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电力输送用电缆拉直传送设备和操作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8:30


一种电力输送用电缆拉直传送设备和操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输送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电力输送用电缆拉直传送设备和操作方法。

背景技术

电力输送指由发电厂或电源由某处输送到另一处的一种方式,由于早期技术不成熟电能输送多采用直流输电,而后期逐渐演变成交流传送,交流传送有很多优势,减少了电力输送中的损耗,提高了速度和传送长度,而电缆是电力输送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构件之一,在电力输送过程中需要对电缆进行拉直传送,但是现有技术中的电力输送用电缆拉直传送设备和操作方法在其使用时不能进行有效的便捷的拉直,且不能进行便捷的输送,降低了其拉直效率和输送效率,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电力输送用电缆拉直传送设备和操作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电力输送用电缆拉直传送设备和操作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力输送用电缆拉直传送设备,包括中间壳体,所述中间壳体的左右两侧靠近底部处均为开口设置,所述中间壳体的左右两侧均通过螺栓连接有罩体,且罩体的左右两侧均为开口设置,所述罩体与中间壳体相远离的一侧均贴合有盖板,且两个盖板上均开设有进线孔,两个所述罩体的底部均通过螺栓连接有贴合板,且贴合板的底部上通过螺栓连接有万向轮,两个所述罩体的内腔顶部和底部之间均滑动连接有移动板,所述移动板的侧壁与盖板的侧壁之间连接有横板,所述中间壳体的内腔底部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有旋转轴,且中间壳体的底部通过螺栓连接有伺服电机,并且旋转轴的底端穿过轴承的内圈与伺服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旋转轴的顶端通过螺栓连接有旋转板,所述旋转板的顶部靠近左右两侧处均铰接有对接杆,所述对接杆的底部与旋转板相远离的一侧铰接有对接板,且对接板与对接杆相远离的一侧通过螺栓连接在移动板的侧壁上,所述移动板的前壁上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有转动轴,且转动轴的前壁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套设有T形螺杆,位于左侧的所述移动板的后壁上通过螺栓连接有驱动电机,且右侧的转动轴后端穿过轴承的内圈与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中间壳体的后侧内壁靠近底部处通过螺栓连接有下U形板,且下U形板内通过转轴和轴承活动连接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下矫直轮,所述下U形板的上方设置有上U形板,且上U形板内通过转轴和轴承活动连接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上矫直轮,所述中间壳体的内腔顶部通过螺栓连接有电缸,所述中间壳体的左右两侧内壁之间靠近顶部处连接有隔板,且电缸的底端贯穿隔板并通过螺栓连接在上U形板的顶部上。

优选的,所述下U形板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下固定板,且下固定板的后壁通过螺栓连接在罩体的后侧内壁上,所述下固定板的顶部上通过螺栓连接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下弧形矫直片。

优选的,所述下固定板的上方设置有上固定板,且上固定板的底部通过螺栓连接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上弧形矫直片,所述罩体的内腔顶部上通过螺栓连接有电动推杆,且电动推杆的底端通过螺栓连接在上固定板的底部上。

优选的,所述中间壳体的顶部靠近左右两侧处均通过螺栓连接有竖板,且两个竖板的顶部通过螺栓连接有两个聚气盒,所述中间壳体的顶部与聚气盒的底部之间连接有风机,且风机的顶部出气口上套接有导气管,所述导气管的顶端与聚气盒的内部相连通,所述聚气盒的底部靠近左右两侧处均连通连接有竖管,且竖管的底端与罩体的内部相连通连接。

优选的,所述移动板的顶部和底部上均通过螺栓连接有滑块,且所述罩体的内腔顶部和底部上均开设有与滑块相匹配的滑槽。

优选的,若干个所述下矫直轮在下U形板内呈水平方向上的阵列分布,且若干个所述上弧形矫直片在上固定板的底部上呈水平方向上的阵列分布。

一种电力输送用电缆拉直传送设备的操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首先通过万向轮将其移动至所需位置上;

S2:随后依次打开两个罩体前侧的活动门,并取掉两个T形螺杆,随之将电缆圈和收卷圈依次置于两侧的两个转动轴,并拧紧T形螺杆实现固定,使得电缆圈上的电缆一端固定在收卷圈上;

S3:然后启动伺服电机,伺服电机通过旋转轴带动旋转板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此时在对接杆和对接板带动两个移动板相远离或相合拢,实现拉直;

S4:而启动电动推杆,电动推杆上的推杆向下延伸并通过上固定板带动上弧形矫直片向下移动,使得上弧形矫直片和下弧形矫直片相合,实现对电缆进行束缚定位;

S5:随后启动电缸,电缸上的推杆向下延伸并通过上U形板带动上矫直轮向下移动,使得上矫直轮和下矫直轮与线缆相接触,可实现对其进行有效的压实,达到辅助拉直的目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旋转轴、旋转板、对接杆及对接板等部件之间的相互配合,可实现带动两个移动板相远离或相合拢,可使得其能进行有效的便捷的拉直,同时可实现对其进行便捷的输送,可有效的提高其拉直效率和输送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立体图;

图2为图1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移动板及横板等部件的局部立体图;

图4为图2中的A处放大图;

图5为图2中盖板及横板等部件的局部立体图;

图6为图2中的B处放大图;

图7为下U形板及上U形板等部件的局部立体图。

图中标号:1、中间壳体;2、盖板;3、进线孔;4、罩体;5、竖管;6、风机;7、聚气盒;8、竖板;9、贴合板;10、伺服电机;11、万向轮;12、对接杆;13、旋转板;14、旋转轴;15、螺纹孔;16、转动轴;17、T形螺杆;18、移动板;19、电动推杆;20、上固定板;21、上弧形矫直片;22、隔板;23、上U形板;24、上矫直轮;25、电缸;26、下矫直轮;27、下U形板;28、下固定板;29、下弧形矫直片;30、导气管;31、横板;32、驱动电机;33、对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请参阅图1-7,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电力输送用电缆拉直传送设备,包括中间壳体1,中间壳体1的左右两侧靠近底部处均为开口设置,中间壳体1的左右两侧均通过螺栓连接有罩体4,且罩体4的左右两侧均为开口设置,罩体4与中间壳体1相远离的一侧均贴合有盖板2,且两个盖板2上均开设有进线孔3,两个罩体4的底部均通过螺栓连接有贴合板9,且贴合板9的底部上通过螺栓连接有万向轮11,两个罩体4的内腔顶部和底部之间均滑动连接有移动板18,移动板18的顶部和底部上均通过螺栓连接有滑块,且罩体4的内腔顶部和底部上均开设有与滑块相匹配的滑槽,移动板18的侧壁与盖板2的侧壁之间连接有横板31,中间壳体1的内腔底部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有旋转轴14,且中间壳体1的底部通过螺栓连接有伺服电机10,并且旋转轴14的底端穿过轴承的内圈与伺服电机10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旋转轴14的顶端通过螺栓连接有旋转板13,旋转板13的顶部靠近左右两侧处均铰接有对接杆12,对接杆12的底部与旋转板13相远离的一侧铰接有对接板33,且对接板33与对接杆12相远离的一侧通过螺栓连接在移动板18的侧壁上,移动板18的前壁上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有转动轴16,且转动轴16的前壁开设有螺纹孔15,螺纹孔15内套设有T形螺杆17,位于左侧的移动板18的后壁上通过螺栓连接有驱动电机32,且右侧的转动轴16后端穿过轴承的内圈与驱动电机32的输出轴固定连接;

在本发明中,可实现带动两个移动板18相远离或相合拢,可使得其能进行有效的便捷的拉直,同时可实现对其进行便捷的输送,可有效的提高其拉直效率和输送效率;

其中,中间壳体1的后侧内壁靠近底部处通过螺栓连接有下U形板27,且下U形板27内通过转轴和轴承活动连接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下矫直轮26,下U形板27的上方设置有上U形板23,且上U形板23内通过转轴和轴承活动连接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上矫直轮24,中间壳体1的内腔顶部通过螺栓连接有电缸25,中间壳体1的左右两侧内壁之间靠近顶部处连接有隔板22,且电缸25的底端贯穿隔板22并通过螺栓连接在上U形板23的顶部上;

在本发明中,可实现对其进行有效的压实,达到辅助拉直的目的;

其中,下U形板27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下固定板28,且下固定板28的后壁通过螺栓连接在罩体4的后侧内壁上,下固定板28的顶部上通过螺栓连接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下弧形矫直片29,下固定板28的上方设置有上固定板20,且上固定板20的底部通过螺栓连接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上弧形矫直片21,罩体4的内腔顶部上通过螺栓连接有电动推杆19,且电动推杆19的底端通过螺栓连接在上固定板20的底部上,中间壳体1的顶部靠近左右两侧处均通过螺栓连接有竖板8,且两个竖板8的顶部通过螺栓连接有两个聚气盒7,中间壳体1的顶部与聚气盒7的底部之间连接有风机6,且风机6的顶部出气口上套接有导气管30,导气管30的顶端与聚气盒7的内部相连通,聚气盒7的底部靠近左右两侧处均连通连接有竖管5,且竖管5的底端与罩体4的内部相连通连接,若干个下矫直轮26在下U形板27内呈水平方向上的阵列分布,且若干个上弧形矫直片21在上固定板20的底部上呈水平方向上的阵列分布;

在本发明中,可实现对其进行有效的位置限定。

一种电力输送用电缆拉直传送设备的操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首先通过万向轮11将其移动至所需位置上;

S2:随后依次打开两个罩体4前侧的活动门,并取掉两个T形螺杆17,随之将电缆圈和收卷圈依次置于两侧的两个转动轴16,并拧紧T形螺杆17实现固定,使得电缆圈上的电缆一端固定在收卷圈上;

S3:然后启动伺服电机10,伺服电机10通过旋转轴14带动旋转板13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此时在对接杆12和对接板33带动两个移动板18相远离或相合拢,实现拉直;

S4:而启动电动推杆19,电动推杆19上的推杆向下延伸并通过上固定板20带动上弧形矫直片21向下移动,使得上弧形矫直片21和下弧形矫直片29相合,实现对电缆进行束缚定位;

S5:随后启动电缸25,电缸25上的推杆向下延伸并通过上U形板23带动上矫直轮24向下移动,使得上矫直轮24和下矫直轮26与线缆相接触,可实现对其进行有效的压实,达到辅助拉直的目的。

工作原理:本技术方案在使用时首先通过万向轮11将其移动至所需位置上,随后依次打开两个罩体4前侧的活动门,并取掉两个T形螺杆17,随之将电缆圈和收卷圈依次置于两侧的两个转动轴16,并拧紧T形螺杆17实现固定,使得电缆圈上的电缆一端固定在收卷圈上,然后启动伺服电机10,伺服电机10通过旋转轴14带动旋转板13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此时在对接杆12和对接板33带动两个移动板18相远离或相合拢,实现拉直,而启动电动推杆19,电动推杆19上的推杆向下延伸并通过上固定板20带动上弧形矫直片21向下移动,使得上弧形矫直片21和下弧形矫直片29相合,实现对电缆进行束缚定位,随后启动电缸25,电缸25上的推杆向下延伸并通过上U形板23带动上矫直轮24向下移动,使得上矫直轮24和下矫直轮26与线缆相接触,可实现对其进行有效的压实,达到辅助拉直的目的。

实施例二:请参阅图1-7,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电力输送用电缆拉直传送设备,包括中间壳体1,中间壳体1的左右两侧靠近底部处均为开口设置,中间壳体1的左右两侧均通过螺栓连接有罩体4,且罩体4的左右两侧均为开口设置,罩体4与中间壳体1相远离的一侧均贴合有盖板2,且两个盖板2上均开设有进线孔3,两个罩体4的底部均通过螺栓连接有贴合板9,且贴合板9的底部上通过螺栓连接有万向轮11,两个罩体4的内腔顶部和底部之间均滑动连接有移动板18,移动板18的顶部和底部上均通过螺栓连接有滑块,且罩体4的内腔顶部和底部上均开设有与滑块相匹配的滑槽,移动板18的侧壁与盖板2的侧壁之间连接有横板31,中间壳体1的内腔底部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有旋转轴14,且中间壳体1的底部通过螺栓连接有伺服电机10,并且旋转轴14的底端穿过轴承的内圈与伺服电机10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旋转轴14的顶端通过螺栓连接有旋转板13,旋转板13的顶部靠近左右两侧处均铰接有对接杆12,对接杆12的底部与旋转板13相远离的一侧铰接有对接板33,且对接板33与对接杆12相远离的一侧通过螺栓连接在移动板18的侧壁上,移动板18的前壁上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有转动轴16,且转动轴16的前壁开设有螺纹孔15,螺纹孔15内套设有T形螺杆17,位于左侧的移动板18的后壁上通过螺栓连接有驱动电机32,且右侧的转动轴16后端穿过轴承的内圈与驱动电机32的输出轴固定连接;

在本发明中,可实现带动两个移动板18相远离或相合拢,可使得其能进行有效的便捷的拉直,同时可实现对其进行便捷的输送,可有效的提高其拉直效率和输送效率;

其中,中间壳体1的后侧内壁靠近底部处通过螺栓连接有下U形板27,且下U形板27内通过转轴和轴承活动连接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下矫直轮26,下U形板27的上方设置有上U形板23,且上U形板23内通过转轴和轴承活动连接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上矫直轮24,中间壳体1的内腔顶部通过螺栓连接有电缸25,中间壳体1的左右两侧内壁之间靠近顶部处连接有隔板22,且电缸25的底端贯穿隔板22并通过螺栓连接在上U形板23的顶部上;

在本发明中,可实现对其进行有效的压实,达到辅助拉直的目的;

其中,下U形板27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下固定板28,且下固定板28的后壁通过螺栓连接在罩体4的后侧内壁上,下固定板28的顶部上通过螺栓连接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下弧形矫直片29,下固定板28的上方设置有上固定板20,且上固定板20的底部通过螺栓连接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上弧形矫直片21,罩体4的内腔顶部上通过螺栓连接有电动推杆19,且电动推杆19的底端通过螺栓连接在上固定板20的底部上,中间壳体1的顶部靠近左右两侧处均通过螺栓连接有竖板8,且两个竖板8的顶部通过螺栓连接有两个聚气盒7,中间壳体1的顶部与聚气盒7的底部之间连接有风机6,且风机6的顶部出气口上套接有导气管30,导气管30的顶端与聚气盒7的内部相连通,聚气盒7的底部靠近左右两侧处均连通连接有竖管5,且竖管5的底端与罩体4的内部相连通连接,若干个下矫直轮26在下U形板27内呈水平方向上的阵列分布,且若干个上弧形矫直片21在上固定板20的底部上呈水平方向上的阵列分布;

在本发明中,可实现对其进行有效的位置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两个上U形板23的开口相对,且两个上U形板23的形状和大小均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上弧形矫直片21和下弧形矫直片29的形状和大小均相同。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分类

061201165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