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零件用模具加工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8:25:54


一种零件用模具加工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铸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零件用模具加工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一些零件的加工需要用到铸造模具,铸造模具是指为了获得零件的结构形状,预先用其他容易成型的材料做成零件的结构形状,然后再在砂型中放入模具,于是砂型中就形成了一个和零件结构尺寸一样的空腔,再在该空腔中浇注流动性液体,该液体冷却凝固之后就能形成和模具形状结构完全一样的零件了。铸造模具是铸造工艺中重要的一环。

随着铸造模具的不断使用,模具在使用时间较长后,合模时可能还会产生一定的位置偏移误差,造成上下模具之间位置偏差,进而造成制作出来的产品规格不符合要求,同时,铸造件成型后还需要进行脱模。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零件用模具加工装置及其使用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合模时产生一定的位置偏移误差,造成上下模具之间位置偏差,进而造成制作出来的产品规格不符合要求,同时,铸造件成型后还需要进行脱模。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零件用模具加工装置,包括校对机构以及顶出机构。

所述校对机构包括限位筒,所述限位筒的内侧下端固定连接第一固定块,所述限位筒的内侧上端固定连接第二固定块,所述第二固定块活动连接活动件,所述活动件上套有第一弹簧。

所述限位筒的侧壁设置有第一滑槽,所述限位筒的外侧设置有弧形板,所述第一固定块的上端、所述活动件的下端分别转动连接有连杆,所述连杆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滑槽与所述弧形板转动连接。

所述顶出机构包括移动块,所述移动块的上端两侧固定连接有支撑块,三角块的垂直面固连接有活动销,所述活动销与所述支撑块活动连接,第二弹簧套设在所述活动销上,且位于所述三角块与所述支撑块之间;所述移动块的下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顶出件;所述移动块的下端且位于所述连接杆的两侧设置有第三弹簧。

一种零件用模具加工装置的使用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合模,电机驱动带动第二锥齿轮转动,第二锥齿轮带动第一锥齿轮转动,第一锥齿轮带动螺纹杆转动,螺纹杆带动滑块沿着第三滑槽向下移动,进而带动上模具向下移动。

校对,限位筒插入到上模具上的校对孔内,当按压块接触到校对孔内顶部时,随着上模具继续向下模具不断移动的同时,按压块受力向限位筒内收缩,第一弹簧收缩,同时连接块随着按压块一起向限位筒的下端移动,连杆也随着移动,带动弧形板向外侧扩展,直至按压块完全没入限位筒的内侧,此时弧形板的外侧面与校对孔内内壁紧密贴合。

同时,上模具带着抵杆与抵压块从槽口进入,随着上模具不断向下模具移动时,抵压块挤压两个三角块的斜面,两个三角块受力向两侧移动,第二弹簧收缩,抵压块移动到两个三角块的下端,抵压块与移动块接触,两个三角块在第二弹簧的作用下,相向移动,直至两个三角块与抵杆接触;同时,上模具还在不断的向下模具移动,抵杆带着抵压块抵着移动块向下移动,带动着连接杆与顶出件一起向下移动,第三弹簧收缩,此时顶出件没入顶出槽内,直至上模具与下模具合模成功。

脱模,电机驱动带动第二锥齿轮转动,第二锥齿轮带动第一锥齿轮转动,第一锥齿轮带动螺纹杆转动,螺纹杆带动滑块沿着第三滑槽向上移动,进而带动上模具向上移动。

顶出,上模具带动抵杆与抵压块一起上移,同时,带动移动块、连接杆与顶出件一起上移,顶出件上端移出顶出槽,将下模具的零件铸造成型腔内的铸造件顶出,直至三角块的斜面与抵挡板接触,两个三角块受力向两侧移动,第二弹簧收缩,抵压块脱离两个三角块之间从槽口移出。

上述技术方案,其原理和技术效果:

自然状态下,按压块上端部分突出限位筒的外侧,当下模具与上模具合模时,校对机构插入到上模具上相对应的校对孔内,随着上模具向下模具不断移动,当按压块接触对孔内顶部时,随着上模具继续向下模具不断移动的同时,按压块受力向限位筒内收缩,第一弹簧收缩,同时连接块随着按压块一起向限位筒的下端移动,移动的过程中,连杆也随着移动,带动弧形板向外侧扩展,直至按压块完全没入限位筒的内侧,此时弧形板的外侧面与校对孔内内壁贴合,对下模具与上模具合模的相对位置校对,减小下模具与上模具合模时之间的位置偏差,避免误差偏差过大

上模具与下模具合模时,抵杆带着抵压块从槽口进入,随着上模具不断向下模具移动时,抵压块挤压两个三角块的斜面,两个三角块受力向两侧移动,第二弹簧收缩,紧接着,抵压块移动到两个三角块的下端,同时抵压块的下端与移动块的上表面接触,此时,两个三角块在第二弹簧的作用下,相向移动,直至两个三角块与抵杆接触;同时,上模具还在不断的向下模具移动,抵杆带着抵压块抵着移动块向下移动,带动着连接杆与顶出件一起向下移动,第三弹簧收缩,此时顶出件没入顶出槽内,直至上模具与下模具合模成功。

当零件铸造完成后,进行脱模,上模具上移,远离下模具,上模具上移的过程,由于三角块的下端抵着抵压块的上端,上模具带动抵杆与抵压块一起上移,同时,带动移动块、连接杆与顶出件一起上移,顶出件上端移出顶出槽,将下模具的零件铸造成型腔内的铸造件顶出,直至三角块的斜面与抵挡板接触,两个三角块受力向两侧移动,第二弹簧收缩,抵压块脱离两个三角块之间从槽口移出。

关于上述技术方案中涉及到的名词、连接词或者形容词部分解释如下:

固定连接是指将零件或部件固定后,没有任何相对运动的连接。其中分为可拆式连接和不可拆式两种。

(1)可拆连接是利用螺杆、花键、楔销等将零部件固定在一起。这种连接方式在维修时可以拆卸,且不会损坏零件。但使用的连接件规格必须正确(如螺栓、键、楔销的长度),并紧固适当。

(2)不可拆连接主要指焊接、铆接和过榫配合等。由于维修或更换时需锻、锯或氧割才能拆卸,所以零配件一般不能二次使用。同时在连接时,应注意工艺质量、技术检测及补救措施(如校正、磨光等)。

活动连接是指一个零部件连接后,能够保持相对运动的连接。活动连接的连接件本身就是该部件中的一个零件,如轴承与轴颈的连接,汽缸与活塞的连接。连杆与连杆体的连接等。活动连接应注意其公差范围,以保证机器的正常运转。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校对机构的设置,当上模具与下模具合模时,合模的过程中,校对机构能够减小上模具与下模具之间的相对位置偏差,避免偏差过大,使得铸造件不符合标准尺寸。

2、顶出机构的设置,当上模具与下模具离模时,离模的过程中,顶出机构将下模具内的铸造件自动顶出脱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校对机构和顶出机构和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限位筒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校对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顶出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下模具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开孔”、“上”、“下”、“厚度”、“顶”、“中”、“长度”、“内”、“四周”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如图1-6所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零件用模具加工装置,包括校对机构100以及顶出机构200。

校对机构100包括限位筒110,限位筒110的内侧设置有第一固定块120、第二固定块130、活动件140以及第一弹簧150。第一固定块120固定连接在限位筒110的内侧下端,第二固定块130固定连接在限位筒110的内侧上端,活动件140与第二固定块130活动连接,第一弹簧150套设在活动件140上。

限位筒110的侧壁设置有第一滑槽111,限位筒110的外侧设置有弧形板170,第一固定块120的上端、活动件140的下端分别转动连接有连杆160,连杆160的另一端穿过第一滑槽111与弧形板170转动连接。

活动件140包括滑杆141、按压块142以及连接块143;按压块142固定连接在滑杆141的上端,连接块143固定连接在滑杆141的下端;第二固定块130位于按压块142与连接块143之间,且滑杆141与第二固定块130之间活动连接,第一弹簧150套在滑杆141上,且位于第二固定块130与按压块142之间。

限位筒110的下端固定连接在下模具300的上表面,上模具400上设置有与校对机构100相对应的校对孔。

进一步说明,自然状态下,按压块142上端部分突出限位筒110的外侧,当下模具300与上模具400合模时,校对机构100插入到上模具400上相对应的校对孔内,随着上模具400向下模具300不断移动,当按压块142接触对孔内顶部时,随着上模具400继续向下模具300不断移动的同时,按压块142受力向限位筒110内收缩,第一弹簧150收缩,同时连接块143随着按压块142一起向限位筒110的下端移动,移动的过程中,连杆160也随着移动,带动弧形板170向外侧扩展,直至按压块142完全没入限位筒110的内侧,此时弧形板170的外侧面与校对孔内壁贴合,对下模具300与上模具400合模的相对位置进行校对,减小下模具300与上模具400合模时之间的相对位置偏差,避免误差偏差过大,使得铸造件不符合标准尺寸。

顶出机构200包括移动块210,移动块210的上端两侧固定连接有支撑块211,三角块220的垂直面固连接有活动销221,活动销221与支撑块211活动连接,第二弹簧230套设在活动销221上,且位于三角块220与支撑块211之间;移动块210的下端中间固定连接有连接杆240,连接杆240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顶出件250;移动块210的下端且位于连接杆240的两侧设置有第三弹簧260。

顶出机构200设置在下模具300的侧端内侧腔体310内,腔体310的上端中间开设有槽口311,槽口311的两侧固定连接有抵挡板312。

槽口311处设置有抵杆410,抵杆410的上端与上模具400的下端固定连接,抵杆410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抵压块411。

腔体310的侧端设置活动槽313,活动槽313的另一端设置有顶出槽,顶出槽的上端与下模具300的零件铸造成型腔贯通;连接杆240活动设置在活动槽313内,顶出件250活动设置在顶出槽内。

进一步说明,上模具400与下模具300合模时,抵杆410带着抵压块411从槽口311进入,随着上模具400不断向下模具300移动时,抵压块411挤压两个三角块220的斜面,两个三角块220受力向两侧移动,第二弹簧230收缩,紧接着,抵压块411移动到两个三角块220的下端,同时抵压块411的下端与移动块210的上表面接触,此时,两个三角块220在第二弹簧230的作用下,相向移动,直至两个三角块220与抵杆410接触;同时,上模具400还在不断的向下模具300移动,抵杆410带着抵压块411抵着移动块210向下移动,带动着连接杆240与顶出件250一起向下移动,第三弹簧260收缩,此时顶出件250没入顶出槽内,直至上模具400与下模具300合模成功。

当零件铸造完成后,进行脱模,上模具400上移,远离下模具300,上模具400上移的过程,由于三角块220的下端抵着抵压块411的上端,上模具400带动抵杆410与抵压块411一起上移,同时,带动移动块210、连接杆240与顶出件250一起上移,顶出件250上端移出顶出槽,将下模具300的零件铸造成型腔内的铸造件顶出,直至三角块220的斜面与抵挡板312接触,两个三角块220受力向两侧移动,第二弹簧230收缩,抵压块411脱离两个三角块220之间从槽口311移出。

下模具300的下端固定设置有工作台500,工作台500上表面且位于下模具300一侧固定连接有支撑柱510,支撑柱510内侧设置第三滑槽511。

第三滑槽511内活动连接有滑块520,滑块520的侧端固定连接有支撑臂521,支撑臂521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杆522,连接杆522的下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板523,连接板523固定设置在上模具400的上表面。

滑块520螺纹连接有螺纹杆530,螺纹杆530设置在第三滑槽511内侧,且两端与支撑臂521内侧之间转动连接,螺纹杆530的上端延伸至外侧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531,第一锥齿轮531啮合连接有第二锥齿轮541,第二锥齿轮541固定连接在电机540的电机输出端,电机540固定连接在支撑臂521的上端。

进一步说明,使用时,电机540驱动带动第二锥齿轮541转动,第二锥齿轮541带动第一锥齿轮531转动,第一锥齿轮531带动螺纹杆530转动,螺纹杆530带动滑块520沿着第三滑槽511移动,进而带动连接杆522、连接板523以及上模具400一起移动。

一种零件用模具加工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合模,电机540驱动带动第二锥齿轮541转动,第二锥齿轮541带动第一锥齿轮531转动,第一锥齿轮531带动螺纹杆530转动,螺纹杆530带动滑块520沿着第三滑槽511向下移动,进而带动上模具400向下移动。

校对,限位筒110插入到上模具400上的校对孔内,当按压块142接触到校对孔内顶部时,随着上模具400继续向下模具300不断移动的同时,按压块142受力向限位筒110内收缩,第一弹簧150收缩,同时连接块143随着按压块142一起向限位筒110的下端移动,连杆160也随着移动,带动弧形板170向外侧扩展,直至按压块142完全没入限位筒110的内侧,此时弧形板170的外侧面与校对孔内内壁紧密贴合。

同时,上模具400带着抵杆410与抵压块411从槽口311进入,随着上模具400不断向下模具300移动时,抵压块411挤压两个三角块220的斜面,两个三角块220受力向两侧移动,第二弹簧230收缩,抵压块411移动到两个三角块220的下端,抵压块411与移动块210接触,两个三角块220在第二弹簧230的作用下,相向移动,直至两个三角块220与抵杆410接触;同时,上模具400还在不断的向下模具300移动,抵杆410带着抵压块411抵着移动块210向下移动,带动着连接杆240与顶出件250一起向下移动,第三弹簧260收缩,此时顶出件250没入顶出槽内,直至上模具400与下模具300合模成功。

脱模,电机540驱动带动第二锥齿轮541转动,第二锥齿轮541带动第一锥齿轮531转动,第一锥齿轮531带动螺纹杆530转动,螺纹杆530带动滑块520沿着第三滑槽511向上移动,进而带动上模具400向上移动。

顶出,上模具400带动抵杆410与抵压块411一起上移,同时,带动移动块210、连接杆240与顶出件250一起上移,顶出件250上端移出顶出槽,将下模具300的零件铸造成型腔内的铸造件顶出,直至三角块220的斜面与抵挡板312接触,两个三角块220受力向两侧移动,第二弹簧230收缩,抵压块411脱离两个三角块220之间从槽口311移出。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容。

技术分类

06120115566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