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铜性微弹簧圈的制备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28:50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弹簧圈栓塞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铜性微弹簧圈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应用金属微弹簧圈栓塞进行介入治疗是一项安全、有效、应用广泛的临床技术,但目前应用的栓塞材料—弹簧圈—多为美国或者欧洲产品,价格昂贵,许多患者难以承受,限制了此项技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我们前期研制的一、二级铜性弹簧圈实验证明技术是可行的,栓塞是安全、有效的,但缺点是:1、前期研制的一级纯铜弹簧圈主要通过4F导管进行释放用于栓塞0.5mm以上的动脉,如兔的肾动脉、髂动脉主干,没有进一步研制更小的能经3F微导管释放栓塞0.5mm以下细小血管的实验研究;2、前期研制的二级镀铜弹簧圈只能通过5F以上导管进行释放用于栓塞2~5mm的动脉,如兔的颈动脉、髂动脉主干,没有进一步研制更小的能经4F及以下导管释放栓塞血管的实验研究,且释放难度大,控制性较差。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铜性微弹簧圈的制备方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经3F微导管释放栓塞0.5mm以下细小血管的一级纯铜微弹簧圈;能经4F及以下导管释放的二级镀铜微弹簧圈并提高其可释放性及可控性、对其可操控性、安全性以及对兔动脉的栓塞效果作进一步的评价,为自制微弹簧圈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的铜性微弹簧圈的制备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铜性微弹簧圈的制备方法包括:一级纯铜微弹簧圈的制备、一级铂金微弹簧圈的制备、二级纯铜弹簧圈的制备、二级铂金微弹簧圈的制备和二级铂金镀铜微弹簧圈的制备。

优选的,所述一级纯铜微弹簧圈的制备:将直径0.1~0.23mm导电用铜丝致密缠绕在直径0.28mm的芯上制成直径0.48~0.74的纯铜微弹簧圈。

优选的,所述一级铂金微弹簧圈的制备:取直径为0.28mm的铂金导丝,环氧乙烷消毒后,抽去导丝芯后,保留其外层的铂金微弹簧圈。

优选的,所述二级纯铜弹簧圈的制备:将制备好的一级纯铜微弹簧圈紧密缠绕在直径为1~5mm的铁丝芯上,制成直径为1.96mm~5.96mm的二级纯铜微弹簧圈。

优选的,所述二级铂金微弹簧圈的制备:将制备好的一级铂金微弹簧圈紧密缠绕在直径为1~5mm的铁丝芯上,用细铁丝或铜丝缠绕固定两端后将其置于560~6100C的恒温炉中,加热5~10分钟后取出,置于空气中冷却,把其从芯上取下,制成直径为1.88mm~5.88mm的二级铂金微弹簧圈。

优选的,所述二级铂金镀铜微弹簧圈的制备:把二级铂金微弹簧圈放在温度70~800C的除油液中浸泡20分钟后,用冷水和浓盐酸反复清洗2~3遍;再用10%硫酸浸泡10分钟活化后置于电镀池中,弹簧圈的一端接电源负极,并在另一端施加一定的拉力,使弹簧圈处于半拉开状态;注入电镀液,接通电源,电流速1.5A/dmz,温度300C,电镀10分钟后取出,用蒸馏水反复冲洗后凉干;然后按2~7圈的长度剪断,两端经钝化处理,制成直径1.98mm~5.98mm、圈数为2~7圈的二级镀铜微弹簧圈。

优选的,所述除油液的成分包括氢氧化钠20g/L,碳酸钠30g/L,磷酸钠30g/L和水1L;所述电镀液的成分包括硫酸铜150g/L,硫酸50ml/L和十二烷基硫酸钠0.1g/L。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发明提供的铜性微弹簧圈的制备方法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一种铜性微弹簧圈的制备方法,一级纯铜微弹簧圈:能从3F微导管用生理盐水冲注释放,释放后形状无较大改变;体外实验表明镀铜弹簧圈有较强的促凝血作用,动物栓塞实验结果表明一级纯铜弹簧圈能经3F微导管释放栓塞兔肾动脉末梢支且栓塞效果肯定。二级纯铜微弹簧圈:制成的二级纯铜微弹簧圈记忆性、释放性差,不能经4F及以下导管释放,经4F以上导管释放后弹簧圈变形严重。二级镀铜铂金微弹簧圈:经热处理工艺及镀铜工艺制成的二级镀铜微弹簧圈镀铜层稳定,记忆性、柔韧性、可控性、释放性及稳定性好,能从3F及4F导管用导丝推送释放并均能回复原状;体外实验表明镀铜微弹簧圈有较强的促凝血作用;动物栓塞实验结果表明二级镀铜铂金微弹簧圈能经3F微导管释放栓塞兔迂曲的锁骨下动脉且栓塞效果优于未镀铜的铂金微弹簧圈(P<0.05=0.001)。

本发明制的一、二铜性微弹簧圈是在前期研制的一级纯铜弹簧圈及二级不锈钢镀铜弹簧圈的基础上的改进和提高。一级纯铜微弹簧圈制备容易、物理性能稳定,可经3F微导管释放栓塞1mm以下的细小血管,其释放性、可控性、稳定性好,栓塞效果肯定且相对前期研制的一级纯铜弹簧圈其扩大了应用范围。二级铂金镀铜微弹簧圈是采用在铂金圈上镀铜来制备,物理性能稳定,可经4F及以下导管释放栓塞迂曲血管,栓塞效果肯定,其记忆性、柔韧性、可控性、释放性及稳定性优于前期的二级圈。纯铜丝目前只能制作一级弹簧圈,还不能制成可用于动物实验的二级弹簧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铜性微弹簧圈的制备方法包括:

一级纯铜微弹簧圈的制备:

将直径0.1~0.23mm导电用铜丝(纯度99.9%)致密缠绕在直径0.28mm的芯上(神经介入用导丝的尾端)制成直径0.48~0.74的微铜圈,长度可任意切割制备。铜圈应用前用碘伏浸泡5分钟左右消毒并去除表面氧化层后,再用无菌盐水冲洗干净。

一级铂金微弹簧圈的制备:

取COOK公司生产的头端直径为0.28mm的经皮肝穿刺所用的铂金导丝,环氧乙烷消毒后,抽去导丝芯后,保留其外层的铂金弹簧圈(一级弹簧圈),长度可任意切割制备。使用前用碘伏浸泡5分钟左右消毒,再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二级纯铜弹簧圈的制备:

将制备好的一级纯铜微弹簧圈紧密缠绕在直径为1~5mm的铁丝芯上,即制成直径为1.96mm~5.96mm、圈数不等的二级纯铜微弹簧圈(二级弹簧圈直径=铁芯直径十2×导丝直径)。

二级铂金微弹簧圈的制备:

将制备好的一级铂金微弹簧圈紧密缠绕在直径为1~5mm的铁丝芯上,用细铁丝或铜丝缠绕固定两端后将其置于560~6100C的恒温炉中,加热5~10分钟后取出,置于空气中冷却,把其从芯上取下。即制成直径为1.88mm~5.88mm、圈数不等的二级铂金微弹簧圈(二级弹簧圈直径=铁芯直径十2×导丝直径)。

二级铂金镀铜微弹簧圈的制备

把二级铂金微弹簧圈放在温度70~800C的除油液(氢氧化钠20g/L.碳酸钠30g/L,磷酸钠30g/L,水1L)中浸泡20分钟后,用冷水和浓盐酸反复清洗2~3遍;再用10%硫酸浸泡10分钟活化后置于电镀池中,弹簧圈的一端接电源负极,并在另一端施加一定的拉力,使弹簧圈处于半拉开状态;注入电镀液(硫酸铜150g/L,硫酸50ml/L,十二烷基硫酸钠0.1g/L)。接通电源,电流速1.5A/dmz,温度300C,电镀10分钟后取出,用蒸馏水反复冲洗后凉干。然后按2~7圈的长度剪断,两端经钝化处理,即制成直径1.98mm~5.98mm、圈数为2~7圈的二级镀铜微弹簧圈。把其置于密闭容器中保存待用。应用物理天平称重镀铜量〔含铜量=二级镀铜弹簧圈的质量一镀铜前二级铂金圈的质量〕,应用游标卡尺测量镀铜层厚度〔镀铜层厚度=(二级镀铜弹簧圈的一级圈的直径一镀铜前二级铂金圈的一级圈的直径)÷2〕。

体外实验:

1、物性实验

随机取5个二级镀铜微弹簧圈、二级纯铜微弹簧圈及一级纯铜微弹簧圈,应用光镜(x10)仔细观察2种材料表面粗糙程度,用螺旋千分尺测定测量其二级螺旋圈直径,镀铜层的厚度;把同一枚弹簧圈反复拉伸10次及经导管释放10次后,再用光镜(x10)仔细观察2种材料弹簧圈的表面情况;用祛码分别悬挂于镀铜弹簧圈、二级纯铜微弹簧圈及相同规格国产带毛刚圈(COOK公司生产)的一端测量其二级螺旋的解旋力。

2、输送实验

随机取直径为1.98~5.98mm、圈数为2~5圈二级镀铜微弹簧圈及直径为1.96~5.96mm、圈数为2~5圈二级纯铜微弹簧圈10枚,用同型号的直钢丝测试其一级螺旋圈口径有无缩小或闭塞;随后分别把二级镀铜微弹簧圈先后放入释放器中(COOOK公司生产的带毛钢圈的释放器),分别用生理盐水和导丝经3~5F导管推送释放,观察推注过程中有无阻滞或嵌塞现象及弹簧圈的释放性能和回复性,以及二级螺旋圈形态变化。随机取直径为0.48~0.74mm,长度为10mm的一级纯铜弹簧圈10枚,用相同的方法释放一级纯铜微弹簧圈,观察推注过程中有无阻滞或嵌塞现象及弹簧圈的释放性能。

3、细菌培养实验

把经碘伏脱氧化层、消毒后的2枚直径为3mm,圈数为3圈的二级镀铜微弹簧圈及2枚直径为0.48mm,长度为10mm的一级纯铜微弹簧圈分别置于8个琼脂培养基中,分别于1,2,3,4d观察细菌生长情况。

4、溶血实验

在6支抗凝管内,每支分别放入成人动脉血2ml及生理盐水1ml,编号为1#,2#,3#,4#,5#,6#。在1#,2#试管中各放置直径为3mm,圈数为3圈的二级镀铜微弹簧圈1段及在3#,4#试管中各放置长约10mm一级纯铜微弹簧圈1段,5#,6#管作空白对照,24h后将6支试管离心沉淀(3000r/min)10min,观察上层血清的颜色变化。

5、体外促凝血实验

取无凝血障碍成人血20m1与3%构椽酸钠2ml混匀抗凝,每2.5m1置于1个培养皿中,共8个编号为1#、2#、3#、4#、5#、6#、7#、8#。采用随机划分组中的抽签法编号。1#、2#皿中各放置直径为3mm,圈数为3圈的二级镀铜微弹簧圈1段,3#、4#皿中各放置长约10mm一级纯铜微弹簧圈1段,5#、6#皿中各放置直径为4mm,圈数为3圈的二级铂金弹簧圈1段,7#、8#皿为空白对照。将培养皿同时置于370C恒温、恒湿、常压恒温箱中,于6h,12h,24h观察4个培养皿凝血情况。

结果:

1、物性实验

一级纯铜微弹簧圈螺距均匀,表面均匀光滑,直径0.48mm长10mm的铜圈重约11.3mg。经导管释放前呈红棕色,但释放后颜色变暗。经导管释放后弹簧表面均匀光滑,但成直线状的弹簧圈会随着导管迂曲而变的稍弯曲。

二级纯铜微弹簧圈螺距变形严重,规格直径3mm、3圈的纯铜微弹簧圈其二级弹簧圈解旋力为3.6g。所有不同型号弹簧圈拉伸1次后,均不能恢复原状。所有不同型号弹簧圈均不能经4F及以下导管释放,经4F以上导管释放后弹簧圈变形严重。

二级镀铜微弹簧圈螺距均匀,镀铜层均匀光滑,铜层厚度约为0.05mm;规格为直径3mm、3圈的弹簧圈质量约为115mg,含铜量约为20.5mg,长度为3mm,二级弹簧圈解旋力为7.6g,相同规格国产带毛弹簧圈解旋力为8.5g。弹簧圈拉伸10次后,均能恢复原状,解旋力无改变,镀铜层无脱落现象。释放前后二级螺旋圈直径变化没有统计学差异(表1)。经导管释放前呈红棕色,但释放后颜色变暗。经导管释放后弹簧表面均匀光滑,形状无改变。

表1镀铜微弹簧圈及铂金微弹簧圈释放前后二级螺旋圈直径变化(单位mm)

注:组内、组间其直径变化P>0.05

由表1可见:释放前铂金微弹簧圈二级螺旋圈直径并未因镀铜处理而发生明显改变,释放后两者二级螺旋圈直径无显著差异,说明二级镀铜铂金微弹簧圈强度及屈绕性不因外力作用而出现金属疲劳,从而保证了良好的成圈性能。一、二级铂金微弹簧圈释放前后表面光整,呈亮灰色,无毛刺、锋棱凹陷或裂纹;而一级纯铜及二级镀铜微弹簧圈释放前呈红棕色,但释放后颜色变暗,说明易氧化,镜下见释放前二级镀铜微弹簧圈表面较光滑,释放后表面偶尔出现明显的毛刺及锋棱,说明有的镀铜层附着不均匀。

2、输送实验

一级纯铜微弹簧圈:不同长度,直径为0.48mm的一级纯铜微弹簧圈用生理盐水冲注或用导丝推送能顺畅通过3~5F的导管释放,弹簧圈的直径、圈数与其柔韧性及释放难度无明显关联。其形态与输送前稍有改变。同一枚一级纯铜微弹簧圈经导管释放10次,其释放阻力及柔韧性均无明显改变。

二级纯铜微弹簧圈:所有不同型号纯铜微弹簧圈均不能经4F及以下的导管释放。经4F以上导管释放后弹簧圈变形严重。

二级镀铜微弹簧圈:直径1.98mm~5.98mm、圈数3~5圈的二级镀铜微弹簧圈柔韧性与COOK公司生产的带毛钢圈相当,均可用导丝从3~5F的导管推送释放。释放成功率100%(50/50),但释放阻力较国产带毛弹簧圈小;释放后均能完全恢复原形状,体视镜下观察镀铜层无明显变化。同一枚二级镀铜微弹簧圈经导管释放10次,其释放阻力、柔韧性及形状均无明显改变,镀铜层无脱落。直径1.98~3.Omm及圈数大于6圈的弹簧圈释放性稍差,释放成功率90%(45/50)。随弹簧圈的直径变小(<2.3mm)、圈数增多(>4圈),其释放性差,释放难度增大。本组二级镀铜微弹簧圈不能用生理盐水冲注释放。

3、细菌培养实验

一级纯铜微弹簧圈及二级镀铜微弹簧圈均呈棕褐色,无细菌生长。

4、溶血实验

离心沉淀1#、2#、3#、4#试管上血浆呈粉红色,而5#、6#试管上层颜色淡,且两者之间颜色无明显差异。因此说明一级纯铜微弹簧圈及二级铜微弹簧圈均对血液成份产生明显溶血。

5、体外促凝血实验

1#、2#皿6h和12h二级镀铜圈周围有少量凝血块,24h铜圈周围及内部有棕黑色凝血块;3#、4#皿纯铜圈周围6h和12h有少许凝血块,24h周围有明显凝血块;5#、6#皿6,12,24h铂金圈周围均无血凝块;7#、8#皿不同时间均无明显凝血。说明一级纯铜微弹簧圈及二级铜微弹簧圈对血液成份产生明显吸附及促凝作用。

动物实验:

1、实验动物及分组

用有合格证的新西兰大耳兔17只(术中死亡2只),体重2.0~3.0kg,性别不限,随机分为6组。

2、栓塞方法

将兔用3%戊巴比妥钠,lml/kg耳缘静脉推注麻醉后仰卧,四肢固定于检查台,股部备皮后,消毒铺巾;无菌操作下切开皮肤,钝性分离一侧股动脉,用剪刀在股动脉剪开一小横切口,通过导丝导入4F的动脉鞘,肝素化动物,再插入4FYashir导管至升主动脉,手推非离子型造影剂5~8ml行DSA(美国GE公司LCV-plus数字减影血管机,矩阵1024X 1024,采集速率1帧/秒),显示出颈动脉及锁骨下动脉。将3F微导管选择至一侧颈总动脉或锁骨下动脉,用一至二枚3mm-3圈的二级镀铜微弹簧圈栓塞,另一侧颈内或锁骨下动脉也用一至二枚同规格的二级铂金微弹簧圈栓塞作对照;术毕将4FYashir退至腹主动脉的肾动脉开口水平,手推非离子型造影剂3~5ml行DSA,使清楚地显示出双侧肾动脉。将3F微导管选择至任意一侧肾动脉的上、中或下极分支中的一支,用一至二枚直径0.48mm,长10mm的一级纯铜微弹簧圈栓塞。分别于栓后10,30min动脉造影观察早期栓塞效果。退出导管后结扎股动脉,皮肤缝合,麻醉清醒后,送返动物房饲养,适当补液和应用抗生素。

3、观察及取材

分别于栓后3d,1w,2w,4w,6w,12w行造影复查。于栓塞后3d(组1,3只),栓塞后1w(组2,2只),栓塞后2w(组3,2只),栓塞后4w(组4,3只),栓塞后6w(组5,3只),栓塞后12w(组6,2只)用上述方法再次造影了解栓塞后动脉的闭塞、再通及侧支情况后处死兔。解剖兔取出被栓塞的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及肾脏作为标本,用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后,送病理检查(石蜡包埋,HE染色);为了观察新鲜血栓及弹簧圈的情况,把用二级铂金圈栓塞的1支颈总动脉,1支锁骨下动脉及用二级镀铜弹簧圈栓塞的2支锁骨下动脉,取材后直接游离取出弹簧圈并把该弹簧圈置于体视镜下观察血栓形成情况和铜圈表面情况。

结果:

1、一、二级微弹簧圈使用及栓塞血管情况

17只兔中有2只兔术中及术后死亡。

1.1二级微弹簧圈:二级微弹簧圈经4F、3F导管释放栓塞了15只兔,其中栓塞左锁骨下动脉9只,栓塞右锁骨下动脉6只,共用二级镀铜微弹簧圈21枚。二级铂金微弹簧圈经4F、3F导管释放栓塞了兔15只,栓塞左锁骨下动脉7只,栓塞右锁骨下动脉6只,栓塞左右颈动脉3只,共用二级铂金微弹簧圈19枚。用二级镀铜圈栓塞锁骨下动脉麻醉清醒后出现该肢体瘫痪,1~2天后自然恢复其余兔留观期间进食、活动良好,未见明显异常反应。

1.2一级纯铜微弹簧圈:经3F导管释放栓塞了13只兔,其中栓塞左肾动脉分支8只,栓塞右肾动脉分支5只,共用一级弹簧圈22枚,其中1只术中造成左肾破裂出血,用一级纯铜微弹簧圈2枚行栓塞止血治疗。

2、栓塞后血管造影结果

2.1二级微弹簧圈:二级铂金微弹簧圈及镀铜微弹簧圈无移位及变形。栓塞后不同时期造影对比表现见表2。统计结果显示铜性弹簧圈的栓塞效果优于铂金弹簧圈。

表2二级镀铜弹簧圈及铂金圈栓塞兔颈总、锁骨下动脉后造影表现(单位:条)

注:栓塞后即刻造影:P>0.05栓塞后短期及长期造影:P<0.05

3、栓塞的病理情况

3.1血管病理情况

大体肉眼观:被栓塞的锁骨下动脉、颈总动脉血管外壁光滑,与周围组织轻度粘连,但栓塞血管及周围组织结构完整,也容易分离。原血管壁部位的组织肉眼下即可见有黑色物质沉积,取出该血管剖开,二级镀铜微弹簧圈栓塞组铜圈周围及其内部、血管远近端有大量的血栓。二级铂金微弹簧圈栓塞组弹簧圈周围仅见少量血栓。

组织病理学:二级镀铜弹簧圈栓塞组血管内部有大量血栓形成,血管内膜少许脱落,随时间延长,血栓逐渐机化,未见明显血管再通,栓塞后血管壁有炎性反应,随时间延长,炎性反应减轻;血管内的弹簧圈由坚硬的血栓固定,周围血管壁内可见肉芽组织形成及大量的炎性细胞、嗜酸性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增生,并在巨噬细胞、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的胞浆内可见吞噬颗粒。

3.2肾组织病理情况

大体肉眼观:栓塞后1周:栓塞侧肾脏大小形态与对侧比较无明显改变,表面光滑,可见片状白色缺血梗死区;栓塞后4周:栓塞侧肾脏体积较对侧略有缩小,栓塞后局部梗死区表面欠光滑,梗死区纤维瘫痕形成,牵拉肾皮质下陷。栓塞后12周:栓塞侧肾脏体积缩小更明显,表面不光整,局部梗死区纤维瘫痕形成,肾皮质局部明显受牵拉下陷。

组织病理学:栓塞后1周:均可见局灶性肾小球萎缩、变性、坏死,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空泡样及颗粒样变性,远曲小管上皮与基膜分离,局部可见透明管型及颗粒管型。弥漫性间质血管扩张、淤血,血管腔内可见均一粉染不定型物(血栓),小血管周围可见均一粉染水肿液。栓塞后4周:广泛性肾小球萎缩、玻璃样变性,肾小管上皮细胞颗粒样变性,胞核结构消失,部分小管上皮细胞萎缩,小管腔明显扩张,小管腔内可见各种管型,局部肾组织呈片灶状纤维化改变,伴有内部组织钙化。肾间质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局部小血管内可见血栓形成,动脉壁增厚,间质血管周围可见炎性细胞浸润(淋巴细胞为主)。栓塞后12周:肾组织结构稀疏,小球小管结构大多消失,肾组织呈弥漫性颗粒样变性,间质小血管管壁透明变性,血管周围可见炎性细胞浸润,肾组织内可见钙化灶,钙化周围可见大量纤维结缔组织形成。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发明提供的铜性微弹簧圈的制备方法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一种铜性微弹簧圈的制备方法,一级纯铜微弹簧圈:能从3F微导管用生理盐水冲注释放,释放后形状无较大改变;体外实验表明镀铜弹簧圈有较强的促凝血作用,动物栓塞实验结果表明一级纯铜弹簧圈能经3F微导管释放栓塞兔肾动脉末梢支且栓塞效果肯定。二级纯铜微弹簧圈:制成的二级纯铜微弹簧圈记忆性、释放性差,不能经4F及以下导管释放,经4F以上导管释放后弹簧圈变形严重。二级镀铜铂金微弹簧圈:经热处理工艺及镀铜工艺制成的二级镀铜微弹簧圈镀铜层稳定,记忆性、柔韧性、可控性、释放性及稳定性好,能从3F及4F导管用导丝推送释放并均能回复原状;体外实验表明镀铜微弹簧圈有较强的促凝血作用;动物栓塞实验结果表明二级镀铜铂金微弹簧圈能经3F微导管释放栓塞兔迂曲的锁骨下动脉且栓塞效果优于未镀铜的铂金微弹簧圈(P<0.05=0.001)。

本发明制的一、二铜性微弹簧圈是在前期研制的一级纯铜弹簧圈及二级不锈钢镀铜弹簧圈的基础上的改进和提高。一级纯铜微弹簧圈制备容易、物理性能稳定,可经3F微导管释放栓塞1mm以下的细小血管,其释放性、可控性、稳定性好,栓塞效果肯定且相对前期研制的一级纯铜弹簧圈其扩大了应用范围。二级铂金镀铜微弹簧圈是采用在铂金圈上镀铜来制备,物理性能稳定,可经4F及以下导管释放栓塞迂曲血管,栓塞效果肯定,其记忆性、柔韧性、可控性、释放性及稳定性优于前期的二级圈。纯铜丝目前只能制作一级弹簧圈,还不能制成可用于动物实验的二级弹簧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分类

06120115925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