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驱动构件、马达、摄像头模组以及驱动构件制造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20:02:18


驱动构件、马达、摄像头模组以及驱动构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摄像头模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驱动构件、包括驱动构件的马达、包括马达的摄像头模组以及驱动构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马达是构成摄像模组不可或缺的元件,在摄像模组工作过程中,马达用于驱动镜头进行移动,以实现摄像模组的对焦和防抖功能。

马达通常包括用于承载镜头的载体、环绕设置在载体外侧的外壳、用于固定外壳的底座、用于将载体可活动地支撑在底座和外壳限定的空间内的弹性元件、分别设置在外壳和载体上的磁石及与其配对的线圈。马达工作原理为:向线圈内通入指定的电流,线圈产生的磁场与磁石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带动载体相对于外壳发生移动,载体带动镜头发生移动,以实现摄像模组的对焦和防抖。

在马达驱动镜头运动的过程中,载体相对于外壳以及底座发生移动,在移动时可能会由于碰撞产生元器件损坏或产生一些碎屑造成马达内部污点超标。另外,进行马达的可靠性试验过程中,碰撞和跌落是常规测试,此过程中,载体、外壳以及底座发生碰撞从而产生碎屑,碎屑可能会粘附在马达的各个元件上,影响马达的使用。将马达组装于摄像模组内后,摄像模组也需要经过可靠性测试,此时由于载体与镜头固定在一起,在镜头自身重量的加持下,跌落过程中载体与外壳和底座的碰撞更为剧烈,会在马达内部产生更多的碎屑,这些碎屑可能会粘附在镜头上,影响成像质量,造成整个摄像模组不良。

专利CN114070965A中,将弹性高分子层通过二次成型的方式直接注塑在载体本体侧表面的凸起结构上,以形成缓冲部,进而避免碰撞时元器件的损坏及产生碎屑的问题。但在缓冲部结构较小或形状复杂时,制造成本高,效率低。

此外还有通过粘贴的方式将缓冲部装于驱动构件,但缓冲部安装于驱动件时会因为装配产生摩擦,会对缓冲部造成磨损。

因此,如何避免缓冲部直接与塑胶本体组装配合,更方便地将缓冲部集成到驱动构件上,成为了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驱动构件,能够避免缓冲部安装于驱动构件时产生磨损。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驱动构件,包括绝缘主体以及嵌设于所述绝缘主体内的增强件,所述驱动构件还包括固定于所述增强件的缓冲部,所述缓冲部设有缓冲面,所述缓冲面凸出于所述绝缘主体的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缓冲部组装固定于所述增强件,或者所述缓冲部注塑成型固定于所述增强件。

进一步地,所述缓冲部与所述绝缘主体之间形成间隙,所述增强件暴露于所述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绝缘主体注塑成型于所述增强件,以所述绝缘主体的高度方向为竖直方向,所述缓冲部和所述绝缘主体于竖直方向的投影交叠。

进一步地,所述缓冲部由弹性可变形的材料形成,所述增强件为金属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构件为固定不动的马达底座或相对运动的马达承载件,所述绝缘主体包括底壁及从底壁向上延伸而出的侧墙,所述缓冲部位于所述绝缘主体的所述侧墙上。

进一步地,所述绝缘主体包括绝缘座以及绝缘块,所述绝缘块注塑成型于所述增强件,所述绝缘座注塑成型于所述绝缘块和所述增强件,所述缓冲部定位于所述绝缘块内以相对绝缘座隔离。

进一步地,所述缓冲部和/或所述绝缘块一次注塑形成于所述增强件的局部,所述增强件弯折形成立体结构并带动所述缓冲部及所述绝缘块的至少部分从水平位置转移至竖直位置,所述绝缘主体二次注塑形成于弯折后的增强件以及绝缘块上。

进一步地,所述增强件包括增强板以及由所述增强板端部弯折形成的增强臂,所述绝缘主体包括底壁及从底壁向上延伸而出的侧墙,所述增强板嵌设于所述底壁,所述增强臂位于所述侧墙并与所述增强板垂直。

进一步地,所述增强臂包括由所述增强板端部弯折形成的一弯折部,所述弯折部包括竖直延伸部以及与所述竖直延伸部位于同一平面的竖直延展部,所述竖直延伸部在所述绝缘主体的高度方向延伸,所述竖直延展部在所述绝缘主体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增强臂包括由所述增强板端部弯折形成的至少两弯折部,至少两所述弯折部成角度设置。

进一步地,至少两所述弯折部相互垂直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增强臂设有抓胶结构,所述抓胶结构注塑于所述绝缘座内。

进一步地,所述绝缘座包括底板以及从所述底板向上延伸而出的侧板,所述绝缘块包括本体以及从所述本体弯折延伸而成的延伸部,所述本体设置于所述侧板,所述本体的内侧面与至少部分所述侧板的内侧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延伸部位于所述底板并且所述延伸部的上表面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位于同一平面。

进一步地,沿垂直于所述本体的方向,所述缓冲部凸出于所述侧板部分的宽度小于所述延伸部的宽度。

进一步地,所述侧板包括分别位于两侧的连接壁及连接于两所述连接壁之间的安装壁,所述安装壁的厚度大于所述连接壁的厚度,所述绝缘块的本体位于所述安装壁,所述缓冲面凸出于所述安装壁。

进一步地,所述绝缘块的本体设有避位孔,所述缓冲部部分位于所述避位孔中并且所述缓冲部与所述绝缘块之间形成间隙,所述间隙填充胶水。

进一步地,所述缓冲部包括第一缓冲部以及第二缓冲部,所述第一缓冲部以及所述第二缓冲部分别位于所述增强件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缓冲部凸出于所述安装壁,所述第二缓冲部位于所述避位孔中。

进一步地,所述缓冲部还包括穿孔部,所述第一缓冲部以及所述第二缓冲部分别固定于所述穿孔部的相对两端,所述增强件设有安装孔,所述穿孔部位于所述安装孔中,所述第一缓冲部以及所述第二缓冲部于所述增强件的投影面积大于所述穿孔部于所述增强件的投影面积。

进一步地,所述缓冲部至少设置在所述绝缘主体的相对两侧,所述缓冲面设置有水平延伸或竖直延伸的波浪状结构。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马达,所述马达包括上述任意一种驱动构件以及与所述驱动构件产生相对运动的配合件,所述驱动构件与所述配合件在发生相对运动的过程中,所述缓冲部为所述驱动构件与所述配合件之间的相互碰撞形成缓冲作用。

本发明的目的之三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摄像头组件,包括镜头组件,所述摄像头组件还包括上述马达,所述马达驱动所述镜头组件运动。

本发明的目的之四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驱动构件制造方法,用于制造上述任意一种驱动构件,包括以下步骤:

S1:在处于水平位置的增强件板材上注塑缓冲部以及绝缘块,使所述缓冲部位于所述绝缘块内并且缓冲部的缓冲面凸出于所述绝缘块表面;

S2:所述增强件板材经过至少一次弯折形成增强件,所述缓冲部及所述绝缘块位于增强臂上并从水平位置转移到竖直位置;

S3:在弯折后的所述增强件以及所述绝缘块上进行注塑形成绝缘主体。

进一步地,在步骤S1中,所述缓冲部一次注塑成型于增强件板材上,绝缘块二次注塑成型于增强件板材;或者,所述绝缘块一次注塑成型于所述增强件板材上,所述缓冲部二次注塑成型于所述增强件板材;或者,所述缓冲部以及所述绝缘块同时注塑成型于所述增强件板材。

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的缓冲部通过固定于增强件再结合至绝缘主体,能够避免缓冲部直接与绝缘主体组装配合,避免了缓冲部与绝缘主体配合时摩擦而产生磨损,可以更方便地将缓冲部集成到驱动构件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驱动构件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驱动构件第一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3为图2的驱动构件的绝缘座的立体图;

图4为图2的驱动构件的第二绝缘块的立体图;

图5为图2的驱动构件的缓冲部的立体图;

图6为图2的驱动构件的增强件的立体图;

图7为图1的驱动构件的局部结构立体图;

图8为图1的驱动构件的俯视图;

图9为图1的驱动构件的局部结构剖视图;

图10为本发明驱动构件第二实施例的增强件的立体图;

图11为本发明驱动构件第二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立体图。

图中:10、绝缘主体;11、绝缘座;110、底板;111、侧板;112、连接壁;113、安装壁;114、缺口;115、安装口;12、第一绝缘块;13、第二绝缘块;130、本体;1301、避位孔;131、延伸部;14、侧墙;15、底壁;20、缓冲部;21、第一缓冲部;210、第一缓冲面;22、第二缓冲部;220、第二缓冲面;23、穿孔部;30、增强件;31、增强板;310、板体;311、水平延伸部;32、第一弯折部;320、竖直延伸部;321、竖直延展部;33、第二弯折部;34、安装孔;35、抓胶孔;40、电子元件;50、导电端子;60、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另一中间组件,通过中间组件固定。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另一中间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另一中间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发明驱动构件可为摄像头模组中的固定不动的马达底座或相对运动的马达承载件。马达包括驱动构件以及与驱动构件产生相对运动的配合件,例如,驱动构件为固定不动的马达底座时,配合件为相对运动的马达承载件,驱动构件为相对运动的马达承载件,配合件则为固定不动的马达底座,驱动构件与配合件在发生相对运动的过程中容易相互碰撞。

请参阅图1以及图2,本发明驱动构件包括增强件30、注塑成型于增强件30的缓冲部20以及绝缘主体10、嵌设于绝缘主体10的导电端子50以及固定且电性连接于导电端子50的电子元件40。

绝缘主体10由塑胶二次注塑成型。绝缘主体10与缓冲部20之间间隔设置形成间隙60,增强件30暴露于间隙60,且间隙60中可以填充有胶水。绝缘主体10包括底壁及从底壁向上延伸而出的侧墙,缓冲部20位于绝缘主体10的侧墙上。绝缘主体10包括通过注塑成型方式相互固定结合的绝缘座11、第一绝缘块12以及第二绝缘块13。第一绝缘块12一次注塑成型于导电端子50,第二绝缘块13一次注塑成型于增强件30,绝缘座11二次注塑成型于导电端子50、第一绝缘块12以及第二绝缘块13以形成具有内部安装空间的绝缘主体10。增强件30以及部分导电端子50相互间隔设置且同时嵌设于二次注塑成型的绝缘座11中。绝缘座11包括底板110以及从底板110延伸而出的侧板111,侧板111垂直于底板110,侧板111与底板110形成安装空间。底板110及第二绝缘块13的延伸部131构成了上述底壁,侧板111及第二绝缘块13的本体130构成了上述侧墙。于其它实施例中,绝缘主体10还可由塑胶一次注塑成型。

为了在驱动构件相对于配合件发生移动时,通过缓冲部20的设置为碰撞提供缓冲,一方面防止驱动构件和配合件由于碰撞产生损坏,另一方面防止碰撞时产生粉尘影响光学性能。缓冲部20面向安装空间设有缓冲面,缓冲面凸出于绝缘主体10的表面。

缓冲部20注塑于增强件30上以固定于增强件30,以绝缘主体10的高度方向为竖直方向,缓冲部20和绝缘主体10于竖直方向的投影交叠,也即缓冲部20内嵌固定于绝缘主体10内。本申请实施方式中,于绝缘座11上设置若干缓冲部20,缓冲部20具体固定于绝缘座11的至少一侧板111内侧面的局部区域且凸出于侧板111内壁,以缓冲驱动构件与配合件的碰撞。绝缘座11可以包括呈矩形的框架型的外侧板也可以包括设置于内部安装空间的内侧板,外侧板和内侧板的表面均可以设置缓冲部20。

缓冲部20至少设置在绝缘主体10的相对两侧,具体的,缓冲部20的数量为两个,两缓冲部20分别设置在两相对设置的侧板111上。在其他实施例中,缓冲部20的数量可以为四个,分别设置在四个侧板111上。两缓冲部20相对设置于两平行的侧板111上,进而可以在相对运动的同一直线方向上缓冲驱动构件与配合件的碰撞。

请继续参阅图3,每一侧板111包括分别位于两侧的两连接壁112以及连接于两连接壁112之间的安装壁113。在本申请较佳实施方式中,安装壁113的厚度大于连接壁112的厚度,连接壁112与安装壁113的内侧面呈角度倾斜过渡。缓冲部20设置于安装壁113上并凸出于安装壁113。在本实施方式中,缓冲部20注塑于增强件30,增强件30上注塑成型第二绝缘块13,为了便于绝缘座11的二次注塑成型于第二绝缘块13,安装壁113设置相对连接壁112更大的厚度,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安装壁113可以不限于具有大于连接壁112的厚度。

两个相互平行的侧板111上于二次注塑成型绝缘座11时,形成收容第二绝缘块13的缺口114,缺口114位于安装壁113上并从侧板111延伸至底板110,使第二绝缘块13能对应为L形结构,以防止在注塑成型绝缘座11时,模具的滑块受到缓冲部20的干涉(由于缓冲部20凸出设置)无法退出进而无法成型绝缘座11的问题。另两个相互平行的侧板111上于二次注塑成型绝缘座11时,形成收容第一绝缘块12的安装口115,安装口115位于安装壁113上。

请继续参阅图4以及图8,第二绝缘块13包括本体130以及从本体130弯折延伸而出的延伸部131,延伸部131与本体130垂直使第二绝缘块13的截面呈L形。沿垂直于本体130的方向,延伸部131的宽度大于缓冲部20凸出于安装壁113的宽度,如此在成型绝缘座11时,模具的滑块退出时才不会受到缓冲部20凸出于安装壁113的影响,方便成型绝缘座11。缓冲部20定位于第二绝缘块13内以相对绝缘座11隔离,本体130上设有避让缓冲部20于增强件30上所在位置的避位孔1301,避位孔1301贯穿本体130。避位孔1301的截面尺寸大于缓冲部20的截面尺寸,使第二绝缘块13与缓冲部20之间间隔设置形成间隙60,间隙60防止在二次注塑成型第二绝缘块13时,冲击或熔融一次注塑成型的缓冲部20。此外,增强件30暴露于该间隙60,间隙60中均填充胶水,增加缓冲部20与绝缘主体10的结合力,防止缓冲部20从绝缘主体10脱落。

请继续参阅图5,缓冲部20呈腰型,缓冲部20可以由弹性可变形的材料形成,例如硅胶材质、TPE材质、TPR材质等,进而可以减少驱动构件与配合件碰撞时产生的冲击和噪音。缓冲部20注塑成型于增强件30的增强臂上以通过增强件30集成至绝缘主体10,避免缓冲部20直接安装至绝缘主体10时产生的摩擦,会对缓冲部20造成磨损。于其它实施例中,缓冲部20还可通过组装的方式固定于增强件30。

具体的,缓冲部20包括第一缓冲部21、第二缓冲部22以及连接第一缓冲部21和第二缓冲部22的穿孔部23。穿孔部23的数量与安装孔34的数量对应。在本实施例中,穿孔部23的数量为两个,两穿孔部23间隔设置,两穿孔部23能增加缓冲部20相对增强臂的稳固性,防止缓冲部20在增强臂上扭曲变形。第一缓冲部21以及第二缓冲部22在增强臂上的投影面积大于穿孔部23在增强臂上的投影面积,使缓冲部20的接触面积增大,并防止缓冲部20从增强臂上脱落。第一缓冲部21的厚度大于第二缓冲部22的厚度,以便于在大于侧板111有限的厚度范围内使提供实际缓冲能力的第一缓冲部21的厚度更大以增强缓冲部20的缓冲能力。

请继续参阅图9,第一缓冲部21远离增强臂的一端形成第一缓冲面210,第一缓冲面210与配合件碰撞时接触。第二缓冲部22远离增强臂的一端形成第二缓冲面220,第二缓冲面220位于避位孔1301中,第二缓冲部22的边缘以及位于避位孔1301中的第一缓冲部21的边缘与避位孔1301形成间隙60。第一缓冲面210设置有水平延伸或竖直延伸的波浪状结构,第一缓冲面210的波浪状结构吸收撞击产生的冲击,增大缓冲作用。

请继续参阅图6,为本发明驱动构件中增强件30的第一实施例,增强件30嵌设于绝缘座11中以增加绝缘座11的结构强度使绝缘主体10能够做薄,利于驱动构件的小型化。同时增强件30由金属材料制成,能够使绝缘主体10能够屏蔽电子信号,避免电子元件40之间的信号干扰。具体的,增强件30包括增强板31以及由增强板31两端部弯折而成的增强臂,因此增强件30通过弯折形成立体结构,增强板31嵌设于绝缘主体10的底壁,增强臂位于绝缘主体10的侧墙并与增强板31垂直。两增强臂相对增强板31中心对称。

在第一实施例中,增强板31包括板体310以及从板体310侧边延伸而出的水平延伸部311,水平延伸部311与板体310位于同一平面。增强臂包括一个弯折部,该弯折部为第一弯折部32,第一弯折部32包括竖直延伸部320以及竖直延展部321,竖直延伸部320以及竖直延展部321位于同一平面内并且所在平面垂直于增强板31。在本实施方式中,增强板31和第一弯折部32为一体冲压成型的一体式结构,竖直延伸部320相对水平延伸部311的角度为弯折形成。

具体的,竖直延伸部320从水平延伸部311末端延伸而出并在竖直方向延伸,竖直延展部321从竖直延伸部320末端延伸而出并在绝缘座11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延伸,竖直延展部321提供用于安装缓冲部20的安装位置。具体的,竖直延展部321设有间隔排布的两安装孔34,安装孔34与穿孔部23配合使缓冲部20注塑于竖直延展部321。竖直延展部321上还设有抓胶孔35,抓胶孔35增大了增强臂与绝缘主体10的结合力。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缓冲部20与竖直延展部321的相对固定可以不限于采用安装孔34的形式,例如,可以使缓冲部20的竖直方向宽度大于竖直延展部321的宽度,进而使缓冲部20注塑且固定于竖直延展部321上。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竖直延展部321与绝缘主体10的结合力也不限于采用抓胶孔35的形式,例如可以设置相对竖直延展部321的主体倾斜延伸的翼部等方式,提升竖直延展部321与绝缘主体10的结合力。

请继续参阅图10以及图11,为本发明驱动构件中增强件30的第二实施例,在第二实施例中,增强件30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不同点在于:增强臂为立体结构,也即包括分别位于两个相互垂直的竖直面内的部分。具体的,增强件30包括增强板31以及由增强板31端部完成而成的两增强臂。两增强臂关于增强板31中心对称。增强板31包括板体310以及从板体310角部延伸而出的水平延伸部311,水平延伸部311与板体310位于同一平面。增强臂包括两个弯折部,分别为第一弯折部32以及第二弯折部33,第一弯折部32和第二弯折部33分别位于两个相互垂直的竖直面内。第一弯折部32从水平延伸部311末端延伸而出并沿竖直方向延伸,第一弯折部32所在平面为第一绝缘块12所在平面,第二弯折部33由第一弯折部32侧边弯折而成,第二弯折部33与第一弯折部32呈角度设置。具体的,第二弯折部33与第一弯折部32垂直。安装孔34设置于第二弯折部33上,抓胶孔35同时设置于第二弯折部33以及第一弯折部32。优选地,第一弯折部32与第二弯折部33交汇处设有抓胶孔35,增大增强臂与绝缘主体10的结合力。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中,由于绝缘主体10内导电端子50的布局的问题,水平延伸部311定位于增强板31的四角位置处,此时为了使第二弯折部33具有更充足的固定成型空间,设置分别位于两个相互垂直的竖直面内的第一弯折部32和第二弯折部33以使第二弯折部33朝向侧板111的中心方向翻转。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增强臂不限定弯折部的数量和被弯折翻转的次数,弯折部的作用旨在为第二绝缘块13的注塑成型和延伸部131相对增强板31的位置设置提供充足的设置空间。

请继续参阅图1,电子元件40定位于第一绝缘块12,电子元件40为线圈组件、IC或者集成IC的印刷电路板。本申请的线圈可以理解为绕制线圈或者印刷线圈等线圈类型。本申请中,线圈用以与磁性组件相互作用以实现镜头驱动或者光圈组件中叶片的驱动。IC或者集成IC的印刷电路板则用以实现感测或者运算控制功能,实现镜头或叶片的精细化控制。

请继续参阅图2,导电端子50嵌设于绝缘主体10中并与电子元件40焊接固定,以使两第一绝缘块12上的电子元件40与导电端子50电性连接。导电端子50与增强件30同时嵌设于底板110并且在底板110的投影上相互交错,为了避免导电端子50与增强件30接触,位于底板110上的导电端子50与增强件30位于不同高度并且通过塑胶隔开。

本申请的驱动构件包括注塑成型的缓冲部20、绝缘块及绝缘座11,设置的缓冲部20不仅缓冲驱动构件与其它活动部件之间的撞击力度,而且通过先在增强件30上注塑成型缓冲部20,绝缘主体10后注塑成型于增强件30及绝缘块,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在绝缘主体10表面二次注塑成型缓冲部20的技术,定位更加方便、精准,而且在成型缓冲部20的结构较小或形状复杂时,由于不受绝缘主体10的空间限制,可以更好地将缓冲部20在注塑成型的过程中集成到驱动构件上。第二绝缘块13与缓冲部20四周间隔设置,防止在二次注塑成型第二绝缘块13时,冲击或熔融一次注塑成型的缓冲部20。第二绝缘块13具有的延伸部131于水平方向凸伸出缓冲部20,以防止在注塑成型绝缘主体10时,模具的滑块受到缓冲部20的干涉(由于缓冲部20突出设置)无法退出进而无法成型绝缘主体10的问题。缓冲部20的第一缓冲面210设置有水平延伸或竖直延伸的波浪状结构,以增加其它活动部件与缓冲部20撞击时的缓冲力度,增加缓冲效果。

本申请还涉及一种马达,包括上述驱动构件以及与驱动构件产生相对运动的配合件,驱动构件与配合件在发生相对运动的过程中,缓冲部20为所述驱动构件与所述配合件之间的相互碰撞形成缓冲作用。

本申请还涉及一种摄像头组件,包括镜头组件以及上述马达,马达驱动镜头组件运动。

本申请还涉及一种驱动构件制造方法,用于制造上述驱动构件,包括以下步骤:

S1:在处于水平位置的增强件板材上注塑缓冲部20以及绝缘块,使缓冲部20位于绝缘块内且相对绝缘块相互间隔,并且缓冲部20的缓冲面凸出于绝缘块表面;

S2:增强件板材经过至少一次折弯形成增强件30,缓冲部20及绝缘块位于增强臂上并从水平位置转移到竖直位置,更具体的缓冲部20及绝缘块的本体130从初始位置的水平位置转移到竖直位置;

S3:在弯折后的增强件30以及绝缘块上进行注塑成型绝缘主体10。

进一步地,在步骤S1中,缓冲部20一次注塑成型于增强件板材上,绝缘块二次注塑成型于增强件板材;或者,绝缘块一次注塑成型于增强件板材上,缓冲部20二次注塑成型于增强件板材;或者,缓冲部20以及绝缘块同时注塑成型于所述增强件板材。在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中,缓冲部20和绝缘块相互间隔且均注塑成型于增强件板材,可以采用传统的分体式注塑设备通过两次注塑分别注塑成型,也可以通过一台双色成型注塑设备,仅切换部分模具(例如母模或公模)的方式,完成两次注塑成型,进而可以提升自动化注塑成型的效率。

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的缓冲部20通过固定于增强件30再结合至绝缘主体10,使缓冲部20更容易定位,注塑缓冲部20时也不会受到绝缘主体10的限制,能够避免缓冲部20直接与绝缘主体10组装配合,进而避免了缓冲部20与绝缘主体10配合时摩擦而产生磨损,可以更方便地将缓冲部20集成到驱动构件上。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演变,都是依据本发明实质技术对以上实施例做的等同修饰与演变,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相关技术
  • 一种驱动电路、显示模组的驱动方法及显示模组
  • 用于制造夹层构件的方法、用于夹层构件的芯以及夹层构件
  • 当旋转构件受限时能够与旋转构件分离的驱动马达
  • 当旋转构件受限时能够与旋转构件分离的驱动马达
技术分类

06120116579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