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稻-虾-蛙轮作共养的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4-01-17 01:21:27


一种稻-虾-蛙轮作共养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综合种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稻-虾-蛙轮作共养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对稻米品质和质量安全的要求口益提高。稻田综合种养利用稻田湿地环境开展养殖。可以实现水两用、粮渔共赢。推广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既能生产出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又能增加农民收入,还可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降低面源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稻田养殖小龙虾是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之一,稻虾共养模式具有互利共生、效益较高等优势。水稻生长能为龙虾提供遮蔽场所,净化水质,改善龙虾的生存环境;龙虾能清除稻田部分杂草和害虫,疏松土壤,排泄物是良好的生物肥料,有利于水稻增产和品质提升。但稻虾共养模式的土地空间利用率和收益率并不理想,土地空间利用率和收益率还可以进一步提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稻-虾-蛙轮作共养的方法,解决了以上所述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方案如下:

一种稻-虾-蛙轮作共养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修建稻-虾-蛙轮作共养池:按照养殖所需设计修建共养池,并将共养池通过食台分隔为虾沟和稻田;

S2、投放虾苗:按每亩40-60斤,规格100-150只/斤的虾苗投放至虾沟内,投放时间为3月上中旬;

S3、收获商品虾:按照捕大留小、分批捕获原则捕获商品虾,捕虾时间4月中上旬到5月底;

S4、6月上中旬种植水稻:在稻田内施基肥,并选择抗病性强、抗倒伏且耐肥性好的优质粳稻品种进行插秧;

S5、投放蛙苗:在秧苗移栽7-10天返青成活后放养幼蛙,按照“稻-蛙”的正常养殖方法养殖;

S6、水稻晒田之后,拆掉内层围网,让蛙进入虾沟,蛙继续在虾沟生活,直到11月份收获商品蛙。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提高土地空间利用率和收益率,同时蛙粪也能为十月份繁殖孵化的虾苗提供丰富的饵料生物,将“稻-虾”与“稻-蛙”轮作供养模式可有效衔接,实现稻田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投放亲虾前向虾沟内植入40-60%面积的水草,水草为伊乐藻、马来眼子菜、轮叶黑藻或凤眼水莲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幼蛙放养前用20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幼蛙20min或用3%-4%的食盐水溶液浸泡幼蛙10min。

进一步,基肥为农家肥或稻虾专用肥中的一种或多种,且农家肥的施加量为100-150kg/m

进一步,稻田内按每盏灯控制30亩的范围按照太阳能杀虫灯,灭杀害虫作为幼蛙的辅助饲料。

一种稻-虾-蛙轮作共养池,包括第一围网(1)、第二围网(2)、食台(3)、稻田(4)、聚乙烯网(5)和虾沟(6),稻田(4)的外侧开设有虾沟(6),虾沟(6)的外侧围设有第一围网(1),稻田(4)与虾沟(6)之间搭建有食台(3),食台(3)的外侧围设有第二围网(2),食台(3)上铺设有聚乙烯网(5)。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食台便于将养虾及水稻种植区进行分隔,且食台用于后期投蛙饲料于上面,在食台外围,将水稻田四周用围网围住,围网高度1米,用竹竿固定,竹竿每隔5米插一根,围网用于防止蛙逃逸,将其圈养在水稻田,实现稻蛙共生,同时在虾沟最外侧也加一层围网,围网高度1米,用竹竿固定,竹竿每隔5米插一根,用于后期防止蛙逃逸,从而达到提高土地空间利用率和收益率,同时蛙粪也能为虾苗提供丰富的饵料生物,将“稻-虾”与“稻-蛙”轮作供养模式可有效衔接,实现稻田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进一步,食台(3)的宽度为50厘米,且食台(3)高于水稻田面20-30厘米。

进一步,聚乙烯网(5)为40-60目,且聚乙烯网(5)每隔1-2米在底部横放一根竹竿。

进一步,第一围网(1)和第二围网(2)的高度为1米,且第一围网(1)和第二围网(2)用竹竿固定,竹竿的间隔为5米。

进一步,食台(3)用于后期投放饲料。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

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第一围网;2、第二围网;3、食台;4、稻田;5、聚乙烯网;6、虾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在下列段落中参照附图以举例方式更具体地描述本发明。根据下面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

请参阅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

实施例一

一种稻-虾-蛙轮作共养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修建稻-虾-蛙轮作共养池:按照养殖所需设计修建共养池,并将共养池通过食台分隔为虾沟和稻田;

S2、投放虾苗:按每亩40-60斤,规格100-150只/斤的虾苗投放至虾沟内,投放时间为3月上中旬;

S3、收获商品虾:按照捕大留小、分批捕获原则捕获商品虾,捕虾时间4月上中旬到5月底;

S4、6月上中旬种植水稻:在稻田内施基肥,并选择抗病性强、抗倒伏且耐肥性好的优质粳稻品种进行插秧;

S5、投放蛙苗:在秧苗移栽7-10天返青成活后放养幼蛙,按照“稻-蛙”的正常养殖方法养殖;

S6、水稻晒田之后,拆掉内层围网,让蛙进入虾沟,蛙继续在虾沟生活,直到11月份收获商品蛙。

基于实施例1的一种稻-虾-蛙轮作共养的方法在使用时:提高土地空间利用率和收益率,同时蛙粪也能为虾苗提供丰富的饵料生物,将“稻-虾”与“稻-蛙”轮作供养模式可有效衔接,实现稻田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实施例二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稻-虾-蛙轮作共养的方法,相较于实施例一,本实施例还包括:一种稻-虾-蛙轮作共养池,包括第一围网1、第二围网2、食台3、稻田4、聚乙烯网5和虾沟6,稻田4的外侧开设有虾沟6,虾沟6的外侧围设有第一围网1,稻田4与虾沟6之间搭建有食台3,食台3用于后期投放饲料,食台3的宽度为50厘米,且食台3高于水稻田面20-30厘米,食台3的外侧围设有第二围网2,第一围网1和第二围网2的高度为1米,且第一围网1和第二围网2用竹竿固定,竹竿的间隔为5米,食台3上铺设有聚乙烯网5,聚乙烯网5为40-60目,且聚乙烯网5每隔1-2米在底部横放一根竹竿,用于防止聚乙烯网5与下部食台3的泥土接触。

本实施例中,通过食台3便于将养虾及水稻种植区进行分隔,且食台3用于后期投饲料于上面,在食台3外围,将水稻田4四周用第二围网2围住,围网高度1米,用竹竿固定,竹竿每隔5米插一根,围网用于防止蛙逃逸,将其圈养在水稻田4,实现稻蛙共生,同时在虾沟6最外侧加一层第一围网1,围网高度1米,用竹竿固定,竹竿每隔5米插一根,用于后期防止蛙逃逸,从而达到提高土地空间利用率和收益率,同时蛙粪也能为虾苗提供丰富的饵料生物,将“稻-虾”与“稻-蛙”轮作供养模式可有效衔接,实现稻田4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本行业的普通技术人员均可按说明书附图所示和以上所述而顺畅地实施本发明;但是,凡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利用以上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而做出的些许更动、修饰与演变的等同变化,均为本发明的等效实施例;同时,凡依据本发明的实质技术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等同变化的更动、修饰与演变等,均仍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一种稻虾共养的种养殖方法
  • 一种稻虾共生与鳜鱼共养的稻田种养轮作生态模式
  • 一种稻蛙生态共养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615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