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纱线筒朝向调整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09:44:49


一种纱线筒朝向调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纱线包装领域,特别是一种纱线筒朝向调整装置。

背景技术

纱线缠绕一般采用的是锥形纱线筒,由于锥形纱线筒一端为大口,另一端为小口,纱线缠绕在纱线筒上也成锥形;在包装锥形纱线筒时,为了使纱线筒的朝向与包装袋的朝向一致,需要通过整理使锥形纱线筒的朝向一致,然后再采用全自动设备打包;现有技术中在对锥形纱线筒朝向调整时,采用人工手动整理,效率不高,工人劳动强度大;一些通过重力调整朝向的方式中,由于纱线缠绕在纱线筒上质地比较软,容易被卡住,不易实现翻转,且翻转过程中还容易使纱线受到磕碰,从而损伤纱线。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纱线筒朝向调整装置,可有效解决调整纱线筒朝向容易损伤纱线的问题。

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包括传送带,传送带上方有一个开口朝上的竖直半圆环,竖直半圆环的开口端有一个水平半圆环,两半圆环的开口相对固定在一起;竖直半圆环上方有一个水平第一转轴,第一转轴上固定有一个只有半圈齿的不完全齿轮和一个第一锥齿轮,第一转轴下方有一个第二转轴,第二转轴与竖直半圆环的轴线重合,第二转轴一端固定有能与不完全齿轮啮合的直齿轮,第二转轴另一端插装有一个与第二转轴垂直的第三转轴,第三转轴在竖直位置时的轴线与水平半圆环的轴线重合;第三转轴中间转动连接在第二转轴上,且第三转轴的两端分别固定有一个第二锥齿轮;每个第二锥齿轮转动至上方时均能与第一锥齿轮啮合;第三转轴中间位置处固定有一个由长杆和短杆组成的T形杆,长杆一端垂直固定在第三转轴中间;短杆的截面为圆形,短杆的直径大于纱线筒小头的直径,且小于纱线筒大头的直径;当长杆水平置于竖直半圆环和水平半圆环的夹角处时,短杆处于竖直位置;传送带左右两边各装有一个护板,两侧护板上方左右横放有一个挡杆,挡杆能绕其一端向纱线筒前进方向转动并复位;当第一转轴上的不完全齿轮与直齿轮啮合时,第一转轴能通过不完全齿轮与直齿轮的啮合,带动第二转轴转动,并通过带动第三转轴绕第二转轴转动,使长杆贴合竖直半圆环的右端面转动;当第一转轴上的不完全齿轮与直齿轮不啮合时,第一转轴能通过第一锥齿轮与第三转轴上的其中一个第二锥齿轮啮合,带动第三转轴自转,使长杆贴合水平半圆环的下端面转动。

本发明通过长杆交替进行绕竖直半圆环转动和绕水平半圆环转动,将传送带上的纱线筒的朝向均调整为小头朝前,纱线筒朝向一致;调整过程完全自动,效率高,调整过程中纱线筒上缠绕的纱线不与调整装置接触,不会损伤到纱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图,装置处于初始状态。

图2为本发明的俯视图。

图3为图2中A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3中B-B剖视图。

图5为图4中C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发明的立体图一,长杆11置于挡杆15后方两半圆环的连接处。

图7为图6中D局部放大图。

图8为本发明的立体图二,长杆11置于挡杆15前方两半圆环的连接处。

图9为本发明的立体图三,长杆11置于挡杆15后方两半圆环的连接处。

图10为图9中E局部放大图。

图11为本发明的主视图,短杆12带动纱线筒转动状态。

图12为图11中F-F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由图1至图12给出,本发明包括传送带1,传送带1上方有一个开口朝上的竖直半圆环2,竖直半圆环2的开口端有一个水平半圆环3,两半圆环的开口相对固定在一起;竖直半圆环2上方有一个水平第一转轴4,第一转轴4上固定有一个只有半圈齿的不完全齿轮5和一个第一锥齿轮6,第一转轴4下方有一个第二转轴7,第二转轴7与竖直半圆环2的轴线重合,第二转轴7一端固定有能与不完全齿轮5啮合的直齿轮8,第二转轴7另一端插装有一个与第二转轴7垂直的第三转轴9,第三转轴9在竖直位置时的轴线与水平半圆环3的轴线重合;第三转轴9中间转动连接在第二转轴7上,且第三转轴9的两端分别固定有一个第二锥齿轮10;每个第二锥齿轮10转动至上方时均能与第一锥齿轮6啮合;第三转轴9中间位置处固定有一个由长杆11和短杆12组成的T形杆13,长杆11一端垂直固定在第三转轴9中间;短杆12的截面为圆形,短杆12的直径大于纱线筒小头的直径,且小于纱线筒大头的直径;当长杆11水平置于竖直半圆环2和水平半圆环3的夹角处时,短杆12处于竖直位置;传送带1左右两边各装有一个护板14,两侧护板14上方左右横放有一个挡杆15,挡杆15能绕其一端向纱线筒前进方向转动并复位;当第一转轴4上的不完全齿轮5与直齿轮8啮合时,第一转轴4能通过不完全齿轮5与直齿轮8的啮合,带动第二转轴7转动,并通过带动第三转轴9绕第二转轴7转动,使长杆11贴合竖直半圆环2的右端面转动;当第一转轴4上的不完全齿轮5与直齿轮8不啮合时,第一转轴4能通过第一锥齿轮6与第三转轴9上的其中一个第二锥齿轮10啮合,带动第三转轴9自转,使长杆11贴合水平半圆环3的下端面转动。

所述的竖直半圆环2的右端面和水平半圆环3的下端面相交的位置倒有圆角;通过圆角过渡,使长杆11从水平面内进入竖直面内或从竖直面内进入水平面内转动时更顺畅。

为了安装第一转轴4、第二转轴7和竖直半圆环2,所述的传送带1前边有一个矩形壳体16,第一转轴4和第二转轴7均插装在壳体16上,竖直半圆环2的左端面固定在壳体16外侧。

所述的第二转轴7上左端开有上下对称的两个第一盲孔17,第一盲孔17的轴线与第三转轴9的轴线平行;壳体16上与第一盲孔17上下对应的位置开有一个第二盲孔18,第二转轴7转动使第一盲孔17与第二盲孔18重合时,不完全齿轮5与直齿轮8处于开始啮合或开始分开的状态;第二盲孔18内有一个堵头19,堵头19与第二盲孔18底部之间装有压簧20,堵头19上端面为球面且置于第一盲孔17内;当不完全齿轮5与直齿轮8开始啮合时,第一转轴4传递给第二转轴7较大的扭力,使第二转轴7有转动趋势并挤压堵头19,堵头19压缩压簧20并完全进入第二盲孔18,使第二转轴7能转动;当不完全齿轮5与直齿轮8开始分开时,堵头19在压簧20作用下将其上端插进第一盲孔17,第一转轴4传递给第三转轴9较大的扭力使第三转轴9自转,第二转轴7上扭力由第一锥齿轮6和第二锥齿轮10提供,扭力较小不足以使堵头19压缩压簧20,防止第二转轴7发生转动,实现第三转轴9的自转。

所述的第二转轴7上固定第三转轴9的一端的端面中间开有一个凹槽21,第三转轴9和长杆11的固定点置于凹槽21内;此凹槽21使长杆11能固定在第三转轴9中间,并在第三转轴9自转时,使长杆11能绕水平半圆环3转动。

为了提高长杆11运动的稳定性,所述的竖直半圆环2的右端面和水平半圆环3的下端面上均开有一个截面为矩形的弧形凹槽22,且在两个弧形凹槽22相交的位置倒有圆角;长杆11上套装有一个能转动的圆环23,圆环23置于弧形凹槽22内;长杆11带动圆环23在弧形凹槽22内沿弧形凹槽22滚动,并在刚进入另一弧形凹槽22时,由于长杆11转动方向改变,齿轮的惯性作用会使长杆11紧贴在另一半圆环上,使长杆11平稳的从一个半圆环进入另一个半圆环内,不发生晃动。

所述的挡杆15上连接有扭簧;扭簧不受力时,挡杆15保持左右横放在两侧的护板14上方,纱线筒随着传送带1向后移动到挡杆15处时会被挡杆15挡住不能继续移动,通过短杆12向后推动纱线筒,使挡杆15克服扭簧的作用力向纱线筒前进方向旋转,纱线筒越过挡杆15后,挡杆15在扭簧作用下复位。

本装置使用时,由电机带动第一转轴4匀速转动,纱线筒逐个排列在传送带1上,两侧的护板14能使纱线筒在传送带1上逐个前后放置,纱线筒朝向为小头朝前或大头朝前,传送带1从前向后传送;当纱线筒随着传送带1向后移动到挡杆15前方时会被挡杆15挡住不能继续移动;

初始状态,长杆11水平置于挡杆15前方两半圆环的连接处时,短杆12处于竖直位置,第三转轴9处于竖直位置,第二转轴7上的一个第一盲孔17向下对应第二盲孔18,堵头19在压簧20作用下将其上端插进第一盲孔17,将第二转轴7固定;不完全齿轮5与直齿轮8为开始啮合状态,电机带动第一转轴4转动传递给第二转轴7较大的扭力,使第二转轴7转动并挤压堵头19,堵头19压缩压簧20并完全进入第二盲孔18内;第二转轴7能继续转动,并通过第三转轴9带动第二锥齿轮10绕第二转轴7转动,使第二锥齿轮10与第一锥齿轮6分开;第二转轴7通过带动第三转轴9绕第二转轴7转动,使长杆11绕竖直半圆环2转动;

当长杆11绕竖直半圆环2转动到传送带1上方时,由于短杆12直径大于纱线筒小头的直径,当短杆12的后端有小头朝前的纱线筒时,短杆12能通过向后推动小头朝前的纱线筒,使挡杆15克服扭簧的作用力向纱线筒前进方向转动,小头朝前的纱线筒能继续随着传送带1向后移动,进入下一步的包装工序,挡杆15在扭簧作用下复位,左右横放在两侧护板14上方,阻挡下一个纱线筒;又由于短杆12的直径小于纱线筒大头的直径,当短杆12的后端有大头朝前的纱线筒时,短杆12的后端能插入大头朝前的纱线筒内,长杆11绕竖直半圆环2转动带动短杆12和其上的纱线筒向后推动挡杆15,使挡杆15向纱线筒前进方向转动,在纱线筒脱离挡杆15后,挡杆15在扭簧作用下复位,左右横放在两侧护板14上方,阻挡下一个纱线筒;长杆11能带动短杆12和其上的纱线筒继续转动,直至长杆11水平置于挡杆15后方两半圆环的连接处,短杆12处于竖直状态,短杆12上插放的纱线筒小头朝上;此时第一转轴4上的不完全齿轮5与直齿轮8分开不啮合,堵头19在压簧20作用下将其上端插进另一个第一盲孔17,将第二转轴7固定,第一转轴4就不能带动第二转轴7发生转动,同时第一锥齿轮6和另一个第二锥齿轮10啮合,第一锥齿轮6经另一个第二锥齿轮10带动第三转轴9在第二转轴7上自转,使长杆11能在后方两半圆环连接处转动至水平半圆环3上;在第一锥齿轮6和第二锥齿轮10 的啮合过程中,长杆11带动圆环23在弧形凹槽22内沿弧形凹槽22滚动,并在由竖直半圆环2进入水平半圆环3时,由于长杆11转动方向改变,齿轮的惯性作用会使长杆11紧贴水平半圆环3,使长杆11平稳的进入水平半圆环3,不发生晃动;

长杆11绕水平半圆环3转动,直至长杆11回到初始状态,长杆11处于挡杆15前方两半圆环的连接处,短杆12处于竖直位置;此时第一锥齿轮6和另一个第二锥齿轮10开始分开,第三转轴9停止自转;第一转轴4上的不完全齿轮5与直齿轮8开始啮合,第一转轴4通过不完全齿轮5与直齿轮8的啮合带动第二转轴7转动,第二转轴7通过带动第三转轴9绕第二转轴7转动,使长杆11再次绕竖直半圆环2转动;

长杆11由水平位置转动到竖直位置的过程中,短杆12由竖直位置逐渐转动到水平位置,此时的短杆12的前端插放有纱线筒,如果挡杆15前方没有纱线筒,长杆11在转动时能越过挡杆15;如果挡杆15前方有纱线筒,短杆12的后端能向后推动小头朝前的纱线筒,或者短杆12的后端能插入大头朝前的纱线筒内,长杆11继续转动,能向后推动挡杆15,使挡杆15克服扭簧的作用力向纱线筒前进方向旋转,小头朝前的纱线筒越过挡杆15 后能继续随着传送带1向后移动,大头朝前的纱线筒被短杆12插起并随着短杆12继续旋转;

短杆12上的纱线筒与短杆12分离后,纱线筒留在传送带1上并置于挡杆15 的前方,被挡杆15挡住不能向后移动,此时挡杆15 前方的纱线筒小头朝前,直至短杆12再次转动到水平位置时,通过短杆12的后端将小头朝前的纱线筒向后推动,并在越过挡杆15 后能继续随着传送带1向后移动;

如此交替进行不完全齿轮5与直齿轮8的啮合与分开,使长杆11能交替进行绕竖直半圆环2转动和绕水平半圆环3转动,将传送带1上的纱线筒的朝向均调整为小头朝前,纱线筒朝向一致,即可进行包装。

本发明通过在传送带1上设置挡杆15,当纱线筒随着传送带1向后移动到挡杆15处时会被挡杆15挡住不能继续移动;并设置了长杆11能交替进行绕竖直半圆环2转动和绕水平半圆环3转动,使小头朝前的纱线筒越过挡杆15后能继续随着传送带1向后移动,使大头朝前的纱线筒被短杆12插起,调整朝向并送回传送带1上,越过挡杆15后能继续随着传送带1向后移动,将传送带1上的纱线筒的朝向调整一致。

本发明通过短杆12向右推动小头朝前的纱线筒,使小头朝前的纱线筒越过挡杆15后能继续随着传送带1向后移动,由于传送带1一直向后传送,小头朝前的纱线筒越过挡杆15的过程中不会损伤到纱线;通过短杆12将大头朝前的纱线筒插起腾空,通过长杆11绕水平半圆环3转动调整朝向,过程中也不会损伤到纱线;因此,本装置使用时不会损伤到纱线。

本发明通过长杆11交替进行绕竖直半圆环2转动和绕水平半圆环3转动,将传送带1上的纱线筒的朝向均调整为小头朝前,纱线筒朝向一致;调整过程完全自动,效率高,调整过程中纱线筒上缠绕的纱线不与调整装置接触,不会损伤到纱线。

相关技术
  • 一种纱线筒朝向调整装置
  • 一种纱线筒朝向调整装置
技术分类

06120112282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