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矿产勘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层覆盖下地电提取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寻找较大深度的隐伏矿产是国内和国际矿产勘查工作的主要任务,因此,穿透性勘查技术的研发是目前找矿方法的重要发展方向。现有地电提取技术所使用的装置主要包括电源、提取电极两个部分,是一种通过电场激发对土壤中微量元素进行提取的找矿方法。

现有技术存在以下问题:

1)不适用于特殊地形地貌,例如水田、沼泽、河流等有水覆盖的条件。在地表出现明显积水的情况下,水会将图1中表土层中的微量元素带入提取电极,这会严重影响测量效果。地电提取作为穿透性勘查技术,其所测量的微量元素主要来自地下深处,经过长时间(可达百万年)在地质作用下积累而成,而其含量很低(ppm级以下)。不但,表土层的微量元素组成和含量与残积层具有较大差异;而且,会受到来自人类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尤其是重金属污染。这两种情况将对测量结果产生明显影响,导致在地表出现明显积水的情况下只能放弃测量或者更改测量位置。

2)存在一定的提取液流失问题。由于提取电极布置位置处于土壤中,提取液浇在其周围的开放空间中,会随着时间向四周扩散。据观察超过24小时就会有明显流失,尤其在干燥、砂质土壤中流失程度更加明显;24小时以内的流失程度不明显。提取液的流失主要影响土壤的导电性能,提高两个提取电极之间的电阻率,降低提取效果。

3)现有操作过程破坏了土壤原有结构,存在潜在人为影响。在埋设提取电极时需要挖50CM深的坑,提取电极周围的土壤实际上是经过扰动的,是人工回填的结果。这样操作破坏了原有土壤结构,增加了孔隙度,改变了其导电性能,增加了人为影响。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取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水层覆盖下地电提取装置,包括辅管、外套管、主管、提泥器、封装式提取电极和固定套圈;

所述辅管的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

所述外套管的一端为开口,另一端可拆卸连接有顶盖,所述顶盖上设置有中心孔;所述外套管的内径大于所述辅管的外径;

所述主管的外径小于所述外套管的内径;

所述提泥器包括内杆、外杆和底板,所述外杆可转动的套设在所述内杆外侧;所述内杆的一端设置有采泥轮,另一端设置有手柄;所述底板包括上下设置的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所述第一底板和所述第二底板交错设置若干过泥孔,所述第一底板和所述第二底板贴合设置在靠近所述采泥轮的一端,其中,所述第一底板与所述外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底板与所述内杆固定连接;所述采泥轮、所述第一底板和所述第二底板的直径与所述外套管的内径适配;

所述封装式提取电极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包括外壳上部和外壳下部,所述外壳上部为封闭结构,所述外壳下部为开放结构,所述外壳下部的底端设置有托盘,所述托盘通过柱子与所述外壳上部连接;

所述外壳上部内设置有存放提取液的储液瓶,所述托盘与所述外壳上部之间设置有传统电极,所述储液瓶和所述传统电极之间设置带阀门的滴管,所述滴管将所述储液瓶内的提取液输送至所述传统电极;

所述固定套圈包括电源盒和2个套圈,2个所述套圈分别设置在所述电源盒的两端,所述套圈与所述电源盒可调距连接,所述套圈与所述提杆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底板和所述第二底板均为圆形,且均设置有三个均布的扇形过泥孔,所述扇形过泥孔的母线由圆形中心沿径向向外辐射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螺口,所述第一螺口与提放所述外壳的提杆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储液瓶和所述传统电极通过连接器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一端为开口,所述开口内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储液瓶的第二螺口,另一端设置有封闭底板,所述封闭底板上设置有固定所述传统电极的电气夹;所述电气夹夹持所述传统电极中的碳棒。

进一步地,所述套圈与所述电源盒之间设置连接杆和螺口套管,所述螺口套管的一端与所述电源盒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杆螺纹连接;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套圈固定连接。

一种水层覆盖下地电提取方法,使用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水层覆盖下地电提取装置,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放置外套管:将辅管的封闭一端放入水底,用力下压,将水和淤泥排出;将外套管套装在辅管外侧,并用外力下压使外套管位置固定,取出辅管;

S20、利用外套管挖泥并放至合适深度:在外套管中放入提泥器并旋转手柄,挖动土壤或稀泥并将其取出,直至干土层;

S30、放置主管和封装式提取电极:将主管放置在外套管内,并加入与主管适配的提泥器,在外套管的底部重新挖出圆柱状坑体;将封装式提取电极放入圆柱状坑体,取出主管;将封装式提取电极的提杆穿过外套管的顶盖,并旋紧;

S40、布置电极并通电:重复步骤S10至步骤S30,再布置另一个封装式提取电极;然后,将固定套圈的2个套圈分别套在两个提杆上并固定,同时通过拧紧连接杆上的螺口套管来固定电源盒;将两个封装式提取电极的金属导线分别与电源盒的正负极相连;

S50、回收装置和保存样品:通电预定时间后,将提杆向上提起,取出封装式提取电极;拆开传统电极,取出其中的泡塑用塑料袋装好,将其作为样品送实验室分析。

进一步地,步骤S20中,干土层的判断标准为取出的土壤明显较干燥、松散颗粒。

进一步地,步骤S10中,将外套管压稳并竖立在干土层中。

进一步地,在步骤S30中,放置封装式提取电极之前,需要做以下准备工作:

S31、将传统电极固定到连接器的下部电气夹,并将滴管尖端插进传统电极的泡塑中;

S32、将软管与存储提取液的容器相连,在储液瓶内灌入定量的提取液;

S33、套装外壳,并让软管和金属导线穿过外壳的预留孔。

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辅管、外套管和加大开挖深度等三步措施来保障隔水效果。如操作步骤中所述:第一,利用辅管初步隔水和淤泥;第二,利用外套管达到初步防水,使得大部分的水不能流入管内。外套管的深度较大,土壤本身的吸水性保证了上部水和淤泥并不能很快下渗(至少不会在24h的提取时间内下渗);第三,通过挖出坑底小坑的做法进一步保障了意外渗水的发生;如果外套管松动,有可能造成少量水沿着管子与泥土之间的空隙下渗,因此,第三步是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此外,还可以通过向外套管和主管之间填充防水、吸水物质来达到隔水目的,例如先加塑料布,然后填入泥土等方法。

2.本发明完成了在1-2m深度下的电极布设任务,现有技术中的电极埋设深度一般在50CM左右;而特殊情况下符合要求的土层深度往往会达到1-2m,甚至更深;本发明可以完成1-2m深度的埋设工作,甚至3-4m,且仅需要增加外套管、主管的长度即可。

3.本发明通过封装式提取电极实现了对装置的便携性、操作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的提高。封装式提取电极将提取液和传统电极均整合在一起,在室内制作好即可带到野外布设,方便携带,也减少了野外操作时间和工作量。

4.在同样埋设深度下,现有技术中的操作是要先挖一个50CM的大坑,需要1-2人带上工具开挖,费时也费力;而本发明只需要挖开一个小坑(12CM的小洞)即可。

此外,在同等条件下,简化了操作步骤,减少了人为操作的影响,现有技术中电极埋设的操作包括挖坑、埋电极、填土、浇提取液、压实土壤和连接电源等6步操作;而本发明只需要挖坑、埋电极、连接电源等3步操作即可,操作简单,且减少了对土壤的扰动以及人工浇灌提取液的不均匀性;同时,提取液也集中在传统电极内部,由内向外扩散,最大程度上保证了通电效果和提取效果。

5.本发明中的提取液灌注,只需要将胶管连上存贮容器的接口,打开阀门即可,大大减少了操作人员与酸液接触的机会,提高了操作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辅管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外套管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主管的示意图;

图4为提泥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采泥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第一底板(第二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封装式提取电极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托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提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固定套圈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放置外套管示意图;

图13为利用外套管挖泥并放至合适深度示意图;

图14为放置主管和封装式提取电极示意图;

图15为布置电极并通电示意图;

其中,1、辅管;2、外套管;21、管体;22、顶盖;3、主管;4、提泥器;41、采泥轮;42、底板;43、外杆;44、内杆;45、手柄;5、封装式提取电极;51、储液瓶;52、传统电极;53、连接器;531、第二螺口;532、壳体;533、电气夹;54、滴管;55、阀门;56、插头;57、软管;58、外壳;581、第一螺口;59、托盘;510、提杆;511、金属导线;512、柱子;6、固定套圈;61、套圈;62、连接杆;63、螺口套管;64、电源盒;7、水层;8、富水土层;9、干土层。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水层覆盖下地电提取装置,包括辅管1、外套管2、主管3、提泥器4、封装式提取电极5和固定套圈6。

辅管1的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在本实施例中,辅管1为塑料材质,直径15CM,每根长度1M。辅管1的作用为初步排挤掉水底含水较多的淤泥,保证在使用外套管2时,外套管2内不会有太多的水分和淤泥。若辅管1的长度不够可加套一根。

外套管2的一端为开口,另一端可拆卸连接有顶盖22,顶盖22上设置有中心孔;外套管2的管体21的内径大于辅管1的外径。在本实施例中,外套管2为钢质管,外套管2的管体21直径与辅管1相仿(比15CM略大),但以刚好套在辅管1外面为宜,每根长度1M。外套管2的作用为初步隔绝外部水渗透进入提取装置周围。若外套管2的长度不够可加套一根。

其中,外套管2的顶盖22设置有中心孔,可以将提杆510套在其中,用以固定提杆510。外套管2匹配一个提泥器4,两者直径相同,通过提泥器4来挖土。

主管3的外径小于外套管2的内径。在本实施例中,主管3为两端开口的钢质管,直径5CM,每根长度1.5M。主管3的作用为挖出泥土并向下打洞,同时也用来埋设地电提取电极。在本实施中,设置有与主管3相匹配一个提泥器4,两者直径相同,通过提泥器4来挖土。

提泥器4包括内杆44、外杆43和底板42,外杆43套设在内杆44外侧;内杆44的一端设置有采泥轮41,另一端设置有手柄45;底板42包括上下设置的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对应设置若干过泥孔,其余部分作为挡泥板,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叠加时,挡泥板遮盖过泥孔;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设置在靠近采泥轮41的一端,其中,第一底板与外杆43固定连接,第二底板与内杆44固定连接;采泥轮41、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的外轮廓与主管3或外套管2的内径适配。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均为圆形,且均设置有三个均布的扇形过泥孔,扇形过泥孔的母线由圆形中心沿径向向外辐射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当进行挖土操作时,需要转动外杆使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上下两片完全重叠,扇形过泥孔的孔口相通。当进行提土操作时,转动外杆使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上下两片彼此交叉,扇形过泥孔的孔口相互遮挡,即可将提泥器4向上拉至管口位置并取出泥土。

在本实施例中,采泥轮41为涡轮扇叶。

封装式提取电极5包括外壳58,外壳58包括外壳上部和外壳下部,外壳上部为封闭结构,外壳下部为开放结构,外壳下部的底端设置有托盘59,托盘59通过柱子512与外壳上部连接;

外壳上部内设置有存放提取液的储液瓶51,托盘59与外壳上部之间设置有传统电极52,储液瓶51和传统电极52之间设置带阀门55的滴管54,滴管54将储液瓶51内的提取液输送至传统电极52。其中,外壳58的上表面设置有提杆510。

在本实施例中,传统电极52即为专利ZL200720125708中所述的电极,其结构完全相同,继承原有特点不做任何改变。

储液瓶51用于存放提取液,一般为特定浓度的HNO

储液瓶51底部设置有带阀门的滴管54,主要作用是将储液瓶51中的提取液输送到传统电极52中。滴管54主要由塑料软管构成,其尖端插头56,插头56是硬的塑料材质,能够插进传统电极的泡塑之中;阀门为塑料材质,其滴灌的原理与医用输液管相同,通过推动滚轮来控制液体的流量。

储液瓶51顶部设计有两根软管57,在室内可以通过它连接并添加提取液;另外,在野外布置好电极以后,它的作用是连通大气,保持储液瓶51顶部、底部之间的压力差,使得液体顺利从滴管54流出。在添加提取液时,需要保证一根软管连通大气;运输过程中要保持两根软管被夹紧,以免液体外流。

储液瓶51和传统电极52通过连接器53固定连接。连接器53具有圆柱状塑料壳体532,其中,壳体532的底部封闭,上部开口,上部开口内设螺纹,可以套在储液瓶51底部并与储液瓶51螺纹连接。连接器53底部设置有固定传统电极的电气夹533,通过它夹持传统电极52中的碳棒。

在本实施例中,从电气夹533中引出的金属导线511并引至连接器53外部、与电源相连。连接器53的上端通过第二螺口531来固定储液瓶51。

在本实施例中,外壳58为圆柱状,外壳58内能够容纳传统电极52、连接器53、储液瓶51等器件,其主要作用是放置和回收封装式提取电极。

在本实施例中,外壳58分为外壳上部和外壳下部两部分,外壳上部为封闭的塑料外壳,外壳下部为开放的结构,外壳下部的底端设置有一个圆形托盘59,托盘59通过四个细柱子512与上部相连。外壳58的顶部设置有预留孔,用于穿过软管57和金属导线511。先将外壳58的上部套在储液瓶51和连接器53外面,并将软管57和金属导线511穿过预留孔;然后将外壳58的下部套在传统电极52外面,并拧紧外壳上部与外壳下部之间的螺口。

外壳58封闭端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螺口581,第一螺口581与提放外壳58的提杆510配合。

固定套圈6包括电源盒64和2个套圈61,2个套圈61分别设置在电源盒64的两端,套圈61与电源盒64可调距连接,套圈61与提杆510配合。

套圈61与电源盒64之间设置连接杆62和螺口套管63,螺口套管63的一端与电源盒64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连接杆62螺纹连接;连接杆62的另一端与套圈61固定连接。

其中,电源盒64内设有电池、电池扣,用来连接金属导线511。电源盒64外设有连接杆62和螺口套管63(内有螺纹),通过拧紧螺口套管63,可以与套圈61相连并固定电源盒64。套圈61的一端呈环状,可以套在提杆510上,拧紧螺丝以后能够较牢靠地固定在提杆510上;套圈61的另一端也有连接杆62,末端有螺纹,与螺口套管63相接。

使用时:首先,分别将左右套圈套61在提杆510上,并拧紧螺丝固定;然后,将连接电源盒64的螺口套管63与连接杆62接好并拧紧。通过调节螺母的松紧来控制两个套圈61之间的距离。

实施例2

一种水层覆盖下地电提取方法,使用实施例1提供的水层覆盖下地电提取装置,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放置外套管2:将辅管1的封闭一端放入水底,用力下压,将水和淤泥排出;将外套管2套装在辅管1外侧,并用外力下压使外套管2位置固定,取出辅管1。

S20、利用外套管2挖泥并放至合适深度:在外套管2中放入提泥器4并旋转手柄45,挖动土壤或稀泥并将其取出,直至干土层9。如果富水土层8较厚,可以重复操作提泥管,直至干土层9。

其中,干土层9的判断标准为取出的土壤明显较干燥、松散颗粒。

步骤S20中,步骤S10中,将外套管2压稳并竖立在干土层9中。

S30、放置主管3和封装式提取电极:将主管3放置在外套管2内,并加入与主管3适配的提泥器4,在外套管2的底部重新挖出圆柱状坑体;将封装式提取电极5放入圆柱状坑体,取出主管3;将封装式提取电极5的提杆510穿过外套管2的顶盖22,并旋紧。

其中,在放置封装式提取电极之前,需要做以下准备工作:

S31、将传统电极52固定到连接器53的下部电气夹533,并将滴管54尖端插进传统电极52的泡塑中;

S32、将软管57与存储提取液的容器相连,在储液瓶51内灌入定量的提取液;

S33、套装外壳58,并让软管57和金属导线511穿过外壳58的顶部预留孔。

S40、布置电极并通电:重复步骤S10至步骤S30,再布置另一个封装式提取电极5;然后,将固定套圈6的2个套圈61分别套在两个提杆510上并固定,同时通过拧紧连接杆62上的螺口套管63来固定电源盒64;将两个封装式提取电极的金属导线511分别与电源盒64的正负极相连;

S50、回收装置和保存样品:通电预定时间后,将提杆510向上提起,取出封装式提取电极;拆开传统电极52,取出其中的泡塑用塑料袋装好,将其作为样品送实验室分析。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

相关技术
  • 一种水层覆盖下地电提取装置及方法
  • 一种水层覆盖下地电提取装置
技术分类

06120112924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