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热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装置以及空调设备、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目前,空调设备,例如恒温恒湿机等,通常都配置有电加热功能。在恒温恒湿机使用时,当室内湿度大于设定湿度,且室内温度小于或等于设定湿度时,为避免温度超调,启动电加热功能,电加热系统进行室内加热工作;但是,如果使用电加热系统进行加热,则会使恒温恒湿机的耗电增加,能效降低。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装置以及空调设备、存储介质,通过热泵系统实现除湿再热等功能。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热泵系统,包括:室内机、室外机和阀门组件;所述室内机包括:压缩机、第一控制阀、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所述阀门组件分别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和吸气口、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所述室外机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与所述室外机的第二端连接;所述阀门组件用于控制冷媒的流向和通断,形成冷媒回路;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连接,第二端通过第一连接管路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和所述室外机的第二端之间的第二连接管路相连通;其中,所述第一控制阀设置在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之间的管路中。

可选地,所述室外机包括:至少两个室外换热器。

可选地,所述室外机包括:第一室外换热器和第二室外换热器;所述阀门组件分别与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管路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连接。

可选地,所述阀门组件包括:第一四通阀和第二四通阀;所述第一四通阀的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二四通阀的第一端口分别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连接,所述第一四通阀的第二端口和所述第二四通阀的第二端口分别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四通阀的第三端口和所述第二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四通阀的第三端口与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四通阀的第四端口和所述第二四通阀的第四端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连接。

可选地,所述阀门组件还包括:第二控制阀和第三控制阀;在所述第一四通阀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之间的管路中设置有所述第二控制阀;在所述第二四通阀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之间的管路中设置有所述第三控制阀。

可选地,所述室外机包括:储液罐;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储液罐的第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与所述储液罐的第一端之间的管路中设置有第三节流装置,在所述第二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与所述储液罐的第一端之间的管路中设置有第四节流装置;所述储液罐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管道连接。

可选地,所述室内机包括:第五节流装置;在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之间的第三连接管路中设置有所述第五节流装置。

可选地,所述室内机包括:两个第六节流装置;一个第六节流装置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接管路连通,第二端与位于所述第一四通阀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二控制阀之间的管路相连通;另一个第六节流装置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接管路连通,第二端与位于所述第二四通阀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三控制阀之间的管路相连通。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四通阀的第三端口和所述第二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之间的管路中、在所述第二四通阀的第三端口与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之间的管路中分别设置有截止阀;在所述第二连接管路中设置有截止阀。

可选地,所述室外机包括:第一室外风机系统和第二室外风机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室外风机系统与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位于第一风道内,所述第二室外风机系统与所述第二室外换热器位于处于第二风道内。

可选地,所述室内机包括:室内侧风机系统;所述室内侧风机系统、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和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位于同一风道内;其中,所述室内侧风机系统产生的室内侧回风依次经过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和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或者依次经过第一室内换热器和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连接管路中设置有第一节流装置,在所述第二连接管路上设置有第二节流装置。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热泵系统的控制方法,应用于控制如上的热泵系统,包括:确定热泵系统的运行模式;根据预设的控制策略并基于所述运行模式控制所述热泵系统中的阀门组件以及室内机的第一控制阀的动作。

可选地,当所述运行模式为除湿再热模式或第一制热模式时,通过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的动作,以使所述室内机的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用于对空气进行再热;在所述运行模式为制冷/除湿模式、化霜模式或第二制热模式的情况下,通过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的动作,以使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停止对空气进行再热。

根据本公开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热泵系统控制方法,应用于控制如上的热泵系统,包括:确定热泵系统的运行模式;根据预设的控制策略并基于所述运行模式控制所述热泵系统中的第一四通阀、第二四通阀、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和第三控制阀的动作。

可选地,所述运行模式包括:制冷/除湿模式、第一制热模式、第二制热模式、第一除湿再热模式、第二除湿再热模式、第三除湿再热模式、第一化霜模式、第二化霜模式中的至少一种。

可选地,当所述运行模式为所述制冷/除湿模式时,控制所述第一四通阀的第一端口与第三端口连通、第二端口与第四端口连通;控制所述第二四通阀的第一端口与第三端口连通、第二端口与第四端口连通;并且,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为截止状态、所述第二控制阀和所述第三控制阀为导通状态。

可选地,当所述运行模式为第一除湿再热模式时,控制所述第一四通阀的第一端口与第三端口连通、第二端口与第四端口连通;控制所述第二四通阀的第一端口与第三端口连通、第二端口与第四端口连通;并且,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二控制阀和所述第三控制阀为导通状态。

可选地,当所述运行模式为第二除湿再热模式时,控制所述第一四通阀的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连通、第三端口与第四端口连通;控制所述第二四通阀的第一端口与第三端口连通、第二端口与第四端口连通;控制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三控制阀为导通状态,并且控制所述第二控制阀为截止状态。

可选地,当所述运行模式为第三除湿再热模式时,控制所述第一四通阀的第一端口与第三端口连通、第二端口与第四端口连通;控制所述第二四通阀的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连通、第三端口与第四端口连通;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二控制阀为导通状态,并且控制所述第三控制阀为截止状态。

可选地,当所述运行模式为第一制热模式时,控制所述第一四通阀的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连通、第三端口与第四端口连通;控制所述第二四通阀的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连通、第三端口与第四端口连通;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二控制阀和所述第三控制阀为导通状态。

可选地,当所述运行模式为第二制热模式时,控制所述第一四通阀的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连通、第三端口与第四端口连通;控制所述第二四通阀的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连通、第三端口与第四端口连通;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为截止状态,并且控制所述第二控制阀和所述第三控制阀为导通状态。

可选地,当所述运行模式为第一化霜模式时,控制所述第一四通阀的第一端口与第三端口连通、第二端口与第四端口连通;控制所述第二四通阀的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连通、第三端口与第四端口连通;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和所述第二控制阀为截止状态,并且控制所述第三控制阀为导通状态。

可选地,当所述运行模式为第二化霜模式时,控制所述第一四通阀的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连通、第三端口与第四端口连通;控制所述第二四通阀的第一端口与第三端口连通、第二端口与第四端口连通;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和所述第三控制阀为截止状态,并且控制所述第二控制阀为导通状态。

可选地,当所述第一控制阀为截止状态时,控制第一节流装置为关闭状态。

根据本公开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热泵系统的控制装置,包括:存储器;以及耦接至所述存储器的处理器,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基于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的指令,执行如上所述的方法。

根据本公开的第五方面,提供一种空调设备,包括:如上所述的热泵系统,以及如上的热泵系统的控制装置。

根据本公开的第六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指令,所述指令被处理器执行如上所述的方法。

本公开的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装置以及空调设备、存储介质,使用热泵系统实现除湿再热、制热升温等功能,可以实现热回收除湿再热并且使出风温度可调,不需使用电加热系统,能够降低能耗,提升节能性能;使用双室外侧换热器,可以实现异步化霜且化霜时进入室内侧换热器的冷媒保持高压状态,能够保持室内侧热量输出,减小化霜时因室内侧换热器不制热导致的室内温度大幅波动,提高用户的使用感受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根据本公开的热泵系统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公开的热泵系统的控制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公开的热泵系统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在制冷/除湿模式下的热泵系统冷媒流路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公开的热泵系统的控制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在第一除湿再热模式下的热泵系统冷媒流路示意图;

图7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在第二除湿再热模式下的热泵系统冷媒流路示意图;

图8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在第三除湿再热模式下的热泵系统冷媒流路示意图;

图9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在第一制热模式下的热泵系统冷媒流路示意图;

图10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在第二制热模式下的热泵系统冷媒流路示意图;

图11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在第一化霜模式下的热泵系统冷媒流路示意图;

图12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在第二化霜模式下的热泵系统冷媒流路示意图;

图13为根据本公开的热泵系统的控制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模块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公开进行更全面的描述,其中说明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各个图和实施例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方面的描述。

如图1所示,本公开提供一种热泵系统,包括室内机100、室外机200和阀门组件001。室内机包括压缩机01、第一控制阀06、第一室内换热器08和第二室内换热器09。

阀门组件001分别与压缩机01的排气口和吸气口、第二室内换热器09的第一端、室外机200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室内换热器09的第二端与室外机200的第二端连接。阀门组件001可以有多种实现方式,阀门组件001用于控制冷媒的流向和通断,形成冷媒回路,通过控制阀门组件001的动作能够实现制冷、制热等功能。

第一室内换热器08的第一端与压缩机01的排气口连接,第二端通过第一连接管路002与第二室内换热器09的第二端和室外机200的第二端之间的第二连接管路003相连通,接入冷媒回路。第一控制阀06设置在第一室内换热器08的第一端与压缩机01的排气口之间的管路中。

在第一连接管路001中设置有第一节流装置12,在第二连接管路003上设置有第二节流装置13。第一节流装置12和第二节流装置13可以为电子膨胀阀等。第一室内换热器08和第二室内换热器09可以为多种换热器,第一控制阀06可以为多种电磁阀、球阀等。

热泵系统在除湿功能下通常送出的风比较凉,需要再热送风,现在有技术中一般采用电加热的方式对出风进行加热。通过控制第一控制阀06的导通或截止,压缩机01的排气口输出的冷媒可以进入第一室内换热器08,第一室内换热器08输出的冷媒通过第一连接管路002进入热泵系统的冷媒回路,在保留热泵系统的基本功能的同时,当室内湿度大于设定湿度,且室内温度小于等于设定湿度时,为避免温度超调,利用第一室内换热器08产生的冷凝热进行再热送风。通过利用第一室内换热器08产生的冷凝热对空气进行再热,实现除湿时的空气再热功能,使用第一室内换热器08产生的冷凝热来实现除湿再热功能,相比于电加热系统更加经济和节能。

图2为根据本公开的热泵系统的控制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

步骤201,确定热泵系统的运行模式。

步骤203,根据预设的控制策略并基于运行模式控制热泵系统中阀门组件以及室内机的第一控制阀的动作。

运行模式包括制冷/除湿模式、第一制热模式、第二制热模式、除湿再热模式、化霜模式等中的至少一种。控制策略可以根据设计需求进行设置,根据控制策略并基于运行模式控制热泵系统中阀门组件001以及室内机的第一控制阀06的动作,实现制冷/除湿模式、第一制热模式、第二制热模式、除湿再热模式、化霜模式等功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运行模式为除湿再热、第一制热模式时,通过控制第一控制阀06的动作(导通),以使室内机的第一室内换热器08用于对空气再热。在运行模式为制冷/除湿模式、化霜模式、第二制热模式的情况下,通过控制第一控制阀06的动作(关闭),以使第一室内换热器08停止工作。

在除湿再热模式下,可以利用第一室内换热器08的冷凝热进行再热送风,或者在第一制热模式下,也可以利用第一室内换热器08的冷凝热进行加热。在制冷/除湿模式、化霜模式、第二制热模式等模式下,压缩机01输出的冷媒不进入第一室内换热器08,第一室内换热器08停止工作,不产生冷凝热。

在一个实施例中,室外机200包括至少两个室外换热器,即室外换热器的数量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下面以室外换热器的数量为两个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室外机200包括第一室外换热器20和第二室外换热器21和储液罐26。阀门组件001分别与第一室外换热器20的第一端、第二室外换热器21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室外换热器20的第二端和第二室外换热器21的第二端通过第二连接管路003与第二室内换热器09的第二端连接。第一室外换热器20和第二室外换热器21可以为多种换热器。

室外机200包括第一室外风机系统24和第二室外风机系统25,第一室外风机系统24与第一室外换热器20位于第一风道内,第二室外风机系统25与第二室外换热器21位于处于第二风道内。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相互独立。

室内机100包括室内侧风机系统07。室内侧风机系统07、第一室内换热器08和第二室内换热器09位于同一风道内,室内侧风机系统07产生的室内侧回风依次经过第二室内换热器09和第一室内换热器07。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阀门组件包括第一四通阀02和第二四通阀03。第一四通阀02的第一端口D1和第二四通阀03的第一端口D2分别与压缩机01的排气口连接,第一四通阀02的第二端口E1和第二四通阀03的第二端口E2分别与第二室内换热器09的第一端连接。

第一四通阀02的第三端口C1和第二室外换热器21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四通阀03的第三端口C2与第一室外换热器20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四通阀02的第四端口S1和第二四通阀03的第四端口S2分别与压缩机01的吸气口连接。

阀门组件还包括第二控制阀04和第三控制阀05。第二控制阀04和第三控制阀05可以是电磁阀、球阀等。在第一四通阀02的第二端口E1与第二室内换热器09的第一端之间的管路中设置有第二控制阀04。在第二四通阀03的第二端口E2分别与第二室内换热器09的第一端之间的管路中设置有第三控制阀05。在第一四通阀02的第三端口C1和第二室外换热器21的第一端之间的管路中、第二四通阀03的第三端口C2与第一室外换热器20的第一端之间的管路中分别设置有截止阀14。在第二连接管路003中设置有截止阀15。

如图4所示,压缩机01的排气口排出的冷媒分成第一支路60和第二支路61,第一支路60与第一控制阀06的第一端40相连,第二支路61分成二路,第一路62与第一四通阀02的第一端口D1相连,第二路63与第二四通阀03的第一端口D2相连。第一控制阀06、第一室内换热器08、第一节流装置12串联;压缩机01的吸气口分别与第一四通阀02的第四端口S1和第二四通阀03的第四端口S2相连。

第一四通阀02的第二端口E1与第二控制阀04的第一端46相连,第二四通阀03的第二端口E2与第三控制阀05的第一端45相连,第二控制阀04的第二端47、第三控制阀05的第二端48与第二室内换热器09的第一端相连,第三控制阀05的第二端48和第二室内换热器09的连接点为g,第二室内换热器09和第二节流装置13串联,第一节流装置12的第二端口50、第二节流装置13的第二端口51与截止阀15的端口52相连。

当第一四通阀02和第二四通阀03掉电时,第一四通阀02和第二四通阀03的第一端口D1,D2分别和第三端口C1,C2连通、第四端口S1,S2分别和第二端口E1,E2端连通;当第一四通阀02和第二四通阀03得电时,第一四通阀02和第二四通阀03的第一端口D1,D2分别和第二端口E1,E2连通、第四端口S1,S2分别和第三端口C1,C2连通。第一控制阀06、第二控制阀04和第三控制阀05通电时为导通状态,掉电时为截止状态。

第一室外换热器20的第二端和第二室外换热器21的第二端分别与储液罐26的第一端连接;在第一室外换热器20的第二端与储液罐26的第一端之间的管路中设置有第三节流装置22,在第二室外换热器21的第二端与储液罐26的第一端之间的管路中设置有第四节流装置23;储液罐26的第二端与第二连接管道003连接。第三节流装置22和第四节流装置23可以为电子膨胀阀等。

第一室外换热器20和第三节流装置22串联,第二室外换热器21和第四节流装置23串联,第三节流装置22的端口70和第四节流装置23的端口71和储液罐26的第一端72连接,储液罐26的第二端73和截止阀15的端口74连接。

在压缩机01的吸气口与第一室内换热器08的第二端之间的第三连接管路004中设置有第五节流装置10,第五节流装置10可以为毛细管等。第五节流装置10连接第一室内换热器08的第二端口53和压缩机01的吸气口,可以在制冷/除湿模式时,将第一室内换热器08切换至低压侧,同时排走里面的液态制冷剂,避免第一室内换热器08存液的问题。

设置两个第六节流装置11,第六节流装置11可以为毛细管等。一个第六节流装置11的第一端与第三连接管路004连通,第二端与位于第一四通阀02的第二端口E1与第二控制阀04之间的管路相连通;另一个第六节流装置11的第一端与第三连接管路004连通,第二端与位于第二四通阀03的第二端口E2与第三控制阀05之间的管路相连通。

一个第六节流装置11连接第二控制阀04的端口46和压缩机01的吸气口,可以在第二除湿再热模式时,当第二控制阀04掉电(关闭)后,排走在第一四通阀02的第二端口E1至第二控制阀04的端口46之间的液态制冷剂,避免第一四通阀02换向时的液击问题。

另一个第六节流装置11连接第三控制阀05的端口45和压缩机01的吸气口,可以在第三除湿再热模式时,当第三控制阀05掉电(关闭)后,排走在第二四通阀03的第二端口E2至第三控制阀05的端口45之间的液态制冷剂,避免第二四通阀03换向时的液击问题。

图5为根据本公开的热泵系统的控制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如图5所示:

步骤501,确定热泵系统的运行模式。运行模式包括制冷/除湿模式、第一制热模式、第二制热模式、第一除湿再热模式、第二除湿再热模式、第三除湿再热模式、第一化霜模式、第二化霜模式等中的至少一种。

步骤502,根据预设的控制策略并基于运行模式控制热泵系统中的第一四通阀02、第二四通阀03、第一控制阀06、第二控制阀04和第三控制阀05的动作。其中,当第一控制阀06为截止状态时,控制第一节流装置12为关闭状态。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运行模式为制冷/除湿模式时,控制第一四通阀02的第一端口D1与第三端口C1连通、第二端口E1与第四端口S1连通;控制第二四通阀03的第一端口D2与第三端口C2连通、第二端口E2与第四端口S2连通;并且,控制第一控制阀06为截止状态、第二控制阀04和第三控制阀05为导通状态。

如图4所示,在制冷/除湿模式下,压缩机01的排气口排出的冷媒不通过第一室内换热器08,第一室内换热器08不进行工作。压缩机01的排气口排出的一路冷媒通过第一四通阀02、截止阀14、第二室外换热器21、第四节流装置23、储液罐26、截止阀15、第二节流装置13、第二室内换热器09、第一四通阀02和第二四通阀03,返回至压缩机01的吸气口。

压缩机01的排气口排出的另一路冷媒通过第二四通阀03、截止阀14、第一室外换热器20、第三节流装置22、储液罐26、截止阀15、第二节流装置13、第二室内换热器09、第一四通阀02和第二四通阀03,返回至压缩机01的吸气口。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运行模式为第一除湿再热模式时,控制第一四通阀02的第一端口D1与第三端口C1连通、第二端口E1与第四端口S1连通;控制第二四通阀03的第一端口D2与第三端口C2连通、第二端口E2与第四端口S2连通;并且,控制第一控制阀06、第二控制阀04和第三控制阀05为导通状态。

如图6所示,在第一除湿再热模式下,压缩机01的排气口排出的第一路冷媒通过第一室内换热器08后,通过第一节流装置12、第二节流阀13进入第二室内换热器09。第一室内换热器08产生冷凝热。

压缩机01的排气口排出的第二路冷媒通过第一四通阀02、截止阀14、第二室外换热器21、第四节流装置23、储液罐26、截止阀15、第二节流装置13、第二室内换热器09、第一四通阀02和第二四通阀03,返回至压缩机01的吸气口。

压缩机01的排气口排出的第三路冷媒通过第二四通阀03、截止阀14、第一室外换热器20、第三节流装置22、储液罐26、截止阀15、第二节流装置13、第二室内换热器09、第一四通阀02和第二四通阀03,返回至压缩机01的吸气口。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运行模式为第二除湿再热模式时,控制第一四通阀02的第一端口D1与第二端口E1连通、第三端口C1与第四端口S1连通;控制第二四通阀03的第一端口D2与第三端口C2连通、第二端口E2与第四端口S2连通;控制第一控制阀06、第三控制阀05为导通状态,并且控制第二控制阀04为截止状态。

如图7所示,在第二除湿再热模式下,压缩机01的排气口排出的第一路冷媒通过第一室内换热器08后,通过第一节流装置12、第二节流阀13进入第二室内换热器09。第一室内换热器08产生冷凝热。

压缩机01的排气口排出的第二路冷媒通过第二四通阀03、截止阀14、第一室外换热器20、第三节流装置22、储液罐26;通过第三节流装置22输出的部分冷媒可以通过第四节流装置23、第二室外换热器21、截止阀14、第一四通阀02,返回压缩机01的吸气口。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当运行模式为第三除湿再热模式时,控制第一四通阀02的第一端口D1与第三端口C1连通、第二端口E1与第四端口S1连通;控制第二四通阀03的第一端口D2与第二端口E2连通、第三端口C2与第四端口S2连通;控制第一控制阀06、第二控制阀04为导通状态,并且控制第三控制阀05为截止状态。

如图8所示,在第三除湿再热模式下,压缩机01的排气口排出的第一路冷媒通过第一室内换热器08后,通过第一节流装置12、第二节流阀13进入第二室内换热器09。第一室内换热器08产生冷凝热。

压缩机01的排气口排出的第二路冷媒通过第一四通阀02、截止阀14、第二室外换热器21、第四节流装置23、储液罐26;第四节流装置23输出的部分冷媒可以通过第三节流装置22、第一室外换热器20、第二四通阀03,返回至压缩机01的吸气口。

在一个实施例中,除湿再热是通过第一室内换热器08和第二室内换热器09相互配合实现的,第二室内换热器09负责除湿和降温,由于室内湿负荷和冷负荷不相等,热泵系统输出以湿负荷和冷负荷的大者为调节依据,当湿负荷大于冷负荷,会导致室内温度超调(当前室内环境温度低于设定温度),这时第一室内换热器08介入调节冷负荷,即补偿输出过大的制冷量,使得室内温度和设定值匹配。

在制热过程中,湿负荷一般是加湿负荷,恒温恒湿机有专用加湿器,不涉及室内换热器动作;冬季热负荷主要由第一室内换热器08和第二室内换热器09相互配合实现的,共有三种状态,根据热负荷需求不同,可以是第一室内换热器08工作、第二室内换热器09工作、第一室内换热器08和第二室内换热器09共同工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运行模式为第一制热模式时,控制第一四通阀02的第一端口D1与第二端口E1连通、第三端口C1与第四端口S1连通;控制第二四通阀03的第一端口D2与第二端口E2连通、第三端口C2与第四端口S2连通;控制第一控制阀06、第二控制阀04和第三控制阀05为导通状态。

如图9所示,在第一制热模式下,压缩机01的排气口排出的第一路冷媒通过第一室内换热器08后,通过第一节流装置12、截止阀15进入储液罐26。第一室内换热器08产生冷凝热。

压缩机01的排气口排出的第二路冷媒通过第一四通阀02、第二室内换热器09、第二节流装置13、截止阀15,进入储液罐26。压缩机01的排气口排出的第三路冷媒通过第二四通阀03、第二室内换热器09、第二节流装置13、截止阀15,进入储液罐26。

储液罐26输出的一路冷媒经过第四节流装置23、第二室外换热器21、截止阀14、第一四通阀02,返回压缩机01的吸气口;储液罐26输出的另一路冷媒经过第三节流装置22、第一室外换热器20、截止阀14、第二四通阀03,返回压缩机01的吸气口。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运行模式为第二制热模式时,控制第一四通阀02的第一端口D1与第二端口E1连通、第三端口C1与第四端口S1连通;控制第二四通阀03的第一端口D2与第二端口E2连通、第三端口C2与第四端口S2连通;控制第一控制阀06为截止状态,并且控制第二控制阀04和第三控制阀05为导通状态。

如图10所示,在第二制热模式下,压缩机01的排气口排出的冷媒不通过第一室内换热器08,第一室内换热器08不进行工作。压缩机01的排气口排出的第二路冷媒通过第一四通阀02、第二室内换热器09、第二节流装置13、截止阀15,进入储液罐26。压缩机01的排气口排出的第三路冷媒通过第二四通阀03、第二室内换热器09、第二节流装置13、截止阀15,进入储液罐26。

储液罐26输出的一路冷媒经过第四节流装置23、第二室外换热器21、截止阀14、第一四通阀02,返回压缩机01的吸气口;储液罐26输出的另一路冷媒经过第三节流装置22、第一室外换热器20、截止阀14、第二四通阀03,返回压缩机01的吸气口。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运行模式为第一化霜模式时,控制第一四通阀02的第一端口D1与第三端口C1连通、第二端口E1与第四端口S1连通;控制第二四通阀03的第一端口D2与第二端口E2连通、第三端口C2与第四端口S2连通;控制第一控制阀06和第二控制阀04为截止状态,并且控制第三控制阀05为导通状态。

如图11所示,在第一化霜模式下,压缩机01的排气口排出的冷媒不通过第一室内换热器08,第一室内换热器08不进行工作。

压缩机01的排气口排出的第一路冷媒通过第一四通阀02、截止阀14、第二室外换热器21、第四节流装置23后,通过经过第三节流装置22、第一室外换热器20、截止阀14、第二四通阀03,返回压缩机01的吸气口,进行化霜处理。压缩机01的排气口排出的第二路冷媒通过第二四通阀03、第二室内换热器09、第二节流装置13、截止阀15进入储液罐26,储液罐26输出的冷媒经过第三节流装置22、第一室外换热器20、截止阀14、第二四通阀03,返回压缩机01的吸气口。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运行模式为第二化霜模式时,控制第一四通阀02的第一端口D1与第二端口E1连通、第三端口C1与第四端口S1连通;控制第二四通阀03的第一端口D2与第三端口C2连通、第二端口E2与第四端口S2连通;控制第一控制阀06和第三控制阀05为截止状态,并且控制第二控制阀04为导通状态。

如图12所示,在第二化霜模式下,压缩机01的排气口排出的冷媒不通过第一室内换热器08,第一室内换热器08不进行工作。压缩机01的排气口排出的第一路冷媒通过第二四通阀03、截止阀14、第一室外换热器20、第三节流装置22后,通过经过第四节流装置23、第二室外换热器21、截止阀14、第一四通阀04,返回压缩机01的吸气口,进行化霜处理。

压缩机01的排气口排出的第二路冷媒通过第一四通阀02、第二室内换热器09、第二节流装置13、截止阀15进入储液罐26。储液罐26输出的冷媒经过第四节流装置23、第二室外换热器21、截止阀14、第一四通阀04,返回压缩机01的吸气口。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室内有冷负荷或湿负荷时,系统先进入制冷/除湿模式,可以使用室内环境温度与设定温度的差值的函数关系式表征冷负荷,可以使用室内含湿量与设定含湿量的差值的函数关系式表征湿负荷。当湿负荷大于冷负荷时,例如,含湿量未到设定值,但室内温度已经比设定低,则会进入第一除湿再热模式。

当在第一除湿再热模式下,如果湿负荷已达到预设值,但热负荷不满足(当前室内温度比预设温度低),则第一节流装置12的步数开大,增大第一室内换热器08的换热量;如果第一室内换热器08的换热量最大(第一室外换热器20、第二室外换热器21换热量降至最低),仍不满足室内热负荷要求(当前室内温度比预设温度低),则进入第二除湿再热模式或第三除湿再热模式;压缩机01提高能力输出,进一步增大第一室内换热器08的换热量,切换至低压侧的第一室外换热器20或第二室外换热器21,分流压缩机01多输出的低压侧流量,从而保持第二室内换热器09的换热量保持不变,保持控湿的稳定。

当室内有热负荷需求时,则进入第一制热模式或第二制热模式,第一化霜模式或第二化霜模式根据对应室外侧换热器是否需要化霜对应的条件而触发。

当室内温度小于设定温度,需要升温,但热泵系统会存在室外换热器结霜化霜的问题,会导致温度波动不满足要求,此时需要进行化霜。热泵系统使用双室外侧换热器,采用第一化霜模式和第二化霜模式可以做到异步化霜,且化霜时室内侧换热器依然保持高压状态,保持室内侧热量输出,减小普通热泵空调化霜时因室内侧换热器不制热导致的室内温度大幅波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热泵系统的运行模式与部件控制状态对应的第一控制表如下表1所示:

表1-运行模式与部件控制状态的第一控制表

热泵系统的运行模式与部件控制状态对应的第二控制表如下表2所示:

表2-运行模式与部件控制状态的第二控制表

可以根据上面的第一控制表和第二控制表,根据运行模式控制热泵系统的部件的状态,实现相应的功能,部件包括第一节流装置12、第二节流装置13、第三节流装置22和第四节流装置23等。可以针对不同的运行模式,设置对于部件的调节方式策略;当热泵系统在不同运行模式下运行时,根据调节方式策略对部件进行相应的调节处理。

例如,根据上面的第一控制表和第二控制表中的括号内的调节方式,在制冷/除湿模式、第一除湿再热模式、第二除湿再热模式和第三除湿再热模式下,可以对压缩机01进行输出调节,对室内侧风机系统07、第一室外风机系统24、第二室外风机系统25进行转数(转数为单位时间内的旋转次数)调节,对第二节流装置13、第三节流装置22、第四节流装置23进行开度调节;在第一除湿再热模式、第二除湿再热模式和第三除湿再热模式下,可以对第一节流装置12进行开度调节;在第一制热模式、第二制热模式、第一化霜模式和第二化霜模式下,可以对压缩机01进行输出调节,对室内侧风机系统07进行转数调节,对第二节流装置13、第三节流装置22、第四节流装置23进行开度调节;在第一制热模式下,可以对第一节流装置12进行开度调节;在第一制热模式、第二制热模式和第一化霜模式下,可以对第一室外风机系统24进行转数调节;在第一制热模式、第二制热模式和第二化霜模式下,可以对第二室外风机系统25进行转数调节。

在一个实施例中,图13为根据本公开的热泵系统的控制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模块示意图。如图13所示,该装置可包括存储器131、处理器132、通信接口133以及总线134。存储器131用于存储指令,处理器132耦合到存储器131,处理器132被配置为基于存储器131存储的指令执行实现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热泵系统的控制方法。

存储器131可以为高速RAM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等,存储器131也可以是存储器阵列。存储器131还可能被分块,并且块可按一定的规则组合成虚拟卷。处理器132可以为中央处理器CPU,或专用集成电路ASIC(Application SpecificIntegrated Circuit),或者是被配置成实施本公开的热泵系统的控制方法的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

在一个实施例中,本公开提供一种空调设备,包括如上任一实施例的热泵系统,以及如上任一实施例的热泵系统的控制装置。空调设备可以为热泵型的恒温恒湿机等。

在一个实施例中,本公开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指令,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任一个实施例中的热泵系统的控制方法。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装置以及空调设备、存储介质,使用热泵系统利用冷凝热实现除湿再热、制热升温等功能,可以实现热回收除湿再热并且使出风温度可调,不需使用电加热系统,能够降低能耗,提升节能性能;使用双室外侧换热器,实现异步化霜且化霜时室内侧换热器可以保持高压状态,能够保持室内侧热量输出,减小化霜时因室内侧换热器不制热导致的室内温度大幅波动,提高用户的使用感受度。

可能以许多方式来实现本公开的方法和系统。例如,可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软件、硬件、固件的任何组合来实现本公开的方法和系统。用于方法的步骤的上述顺序仅是为了进行说明,本公开的方法的步骤不限于以上具体描述的顺序,除非以其它方式特别说明。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将本公开实施为记录在记录介质中的程序,这些程序包括用于实现根据本公开的方法的机器可读指令。因而,本公开还覆盖存储用于执行根据本公开的方法的程序的记录介质。

本公开的描述是为了示例和描述起见而给出的,而并不是无遗漏的或者将本公开限于所公开的形式。很多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然的。选择和描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说明本公开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并且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公开从而设计适于特定用途的带有各种修改的各种实施例。

相关技术
  • 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以及空调设备、存储介质
  • 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以及空调设备、存储介质
技术分类

06120112226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