中接收的上述第二流体;第二流体流出空间部,以大于或等于上述第二流体流入空间部的体积的体积形成,上述热介质和上述第二流体进行热交换之后,收容从上述第二流体输送管流出的上述第二流体;以及第二隔板,包围上述第一腔室的外周缘,划分上述第二流体流入空间部和上述第二流体流出空间部。

更详细地,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二隔板在至少一个部位弯折。

更详细地,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二流体输送管以形成于上述外壳的热介质流入口为基准向左右方向分割配置。

更详细地,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二流体输送管的直径大于或等于上述第一流体输送管的直径。

更详细地,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一流体输送管中,在上述外壳的内部空间使流体和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的表面积大于或等于上述第二流体输送管的表面积。

更详细地,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一流体输送管及上述第二流体输送管在至少一个部位弯折形成,使得上述第一流体输送管及上述第二流体输送管的各个两端部与上述管板相连接。

更详细地,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热交换单元还包括分散部件,上述分散部件配置于上述热介质流入口与上述第一流体输送管之间,以放大热介质的移动路径。

更详细地,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温度调节单元还包括:旁通线路,接收规定量的作为从上述燃料箱直接供给的流体的初始流体;以及流体排出温度调节部,形成于上述热交换单元与需要上述燃料的需求处之间,从上述旁通线路接收上述初始流体并向上述一次排出流体的流动区域喷射上述初始流体,调节作为从上述温度调节单元排出的流体的二次排出流体的温度。

更详细地,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流体排出温度调节部向与上述一次排出流体在上述流体排出温度调节部的内部流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喷射上述初始流体。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燃料输送系统,通过包括输送不同流体的第一流体输送管及第二流体输送管,提供可在一个外壳内配置输送不同流体的流体输送管,以实现热交换单元的小型化的效果。

并且,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燃料输送系统,通过包括具有收容不同流体的第一腔室或第二腔室与一个管板相结合的结构的管板,提供可将驱动热交换单元时所需的部件数最小化,以实现热交换单元的小型化,并可节减热交换单元的制造费用的效果。

并且,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燃料输送系统,通过包括具有收容不同流体的第一腔室及第二腔室与一个管板相结合的结构的管板,提供可将驱动热交换单元时所需的部件数最小化,以实现热交换单元的小型化,并可节减热交换单元的制造费用的效果。

并且,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燃料输送系统,通过第二腔室所具有的特征形状及与第一腔室的结合结构,提供减少热交换单元的轴向长度,可实现热交换单元的小型化的效果。

并且,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燃料输送系统中,第一流体流出空间部的体积大于或等于流入空间部的体积,提供考虑到流入侧和流出侧空间部上的流体温度差,较大地形成相对高温的流出空间部的体积,可均匀控制流入及流出的流量的效果。

并且,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燃料输送系统,通过包括在至少一个部位弯折的第一隔板,提供考虑到流入侧和流出侧空间部上的流体温度差,可使相对高温的流出空间部的体积大于流入空间部的体积,可均匀控制流入及流出的流量的效果。

并且,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燃料输送系统中,第二流体流出空间部的体积大于或等于流入空间部,提供考虑到流入侧和流出侧空间部上的流体温度差,较大地形成相对高温的流出空间部的体积,可均匀控制流入及流出的流量的效果。

并且,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燃料输送系统,通过包括在至少一个部位弯折的第二隔板,提供考虑到流入侧和流出侧空间部上的流体温度差,可使相对高温的流出空间部的体积大于流入空间部的体积,可均匀控制流入及流出的流量的效果。

并且,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燃料输送系统,通过包括以热介质流入口为基准向左右方向分割配置的第二流体输送管,提供确保热介质的流动路径的同时可使热介质顺畅地流动至第一流体输送管侧,能够稳定地对不同流体进行热交换的效果。

并且,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燃料输送系统,通过包括直径大于或等于第一流体输送管的直径的第二流体输送管,提供更大地形成因通过输送管输送的流体的物性差异而体积相对大的流体的输送管的直径,可均匀维持各个输送管内的流体的压力的效果。

并且,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燃料输送系统,通过包括流体和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的表面积大于或等于第二流体输送管的表面积的第一流体输送管,提供可实现适合各个流体输送管中输送的流体所需的温度上升率的热交换,可增大热交换单元的有效性的效果。

并且,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燃料输送系统,通过包括以使流入侧端部和流出侧端部与一个管板相结合的方式在至少一个部位弯折形成的第一流体输送管及第二流体输送管,提供可将热交换单元的收容所需的空间最小化的效果。

并且,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燃料输送系统,通过包括配置于热介质流入口与上述第一流体输送管之间的分散部件,提供确保流入的热介质的流动路径的同时可使热介质顺畅地流动至第一流体输送管侧,能够稳定地对不同流体进行热交换的效果。

并且,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燃料输送系统,通过包括旁通线路及流体排出温度调节部,提供向经过热交换单元改变温度的一次排出流体喷射初始流体,最终可将作为从温度调节单元排出的流体的二次排出流体的温度调节成适合需求处的燃料供给温度条件的温度,以便于供给的效果。

并且,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燃料输送系统,通过包括向与一次排出流体的流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喷射初始流体的流体排出温度调节部,提供可更有效地混合一次排出流体和用于调节温度的初始流体,以少量的初始流体也能迅速调节温度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将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燃料输送系统的结构图式化的结构图。

图2为表示构成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燃料输送系统的热交换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3为表示构成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燃料输送系统的热交换单元的截面的剖视图。

图4为作为构成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燃料输送系统的热交换单元的详细结构的第一腔室及第二腔室的分解立体图。

图5为表示作为构成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燃料输送系统的热交换单元的详细结构的管板和第一隔板及第二隔板相结合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为构成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燃料输送系统的热交换单元的外壳分离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7a为表示作为构成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燃料输送系统的热交换单元的详细结构的管板和第一流体输送管及第二流体输送管相结合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7b为表示作为构成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燃料输送系统的热交换单元的详细结构的管板和第一流体输送管相结合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8为表示构成本发明附加实施例的燃料输送系统的热交换单元的详细结构的第一隔板的剖视图。

图9为表示构成本发明附加实施例的燃料输送系统的热交换单元的详细结构的第二隔板的剖视图。

图10为表示构成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燃料输送系统的温度调节单元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C:需求处 VL:虚拟线

100:燃料箱 200:热交换单元

210:外壳 211:热介质流入口

212:热介质流出口 220:第一腔室

221:第一流体流入空间部 222:第一流体流出空间部

223:第一隔板 224:第一流体流入口

225:第一流体流出口 230:第二腔室

231:第二流体流入空间部 232:第二流体流出空间部

233:第二隔板 234:第二流体流入口

235:第二流体流出口 240:第一流体输送管

250:第二流体输送管 260:管板

270:分散部件 300:温度调节单元

310:旁通线路 320:温度调节部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与附图一同详细后述的实施例,明确本发明的优点及特征以及实现这些优点及特征的方法。

但是,本发明能够以不同的多种方式实现,不局限于以下公开的实施例,只是本实施例使本发明的公开内容变得完整,可使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完整地理解发明的范畴,本发明仅根据权利要求书的范畴定义。

并且,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用于说明实施例,并不限制本发明。

在本说明书中,单数型除非在句中有特别提及,则还包括复数型。说明书中使用的“包括(comprises)”和/或“包括的(comprising)”不排除除了提及的结构要素之外的其他结构要素的存在或追加。

除非有另一定义,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及科学术语)可用作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共同理解的含义。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

首先,参照图1说明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燃料输送系统的结构。

图1为将本发明的燃料输送系统的结构图式化的结构图。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燃料输送系统包括燃料箱100、热交换单元200及温度调节单元300。

首先,上述燃料箱100收容用作燃料的流体。

并且,上述热交换单元200对流体进行热交换。

并且,上述温度调节单元300对作为经过上述热交换单元改变温度的流体的一次排出流体选择性地进行温度调节。

接着,参照图2更详细说明构成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燃料输送系统的热交换单元200。

图2为表示构成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燃料输送系统的热交换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2所示,构成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燃料输送系统的热交换单元200包括外壳210、第一腔室220、第二腔室230、第一流体输送管240、第二流体输送管250、管板260及分散部件270。

其中,上述外壳210内部形成规定的收容空间,形成热介质流入口211及热介质流出口212,上述热介质流入口211使对热交换对象流体进行温度调节的热介质流入,上述热介质流出口212使上述热介质流出。

并且,上述第一腔室220与上述外壳相结合,使热交换的第一流体流入及流出。

此时,上述第一流体为从上述燃料箱供给的LNG,当向上述第一腔室220流入时,以液体状态流入,当经过热交换过程之后从上述第一腔室220流出时,以气体状态流出。

并且,上述第二腔室230与上述外壳相结合,形成与上述第一腔室分开的内部空间,使热交换的第二流体流入及流出。

此时,上述第二流体为从上述燃料箱供给的BOG,当向上述第二腔室230流入时,以气体状态流入,当经过热交换过程之后从上述第二腔室230流出时,也以气体状态流出。

并且,上述第一流体输送管240收容于上述外壳内部,使上述第一流体流动,与上述第一腔室连通连接。

并且,上述第二流体输送管250收容于与上述第一流体输送管相同的空间,使上述第二流体流动,与上述第二腔室连通连接。

如上所述,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燃料输送系统,通过包括输送不同流体的第一流体输送管240及第二流体输送管250,提供可在一个外壳内配置输送不同流体的流体输送管,以实现热交换单元的小型化的效果。

接着,上述管板260与选自上述第一腔室及第二腔室中的至少一个腔室相结合。

更详细地,在上述热交换单元中,在上述管板260的一侧面结合有上述第一腔室及上述第二腔室,在上述管板260的另一侧面结合有上述外壳。

尤其,在上述管板260中,上述第一流体输送管和上述第二流体输送管的各个两端部相连接。

由此,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燃料输送系统,通过包括具有收容不同流体的第一腔室220或第二腔室230与一个管板相结合的结构的管板260,提供可将驱动热交换单元时所需的部件数最小化,以实现热交换单元的小型化,并可节减热交换单元的制造费用的效果。

虽然图中未单独表示,但上述管板260还可包括可相互分离的第一管板及第二管板。

其中,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一管板的一侧面与上述第一腔室相结合,上述第一管板的另一侧面与上述第一流体输送管的两端部相连接。

并且,上述第一管板可包括沿着外周缘形成的螺纹。

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二管板的一侧面与上述第二腔室相结合,上述第二管板的另一侧面与上述第二流体输送管的两端部相连接。

并且,上述第二管板可包括沿着内周缘形成的螺纹。

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形成于上述第一管板和第二管板的螺纹可相互螺纹结合。

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一管板和第二管板以可相互分离的方式紧固。

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管板及第二管板分别以可相互分离的方式紧固有上述第一腔室和上述第二腔室。

由此,通过包括以第一管板和第二管板可相互分离的方式紧固的管板260,提供可从外壳及腔室中仅分离不同流体中需要管理的流体相关输送管并更换,可确保热交换单元的维护维修、方便性的效果。

接着,上述分散部件270配置于上述热介质流入口211与上述第一流体输送管240之间,以放大热介质的移动路径。

像这样,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燃料输送系统,通过包括配置于热介质流入口与上述第一流体输送管之间的分散部件270,提供确保流入的热介质的流动路径的同时可使热介质顺畅地流动至第一流体输送管侧,能够稳定地对不同流体进行热交换的效果。

接着,参照图3至图4更详细说明作为构成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燃料输送系统的热交换单元的详细结构的第一腔室220及第二腔室230。

图3为表示构成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燃料输送系统的热交换单元的截面的剖视图,图4为作为构成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燃料输送系统的热交换单元的详细结构的第一腔室及第二腔室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3至图4所示,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作为构成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燃料输送系统的热交换单元的详细结构的第一腔室220保持向规定方向延伸形成的柱子形状,第二腔室230以包围上述第一腔室220的外周缘的方式结合,与上述第一腔室220同心配置。

如上所述,通过第二腔室230所具有的特征形状及与第一腔室220的结合结构,提供减少热交换单元的轴向长度,可实现热交换单元的小型化的效果。

尤其,上述第一腔室220包括第一流体流入空间部221、第一流体流出空间部222、第一隔板223、第一流体流入口224及第一流体流出口225。

其中,上述第一流体流入空间部221向上述第一流体输送管240供给从上述燃料箱100中接收的上述第一流体。

并且,上述第一流体流出空间部222以大于或等于上述第一流体流入空间部221的体积的体积形成,上述热介质和上述第一流体进行热交换之后,收容从上述第一流体输送管240流出的上述第一流体。

并且,上述第一隔板223划分上述第一流体流入空间部221和上述第一流体流出空间部222。

并且,上述第一流体流入口224可使上述第一流体从外部向上述第一流体流入空间部221流入。

并且,上述第一流体流出口225可使上述第一流体从上述第一流体流出空间部222向外部流出。

虽然图中未单独表示,但上述第一腔室220还可包括调节上述第一流体的流入及流出压力的压力调节部。

如上所述,第一流体流出空间部222的体积大于或等于流入空间部,提供考虑到流入侧和流出侧空间部上的流体温度差,较大地形成相对高温的流出空间部的体积,可均匀控制流入及流出的流量的效果。

接着,上述第二腔室230包括第二流体流入空间部231、第二流体流出空间部232、第二隔板233、第二流体流入口234及第二流体流出口235。

其中,上述第二流体流入空间部231向上述第二流体输送管250供给从上述燃料箱100中接收的上述第二流体。

并且,上述第二流体流出空间部232以大于或等于上述第二流体流入空间部231的体积的体积形成,上述热介质和上述第二流体进行热交换之后,收容从上述第二流体输送管250流出的上述第二流体。

接着,上述第二隔板233包围上述第一腔室220的外周缘,划分上述第二流体流入空间部231和上述第二流体流出空间部232。

并且,上述第二流体流入口234可使上述第二流体从外部向上述第二流体流入空间部231流入。

并且,上述第二流体流出口235可使上述第二流体从上述第二流体流出空间部232向外部流出。

虽然图中未单独表示,但上述第二腔室230还可包括调节上述第二流体的流入及流出压力的压力调节部。

如上所述,第二流体流出空间部232的体积大于或等于流入空间部,提供考虑到流入侧和流出侧空间部上的流体温度差,较大地形成相对高温的流出空间部的体积,可均匀控制流入及流出的流量的效果。

接着,参照图3及图5更详细说明作为构成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燃料输送系统的热交换单元的详细结构的第一隔板223及第二隔板233。

图3为表示构成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燃料输送系统的热交换单元的截面的剖视图,图5为表示作为构成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燃料输送系统的热交换单元的详细结构的管板260和第一隔板223及第二隔板233相结合的状态的立体图。

如图3及图5所示,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隔板223中,一端与形成将上述管板260的面积一分为二的虚拟线VL的区域相接合,另一端与上述第一腔室220的内部相接合。

由此,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燃料输送系统,通过包括向上下方向将管板260的面积一分为二的第一隔板223,提供相同地分割用于使第一流体的流入的第一流体输送管和用于使第一流体的流出的第一流体输送管的数量,而可均匀地对第一流体进行热交换的效果。

更详细地,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一隔板223在至少一个部位弯折。

像这样,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燃料输送系统,通过包括在至少一个部位弯折的第一隔板223,提供考虑到流入侧和流出侧空间部上的流体温度差,可使相对高温的第一流体流出空间部的体积大于第一流体流入空间部的体积,可均匀控制流入及流出的流量的效果。

接着,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二隔板233中,一端与形成将上述管板的面积一分为二的虚拟线VL的区域相接合,另一端与上述第二腔室230的内部相接合。

由此,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燃料输送系统,通过包括向上下方向将管板260的面积一分为二的第二隔板233,提供相同地分割用于使第二流体的流入的第二流体输送管和用于使第二流体的流出的第二流体输送管的数量,而可均匀地对第二流体进行热交换的效果。

更详细地,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二隔板233在至少一个部位弯折。

如此,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燃料输送系统,通过包括在至少一个部位弯折的第二隔板233,提供考虑到流入侧和流出侧空间部上的流体温度差,可使相对高温的第二流体流出空间部的体积大于第二流体流入空间部的体积,而可均匀控制流入及流出的流量的效果。

虽然图中未单独表示,但在上述第一隔板223及第二隔板233的上部或下部表面可涂敷规定厚度的隔热层。

由此,上述第一隔板223及第二隔板233通过在表面包括规定厚度的隔热层,提供能够防止由隔板分开的流体流入空间部及流出空间部之间进行导热,有助于进行更明确的热交换的效果。

接着,参照图6至图7更详细说明作为构成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燃料输送系统的热交换单元的详细结构的第一流体输送管240及第二流体输送管250。

图6为构成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燃料输送系统的热交换单元的外壳分离的状态的侧视图,图7a为表示作为构成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燃料输送系统的热交换单元的详细结构的管板和第一流体输送管及第二流体输送管相结合的状态的主视图,图7b为表示作为构成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燃料输送系统的热交换单元的详细结构的管板和第一流体输送管相结合的状态的主视图。

首先,如图6所示,上述第一流体输送管240的管形成数量多于或等于上述第二流体输送管250的管形成数量。

更详细地,上述第一流体输送管240中,在上述外壳210内部空间使流体和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的表面积大于或等于上述第二流体输送管250的表面积。

由此,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燃料输送系统,通过包括流体和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的表面积大于或等于第二流体输送管250的表面积的第一流体输送管240,提供可实现适合各个流体输送管中输送的流体所需的温度上升率的热交换,可增大热交换单元的有效性的效果。

接着,如图6所示,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二流体输送管250以形成于上述外壳210的热介质流入口211为基准向左右方向分割配置。

由此,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燃料输送系统,通过包括以热介质流入口为基准向左右方向分割配置的第二流体输送管250,提供确保热介质的流动路径的同时可使热介质顺畅地流动至第一流体输送管240侧,能够稳定地对不同流体进行热交换的效果。

更详细地,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二流体输送管250的直径大于或等于上述第一流体输送管的直径。

像这样,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燃料输送系统,通过包括直径大于或等于第一流体输送管240的直径的第二流体输送管250,提供更大地形成因通过输送管输送的流体的物性差异而体积相对大的流体的输送管的直径,可均匀维持各个输送管内的流体的压力的效果。

尤其,如图7a及图7b所示,上述第一流体输送管240及上述第二流体输送管250在至少一个部位弯折形成,使得各个两端部与上述管板260相连接。

由此,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燃料输送系统,通过包括以使流入侧端部和流出侧端部与一个管板260相结合的方式在至少一个部位弯折形成的第一流体输送管240及第二流体输送管250,提供可将热交换单元的收容所需的空间最小化的效果。

更详细地,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一流体输送管240及上述第二流体输送管250沿着上述外壳(未图示)的延伸方向以相同的延伸轴为基准延伸形成。

像这样,通过使输送不同流体的第一流体输送管240及第二流体输送管250沿着外壳的延伸方向具有相同的延伸方向,提供可将设置热交换单元时所需的空间最小化,可提高空间的有效性的效果。

接着,参照图8及图9说明作为构成本发明附加实施例的燃料输送系统的第一隔板223及第二隔板233。

图8为表示构成本发明附加实施例的燃料输送系统的热交换单元的详细结构的第一隔板的剖视图,图9为表示构成本发明附加实施例的燃料输送系统的热交换单元的详细结构的第二隔板的剖视图。

首先,如图8所示,上述第一隔板223还包括隔热层223a。

更详细地,上述隔热层223a在选自上述第一隔板223的上部或下部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上以规定厚度形成。

然后,如图9所示,上述第二隔板233还包括隔热层233a。

上述隔热层233a在选自上述第一隔板233的上部或下部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上以规定厚度形成。

由此,上述第一隔板223及第二隔板233通过在表面包括规定厚度的隔热层223a、233a,提供能够防止由隔板分开的流体流入空间部及流出空间部之间进行导热,有助于进行更明确的热交换的效果。

接着,参照图1及图10更详细说明构成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燃料输送系统的温度调节单元300。

图1为将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燃料输送系统的结构图式化的结构图,图10为表示构成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燃料输送系统的温度调节单元的剖视图。

如图1及图10所示,上述温度调节单元300包括旁通线路310及流体排出温度调节部320。

首先,上述旁通线路310接收规定量的作为从上述燃料箱100直接供给的流体的初始流体。

接着,上述流体排出温度调节部320形成于上述热交换单元200与需要上述燃料的需求处C之间,从上述旁通线路310中接收上述初始流体并向上述一次排出流体的流动区域喷射上述初始流体,调节作为从上述温度调节单元300排出的流体的二次排出流体的温度。

更详细地,上述初始流体和上述一次排出流体为相同种类的流体,可具有不同相。

如此,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燃料输送系统,通过包括旁通线路310及流体排出温度调节部320,提供向经过热交换单元改变温度的一次排出流体喷射初始流体,最终可将作为从温度调节单元排出的流体的二次排出流体的温度调节成适合需求处的燃料供给温度条件的温度,以便于供给的效果。

更详细地,上述流体排出温度调节部320向与上述一次排出流体在上述流体排出温度调节部320内流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喷射上述初始流体。

尤其,上述流体排出温度调节部320包括用于喷射上述初始流体的喷嘴。

其中,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喷嘴配置于上述流体排出温度调节部320形成的管道的中心位置。

由此,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燃料输送系统,通过包括向与一次排出流体的流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喷射初始流体的流体排出温度调节部320,提供可更有效地混合一次排出流体和用于调节温度的初始流体,以少量的初始流体也能迅速调节温度的效果。

如上所述,参考图中所示的实施例说明本发明,但其仅用于说明发明,只要是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就可以理解可由发明的详细说明做出多种变形或者实现等同的实施例。

因此,本发明的真正的权利范围应根据权利要求书的技术思想确定。

相关技术
  • 灌注装置、燃料输送组件和燃料输送装置及燃料供给系统
  • 燃料电池系统的阳极回路的用于输送气态介质的输送机组以及燃料电池系统
技术分类

06120116504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