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振动组件及物料除杂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4-01-17 01:15:20


振动组件及物料除杂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机械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振动组件及物料除杂装置。

背景技术

公开号为CN109827399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羽绒提纯装置及工艺,其通过振动绳索的振动,使得羽绒蓬松。为使得振动绳索能够振动,该现有技术中,内定位筒的两端设置有两个弯折弹片,振动绳索拉张于两个弯折弹片上。拨动齿对弯折弹片进行拨动,弯折弹片被拨动之后回正会产生一定的振动,相对应的两个弯折弹片之间的振动绳索被振动,而振动的振动绳索对正在干燥的羽绒进行弹性振动,有利于羽绒恢复膨胀,进而更有利于羽绒的干燥。

该现有技术中,提供了一种振动组件,其中,以弯折弹片为安装基础,振动绳索安装于弯折弹片上。振动绳索的张力作用于弯折弹片上,会使得弯折弹片产生变形,而弯折弹片是通过变形来产生振动,张力会对弯折弹片的振动造成影响。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另一种结构的振动组件,能够避免影响振动发生器振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振动组件,振动组件包括支架、弦线以及振动发生器。弦线拉张于支架上,弦线包括彼此连接且不共线的第一弦段和第二弦段,第一弦段和第二弦段的张力一致。振动发生器设置于第一弦段和第二弦段上,用于产生振动,以分别带动第一弦段和第二弦段振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具有转向部,弦线绕设于转向部,以在转向部处改变方向,进而形成第一弦段和第二弦段。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具有第一穿线孔和第二穿线孔,第一穿线孔和第二穿线孔间隔设置,弦线依次穿设于第一穿线孔和第二穿线孔,支架在第一穿线孔和第二穿线孔之间的部分形成转向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安装件和第二安装件,第一安装件具有转向部,弦线的两端分别设置于第二安装件,弦线在第一安装件和第二安装件之间的部分形成第一弦段和第二弦段。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进一步包括支撑杆,支撑杆与第二安装件相对固定,第一安装件设置于支撑杆上,且在支撑杆的长度方向的位置可调节,以调节弦线的张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进一步包括张力调节件,张力调节件用于将弦线的两端固定于第二安装件上,并用于调节弦线的张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振动发生器包括基部、摆动部以及驱动部。摆动部固定设置于基部,摆动部在外力作用下,能够相对基部往复摆动,进而在基部上产生振动。驱动部用于对摆动部施加外力。其中,基部设置于第一弦段和第二弦段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部包括基部主体、第一条状体以及第二条状体。第一条状体和第二条状体分别与基部主体连接,且彼此并排设置。其中,摆动部与基部主体连接,位于第一条状体和第二条状体之间,第一条状体和第二条状体分别设置于第一弦段和第二弦段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条状体上设置有多个第三穿线孔,多个第三穿线孔沿一方向间隔排布,第一弦段依次穿设于各第三穿线孔中,和/或第二条状体上设置有多个第四穿线孔,多个第四穿线孔沿一方向间隔排布,第二弦段依次穿设于各第四穿线孔中。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物料除杂装置,物料除杂装置包括气流发生器以及振动组件。气流发生器用于产生气流,以带动物料移动。振动组件为上述任一振动组件,振动组件中的第一弦段以及第二弦段分别与气流方向相交,以将接触到第一弦段以及第二弦段的物料中的杂质抖出/弹出。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

本申请中,振动组件包括支架、弦线以及振动发生器。弦线拉张于支架上,弦线包括彼此连接且不共线的第一弦段和第二弦段,第一弦段和第二弦段的张力一致。振动发生器设置于第一弦段和第二弦段上,用于产生振动,以分别带动第一弦段和第二弦段振动。

首先,本申请中,以弦线为安装基础,将振动发生器安装于弦线上,相比于现有技术,提供了另外一种结构的振动组件,能够使得弦线振动。弦线的张力作用于支架上,不作用于振动发生器,因此,不会影响振动发生器振动。

其次,若振动发生器仅安装于弦线的一部分,振动发生器有绕弦线的该部分转动的可能,使得振动发生器的安装结构不稳定。本申请中,振动发生器安装于弦线的不共线的两部分,即第一弦段和第二弦段上,使得振动发生器的安装结构更稳定。

再次,第一弦段和第二弦段的张力一致,便于将二者的振动频率调整至一致,从而避免因二者振动频率不一致导致振动发生器上的振动被削弱甚至完全抵消的情况发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申请振动组件一实施例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振动组件的剖视图;

图3是图1所示振动组件的三维结构示意图,仅保留了一根弦线及相对应的振动发生器;

图4是图1所示振动组件中第一安装件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振动组件中振动发生器的主视图;

图6是图1所示振动组件中振动发生器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所示振动组件中振动发生器的俯视图;

图8是本申请振动组件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料除杂装置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中,1物料,20支架,21第一安装件,211第一穿线孔,212第二穿线孔,22第二安装件,23安装轴,25张力调节件,30弦线,31第一弦段,32第二弦段,40振动发生器,41基部,411基部主体,412第一条状体,413第二条状体,4121第三穿线孔,4131第四穿线孔,42摆动部,421迎风表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非对本申请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申请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振动组件,振动组件包括支架、弦线以及振动发生器。弦线拉张于支架上,弦线包括彼此连接且不共线的第一弦段和第二弦段,第一弦段和第二弦段的张力一致。振动发生器设置于第一弦段和第二弦段上,用于产生振动,以分别带动第一弦段和第二弦段振动。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物料除杂装置,物料除杂装置包括气流发生器以及振动组件。气流发生器用于产生气流,以带动物料移动。振动组件为上述任一振动组件,振动组件中的第一弦段以及第二弦段分别与气流方向相交,以将接触到第一弦段以及第二弦段的物料中的杂质抖出/弹出。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申请提供了另外一种结构的振动组件。下面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至图3,图1是本申请振动组件实施例一的三维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振动组件的剖视图,图3是图1所示振动组件的三维结构示意图,仅保留了一根弦线30及相对应的振动发生器40。

振动组件包括支架20、弦线30以及振动发生器40。

弦线30拉张于支架20上,弦线30包括彼此连接且不共线的第一弦段31和第二弦段32,第一弦段31和第二弦段32的张力一致。振动发生器40设置于第一弦段31和第二弦段32上,用于产生振动,以分别带动第一弦段31和第二弦段32振动。

“不共线”具体指:第一弦段31和第二弦段32不位于同一直线上。例如图示中,第一弦段31和第二弦段32并排设置。第一弦段31和第二弦段32均为弦线30的一部分,弦线30上各部分的张力均一致。

本实施例中,弦线30的数量为多根,各弦线30均包括第一弦段31和第二弦段32。各弦线30上均对应设置有一个振动发生器40。多根弦线30绕参考轴线L1呈辐射状分布。

振动发生器40自身能够振动,并在振动时,将振动的能量传递至第一弦段31和第二弦段32,带动第一弦段31和第二弦段32振动。本实施例中,以弦线30为安装基础,将振动发生器40安装于弦线30上,相比于现有技术,提供了另外一种结构的振动组件,能够使得弦线30振动。弦线30的张力作用于支架20上,不作用于振动发生器40,因此,不会影响振动发生器40振动。

若振动发生器40仅安装于弦线30的一部分(例如第一弦段31或第二弦段32),振动发生器40有绕弦线30的该部分转动的可能,导致振动发生器40的安装结构不稳定。本实施例中,振动发生器40安装于弦线30的不共线的两部分,即第一弦段31和第二弦段32上,使得振动发生器40的安装结构更稳定。

在振动时,第一弦段31、第二弦段32分别与振动发生器40相互影响。具体地,振动发生器40带动第一弦段31和第二弦段32振动,第一弦段31、第二弦段32振动时,反过来也会带动振动发生器40振动。第一弦段31、第二弦段32的振动频率不一致,可能会减弱甚至抵消振动发生器40自身的振动。为此,第一弦段31和第二弦段32的振动频率应该保持一致。

弦线30的振动频率由张力、密度(单位长度的质量)以及长度等因素影响。本实施例中,第一弦段31和第二弦段32为弦线30的不同部分,二者的张力、密度均是一致的,另外,二者的长度容易控制到一致,因此,本实施例便于将第一弦段31和第二弦段32的振动频率调整至一致,从而避免二者振动频率不一致导致振动发生器40上的振动被削弱甚至完全抵消的情况发生。

为使得弦线30转向,形成不共线的第一弦段31和第二弦段32,支架20具有转向部,弦线30绕设于转向部,以在转向部处改变方向,进而形成第一弦段31和第二弦段32。

请一并参阅图4,图4是图1所示振动组件中第一安装件21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具体地,支架20具有第一穿线孔211和第二穿线孔212,第一穿线孔211和第二穿线孔212间隔设置,弦线30依次穿设于第一穿线孔211和第二穿线孔212,支架20在第一穿线孔211和第二穿线孔212之间的部分形成转向部。

转向部也可以采用其它结构,例如,振动组件实施例二中的转向部。

下面介绍支架20的具体结构。

可选地,支架20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安装件21和第二安装件22,第一安装件21具有上述的转向部,弦线30的两端分别设置于第二安装件22,弦线30在第一安装件21和第二安装件22之间的部分形成第一弦段31和第二弦段32。

第一安装件21和第二安装件22之间的区域空旷,能够供待与弦线30相互作用的物件通过,物件可以为下文物料除杂装置中的物料1。

可选地,支架20还包括支撑杆23。支撑杆23与第二安装件22相对固定,支撑杆23在第一安装件21和第二安装件22间隔方向延伸,第一安装件21设置于支撑杆23上,且在支撑杆23的长度方向的位置可调节,以调节弦线30的张力。图示中,第一安装件21螺纹连接于支撑杆23上,通过旋转第一安装件21能够调节其在支撑杆23上的位置。由于弦线30穿设于第一安装件21上,旋转第一安装件21会带动弦线30扭转,因此,该调节动作应该在安装弦线30之前进行。第一安装件21还可以滑动设置于支撑杆23上,通过紧固件或销钉(图未示)与支撑杆23固定连接。振动组件在组装完成后,也能通过该结构调节第一安装件21的位置。

可选地,支架20还包括张力调节件25,张力调节件25用于将弦线30的两端固定于第二安装件22上,并用于调节弦线30的张力。张力调节件25可以为子弹砝码。子弹砝码为现有技术。

本实施例中,同一根弦线30的两端均连接有张力调节件25。在别的实施例中,也可以仅一端连接有张力调节件25,而另一端固定于第二安装件22上。

下面介绍振动发生器40的具体结构。

请一并参阅图5至图7,图5至图7分别是图1所示振动组件中振动发生器40的主视图、三维结构示意图以及俯视图。

振动发生器40包括基部41、摆动部42以及驱动部(迎风表面421)。

基部41设置于第一弦段31和第二弦段32上。

摆动部42固定设置于基部41,摆动部42在外力作用下,能够相对基部41往复摆动,进而在基部41上产生振动。摆动部42具有迎风表面421。

驱动部用于对摆动部42施加外力。

本实施例中,迎风表面421形成驱动部。具体地,迎风表面421用于相对气流方向倾斜设置,以使得气流对摆动部42产生推力。推力随着迎风表面421相对气流方向的倾斜角度B变化而变化,从而使得摆动部42相对基部41往复摆动,进而在基部41上产生振动。

气流吹过摆动部42,对摆动部42产生垂直于迎风表面421的推力,该推力使得摆动部42变形,导致上述倾斜角度B变小,进而导致该推力变小。随着该推力变小,摆动部42在自身弹力作用下回弹(复位),又使得上述倾斜角度B变大。该推力及弹力周期性变化,并且力的大小交替变化,使得摆动部42往复摆动,进而在基部41上产生振动。

可选地,基部41包括基部主体411、第一条状体412以及第二条状体413。第一条状体412和第二条状体413分别与基部主体411连接,且彼此并排设置。两个摆动部42分别与基部主体411连接,并位于第一条状体412以及第二条状体413之间。第一条状体412和第二条状体413分别设置于第一弦段31和第二弦段32上。

具体地,第一条状体412上设置有多个第三贯穿孔4121,多个第三贯穿孔4121沿一方向间隔排布,第一弦段31依次穿设于各第三贯穿孔4121中。进一步地,为使得第一条状体412与第一弦段31固定地更牢固,多个第三贯穿孔4121不在同一直线上。

同样地,第二条状体413上设置有多个第四贯穿孔4131,多个第四贯穿孔4131沿一方向间隔排布,第二弦段32依次穿设于各第四贯穿孔4131中。进一步地,为使得第二条状体413与第二弦段32固定地更牢固,多个第四贯穿孔4131不在同一直线上。

当然,第一条状体412、第二条状体413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固定于第一弦段31、第二弦段32上,例如,胶粘。

在别的实施例中,还可以:第一条状体412通过第三贯穿孔4121设置于第一弦段31上,而第二条状体413通过胶粘的方式设置于第二弦段32上,或者,第二条状体413通过第四贯穿孔4131设置于第二弦段32上,而第一条状体412通过胶粘的方式设置于第一弦段31上。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8,图8是本申请振动组件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振动组件包括支架20、弦线30以及振动发生器40。

支架20包括第一安装件21、第二安装件22以及转向部24。转向部24的数量为多个,用于供弦线30绕设,以改变弦线30的方向。转向部24可以为滚轮,滚轮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一安装件21或第二安装件22上。

弦线30拉张于支架20上。弦线30包括彼此连接、不共线、且张力一致的第一弦段31、第二弦段32、第三弦段34以及第四弦段35。

振动发生器40设置于第一弦段31、第二弦段32、第三弦段34以及第四弦段35上,用于产生振动,以分别带动第一弦段31、第二弦段32、第三弦段34以及第四弦段35振动。

具体地,振动发生器40包括基部41、摆动部42以及驱动部43。

基部41设置于第一弦段31、第二弦段32、第三弦段34以及第四弦段35上。

摆动部42固定设置于基部41,摆动部42在外力作用下,能够相对基部41往复摆动,进而在基部41上产生振动。

驱动部43用于对摆动部42施加外力。具体地,驱动部43可以包括电机(图未标记)及拨杆(图未标记)。电机设置于基部41,拨杆设置于电机的输出轴上。电机驱动拨杆转动,拨杆转动过程中能够拨动摆动部42,从而使得摆动部42能够相对基部41摆动。

实施例三

请参阅图9,图9是本申请料除杂装置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物料除杂装置包括气流发生器(图未示)以及上述实施例一中的振动组件。振动组件中,第一弦段31和第二弦段32相同,为方便描述,下文中使用弦段33代替第一弦段31、第二弦段32。

气流发生器用于产生气流,以带动物料1移动。具体地,气流发生器可以为风机或高压气源,沿图9中箭头方向吹气。气流发生器也可以为负压源,负压源也能够带动空气流动,从而产生气流。

具体地,物料1可以为艾绒加工过程中的半成品,该艾绒聚拢成团/成撮,包裹或沾附有杂质(例如艾叶的梗茎)。艾绒具有轻柔的特性,在气流的带动下,艾绒悬浮于空中并跟随气流移动(飘动)。物料1也可以为其他材料,例如棉花。

弦段33拉张于支架20上,弦段33处于张紧状态。弦段33与气流方向相交,使得物料1随气流移动过程中,能够接触弦段33。

振动发生器40用于驱动弦段33振动,以将接触到弦段33的物料1中的杂质抖出/弹出。

弦段33在振动发生器40驱动下振动。物料1在气流的带动下移动,且移动路径与弦段33相交,使得物料1能够接触到弦段33。物料1接触弦段33后,附着于弦段33,并顺着弦段33移动。一方面,利用杂质的密度相对较大的特性,使得弦段33在带动物料1甩动的过程中将杂质抖出来。另一方面,利用杂质的硬度相对较大的特性,使得弦段33在振动过程中将杂质从物料1中弹出。由此,实现了物料1与杂质分离。

具体地,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分类

06120116086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