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厨余垃圾收集处理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09:35:27


一种厨余垃圾收集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家庭厨余垃圾收集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厨余垃圾收集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厨余垃圾泛指家庭生活饮食中所需用的来源生料及成品(熟食)或剩饭,菜场有机垃圾,饭馆酒店、食堂的泔脚垃圾等。我国餐厨垃圾数量十分巨大,并呈快速上升趋势。调查显示,一般的大城市每天产生生活垃圾3000吨以上,其中餐厨垃圾约占50%。厨余垃圾含大量水份(厨余最高含水量约85﹪以上)。处理方法有:填埋处理、焚烧处理、堆肥处理等等。

如将厨余等有机垃圾直接加以焚烧,大量的水份蒸发会降低焚化炉温度,甚而会减低其使用年限。如直接予以掩埋则会占用大量的填埋场地,大量的水份渗入地下会造成地下水的大面积污染。如直接予以堆肥,长期使用易造成土壤板结和地下水质变坏。

垃圾站桶装垃圾基本上处于敞开状,臭味四散,蚊蝇滋生,造成环境污染;清运次数多,增加劳动强度及垃圾清运成本。

因此,如何进行家庭厨余垃圾的收集与处理就显得十分必要。

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为本发明面临的课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安全可靠,方便家庭厨余垃圾收集且可对垃圾进行过滤与发酵处理的厨余垃圾收集处理装置。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厨余垃圾收集处理装置,包括设置于清洗槽内的壳体,所述壳体包括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内设置有过滤板,所述过滤板顶部连通所述第二腔体;

所述第二腔体内设置有挤压机构与切割机构,所述第二腔体的下方连通有第三腔体,所述第三腔体内设置有搅拌机构与加热机构,且所述第三腔体内放置有发酵菌种;

所述第三腔体下方设置有第四腔体,所述第四腔体内设置有接料盒。

所述清洗槽底部连通有出水管,所述第一腔体底部与所述出水管之间通过连接管连接且连通。

所述第一腔体的中部设置所述过滤板,所述过滤板为倾斜板,水平高度较低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腔体下方;

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之间固定设置有竖直的隔板,所述隔板的底端位于所述过滤板的上方且不与所述过滤板连接;

所述过滤板的板面均匀布设有若干过滤孔。

所述第二腔体顶部设置有开口,所述开口正下方设置所述挤压机构,所述挤压机构包括两个挤压辊,所述开口正下方为两个所述挤压辊之间;

所述挤压辊下方设置所述切割机构,所述切割机构包括若干辊刀,所述辊刀包括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腔体内壁的转轴,转轴上均匀布设有若干切割刀;

所述切割机构下方通过转门机构连通所述第三腔体。

所述转门机构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转门,两个所述转门均通过轴体转动连接于所述壳体,两个所述转门的轴体同端均贯穿壳体延伸至所述壳体外部且固定连接有齿轮,每个所述齿轮顶部均啮合有齿条,两个所述齿条均滑动连接于所述壳体外壁;

所述齿条相对的一端均连接有电动伸缩杆,所述电动伸缩杆通过电机驱动双向的伸缩杆。

所述第三腔体内上方设置有滤水板,所述滤水板为倾斜板,顶端固定连接有竖直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固定板,底端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也为倾斜板,顶端连接所述滤水板,底端连接所述第二腔体下方;

所述滤水板的板面均匀布设有若干滤水孔,且所述滤水孔连通所述第三腔体与所述第一腔体。

所述第三腔体内设置有固定于所述第三腔体内壁一圈的挡板,所述挡板水平位于所述第三腔体内且中部设置有通孔;

所述搅拌机构包括竖直设置的搅拌器,所述搅拌器包括竖直的搅拌轴与所述搅拌轴上均匀布设的若干搅拌叶,所述搅拌轴同轴连接有驱动电机;

所述搅拌器贯穿所述挡板中部的通孔;

所述第三腔体与所述第四腔体之间通过所述转门机构连通。

所述第三腔体内壁设置有加热板,所述加热板内设置有加热组件,加热组件包括加热丝,所述加热板电连接有电源。

所述第三腔体一侧设置有加料口,所述加料口为菌种投掷口;

所述菌种为气球芽孢杆菌、链霉菌、木霉菌与固氮菌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的顶部均设置有活动盖。

本发明实际使用时:将垃圾中的骨头等硬质垃圾投入第二腔体,将其余较软的垃圾或湿垃圾投入第一腔体,第一腔体内的过滤板可将垃圾中的水分过滤至下方并通过连接管排入出水管;

硬质垃圾经过挤压机构与切割机构的处理后变成碎片后与过滤后的湿垃圾一同通过转门机构进入下方的第三腔体,进入第三腔体时,首先经过滤水板进行再次过滤,将水分再次通过连接管排出,剩下的垃圾与菌种进行搅拌,搅拌时加热板进行加热,需静置垃圾时,便可关闭搅拌机构,经过一定时间的发酵后,便可通过下方的转门机构将发酵好的垃圾排出进入到接料盒内进行处理;

转门机构使用时,通过打开电动伸缩杆,便可使两侧的齿条同时向内移动,齿条与齿轮啮合,便可同时开关两侧的转门实现转门的开启与闭合。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通过设置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进行不同硬度、种类垃圾的分类处理,并进行双重滤水,滤水后的垃圾进行发酵处理,在第三腔体中在加热环境下进行与菌种的混合搅拌,在需要排出发酵好的垃圾时,可关闭搅拌机构,此时垃圾掉入下方第四腔体内,而位于挡板上的垃圾与菌种混合物留在第三腔体内,且不被搅拌机构推下,留下的混合物可再次进行菌种的繁殖以便循环利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右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壳体内部的右视图。

图5为本发明壳体内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为:1、清洗槽;101、出水管;102、连接管;2、壳体;201、第一腔体;202、第二腔体;203、过滤板;204、第三腔体;205、第四腔体;206、隔板;3、接料盒;4、挤压辊;5、辊刀;6、转门;601、齿轮;602、齿条;603、电动伸缩杆;7、滤水板;701、固定板;702、连接板;8、挡板;9、搅拌器;10、活动盖。

具体实施方式

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方案进行阐述。

参见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是一种厨余垃圾收集处理装置,包括设置于清洗槽1内的壳体2,清洗槽1底部连通有出水管101,第一腔体201底部与出水管101之间通过连接管102连接且连通。

壳体2包括第一腔体201与第二腔体202,第一腔体201与第二腔体202的顶部均设置有活动盖10,第一腔体201内设置有过滤板203,过滤板203顶部连通第二腔体202,第一腔体201的中部设置过滤板203,过滤板203为倾斜板,水平高度较低的一端连接第二腔体202下方,第一腔体201与第二腔体202之间固定设置有竖直的隔板206,隔板206的底端位于过滤板203的上方且不与过滤板203连接,过滤板203的板面均匀布设有若干过滤孔。

第二腔体202内设置有挤压机构与切割机构,第二腔体202顶部设置有开口,开口正下方设置挤压机构,挤压机构包括两个挤压辊4,开口正下方为两个挤压辊4之间,挤压辊4下方设置切割机构,切割机构包括若干辊刀5,辊刀5包括转动连接于第二腔体202内壁的转轴,转轴上均匀布设有若干切割刀。

切割机构下方通过转门机构连通第三腔体204,转门机构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转门6,两个转门6均通过轴体转动连接于壳体2,两个转门6的轴体同端均贯穿壳体2延伸至壳体2外部且固定连接有齿轮601,每个齿轮601顶部均啮合有齿条602,两个齿条602均滑动连接于壳体2外壁,齿条602相对的一端均连接有电动伸缩杆603,电动伸缩杆603通过电机驱动双向的伸缩杆。

第三腔体204内上方设置有滤水板7,滤水板7为倾斜板,顶端固定连接有竖直设置于壳体2内的固定板701,底端连接有连接板702,连接板702也为倾斜板,顶端连接滤水板7,底端连接第二腔体202下方,滤水板7的板面均匀布设有若干滤水孔,且滤水孔连通第三腔体204与第一腔体201。

第三腔体204内设置有搅拌机构与加热机构,搅拌机构包括竖直设置的搅拌器9,搅拌器9包括竖直的搅拌轴与搅拌轴上均匀布设的若干搅拌叶,搅拌轴同轴连接有驱动电机。

第三腔体204内壁设置有加热板,加热板内设置有加热组件,加热组件包括加热丝,加热板电连接有电源。

第三腔体204内放置有发酵菌种,第三腔体204一侧设置有加料口,加料口为菌种投掷口,菌种为气球芽孢杆菌、链霉菌、木霉菌与固氮菌中的一种或多种。

第三腔体204内设置有固定于第三腔体204内壁一圈的挡板8,挡板8水平位于第三腔体204内且中部设置有通孔,搅拌器9贯穿挡板8中部的通孔;

第三腔体204下方设置有第四腔体205,第三腔体204与第四腔体205之间通过转门机构连通,第四腔体205内设置有接料盒3。

本发明实际使用时:将垃圾中的骨头等硬质垃圾投入第二腔体202,将其余较软的垃圾或湿垃圾投入第一腔体201,第一腔体201内的过滤板203可将垃圾中的水分过滤至下方并通过连接管102排入出水管101;

硬质垃圾经过挤压机构与切割机构的处理后变成碎片后与过滤后的湿垃圾一同通过转门机构进入下方的第三腔体204,进入第三腔体204时,首先经过滤水板7进行再次过滤,将水分再次通过连接管102排出,剩下的垃圾与菌种进行搅拌,搅拌时加热板进行加热,需静置垃圾时,便可关闭搅拌机构,经过一定时间的发酵后,便可通过下方的转门机构将发酵好的垃圾排出进入到接料盒3内进行处理;

转门机构使用时,通过打开电动伸缩杆603,便可使两侧的齿条602同时向内移动,齿条602与齿轮601啮合,便可同时开关两侧的转门6实现转门6的开启与闭合。

本发明未经描述的技术特征可以通过或采用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分类

06120112227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