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带有缓冲功能的排风系统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6:06:26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新风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带有缓冲功能的排风系统。

背景技术

建筑物特别是民用建筑物室内污风抽排系统,如果采用各个房间污风的回风管都直接连通到排风风机吸风口对应负压腔的方法,将造成“树根状”排风系统的风管布局,来自各个房间的回风分支管路多,管路长阻力大,并且排风风机吸风口对应负压腔与来自各个房间回风管管口的连接安装,将十分复杂,请参考图1。

民用建筑的主体是住宅。民用建筑的层高较低,通常<3m,天花板与吊顶之间用于安装排风管路的空间十分狭窄,还存在着排风管与天花板下方混凝土横梁的空间干涉:如果风管穿透横梁,由于民用建筑横梁下垂高度通常≤250mm,风管管径超过90mm将影响横梁强度和建筑结构安全;如果风管不穿透横梁而是利用过梁器自梁下跨越,又将造成风管占用空间资源过多、妨碍氟路水路电路等管线的设置和安装施工。

如何在有限层高(<3m)和横梁纵横交错的民用建筑吊顶内,设置全屋双向流新风置换系统的风管,是空调暖通行业的一大难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带有缓冲功能的排风系统,适用于建筑物内房间群,所述排风系统包括中央风管和排风模块,若干房间的回风管与所述中央风管连接;所述中央风管通过至少一后端风管与所述排风风机的吸风口连接,所述排风模块的排风口与外界大气连通。

较佳地,所述中央风管的直径不小于各房间的回风管的直径。

较佳地,所述后端风管与所述中央风管的腰部连接;所述的若干房间的回风管分布在所述中央风管的两端。

较佳地,所述中央风管平铺。

较佳地,若干房间的回风管与所述排风模块的若干吸风口连接。

较佳地,与所述排风模块的吸风口连接的房间回风管,相比所述中央风管,更靠近所述排风模块。

较佳地,所述中央风管穿过横梁。

较佳地,所述中央风管包括分布在所述横梁两侧的风管段一和风管段二,所述风管段一和风管段二通过至少两根细管连接,这些细管分别穿过横梁。

较佳地,所述中央风管包括分布在横梁两侧的风管段一和风管段二,所述风管段一和风管段二之间通过梁下跨越的过梁器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存在以下技术效果:

①分散了排风模块吸风口回风管过于集中的矛盾

本发明通过设置中央风管,将各个房间小直径回风管接入口分散在中央风管的两侧两端,化解了来自各个房间的回风分支管路多、管路长阻力大、并且排风模块吸风口负压腔与多个房间回风管管口连接安装过于集中复杂的难题,分散了各个房间回风管都在排风模块吸风口汇集的矛盾,消解了难以实施的排风系统“树根状”风管布局。

②构建了网络状排风系统降低风速和沿程阻力

本发明构建了网络状排风系统管路,具有纵横制管网的特点,能够在气流进入口与排出口之间最大化调用管路资源,具有优良的缓冲特点和运行弹性;无论投入实际运行的房间回风管数量多少,后端风管都全部被调用;同时,本实施例极大地发挥了中央风管的气流两侧两端进入、缓冲减速、腰部汇集排出的特点,实施“两路并行”模式;本发明相对于“树根状”排风系统风管布局,运行时征用管路资源多、参与流通管路总和截面积大、缓冲特性好、气流速度小、沿程阻力降低,节约了排风能耗。

③降低了中央风管跨越横梁的难度

本发明采用中央风管作为中间缓冲腔的排风系统,排风模块可以远离中央风管设置,并且排风模块吸风口可以通过横穿横梁的一组小直径风管与中央风管腰部出风口连通;后端风管采用一组小直径风管,既保持了后端风管总和截面积、降低了风速风阻,又降低了对横梁中主筋箍筋分布的影响保证了横梁强度,从而降低了风管跨越横梁的难度。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附图中:

图1为现有的“树根状”排风系统的风管布局;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带有缓冲功能的排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带有缓冲功能的排风系统的运行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的一种带有缓冲功能的排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3提供的一种带有缓冲功能的排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发明,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发明。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化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请参考图2和图3,一种带有缓冲功能的排风系统,适用于建筑物内房间群,房间群包括若干房间。

所述排风系统包括中央风管3和排风模块2,各个房间的回风管4与所述中央风管3连接;所述排风模块2的吸风口通过至少一后端风管5与所述中央风管3连接,所述排风模块2的排风口与外界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中央风管3是平铺设置(不弯曲、不卷曲)在房间群上方的,所述中央风管3的直径不小于各房间的回风管4的直径,所述后端风管5的直径不大于所述中央风管3的直径。

本实施例对中央风管3、排风模块2具体设置在建筑物内房间群的具有哪个房间不做限制,如中央风管3和排风模块2可以设置在厨房、阳台、卫生间、卧室、储藏室、客厅等,以排风模块2设置在厨房、中央风管3设置在过道为例,由于厨房和过道之间设有横梁,因此,连通中央风管3和排风模块2的后端风管5要穿过横梁,如果排风模块2和中央风管3之间只设置一根后端风管5的话,那么此后端风管5的直径就会比较粗,对应的该横梁上开设的供后端风管5穿过的洞就比较大,那么会破坏横梁的完整性和强度。因此,本实施例优选排风模块2和中央风管3之间通过两根或两根以上的直径比较小的细后端风管5连接,对应的,横梁上会开设若干个与若干细后端风管5适配的小洞,若干细后端风管5分别穿过若干小洞。具体的,排风模块2上设置两个或多个吸风口,每一个吸风口分别通过一后端风管5与中央风管3连接。

如果排风模块2是设置在带有外墙的房间内的,则排风模块2的排风口通过排风管1与外界连通。

本实施例对排风管1的个数不做限制,可以是一个,可以是多个。由于排风模块2是设置在建筑物内的,排风管1是要贯穿建筑物的外墙的。如果排风模块2的排风口只通过一根排风管1与外界连通的话,那么建筑物外墙上需要开设一供此排风管1穿过的口径比较大的洞,那么,会破坏外墙的完整性和强度。因此,本实施例优选多个细直径排风管1,即排风模块2上设置两个或多个排风口,每个排风口分别通过一细直径排风管1与外界连通。

各个房间的回风管4可以分布在中央风管3的任意位置,优选的,所述后端风管5与所述中央风管3的腰部连接;所述的各个房间的回风管4分布在所述中央风管3的两端,中央风管3的两端即中央风管3的两头分别到腰部之间的管段,即中央风管3的腰部两侧。

排风模块2是本领域的常规技术手段,因此,本实施例对排风模块2的具体构造不做限制。在本实施例中,排风模块2包括排风风机。排风系统在运行时,排风风机启动,排出污风在吸风口产生负压,再通过吸风口连接的后端风管5在中央风管3内腔产生负压,从而拉动前端小直径污风回风管4从各个房间连续抽吸污风;各个房间污风被回风管4连续抽吸,从中央风管3两头进入中央风管3,在中央风管3中缓冲减速、降低阻力,自中央风管3两端向腰部相向而行至中央风管3的出风口汇集,再流入后端风管5进入排风风机外排。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达到以下技术效果:

①分散了排风模块吸风口回风管过于集中的矛盾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中央风管,将各个房间小直径回风管接入口分散在中央风管的两侧两端,化解了来自各个房间的回风分支管路多、管路长阻力大、并且排风模块吸风口负压腔与多个房间回风管管口连接安装过于集中复杂的难题,分散了各个房间回风管都在排风模块吸风口汇集的矛盾,消解了难以实施的排风系统“树根状”风管布局。

②构建了网络状排风系统降低风速和沿程阻力

本实施例构建了网络状排风系统管路,具有纵横制管网的特点,能够在气流进入口与排出口之间最大化调用管路资源,具有优良的缓冲特点和运行弹性;无论投入实际运行的房间回风管数量多少,后端风管都全部被调用;同时,本实施例极大地发挥了中央风管的气流两侧两端进入、缓冲减速、腰部汇集排出的特点,实施“两路并行”模式;本实施例相对于“树根状”排风系统风管布局,运行时征用管路资源多、参与流通管路总和截面积大、缓冲特性好、气流速度小、沿程阻力降低,节约了排风能耗。

③降低了中央风管跨越横梁的难度

本实施例采用中央风管作为中间缓冲腔的排风系统,排风模块可以远离中央风管设置,并且排风模块吸风口可以通过横穿横梁的一组小直径风管与中央风管腰部出风口连通;后端风管采用一组小直径风管,既保持了后端风管总和截面积、降低了风速风阻,又降低了对横梁中主筋箍筋分布的影响保证了横梁强度,从而降低了风管跨越横梁的难度。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改进。请参考图4,在本实施例中,一部分房间的回风管4与中央风管3连通,一部分房间的回风管4'与排风模块2的吸风口连通,即所述排风模块2上还设置若干与若干房间的回风管4'连接的吸风口。

具体的,如果一房间的回风管到中央风管3的距离比到排风模块2的距离比较远,那么该房间的回风管4'与排风模块2连通;如果一房间的回风管到中央风管3的距离比到排风模块2的距离比较近,那么该房间的回风管4与中央风管3连通。这样就减少了房间回风绕行距离,也降低了回风管4的成本。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改进。请参考图5,在本实施例中,中央风管3需要穿过横梁6。由于中央风管3的直径比较大,如果直接穿过横梁6的话,会在横梁6上开设一个比较大的孔,那么会破坏横梁6的完整性和强度。因此,本实施例将中央风管3分成分布在所述横梁6两侧的风管段一31和风管段二32,所述风管段一31和风管段二32通过至少两根细管7连接,这些细管7分别穿过横梁6,并且,这些细管7的两端分别与风管段一31和风管段二32连通。由此一来,只需在横梁6上开设几个分别与这些细管7对应的小孔,对横梁6的影响不会太大。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改进。在本实施例中,中央风管3需要跨越横梁,即中央风管3通过过梁器实施梁下跨越。

具体的,所述中央风管3包括分布在所述横梁两侧的风管段一和风管段二,所述风管段一和风管段二之间通过梁下跨越的过梁器连接。

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化或修改,这并不影响本发明的实质内容。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和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任意相互组合。

技术分类

06120114699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