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转接装置、阵列转接装置及通信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的通信系统中的电信号传输条件复杂,为了满足成本、损耗、功率容量、可靠性等指标的需求,且不同的传输线具有不同的特征以满足不同的需求,通常对应不同的传输条件采用与之相匹配的传输线。不难看出,通信系统中将在多处使用到不同传输线之间的转接,且十分重视效率。适用于电路工艺的平面传输线与低损耗的波导之间在结构上进行转接是十分常见的情形。

但是,不同种类的传输线之间存在无法高效地转移微波的问题,并难以保证在不同种类的传输线之间传输的电信号的稳定和连续。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转接装置、阵列转接装置及通信设备。本申请提供的转接装置能够减少电信号在不同类型的传输线之间转移过程中的泄露,以使电信号在不同类型的传输线之间稳定且高效地传输。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转接装置。本申请提供的转接装置包括第一基板、传输件、转换天线以及第一波导,第一波导与传输件和转换天线分别固定于第一基板的两侧,传输件用于接收并传输具有第一模式的电信号,转换天线与传输件连接,用于接收来自传输件的电信号、形成局部辐射并在第一波导中激励出具有第二模式的电信号,第一波导用于接收并传输具有第二模式的电信号。

此外,转接装置还包括第一引向件,第一引向件固定于第一基板和第一波导之间,第一引向件的延伸方向为第一方向,第一方向平行于第二模式的极化方向,第一引向件用于引导从转换天线输出的电信号进入第一波导。

在本申请中,转接装置通过转换天线改变传输件上的电信号的模式,以接收来自传输件的电信号、形成局部辐射并在第一波导中激励出具有第二模式的电信号,减少电信号从传输件向第一波导转移过程中的泄露,提升电信号在不同类型传输线之间转移的效率,以使电信号能够稳定且高效地传输。

一些实现方式中,第一波导包括中空金属结构,第一引向件与中空金属结构连接、或第一引向件位于中空金属结构的内部。

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一引向件与第一波导的中空金属结构连接,使得第一引向件上的感应电流能够直接传输至第一波导,减少损耗并提升传输效率。

此外,第一引向件位于第一波导的中空金属结构的内部,也即第一引向件不接触第一波导的中空金属结构,此时,第一引向件上的感应电流通过间接耦合的方式转移至第一波导。

一些实现方式中,第一波导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区域为第一投影区域,第一平面平行于第一基板面向第一波导的表面,至少部分第一引向件落入第一投影区域。

在本实现方式中,至少部分第一引向件落入第一投影区域,以将电信号约束在第一波导的内部,从而减少电信号在转移过程中的泄露,提升转移效率。

一些实现方式中,转换天线包括第一辐射体和第二辐射体,第一辐射体和第二辐射体的延伸方向均平行于第一方向。

在本实现方式中,转换天线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也即转换天线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引向件的延伸方向,从而能够在第一引向件上激励出模式为第一模式的感应电流。

一些实现方式中,第一辐射体和第二辐射体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区域为第二投影区域,至少部分第一引向件落入第二投影区域。

在本实现方式中,至少部分第一引向件落入第二投影区域,以使第一辐射体和第二辐射体能够在第一引向件上通过耦合传输的方式激励出感应电流。

一些实现方式中,第一引向件、第一辐射体和第二辐射体均为条状结构,第一引向件的中线与第一辐射体和/或第二辐射体的中线重合。

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一引向件的中线与第一辐射体和/或第二辐射体的中线重合,也即第一引向件可以位于转换天线的正上方,以提升耦合效率。

一些实现方式中,转接装置还包括第二波导,第二波导位于传输件和转换天线背向第一基板的一侧,第二波导固定于第一基板。

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二波导也可以包括中空的金属结构,第二波导远离平面传输组件的端部为封口结构,以实现短路,使得电信号在第一波导和平面传输组件之间传输。示例性的,电信号可以在第一波导和平面传输组件之间双向传输,也即电信号可以从第一波导传输至平面传输组件,也可以从平面传输组件传输至第一波导。

此外,第二波导远离平面传输组件的端部也可以为开口结构,此时,电信号可以从平面传输组件向第一波导和第二波导两侧传输,从而增加传输路径,以与更多的通信结构连接,提升传输效率。

一些实现方式中,转接装置包括平面传输组件,平面传输组件包括第一基板、传输件、转换天线和第一引向件;第一波导和平面传输组件之间的固定方式、以及平面传输组件和第二波导之间的固定方式相同。

在本实现方式中,转接装置具有高度的模块化和集成化,能够降低转接装置在通信设备中的空间占有率、拆装和维护成本,并有利于转接装置的规模化生产。

一些实现方式中,第一波导落入第一基板在第一平面的投影区域的范围内。

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一波导落入第一基板在第一平面的投影区域的范围内,以使平面传输组件能够将第一波导和第二波导完全隔开,分割为独立的两部分。

一些实现方式中,转接装置还包括第二基板和可调材料层,第二基板固定于第一基板、且与第一基板相对设置,第二基板位于传输件和转换天线背向第一基板的一侧,可调材料层填充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

在本实现方式中,可调材料层用于调控平面传输组件的输出信号。

一些实现方式中,转接装置还包括第二引向件,第二引向件位于第二基板与第二波导之间,在第二波导上传输的电信号具有第二模式,第二引向件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用于引导从转换天线输出的电信号进入第二波导。

在本实现方式中,电信号可以从平面传输组件向第一波导和第二波导两侧传输,从而增加传输路径,以与更多的通信结构连接,提升传输效率。

一些实现方式中,转换天线包括第一辐射体和第二辐射体,第一辐射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且第一辐射体的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围成“匚”字形,第二辐射体也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且第二辐射体的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围成反“匚”字形,第一辐射体的第一段与第二辐射体的第一段的延伸方向均平行于第一方向,第一辐射体的第一段与第二辐射体的第一段组成第一转换天线,第一辐射体的第三段与第二辐射体的第三段的延伸方向均平行于第一方向,第一辐射体的第三段与第二辐射体的第三段组成第二转换天线;

第一引向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引向件分别对应第一转换天线和第二转换天线设置。

在本实现方式中,转换天线采用双偶极子结构,可以改变平面传输组件的电信号的输入方向。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阵列转接装置。本申请提供的阵列转接装置包括多个转接装置。

在本申请中,阵列转接装置能够减少电信号在不同类型的传输线之间转移过程中的泄露,以使电信号在不同种类的传输线之间稳定且高效地传输。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设备。本申请提供的通信设备包括转接装置。

在本申请中,通信设备能够减少电信号在不同类型的传输线之间转移过程中的泄露,以使电信号在不同种类的传输线之间稳定且高效地传输。

第四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通信设备。本申请提供的通信设备包括阵列转接装置。

在本申请中,通信设备能够减少电信号在不同类型的传输线之间转移过程中的泄露,以使电信号在不同种类的传输线之间稳定且高效地传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转接装置在一些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转接装置的部分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平面传输组件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部分结构在第一平面的投影示意图;

图5是图2所示部分结构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示意图;

图6是图2所示部分结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所示转接装置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示意图;

图8是图1所示转接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提供的转接装置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所示第一带线、第二带线和转换天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所示结构在第二平面上的投影示意图;

图12A是本申请提供的平面传输组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2B是图12A所示的平面传输组件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A所示平面传输组件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4A是图3所示第一带线和第二带线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4B是图3所示第一带线和第二带线在又一些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5A是本申请提供的转接装置在又一些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5B是图15A所示转接装置在一些应用环境中的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阵列转接装置的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接装置在又一些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8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接装置的一些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图18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阵列转接装置的一些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描述。其中,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是指两个或多于两个。此外,本文中的“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可拆卸地连接,也可以是不可拆卸地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再者,本文中的“固定”也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直接固定,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固定。

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转接装置100在一些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示例性的,转接装置100可以应用于通信设备。通信设备可以用于传输电信号。多个通信设备可以组成通信系统,具体地,多个通信设备具有特定功能、相互作用并相互依赖,从而组成一个完成统一目标的有机整体。通信系统一般由信源(发端通信设备)、信宿(收端通信设备)和信道(传输媒介)等组成,以完成电信号传输过程。

示例性的,通信设备分为有线通信设备和无线通信设备,其中,有线通信设备可以包括串口通信、专业总线形的通信、工业以太网的通信以及各种通信协议之间的转换设备;无线通信设备可以包括无线接入点(热点)、无线网桥、无线网卡、无线避雷器、天线等设备。

示例性的,通信设备可以包括发送器、接收机和/或天线等结构,传输线连接于上述结构之间,用于将上述结构通信连接,从而实现电信号的传输。

示例性的,通信设备通过多种传输线实现电信号的传输。电信号可以是携带特定信息的电磁波,电磁波能够沿传输线传播,以实现电信号的传输。传输线包括在其端点间传递电磁波的任何线性结构,传输线主要用于传输微波,微波指频率在300MHz-300GHz范围内的电磁波。

示例性的,传输线可以包括波导、微带线、带状线、同轴线、共面波导、槽线以及双线等。

其中,在本申请中,波导特指用来传输电磁波的空心金属结构。

微带线可以包括介质基板及固定连接于介质基板上的带线。由于的带线一侧是电介质(介质基板),另一侧是空气,并且电介质相对介电常数可以大于空气的相对介电常数,因此电信号在微带线中的传输速度很快,有利于传输对速度要求高的信号。

带状线包括两个介质基板以及位于两个介质基板之间的带线。由于带状线的带线位于两个介质基板之间,则沿带状线的带线传输的电信号受到外界的影响较小。

同轴线可以是由两根同轴的圆柱导体组成的微波传输结构,内外的两个圆柱导体之间填充空气或高频介质。同轴线的位于外侧的导体可以接地,在同轴线上传输的电信号的电磁场被限定在内外导体之间,使得同轴线基本没有辐射损耗、几乎不受外界信号干扰、且具有较宽的工作频带。

此外,电磁波在自由空间中传播时,传播方向并不受限制;而在传输线中传播时,电磁波一维受限,此时会在受限方向上产生模式分布。电磁波的传播模式为可能独立存在的确定的电磁场分布规律,也即电磁场的极化方向。电磁波可以具有横电磁波(transverseelectromagnetic,TEM)、横电波(transverse electric,TE)、横磁波(transversemagnetic,TM)、准TEM,准TE、纵截面电波(longitudinal section electric,LSE)和纵截面磁波(longitudinal section magnetic,LSM)等模式。电磁波的传播模式与传输线的截面形状和尺寸有关。由于不同类型的传输线的截面形状和尺寸的限制,不同类型的传输线具有与之对应的特定的模式,只有能够满足一定传播模式的电磁波才能在对应的传输线上传播。传输线的模式可由麦克斯韦方程组结合传输线的边界条件来求解,传输线的边界条件由传输线的截面形状和尺寸决定。

示例性的,矩形波导可以传输TE

由于不同类型的传输线具有不同的模式,需要在不同类型的传输线之间设置转接结构,转接结构用于转换电磁波的模式。示例性的,在第一传输线上传输的电信号的模式与第一传输线匹配,在第二传输线上传输的电信号的模式与第二传输线匹配,电信号从第一传输线转移至第二传输线的过程中,通过转接结构改变模式,使得电信号的模式与第二传输线匹配,从而能够从第一传输线转移至第二传输线,并沿第二传输线传输。第一传输线和第二传输线的类型可以相同,但对应的电信号的模式不同;第一传输线和第二传输线的类型也可以不同。本申请以第一传输线和第二传输线的类型不同为例进行说明。

请结合参阅图1和图2,图2是图1所示转接装置100的部分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示例性的,转接装置100可以包括第一波导1、第二波导2及固定于第一波导1和第二波导2之间的平面传输组件3。其中,平面传输组件3用于接收并传输具有第一模式的电信号,并输出具有第二模式的电信号。第一波导1可以包括中空金属结构10,用于接收并传输具有第二模式的电信号。中空金属结构10的中部可以填充空气,也可以填充其他介质,介质能够对中空金属结构10提供支撑,起到保持中空金属结构10形状的作用。

示例性的,平面传输组件3可以包括第一引向件4,也即转接装置100可以包括第一引向件4。第一引向件4位于平面传输组件3朝向第一波导1的一侧,且第一引向件4的延伸方向为第一方向X。在本申请中,第一方向X平行于第一波导1对应的第二模式的极化方向,用于引导平面传输组件3输出的电信号进入第一波导1,或引导第一波导1输出的电信号进入平面传输组件3,减少电信号在平面传输组件3和第一波导1之间转移的过程中的泄露、也即不同类型传输线之间转移的过程中的泄露,提升转移效率。在本申请中,将从任意结构的一端指向另一端的方向定义为结构的延伸方向,其中,任意结构可以包括第一引向件4以及后文中的第一带线33、第二带线34、第一辐射体361、第二辐射体362、主体部333、枝节334、带线38b等,例如,第一引向件4的延伸方向为第一引向件4的一端指向另一端的方向。此外,在本申请中,一种类型的传输线输出的电信号中只要存在部分电信号没有进入另一种类型的传输线,并沿另一种类型的传输线传输即可以认为电信号在不同类型的传输线之间转移的过程中发生“泄露”。例如:平面传输组件3输出的电信号中只要存在部分电信号没有进入第一波导1,并沿第一波导1传输即可以认为电信号在平面传输组件3和第一波导1之间转移的过程中发生泄露。

示例性的,第一波导1可以包括中空金属结构10。例如,中空金属结构10可以为矩形。第一波导1具有相对设置的两条短边和相对设置两条长边。当第一波导1为矩形的中空金属结构10时,第二模式可以是TE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波导1也可以采用方形、圆形或椭圆形管状结构。以第一波导1采用圆形管状结构为例,圆形管状结构截面为同心圆,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模式也可以是TE

示例性的,第一波导1和/或第二波导2的延伸方向可以平行于第三方向Z,此时,第一波导1的开口和/或第二波导2的开口所在的平面可以平行于XY平面。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波导1和/或第二波导2的延伸方向可以相对于第三方向Z倾斜或弯曲,此时,第一波导1的开口和/或第二波导2的开口所在的平面也可以与XY平面之间存在夹角,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示例性的,第一引向件4可以采用金属材料,例如金、银、铜等,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其中,第二波导2也可以包括中空的金属结构20,第二波导2远离平面传输组件3的端部为封口结构,以实现短路,使得电信号在第一波导1和平面传输组件3之间传输。示例性的,电信号可以在第一波导1和平面传输组件3之间双向传输,也即电信号可以从第一波导1传输至平面传输组件3,也可以从平面传输组件3传输至第一波导1。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波导2远离平面传输组件3的端部也可以为开口结构,此时,电信号可以从平面传输组件3向第一波导1和第二波导2两侧传输,从而增加传输路径,以与更多的通信结构连接,提升传输效率。此外,若在第一波导1和第二波导2上传输的电信号的频率相同,则电信号也可以从第一波导1和第二波导2传输至平面传输组件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引向件4也可以位于平面传输组件3和第二波导2之间,用于引导平面传输组件3输出的电信号进入第二波导2,或引导第二波导2输出的电信号进入平面传输组件3,减少电信号在转移过程中的泄露,提升转移效率。此外,第一引向件4的数量也可以为两个,两个第一引向件4可以分别位于平面传输组件3和第一波导1、以及平面传输组件3和第二波导2之间,用于引导平面传输组件3输出的电信号进入第一波导1和第二波导2,或引导第一波导1和第二波导2输出的电信号进入平面传输组件3,减少电信号在转移过程中的泄露,提升转移效率。

示例性的,金属结构20的横截面的形状可以是矩形,也可以是方形、圆形或椭圆形,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在本申请中,金属结构20的横截面为金属结构20在平行于第一平面XY上的外轮廓所围成的区域。

示例性的,第一波导1和/或第二波导2可以通过对金属坯料进行机械加工制成,工艺简单,便于大规模生产。此外,第一波导1和/或第二波导2还可以通过对金属或非金属材料进行电镀,使得金属或非金属材料的表面覆盖一层金属的方法制成。其中,金属结构20的中部填充空气,也可以填充其他介质,介质能够对金属结构20提供支撑,起到保持金属结构20形状的作用。

在又一些实施例中,转接装置100还可以不包括第二波导2。在本实施例中,转接装置100的平面传输组件3背向第一波导1的一侧可以设有金属反射面(图未示),并将平面传输组件3背向第一波导1的一侧短路,使得电信号在第一波导1和平面传输组件3之间传输。金属反射面的面积可以大于第一波导1内中空部分的面积。金属反射面可以为整面金属,也可以包括设有缝隙的金属面,缝隙形成的图样使得设有缝隙的金属面能够反射电磁波。

请参阅图3,图3是图2所示平面传输组件3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示例性的,平面传输组件3可以包括传输件301以及介质件302,通过对传输件301和介质件302的形状和数量进行设计,能够得到不同类型的平面传输组件3。其中,传输件301用于接收并传输具有第一模式的电信号,介质件302则用于调节平面传输组件3的阻抗等电学性质,以适应不同的应用环境。

示例性的,如图3所示,平面传输组件3可以包括平面双线结构。平面传输组件3的介质件302包括相对且间隔设置的第一基板31及第二基板32,第二基板32固定于第一基板31,平面传输组件3的传输件301包括位于第一基板31和第二基板32之间的第一带线33和第二带线34,传输件301用于接收并传输具有第一模式的电信号。

其中,第一带线33固定于第一基板31、第二带线34固定于第二基板32。第一基板31和第二基板32用于支撑和保护第一带线33和第二带线34,电信号在第一带线33和第二带线34上传播。第一基板31和/或第二基板32可以采用高频基板,在本申请中,高频基板可以为可以在工作频率高于1GHz的工况中使用的基板。第一带线33和第二带线34可以通过印刷、刻蚀、贴片等工艺制造,成本低且效率高。

其中,平面传输组件3还可以包括填充于第一基板31和第二基板32之间的可调材料层35。可调材料层35用于调控平面传输组件3的输出信号。具体地,沿第一带线33和第二带线34传输的电信号能够激励可调材料层35,且可调材料层35能够随电信号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电学特性,从而影响平面传输组件3对电信号的相位延迟,以对平面传输组件3输出的电信号进行调节。

示例性的,转换天线36可以采用偶极子天线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平面传输组件3的传输件301包括第一带线33和第二带线34,转换天线36与平面传输组件3的传输件301连接。

请结合参阅图2和图3,平面传输组件3还可以包括转换天线36,转换天线36位于第一基板31和第二基板32之间、且与传输件301连接,也即第一波导1与传输件301和转换天线36分别固定于第一基板31的两侧,第二基板32位于传输件301和转换天线36背向第一基板31的一侧。电信号能够沿传输件301传输至转换天线36,并从转换天线36输出。转换天线36用于接收来自传输件301的电信号、形成局部辐射并在第一波导1中激励出具有第二模式的电信号。

示例性的,如图3所示,转换天线36位于第一基板31和第二基板32之间、且与第一带线33和第二带线34连接。转换天线36可以采用偶极子天线结构,具体地,转换天线36可以包括第一辐射体361和第二辐射体362。第一辐射体361和第二辐射体362分别固定于第一基板31和第二基板32、且分别与第一带线33和第二带线34连接。转换天线36和平面传输组件3的双线结构均包括两个导体,使得转换天线36和双线结构之间的电信号模式容易转换。可理解地,转换天线36还可以包括其他天线结构,用于转变在第一带线33和第二带线34上传播的电信号的模式,以实现电信号在平面传输组件3和第一波导1之间的转移,例如由单贴片、多贴片或多级引向天线组成的阵列天线等,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波导2可以位于传输件301和转换天线36背向第一基板31的一侧,且第二波导2固定于第一基板31。在本实施例中,平面传输组件3的介质件302可以不包括第二基板32,第二波导2可以直接固定于第一基板31。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平面传输组件3的介质件302可以包括第二基板32,第二波导2可以通过固定于第二基板32、间接固定于第一基板31。

请结合参阅图3和图4,图4是图3所示部分结构在第一平面XY的投影示意图。图4示出了第一基板31、第一带线33、第二带线34、第一辐射体361及第二辐射体362在第一平面XY的投影。如图4所示,第一平面XY平行于第一基板31面向第一波导1的表面,虚线表示第二辐射体362的投影。

示例性的,第一带线33和第二带线34均可以为线性结构且平行设置。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带线33和/或第二带线34也可以采用非线形的结构,例如片状结构或环状结构等,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示例性的,第一带线33的第一端331和第二带线34的第一端341位于第二基板32的中部,也即位于平面传输组件3的内部,第一带线33的第二端332和第二带线34的第二端342从平面传输组件3的内部延伸至平面传输组件3的端面,且分别与外部信号源的两极连接。外部信号源(图未示)能够发出电信号,且外部信号源发出的电信号能够沿第一带线33和第二带线34传输。

示例性的,第一带线33和第二带线34可以采用直线形,也可以采用曲线形、折线形或蛇形等不规则的线形形状。其中,第一带线33的延伸方向可以平行于第二方向Y。

示例性的,第一带线33和第二带线34在第一平面XY上的投影重合。其中,第一辐射体361与第一带线33的第一端331连接、第二辐射体362与第二带线34的第一端341连接。第一辐射体361和第二辐射体362分别从第一带线33的第一端331和第二带线34的第一端341向相反的方向延伸,也即第一辐射体361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二辐射体362的延伸方向、且第一辐射体361和第二辐射体362的延伸方向相反,将第一辐射体361的延伸方向定义为第四方向L,转换天线36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辐射体361的延伸方向和/或第二辐射体362的延伸方向,也即转换天线36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四方向L。

示例性的,转换天线36的第一辐射体361的末端可以弯曲,也即第一辐射体361远离第一带线33的端部可以相对于第一端部弯曲或卷曲,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示例性的,第一辐射体361和第二辐射体362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辐射体361和第二辐射体362均可以为直线形结构,且两者在第二方向Y上的尺寸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辐射体361和/或第二辐射体362可以为非直线形结构,例如曲线型、折线形或蛇形等,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只要保证第一辐射体361和第二辐射体362的延伸方向相反即可。

示例性的,平面传输组件3还可以包括第一过渡结构371和第二过渡结构372。其中,第一过渡结构371连接于第一带线33和第一辐射体361之间,第二过渡结构372连接于第二带线和第二辐射体362之间。第一过渡结构371靠近第一带线33的第一部分3711可以相对第二方向Y倾斜,靠近第一辐射体361的第二部分3712可以具有一定弧度,以使得转换天线36与平行双线结构之间能够平滑过渡,避免出现直角结构,引起电荷聚集。第二过渡结构372靠近第一带线33的第一部分3721也可以相对第二方向Y倾斜、且第一过渡结构371的第一部分3711和第二过渡结构372的第一部分相对第二方向Y的倾斜方向相反。第二过渡结构372靠近第一辐射体361的第二部分也可以具有一定弧度。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带线33和第二带线34在第一平面XY上的投影重合,通过第一过渡结构371和第二过渡结构372的倾斜方向相反的结构设计,能够使得第一辐射体361与第二辐射体362相对第一带线33(第二带线34)向相反的方向分离,从而使得第一辐射体361与第二辐射体362间隔设置、以形成偶极子天线结构。

请参阅图5,图5是图2所示部分结构在第一平面XY上的投影示意图。图5示出了第一基板31、第一引向件4、第一带线33、第二带线34及转换天线36在第一平面XY上的投影,虚线表示第二辐射体362的投影。

示例性的,第一辐射体361和第二辐射体362的延伸方向均平行于第一方向X,也即第四方向L平行于第一方向X。

示例性的,第一引向件4可以为线形结构,且转换天线36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引向件4的延伸方向,从而使得转换天线36能够接收来自传输件301的电信号、形成局部辐射并在第一波导1中激励出具有第二模式的电信号。

此外,第一引向件4在第一方向X上的尺寸可以大于转换天线36在第一方向X上的尺寸,也可以小于转换天线36在第一方向X上的尺寸;第一引向件4在第二方向Y上的最大尺寸可以小于转换天线36在第二方向Y上的最大尺寸,也可以大于转换天线36在第二方向Y上的最大尺寸,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在本申请中,将任意结构在第二方向Y上的相距最远的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定义为结构在第二方向Y上的最大尺寸,其中,任意结构可以包括第一引向件4、转换天线36等。

在本实施例中,第四方向L平行于第一方向X也即第四方向L与第一方向X之间的夹角为0度。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第四方向L与第一方向X之间的夹角也可以相对0度存在稍许偏差,例如3度、5度等,也可以认为第四方向L平行于第一方向X,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引向件4的形状可以为直线形,也可以为曲线形、折线形或蛇形等不规则的线形形状,只要满足第一引向件4的延伸方向平行于转换天线36的延伸方向即可。

示例性的,第一辐射体361和第二辐射体362在第一平面XY上的投影区域为第二投影区域,至少部分第一引向件4落入第二投影区域,以使第一辐射体361和第二辐射体362能够在第一引向件4上通过耦合传输的方式激励出感应电流。可理解地,某个结构在第一平面XY上的投影区域为此结构的投影的外轮廓所围成的区域,例如,第一辐射体361、第二辐射体362、第一引向件4、第一基板31等。

请参阅图6,图6是图2所示部分结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6示出了第一引向件4和平面传输组件3的内部结构。

其中,第一辐射体361和第二辐射体362分别固定于第一基板31和第二基板32,也即转换天线36位于第一基板31和第二基板32之间。示例性的,第一引向件4位于第一基板31背向转换天线36的一侧。第一引向件4与转换天线36之间被第一基板31隔开,第一引向件4和转换天线36之间通过耦合的方式传输能量。

请结合参阅图5和图6,示例性的,第一引向件4可以位于转换天线36的正上方,以提升耦合效率。例如,第一引向件4、第一辐射体361和第二辐射体362均为条状结构,第一引向件4的中线与第一辐射体361和/或第二辐射体362的中线重合,也即第一引向件4的投影的两端的中点之间的连线、与转换天线36的投影的两端的中点之间的连线重合。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引向件4也可以相对转换天线36的正上方稍有偏离,也即第一引向件4的投影的两端的中点之间的连线、与转换天线36的投影的两端的中点之间的连线之间可以存在间距,也可以认为第一引向件4可以位于转换天线36的正上方,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请参阅图7和图8,图7是图1所示转接装置100在第一平面XY上的投影示意图,图8是图1所示转接装置100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示例性的,第一波导1在第一平面XY上的投影区域为第一投影区域。至少部分第一引向件4、或至少部分第一引向件4和至少部分转换天线36落入第一投影区域,以将电信号约束在第一波导1的内部,从而减少电信号在转移过程中的泄露,提升转移效率,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带线33的第一端331、第二带线34的第一端341、转换天线36以及第一引向件4落入第一投影区域,以将电信号几乎完全约束在第一波导1的内部,从而进一步减少电信号在转移过程中的泄露,提升转移效率。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引向件4可以与第一波导1的中空金属结构10连接,使得第一引向件4上的感应电流能够直接传输至第一波导1,减少损耗并提升传输效率。例如,第一引向件4的两端可以与第一波导1的中空金属结构10连接,此外,第一引向件4的两端中的一端可以与第一波导1的中空金属结构10连接。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引向件4也可以位于第一波导1的中空金属结构10的内部,也即第一引向件4不接触第一波导1的中空金属结构10,此时,第一引向件4上的感应电流通过间接耦合的方式转移至第一波导1。

示例性的,第一引向件4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波导1对应的第一模式的极化方向,也即第一引向件4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X。可理解地,在第一引向件4上激励出的感应电流的模式的极化方向平行于第一引向件4的延伸方向,也即感应电流的模式的极化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X,也即在第一引向件4上激励出的感应电流的模式为第一模式,使得感应电流的模式与第一波导1匹配、从而能够在第一波导1上传输。

示例性的,转换天线36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X,且转换天线36的辐射场极化方向平行于转换天线36的延伸方向,也即转换天线36的辐射场极化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X,也即在转换天线36上传输的电信号的辐射场极化方向平行于第一模式的极化方向,也即在转换天线36上传输的电信号的模式为第一模式。此外,转换天线36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引向件4的延伸方向,从而能够在第一引向件4上激励出模式为第一模式的感应电流。

在本申请中,从外部通信设备发出的第一电信号在第一带线33和第二带线34上传输。第一电信号从第一带线33和第二带线34上传输至转换天线36时,第一电信号的模式发生变化,变为第二电信号,且第二电信号的模式为第一模式。转换天线36上的第二电信号在引向金属上激励出模式为第一模式的感应电流。感应电流通过直接传输或间接耦合激励的方式在第一波导1上传输。

其中,请结合参阅图3,转接装置100通过转换天线36接收来自传输件301的电信号、并通过第一引向件4将电信号引导至第一波导1,减少电信号从传输件301向第一波导1转移过程中泄露,提升电信号在不同类型传输线之间转移的效率,以使电信号能够稳定且高效地传输。本实施例通过转换天线36和第一引向件4共同实现电信号在传输件301与第一波导1之间的高效转移。

示例性的,第一引向件4的两端可以分别与第一波导1的两条长边的中点连接。第一波导1中电信号的模式,也即电磁场的强度分布规律为从长边的中部向两端减小,第一引向件4设置于第一波导1的中部,也即将第一引向件4设置于电磁场强度最高的区域,能够提升第一引向件4上的电信号向第一波导1传输的效率。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引向件4也可以偏离第一波导1的长边的中部设置,也即,第一引向件4可以设置于第一波导1的长边的中部和长边的端部之间,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示例性的,第一引向件4可以采用金属贴片结构,并固定于第一波导1和第一基板31之间,以与第一波导1连接。第一引向件4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与第一波导1的端部连接,以增强连接可靠性。第一引向件4也可以通过印刷、刻蚀或贴片等方式制作于第一基板31朝向第一波导1的表面,并在第一波导1固定于平面传输组件3时,第一引向件4和第一波导1接触、从而与第一波导1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可将第一波导1和第一引向件4组装成第一模块,将平面传输组件3视为第二模块,将第二波导2视为第三模块。其中,第一模块、第二模块和第三模块可以分别同时制作,并将第一模块、第二模块和第三模块进行组装,从而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此外,第一模块、第二模块和第三模块的组成明确,单独组装工序简易。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将第一波导1视为第一模块,将平面传输组件3视为第二模块,在本实施例中,平面传输组件3可以包括第一引向件4,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示例性的,第一模块、第二模块和第三模块可以通过工业技术自动对位,并固定安装,使得第一模块、第二模块和第三模块之间能够精确对位,以减小转接装置100的装配成本、并降低加工误差,提升良品率。

示例性的,第一模块、第二模块和第三模块之间可以通过紧固件连接、焊接、螺丝锁紧、夹扣锁紧或键连接,从而方便模块之间的拆装与互换。

示例性的,第一波导1和平面传输组件3之间的固定方式、以及平面传输组件3和第二波导2之间的固定方式可以相同。

故而,转接装置100具有高度的模块化和集成化,能够降低转接装置100在通信设备中的空间占有率、拆装和维护成本,并有利于转接装置100的规模化生产。

一些实施例中,转接装置100也可以不包括第一引向件4。在本实施例中,从外部通信设备发出的第一电信号在第一带线33和第二带线34上传输。第一电信号从第一带线33和第二带线34上传输至转换天线36时,变为模式为第一模式的第二电信号。第二电信号在第一波导1上耦合通过耦合传输的方式激励出感应电流,以通过耦合激励的方式沿第一波导1传输。本实施例通过转换天线36实现电信号在平面传输组件3与第一波导1之间的转移。

示例性的,请结合参阅图1、图7和图8,第一波导1或第一波导1和第二波导2可以落入第一基板31在第一平面XY的投影区域的范围内,以使平面传输组件3能够将第一波导1和第二波导2完全隔开,分割为独立的两部分,便于在制作大规模阵列时能够分别制作第一波导1和第二波导2,提高效率。

示例性的,第二波导2的横截面的形状可以和第一波导1的横截面的形状相同,例如,第二波导2的横截面和第一波导1的横截面均为矩形,此时,在第二波导2上传输的电信号的模式与在第一波导1上传输的电信号的模式相同。在本申请中,第一波导1的横截面为第一波导1在平行于第一平面XY内的外轮廓所围成的区域,第二波导2的横截面为第二波导2在平行于第一平面XY内的外轮廓所围成的区域。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波导2的横截面的形状可以和第一波导1的横截面的形状不同,例如,第一波导1的横截面可以为矩形,第二波导2的横截面可以为圆形,此时,第一波导1上传输的电信号的第二模式可以是TE

示例性的,转接装置100还可以包括第二引向件(图未示),第二引向件可以位于第二基板32与第二波导2之间。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二波导2上传输的电信号的模式与在第一波导1上传输的电信号的模式相同,也即在第二波导2上传输的电信号可以具有第二模式,相应地,第二引向件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X,用于引导从转换天线36输出的电信号进入第二波导2。可理解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二波导2上传输的电信号也可以具有与第二模式不同的其他模式。

示例性的,第二波导2的横截面的尺寸可以与第一波导1的横截面的尺寸完全相同,也可以稍有偏差,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请参阅图9,图9是本申请提供的转接装置100a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转接装置100a可以包括第一波导1a、第二波导(图未示)及位于平面传输组件3a,平面传输组件3a包括第一基板31a、第二基板32a、第一带线33a、第二带线34a、可调材料层35a及转换天线36a。转接装置100a还可以包括第一引向件4a。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波导1a、第二波导、第一引向件4a、第一基板31a、第二基板32a、第一带线33a、第二带线34a、可调材料层35a及转换天线36a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及连接结构可以参考图3所示的转接装置100中的相应部件,本实施例与图3所示的转接装置100的区别在于转换天线36a的结构与图3所示的转换天线36的结构不同,在此仅对本实施例的转换天线36a的结构,以及转换天线36a与第一带线33a和第二带线34a的连接方式进行说明。应理解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一个部件参考另一个部件设计时,可以是这两个部件的结构完全一致,也可以是这两个部件的核心结构相同、少许结构可以存在差别,本申请对此不作严格限定。

其中,第一波导1a可以采用矩形的中空金属结构,用于接收并传输具有TE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波导1a也可以采用方形、圆形或椭圆形管状结构。以第一波导1a采用圆形管状结构为例,圆形管状结构截面为同心圆,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模式也可以是TE

请结合参阅图9、图10和图11,图10是图9所示第一带线33a、第二带线34a和转换天线36a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图10所示结构在第二平面X1Y1上的投影示意图,第二平面X1Y1平行于第一基板31a面向第一波导1a的表面。

示例性的,转换天线36a采用双偶极子结构。具体地,转换天线36a可以包括第一辐射体361a和第二辐射体362a,第一辐射体361a和第二辐射体362a分别与第一带线33a的第一端331a和第二带线34a的第一端341a连接。

其中,第一辐射体361a可以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段3611a、第二段3612a和第三段3613a、且第一段3611a、第二段3612a和第三段3613a围成“匚”字形,第二辐射体362a也可以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段3621a、第二段3622a和第三段3623a、且第一段3621a、第二段3622a和第三段3623a围成反“匚”字形,第一辐射体361a和第二辐射体362a对称设置,且第一辐射体361a和第二辐射体362a的开口朝向相反。第一辐射体361a的第二段3612a的中部固定于第一带线33a的第一端331a、且第一辐射体361a相对第一带线33a的延伸方向呈对称分布;第二辐射体362a的第二段3622a的中部固定于第二带线34a的第一端341a、且第二辐射体362a相对第二带线34a的延伸方向呈对称分布。

其中,第一辐射体361a的第二段3612a与第二辐射体362a的第二段3622a在第二平面X1Y1上的投影重合,第一辐射体361a的第一段3611a与第二辐射体362a的第一段3621a的延伸方向相同,第一辐射体361a的第三段3613a与第二辐射体362a的第三段3623a的延伸方向相同;第一辐射体361a的第一段3611a和第二辐射体362a的第一段3621a的延伸方向均平行于第一方向X1,第一辐射体361a的第三段3613a和第二辐射体362a的第三段3623a的延伸方向均平行于第一方向X1。

其中,第一辐射体361a和第二辐射体362a构成双转换天线36a结构,第一辐射体361a的第一段3611a和第二辐射体362a的第一段3621a组成第一转换天线363a,图11中将第一转换天线363a的延伸方向定义为第五方向L1、且第一转换天线363a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X1;第一辐射体361a的第三段3613a与第二辐射体362a的第三段3623a组成第二转换天线364a,图11中将第二转换天线364a的延伸方向定义为第六方向L2、且第二转换天线364a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X1。

相应地,第一引向件4a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两个第一引向件4a可以分别对应第一转换天线363a和第二转换天线364a设置。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引向件4a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第一引向件4a可以设置于第一转换天线363a和第二转换天线364a之间,也可以靠近第一转换天线363a或第二转换天线364a设置,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只要保证第一引向件4a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X1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转换天线36a采用双偶极子结构,可以改变平面传输组件3a的电信号的输入方向。具体地,如图4所示,当转换天线36采用图4所示的结构时,平面传输组件3的第一带线33和第二带线34的延伸方向均可以垂直于转换天线36的延伸方向、也即平行于第二方向Y或第三方向Z(图未示,可参考图4进行适应性设计),使得第一带线33和第二带线34的输入端可以延伸至平面传输组件3与第二方向Y垂直的端面、或延伸至平面传输组件3与第三方向Z垂直的端面,并与外部通信设备连接。如图11所示,转换天线36a采用图11所示的双偶极子结构时,平面传输组件3a的第一带线33a和第二带线34a的延伸方向可以平行于转换天线36a的延伸方向、也即平行于第一方向X1,且第一带线33a和第二带线34a的输入端可以延伸至平面传输组件3a与第一方向X1垂直的端面,并与外部通信设备连接。因此,可以根据转接装置100的排布位置设计转换天线36的结构,以便于电信号与外部通信设备的传输。

请结合参阅图12A、图12B及图13,图12A是本申请提供的平面传输组件3b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12B是图12A所示的平面传输组件3b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13是图12A所示平面传输组件3b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其中,图12B所示视角相对于图12A所示视角进行了左右翻转。

示例性的,图2和图3所示的转接装置100中的平面传输组件3还可以采用微带线等其他结构。由于不同平面传输组件3的结构的限制,除平面双线结构之外的其他结构无法与转换天线36直接连接,需要通过平面双线结构与转换天线36间接连接。如图12A所示,本申请以平面传输组件3b为微带线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示例性的,平面传输组件3b可以常采用微带线。具体地,平面传输组件3b可以包括介质基板37b及固定连接于介质基板37b上的带线38b。其中,介质基板37b背向带线38b的一侧涂覆金属层39b。转换天线36b与金属层39b设置于介质基板37b的同侧。带线38b的第一端381b位于介质基板37b的端部、以与外部通信设备连接,带线38b与第一端381b相对的第二端382b延伸至介质基板37b的中部,外部通信设备发出的电信号能够沿带线38b传输。

示例性的,带线38b可以采用线形结构,例如直线形、曲线形、折线形或蛇形等结构。通过调节带线38b的厚度、宽度以及介质基板37b的材料及厚度,能够控制微带线的特征阻抗。例如,可以通过增加带线38b的横截面积的尺寸,从而降低对电信号的损耗,提升天线增益。可理解地,带线38b的横截面积为带线38b垂直于其延伸方向的面积。

其中,金属层39b从介质基板37b的端部延伸至介质基板37b的中部,金属层39b靠近带线38b的第二端382b的连接端390b变形为双线结构,以适配于转换天线36b,微带线通过双线结构与转换天线36b连接。

示例性的,金属层39b的连接端390b可以设有缝隙391b。缝隙391b具有第一端部3911b、第二端部3912b和连接于第一端部3911b和第二端部3912b之间的中间部3913b。缝隙391b的第一端部3911b位于金属件的中部,缝隙391b的第二端部3912b延伸至金属层39b的连接端390b的端面。

示例性的,第一端部3911b可以相对于中间部3913b膨大,也即第一端部3911b的尺寸大于中间部3913b的尺寸,避免电荷在第一端部3911b聚集。例如,第一端部3911b可以变形为圆形,也可以变形为方形、椭圆、或其它不规则形状。

示例性的,平面传输组件3b可以包括转换天线36b,转换天线36b可以包括第一辐射体361b和第二辐射体362b。平面传输组件3b还可以包括平行且间隔设置的第一带线33b和第二带线34b,第一带线33b和第二带线34b均固定于金属层39b的连接端390b、且分别设置于缝隙391b的两侧。第一带线33b和第二带线34b形成双线结构,用于连接转换天线36b。其中,第一辐射体361b和第二辐射体362b分别与第一带线33b和第二带线34b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辐射体361b及第二辐射体362b的结构以及分别与第一带线33b和第二带线34b的连接结构可以参考图3和图4所示的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此外,转换天线36b还可以采用双偶极子结构,具体可以参考图10和图11所示的转换天线36b的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的,图3所示的平面传输组件3的第一带线33和/或第二带线34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

请参阅图14A和图14B,图14A是图3所示第一带线33和第二带线34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14B是图3所示第一带线33和第二带线34在又一些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示例性的,第一带线33和/或第二带线34可以包括主体部333和枝节334,主体部333可以为线形结构,例如直线形、曲线形、折线形或蛇形等;枝节334也可以是线形结构,例如直线形、曲线形、折线形或蛇形等。枝节334的延伸方向可以与主体部333的延伸方向形成夹角。可理解的,枝节334的延伸方向为枝节334的一端指向另一端的方向;主体部333的延伸方向为枝节334的一端指向另一端的方向。

示例性的,如图14A所示,当第一带线33和第二带线34均包括主体部333和枝节334,第一带线33的枝节334和第二带线34的枝节334可以间隔排布。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带线33和第二带线34的枝节334数量可以为多个,第一带线33的多个枝节334和多个第二带线34的枝节334可以交错排布。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带线33或第二带线34的枝节334数量可以为多个,第一带线33的枝节334和第二带线34的枝节334可以间隔排布,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示例性的,第一带线33和第二带线34可以镜像对称结构,且两者的部分区域可以重叠设置。例如,如图14B所示,第一带线33和第二带线34可以均采用折线形结构、且第一带线33和第二带线34的部分区域重叠设置。

示例性的,请参阅图15A,图15A是本申请提供的转接装置100在又一些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第一波导1和/或第二波导2背向平面传输组件3一侧的端口可以设置喇叭天线5,喇叭天线5的横截面积随喇叭天线5与平面传输组件3之间的距离的增大而增大。可理解地,喇叭天线5的横截面为喇叭天线5在平行于第一平面XY上的外轮廓围出的区域,喇叭天线5的横截面积为喇叭天线5在平行于第一平面XY上的外轮廓围出的区域的面积。喇叭天线5的结构简单、频带宽且功率容量大。

示例性的,喇叭天线5的横截面的形状可以是矩形,也可以是圆形、方形或椭圆形,也可以是不规则形状,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波导1和/或第二波导2背向平面传输组件3一侧的端口也可以设置其类型的天线结构,例如抛物面天线、喇叭抛物面天线、透镜天线、开槽天线、介质天线、潜望镜天线等,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5B,图15B是图15A所示转接装置100在一些应用环境中的示意图。转接装置100可以与射频前端模块连接。射频前端模块的内部可以设有微波电路(图未示),转接装置100的平面传输组件3(图未示)可以与微波电路连接,已将电路处理好的电信号转移至波导(第一波导1和/或第二波导2,图未示),并通过波导的端口辐射出去,以减小传输路径损耗和并提高辐射效率。

请参阅图16,图16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阵列转接装置200的示意图。

示例性的,阵列转接装置200可以包括如图1所示的多个阵列排布的转接装置100,以扩大应用范围。例如:阵列转接装置200可以包括4个、7个、9个等任意个数的转接装置100。本申请以阵列转接装置200包括9个转接装置100,且9个转接装置100排列为3排3列的阵列结构为例进行说明。

其中,多个转接装置100可以沿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间隔排列,其中,位于阵列转接装置200最外围的8个转接装置100的端面可以相对其他转接装置100露出。且位于阵列转接装置200最外围的转接装置100可以包括第一转接装置101和第二转接装置102。其中,第一转接装置101与第二方向Y垂直的端面相对于阵列转接装置200露出,平面传输组件3可以从第一转接装置101与第二方向Y垂直的端面与外部通信设备连接。具体地,平面传输组件3的第一转接装置101的转换天线36可以采用如图5所示的结构,平面传输组件3的第一带线33和第二带线34的输入端可以延伸至平面传输组件3与第二方向Y垂直的端面,并与外部通信设备连接。

其中,第二转接装置102与第二方向Y垂直的端面相对于阵列转接装置200露出,平面传输组件3可以从第二转接装置102与第一方向X垂直的端面与外部通信设备连接。具体地,第二转接装置102的转换天线36可以采用如图11所示的双转换天线36a结构,平面传输组件3a的第一带线33a和第二带线34a的端部可以延伸至平面传输组件3a与第一方向X1垂直的端面,并与外部通信设备连接。

此外,第三转接装置103位于第一转接装置101和第二转接装置102围成的区域内侧,第三转接装置103的平面传输组件3可以从第三转接装置103与第三方向Z垂直的端面与外部通信设备连接。具体地,平面传输组件3的第三转接装置103的转换天线36可以参考第一转接装置101的转换天线36的结构进行适应性设计,平面传输组件3的第一带线33和第二带线34的端部可以延伸至平面传输组件3与第三方向Z垂直的端面,并与外部通信设备连接。

其中,本申请提供的转接装置100通过第一引向件4引导转换天线36输出的电信号进入第一波导1,减少电信号在不同类型的传输线之间转移过程中的泄露,使得转接装置100对外部结构影响小,且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小,因此阵列转接装置200的多个转接装置100之间可以设置较小的距离,例如,多个转接装置100之间的距离可以为1/4波长,其中,波长为在转接装置100中传播的电磁波的波长。可理解地,阵列转接装置200的多个转接装置100之间的距离也可以大于1/4波长,例如1/2波长,1.5倍波长等,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阵列转接装置200的多个转接装置100紧密排列,使得阵列转接装置200的体积小,便于阵列转接装置200的集成化且易于与馈电网络进行匹配,并降低阵列转接装置200的辐射损耗。

一些实施例中,阵列转接装置200可以用于不同功率模块之间的电信号的传输。例如,微波源的输出功率较大,使用波导(第一波导1)能够耐受大功率且损耗低。转接装置100可以将输出信号传输并对电信号的功率进行分配,将大功率的电信号分为多个小功率电信号、并通过多个平面传输组件3与外部通信设备连接,对信号进行处理。

示例性的,请参阅图17,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接装置100在又一些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第一波导1也可以包括一个总波导11和多个子波导12,例如2个、4个、5个等。多个子波导12均与总波导11连接,平面传输组件3和第二波导2的数量均可以为多个,且平面传输组件3的数量和第二波导2的数量均等于子波导12的数量,每个子波导12均对应一个平面传输组件3、或一个平面传输组件3和一个第二波导(图未示)。可理解地,波导的边界条件决定了在波导上传输的电信号的模式,子波导12可以为相邻的另一个子波导12提供有利的边界附加条件,使得另一个子波导12具有减少电信号泄露的边界条件,从而减少进一步减小电信号从第一波导1向平面传输组件3转移的过程中的泄露,以使电信号能够稳定且高效地传输。此外,总波导11可以与外部微波源连接,外部微波源输出的输入电信号可以沿总波导11向多个子波导12传输,且输入电信号被分成多个电信号,并沿多个子波导12分别传输。其中,多个电信号的功率小于输入电信号的功率,从外部微波源输出的电信号功率较大,通过多个子波导12可以实现功率的分配。

示例性的,多个子波导12可以包括第一子波导(图未示)和第二子波导(图未示),第二子波导连接于第一子波导和平面传输组件3之间。其中第一子波导的数量小于第二子波导的数量,且每个第一子波导至少对应一个第二子波导,也即主波导、第一子波导和第二子波导可以形成树状的分叉结构,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本实施例可以应用于具有多个分离的传输线的通信装置,例如相控阵天线等。此外,本实施例能够通过多个子波导12将输入的电信号分离成多个子电信号,并将分离后的多个子电信号分别传输至对应的平面传输组件3,以同时实现对电信号的多种处理需求。

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8A,图18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接装置100的一些应用场景的示意图,其中,图18A中的虚线表示通信模块之间的信号传输。转接装置100可以用于同功率的通信模块之间的传输,以实现不同通信模块之间的短距离传输,以降低传输损耗、并提升传输效率。

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8B,图18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阵列转接装置200的一些应用场景的示意图,其中,图18B中的虚线表示通信模块之间的信号传输。阵列转接装置200可以用于同功率的通信模块之间的传输,以实现不同通信模块之间的阵列化传输,以降低传输损耗、并提升传输效率。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技术分类

06120116187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