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致动器

文献发布时间:2024-01-17 01:21:27


致动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动体在壳体内振动的致动器。

背景技术

这样的致动器记载于专利文献1中。该文献的致动器具备:具有壳体的支承体;收纳于壳体的可动体;将壳体和可动体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连接的连接部件;使可动体相对于支承体移动的磁驱动机构。支承体具备固定于壳体的保持架和保持于保持架的线圈。可动体具有磁轭和固定在磁轭上并与线圈对置的磁体。连接部件是粘弹性体,配置在壳体与磁轭之间。磁驱动机构由支承体的线圈和可动体的磁体构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1308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人提出了一种致动器,该致动器将可动体收纳在筒型的壳体中,使可动体沿着壳体的轴线振动。在这样的致动器中,壳体具备位于可动体的外周侧的筒部件和封闭筒部件的轴线方向的开口的盖部件。连接可动体和支承体的连接部件具备:环状的粘弹性体;固定在粘弹性体的内周侧的端面上的内框部件;以及固定在粘弹性体的外周面的端面上的外框部件。连接部件与壳体同轴配置。连接部件的内框部件与可动体连接。外框部件由固定在筒部件上的保持架从径向的外侧及轴线方向的一侧保持。盖部件从轴线方向的另一侧与外框部件抵接。盖部件防止粘弹性体露出到壳体外,并且阻止外框部件向轴线方向的另一侧移动。

在这样的致动器中,当因落下等而从外部施加冲击时,来自外部的力作用于可动体,可动体在壳体内移动。另外,在可动体移动时,作用于可动体的力经由连接部件传递至盖部件。因此,当致动器从外部受到冲击时,对盖部件施加轴线方向的负荷。因此,在这样的致动器中,为了在从外部受到冲击时盖部件不会从筒部件脱落,需要使筒部件与盖部件的固定部具有强度。

考虑到上述问题,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在构成筒型壳体的筒部件与盖部件的固定部具有强度的致动器。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致动器的特征在于具有:壳体,所述壳体具备筒部件和盖部件,该盖部件插入所述筒部件并封闭该筒部件的轴线方向的一方的开口;可动体,所述可动体收纳在所述壳体中;连接部件,所述连接部件将所述可动体和所述壳体以能够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连接;以及磁驱动机构,所述磁驱动机构使所述可动体相对于所述壳体在所述轴线方向上振动,所述壳体具备将所述盖部件固定于所述筒部件的多个固定部,在将所述轴线方向的一方设为第一方向,将另一方设为第二方向时,所述盖部件具备从所述第一方向侧与所述连接部件抵接的抵接部,各固定部具备:第一突起,所述第一突起从所述盖部件的周向的一部分向外周侧突出;第二突起,所述第二突起在所述第一突起的所述第二方向上从所述盖部件的所述周向的一部分向外周侧突出;第一凹部,所述第一凹部设置在所述筒部件的内周面上并供所述第一突起插入;以及第二凹部,所述第二凹部设置在所述筒部件的内周面上并供所述第二突起插入,所述第一突起的位于所述周向的两端的一对第一端面的各个第一端面与在所述周向上对置的所述第一凹部的一对第一侧壁的各个第一侧壁接触,所述第二突起的位于所述周向的两端的一对第二端面的各个第二端面与在所述周向上对置的所述第二凹部的一对第二侧壁的各个第二侧壁接触,各第一端面与各第一侧壁接触的第一接触面积比各第二端面与各第二侧壁接触的第二接触面积大,在所述第一突起被插入所述第一凹部之前的状态下,所述周向上的一对所述第一端面之间的第一突起宽度尺寸比所述周向上的一对第一侧壁之间的第一凹部宽度尺寸大,所述周向上的一对所述第二端面之间的第二突起宽度尺寸比所述周向上的一对第二侧壁之间的第二凹部宽度尺寸大。

在本发明中,在盖部件上设有向外周侧突出的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在筒部件的内周面设有供第一突起插入的第一凹部和供第二突起插入的第二凹部。另外,在第一突起被插入第一凹部之前的状态下,第一突起的第一突起宽度尺寸比第一凹部的第一凹部宽度尺寸大,第二突起的第二突起宽度尺寸比第二凹部的第二凹部宽度尺寸大。因此,在将盖部件插入筒部件并固定它们时,在各固定部,第一突起被压入第一凹部,第二突起被压入第二凹部。因此,通过多个固定部,能够具备盖部件不会从筒部件脱落的程度的强度。另外,在各固定部设有两个压入部位。因此,即使在第一突起或第二突起因来自外部的冲击而破损从而压入部位成为一个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盖部件从筒部件脱落。而且,第一突起的第一端面与第一凹部的第一侧壁接触的第一接触面积比第二突起的第二端面与第二凹部的第二侧壁接触的第二接触面积大。由此,第一突起的第一端面与第一凹部的第一侧壁之间的摩擦力变大,因此更容易防止盖部件从筒部件脱落。在此,在致动器中,当可动体的振动经由连接部件传递到盖部件时,存在盖部件因振动而绕轴线旋转,盖部件容易从筒部件脱落的问题。对此,本发明中,第一突起的第一端面与第一凹部的第一侧壁接触的第一接触面积比第二突起的第二端面与第二凹部的第二侧壁接触的第二接触面积大。因此,通过第一突起的第一端面与第一凹部的第一侧壁的接触,能够防止盖部件相对于筒部件旋转的情况,能够防止盖部件容易从筒部件脱落的情况。

另外,从轴线方向观察时,在第一突起的第一端面与第二突起的第二端面重叠,且第一凹部的第一侧壁与第二凹部的第二侧壁重叠的情况下,第一突起的第一端面与第二突起的第二端面在轴线方向上排列在直线上,第一凹部的第一侧壁与第二凹部的第二侧壁在轴线方向上排列在直线上。在该情况下,当对盖部件施加了轴线方向的力时,存在各第一突起及第二突起的各自容易从第一凹部及第二凹部沿轴线方向脱落的问题。对此,在本发明中,可以设定为各第一端面和各第二端面位于所述周向的不同位置,各第一侧壁和各第二侧壁位于所述周向的不同位置。这样,在轴线方向上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不排列在直线上,在轴线方向上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不排列在直线上。因此,容易防止盖部件从筒部件脱落的情况。

在本发明中,可以设定为所述第一突起宽度尺寸比所述第二突起宽度尺寸长,所述第一凹部宽度尺寸比所述第二凹部宽度尺寸长,从所述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二突起位于所述第一突起的周向的内侧,所述第二凹部位于所述第一凹部的所述第二方向,且在所述轴线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凹部连通。这样,在各固定部中,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设置在重叠的位置。因此,通过将各固定部向第二方向压入,能够将第一突起及第二突起插入第一凹部及第二凹部。另外,从第一方向侧观察时,第二突起位于第一突起的内侧。因此,从第一方向侧观察将盖部件固定于筒部件的状态时,能够利用第一突起隐藏第二突起及供第二突起插入的第二槽。

在本发明中,可以设定为从所述第一突起宽度尺寸减去所述第一凹部宽度尺寸的第一压入余量为从所述第二突起宽度尺寸减去第二凹部宽度尺寸的第二压入余量以下。这样,通过将第二突起压入到远离筒部件的开口端的第二凹部,能够确保各固定部的强度。因此,第一盖部件难以从筒部件脱落。另外,这样一来,在将第一突起压入设于筒部件的靠近开口端的一侧的第一凹部时,能够防止或抑制筒部件的开口端变形。

在本发明中,可以设定为所述第一突起比所述第二突起更向外周侧突出,所述第一凹部比所述第二凹部向外周侧凹陷得更深。这样,容易使第一突起的周向的第一端面与第一凹部的第一侧壁接触的第一接触面积比第二突起的周向的第二端面与第二凹部的第二侧壁接触的第二接触面积大。由此,容易增大第一突起的第一端面与第一凹部的第一侧壁之间的摩擦力,因此更容易防止盖部件从筒部件脱落。另外,由于第一突起的第一端面与第一凹部的第一侧壁的第一接触面积变大,因此在可动体的振动传递到盖部件时,能够防止盖部件相对于筒部件旋转的情况。

在本发明中,可以设定为各第一端面从所述轴线方向观察时为弯曲的弯曲面,各第一侧壁是转印有所述弯曲面的形状的转印面。这样,容易使第一突起第一端面与第一凹部的第一侧壁接触的第一接触面积比第二突起的第二端面与第二凹部的第二侧壁接触的第二接触面积大。由此,容易增大第一突起的第一端面与第一凹部的第一侧壁之间的摩擦力,因此更容易防止盖部件从筒部件脱落。另外,由于第一突起的第一端面与第一凹部的第一侧壁的第一接触面积变大,因此在可动体的振动传递到盖部件时,能够防止盖部件相对于筒部件旋转。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固定部以等角度间隔设置三个以上。这样,通过多个固定部,容易确保盖部件不会从筒部件脱落的程度的强度。

在本发明中,可以设定为具备固定在所述壳体的内部的保持架,所述连接部件具备:在径向上扩展的环状的粘弹性体;固定在所述粘弹性体的内周侧的端面上的内框部件;以及固定在所述粘弹性体的外周侧的端面上的外框部件,所述保持架从外周侧及所述第二方向侧保持所述外框部件,所述内框部件与所述可动体连接,所述抵接部与所述外框部件抵接。这样,通过构成支承体的盖部件和保持架,能够将连接部件的外框部件保持为不能在轴线方向上移动的状态。另外,通过盖体,能够防止连接部件的粘弹性体露出到壳体的外部。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中,将设于盖部件的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压入设于筒部件的内周面的第一槽及第二槽。因此,通过固定盖部件和筒部件的多个固定部,能够具备盖部件不会从筒部件脱落的程度的强度。另外,在固定部设有两个压入部位。因此,即使在第一突起或第二突起因来自外部的冲击而破损从而压入部位成为一个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盖部件从筒部件脱落。而且,第一突起的第一端面与第一凹部的第一侧壁接触的第一接触面积比第二突起的第二端面与第二凹部的第二侧壁接触的第二接触面积大。由此,第一突起的第一端面与第一凹部的第一侧壁之间的摩擦力变大,因此容易防止盖部件从筒部件脱落。另外,也能够防止盖部件相对于筒部件旋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致动器的立体图。

图2是致动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4是图1的B-B剖视图。

图5是固定部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整体结构)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致动器1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致动器1的分解立体图。图3、图4是图1所示的致动器1的剖视图。图3是在图1的A-A位置切断的剖视图。图4是在图1的B-B位置切断的剖视图。图4是在与图3正交的方向上切断的剖视图。

如图1所示,致动器1的外观为筒型。如图3、图4所示,致动器1具备:具有筒型的壳体5的支承体2;收纳于壳体5的可动体3;将支承体2和可动体3以能够在沿着壳体5的轴线L的轴线方向X上相对移动的方式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件11及第二连接部件12。第一连接部件11在壳体5内的轴线方向X的一个端部中连接可动体3和支承体2。第二连接部件12在壳体5内的轴线方向的另一端部连接可动体3和支承体2。

另外,致动器1具备使可动体3在轴线方向X移动的磁驱动机构6。磁驱动机构6具备配置于可动体3的磁体61和配置于支承体2的线圈62。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轴线方向X的一方设为第一方向X1,将轴线方向X的另一方设为第二方向X2。

(第一连接部件和第二连接部件)

如图2所示,第一连接部件11具备环状的粘弹性体10、固定于粘弹性体10的内周侧的端面的第一内框部件36、固定于粘弹性体10的外周侧的端面的第一外框部件51。粘弹性体10通过其自身的粘着性与第一内框部件36及第一外框部件51接合。第一内框部件36固定于可动体3,第一外框部件51保持于支承体2。第二连接部件12具备:环状的粘弹性体10;第二内框部件37,其固定于粘弹性体10的内周侧的端面;以及第二外框部件52,固定于粘弹性体10的外周侧的端面。粘弹性体10通过自身的粘着性与第二内框部件37及第二外框部件52接合。第二内框部件37固定于可动体3,第二外框部件52保持于支承体2。

作为粘弹性体10,可以使用由硅酮凝胶等构成的凝胶状部件、天然橡胶、二烯系橡胶(例如,苯乙烯-丁二烯橡胶、异戊二烯橡胶、丁二烯橡胶、氯丁二烯橡胶、丙烯腈-丁二烯橡胶等)、非二烯系橡胶(例如,丁基橡胶、乙烯-丙烯橡胶、乙烯-丙烯-二烯橡胶、聚氨酯橡胶、硅酮橡胶、氟橡胶等)、热塑性弹性体等各种橡胶材料以及它们的改性材料。另外,粘弹性体10也可以是将凝胶状部件、橡胶或其改性材料与弹簧等弹性体组合而成的复合部件。

(支承体)

支承体2具备壳体5和固定在壳体5的内侧的线圈保持架4。如图1、图2所示,壳体5具备:圆筒形状的筒部件20;封闭筒部件20的轴线方向X的第一方向X1的开口的第一盖部件21;封闭筒部件20的第二方向X2的开口的第二盖部件22。线圈保持架4为筒状,与壳体5同轴配置。如图3、图4所示,线圈保持架4在筒部件20的内周侧位于第一盖部件21与第二盖部件22之间。线圈保持架4保持线圈62,并且保持第一连接部件11的第一外框部件51。

另外,支承体2具备从筒部件20的内周面突出的环状的连接部件保持部25。连接部件保持部25在轴线方向X上位于线圈保持架4与第二盖部件22之间。连接部件保持部25保持第二连接部件12的第二外框部件52。

(筒部件、第一盖部件及第二盖部件)

筒部件20由树脂制成。如图2所示,筒部件20具备将轴线方向X的第一方向X1的边缘沿第二方向X2切口而成的缺口部65。另外,筒部件20在缺口部65的第二方向X2上具备基板保持部69。在基板保持部69上固定有布线基板7。在布线基板7上电连接有供电用的引线8。在与布线基板7在周向上相邻的位置设置有保持引线8的引线保持部70。引线8经由布线基板7与线圈62连接。

第一盖部件21由树脂制成。第一盖部件21具备圆形的第一端板部211和从第一端板部211的外周缘向第二方向X2延伸的圆环状的第一侧板部212。第一端板部211在第一侧板部212的内周侧具备向第二方向X2突出的圆环状的肋213。肋213与第一侧板部212同轴。在肋213的第二方向的端面上,以等角度间隔设有多个向第二方向X2突出的突部214。在本例中,突部214设有三个。在第一侧板部212的周向的一部分设置有向第二方向X2突出的罩部分66。

如图1所示,第一盖部件21从第一方向X1侧被插入筒部件20,固定于筒部件20的第一方向X1的端部分。在第一盖部件21从第一方向X1侧被插入筒部件20时,罩部分66从第一方向X1侧插入缺口部65。在将罩部分66插入缺口部65时形成于罩部分66的第二方向X2的端缘与缺口部65之间的间隙是用于将线圈62的线圈线63引出到壳体5的外侧的布线引出部60。

在此,在第一盖部件21与筒部件20之间沿周向设有多个以规定的强度将它们固定的固定部27。在本例中,固定部27以等角度间隔设置在三处。各固定部27的详细情况后述。

第二盖部件22由树脂制成。第二盖部件22具备圆形的第二端板部221和从第二端板部221的外周缘沿第一方向X1延伸的圆环状的第二侧板部222。如图3、图4所示,第二盖部件22在第二端板部221具备圆环状的肋223。肋223与第二侧板部222同轴,向第一方向X1突出。在肋223的第二方向的端面,以等角度间隔设有三个向第一方向X1突出的突部224。

第二盖部件22从第二方向X2侧被插入筒部件20,固定于筒部件20的第二方向X2的端部分。在第二盖部件22与筒部件20之间,在周向上以等角度间隔设有三个以规定的强度固定它们的固定部27。各固定部27具备与设置在第一盖部件21与筒部件20之间的固定部27相同的结构。

(线圈保持架)

如图2所示,线圈保持架4具备保持线圈62的线圈保持部分40、和在线圈保持部分40的第一方向X1上保持第一连接部件11的第一外框部件51的连接部件保持部分41。如图3、图4所示,保持于线圈保持部分40的线圈62在壳体5内位于轴线方向X的中央部分。

连接部件保持部分41是环状的。在连接部件保持部分41的内周面设置有从第一方向X1及内周侧切口而成的环状的第一凹部43。在第一凹部43的第二方向X2的端部分设置有第一台阶部44。第一连接部件11的第一外框部件51从第一方向X1侧被压入第一凹部43。在压入时,第一台阶部44从第二方向X2侧与第一外框部件51抵接,将第一外框部件51在轴线方向X上定位。由此,线圈保持架4从外周侧及第二方向X2侧保持第一连接部件11的第一外框部件51。

如图2、图3所示,两根端子销63从连接部件保持部分41的外周面向外周侧突出。从线圈62引出的线圈线63的端部缠绕在两个端子销64上。在线圈保持架4固定于壳体5时,两根端子销64经由布线引出部60向壳体5的外侧突出。在此,如图1、图2、图3所示,向壳体5外突出的两根端子销64贯通设置在布线基板7上的两处孔71,与设置在孔71的边缘的焊盘电连接。由此,线圈线63与供电用的引线8电连接。

如图3、图4所示,当第一盖部件21固定于筒部件20时,第一盖部件21的突部214从第一方向X1侧与第一外框部件51抵接。即,第一盖部件21的突部214是从第一方向X1侧与第一外框部件51抵接的抵接部。当第一盖部件21被固定于筒部件20时,第一盖部件21防止第一外框部件51在第一方向X1上移动。另外,第一盖部件21防止第一连接部件11的粘弹性体10露出到外部。

(连接部件保持部)

连接部件保持部25位于线圈保持架4的第二方向X2上。连接部件保持部25为环状。在连接部件保持部25的内周面设置有从第二方向X2及内周侧切口而成的环状的第二凹部43。在第二凹部46的第一方向X1的端部分设有第二台阶部45。第二连接部件12的第二外框部件52从第二方向X2侧被压入第二凹部46。在压入中,第二台阶部45从第一方向X1侧与第二外框部件52抵接,将第二外框部件52在轴线方向X上定位。由此,连接部件保持部25从外周侧以及第一方向X1侧保持第二连接部件12的第二外框部件52。

在此,当第二盖部件22被固定于筒部件20时,第二盖部件22的突部214从第二方向X2侧抵接于第二外框部件52。即,第二盖部件22的突部214是从第二方向X2侧与第二外框部件52抵接的抵接部。当第二盖部件22被固定于筒状部件20时,第二盖部件22防止第二外框部件52在第二方向X2上移动。另外,第二盖部件22防止第二连接部件12的粘弹性体10露出到外部。

(可动体)

如图2~图4所示,可动体3在支承体2的径向的中心具有沿轴线方向X延伸的支轴30。支轴30是金属制的圆棒。支轴30的轴线是可动体3的轴线,与壳体5的轴线L一致。在支轴30上支承有磁体61。磁体61在中心具备供支轴30贯通的轴孔610。

另外,在支轴30上支承有磁轭35。磁轭35具备在轴线方向X的第一方向X1上与磁体61重叠的第一磁轭31和在第二方向X2上与磁体61重叠的第二磁轭32。

第一磁轭31是具有规定厚度的圆盘形状。第一磁轭31在中心具备供支轴30贯通的轴孔310。第一磁轭31通过粘接等方法固定在磁体61的第一方向X1的面上。在此,第一磁轭31的外径尺寸比磁体61的外径尺寸大。因此,第一磁轭31的外周面比磁体61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伸出。

第二磁轭32由杯状的第一磁性部件33和圆板状的第二磁性部件34这两个部件构成。第一磁性部件33具备:圆形的端板部331,其在中心具备供支轴30贯通的轴孔330;弯曲部332,其从端板部331的外缘向第一方向X1弯曲;以及圆筒部333,其从弯曲部332向第一方向X1延伸。第一磁性部件33的端板部331固定于磁体61的第二方向X2的端面。第二磁性部件34在中心具备供支轴30贯通的轴孔340。第二磁性部件34从与磁体61相反的一侧固定于第一磁性部件33的端板部331。如图2所示,在第二磁性部件34上,在轴孔340的外周侧设置有沿轴线方向X贯通的多个贯通孔。各贯通孔是用于调节可动体3的重量的重量调整部38。

在此,如图3、图4所示,第一连接部件11的第一内框部件36在第一磁轭31的第一方向X1上固定于支轴30。更具体而言,在第一内框部件36的内周面,在第二方向X2的端部设置有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环状突部361,支轴30被压入环状突部361的中心孔。由此,第一内框部件36固定在支轴30上。

另外,第二连接部件12的第二内框部件37从第二磁轭32的第二方向X2侧固定于支轴30。更具体而言,在第二内框部件37的内周面,在第一方向X1的端部设置有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环状突部371,支轴30被压入环状突部371的中心孔。由此,第二内框部件37被固定在支轴30上。

在第一内框部件36及第二内框部件37被固定于支轴30时,第一内框部件36从第一方向X1侧与第一磁轭31抵接。另外,第二内框部件37从第二方向X2侧与第二磁性部件34抵接。因此,被支承轴30支承的磁体61及磁轭35通过第一内框部件36及第二内框部件37从轴线方向X的两侧被固定于支承轴30。

在磁体61及磁轭35被固定于支轴30时,磁体61及磁轭35位于轴线方向X上的支轴30的中央部分。另外,第二磁轭32的圆筒部333在从磁体61的外周面及第一磁轭31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离开的位置,位于磁体61的外周面及第一磁轭31的径向外侧。在此,当经由第一连接部件11及第二连接部件连接支承体2和可动体3时,可动体3的线圈62的一部分位于第二磁轭32的圆筒部333和磁体61的外周面之间。另外,可动体3的线圈62的一部分位于第二磁轭32的圆筒部333与第一磁轭31的外周面之间。

(致动器的动作)

致动器1通过对线圈62通电,使磁驱动机构6产生沿轴线方向X驱动可动体3的驱动力。当切断对线圈62的通电时,可动体3在粘弹性体10的恢复力的作用下返回原点位置。因此,通过断续地进行向线圈62的通电,可动体3在轴线方向X上振动。另外,可以设定为通过调整对线圈62施加的交流波形,能够使可动体3向轴线方向X的第一方向X1移动的加速度与可动体3向第二方向X2移动的加速度不同。因此,持有将致动器1作为触觉设备安装的设备的人能够感受在轴线方向X上具有方向性的振动。另外,也可以利用致动器1构成扬声器。

(固定部)

接着,对固定筒部件20和第一盖部件21的固定部27进行详细说明。图5是固定部27的说明图。另外,固定第二盖部件22和筒部件20的固定部27与固定第一盖部件21和筒部件20的固定部27相同。因此,对固定第一盖部件21和筒部件20的固定部27进行说明,省略固定第二盖部件22和筒部件20的固定部27的说明。

如图1所示,第一盖部件21及筒部件20在绕轴线L的周向的3个部位具备固定部27。三个固定部27以等角度间隔设置。各固定部27具备相同的结构。

如图5所示,各固定部27具备从第一盖部件21的第一侧板部212的周向的一部分向外周侧突出的第一突起81、和在第一突起81的第二方向X2上从第一盖部件21的周向的一部分向外周侧突出的第二突起82。另外,各固定部27具备:第一凹部91,其设置于筒部件20的内周面,且供第一突起81插入;以及第二凹部92,其设置于筒部件20的内周面,且供第二突起82插入。第一突起81从第一方向X1侧被插入第一凹部91。第二突起82从第一方向X1侧被插入第二凹部92。

第一突起81具备位于周向的两端的一对第一端面81a。第二突起82具备位于周向的两端的一对第二端面82a。周向上的一对第一端面81a之间的第一突起宽度尺寸D1比周向上的一对第二端面82a之间的第二突起宽度尺寸D2大。从轴线方向X观察时,第一突起81与第二突起82重叠,第二突起82位于第一突起81的周向的内侧。在本例中,第二突起82位于第一突起81的周向的中央部分。第一突起81的各第一端面81a和第二突起82的各第二端面82a位于周向的不同位置。

另外,第一突起81比第二突起82更向外周侧突出。因此,在第一突起81与第二突起82之间设有具备朝向第二方向X2的端面的突起侧台阶部83。

在此,各第一端面81a从轴线方向X观察时为弯曲的弯曲面。在本例中,各第一端面81a从轴线方向X观察时弯曲成S字形。

第一凹部91在其内壁面上具备在周向上对置的一对第一侧壁91a、以及在一对第一侧壁91a之间沿周向延伸的圆弧的第一周壁91b。第一周壁91b朝向筒部件20的径向内侧。第二凹部92在其内壁面上具备在周向上对置的一对第二侧壁92a、以及在一对第一侧壁91a之间沿周向延伸的圆弧的第二周壁92b。第二周壁92b朝向筒部件20的径向内侧。从轴线方向X观察时,第一凹部91与第二凹部92重叠,第二凹部92的第一方向X1的端与第一凹部91的周向的中央部分连通。因此,第一凹部91的各第一侧壁91a和第二凹部92的各第二侧壁92a位于周向的不同位置。

另外,第一凹部91比第二突起82向外周侧凹陷得更深。因此,第一周壁91b位于比第二周壁92b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因此,在第一凹部91与第二凹部92之间设有具备朝向第一方向X1的端面的槽部侧台阶部93。

在此,各第一侧壁91a是转印有第一突起81的弯曲面的形状的转印面。因此,各第一侧壁91a是弯曲面,从轴线方向X观察时,具备S字形状。

在第一盖部件21被固定于筒部件20的状态下,第一突起81的一对第一端面81a的各个第一端面与第一凹部91的一对第一侧壁91a的各个第一侧壁接触,第二突起82的一对第二端面82a的第二端面与在周向上对置的第二凹部92的一对第二侧壁92a的各个第二侧壁接触。各第一端面81a与各第一侧壁91a接触的第一接触面积F1比各第二端面82a与各第二侧壁92a接触的第二接触面积F2大。

在此,在第一突起81被插入第一凹部91之前的状态下,第一突起81的第一突起宽度尺寸D1比第一凹部91的周向上的一对第一侧壁91a之间的第一凹部宽度尺寸E1大。另外,第二突起82的第二突起宽度尺寸D2比第二凹部92的周向上的一对第二侧壁92a之间的第二凹部宽度尺寸E2大。从第一突起宽度尺寸D1减去第一凹部宽度尺寸E1而得到的第一压入余量为从第二突起宽度尺寸D2减去第二凹部宽度尺寸E2而得到的第二压入余量以下。在本例中,第一压入余量为0.05mm~0.1mm。第二压入余量为0.1mm~0.2mm。

(作用效果)

在本例中,在第一盖部件21上设有向外周侧突出的第一突起81和第二突起82,在筒部件20的内周面上设有供第一突起81插入的第一凹部91和供第二突起82插入的第二凹部92。另外,在第一突起81被插入第一凹部91之前的状态下,第一突起81的第一突起宽度尺寸D1比第一凹部91的第一凹部宽度尺寸E1大,第二突起82的第二突起宽度尺寸D2比第二凹部92的第二凹部宽度尺寸E2大。因此,在将第一盖部件21插入筒部件20而将它们固定时,在各固定部27,第一突起81被压入第一凹部91,第二突起82被压入第二凹部92。因此,通过多个固定部27,能够具备第一盖部件21不会从筒部件20脱落的程度的强度。

另外,在各固定部27上设有两个压入部位。因此,即使在第一突起81或第二突起82因来自外部的冲击而破损从而压入部位成为一个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第一盖部件21从筒部件20脱落。

而且,第一突起81的第一端面81a与第一凹部91的第一侧壁91a接触的第一接触面积F1比第二突起82的第二端面82a与第二凹部92的第二侧壁92a接触的第二接触面积F2大。由此,第一突起81的第一端面81a与第一凹部91的第一侧壁91a之间的摩擦力变大,因此更容易防止第一盖部件21从筒部件20脱落。

在此,在致动器1中,当可动体3的振动经由第一连接部件11传递到第一盖部件21时,存在第一盖部件21因振动而绕轴线L旋转,第一盖部件21容易从筒部件20脱落的问题。对此,在本例中,第一突起81的第一端面81a与第一凹部91的第一侧壁91a接触的第一接触面积F1比第二突起82的第二端面82a与第二凹部92的第二侧壁92a接触的第二接触面积F2大。因此,通过第一突起81的第一端面81a与第一凹部91的第一侧壁91a的接触,能够防止第一盖部件21相对于筒部件20旋转。因此,能够防止第一盖部件21容易从筒部件20脱落。

另外,在各固定部27中,从轴线方向X观察时,在第一突起81的第一端面81a与第二突起82的第二端面82a重叠,且第一凹部91的第一侧壁91a与第二凹部92的第二侧壁92a重叠的情况下,第一突起81的第一端面81a与第二突起82的第二端面82a在轴线方向X上排列在直线上,第一凹部91的第一侧壁91a与第二凹部92的第二侧壁92a在轴线方向X上排列在直线上。在该情况下,在对第一盖部件21施加轴线方向X的力时,存在各第一突起81及第二突起82的各个容易从第一凹部91及第二凹部92沿轴线方向X脱落的问题。对此,在本例中,各第一端面81a和各第二端面82a位于周向的不同位置,各第一侧壁91a和各第二侧壁92a位于周向的不同位置。因此,在轴线方向X上,第一突起81的第一端面81a和第二突起82的第二端面82a不排列在直线上,在轴线方向X上,第一凹部91的第一侧壁91a和第二凹部92的第二侧壁92a不排列在直线上。因此,容易防止第一盖部件21从筒部件20脱落。

在此,在本例中,从轴线方向X观察时,第二突起82与第一突起81重叠。因此,在将第一盖部件21固定于筒部件20时,通过将各固定部27向第二方向X2压入,能够将第一突起81压入第一凹部91,将第二突起82压入第二凹部92。另外,从第一方向X1侧观察时,第二突起82为被第一突起81隐藏的状态。因此,从第一方向X1侧观察将第一盖部件21固定于筒部件20的状态时,能够利用第一突起81隐藏第二突起82以及供第二突起82插入的第二凹部92。

另外,第一突起81比第二突起82更向外周侧突出,第一凹部91比第二凹部92向外周侧凹陷得更深。因此,能够使第一突起81的周向的第一端面81a与第一凹部91的第一侧壁91a接触的第一接触面积F1比第二突起82的周向的第二端面82a与第二凹部92的第二侧壁92a接触的第二接触面积F2大。由此,第一突起81的第一端面81a与第一凹部91的第一侧壁91a之间的摩擦力变大,因此更容易防止第一盖部件21从筒部件20脱落。另外,由于第一突起81的第一端面81a与第一凹部91的第一侧壁91a的第一接触面积F1变大,因此在可动体3的振动传递到第一盖部件21时,能够防止第一盖部件21相对于筒部件20旋转。

进而,在本例中,由于第一突起81比第二突起82更向外周侧突出,所以在第一突起81与第二突起82之间形成具备朝向第二方向X2的端面的突起侧台阶部83。另一方面,由于第一凹部91比第二凹部92向外周侧凹陷得更深,因此在第一凹部91与第二凹部92之间形成具备朝向第一方向X1的端面的槽部侧台阶部93。因此,在为了将第一盖部件21固定于筒部件20而将各固定部27向第二方向X2压入时,突起侧台阶部83与槽部侧台阶部93在轴线方向X上抵接。因此,在将第一盖部件21固定于筒部件20时,能够将第一盖部件21在轴线方向X上定位。

另外,在本例中,各第一端面81a从轴线方向X观察时为弯曲的弯曲面,各第一侧壁91a是转印有弯曲面的形状的转印面。因此,能够使第一突起81的第一端面81a与第一凹部91的第一侧壁91a接触的第一接触面积F1比第二突起82的第二端面82a与第二凹部92的第二侧壁92a接触的第二接触面积F2大。由此,第一突起81的第一端面81a与第一凹部91的第一侧壁91a之间的摩擦力变大,因此更容易防止第一盖部件21从筒部件20脱落。另外,由于第一突起81的第一端面81a与第一凹部91的第一侧壁91a的第一接触面积F1变大,因此在可动体3的振动传递到第一盖部件21时,能够防止第一盖部件21相对于筒部件20旋转。

进而,在本例中,从第一突起宽度尺寸D1减去第一凹部宽度尺寸E1的第一压入余量为从第二突起宽度尺寸D2减去第二凹部宽度尺寸E2的第二压入余量以下。因此,通过将第二突起82压入到远离筒部件20的开口端的第二凹部92中,能够在第二突起82与第二凹部92之间确保比第一突起81与第一凹部91之间大的强度。由此,第一盖部件21难以从筒部件20脱落。另外,由于第一压入余量为第二压入余量以下,因此在将第一突起81压入设置在筒部件20的靠近开口端的一侧的第一凹部91时,能够防止或抑制筒部件20的开口端变形。

在此,在本例中,固定部27以等角度间隔设有三个。因此,通过多个固定部27,容易确保第一盖部件21不会从筒部件20脱落的程度的强度。

另外,在本例中,致动器1具备固定于壳体5的内部的线圈保持架4。第一连接部件11具备:与壳体5同轴配置的环状的粘弹性体10;固定于粘弹性体10的内周侧的端面的第一内框部件36;以及固定于粘弹性体10的外周侧的端面的第一外框部件51。线圈保持架4从径向外侧及第二方向X2侧保持第一外框部件51。第一内框部件36与可动体3连接。设置于第一盖部件21的第一抵接部28从第一方向X1侧与第一外框部件51抵接。因此,通过构成支承体2的第一盖部件21和线圈保持架4,能够将第一外框部件51保持为不能在轴线方向X上移动。另外,通过第一盖部件21,能够防止粘弹性体10露出到壳体5的外部。

另外,在筒部件20及第一盖部件21为树脂制的情况下,筒部件20的硬度优选为第一盖部件21的硬度以上。这样,在将第一盖部件21的第一突起81及第二突起82插入筒部件20的第一凹部91及第二凹部92时,能够防止或抑制筒部件20的外径尺寸变化。

(变形例)

第一突起81和设置在第一突起81的第二方向X2上的第二突起82也可以形成在周向的不同位置。在该情况下,第一凹部91和第二凹部92设置在周向的不同位置。另外,第二凹部92从筒部件20的开口端沿轴线方向X延伸。

另外,第一突起81的一对第一端面81a也可以是平面。并且,固定部27可以设置在周向的两处,也可以设置在四处以上。

附图标记说明

1…致动器;2…支承体;3…可动体;4…线圈保持架;5…壳体;6…磁驱动机构;7…布线基板;8…引线;10…粘弹性体;11…第一连接部件;12…第二连接部件;20…筒部件;21…第一盖部件;22…第二盖部件;25…连接部件保持部;27…固定部;30…支轴;31…第一磁轭;32…第二磁轭;33…第一磁性部件;34…第二磁性部件;35…磁轭;36…第一内框部件;37…第二内框部件;38…重量调整部;40…线圈保持部分;41…连接部件保持部分;43…第一凹部;44…第一台阶部;45…第二台阶部;46…第二凹部;51…第一外框部件;52…第二外框部件;60…布线引出部;61…磁体;62…线圈;63…线圈线;64…端子销;65…缺口部;66…罩部分;69…基板保持部;70…引线保持部;71…孔;81…第一突起;81a…第一端面;82…第二突起;82a…第二端面;83…突起侧台阶部;91…第一凹部;91a…第一侧壁;91b…第一周壁;92…第二凹部;92a…第二侧壁;92b…第二周壁;93…槽部侧台阶部;310…第一磁轭的轴孔;330…第一磁性部件的轴孔;331…端板部;332…弯曲部;333…圆筒部;340…第二磁性部件的轴孔;361…第一内框部件的环状突部;371…第二内框部件的环状突部;214、610…磁体的轴孔;D1…第一突起宽度尺寸;D2…第二突起宽度尺寸;E1…第一凹部宽度尺寸;E2…第二凹部宽度尺寸;F1…第一接触面积;F2…第二接触面积;L…壳体的轴线;X…轴线方向。

技术分类

0612011615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