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竹笛弱音器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0:24:22


一种竹笛弱音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乐器弱音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竹笛弱音器。

背景技术

乐器演奏者们需要反复排练其需要演奏的乐曲,为此设有隔音的或专门用于此类排练的场地,这样就不会打扰到他人。这种场地通常主要供专业人士使用。但是演奏者经常需要在自己的家中练习,特别是当其为音乐学院或学校的学生或者是在自学时。在家中排练会打扰到街坊四邻,因为需要反复多次演奏同一乐曲或片段,而且无法调控音乐的演绎质量和音量。家庭成员或邻居中有人在学习或提高乐器演奏技巧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不堪其扰。这种状况对于竹笛来说尤为如此,竹笛是相对便宜的乐器之一,而且占地小,因此学校经常用来对孩子们进行音乐启蒙教育。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竹笛弱音器,减弱吹奏竹笛时发出的噪音。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竹笛弱音器,其中,包括弱音壳罩,所述弱音壳罩上有插笛口和插手口,所述插笛口为位于所述弱音壳罩的上端的通口,所述插手口为贯穿所述弱音壳罩侧面的通口。

作为优选,所述弱音壳罩上还有夹笛槽和夹笛板,所述夹笛槽为自所述插笛口的竖直面水平向内凹陷的矩形槽,所述夹笛板为通过弹簧连接于所述夹笛槽竖直底面的直条块。

作为优选,所述夹笛板上有贴笛口,所述贴笛口为自所述夹笛板的外端边缘向内延伸的圆弧形凹口。

作为优选,所述夹笛板上还有斜挤面,所述斜挤面为自所述贴笛口的竖直表面自下而上向所述夹笛板的上表面倾斜延展的平面。

作为优选,所述夹迪部还包括控制杆和杆滑槽,所述杆滑槽为自所述夹笛槽的上表面向上贯穿所述弱音壳罩的通槽,所述控制杆为自所述夹笛板的上表面向上延伸并穿过所述杆滑槽的直杆。

作为优选,所述控制杆上有杆弧面和单向糙槽,所述杆弧面为自所述控制杆的上端向上凸起的弧形面,所述单向糙槽为自所述杆弧面的内侧表面向内凹陷的水平直条槽,所述单向糙槽沿着所述杆弧面间隔分布。

作为优选,所述弱音壳罩还包括用于改变弱音效果的调音部。

作为优选,所述调音部包括排气孔、成槽环、控音条和通音口,所述成槽环为自所述弱音壳罩的内表面向外凹陷的环形凹槽,所述排气孔为环绕所述弱音壳罩表面圆周间隔分布并贯穿所述成环槽的通孔,所述控音条为嵌于所述成槽环内的圆环板,所述通音口为环绕所述控音条表面圆周间隔分布的通孔。

作为优选,在相邻的所述通音口之间还有拇指槽,所述拇指槽为自所述控音条的表面向内凹陷的交错凹槽。

作为优选,所述成槽环上有阻力槽,所述阻力槽为自所述成槽环的水平槽面向内凹陷的凹槽。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竹笛弱音器剖视示意图。

图2为夹笛槽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夹笛板结构示意图。

图4为单向糙槽示意图。

图5为成槽环结构示意图。

图6为控音条结构示意图。

图7为阻力槽处放大示意图。

图中:1、弱音壳罩,2、插笛口,3、插手口,4、夹笛槽,5、夹笛板,6、贴笛口,7、斜挤面,8、控制杆,9、单向糙槽,10、排气孔,11、成槽环,12、控音条,13、通音口,14、阻力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实施例1,如图1至图7所示,一种竹笛弱音器,其中,包括弱音壳罩1,弱音壳罩1上有插笛口2和插手口3,插笛口2为位于弱音壳罩1的上端的通口,插手口3为贯穿弱音壳罩1侧面的通口。在吹奏竹笛并需要降噪时,将竹笛从插笛口2插入弱音壳罩1中,然后双手分别从弱音壳罩1两侧的插手口3伸入弱音壳罩1中进行演奏。其中,插手口3中布设有裁切的橡胶,即可由手伸入,并在自然状态下呈封堵插手口3的状态。这样的设置在弱音的前提下,还可以具备透气的效果,与此同时,插手口3可沿着弱音壳罩1间隔分布。

弱音壳罩1上还有夹笛槽4和夹笛板5,夹笛槽4为自插笛口2的竖直面水平向内凹陷的矩形槽,夹笛板为通过弹簧连接于夹笛槽4竖直底面的直条块。夹笛板可在夹笛槽4内伸缩平移,这样,当竹笛插入插笛口2中后,夹笛板会推动竹笛表面向插笛口2的侧面移动至紧贴,使得竹笛在插笛口2中稳定。

夹笛板上有贴笛口6,贴笛口6为自夹笛板的外端边缘向内延伸的圆弧形凹口。贴笛口6使得夹笛板与竹笛表面更加贴合,增大了抵触挤压竹笛的面积,不对竹笛本身造成压强过大或过于尖锐的抵触。

夹笛板上还有斜挤面7,斜挤面7为自贴笛口6的竖直表面自下而上向夹笛板的上表面倾斜延展的平面。斜挤面7主要用于在竹笛初始进入插笛口2时对夹笛板进行挤压和排开,作用于斜挤面7上的力可以使得夹笛板向夹笛槽4内侧平移,无需手动拉扯夹笛板。

夹迪部还包括控制杆8和杆滑槽,杆滑槽为自夹笛槽4的上表面向上贯穿弱音壳罩1的通槽,控制杆8为自夹笛板的上表面向上延伸并穿过杆滑槽的直杆。可通过控制杆8操作夹笛板的移动,即在需要从弱音壳罩1中取出竹笛时,可以拨动控制杆8,使夹笛板脱离竹笛,最后将竹笛抽出弱音壳罩1。

控制杆8上有杆弧面和单向糙槽9,杆弧面为自控制杆8的上端向上凸起的弧形面,单向糙槽9为自杆弧面的内侧表面向内凹陷的水平直条槽,杆弧面的内侧表面就是靠近插笛口2一侧的表面,单向糙槽9沿着杆弧面间隔分布。杆弧面可以避免意外磕碰对控制杆8产生的扰动,而单向糙槽9可增加杆弧面的内侧表面的粗糙度,使得使用者在更易拉动控制杆8和夹笛板,防止手指打滑。

弱音壳罩1还包括用于改变弱音效果的调音部。调音部的设置使得弱音壳罩1的弱音效果变得可根据实际需求改变。

调音部包括排气孔10、成槽环11、控音条12和通音口13,成槽环11为自弱音壳罩1的内表面向外凹陷的环形凹槽,排气孔10为环绕弱音壳罩1表面圆周间隔分布并贯穿成环槽的通孔,控音条12为嵌于成槽环11内的圆环板,通音口13为环绕控音条12表面圆周间隔分布的通孔。通过转动位于成槽环11中的控音条12,可以改变通音口13相对于排气孔10的位置,当通音口13与排气孔10重合时,弱音壳罩1中的声音能穿过排气孔10传出,当通音口13与排气孔10错位时,弱音壳罩1中的声音不能通过排气孔10传出,特别地,通音口13的大小不一样,可以实现不同的“透音”效果。

在相邻的通音口13之间还有拇指槽,拇指槽为自控音条12的表面向内凹陷的交错凹槽。拇指槽主要增加控音条12表面的粗糙度,便于转动控音条12。

成槽环11上有阻力槽14,阻力槽14为自成槽环11的水平槽面向内凹陷的凹槽。阻力槽14的设置可以提升成槽环11和控音条12之间的转动阻尼,以免控音条12在弱音壳罩1使用过程中自动发生偏转,影响实际所需的弱音效果。

相关技术
  • 一种竹笛弱音器
  • 一种便携式的竹笛弱音器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253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