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出水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6:06:26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出水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出水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满足用户不同的需求,部分出水装置设置有直冲水和颗粒水。但是,现有的出水装置中直冲水和颗粒水的水道是互不连通的,通过切换装置实现出水模式的切换,不能实现出水颗粒度的无级调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背景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或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无级调节出水颗粒度的出水装置。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方案一:一种出水装置,其包括:本体和装设于所述本体的切换组件;本体设有进水道、第一过水道、第二过水道、第一腔、第二腔和若干出水孔和第一过水孔;所述切换组件用于改变所述第一过水道和所述第二过水道与所述进水道连通面积的比例;所述第一腔连通所述第一过水道和各所述出水孔;所述第二过水道连通所述第二腔;各所述第一过水孔连通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二腔;至少部分所述出水孔所述第一过水孔对应设置,且所述第一过水孔的出水方向朝向对应所述出水孔的孔壁。

方案二:基于方案一,所述第一腔设有第一腔壁,各所述出水孔设于所述第一腔壁上;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二腔之间隔设有第二腔壁,所述第一过水孔设于所述第二腔壁上;所述出水孔沿其出水方向孔径逐渐减小。

方案三:基于方案二,所述第一腔壁朝向所述第二腔壁的面上凸设有第一凸柱,其背离第二腔壁的面上凸设有第二凸柱;所述第一凸柱和所述第二凸柱一一对应;所述出水孔贯穿所述第一凸柱和第二凸柱。

方案四:基于方案一,所述切换组件包括切换本体、转动件、推钮和传动件;所述本体上设有贯通的滑孔;所述切换本体设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容置腔和均与所述容置腔连通的第三过水道、第四过水道和第五过水道;所述第三过水道与所述第一过水道连通,所述第四过水道与所述第二过水道连通;所述第五过水道与所述进水道连通;所述容置腔设有与所述滑孔适配的开口;所述转动件装设于所述容置腔内,并设有与所述第五过水道连通的第六过水道;所述转动件相对所述切换本体绕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一轴线转动调节所述第三过水道和所述第四过水道与所述第六过水道的连通面积的比例;所述推钮沿所述第一方向滑设于所述滑孔中;所述传动件置于所述推钮和转动件之间,以在推钮滑动时带动转动件绕所述第一轴线转动。

方案五:基于方案四,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转动件轴向限位地装设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推钮与所述传动件固接,以带动所述传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滑动;所述传动件与所述转动件螺旋配合。

方案六:基于方案五,所述转动件的外壁上设有呈螺旋状延伸的第一凸起或凹槽;所述传动件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凸起或凹槽的侧壁斜面配合的螺旋部。

方案七:基于方案四,所述第六过水道的出水端包括沿周向布设与转动件上的第二过水孔和第三过水孔;所述第二过水孔和第三过水孔相接且相互连通;所述第三过水孔的开口大小沿远离第二过水孔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转动件相对切换本体转动调节所述第三过水道和所述第四过水道与所述第六过水道出水端的连通面积的比例。

方案八:基于方案七,所述第二过水孔的两侧均设有所述第三过水孔。

方案九:基于方案一,所述切换组件包括彼此固接的叶轮和阻挡部;所述进水道包括彼此连通的第一水道和集水腔,所述集水腔与所述第一过水道和第二过水道均连通;所述叶轮装设于所述集水腔内,并适于相对所述集水腔的腔壁转动,从所述第一水道进入所述集水腔的水带动所述叶轮转动,以使所述阻挡部转动,调节所述第一过水道和第二过水道与所述集水腔的连通面积的比例。

方案十:基于方案九,所述集水腔侧壁上设有若干连通所述第一水道和所述集水腔的通水孔;所述通水孔倾斜设置,以引导所述叶轮转动。

由上述对本发明的描述可知,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的如下有益效果:

1、在本体内通过设置第一腔和第二腔分别连通的第一过水道和第二过水道,并通过切换组件调节第一过水道和第二过水道与进水道的连通面积的比例,调节进入第一腔和第二腔内水的比例。由于第一过水孔连通第一腔和第二腔,使得第二腔内的水能够通过第一过水孔进入第一腔。

由于至少部分出水孔与第一过水孔对应设置,且第一过水孔的出水方向朝向对应出水孔的孔壁,因此第一过水孔的出水能够撞击出水孔的孔壁,进行打散。由于第一腔与出水孔连通,第一腔和第二腔的水可以同时从与第一过水孔对应的出水孔流出去。

当全部出水孔与第一过水孔对应设置是,若水全部进入第一腔,则出水孔为直出水,当调节切换组件使得进入第二腔内的水越多,则被打散的水越多出水孔出水的颗粒度就越小,实现水颗粒度的无级调节。

当只有部分出水孔与第一过水孔对应设置时,若水全部进入第一腔,则出水孔为直出水。当调节切换组件使得进入第二腔内的水越多,与第一过水孔对应的出水孔的出水颗粒就越小,实现水颗粒度的无级调节;不与第一过水孔对应的出水孔正常出水,出水装置出两种水,分别为直出水和颗粒水,与上述只有颗粒水相比,冲击力更大一些,更舒适。

2、设置出水孔沿其出水方向孔径逐渐减小,使得出水孔孔壁为锥面,打散水的效果更好。

3、设置第一凸柱和第二凸柱增加出水孔的长度,增加水流打散的次数。

4、在现有的通过推钮调节出水的组件,一般都是通过推钮带动调节件滑动实现出水调节。这种切换组件在调节出水时,推动推钮的力会受水压的影响,比较吃力。本方案通过在转动件和推钮之间设置传动件,将推钮沿第一方向的驱动力转化成驱动转动件转动的力,使得推动推钮调节出水的过程中,推力不会受水压的影响。通过推钮带动转动件转动,调节第三过水道和第四过水道与第六过水道的连通比例,进而调节出水装置第一过水道和第二过水道与进水道的连通比例。

5、转动件轴向限位于容置腔内,因此其无法沿其轴向滑动。推钮与转动件螺旋配合,当推钮沿转动件的轴向滑动时,会带动转动件相对切换本体转动,调节第三过水道和第四过水道与第六过水道的连通比例,进而调节出水装置第一过水道和第二过水道与进水道的连通比例。通过螺旋配合使得通过推钮可以带动转动件转动,在调节出水的过程中不会受水压的影响。

6、在转动件的外壁上设置呈螺旋状延伸的第一凸起或凹槽,并在传动件上设置与第一凸起或凹槽的侧壁斜面配合的螺旋部,以简单的结构实现转动件与传动件的螺旋配合。

7、设置第六过水道的出水端包括沿周向布设于转动件上的第二过水孔和第三过水孔,第三过水孔与第二过水孔相接且相互连通,且其沿远离第二过水孔的方向逐渐减小。使得转动件在转动调节时,流量是渐变的效果。

8、在第二过水孔的两侧均设置第三过水孔,使得无论转动件沿顺时针还是逆时针转动都能实现渐变调节的效果。

9、本方案的切换组件包括彼此固接的叶轮和阻挡部。叶轮适于相对集水腔的腔壁转动,从第一水道进入集水腔的水带动叶轮转动,以使阻挡部转动调节集水腔与第一过水道和第二过水道的连通面积的比例。本方案,通过水的冲击力,带动叶轮转动实现自动调节第一过水道和第二过水道与进水道的连通比例。

10、在集水腔的侧壁上设置若干连通第一水道和集水腔的第四过水孔,并使第四过水孔倾斜设置,以引导叶轮转动,使得叶轮的转动更快。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实施例一中花洒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实施例一中分水盘、过水件和出水面盖的第一视角的装配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一中分水盘、过水件和出水面盖的第二视角的装配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一中分水盘、过水件、出水面盖和切换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一中切换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6为实施例一中切换组件第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一中切换组件第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一中第二座体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一中第二座体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一中转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实施例一中推钮和传动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12为实施例一中切换组件处于第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实施例一中切换组件处于第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实施例一中切换组件处于第三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实施例一中花洒出水颗粒度变化图;

图16为实施例二中分水盘、过水件和出水面盖第一视角的装配示意图

图17为实施例三中花洒的立体分解图;

图18为实施例三中分水盘、过水件和出水面盖第一视角的装配示意图

图19为实施例三中花洒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实施例三中叶轮和阻挡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实施例三中分水盘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本体100;第一腔1001;第二腔1002;第一过水道1003;第二过水道1004;

花洒本体1;安装座11;安装腔111;安装柱112;手柄部12;滑孔121;

分水盘2;分水盘本体21;第一环壁22;第一孔23;第二孔24;进水座25;进水座本体251;环形水槽2511;集水腔2512;通水孔2513;凸轴2514;第四孔2515;插接部252;进水孔2521;第一盖板253;第二盖板254;凸台26;第二槽261;

过水件3;过水件本体31;第二环壁32;第二腔壁33;第一过水孔34;

出水面盖4;面盖本体41;第一腔壁42;第一凸柱43;第二凸柱44;出水孔45;

进水管5;

切换本体6;第一座体61;第一主体61a;第三腔611;第五过水道612;第一限位面613;第二限位面614;第一缺口615;第一卡槽616;第一凸筋617;第二座体62;第二主体62a;第三过水道621;第四过水道622;第四腔623;第三限位面624;第四限位面625;第一卡爪626;第三凸柱627;第二缺口628;第一槽629a;第三孔629b;容置腔63;

转动件7;转动件本体71;第六过水道711;圆台段712;圆柱段713;第二过水孔714;第三过水孔715;第二凸起72;第三凸起73;第一凸起74;安装槽75;

推钮8;操作件本体81;第二卡爪82;

传动件9;固定部91;板体911;第四凸柱912;第二卡槽913;螺旋部92;螺旋槽921;

第一密封件10;

第二密封件200;

第一固定件300;

第二固定件400;

弹性封堵件500;

切换组件600;转动腔6001;出水腔6002;进水腔6003;

叶轮700;

阻挡部800;阻挡板800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且不应被看作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基于本发明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如使用术语“第一”、“第二”或“第三”等,都是为了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

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对于方位词,如使用术语“中心”、“横向”、“纵向”、“水平”、“垂直”、“顶”、“底”、“内”、“外”、“上”、“下”、“前”、“后”、“左”、“右”、“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乃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和位置关系,且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所以也不能理解为限制本发明的具体保护范围。

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如使用术语“固接”或“固定连接”,应作广义理解,即两者之间没有位移关系和相对转动关系的任何连接方式,也就是说包括不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可拆卸地固定连接、连为一体以及通过其他装置或元件固定连接。

权利要求和说明书中除非另有规定,术语“第一物体与第二物体螺旋配合”指的是第一物体和第二物体沿圆周方向的斜面配合。这种圆周方向的斜面配合,能够在第一物体和第二物体二者之一被轴向限位时,二者另一沿前者的轴向滑动,能够带动前者转动。

权利要求和说明书中除非另有规定,切换组件用于改变第一过水道和第二过水道与进水道的连通面积的比例,其既包括能改变第一过水道和第二过水道与进水道连通面积的比例并能够保持在当前状态的情况,也包含持续动态地改变第一过水道和第二过水道与进水道连通面积的比例的情况。

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如使用术语“包括”、“具有”以及它们的变形,意图在于“包含但不限于”。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14所示,出水装置包括本体100和切换组件600。在本实施例中,以花洒为例对出水装置进行说明。

如图1至图14所示,本体100设有进水道、第一过水道1003、第二过水道1004、第一腔1001、第二腔1002和若干出水孔45和第一过水孔34。第一腔1001连通第一过水道1003和各出水孔45。第二过水道1004连通第二腔1002。各第一过水孔34连通第一腔1001和第二腔1002;出水孔45与第一过水孔34对应设置,且第一过水孔34的出水方向朝向对应出水孔45的孔壁。本体100上设有贯通的滑孔121。

在实际使用时,如图1所示,本体100包括花洒本体1、分水盘2、过水件3、出水面盖4和进水管5。

如图1所示,花洒本体1包括彼此固接的安装座11和手柄部12。安装座11上设有一端开口的圆柱状的安装腔111。手柄部12呈中空的管体,其内腔与安装腔111连通;滑孔121设于手柄部12靠近安装腔111的一端。安装腔111朝向开口的腔壁上凸设有朝向其开口方向延伸的安装柱112。

如图1至图3所示,出水面盖4盖设于安装腔111的开口。分水盘2和过水件3装设于出水面盖4和安装腔111朝向所述出水面盖4的腔壁之间,且过水件3较分水盘2更靠近出水面盖4。分水盘2、过水件3和出水面盖4三者的中部均设有安装孔。

如图2和图3所示,出水面盖4和过水件3围合形成第一腔1001,过水件3和分水盘2围合形成第二腔1002。第一腔1001设有第一腔壁42,各出水孔45设于第一腔壁42上。第一腔1001和第二腔1002之间隔设有第二腔壁33,第一过水孔34设于第二腔壁33上。出水孔45沿其出水方向孔径逐渐减小,这样设置使得出水孔45孔壁为锥面,打散水的效果更好。

如图2和图3所示,分水盘2包括分水盘本体21、凸台和设置于凸台上的第一环壁22。分水盘本体21背离过水件一侧的面上设有凸台,凸台内设有开口贯穿分水盘本体的第二槽,凸台位于第二槽槽底的位置设有沿水平方向并排设置的两个圆柱体,两圆柱体内分别设有第一孔23和第二孔24。第一孔23的孔壁上设有朝向过水件3的第一开口,第二孔24的孔壁上设有朝向过水件3的第二开口。第一环壁22与设置第一孔23的圆柱体的外壁固接,且第一环壁22的内孔与第一开口连通。

如图2和图3所示,过水件3包括过水件本体31和第二环壁32。第二环壁32凸设于过水件本体31朝向分水盘本体21的一侧,且第二环壁32的内孔贯穿过水件本体31。过水件本体31朝向出水面盖4的侧壁中参与围合形成第二腔1002的侧壁形成第二腔壁33。第一过水孔34为倾斜设置的孔,其使第二腔1002内的水倾斜地打在对应出水孔45的孔壁上,进行打散,形成颗粒水。在实际使用时,一个出水孔45可以对应多个第一过水孔34,使得进入一个出水孔45的水产生旋流。在本实施例中,一个出水孔45对应三个第一过水孔34。

如图2和图3所示,出水面盖4包括面盖本体41。面盖本体41朝向过水件3的侧壁中参与围合形成第一腔1001的部分形成第一腔壁42。如图2所示,第一腔壁42朝向第二腔壁33的面上凸设有第一凸柱43,其背离第二腔壁33的面上凸设有第二凸柱44。第一凸柱43和第二凸柱44一一对应,出水孔45贯穿第一凸柱43和第二凸柱44。设置第一凸柱43和第二凸柱44,增加出水孔45的长度,增加水流打散的次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通过使第一凸柱43与第二腔壁33之间留有间隙,以实现进入出水孔45的水分两路,一路是从第一过水孔34进入出水孔45,另一路为第一腔1001内的水从第一凸柱43与第二腔壁33之间的间隙进入出水孔45。

如图2和图3所示,当分水盘2、过水件3和出水面盖4均装设于花洒本体1时,分水盘2上的第一孔23、第一环壁22的内孔和过水件3上第二环壁32的内孔相互连通,形成第一过水道1003。分水盘2上的第二孔24与第二腔1002连通形成第二过水道1004。

如图1所示,进水管5装设于手柄部12内,其一端与手柄部12的内腔连通,另一端用于外界水源。在本实施例中,进水管5的内腔形成花洒的进水道。

如图1至图4示,切换组件600装设于本体100上,用于改变第一过水道1003和第二过水道1004与进水道连通面积的比例。切换组件600包括切换本体6、转动件7、推钮8、传动件9、第一密封件10、第二密封件200、固定件和弹性封堵件500。

如图5至图9所示,切换本体6设有沿第一方向D1延伸的容置腔63和均与容置腔63连通的第三过水道621、第四过水道622和第五过水道612,第一方向D1为如图6所示的方向。第三过水道621与第一过水道1003连通,第四过水道622与第二过水道1004连通,第五过水道612与进水道连通。容置腔63设有与滑块适配的开口。

具体地,切换本体6包括可拆卸连通的第一座体61和第二座体62,第一座体61和第二座体62共同形成容置腔63。第五过水道612设于第一座体61上,第一过水道1003和第二过水道1004和与第二座体62上。

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座体61包括沿第一方向D1延伸的第一主体61a,第一主体61a内设有开口于其一端的第三腔611,第一主体61a背离第三腔611开口一端的端面上贯穿有与第三腔611连通的第五过水道612。如图所示,第三腔611的内壁上设有环形的第一限位面613和第二限位面614,且第一限位面613和第二限位面614均朝向第三腔611的开口,且第二限位面614较第一限位面613更靠近第五过水道612。

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三腔611的侧壁上设有与第三腔611连通的第一缺口615,第一缺口615沿第一方向D1延伸,且其一端贯通第三腔611开口端的端面。第三腔611的侧壁上还对称地设有两个第一卡槽616。第一主体61a设有第五过水道612一端的侧壁上设有沿第一方向D1延伸的第一凸筋617。

如图5至图9所示,第二座体62包括沿第一方向D1延伸的第二主体62a,第二主体62a内部设有沿第一方向D1延伸的第三过水道621、第四过水道622和开口于其一端的第四腔623。第三过水道621和第四过水道622沿第一方向D1对称设置,且二者的进水端开口于第四腔623的侧壁,二者的出水端开口于第二主体62a背离第四腔623开口的一端。第四腔623的内壁上设有环形的第三限位面624和第四限位面625,且第三限位面624和第四限位面625均朝向第四腔623的开口。第三限位面624较第四限位面625更靠近第四腔623的开口。

如图8和图9所示,第四腔623开口端的端面上凸设有沿第一方向D1延伸的第一卡爪626和横截面呈圆弧面的第三凸柱627。其中,第一卡爪626的数量设有两个,且与各第一卡槽616适配。第三凸柱627设有两个,且两第三凸柱627分别位于第一卡爪626的两侧。其中一个第三凸柱627上设有沿第一方向D1延伸的第二缺口628。第二缺口628贯通第三凸柱627自由端的端面,并延伸至第二主体62a的侧壁上与第四腔623连通。

如图5至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座体61第三腔611的开口和第二座体62第四腔623的开口正对,且二者通过第一卡爪626和第一卡槽616卡接配合实现可拆卸连接,第三腔611腔壁、第四腔623腔壁和第三凸柱627共同围合形成容置腔63。当第一座体61和第二座体62卡接在一起后,第二座体62上设有第二缺口628的第三凸柱627位于第一座体61的第一缺口615的上方,且该第三凸柱627的端面顶抵第三腔611的底壁,以使第二缺口628的内壁和第三腔611的底壁围合形成容置腔63的开口。未设置第二缺口628的第三凸柱627插设于第三腔611内。

如图6和图7所示,转动件7装设于容置腔63内,并设有与第五过水道612连通的第六过水道711;转动件7相对切换本体6绕平行于第一方向D1的第一轴线转动以改变第三过水道621和第四过水道622与第六过水道711的连通面积的比例。

进一步地,如图6和图7所示,沿第一方向D1,转动件7轴向限位地装设于容置腔63内,转动件7的外壁上设有呈螺旋状延伸的第一凸起74或凹槽。在本实施例中,以转动件7的外壁上设置呈螺旋状延伸的第一凸起74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6和图7所示,转动件7的两端顶抵容置腔63两端的腔壁,即分别顶抵第一腔1001和第二腔1002的底壁,通过简单的结构实现转动件7轴向限位地装设于容置腔63内。

具体的,如图10所示,转动件7包括第二凸起72、第三凸起73和转动件本体71。转动件本体71沿第一方向D1延伸,且其为轴线平行于第一方向D1的回转体。沿第一方向D1转动件本体71分为圆台段712和圆柱段713。其中,转动件本体71靠近第三过水道621的一端为圆台段712,其余为圆柱段713。第二凸起72和第三凸起73分别设于转动件本体71的两端;具体地,转动件本体71靠近第三过水道621的端面凸设有第二凸起72,转动件本体71靠近第五过水道612一端的端面上沿周向均布有若干第三凸起73。第二凸起72和第三凸起73分别顶抵容置腔63两端的腔壁以实现转动件7轴向限位地装设于容置腔63内。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凸起72和第三凸起73均为球形凸起,由于设置第二凸起72和第三凸起73使得转动件7与容置腔63腔壁的接触面积较小,在转动件7转动时,受摩擦力影响,产生磨损的面积也较小,且不易造成转动件本体71磨损,而影响阀的正常使用。

如图6、图7和图10所示,第六过水道711设于转动件本体71上,其中第六过水道711的进水端开口于转动件本体71靠近第五过水道612的一端,第六过水道711的出水端开口于转动件本体71靠近第三过水道621一端的侧壁上。由于第六过水道711的进水端开口于转动件本体71靠近第五过水道612的一端,该端的端面呈环状,因此上述第三凸起73沿周向均布有若干个,在转动件本体71转动时,各第三凸起73受力比较均匀。

其中,如图6、图7和图10所示,第六过水道711的出水端包括沿周向布设于转动件7上的第二过水孔714和第三过水孔715。第二过水孔714和第三过水孔715相接且相互连通。第三过水孔715的开口大小沿远离第二过水孔714的方向逐渐减小。设置第三过水孔715,使得转动件7在转动调节时,流量是渐变的过程。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过水孔714的两侧均设有第三过水孔715,使得转动件7无论沿顺时针还是逆时针转动,都能实现渐变调节的效果。转动件7相对阀体转动时改变第三过水道621和第四过水道622与第六过水道711出水端的连通面积的比例。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转动件本体71位于圆柱段713的外壁上设有第一凸起74。转动件本体71上背离第二过水孔714的侧壁上设有安装槽75。

如图1、图6、图7和图11所示,推钮8沿第一方向D1滑设于滑孔121中。具体的,推钮8包括彼此固接的操作件本体81和第二卡爪82。第二卡爪82与操作件本体81的底壁固接。

如图6和图7所示,传动件9置于推钮8和转动件7之间,以在推钮8滑动时带动转动件7绕第一轴线转动。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置于推钮8和转动件7之间的传动件9,推钮8滑动时通过传动件9将推钮8沿滑动方向的驱动力转换成带动转动件7沿第一轴线转动的力,使得能够通过推钮8的滑动带动转动件7转动改变第三过水道621和第四过水道622与第六过水道711的连通面积的比例,在转动的过程中推力不会受水压的影响,能够始终保持初始的推力。

具体地,如图6和图7所示,传动件9与推钮8固接,通过推钮8带动传动件9沿第一方向D1滑动;且传动件9与转动件7螺旋配合。传动件9上设有与第一凸起74或凹槽斜面配合的螺旋部92,通过简单的结构实现转动件7与传动件9的螺旋配合。在本实施例中,螺旋部92与第一凸起74斜面配合。

在实际使用时,如图6、图7和图11所示,传动件9包括固定部91和螺旋部92。固定部91包括板体911和第四凸柱912。板体911沿第一方向D1延伸。第四凸柱912一端与板体911的中部固接,另一端与螺旋部92的外壁固接。第四凸柱912上设有第二卡槽913,且第二卡槽913贯通板体911。螺旋部92呈环状,其套设于转动件7外。螺旋部92的内壁上设有适于与转动件7上第一凸起74螺旋配合的螺旋槽921。当螺旋部92套设于转动件7上时,第四凸柱912部分伸出容置腔63的开口,板体911位于容置腔63外。第一座体61上的第一凸筋617位于板体911下方,设置第一凸筋617是为了减小板体911与第一座体61的间隙,避免传动件9晃动。

应当理解,传动件9与转动件7的螺旋配合不限于本实施例中的配合方式。例如,将转动件7上的第一凸起74换成螺旋状的槽,将传动件9上的螺旋槽921换成呈螺旋状延伸的凸起。只要能满足,传动件9与转动件7在圆周方向上斜面配合的方式,且这种斜面配合,能够在转动件7轴向限位的情况下,传动件9沿转动件7轴向滑动能够带动转动件7转动的都应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密封件10和第二密封件200套设于转动件7上,在转动件7装设于容置腔63时,第一密封件10和第二密封件200顶抵容置腔63的腔壁,将容置腔63分隔形成沿第一方向D1布设的出水腔6002、转动腔6001和进水腔6003。其中,容置腔63位于第一密封件10和第二密封件200之间的腔体形成转动腔6001,容置腔63的开口与转动腔6001连通。容置腔63靠近第三过水道621的一端与第一密封圈之间的腔体,形成出水腔6002;第三过水道621和第四过水道622的进水端开口于出水腔6002的侧壁。容置腔63靠近进水道的一端与第二密封件200之间的腔体,形成进水腔6003。进水道正对进水腔6003。第六过水道711的进水端位于进水腔6003内,其出水端位于出水腔6002内。

在实际使用时,如图6和图7所示,转动腔6001的内径大于转动件7位于转动腔6001部分的外径,给安装传动件9提供空间。出水腔6002则与转动件7位于出水腔6002内的部分适配。如图6、图7和图9所示,出水腔6002包括沿第一方向D1布设并彼此连通的第一槽629a和第三孔629b,第三孔629b相对第一槽629a更靠近转动腔6001。沿垂直于第一方向D1的方向,第一槽629a的宽度沿背离第三孔629b的方向渐缩。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槽629a呈圆台状,其与转动件本体71的圆台段712适配,第三孔629b为与转动件本体71圆柱段713伸入出水腔6002内的部分适配。这样设置,使得出水腔6002与转动件7端面的间隙尽可能小,若流出过水道出水端的水,漏到出水腔6002内时,不会在出水腔6002内积蓄太多的水。

具体地,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密封件10套设于转动件本体71中圆柱段713靠近圆台段712的位置上。用于使出水腔6002和转动腔6001之间彼此密封。第二密封件200套设于转动件本体71圆柱段713靠近进水道的一端,用于使进水腔6003和转动腔6001之间形成密封。设置第一密封件10和第二密封件200,使得转动腔6001与出水腔6002和进水腔6003之间是密封的状态,使得转动腔6001与水完全隔绝,不会有水进入转动腔6001内,推钮8带动传动件9滑动时,也不会受水压的影响。

如图6和图7所示,固定件包括第一固定件300和第二固定件400。

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固定件300套设于转动件本体71上,并贴靠第一密封件10和第三限位面624设置。当转动件7置于容置腔63内时,第一密封件10的侧壁贴靠第二腔1002的内壁,且第一密封件10夹设于第四限位面625和第一固定件300之间,这样设置能够防止第一密封件10沿第一方向D1滑动。

如图6和图7所示,第二固定件400套设于转动件本体71上,并贴靠第二密封件200和第一限位面613设置。当转动件7置于容置腔63内时,第二密封件200的侧壁贴靠第一腔1001的内壁,且第二密封件200夹设于第二限位面614和第二固定件400之间,这样设置能够防止第二密封件200沿第一方向D1滑动。

如图12所示,弹性封堵件500,其装设于转动件本体71的安装槽75内。

本实施例中切换组件600的装配过程如下:

如图1至图14所示,首先将传动件9的螺旋部92套设于转动件本体71上,并使螺旋部92的螺旋槽921和转动件本体71的第一凸起74螺旋配合。接着,将第一密封件10、第二密封件200、第一固定件300和第二固定件400套设在转动件本体71上。之后,将转动件本体71设置圆台段712的一端插入第二座体62的第四腔623内,并使第一密封件10的侧壁贴靠第四腔623的内壁,且第一密封件10夹设于第四限位面625和第一固定件300之间。接着,将转动件本体71的另一端插入第一座体61的第三腔611内,第一座体61的第一卡槽616和第二座体62的第一卡爪626卡接配合,围合成容置腔63,并使转动件本体71的第二凸起72和第三凸起73分别顶抵容置腔63两端的腔壁,传动件9上的固定部91的第四凸柱912部分伸出容置腔63的开口。第二密封件200的侧壁贴靠第三腔611的内壁,且第二密封件200夹设于第二限位面614和第二固定件400之间。最后,将推钮8的第二卡爪82与固定部91上的第二卡槽913卡接配合,安装完成。

本实施例的切换组件600在使用时:

如图1至图14所示,通过推抵推钮8的操作件本体81,使得推钮8带动传动件9沿第一方向D1滑动。由于转动件7轴向限位地装设于容置腔63内,因此在传动件9沿转动件7的轴向滑动时,转动件7无法跟随传动件9滑动。又由于转动件7和传动件9之间螺旋配合,当转动件7无法滑动时,传动件9在滑动时会带动转动件7转动以改变第三过水道621和第四过水道622与第六过水道711的连通面积的比例,进而调节出水装置第一过水道1003和第二过水道1004与进水道的连通面积的比例。

在现有的通过推钮8调节出水的组件,一般都是通过推钮8带动调节件滑动实现出水调节。这种切换组件600在调节出水时,推动推钮8的力会受水压的影响,比较吃力。与现有技术中滑动调节相比,通过推钮8和传动件9的螺旋配合,并将推钮8与传动件9固接,使得推钮8通过滑动带动转动件7转动,在转动的过程中不会受水压的影响,能够始终保持初始的推力。

图12为切换组件600处于第一出水状态时的示意图,此时第二过水孔714正对第三过水道621的进水端,第六过水道711和第三过水道621的连通面积最大,弹性封堵件500将第四过水道622的进水端封堵,此时切换组件600处于第三过水道621出水的状态。

图13为切换组件600处于第二出水状态时的示意图,此时第二过水孔714两侧的第二过水口分别与第三过水道621和第四过水道622连通,此时切换组件600处于第三过水道621和第四过水道622均出水的状态。

图14为切换组件600处于第三出水状态时的示意图,此时第二过水孔714正对第四过水道622的进水端,第六过水道711和第四过水道622的连通面积最大,弹性封堵件500将第三过水道621的进水道封堵,此时切换组件600处于第四过水道622出水的状态。

如图12至图14,当转动件7转动于图12所示的位置和图14所示的位置之间,第三过水道621和第四过水道622与第六过水道711之间的连通面积的比例是发生变化。

本实施例的花洒在装配时:

如图1至图14所示,首先将切换组件600除了推钮8外的其余零部件全部安装好,然后将这部分从花洒本体1手柄部12与安装腔111连通处装进手柄部12内,并使第三过水道621和第四过水道622伸出手柄部12,使传动件9第四凸柱912上的第二卡槽913朝向手柄部12上的滑孔121。接着,将推钮8的第二卡爪82伸入滑孔121与第二卡槽913卡接配合。之后,将进水管5安装在手柄部12的内腔,使进水管5与手柄部12内腔连通的一端与切换组件600的第五过水道612连通。

接着,将分水盘2先安装在花洒本体1的安装腔111内,并使切换组件600的第三过水道621插入分水盘2的第一孔23内,第四过水道622插入分水盘2的第二孔24内。之后,将过水件3安装在分水盘2背离安装腔111开口的一侧,将出水面盖4盖设在安装腔111的开口处。通过螺钉依次穿过出水面盖4、过水件3和分水盘2三者的安装孔,与花洒本体1安装腔111内的安装柱112螺接,以将出水面盖4、过水件3和分水盘2三者固定在花洒本体1上。

本实施例的花洒在使用时:

如图1至图14所示,花洒内的连通水路分为以下两条:

第一连通水路为:水进入进水管5,从第五过水道612进入第六过水道711,接着从第六过水道711进入第三过水道621,进入第三过水道621的水,从第一过水道1003进入第一腔1001后从出水孔45流出。

第二连通水路为:水进入进水管5,从第五过水道612进入第六过水道711,接着从第六过水道711进入第四过水道622,进入第四过水道622的水,从第二过水道1004进入第二腔1002后,从第二腔1002的第一过水孔34流至对应的出水孔45,从对应出水孔45流出。

通过推动推钮8带动转动件7转动,调节第三过水道621和第四过水道622与第六过水道711的连通面积的比例。当切换组件600位于图12所示的状态时,只有第三过水道621出水,此时只有上述的第一连通水路连通,出水孔45流出的水只有从第一过水道1003进入第一腔1001内的水,此时花洒为直出水的状态,颗粒度最大,即如图15所示的花洒出水颗粒变化图中最上面的出水状态。

当切换组件600位于图13所示的状态时,第三过水道621和第四过水道622均出水,此时上述的第一连通水路和第二连通水路均连通。流出每个出水孔45的水均包括第一过水道1003进入第一腔1001的水和从第二过水道1004进入第二腔1002并从第一过水孔34倾斜进入出水孔45并撞击出水孔45孔壁的水。两种水在一个出水孔45内混合,形成颗粒水,即如图15所示的花洒出水颗粒变化图中中间的出水状态。

通过推动推钮8带动转动件7转动于图12和图14所示的两种状态之间,此时第三过水道621和第四过水道622与第六过水道711的连通面积的比例不断变化,使得第一过水道1003和第二过水道1004与进水道的连通面积的比例不断变化。出水孔45内两组水的比例不同,将导致出水孔45出水颗粒的大小发生变化。从第二过水道1004进入第二腔1002的比例越高,则说明倾斜进入出水孔45内的水越多,两种水的碰撞越激烈,产生的混合水颗粒度越小。反之,颗粒度越大。

通过推钮8带动转动件7转动于图14所示的状态,只有第四过水道622出水,此时只有上述的第二连通水路连通,出水孔45流出的水只有从第二过水道1004进入第二腔1002,并从第一过水孔34流至对应的出水孔45。此时,进入出水孔45内的只有于倾斜水,其碰撞程度最高,产生的混合水颗粒度最小,即如图15所示的花洒出水颗粒变化图中最下面的出水状态。

本实施例的花洒,在本体100内通过设置第一腔1001和第二腔1002分别连通的第一过水道1003和第二过水道1004,并通过切换组件600调节第一过水道1003和第二过水道1004与进水道的连通面积的比例,调节进入第一腔1001和第二腔1002内水的比例。由于第一过水孔34连通第一腔1001和第二腔1002,使得第二腔1002内的水能够通过第一过水孔34进入第一腔1001。第一过水孔34的出水方向朝向对应出水孔45的孔壁,因此第一过水孔34的出水能够撞击出水孔45的孔壁,进行打散。由于第一腔1001与出水孔45连通,第一腔1001和第二腔1002的水可以同时从出水孔45流出去。若水全部进入第一腔1001,则出水孔45为直出水,当调节切换组件600使得进入第二腔1002内的水越多,则被打散的水越多出水孔45出水的颗粒度就越小,实现水颗粒度的无级调节。

实施例二:

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出水装置,其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本体100的出水面盖4中,只有部分出水孔45与第一过水孔34对应设置;其余均与实施例一相同。

本实施例的出水装置的安装过程与实施例一相同。

本实施例出水装置在使用时:

本实施例的出水装置与实施例一具有一样的第一连通水路和第二连通水路。

当切换组件600位于图12所示的状态时,只有第三过水道621出水,此时只有上述的第一连通水路连通,出水孔45流出的水只有从第一过水道1003进入第一腔1001内的水,此时花洒为直出水的状态,颗粒度最大。

当切换组件600位于图13所示的状态时,第三过水道621和第四过水道622均出水,此时上述的第一连通水路和第二连通水路均连通。与第一过水孔34对应的出水孔45流出的水包括第一过水道1003进入第一腔1001的水和从第二过水道1004进入第二腔1002并从第一过水孔34倾斜进入出水孔45并撞击出水孔45孔壁的水;两种水在与第一过水孔34对应的各出水孔45内混合,形成颗粒水。没有与第一过水孔34对应的出水孔45,流出的水只有从第一过水道1003进入第一腔1001的水,为正常的直出水。这时出水装置既有直出水又有颗粒水。

通过推动推钮8带动转动件7转动于图12和图14所示的两种状态之间,此时第三过水道621和第四过水道622与第六过水道711的连通面积的比例不断变化,使得第一过水道1003和第二过水道1004与进水道的连通面积的比例不断变化。与第一过水孔34对应的出水孔45内两种水的比例不同,将导致与第一过水孔34对应的出水孔45出水颗粒的大小发生变化。从第二过水道1004进入第二腔1002的比例越高,则说明倾斜进入与第一过水孔对应的出水孔45内的水越多,两种水的碰撞越激烈,产生的混合水颗粒度越小。反之,颗粒度越大。同理,水进入第二腔1002的比例越高,则进入第一腔1001内的水越少,没有与第一过水孔34对应的出水孔45,出水量减小。反之,没有与第一过水孔34对应的出水孔45的出水量增多。

通过推钮8带动转动件7转动于图14所示的状态,只有第四过水道622出水,此时只有上述的第二连通水路连通,出水孔45流出的水只有从第二过水道1004进入第二腔1002,并从第一过水孔34流至对应的出水孔45。此时,只有与第一过水孔34的出水孔45出水,只有颗粒水,且在这个状态下水的碰撞程度最高,产生的混合水颗粒度最小。

实施例三:

如图16至图19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和二的区别在于,分水盘2的结构、切换组件600的结构和进水道的结构不一样。在本实施例中,进水道包括彼此连通的第一水道和集水腔2512。集水腔2512与第一过水道1003和第二过水道1004均连通。

与实施例一中一样,如图16所示,分水盘2与过水件3围合形成第二腔1002。分水盘2包括分水盘本体21和进水座25。分水盘本体21与过水件3围合形成第二腔1002,进水座25凸设于分水盘本体21背离过水件3的一侧。如图17和19所示,进水座25包括彼此固接进水座本体251、插接部252、第一盖板253和第二盖板254。进水座本体251为开口背离安装腔111开口的座体,其设有开口背离安装腔111开口的环形水槽2511和集水腔2512。插接部252在分水盘2装设于安装腔111内时,插接于花洒本体1手柄部12的内腔,并设有与进水管5连通的进水孔2521。

如图17和19所示,进水孔2521与环形水槽2511连通共同形成第一水道。环形水槽2511环绕集水腔2512设置。集水腔2512的侧壁上设有若干连通第一水道和集水腔2512的通水孔2513,通水孔2513倾斜设置。集水腔2512的底壁上设有第四孔2515和与第二腔1002连通的第二过水道1004。第四孔2515与过水件3上第二环壁32的内孔连通共同形成第一过水道1003。集水腔2512的底壁上还凸设有凸轴2514。

如图17所示,第一盖板253用于遮盖集水腔2512的开口,第二盖板254用于遮盖进水座本体251的开口。

如图18所示,切换组件600包括彼此固接的叶轮700和阻挡部800。叶轮700装设于集水腔2512内,并适于相对集水腔2512的腔壁转动。具体地,叶轮700插设于凸轴2514上,与集水腔2512的腔壁转动连接。阻挡部800包括若干阻挡板8001,各阻挡板8001设于叶轮700两叶片之间,以遮蔽叶轮700两叶片之间的间隙。各阻挡板8001连续设于叶轮700多个叶片之间的间隙内,形成一个扇形的阻挡区域。

如图15至图18所示,从第一水道进入集水腔2512的水带动叶轮700转动,以使阻挡部800转动,调节第一过水道1003和第二过水道1004与集水腔2512的连通面积的比例。通水孔2513倾斜设置,对水流进行导向,以引导叶轮700转动,能够使得叶轮700转动更快。

如图15至图18所示,本实施例的花洒在使用时,水流从进水管5进入进水孔2521,然后从进水孔2521进入环形水槽2511。环形水槽2511内的水通过通水孔2513进入集水腔2512内,引导叶轮700转动。在叶轮700转动的过程中,阻挡部800随着叶轮700不断的转动,集水腔2512内水进入第一过水道1003和第二过水道1004的比例不断变化,使得水进入第一腔1001和第二腔1002的水比例不断变化。在本实施例中,借助水的冲击力,带动叶轮700转动实现自动调节第一过水道1003和第二过水道1004与进水道的连通比例。

上述说明书和实施例的描述,用于解释本发明保护范围,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通过本发明或上述实施例的启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结合公知常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和/或现有技术,通过合乎逻辑的分析、推理或有限的试验可以得到的对本发明实施例或其中一部分技术特征的修改、等同替换或其他改进,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分类

06120114705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