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用于车辆热交换系统的热交换器的固定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3:27:45


用于车辆热交换系统的热交换器的固定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固定车辆热交换系统的热交换器的装置。

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具有用于传热流体分配通路的热交换系统的领域,其中设置有多个热交换器,每个热交换器能够在穿过热交换系统的空气流与在该热交换器中流通的传热流体之间交换热能。

背景技术

在这种类型的热交换系统中,已知的是将热交换器一个接一个地堆叠,面对位于车辆前部面处的散热器格栅中的开口,使得当车辆运动时新鲜空气流被吸入时,该空气流相继到达每个热交换器。这种热交换器可以具有各种功能,例如冷凝器、散热器或过冷器的功能。

为了将热交换器适当地定位在车辆的前部面处,已知的布置在于将这些热交换器固定到支撑框架,该支撑框架支撑整个热交换系统,以防止热交换系统进行任何多余的移动,例如由车辆运动带来的振动而引起的多余的移动。

这种布置被配置为使得将每个热交换器彼此独立地固定到热交换系统的支撑框架。这需要固定器件的倍增,并且将会理解,这对于热交换系统的机械体积、组装该系统的成本与时间,或者组装的几何精度具有负面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标是通过提出一种用于固定至少两个热交换器的装置来解决上面阐述的问题,所述至少两个热交换器相对于彼此堆叠并被整合在车辆的热交换系统中,其特征在于,该固定装置是单件式组件,其一方面包括用于保持热交换器的保持构件,并且另一方面包括用于固定到热交换系统的支撑框架的凸缘,所述保持构件被布置成从同一个基板突出。

换句话说,固定装置是热交换器与热交换系统的支撑框架之间的中间部件。有利地,存在单个固定装置,其固定每个热交换器在框架中的位置,同时将热交换器保持在一起并且维持到热交换系统的支撑框架的连接。固定装置因此使得可以确保热交换系统正确运行,同时限制固定器件以及可以由此带来的原材料、成本和机械体积。将会理解,固定装置使得可以将每个热交换器相对于热交换系统的支撑框架的位置固定,并且还允许将热交换器相对于彼此的位置固定。

固定装置分为若干部段:旨在经由保持构件来保持热交换器的部段,其特征将在下文阐述,以及用于经由凸缘固定到热交换系统的支撑框架的部段,其也将在下文中更详细地描述。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特征,保持构件是垂直于基板并成对设置的壁,每个对被配置为抓住热交换器的下端并横向地保持所述热交换器。保持构件竖直且纵向地延伸,具有长度大于高度并且从基板突出的壁的形式。术语纵向和竖直指的是沿着与限定热交换器延伸平面的直线平行的两个轴线,纵向直线平行于基板,并且竖直线垂直于基板。

保持构件与热交换器的下端在纵向和竖直的距离上相互作用。该相互作用足够确保机械保持。元件确保保持功能的细节将在下文中更加详细地描述。

有利地,保持构件的竖直延伸限制了与可能存在于热交换器的区部中的其他连接相关的机械体积,例如连接到流体分配通路的管道。保持构件沿着热交换器的下纵向边缘布置的事实意味着机械体积在热交换系统的侧部上受到限制,并且管道的连接因此不会受到损害。

当热交换器具有更小的表面面积时,例如如果热交换器是过冷器时,限制机械体积的问题表现得更为如此。在这种状态下,在过冷器的侧表面处可用的空间受到限制。因此,如根据本发明的固定装置所提出的那样限制保持构件的竖直延伸是重要的。

保持构件位于其保持的热交换器的两侧上。因此,形成保持构件对的两个保持构件之间的距离基本上等于一个热交换器的厚度。热交换器被保持构件以钳住的形式抓住,并且因此被阻止横向移动。保持构件包括将在下文中描述的元件,但是,保持构件的对在热交换器两侧的简单存在本身就确保了热交换器被保持。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特征,保持构件的对通过加强区域彼此间隔开。固定装置的基板对于保持构件的每一个都是共同的。保持构件都是互相平行的,并且如上所述,保持构件对于每个热交换器成对设置。由于保持构件都在同一个基板上,因此固定装置将热交换器保持在一起。此外,保持构件的对的平行性还确保了热交换器相对于彼此堆叠。保持构件的每个对位于离彼此一定距离处。通过对于保持构件共用的基板的存在来确保保持构件的对之间的这种间隔,基板在保持构件的对之间延伸,形成称为加强区域的区域。由基板形成的加强区域将热交换器以离彼此最优化的距离固定,以使得热交换系统正确地运行。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特征,固定装置可以包括由加强区域分开的两对保持构件,固定凸缘被布置在加强区域的延续部中的中心位置。这是仅包括两对保持构件的实施例,如下文所示。因此,此例中的固定装置仅包括将两对保持构件分开的一个加强区域。这样的加强区域因此关于基板的横向尺寸对中。固定凸缘在加强区域的延续部中同样地关于基板的横向尺寸对中。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特征,保持构件包括至少一个柔性舌部,该柔性舌部能够通过围绕纵向轴线旋转而收回,敞开用于装配热交换器的接收区域,并且能够通过横跨接收区域的弹性回复来竖直地保持热交换器。接收区域被理解为由一对保持构件以及由位于形成所述对的两个保持构件之间的基板所界定的区域。柔性舌部存在于每个保持构件的纵向壁上。更具体地,当柔性舌部处于其初始位置时,柔性舌部与包括其的保持构件一致,除了存在于该柔性舌部上的坡道部。该柔性舌部被保持构件内的凹部包围,这允许该柔性舌部是柔性的。

坡道部位于柔性舌部的其中一个面上,该坡道部以形成保持构件的对的另一个保持构件的方向取向。坡道部沿着横向轴线(即沿着垂直于保持构件的轴线)延伸。坡道部具有倾斜表面和横向平表面,这两个表面分别允许热交换器被插入以及被竖直地保持。柔性舌部的收回发生在热交换器与坡道部的倾斜表面直接接触之后。柔性舌部通过围绕位于保持构件的壁与柔性舌部之间的连结部处的纵向轴线旋转来收回,然后其通过弹性回复机制回到其初始位置。一旦热交换器被容纳在接收区域中,回复机制允许坡道部的横向平表面支承抵靠热交换器的一部分,并且防止热交换器竖直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特征,保持构件的纵向端部分被配置为与基板断开,并且包括钩连在热交换器上的爪。换句话说,保持构件的纵向端部分具有不与基板直接接触的特定特征。它们因此展现出一定的柔性。每个保持构件的每个纵向端都具有爪。就像柔性舌部的坡道部一样,爪在接收区域的方向上取向。保持构件的纵向端部分具有运动自由度,并且通过围绕竖直轴线旋转来弯曲,并且然后通过弹性回复来回到其初始位置。爪因此钩住热交换器的下部,并且因此提供了热交换器在固定装置上的额外保持。爪钩住热交换器确保了热交换器在纵向、横向和竖直方向上被保持。

保持构件的上部是斜面的,从而在用于热交换器的接收区域的方向上形成接取坡道部(access ramp)。上部被理解为保持构件的自由端边缘,在与基板相对的一侧上。为了使得更容易在保持构件之间插入热交换器,保持构件的上部不是平的,而是在用于热交换器的接收区域的方向上倾斜。该倾斜形状使得更容易插入热交换器,如果热交换器在初始时定位得较差,则该热交换器通过滑过倾斜形状而被朝向其接收区域指引。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特征,固定装置包括通过抵靠来定位的中间部分,其在用于热交换器的保持构件和用于固定到热交换系统的支撑框架的凸缘之间。用于通过抵靠来定位的中间部分被布置为与保持构件具有一距离。其包括在与基板相同的平面中延伸的底壁、纵向抵靠壁,以及两个横向抵靠壁。当热交换器被装配时,它们的侧向壁设置为抵靠着用于通过抵靠来定位的中间部分。更具体地,正是位于热交换器的侧向壁的水平处的集管器腔室与用于通过抵靠来定位的中间部分的抵靠壁相互作用。这些集管器腔室包括流体分配通路的一部分,并且具有的厚度大于热交换器厚度。

纵向抵靠壁的端部在平行于纵向轴线的方向上朝向保持构件以直角弯折,形成横向抵靠壁。当热交换器插入固定装置时,热交换器的集管器腔室(其因此不被保持构件抓住)支承抵靠着纵向抵靠壁,但是也抵靠着横向抵靠壁。后者确保了热交换器被保持在距彼此最大距离,由此优化热交换系统的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特征,基板在保持构件与用于通过抵靠来定位的中间部分之间包括材料切口。该材料切口被制作为从保持构件的纵向端部分远至用于通过抵靠来定位的中间部分的底壁。为了使固定装置保持为单件,仅有基板的中心条被保留,以保存位于包括了保持构件的部分与用于通过抵靠来定位的中间部分的底壁之间的连接。材料切口的目的是允许固定装置的各种部分之间有轻微的机械柔性,尽管基板是坚硬的。这种机械柔性使得可以放松对于热交换器的尺寸要求。在没有这种材料切口的情况下,固定装置将会更坚硬,并且这可能引起机械破裂,例如,如果插入尺寸与供接收热交换器的空间的尺寸稍有不同的热交换器,或者在将固定装置安装在支撑框架上期间。

至于固定凸缘,其设置有能够与热交换系统的支撑框架配合的连接器件。热交换器被安装在支撑框架上,支撑框架在位于车辆前部面处的散热器格栅内保持热交换系统。支撑框架和固定装置经由固定凸缘被固定在一起。连接凸缘和支撑框架的连接器件的种类不是特定的,只要它们能够彼此配合。连接凸缘和支撑框架的与连接凸缘相互作用的部分可以例如设置有用于插入固定器件(例如螺钉)的孔,这固定了整体。连接还可以经由舌片系统或夹子系统进行。

如上文所述,固定凸缘位于离基板的横向端部相等的距离处。固定凸缘相对于基板对中的事实使得可以均匀地分配作用在固定装置上的机械应力,并且还限制了机械破裂的风险。

本发明还要求保护一种热交换系统,其包括至少两个热交换器、如上所述的固定装置(其中固定装置被布置为邻近热交换器的竖直端边缘)、以及固定装置所固定到的支撑框架。应当注意,竖直取向根据热交换系统的与其一旦被装配到车辆中时占用的位置一致的位置而限定。固定装置例如被布置在热交换器的下部上。固定装置通过固定凸缘被固定到支撑框架。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特征,热交换器由第二固定装置机械地保持,该第二固定装置位于与包括第一固定装置的纵向端相对的纵向端处。因此,热交换器在两侧由固定装置保持。第二固定装置与第一固定装置相同。它们因此确保了相同的功能,即固定每个热交换器、将热交换器相对于彼此保持,以及将它们固定到支撑框架。两个固定装置在热交换器的每个纵向端处的关联确保了最优化的保持。

附图说明

参考示意性附图,通过阅读以下详细描述,并通过研究纯粹以非限制性指示给出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本发明进一步的特征、细节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地显而易见,在附图中:

图1是连接到支撑框架并包括根据本发明的固定装置的热交换系统的整体视图,

图2示出了固定装置,

图3是固定装置的俯视图,

图4示出了热交换器插入到固定装置中,

图5是热交换器与固定装置之间的配合的横截面图,

图6是固定装置的固定凸缘与支撑框架之间的连接的图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固定装置的详细描述的清楚起见,三面体LVT将代表详细描述中各种元件的取向。纵向方向L和竖直方向V对应于与限定了热交换器延伸平面的两条相交直线平行的轴线,横向方向T对应于垂直于方向L和V中的任何一个的轴线,并对应于被使得穿过热交换系统的气流的路径的主要方向。

图1是热交换系统1的整体图示。热交换系统1包括多个堆叠的热交换器3,在此例中是两个热交换器。热交换系统1大致设置在位于车辆前部面处的散热器格栅的水平处,使得空气流23横向于热交换器3而穿过热交换器3,空气流23与被使得在热交换器3的分配通路中流通的传热流体交换热能。

每个热交换器3都具有管束或板束(传热流体在该管束或板束中流通,并且该管束或板束在流体和空气流之间形成热交换表面),以及侧向邻接热交换表面的集管器腔室19。

热交换器3包括设置在空气流23所穿过的管或板之间的区域中的翅片,翅片由波浪形金属片组成,金属片与管或板热接触并且具有增加与穿过热交换器的空气流23交换的表面面积的功能。

为了使热交换系统1被装配并且被保持在车辆的邻近散热器格栅的前部面中,并且为了使热交换器相对于彼此堆叠而同时维持理论上的间隔(该间隔经过计算以达到在每个热交换器中最优化的热交换),每个热交换器被固定到支撑框架2。在图1中,支撑框架2在热交换系统1的三侧上包围该热交换系统,但是,支撑框架2可以围绕热交换器的整个周界延伸。

热交换系统1与组成其的热交换器以及支撑框架2之间的连接经由至少一个根据本发明的固定装置4来建立。固定装置4除了在热交换系统1与支撑框架2之间建立连接以外,还将每个热交换器3保持在位并防止按照三面体LVT的任何纵向、竖直和横向的移动,如下面将阐述的。

每个保持装置4至少包括保持构件5(在图1中,对于每个保持装置,仅可见保持构件5中的一个)、用于通过抵靠来定位的中间部分6,以及固定凸缘7。

保持构件5被配置为在热交换系统的竖直端边缘上可操作,并且更具体地,与热交换器3的下纵向壁接触。如所示的,通过与热交换器3的相应尺寸比较,保持构件5沿着更短的竖直尺寸并沿着更短的纵向尺寸延伸,保持构件5的纵向尺寸大于这些保持构件的竖直尺寸。

用于通过抵靠来定位的中间部分6延伸了保持构件5,并且被配置和设计尺寸以使得能够容纳热交换器3的集管器腔室19。该中间部分具有至少一个抵靠壁,所述抵靠壁抵抗热交换器在纵向方向上远离另一个热交换器的运动。

固定凸缘7被紧固到中间部分6并且由固定装置4的一部分组成,固定装置4的该部分连接到支撑框架2并且被配置为在适当的情况下与固定器件配合,该固定器件能够将固定凸缘以及因此任何热交换器紧固到框架。

组成固定装置4的元件的每一个的进一步细节将在下文被描述。

在图1所示的示例中,两个固定装置4位于热交换器3的两侧,或更具体地,在热交换系统的每个纵向端处。这种双固定加强了热交换器3中的每一个相对于车辆前部面的保持,特别是通过确保热交换器3中的每一个都被固定到支撑框架2来加强。

图2示出了在没有相关联的热交换器和固定框架的情况下根据本发明的固定装置4本身,从而固定装置可以被更详细地描述。

固定装置4包括多个保持构件5,在该例中是一对保持构件5,其分别从共用的基板12突出。用于通过抵靠来定位的中间部分6被设置在共用于保持构件的基板的延续部中,并且固定凸缘7经由用于通过抵靠来定位的中间部分6的壁(固定凸缘7从该壁突出)而被紧固到基板12。因此,固定装置4整个是单件的,因为组成其的元件,包括保持构件5和基板12,在不破坏固定装置的情况下无法彼此分开。

保持构件5是从基板12的第一面突出并垂直于基板12延伸的壁的形式。每个保持构件5的处于与基板相对的一侧上的自由竖直端通过上部13限定。

保持构件5装备有至少一个柔性舌部9。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每个保持构件5包括两个柔性舌部9。

保持构件5被布置在共用的基板上,使得所有保持构件5彼此平行,所有保持构件5都彼此相同。只有它们的取向改变,使得保持构件一起成组为对21,在该对中两个保持构件5彼此面对,其柔性舌部9彼此相邻。结果,每个对21能够保持热交换器。形成对21的两个保持构件5以使得可以接收热交换器的距离间隔开,由此限定由该对保持构件以及由位于形成该对的两个保持构件之间的基板所界定的接收区域30。

每个柔性舌部9都被布置在由包括其的保持构件5形成的延伸平面中,除了从柔性舌部9的基部突出并且沿形成对21的另一个保持构件5的方向取向的坡道部10。柔性舌部9的这种几何仅当柔性舌部9静息时(即当其不收回时)有效。柔性舌部9主要沿着竖直轴线V延伸,并且承载其的保持构件被配置为使得所述舌部通过绕纵向轴线枢转而在静息位置和收回位置之间是柔性的。每个柔性舌部被U形凹部14包围,柔性舌部9仅被保持构件5的上部13所固持,并且因此不与基板12接触。正是该凹部14确保了柔性舌部9的柔性。

坡道部10设置在每个柔性舌部9的其中一个面上。不同于柔性舌部9的基部,坡道部10朝向形成对21的另一个保持构件5延伸,并且因此不是由保持构件5形成的延伸平面的一部分,如上文详细解释的。如所示的,坡道部10具有面对基板12的横向平壁,以便当热交换器被容纳在接收区域30中时形成关于热交换器的脱离的止挡部,如下文将描述的,并且坡道部10具有倾斜壁,其远离横向平壁取向,使得在热交换器插入保持构件的对之间的过程中在与热交换器接触的作用下更容易收回柔性舌部。

每个保持构件5主要纵向地延伸。更具体地,柔性舌部9所处于的中心部分通过纵向端部分8在两侧纵向地延伸。纵向端部分8的竖直尺寸小于保持构件5的中心部分的竖直尺寸。因此,不同于保持构件5的中心部分,纵向端部分8不与基板12接触。此外,基板12中制造有材料间隙33,其与纵向端部分8对齐。材料间隙33延伸得与保持构件5的这些纵向端部分与中心部分之间的连结部同样远。就像柔性舌部9一样,纵向端部分8因此展现出一定的柔性,确保横向间隙,这次是绕由保持构件5的中心部分与所讨论的纵向端部分8之间的连结部形成的竖直轴线V。

纵向端部分8每个都包括爪11,爪11以与柔性舌部9的坡道部10相同的方向横向突出,即朝向形成对21的另一个保持构件5。爪11横向地延伸,并且在与纵向端部分相对的端部处具有尖点,所述尖点能够锚定在形成于热交换器的管或板之间的翅片中。爪11就像坡道部10一样还包括倾斜的上壁,该倾斜的上壁使得更容易收回爪以及相关联的纵向端部分,以便允许热交换器插入接收区域。通过弹性回复,爪11帮助固定热交换器,如下文将描述的。

如上文所述,每个保持构件5是相同的。保持构件5被设置成对21,并且包含在对21中的保持构件5的每一个彼此具有不同的取向。保持构件5以这样的取向设置,使得坡道部10和爪11沿热交换器的接收区域30的方向取向。因此,坡道部10和爪11旨在与热交换器相互作用。

每个保持构件5的上部13是斜面的。斜面形成在热交换器的接收区域30的方向上取向的倾斜平面,以便使得更容易在对21的保持构件5之间插入热交换器。上部13的斜面还存在于保持构件5的纵向端部分8中。

在这里提出的实施例中,固定装置4具有保持两个热交换器的目的,这因此要求四个保持构件5被安排成两个对21。

固定装置4在保持构件5的每个对21之间包括加强区域25。该加强区域由在保持构件的对之间延伸的基板12的一部分形成。与基板12的与保持构件一起帮助界定接收区域的部分(该部分实现了保持构件的对的稳定性并且为热交换器插入该接收区域中形成止挡部)不同,基板的形成加强区域25的部分不与热交换器接触,并且具有加强保持构件的两个对之间的区域的功能,特别是使得其中一对不会在施加到其承载的热交换器上的载荷的作用下远离另一对移动。

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固定装置4能够接收两个热交换器,使得只存在一个处于固定装置4的两个接收区域30之间的加强区域25。

用于通过抵靠来定位的中间部分6在保持构件5的纵向延续部中延伸,其仅由中央材料条24连接。用于通过抵靠来定位的中间部分6包括在与基板12相同的平面中延伸的底壁31,主要沿着竖直轴线V并沿着横向轴线T延伸的纵向抵靠壁32,以及主要沿着竖直轴线V并沿着纵向轴线L延伸的两个横向抵靠壁22。纵向抵靠壁32垂直于保持构件5,而横向抵靠壁22平行于保持构件5。

顾名思义,用于通过抵靠来定位的中间部件6是热交换器的侧壁支承在其中并通过抵靠被保持的区域。横向抵靠壁22被设置在纵向抵靠壁32的两侧。这些横向抵靠壁22与纵向抵靠壁32形成90度的角度,并且因此沿着纵向轴线L朝向保持构件5延伸。用于通过抵靠来定位的中间部分6因此形成用于接收热交换器的纵向端部的区域,并且更具体地,接收布置在热交换器的端部处的集管器腔室。

材料切口16位于基板12的包括保持构件5的区域和用于通过抵靠来定位的中间部分6之间。材料切口16确保了基板12的包括了保持构件5的区域和用于通过抵靠来定位的中间部分6的底壁31之间具有一定的柔性,由此确保了固定装置4的柔性。这种柔性使得可以补偿由于零件的任何生产相关的缺陷而能在固定装置4的安装期间被施加的一定的力,由此限制了固定装置4破裂的潜在风险,特别是如果两个固定装置4被设置在热交换器的两侧时。为了维持固定装置4的单件式外观,只有中央材料条24被保留在该材料切口的区部中,以作为对于保持构件共用的基板12与用于通过抵靠来定位的中间部分6的底壁31之间的联接部部。

固定凸缘7相对于用于通过抵靠来定位的中间部分6在与保持构件5相对的一侧上延伸,被紧固到用于通过抵靠来定位的中间部分6的外部表面。固定凸缘7旨在连结到热交换系统的支撑框架。在这里描述的实施例中,固定凸缘7位于中央材料条24的纵向延续部中,并且是为横向尺寸与中央材料条24的横向尺寸相同的矩形部分的形式。固定凸缘7垂直于用于通过抵靠来定位的中间部分6的纵向抵靠壁32,并且包括沿着横向轴线T穿过该固定凸缘7的凸缘孔15。下面将给出更多关于固定凸缘7与热交换系统的支撑框架之间通过凸缘孔15进行连接的细节。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固定装置的俯视图,特别揭示了用于热交换器的接收区域30,通过位于形成对21的保持构件5之间的区域来表示。这里,示出了保持构件5的从保持构件5的壁突出从而至少部分地跨越用于热交换器的接收区域30而延伸的元件,即柔性舌部的坡道部10,以及保持构件5的纵向端部分8的爪11。这个观察角度还使得可以观察保持构件5的纵向端部分8的柔性,纵向端部分8可以通过围绕竖直轴线18旋转而弯曲,竖直轴线18在这里通过弯折的虚线箭头来象征。在所示的示例中,保持构件5的所有纵向端部分8都具有这种弯曲性质。

如上面明确指出的,加强区域25位于保持构件5的每个对21之间。该加强区域25维持两个分开的对21的相邻保持构件5之间的距离,并且因此维持保持构件5的每个对21之间的距离。由于确保了保持构件5的对21的位置,两个热交换器在其被装配到加强区域25的两侧时的位置是可靠的。加强区域25具有经计算的横向尺寸,使得所得到的两个热交换器之间的间距对于它们分别实现的热功能来说是最优化的。

从图3的角度来看,明显的是,用于通过抵靠来定位的中间部分6的横向抵靠壁22相对于保持构件的壁横向地偏移,使得这些横向抵靠壁不在设置于基板12的横向边界处的保持构件5的主延伸平面的延续部中延伸。具体地说,热交换器包括集管器腔室19(图1中可见),集管器腔室19的横向尺寸基本上大于热交换器的主体的横向尺寸。用于接收集管器腔室的区域因此需要具有比用于热交换器的接收区域更大的横向尺寸。在所示的示例中,纵向抵靠壁22的内部面在设置于基板12的横向边界处的保持构件5的外部面所内接的平面上对齐。

图4示出了热交换器3在固定装置4内的装配。图5是热交换器3插入固定装置的以沿着竖直轴线V的观察角度的横截面图。每个热交换器3通过沿着竖直轴线V在垂直于底壁12的延伸平面的方向上的平移运动而插入。因此,热交换器被使得在经由与接收区域30直接接触而被邻近基板12设置之前遇到相应对21的保持构件5。在插入过程中,固定装置4的多个元件与热交换器3相互作用。保持构件5和纵向端部分8的斜面上部面13帮助引导热交换器3,以便热交换器3在其接收区域30中对中。于是,热交换器与柔性舌部9的坡道部10的倾斜壁和保持构件5的纵向端部分8的爪11接触。如上面所描述的,柔性舌部9和纵向端部分8被配置为使得能够弹性变形以允许热交换器经过。换句话说,在热交换器3的下部部分施加在坡道部10和爪11上的接触力的作用下,柔性舌部9和纵向端部分8弯曲以使得占据收回位置,在该收回位置下,通道被留出以用于热交换器的插入。柔性舌部9通过围绕纵向轴线17旋转而弯曲,而保持构件5的纵向端部分8通过围绕竖直轴线18旋转而弯曲。热交换器3的插入继续,直到热交换器3与固定装置4的基板12的接收区域30之间存在直接接触。热交换器3的最终位置可以在图5中看到。

一旦热交换器3已经被插入其合适的接收区域中,柔性舌部(一个或多个)9通过弹性回复回到其初始位置。然后,坡道部(一个或多个)10被定位在热交换器的管或板之上,如果合适的话,通过使直接置于该管或板之上的翅片变形进行,使得形成关于热交换器的脱离的止挡部。柔性舌部9的坡道部10因此防止在与插入相反的方向上的任何竖直移动。保持构件5的纵向端部分8也通过弹性回复回到它们的初始位置。然后,爪11的尖端钩连在热交换器3的翅片上。这种钩连确保了热交换器3被保持,无论是在纵向、竖直还是横向方向上。此外,保持构件5的纵向壁本身确保了热交换器3借助于抓住每一个热交换器3的保持构件5的对而被横向地保持。图5中可以看到坡道部10和爪11在相应的热交换器的容积中的接合,以及翅片板在合适处的变形。

集管器腔室19本身定位在用于通过抵靠来定位的中间部分6处。因此,它们通过与用于通过抵靠来定位的中间部分6的纵向抵靠壁32直接接触而在纵向方向上被保持。横向抵靠壁22还确保了热交换器3被横向地保持。这种通过用于通过抵靠来定位的中间部分的保持也可以在图5中看到。

图6是固定凸缘7与支撑框架2之间的连接的图示。这是一种固定的一个示例,但是可以设想多个固定器件,只要根据本发明可以在一个操作中固定共用于多个热交换器的固定装置4。

如该示例性实施例所示,固定凸缘被以横向方向穿过固定凸缘7的孔穿透。为了能够被固定,固定凸缘7与支撑框架2上的凹凸部26配合。该凹凸部26同样设置有孔。当固定凸缘7与凹凸部26彼此配合时,它们的相应的孔彼此面对。因此,可以使用固定器件20,在该例中例如是螺钉,该螺钉的杆穿过孔并且将固定凸缘7和凹凸部26固定在一起。由于固定装置4已经通过所有以上描述的元件保持热交换器3,其然后还连接到支撑框架2,由此在车辆的散热器格栅内固定整个热交换系统。

图6还揭示了热交换器3被保持构件5的较小重叠。除了通过以单件式来确保所有的固定,由于其与热交换系统的相应尺寸相比相对较小的尺寸,固定装置4还极大地限制了由其存在带来的机械体积。

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本文中描述并示出的装置和配置,并且还延伸到所有等同的装置或配置以及这样的装置的任何技术上可操作的组合。以上描述的实施例完全是非限制性的;特别地,想象本发明的仅包括以下描述的特征中的选集而孤立于本文件中描述的其他特征的变型例是可行的,只要特征的这种选集足够赋予技术优势或者将发明区别于现有技术。

技术分类

06120113687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