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防风炉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09:27:35


一种防风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炉灶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防风炉。

背景技术

现有的便携式小火炉通常采用固体酒精炉,或者目前更为流行的小罐燃气瓶供气的燃气炉。传统固体酒精炉成本低廉,使用方便,结构简单可靠。小罐燃气瓶供气的便携式燃气炉燃料供给安全,但是燃气灶具通常使用铸造金属,重量大,携带不便,成本也更高。

燃气炉除了改进了供燃料方式外,并没有针对炉体进行优化设计,其采用的传统家庭燃气灶架构不能满足户外使用要求,因为户外使用炉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防风问题。

在户外/野外使用环境下,燃气炉火苗相对于传统酒精炉火焰更集中,热效能更高,抗风性能更佳,但是在风的扰乱作用下,也会产生大量热能从周围逸散,浪费宝贵的能源,不利于野营或者野游使用者更高效地使用。

鉴于以上对于成本和防风的要求,人们需要一种更有效防风和节能的炉灶。

发明内容

1、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中,炉体防风性能一般,热能逸散较多,导致能源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防风炉,通过结构改进,提高炉体的热能保持性能和热能利用率,加快锅炉烧热,满足人们户外/野外使用要求。

2、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防风炉,包括炉壳,及位于炉壳中的燃烧灶和支撑环;

所述燃烧灶上设有凹陷部,用于容纳燃烧料;

所述燃烧灶活动安装在炉壳内,使得燃烧灶可相对于炉壳上下移动,为了实现对燃烧灶上下移动的控制,燃烧灶由弹性材料支撑;

所述支撑环用于支撑与防风炉配合的锅灶;支撑环由两个半环组合成一个完整圆环,环绕在燃烧炉外围;

组成支撑环的两个半环,分别对应铰接安装在炉壳内部的不同位置;

所述燃烧灶铰接有两条连杆,所述连杆分别驱动对应的半环转动,实现支撑环的开合。

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炉壳为盆体,炉壳侧壁上缘开排气孔,炉壳侧壁上还开设有位于排气孔下方的进气孔;

所述支撑环与燃烧灶之间有间隙,用于助燃气体进入;

所述燃烧灶侧壁上缘设有若干换气孔。

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燃烧灶上缘、支撑环上表面、炉壳上缘均与锅灶贴合。

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燃烧灶底部设有两根导杆;所述导杆自由端分别活动穿入对应导套内;

所述导套固定在炉壳上,导套内分别对应嵌设一压簧;所述压簧分别支撑导杆复位。

一种优选的方案,组成支撑环的两个半环底部分别设有一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下端分别设有铰接孔;所述铰接孔内对应穿过一根转轴;所述转轴的端部由炉壳固定支撑。

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延伸部分别设有第一连接端;

所述燃烧灶底部分别设有第二连接端;

所述连杆对应端采用孔轴配合形式分别与第一连接端、第二连接端对应铰接;

所述转轴位于第一连接端下方。

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的两个半环相对靠最近时,两者端部仍留有间隙,用于通过该间隙排出燃烧废气。

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半环靠近燃烧灶的内延边向下弯折并延伸至燃烧灶的底面处;半环组成的支撑环与燃烧灶之间有间隙。

3、有益效果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采用燃烧灶、支撑环及炉壳之间形成的三重加热空间,避免了外界风贯通炉体的可能,延缓了燃烧热逸散速率,从而提高了加热效能,使热量能够得到最大利用。

本发明中,支撑环由第一半环和第二半环拼合而成,第一半环和第二半环的拼合或分开状态与燃烧灶的升降联动,即与锅灶的放置与否联动,能够快速将燃烧灶从最内侧,且最低部位置托出,从而方便地对燃烧灶进行加料、清理等,避免被周围靠近的炽热支撑环烫伤。

当锅灶已经与燃烧灶贴合,且最终必然要与炉壳贴合的情况下,由于第一半环和第二半环从两侧逐渐向锅灶靠拢,能够适应性地贴合在锅灶底面上,且仍然保证炉壳内部相对密封的保温环境,降低对锅灶尺寸和曲率要求,提高设备适应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侧俯视角的燃烧灶与支撑环配合关系图;

图2为本发明侧仰视角的燃烧灶与支撑环配合关系图;

图3为本发明炉壳局部剖状态下侧仰视角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炉壳局部剖状态下侧俯视角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主视角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炉壳;2、支撑环;21、第一半环;22、第二半环;3、燃烧灶;4、连杆;5、排气孔;6、进气孔;7、换气孔;8、锅灶;9、导杆;10、导套;11、压簧;12、延伸部; 13、转轴;14、第一连接端;15、第二连接端;16、内延边;17、铰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阐述。

一种防风炉,包括金属材质的盆状炉壳1,炉壳1内壁涂敷保温隔热棉材。炉壳1侧壁上缘开排气孔5,用于排出燃烧废气。炉壳1侧壁上还开设有位于排气孔5下方的进气孔6,进气孔6,通过该孔进入的气流为低温度气流,不会与其上方排出的热气流产生干涉。由于排气孔5和进气孔6位于同一侧,即使在迎风面也不会出现气流快速贯通炉体的情况,降低热量流失速率。

炉壳1内设有燃烧灶3和支撑环2。燃烧灶3上表面设有用于容纳燃烧料的凹陷结构。所述支撑环2用于支撑与防风炉配合的锅灶8。支撑环2由两个半环组合成一个完整圆环,为了方便描述,此处将分列左右两侧的半环分别命名为第一半环21、第二半环22,两个半环绕在燃烧炉外围。第一半环21、第二半环22相对靠最近时,两者端部仍留有间隙,用于通过该间隙排出燃烧废气。

第一半环21、第二半环22组成的支撑环2与燃烧灶3之间有间隙。用于空气等助燃气体进入,助燃气体通过燃烧灶3侧壁上缘设有若干换气孔7进入燃烧灶3进行助燃,然后通过别的换气孔7逸出。逸出的热气绕径燃烧灶3与支撑环2之间的空间,对锅灶继续加热,然后通过第一半环21、第二半环22之间留出的间隙贴锅灶底面流入支撑环外围空间,继续对锅灶加热,最后通过排气孔5进入外界环境。

为了实现上述三重空间延缓热能逸散的效果,需要每一重空间均能相对密闭,避免气流直接贯通带走热量,为此需要燃烧灶3上缘、支撑环2上表面、炉壳1上缘均与锅灶8贴合。

为了避免燃烧灶3与支撑环2之间的间隙过大,第一半环21、第二半环22靠近燃烧灶3 的边缘向下弯折一段距离,直至与燃烧灶3的底面基本水平,然后向燃烧灶3处延伸。该向内边延伸出的结构形成了燃烧灶3与支撑环2之间所构空间的底面,有利于维持该空间环境相对密封,对于暂存热能有明显作用。

本实施例中,燃烧灶3活动安装在炉壳1内,使得燃烧灶3可相对于炉壳1上下移动,为了实现对燃烧灶3上下移动的控制,燃烧灶3由弹性材料支撑。组成支撑环2的第一半环21、第二半环22分别对应铰接安装在炉壳1内部的左右两侧。燃烧灶3铰接有两条连杆4,当燃烧灶3上下移动过程中,以连杆4为推手,分别驱动对应的第一半环21、第二半环22,实现支撑环2的开合。

更具体的安装方案如下:

燃烧灶3为金属材质,底部焊接两根导杆9。导杆9的另一端均为自由端,所述自由端分别活动穿入对应导套10内。导套10采用焊接方式固定在炉壳1底面上。导套10内分别对应嵌设一压簧11。压簧11一端抵在炉壳1底面,另一端分别抵在对应导杆9上,用于支撑导杆9复位,而当锅灶落座在燃烧灶3上时,两根压簧11则被压缩蓄能。

炉壳1内壁上固接有两根转轴13,转轴13的端部由对应位置的炉壳1侧壁支撑,支撑方式为焊接固定支撑,或者为了方便拆卸,采用设置在炉壳1侧壁上的槽结构搭接支撑。第一半环21、第二半环22底部分别对应固定焊接有一垂直向下的延伸部12。上述的两个延伸部12均为板条结构,延伸部12下端分别设有配合套在对应转轴13上的铰接孔17。

延伸部12侧部还分别延伸出第一连接端14。对应地,导杆9中部分别分叉形成第二连接端15。第一连接端14、第二连接端15之间采用连杆4对应连接,且连接方式为铰接,以便导杆9升降过程中借由连杆4实现对第一半环21、第二半环22的翻转。

为了实现第一半环21、第二半环22的上部结构被连杆4向外推开形式的翻转,自然地,转轴13应位于第一连接端14下方,即旋转中心位于旋转部下方。

在实施过程中,锅灶压在燃烧灶3上,将导杆9相对于导套10向下移动,挤压压簧11蓄能。导杆9下移过程中,连杆4作为拉杆将第一半环21、第二半环22从张开状态拉向燃烧灶3,最终第一半环21、第二半环22端部相接,合并成支撑环,贴合在锅灶底面,支撑环 2与燃烧灶3形成第二重储热、加热空间。同时,通过预先尺寸设计,锅灶的底面还与炉壳上边缘贴合,形成第三重储热、加热。

移开锅灶之后,压簧11复位,逆向进行上述动作,连杆4作为推杆将第一半环21、第二半环22从扣合状态推离燃烧灶3,且燃烧灶3上升,便于对燃烧灶3进行填料和清理等操作,避免被靠近燃烧灶3的支撑环2烫伤。

另一种实施例中,压簧11可更换成不可压缩的柱体。此时,第一半环21、第二半环22 始终保持张开状态,而翻转张开的第一半环21、第二半环22在其各自内延边16与相邻侧壁之间形成了另外的凹陷结构,每一个凹陷结构同样可以用于作为燃烧灶使用,在防风要求低的环境下可以扩大加热面积,适应不同的加热需求,提高设备使用灵活性。

另一种实施例中,考虑到燃烧灶3的保温隔热需要,也可以采用陶瓷材质的燃烧灶3,此时其底部的导杆9采用一体成型方案或孔轴过渡扦插配合方案。

在本专利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前”、“后”、“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在本专利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应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技术分类

0612011217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