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点胶阀及点胶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20:01:23


一种点胶阀及点胶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电路板组装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点胶阀,此外还涉及一种点胶方法。

背景技术

在电路板生产贴片过程中,通常需要用到红胶点胶固定贴片元件,以防止在电路板进行二次回流时出现掉件的情况。

在点胶时通常需要用到点胶设备,而点胶阀是点胶设备中的关键部件。

现有技术中的点胶阀在点胶时,由于对点胶阀的供胶通常是连续性的供胶,而点胶时的出胶是间歇性的,因此,会出现点胶阀中的胶料的内部压力发生间歇性的增大和减小,从而容易出现出胶量不稳定的情况,会使得贴片元件两侧的胶量不一样,出现贴片元件焊接后倾斜甚至是偏移的情况,降低了生产质量。

有鉴于此,需要提供一种点胶阀。

发明内容

为了改善上述的缺陷,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点胶阀。

本申请所提供的一种点胶阀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点胶阀,包括总驱动组件、点胶驱动组件、挤胶驱动组件、出胶组件以及供胶组件;所述点胶驱动组件包括点胶撞针;所述供胶组件包括供胶管桶;所述挤胶驱动组件包括挤胶撞针、泵油腔、油箱和液压缸,所述泵油腔中设有与所述挤胶撞针相连接的泵油活塞,所述油箱与所述泵油腔连接,所述泵油腔还与所述液压缸连接,以能够向所述液压缸中泵送液压油,所述液压缸包括伸缩杆以及能够置于所述供胶管桶内的挤胶活塞;所述出胶组件包括胶料容纳腔和出胶口,所述供胶管桶通过供胶管道与所述胶料容纳腔连接,所述点胶撞针置于所述胶料容纳腔内的一端连接有点胶活塞;所述总驱动组件包括两组驱动撞针和驱动单元,其中一组的所述驱动单元能够驱动所述驱动撞针撞击所述点胶撞针,另一组的所述驱动单元能够驱动所述驱动撞针撞击所述挤胶撞针,且所述点胶撞针带动所述点胶活塞所泵送出的胶的量与所述挤胶撞针带动所述泵油活塞所泵送出的液压油的量一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每个驱动单元和驱动撞针能够形成一组驱动组件,从而使得挤胶撞针以及点胶撞针有各自对应的驱动组件,从而能够实现对点胶和挤胶(向出胶组件供胶)的单独控制,以及主动式的供胶,且由于点胶撞针带动点胶活塞所泵送出的胶的量与挤胶撞针带动泵油活塞所泵送出的液压油的量一致,因此,能够实现每次点胶的用胶量与每次向出胶组件供胶的供胶量一致,从而能够实现出胶组件中的胶料容纳腔内的压力稳定,以能够实现点胶量的稳定。

具体地,当其中一组所述驱动单元带动所述驱动撞针撞击所述点胶撞针时,另一组的所述驱动单元带动所述驱动撞针远离所述挤胶撞针;且当其中一组所述驱动单元带动所述驱动撞针远离所述点胶撞针时,另一组的所述驱动单元带动所述驱动撞针撞击所述挤胶撞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在驱动撞针撞击点胶撞针,从而由点胶撞针带动点胶活塞推出胶料容纳腔内的胶料进行点胶的过程中,另一组的驱动撞针远离挤胶撞针,从而不会形成对胶料容纳腔内的供胶,不会出现点胶量异常增多的情况;而在驱动撞针远离点胶撞针,使得该点胶撞针带动点胶活塞复位的过程中,另一组的驱动撞针将撞击挤胶撞针,以通过挤胶撞针带动泵油活塞向液压缸中泵油,并最终通过液压缸带动挤胶活塞移动实现向胶料容纳腔内供胶,从而能够使得向胶料容纳腔内供给的胶料刚好能够填补点胶活塞复位后在胶料容纳腔中形成的空间,以能够使得下一次的点胶量与上一次一致,点胶量更加稳定。

具体地,所述驱动单元包括气缸,所述气缸内设有适于容纳所述驱动撞针的撞针容纳腔,所述撞针容纳腔的一端设有行程调节螺栓,另一端设有适于所述驱动撞针穿过的通孔结构;所述行程调节螺栓与所述驱动撞针之间设有预压缩弹簧,所述撞针容纳腔上靠近所述通孔结构所在的一端的侧壁处设有进气口,所述气缸经由所述进气口与高压气源连接,以在所述高压气源向所述撞针容纳腔供气时,所述驱动撞针向所述行程调节螺栓处移动,并在所述高压气源不向所述撞针容纳腔供气时,所述驱动撞针能够在所述驱动撞针的驱动下向所述通孔结构处移动,形成对所述挤胶撞针以及所述点胶撞针的撞击。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实现点胶量的调节,且能够以弹簧驱动和气动复位的方式实现驱动撞针的往复移动,使得驱动撞针对挤胶撞针以及点胶撞针的撞击更加稳定可靠。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撞针置于所述撞针容纳腔内的一端设有撞针活塞,所述撞针活塞包括活塞大径段和活塞小径段,以能够经由所述活塞大径段与所述预压缩弹簧抵接,并能够经由所述活塞小径段与所述撞针容纳腔中所述通孔结构所在的通孔端面抵接,所述活塞大径段与所述撞针容纳腔的侧壁之间设有密封件,所述活塞大径段与所述通孔端面之间形成有进气腔,所述进气口与所述进气腔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实现由高压气源带动驱动撞针的移动,且能够不串气,保证高压气源驱动的可靠性。

具体地,所述通孔结构包括通孔小径段和通孔大径段,所述通孔大径段中设有导向套,所述通孔小径段中设有适于安装密封件的密封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保证驱动撞针移动过程中不发生倾斜,且能够保证进气腔的密封性,从而能够使得高压气源驱动,进而能够保证驱动撞针移动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挤胶撞针与所述泵油腔之间设有挤胶回弹弹簧,所述油箱与所述泵油腔之间设有单向阀,所述泵油腔与所述液压缸之间设有单向阀,使所述油箱中的所述液压油只能顺次经过泵油腔流向所述液压缸;所述液压缸上还设有与所述油箱连接的泄压管路,且所述泄压管路中设有通断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在挤胶撞针回弹的过程中,只有油箱中的液压油会流向泵油腔中,而已经泵入到液压缸中的液压油则不会反流到泵油腔中,从而能够保证挤胶活塞的位置不发生变化,进而能够保证下一次向胶料容纳腔的供胶量与上一次一致,供胶的稳定性更好。

进一步地,所述胶料容纳腔与所述点胶撞针之间设有点胶回弹弹簧,所述供胶管道与所述胶料容纳腔之间设有单向阀,使得所述供胶管桶中的胶料只能自该供胶管桶中流向所述胶料容纳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在点胶的过程中,胶料容纳腔内的胶料不会反流到供胶管桶中,以使得点胶量更加稳定。

进一步地,所述出胶口处设有硬质网板和弹性瓣膜,所述硬质网板设于靠近所述胶料容纳腔的一侧,所述弹性瓣膜设于远离所述胶料容纳腔的一侧,且所述弹性瓣膜在向所述胶料容纳腔内弯曲变形时,能够抵接在所述硬质网板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点胶活塞向出胶口处移动进行点胶的过程中,胶料将会顺次通过硬质网板和弹性瓣膜,且弹性瓣膜将会向远离胶料容纳腔的方向弯曲形变,以形成能够让胶料通过的开口,而在点胶活塞向远离出胶口的方向移动的过程中,胶料容纳腔内将会形成负压,使得弹性瓣膜将会向胶料容纳腔内弯曲形变,直至贴合在硬质网板上将硬质网板上的孔洞全部封闭,实现胶料的夹断,能够减少胶料出现拉丝等情况,从而能够保证点胶量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气缸上还连接有管桶支架,所述管桶支架包括卡环和限位螺栓,所述卡环上设有与所述限位螺栓相匹配的内螺纹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实现对不同规格的供胶管桶的加装固定。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点胶方法,其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点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确定点胶线:将电路板基板上需要贴装电子元件的区域记为贴装区域,且所述电子元件正好覆盖所述贴装区域,则将围成所述贴装区域的轮廓线记为点胶线;

点胶:利用点胶机在所述点胶线上点上若干不连续的点状的液态红胶,且所述液态红胶的一部分位于所述贴装区域的内侧,另一部分位于所述贴装区域的外侧,所述点胶机中包括点胶阀,且所述点胶阀为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点胶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子元件在焊接的过程中,位于点胶线上的液态红胶将会固结,以形成对电子元件的承托以及限位,使得电子元件不易发生偏移,且若是电路板的两面均有贴装的电子元件,则能够保证在对另一面的电子元件进行焊接时,已焊接完成的一面上的电子元件不易掉落。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两组驱动单元和驱动撞针能够分别对挤胶撞针和点胶撞针进行驱动控制,从而能够实现对点胶和挤胶(向出胶组件供胶)的单独控制,以及主动式的供胶,由于点胶撞针带动点胶活塞所泵送出的胶的量与挤胶撞针带动泵油活塞所泵送出的液压油的量一致,因此,能够实现每次点胶的用胶量与每次向出胶组件供胶的供胶量一致,且在驱动撞针撞击点胶撞针,从而由点胶撞针带动点胶活塞推出胶料容纳腔内的胶料进行点胶的过程中,另一组的驱动撞针远离挤胶撞针,从而不会形成对胶料容纳腔内的供胶,而在驱动撞针远离点胶撞针,使得该点胶撞针带动点胶活塞复位的过程中,另一组的驱动撞针将撞击挤胶撞针,以通过挤胶撞针带动泵油活塞向液压缸中泵油,并最终通过液压缸带动挤胶活塞移动实现向胶料容纳腔内供胶,从而能够使得向胶料容纳腔内供给的胶料刚好能够填补点胶活塞复位后在胶料容纳腔中形成的空间,以使得胶料容纳腔内的压力保持稳定,从而能够使得点胶量更加稳定;

2、电子元件在焊接的过程中,不易发生偏移,且若是电路板的两面均有贴装的电子元件,则能够保证在对另一面的电子元件进行焊接时,已焊接完成的一面上的电子元件不易掉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的一种高效冷却塔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的一种高效冷却塔的侧视图。

图3是图2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4是图2中B-B方向的剖视图。

图5是图3中C区域的放大图。

图6是图5中D-D方向的剖视图。

图7是图5中E-E方向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11、驱动撞针;111、撞针活塞;1111、活塞大径段;1112、活塞小径段;12、驱动单元;121、气缸;1211、行程调节螺栓;1212、预压缩弹簧;1213、进气口;1214、导向套;21、点胶撞针;22、点胶活塞;23、点胶回弹弹簧;31、挤胶撞针;32、泵油腔;321、泵油活塞;33、油箱;34、液压缸;341、伸缩杆;342、挤胶活塞;35、挤胶回弹弹簧;41、胶料容纳腔;42、出胶口;43、硬质网板;44、弹性瓣膜;5、供胶管桶;6、供胶管道;71、卡环;72、限位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7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点胶阀。

参照图1和图2,一种点胶阀,包括总驱动组件、点胶驱动组件、挤胶驱动组件、出胶组件以及供胶组件;其中,点胶驱动组件包括点胶撞针21;供胶组件包括供胶管桶5;且如图3和图4所示,挤胶驱动组件包括挤胶撞针31、泵油腔32、油箱33和液压缸34,在泵油腔32中设有与挤胶撞针31相连接的泵油活塞321,油箱33与泵油腔32连接,泵油腔32还与液压缸34连接,以能够向液压缸34中泵送液压油,且液压缸34包括伸缩杆341以及能够置于供胶管桶5内的挤胶活塞342;出胶组件包括胶料容纳腔41和出胶口42,供胶管桶5通过供胶管道6与胶料容纳腔41连接,点胶撞针21置于胶料容纳腔41内的一端连接有点胶活塞22。

总驱动组件包括两组驱动撞针11和驱动单元12,其中一组的驱动单元12能够带动相对应的驱动撞针11撞击点胶撞针21,另一组的驱动单元12能够带动相对应的驱动撞针11撞击挤胶撞针31,具体地,是在其中一组的驱动单元12带动驱动撞针11撞击点胶撞针21时,另一组的驱动单元12带动驱动撞针11远离挤胶撞针31,也即是在驱动撞针11撞击点胶撞针21,从而由点胶撞针21带动点胶活塞22推出胶料容纳腔41内的胶料进行点胶的过程中,另一组的驱动撞针11远离挤胶撞针31,从而不会形成对胶料容纳腔41内的供胶;而当其中一组的驱动单元12带动驱动撞针11远离点胶撞针21时,另一组的驱动单元12带动驱动撞针11撞击挤胶撞针31,以通过挤胶撞针31带动泵油活塞321向液压缸34中泵油,并最终通过液压缸34带动挤胶活塞342移动实现向胶料容纳腔41内主动供胶,且由于点胶撞针21带动点胶活塞22所泵送出的胶的量与挤胶撞针31带动泵油活塞321所泵送出的液压油的量一致,因此能够使得向胶料容纳腔41内供给的胶料可以刚好填补点胶活塞22复位后在胶料容纳腔41中形成的空间,以能够使得下一次的点胶量与上一次一致,点胶量更加稳定。

具体地,参照图3 和图4,在本申请的点胶阀的一种实施例中,驱动单元12可设置为包括气缸121,在气缸121内设有适于容纳驱动撞针11的撞针容纳腔,撞针容纳腔的一端设有行程调节螺栓1211,以能够通过转动行程调节螺栓1211实现对驱动撞针11的行程的调节,也即是能够实现点胶撞针21以及挤胶撞针31的形成的调节,从而能够实现对单次的点胶量以及单次的供胶量的调节;撞针容纳腔的另一端设有适于驱动撞针11穿过的通孔结构,在行程调节螺栓1211与驱动撞针11之间设有预压缩弹簧1212,驱动撞针11具体设置为且置于撞针容纳腔内的一端设有撞针活塞111,撞针容纳腔上靠近通孔结构所在的一端的侧壁处设有进气口1213。

撞针活塞111可具体设置为包括活塞大径段1111和活塞小径段1112,以能够经由活塞大径段1111与预压缩弹簧1212抵接,并能够经由活塞小径段1112与撞针容纳腔中的通孔结构所在的通孔端面抵接,且在活塞大径段1111与撞针容纳腔的侧壁之间设有密封件,使得活塞大径段1111与通孔端面之间能够形成进气腔,而通孔结构则具体包括通孔小径段和通孔大径段,在通孔大径段中设有导向套1214,且在通孔小径段中设有适于安装密封件的密封槽,以能够保证进气腔不会向外串气,从而能够保证高压气源驱动的可靠性;且进气腔与进气口1213连接,并通过进气口1213与高压气源连接,使得在高压气源向撞针容纳腔供气时,驱动撞针11向行程调节螺栓1211处移动,并在高压气源不向撞针容纳腔供气时,驱动撞针11能够在驱动撞针11的驱动下向通孔结构处移动,形成对挤胶撞针31或是对点胶撞针21的撞击,以实现点胶或是供胶;以弹簧驱动和气动复位的方式实现驱动撞针11的往复移动,使得驱动撞针11的复位更加迅速,从而能够提高点胶的速度,且能够保证驱动撞针11移动过程中不易发生倾斜,使得驱动撞针11移动的可靠性与稳定性更高。

进一步地,参照图3和图4,在本申请的点胶阀的一种实施例中,挤胶撞针31与泵油腔32之间设有挤胶回弹弹簧35,从而在驱动撞针11远离挤胶撞针31时,挤胶撞针31能够在挤胶回弹弹簧35的作用下复位,进而能够带动泵油腔32内的泵油活塞321复位,以能够将油箱33中的液压油吸取到泵油腔32中,并在驱动撞针11撞击挤胶撞针31时,挤胶撞针31带动泵油活塞321将泵油腔32内的液压油泵送至液压缸34中,以能够驱动括伸缩杆341推动挤胶活塞342,使得供胶管桶5内的胶料能够供向胶料容纳腔41实现供胶。

需要注意的是,在油箱33与泵油腔32之间应当设置有单向阀(图中未示出),泵油腔32与液压缸34之间应当设有单向阀(图中未示出),使油箱33中的液压油只能顺次经过泵油腔32流向液压缸34,从而在挤胶撞针31回弹的过程中,只有油箱33中的液压油会流向泵油腔32中,而已经泵入到液压缸34中的液压油则不会反流到泵油腔32中,从而能够保证挤胶活塞342的位置不发生变化,进而能够保证下一次向胶料容纳腔41的供胶量与上一次一致,供胶的稳定性更好。

此外,在液压缸34上还设有与油箱33连接的泄压管路(图中未示出),且在泄压管路中设有通断阀(图中未示出),从而当液压缸34中的伸缩杆341未达到最大行程(或是供胶管桶5内的胶料未被全部挤出)时,需要将通断阀保持常闭,且在液压缸34中的伸缩杆341达到最大行程(或是供胶管桶5内的胶料被全部挤出)时,将通断阀打开使得液压缸34能够与油箱33连通实现泄压,并可手动将伸缩杆341缩回复位。

进一步地,参照图3和图4,在本申请的点胶阀的一种实施例中,胶料容纳腔41与点胶撞针21之间设有点胶回弹弹簧23,从而在驱动撞针11远离点胶撞针21时,点胶撞针21能够在点胶回弹弹簧23的作用下复位,进而能够带动胶料容纳腔41内的点胶活塞22复位,并在驱动撞针11撞击点胶撞针21时,点胶撞针21带动点胶活塞22将胶料容纳腔41内的胶料从点胶口处挤出实现点胶;需要注意的是,在供胶管道6与胶料容纳腔41之间应当设有单向阀,使得供胶管桶5中的胶料只能自该供胶管桶5中流向胶料容纳腔41,使得在点胶的过程中,胶料容纳腔41内的胶料不会反流到供胶管桶5中,以使得点胶量更加稳定。

进一步地,参照图5,在本申请的点胶阀的一种实施例中,可在出胶口42处设置硬质网板43和弹性瓣膜44,其中,硬质网板43设于靠近胶料容纳腔41的一侧,弹性瓣膜44设于远离胶料容纳腔41的一侧,如图6和图7所示,在硬质网板43上设有多个能够供胶料通过的孔洞结构,弹性瓣膜44贴靠在硬质网板43上远离胶料容纳腔41的一侧,并设置为能够将硬质网板43上的所有孔洞结构进行覆盖,从而在点胶活塞22向出胶口42处移动进行点胶的过程中,胶料将会顺次通过硬质网板43和弹性瓣膜44,且弹性瓣膜44将会向远离胶料容纳腔41的方向弯曲形变,以形成能够让胶料通过的开口;而在点胶活塞22向远离出胶口42的方向移动的过程中,胶料容纳腔41内将会形成负压,使得弹性瓣膜44将会向胶料容纳腔41内弯曲形变,也即是直接贴合在硬质网板43上,并能够将硬质网板43上的孔洞结构全部封闭,实现胶料的夹断并能够防止空气进入胶料容纳腔41,能够减少胶料出现拉丝等情况,从而能够保证点胶量的稳定性;当然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的油箱33与泵油腔32之间的单向阀、泵油腔32与液压缸34之间的单向阀以及供胶管道6与胶料容纳腔41之间的单向阀同样可以采用上述的硬质网板43与弹性瓣膜44的结构形式。

进一步地,参照图2和图3,在本申请的点胶阀的一种实施例中,气缸121上还连接有管桶支架,该管桶支架可设置为包括卡环71和限位螺栓72,且卡环71上设有与限位螺栓72相匹配的内螺纹孔,以能够通过限位螺栓72与内螺纹孔之间的配合实现对不同规格的供胶管桶5的加装固定。

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一种点胶方法。

一种点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确定点胶线:将电路板基板上需要贴装电子元件的区域记为贴装区域,且电子元件正好覆盖给贴装区域,则将围成给贴装区域的轮廓线记为点胶线;

点胶:利用点胶机在点胶线上点上若干不连续的点状的液态红胶,且液态红胶的一部分位于贴装区域的内侧,另一部分位于贴装区域的外侧,在该点胶机中包括点胶阀,且该点胶阀为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点胶阀。

以贴装区域为矩形为例,则点胶线也是矩形的,若是该矩形的点胶线的长宽均小于等于5mm,则可将红胶点在该点胶线对应的贴装区域中,或者点胶线中较长的一对长边的中部,且液态红胶的一部分位于贴装区域的内侧,另一部分位于贴装区域的外侧;若是该矩形的点胶线的长宽均大于5mm,则可在点胶线的每一条边的中部点上红胶,且液态红胶的一部分位于贴装区域的内侧,另一部分位于贴装区域的外侧;使得电子元件在焊接的过程中,位于点胶线上的液态红胶将会固结,以形成对电子元件的承托(即是保证电子元件与电路板之间的间隙)以及限位(即是固结的红胶将会与电子元件的侧边相抵接形成限位),使得电子元件不易发生偏移,且若是电路板的两面均有贴装的电子元件,则能够保证在对另一面的电子元件进行焊接时,已焊接完成的一面上的电子元件不易掉落,使得生产出的电路板质量能够更高。

本申请实施例的点胶阀的实施原理为:设置两组驱动单元12和驱动撞针11以分别对挤胶撞针31和点胶撞针21进行驱动控制,从而能够实现对点胶和挤胶(向出胶组件供胶)的单独控制,以及实现主动式的供胶;由于点胶撞针21带动点胶活塞22所泵送出的胶的量与挤胶撞针31带动泵油活塞321所泵送出的液压油的量一致,因此,能够实现每次点胶的用胶量与每次向出胶组件供胶的供胶量一致,且在驱动撞针11撞击点胶撞针21,从而由点胶撞针21带动点胶活塞22推出胶料容纳腔41内的胶料进行点胶的过程中,另一组的驱动撞针11远离挤胶撞针31,因此,不会形成对胶料容纳腔41内的供胶,而在驱动撞针11远离点胶撞针21,使得该点胶撞针21带动点胶活塞22复位的过程中,另一组的驱动撞针11将撞击挤胶撞针31,以通过挤胶撞针31带动泵油活塞321向液压缸34中泵油,并最终通过液压缸34带动挤胶活塞342移动实现向胶料容纳腔41内供胶,因此,能够使得向胶料容纳腔41内供给的胶料刚好能够填补点胶活塞22复位后在胶料容纳腔41中形成的空间,以能够使得胶料容纳腔41内的压力保持稳定,从而能够使得点胶量更加稳定。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分类

06120116546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