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铝合金边框注胶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20:01:55


铝合金边框注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铝合金门窗加工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用于铝合金门窗边框加工的注胶装置。

背景技术

铝合金门窗在生产加工过程中,通常将铝合金型材进行切断,然后通过销钉将型材组成一个矩形的铝合金边框结构。为了提高边框结构的稳定性以及型材拼接处的密封性,往往需要在边框四个直角连接处进行注胶处理。

现有铝合金边框的注胶过程仍采用手工注胶,作业人员手持注胶器将其插入到边框侧端的注胶孔中,然后向注胶器施加挤压力使得胶体通过注胶孔进入到型材拼接处的内腔中,直至胶体从另一侧端的出胶孔中溢出,则表示此型材拼接处注胶完成。传统手工注胶的过程不仅劳动强度大、作业效率低,而且当胶体从出胶孔中溢出时,并不等于型材拼接处的内腔中填满胶体,尤其是向下注胶的过程,其胶体会在重力作用下从出胶孔中流出,此时型材拼接处的胶体未被填满,导致型材拼接处的缝隙未被胶体密封,最终致使得到的铝合金边框密封防水性差。针对现有人工手动注胶的上述不足,本申请提出了一种能够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铝合金边框注胶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于提供了一种用于铝合金门窗边框加工的注胶装置,以解决现有人工对铝合金门窗边框进行手动注胶时所存在的劳动强度大、作业效率低以及无法保证型材连接处内腔进行充分填满而导致密封防水性差的问题。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铝合金边框注胶装置,包括边框定位单元和控制器,所述边框定位单元中设置有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包括贯穿边框定位单元下端设置的传动座,所述传动座的左右两端均设置有移动架,传动座中设置有实现两个移动架相互靠近或远离的传动组件,所述移动架的上端设置有纵板,每个纵板的前后两端均设置有与边框前后两端的注胶孔相对齐的注胶机构;

所述纵板的前后两端均设置有注胶量感应组件,所述注胶量感应组件包括块体,所述块体朝向边框定位单元的侧面设置有导向筒和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通过弹簧连接有位于导向筒中的移动块,所述移动块上连接有伸出导向筒的感应杆,感应杆的外端设置有与边框左右侧端的出胶孔相对齐且适配的柱塞件。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设置,所述边框定位单元包括箱座和座架,所述箱座的上表面设置有用于放置铝合金边框的托板,所述座架的上端设置有第一伸缩件,所述第一伸缩件的下端连接有与托板上下对齐的压板。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设置,所述传动组件包括平行设置在传动座中的双向丝杆和导向件,且双向丝杆的一端连接有丝杆电机,所述移动架的下端与导向件相匹配且设置有与双向丝杆相匹配的螺纹孔或丝杆螺母。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设置,所述纵板的前后两端均设置有端板,所述注胶机构包括设置在端板上的支架,所述支架的端部设置第二伸缩件,第二伸缩件的端部连接有沿支架上滑轨设置的胶筒固定件,所述胶筒固定件上设置有胶筒,胶筒朝向边框定位单元的端部设置有注胶嘴,远离注胶嘴一端的胶筒固定件上设置有用于实现胶筒挤胶的挤胶驱动件。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设置,所述挤胶驱动件包括丝杆升降机,所述丝杆升降机伸至胶筒中的端部连接有挤压板,所述丝杆升降机中的驱动电机和压力传感器均与控制器电性连接。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设置,所述纵板包括左臂段和右臂段,所述左臂段和右臂段的端部均连接有L型移动板,两个所述L型移动板的外部设置有传动箱,所述传动箱上设置有实现左臂段和右臂段相向或向背移动的齿轮传动组件。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两个所述L型移动板平行设置在传动箱中,且两个L型移动板的相对侧面上设置有齿面,所述传动箱上设置有齿轮电机,齿轮电机的电机轴上设置有与两个齿面同时啮合的动力齿轮。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设置,所述左臂段和右臂段上均设置有移动槽,所述块体活动设置在移动槽中,且导向筒通过移动槽对应的条形口朝向托板设置,所述移动槽的端部螺纹连接有作用于块体的第一调节螺杆。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设置,所述左臂段和右臂段的另一端部均螺纹连接有用于调节注胶机构位置的第二调节螺杆。

本发明公开的注胶装置在对铝合金门窗边框进行注胶处理时,将铝合金门窗边框由边框定位单元进行夹持固定,并使得固定后的边框左右两侧端上的出胶孔与注胶量感应组件相对齐。

接着启动传动组件使得两个移动架相互靠近,直至注胶量感应组件中的柱塞件插入到边框侧端的出胶孔中将其堵塞,然后启动注胶机构,通过注胶机构中的第二气缸将注胶嘴朝着边框端部的注胶孔中推入,再启动挤胶驱动件来对胶筒内部的底座进行推动,实现挤胶过程。

随着挤胶过程过程的进行,胶体会从注胶嘴中排出并从注胶孔中进入到边框型材的连接处内腔中,将其内腔填满。由于出胶孔被柱塞件密封,并在不断挤胶的作用下其迫使胶体向型材连接处的缝隙中流动,从而将缝隙完全密封。最后随着挤胶过程中的继续进行,内腔中的胶体压强的增大会挤压柱塞件向外移动,再通过压力传感器的信号反馈使得控制器生成止停信号来停止挤胶驱动件的动作,注胶动作完成后复位即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公开的注胶装置能够同时对铝合金门窗边框的四个直角连接处进行同步注胶处理,实现了铝合金边框注胶处理的自动化过程,不仅降低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而且极大提高了注胶处理的效率。

本发明公开的注胶装置通过注胶量感应组件的设计,能够在注胶过程中将边框上的出胶孔进行封堵,从而使得注入的胶体只有全部将型材连接处的内腔以及缝隙全部充分填充后才会迫使注胶量感应组件上的柱塞件向外移动,然后再由弹簧将作用力传递至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及时反馈至控制器,然后控制器再及时关闭注胶动作,整个注胶过程不仅使得边框型材连接处充分注胶,保证了整个边框的连接稳定性和密封性,而且能够避免注胶的过量浪费,对铝合金门窗边框的注胶效果优异。

本发明公开的注胶装置还通过进一步改进设计,使得在用于不同尺寸和型号的铝合金门窗边框注胶处理时,能够先对前后注胶机构之间的距离进行初调,然后再通过调节螺杆的作用来对注胶量感应组件、注胶机构的位置进行精准调节,使得调节后的注胶机构、注胶量感应组件能够精准与边框上的注胶孔和出胶孔对齐,使得整个注胶装置能够有效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铝合金门窗边框的注胶处理,具有更好的适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边框定位单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传动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移动架、纵板、注胶机构等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中注胶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中注胶量感应组件的内部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移动架、纵板、传动箱等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移动架、纵板、传动箱等内部平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1~8,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实施例1

实施例1公开了一种铝合金门窗边框加工的注胶装置,参考附图1和附图2,该注胶装置主体部分包括边框定位单元100、自动注胶单元和控制器200。具体的边框定位单元100包括一箱座101,在箱座101的上表面固定有用于放置铝合金边框的托板102。在箱座101的后侧面固定有座架103,并且座架103的上端延伸至托板102的正上方,然后在座架103的顶部设置有第一气缸104,在第一气缸104的下端连接有与托板102上下对齐的压板105。具体设计时托板102和压板105可设置成十字形,第一气缸104也可以选用其它伸缩件进行替代。

参考附图1、附图3和附图4,自动注胶单元包括传动机构300、注胶机构400和注胶量感应组件500。具体的传动机构300包括一贯穿箱座101下端设置的传动座301,在传动座301中设置有双向丝杆302和导向件303,并且双向丝杆302和导向件303平行设置,然后还在双向丝杆302的端部连接有第一电机304。在传动座301上左右对称设置有两个移动架305,将移动架305的下端与导向件303相匹配,并且还在移动架305的下端开设有与双向丝杆302相匹配的螺纹孔或者设置相应的丝杆螺母。上述传动机构300以第一电机304作为动力源,然后通过双向丝杆以及导向件的作用能够实现两个移动架305相向或相背运动。

另外,在移动架305的上端连接有纵板306,该纵板306与托板102上表面高度相齐平,并在纵板306的两端均设置有端板307。在每个端板307上均设置一个注胶机构400,在纵板306的两端各设置一个注胶量感应组件500,每个注胶量感应组件500对应同一组的注胶机构400,并将注胶机构400和注胶量感应组件500均与控制器200电性连接。

参考附图5,注胶机构400包括与端板相连接的支架401,在支架401的端部固定有第二气缸402。支架401上设置有平行于纵板306设置的滑轨403,在滑轨403上滑动设置有与第二气缸402活塞杆相连接的胶筒固定件404,使得在第二气缸402的推动作用下能够将胶筒固定件404沿着滑轨403进行移动。在胶筒固定件404上可拆卸安装有胶筒405,胶筒405远离第二气缸402的一端设置有注胶嘴406,并且注胶嘴406与铝合金边框上的注胶孔对齐。在靠近第二气缸402一端的胶筒固定件404上设置有丝杆升降机407,然后在丝杆升降机407的端部连接有伸至胶筒405开口端的挤压板(图中未画出)。通过丝杆升降机407的作用能够对胶筒405内部的底座进行推动,进而实现挤胶过程,并且丝杆升降机407上的驱动电机与控制器200电性连接,通过控制器200发出的控制信号能够及时止停。另外,本实施例中的丝杆升降机407可以由其他具有及时止停的伸缩驱动件进行替代。

参考附图6,注胶量感应组件500包括一块体501,在块体501朝向托板102的端部设置有导向筒502和压力传感器503,压力传感器503设置在导向筒502的内端部并且与控制器200电性连接。在导向筒502中设置有移动块504,移动块504与压力传感器503之间连接有弹簧505。在移动块504上连接有伸出导向筒502的感应杆506,在感应杆506的外端部设置有与边框上出胶孔相适配的柱塞件507,并且为了方便柱塞件507伸入到出胶孔中,还将柱塞件507的外端进行导角设置。

本实施例1公开的注胶装置在对铝合金门窗边框进行注胶时,作业人员先将边框按摆放要求置于托板102上,使得两侧的注胶量感应组件500分别与边框两侧的出胶孔对齐,随后在第一气缸104的作用下将压板105向下推动,进而实现注胶前边框的固定。

接着,作业人员按下控制器200上的启动按钮使得传动机构300开始运行,然后在双向丝杆302和导向件303的作用下实现两个移动架305相向运动,直至注胶量感应组件500上的柱塞件507插入到出胶孔中后停止运行,此时注胶机构400中的注胶嘴406与铝合金边框上的注胶孔对齐。随后,启动第二气缸402将胶筒固定件404朝着注胶孔的方向推动,直至注胶嘴406插入到注胶孔中,然后再启动丝杆升降机407对胶筒405内部的底座进行推动,进而实现挤胶过程。

随着对胶筒405挤胶过程的进行,边框连接处的型材内腔会被胶体逐渐填满,直至流动至出胶孔处,此时由于出胶孔被柱塞件507封堵了,使得型材内腔中液体无法通过出胶孔排出,而又由于挤胶过程继续进行,其胶体会向型材连接处的缝隙中流动,从而将缝隙完全密封,并随着挤胶过程中的继续进行,内部胶体压强的增大会挤压柱塞件507向外移动,并通过弹簧505的作用反馈至压力传感器503,然后压力传感器503再将信号反馈至控制器200,控制器200再生成止停信号来停止丝杆升降机407的动作。最后,注胶动作完成后,除了丝杆升降机407以外全部复位即可。

实施例2

实施例2公开了一种以实施例1中技术方案为基础进行改进设计的铝合金边框注胶装置,其与实施例1相同之处不做再次说明。

参考附图4、附图7和附图8,本实施例2中的纵板306包括左臂段3061和右臂段3062,并在左臂段3061和右臂段3062相互靠近的端部连接有L型移动板308,并且两个L型移动板308错位平行设置,同时还在两者相对的侧面上均设置有齿面。在两个L型移动板308的外部设置有传动箱309,使得两个L型移动板308均伸至传动箱309内部设置,然后在传动箱309上设置有齿轮电机310,齿轮电机310的电机轴上连接有伸至传动箱309中的动力齿轮311,并且动力齿轮311同时与两个L型移动板308上的齿面相啮合。上述通过控制齿轮电机310的正反转即可实现左臂段3061和右臂段3062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运动,进而达到控制同一纵板306两端注胶机构400之间的距离。

在左臂段3061和右臂段3062上均设置有移动槽312,然后将注胶量感应组件500中的块体501设置在移动槽312中,导向筒502则通过移动槽312对应的条形口朝向托板102设置。然后还在移动槽312的端部螺纹连接有第一调节螺杆313,并将第一调节螺杆313的端部与块体501相连接。

另外,本实施例2还在端板307上开设有用于伸出注胶嘴406的调节口,然后在调节口对侧的纵板306端部螺纹连接有第二调节螺杆314,同时将支架401沿端板307限位滑动设置,并将第二调节螺杆314的端部与支架401相连接,使得在第二调节螺杆314的作用下能够精准调节同一侧两个注胶嘴406之间的距离。

本实施例2公开的注胶装置在用于不同尺寸、不同型号的铝合金边框注胶处理时,先通过控制齿轮电机310的正反正来控制同一纵板306两端注胶机构400之间的距离,接着再通过第一调节螺杆313来精调注胶量感应组件500的位置使其与边框上的出胶孔对齐,同时再通过第二调节螺杆314来精调注胶嘴406与边框上的注胶孔对齐,能够保证设备在运行过程中能够对位精准,不存在偏差,从而使得整个注胶装置能够适用于各种铝合金边框,具有更好的适用范围。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分类

06120116566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