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旋转装置、输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23:34


旋转装置、输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旋转装置、输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备: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主输送路径,设置于该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内,并且输送形成图像的纸张;排出路径,与该主输送路径连接,并且排出纸张;转回输送路径,与所述主输送路径的上方连接,并且使纸张转回;及再供给路径,设置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内,且与所述转回输送路径连接,并且再次供给所转回的纸张。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97105号公报

在具备第1旋转体及第2旋转体的旋转装置中,当传递第1驱动部的驱动力而使第1旋转体及第2旋转体正转,并且传递与第1驱动部不同的第2驱动部的驱动力而使第1旋转体正转且使第2旋转体逆转时,需要复数个驱动部,因此使得旋转装置大型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与传递第1驱动部的驱动力而使第1旋转体及第2旋转体正转,并且传递与第1驱动部不同的第2驱动部的驱动力而使第1旋转体正转且使第2旋转体逆转的情况相比,抑制旋转装置的大型化。

第1方式具备:第1旋转体,能够进行正转;第2旋转体,能够进行正转及逆转;驱动部,输出正转方向及逆转方向的驱动力;及传递机构,将从所述驱动部输出的正转方向的驱动力传递至所述第1旋转体及所述第2旋转体而使所述第1旋转体及所述第2旋转体正转,将从所述驱动部输出的逆转方向的驱动力传递至所述第1旋转体及所述第2旋转体而使所述第1旋转体正转且使所述第2旋转体逆转。

在第2方式中,所述传递机构具有:第1传递路径,将从所述驱动部输出的正转方向的驱动力传递至所述第1旋转体及所述第2旋转体而使所述第1旋转体及所述第2旋转体正转,从所述驱动部输出的逆转方向的驱动力不会传递至所述第1旋转体;及第2传递路径,将所述驱动部输出的逆转方向的驱动力传递至所述第1旋转体及所述第2旋转体而使所述第1旋转体正转且使所述第2旋转体逆转,从所述驱动部输出的正转方向的驱动力不会传递至所述第1旋转体。

在第3方式中,所述第1传递路径包含配置于所述第1旋转体的轴向的一端侧且将从所述驱动部输出的正转方向的驱动力传递至所述第1旋转体的第1传递部件,所述第2传递路径包含配置于所述第1旋转体的轴向的另一端侧且将从所述驱动部输出的逆转方向的驱动力传递至所述第1旋转体的第2传递部件。

第4方式具备:支承体,支承所述第1旋转体、所述第2旋转体、所述驱动部及所述传递机构;及开闭部,相对于包含所述第1旋转体、所述第2旋转体、所述驱动部及所述传递机构的所述支承体相对移动而开闭。

在第5方式中,所述第1旋转体通过正转来输送被输送材料的第1输送部件,所述第2旋转体为通过正转及逆转来输送被输送材料的第2输送部件。

在第6方式中,所述第2输送部件通过正转与第3输送部件一同输送所述被输送材料,通过逆转与配置于相对于所述第2输送部件的与所述第3输送部件相反的一侧的第4输送部件一同输送所述被输送材料。

第7方式具备:图像形成部,在作为所述被输送材料的记录媒体上形成图像;及第5方式或第6方式的输送装置,输送通过所述图像形成部形成有图像的记录媒体。

在第8方式中,所述输送装置为第6方式的输送装置,所述第2输送部件通过正转与所述第3输送部件一同排出所述记录媒体,在逆转后,通过正转与所述第4输送部件一同使所述记录媒体反转。

发明效果

根据第1方式的结构,与传递第1驱动部的驱动力而使第1旋转体及第2旋转体正转,并且传递与第1驱动部不同的第2驱动部的驱动力而使第1旋转体正转且使第2旋转体逆转的情况相比,可抑制旋转装置的大型化。

根据第2方式的结构,与仅通过单一传递路径来控制第1旋转体及第2旋转体的旋转方向的情况相比,可抑制旋转装置的结构和/或控制复杂化。

根据第3方式的结构,与第1传递部件及第2传递部件这两者配置于第1旋转体的轴向的一端侧的情况相比,可实现旋转装置的省空间化。

根据第4方式的结构,与第1旋转体、第2旋转体、驱动部及传递机构的一部分与开闭部一同相对于支承体相对移动的情况相比,可抑制第1旋转体、第2旋转体、驱动部及传递机构的位置关系发生变化。

根据第5方式的结构,与传递第1驱动部的驱动力而使第1输送部件及第2输送部件正转,并且传递与第1驱动部不同的第2驱动部的驱动力而使第1输送部件正转且使第2输送部件逆转的情况相比,可抑制输送装置的大型化。

根据第6方式的结构,与第4输送部件和与第2输送部件不同的输送部件一同输送被输送材料的情况相比,可抑制输送装置的大型化。

根据第7方式的结构,与传递第1驱动部的驱动力而使第1旋转体及第2旋转体正转,并且传递与第1驱动部不同的第2驱动部的驱动力而使第1旋转体正转且使第2旋转体逆转的情况相比,可抑制图像形成装置的大型化。

根据第8方式的结构,与第4输送部件和与第2输送部件不同的输送部件一同使记录媒体反转的情况相比,可抑制图像形成装置的大型化。

附图说明

根据以下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叙述。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2输送装置的主视剖视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2输送装置中的传递机构的局部的主视图;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2输送装置中的传递机构的主视图;

图5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2输送装置的俯视图;

图6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2输送装置的主视剖视图;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2输送装置中的传递机构的局部的主视图;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2输送装置中的传递机构的主视图;

图9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2输送装置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开放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2输送装置中的开闭体的状态的主视剖视图。

符号说明

10-图像形成装置,11-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2-容纳部,13-第1输送装置,13A-输送部件,14-图像形成部,18-排出部,19-第3输送装置,19A-输送部件,20Y~20K-色调剂像形成部,24-转印体,26-定影部,40-第2输送装置(旋转装置及输送装置的一例),41A-驱动辊(第1旋转体及第1输送部件的一例)41B-从动辊,41S-接触区域,42A-驱动辊(第2旋转体及第2输送部件的一例)42B-从动辊(第3输送部件的一例)42C-从动辊(第4输送部件的一例)42S-接触区域,42T-接触区域,43A-驱动辊43B-从动辊,43S-接触区域,45-驱动马达(驱动部的一例),47-支承框架(支承体的一例),48-支承框架(支承体的一例),50-传递机构,50A-第1传递路径50B-第2传递路径51-齿轮,52-齿轮(第1传递部件的一例)53-齿轮,54-齿轮,55-齿轮,61-带轮(第2传递部件的一例)62-带轮,66-正时皮带,71-引导件,71A-引导面,72-引导件,72A-引导面,74-引导件,74A-引导面,74B-引导面,81-开闭体(开闭部的一例),81A-引导面,81B-引导面,82-开闭体(开闭部的一例),82A-引导面,411-轴部,412-辊部,421-轴部,451-主体,452-驱动轴,521-单向离合器,611-单向离合器,P-记录媒体(被输送材料的一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方式的一例进行说明。

(图像形成装置10)

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结构的示意图。

另外,图中所示的箭头UP表示装置的上方(具体而言铅垂上方),箭头DO表示装置的下方(具体而言铅垂下方)。并且,图中所示的箭头LH表示装置的左方,箭头RH表示装置的右方。并且,图中所示的箭头FR表示装置的前方,箭头RR表示装置的后方。这些方向是为了便于说明而设定的方向,因此装置结构并不限定于这些方向。另外,在装置的各方向上,有时省略“装置”这一词语。即,例如,有时将“装置的上方”简称为“上方”。

另外,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前后方向为彼此交叉的方向(具体而言,正交的方向)。并且,将上下方向也称为纵向。并且,将左右方向及前后方向也称为横向及水平方向。并且,在图中的“○”中记载有“×”的记号表示从纸面正前方朝向里边的箭头。并且,在图中的“○”中记载有“·”的记号表示从纸面的里边朝向正前方的箭头。

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0为形成图像的装置。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具备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容纳部12、排出部18、第1输送装置13、图像形成部14、第2输送装置40、第3输送装置19。以下,对图像形成装置10的各部进行说明。

(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为设置有图像形成装置10中的各结构部的部分。具体而言,例如,容纳部12、第1输送装置13、图像形成部14、第2输送装置40及第3输送装置19配置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的内部。

(容纳部12)

容纳部12为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容纳记录媒体P的部分。容纳于该容纳部12的记录媒体P供给至图像形成部14。容纳于容纳部12的记录媒体P为被输送材料的一例,是通过图像形成部14形成图像的对象。作为记录媒体P,例如有纸张及薄膜等。作为薄膜,例如有树脂制薄膜及金属制薄膜等。另外,作为记录媒体P,并不限于前述的记录媒体,能够使用各种记录媒体。

(排出部18)

排出部18为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排出记录媒体P的部分。对该排出部18排出通过图像形成部14形成有图像的记录媒体P。

(第1输送装置13)

第1输送装置13为将容纳于容纳部12的记录媒体P朝向图像形成部14输送的装置。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第1输送装置13具有复数个输送辊等输送部件13A,通过输送部件13A输送记录媒体P。

(图像形成部14)

图像形成部14具有在由第1输送装置13输送的记录媒体P上形成图像的功能。具体而言,在图像形成部14中,通过电子照相系统将色调剂图象(图像的一例)形成于记录媒体P。更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部14具有色调剂像形成部20Y、20M、20C、20K(以下,称为20Y~20K)、转印体24及定影部26。

在图像形成部14中,各色调剂像形成部20Y~20K进行带电、曝光、显影、转印的各工序,并将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K)的各颜色的色调剂像形成于转印体24。而且,在图像形成部14中,将形成于转印体24的各颜色的色调剂像转印到记录媒体P,通过定影部26将该色调剂像定影于记录媒体P。如此,在图像形成部14中,使用经由转印体24将图像转印到记录媒体P的中间转印方式。

(第2输送装置40)

第2输送装置40为旋转装置及输送装置的一例,是输送通过图像形成部14形成有图像的记录媒体P的装置。具体而言,第2输送装置40将通过图像形成部14形成有图像的记录媒体P排出至排出部18,或使通过图像形成部14形成有图像的记录媒体P反转。即,第2输送装置40通过向排出部18排出的排出路径及反转的反转路径中的一个路径选择性地输送通过图像形成部14形成有图像的记录媒体P。在图2中,该排出路径为以箭头A1、A2、A3来表示的路径。在图6中,反转路径由以箭头B1、B2来表示的第1反转路径及以箭头B3来表示的第2反转路径构成。即,在第2输送装置40中,在第1反转路径上输送的记录媒体P在第1反转路径上输送之后,转回而在第2反转路径上输送。另外,关于第2输送装置40的具体结构,将在后面叙述。

(第3输送装置19)

第3输送装置19为将通过第2输送装置40反转的记录媒体P朝向图像形成部14输送的装置。即,通过第2输送装置40反转的记录媒体P再次输送至图像形成部14。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第3输送装置19具有复数个输送辊等输送部件19A,通过输送部件19A输送记录媒体P。

(第2输送装置40的具体结构)

对第2输送装置40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图2及图6是第2输送装置40的主视剖视图。图3及图7是表示第2输送装置40中的后述的传递机构50的局部的主视图。图4及图8是表示第2输送装置40中的后述的传递机构50的主视图。图5及图9是第2输送装置40的俯视图。

图2、图3、图4及图5示出了将记录媒体P排出至排出部18时的第2输送装置40。另一方面,图6、图7、图8及图9示出了使记录媒体P反转时的第2输送装置40。并且,图10是表示开放了第2输送装置40中的后述的开闭体81、82的状态的主视剖视图。

如图2、图3、图4及图5所示,第2输送装置40具备支承框架47、48、驱动辊41A、42A、43A、从动辊41B、42B、42C、43B、驱动马达45、传递机构50、引导件71、72、74及开闭体81、82。

(支承框架47、48)

图5等所示的支承框架47、48为支承体的一例,具有支承包含驱动辊41A、42A、驱动马达45及传递机构50的第2输送装置40的各结构部的功能。如图5所示,该支承框架47、48例如形成为将前后方向设为厚度方向的板状。

支承框架47构成第2输送装置40中的前方侧部分,且配置于相对于支承框架48的前方侧。支承框架48构成第2输送装置40中的后方侧部分,且配置于相对于支承框架47的后方侧。

(驱动辊41A、42A、43A及从动辊41B、42B、42C、43B)

图2等所示的驱动辊41A、42A、43A为由驱动马达45(参考图5)旋转驱动的作为被驱动部的输送辊。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驱动辊41A、42A具有轴部411、421及设置于轴部411、421的外周的辊部412、422。如图5所示,驱动辊41A、42A各自的一端部(具体而言,前端部)及另一端部(具体而言,后端部)通过轴部411、421,可旋转地支承于各支承框架47、48。另外,在图5中,省略辊部412、422,而图示了驱动辊41A、42A。

驱动辊41A为第1旋转体的一例,能够进行正转(箭头41X方向的旋转)。该驱动辊41A也是第1输送部件的一例,具有通过正转来输送记录媒体P的功能。另外,如后述,驱动辊41A由传递机构50传递驱动马达45的驱动力而正转。

并且,如图2所示,驱动辊41A的外周面与从动辊41B的外周面接触,且具有与从动辊41B接触的接触区域41S。从动辊41B为通过接触区域41S与驱动辊41A接触由此从动于驱动辊41A而进行旋转的输送辊。该驱动辊41A及从动辊41B配置于相对于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部14(具体而言,定影部26)的输送方向下游侧。而且,驱动辊41A及从动辊41B以一边通过接触区域41S夹持从图像形成部14(具体而言,定影部26)输送的记录媒体P,一边将其朝向输送方向下游侧(具体而言,驱动辊42A)输送。另外,从动辊41B可旋转地支承于开闭体81。

驱动辊42A为第2旋转体的一例,能够进行正转(箭头42X方向的旋转)及逆转(箭头42Y方向的旋转)。该驱动辊42A也是第2输送部件的一例,具有通过正转及逆转来输送记录媒体P的功能。另外,如后述,驱动辊42A由传递机构50传递驱动马达45的驱动力而正转及逆转。

从动辊42B为第3输送部件的一例,配置于相对于驱动辊42A的一侧(具体而言下方侧)。从动辊42C为第4输送部件的一例,配置于相对于驱动辊42A的与从动辊42B侧相反的一侧(具体而言上方侧)。

驱动辊42A的外周面与从动辊42B、42C的外周面接触,且具有与从动辊42B、42C接触的接触区域42S、42T。从动辊42B、42C为通过接触区域42S、42T与驱动辊42A接触由此从动于驱动辊42A而进行旋转的输送辊。该驱动辊42A及从动辊42B、42C配置于相对于驱动辊41A及从动辊41B的输送方向下游侧。而且,当将从驱动辊41A及从动辊41B输送的记录媒体P排出至排出部18时,驱动辊42A通过正转与从动辊42B一同输送记录媒体P。具体而言,通过驱动辊42A正转,驱动辊42A及从动辊42B一边通过接触区域42S夹持该记录媒体P,一边通过排出路径(参考箭头A2、A3)将其排出至排出部18。另外,此时,引导件74位于排出位置(在图2中,以实线来表示的位置)。

并且,当使从驱动辊41A及从动辊41B输送的记录媒体P反转时,如图6所示,驱动辊42A通过逆转与从动辊42C一同输送记录媒体P。具体而言,通过驱动辊42A逆转,驱动辊42A及从动辊42C一边通过接触区域42T夹持该记录媒体P,一边通过第1反转路径(参考箭头B2)进行输送。另外,此时,引导件74位于反转位置(在图6中,以实线来表示的位置)。

然后,通过驱动辊42A正转,驱动辊42A及从动辊42C通过第2反转路径(参考箭头B3)输送该记录媒体P。另外,此时,引导件74位于排出位置(在图6中,以双点划线来表示的位置)。如此,通过驱动辊42A逆转后正转,驱动辊42A及从动辊42C使记录媒体P反转。

另外,从动辊42B可旋转地支承于支承框架47、48。并且,从动辊42C可旋转支承于开闭体82。

驱动辊43A能够进行正转(图2的箭头43X方向的旋转)及逆转(图6的箭头43Y方向的旋转)。该驱动辊43A的外周面与从动辊43B的外周面接触,且具有与从动辊43B接触的接触区域43S。从动辊43B通过接触区域43S与驱动辊43A接触,由此从动于驱动辊43A而进行旋转。该驱动辊43A及从动辊43B配置于相对于驱动辊42A及从动辊42C的输送方向下游侧。

而且,驱动辊43A及从动辊43B一边通过接触区域43S夹持从驱动辊42A及从动辊42C输送的记录媒体P,一边将其朝向输送方向下游侧(具体而言,图像形成部14)输送。另外,驱动辊43A及从动辊43B可旋转地支承于开闭体82。

(驱动马达45及传递机构50)

图5等所示的驱动马达45为驱动部的一例,输出正转方向(图3等的箭头45X方向)及逆转方向(图7等的箭头45Y方向)的驱动力。如图5所示,驱动马达45具有主体451及驱动轴452。主体451在相对于支承框架48的后方侧,固定于支承框架48。驱动轴452从主体451向相对于支承框架48的前方侧延伸。另外,作为驱动马达45,例如能够使用步进马达及DC马达(即直流马达)等。

图5等所示的传递机构50为将驱动马达45的驱动力传递至驱动辊41A、42A、43A的机构。在本实施方式中,传递机构50将从驱动马达45输出的正转方向(箭头45X方向)的驱动力传递至驱动辊41A、42A而使驱动辊41A、42A正转。并且,传递机构50将从驱动马达45输出的逆转方向(箭头45Y方向)的驱动力传递至驱动辊41A、42A而使驱动辊41A正转且使驱动辊42A逆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图4及图5所示,传递机构50作为构成要件,具有齿轮51、52、53、54、55、带轮61、62、正时皮带66及单向离合器521、611。

齿轮51固定于驱动马达45的驱动轴452。齿轮52为第1传递部件的一例,其与齿轮51啮合,并且经由单向离合器521相对于驱动辊41A的轴部411的后端部固定。齿轮52为将从驱动马达45输出的正转方向的驱动力传递至驱动辊41A的传递部件。

单向离合器521作为将齿轮52的正转方向(图3等的箭头52X方向)的旋转力传递至驱动辊41A的轴部411,不将齿轮52的逆转方向(图7等的箭头52Y方向)的旋转力传递至驱动辊41A的轴部411的传递部而发挥功能。另外,可以将单向离合器521理解为第1传递部件的一例。

齿轮53与齿轮52啮合,并且可旋转地支承于支承框架48。齿轮54与齿轮53啮合,并且可旋转地支承于支承框架48。齿轮55与齿轮54啮合,并且相对于驱动辊42A的轴部421的后端部固定。

带轮61为第2传递部件的一例,经由单向离合器611相对于驱动辊41A的轴部411的前端部固定。带轮61为将从驱动马达45输出的逆转方向的驱动力传递至驱动辊41A的传递部件。

单向离合器611作为将带轮61的逆转方向(图8及图9等的箭头61Y方向)的旋转力传递至驱动辊41A的轴部411,不将带轮61的正转方向(图4及图5等的箭头61X方向)的旋转力传递至驱动辊41A的轴部411的传递部而发挥功能。另外,可以将单向离合器611理解为第2传递部件的一例。

带轮62相对于驱动辊42A的轴部421的前端部固定。该带轮62能够与驱动辊42A一体地向正转方向(箭头62X方向)及逆转方向(箭头62Y方向)旋转。正时皮带66形成为环状,且卷绕于带轮61、62。而且,形成于正时皮带66的内周的齿与形成于带轮61、62的外周的齿啮合。

如此,在传递机构50中,齿轮51、52、53、54、55及单向离合器521配置于驱动辊41A、42A的轴向的一端侧(具体而言后端侧),带轮61、62、正时皮带66及单向离合器611配置于驱动辊41A、42A的轴向的另一端侧(具体而言前端侧)。

传递机构50具有由前述的构成要件形成的第1传递路径50A及第2传递路径50B。第1传递路径50A为将从驱动马达45输出的正转方向(箭头45X方向)的驱动力传递至驱动辊41A、42A而使驱动辊41A、42A正转,并且不会将从驱动马达45输出的逆转方向(箭头45Y方向)的驱动力传递至驱动辊41A的路径。

第2传递路径50B为将从驱动马达45输出的逆转方向(箭头45Y方向)的驱动力传递至驱动辊41A、42A而使驱动辊41A正转且使驱动辊42A逆转,并且不会将从驱动马达45输出的正转方向(箭头45X方向)的驱动力传递至驱动辊41A的路径。

在第1传递路径50A中,如图3、图4及图5所示,来自驱动马达45的正转方向(箭头45X方向)的驱动力以齿轮51、52、53、54、55的顺序传递,齿轮51、52、53、54、55向正转方向(箭头45X方向、箭头52X方向、箭头53X方向、箭头54X方向、箭头55X方向)旋转。而且,齿轮52的正转方向(箭头52X方向)的旋转力经由单向离合器521传递至驱动辊41A的轴部411,从而驱动辊41A正转。而且,齿轮55的正转方向(箭头55X方向)的旋转力传递至驱动辊42A的轴部421,从而驱动辊42A正转。如此,第1传递路径50A为对驱动辊41A从一端侧(具体而言后端侧)传递驱动力的路径。并且,第1传递路径50A为由齿轮51、52、53、54、55及单向离合器521形成的路径。

另外,若驱动辊42A正转,则驱动辊42A的轴部421的正转方向的旋转力也传递至带轮62、正时皮带66及带轮61,但因单向离合器611的作用而在从带轮61向驱动辊41A的轴部411的路径(即第2传递路径50B)上不会传递至驱动辊41A。

在第2传递路径50B中,如图7、图8及图9所示,来自驱动马达45的逆转方向(箭头45Y方向)的驱动力以齿轮51、52、53、54、55的顺序传递,齿轮51、52、53、54、55向逆转方向(箭头45Y方向、箭头52Y方向、箭头53Y方向、箭头54Y方向、箭头55Y方向)旋转。而且,齿轮55的逆转方向(箭头55Y方向)的旋转力传递至驱动辊42A的轴部421,从而驱动辊42A逆转。而且,驱动辊42A的轴部421的逆转方向的旋转力经由带轮62、正时皮带66、带轮61及单向离合器611传递至驱动辊41A的轴部411,从而驱动辊42A正转。如此,第2传递路径50B为对驱动辊41A从另一端侧(具体而言前端侧)传递驱动力的路径。并且,第2传递路径50B为由齿轮51、52、53、54、55、带轮61、62、正时皮带66及单向离合器611形成的路径。

另外,来自驱动马达45的逆转方向(箭头45Y方向)的驱动力因单向离合器521的作用而在从齿轮52向驱动辊41A的轴部411的路径(即第1传递路径50A)上不会传递至驱动辊41A。

如上所述,在传递机构50中,在从齿轮52向驱动辊41A的轴部411的路径(即第1传递路径50A)上传递来自驱动马达45的正转方向(箭头45X方向)的驱动力,在从带轮61向驱动辊41A的轴部411的路径(即第2传递路径50B)上传递来自驱动马达45的逆转方向(箭头45Y方向)的驱动力,由此使驱动辊41A正转。即,在传递机构50中,不管从驱动马达45输出的驱动力是正转方向(箭头45X方向)还是逆转方向(箭头45Y方向),均使驱动辊41A正转。

另外,传递机构50通过未图示的传递部件(齿轮及输送带等),将来自驱动马达45的正转方向(箭头45X方向)的驱动力传递至驱动辊43A而使驱动辊43A正转,传递来自来自驱动马达45的逆转方向(箭头45Y方向)的驱动力而使驱动辊43A逆转。

(引导件71、72)

图2所示的引导件71、72为引导记录媒体P的引导部。如图2所示,该引导件71配置于相对于驱动辊41A的输送方向上游侧,且相对于定影部26的输送方向下游侧。具体而言,引导件71配置于相对于驱动辊41A的下方侧。在引导件71中,通过记录媒体P与在图2中朝向左方侧的引导面71A接触,将记录媒体P引向输送方向下游侧(具体而言,驱动辊41A的接触区域41S)。

引导件72配置于相对于驱动辊41A的输送方向下游侧,且相对于驱动辊42A的输送方向上游侧。具体而言,在图2中,引导件72配置于相对于驱动辊41A的右斜上侧,且相对于驱动辊42A的左斜下侧。在引导件72中,通过记录媒体P与在图2中朝向上方侧的引导面72A接触,将记录媒体P引向输送方向下游侧(具体而言,驱动辊42A的接触区域42S)。

(引导件74)

图2所示的引导件74为引导记录媒体P的引导部。如图2所示,该引导件74配置于相对于驱动辊41A的输送方向下游侧,且相对于驱动辊42A的输送方向上游侧。

引导件74在形成排出路径的排出位置(在图2中,以实线来表示的位置)与形成反转路径的反转位置(在图2中,以双点划线来表示的位置)之间能够旋转。引导件74在排出位置上,在与引导件72之间形成排出路径(具体而言,从接触区域41S至接触区域42S的路径(参考箭头A2))。引导件74在排出位置上通过朝向下方侧的引导面74A来引导记录媒体P。

引导件74在反转位置上,在与开闭体81、82之间形成第1反转路径(具体而言,从接触区域41S至接触区域42T的路径(参考图6的箭头B2))。引导件74在反转位置上通过朝向左方侧的引导面74B来引导记录媒体P。

另外,作为一例,引导件74构成为利用驱动马达45的驱动力而在排出位置及反转位置上旋转。

(开闭体81、82)

开闭体81、82为开闭部的一例,支承为相对于支承框架47、48可开闭。该开闭体81、82以相对于包含驱动辊41A、42A、驱动马达45及传递机构50的支承框架47、48相对移动的方式开闭。

具体而言,开闭体81、82以一端侧(具体而言开闭体82的右端侧)为支点而使另一端侧(具体而言,左端侧)一体地旋转,由此在图2所示的开位置及图10所示的闭位置上开闭。另外,在图2、图6及图10中,以符号82S来表示开闭体81、82的旋转轴(支点)。

而且,开闭体81、82具有引导记录媒体P的功能。开闭体81配置于相对于驱动辊41A的左方侧。开闭体81具有与引导件71对置的引导面81A及朝向开闭体82侧(在图2中,左斜上侧)的引导面81B。在开闭体81中,通过记录媒体P与引导面81A接触,将记录媒体P引向输送方向下游侧(具体而言,驱动辊41A的接触区域41S)。并且,在开闭体81中,通过记录媒体P与引导面81B接触,将记录媒体P引向输送方向下游侧(具体而言,驱动辊43A的接触区域43S)。

而且,如前述,在开闭体81中可旋转地支承有从动辊41B,从动辊41B与开闭体81一体地移动。

开闭体82配置于相对于开闭体81、引导件74及驱动辊42A的上方侧。开闭体82具有与开闭体81的引导面81B对置的引导面82A。在开闭体82中,通过记录媒体P与引导面82A接触,将记录媒体P引向输送方向下游侧(具体而言,驱动辊43A的接触区域43S)。而且,在开闭体82的一端部(具体而言,右端部)可旋转地支承有从动辊42C,从动辊42C与开闭体82一体地移动。并且,在开闭体82的另一端部(具体而言,左端部)可旋转地支承有驱动辊43A及从动辊43B,驱动辊43A及从动辊43B与开闭体82一体地移动。

另外,例如,当在排出路径(参考图2的箭头A1、A2)及反转路径(参考图6的箭头B1、B2、B3)上发生了记录媒体P的堵塞(所谓的卡纸)时,为了消除该堵塞而开闭开闭体81、82。并且,例如,在打开了覆盖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的开闭体81、82的外装盖(省略图示)的状态下,进行开闭体81、82的开闭。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作用)

在本实施方式中,传递机构50将从驱动马达45输出的正转方向(箭头45X方向)的驱动力传递至驱动辊41A、42A而使驱动辊41A、42A正转。并且,传递机构50将从驱动马达45输出的逆转方向(箭头45Y方向)的驱动力传递至驱动辊41A、42A而使驱动辊41A正转且使驱动辊42A逆转。

因此,与传递机构50传递驱动马达45的驱动力而使驱动辊41A、42A正转,并且传递与驱动马达45不同的驱动马达的驱动力而使驱动辊41A正转且使驱动辊42A逆转的情况相比,驱动马达的数量减少,从而抑制第2输送装置40及图像形成装置10的大型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传递机构50具有第1传递路径50A及第2传递路径50B。第1传递路径50A为将从驱动马达45输出的正转方向(箭头45X方向)的驱动力传递至驱动辊41A、42A而使驱动辊41A、42A正转,并且不会将从驱动马达45输出的逆转方向(箭头45Y方向)的驱动力传递至驱动辊41A的路径。第2传递路径50B为将从驱动马达45输出的逆转方向(箭头45Y方向)的驱动力传递至驱动辊41A、42A而使驱动辊41A正转且使驱动辊42A逆转,并且不会将从驱动马达45输出的正转方向(箭头45X方向)的驱动力传递至驱动辊41A的路径。

如此,传递机构50具有第1传递路径50A及第2传递路径50B,因此与仅通过单一传递路径来控制驱动辊41A、42A的旋转方向的情况相比,传递路径的结构和/或控制不复杂,从而抑制第2输送装置40及图像形成装置10的结构和/或控制复杂化。

并且,在传递机构50中,齿轮51、52、53、54、55及单向离合器521配置于驱动辊41A、42A的轴向的一端侧(具体而言后端侧),带轮61、62、正时皮带66及单向离合器611配置于驱动辊41A、42A的轴向的另一端侧(具体而言前端侧)。

因此,与齿轮51、52、53、54、55、单向离合器521、611、带轮61、62及正时皮带66配置于驱动辊41A、42A的轴向的一端侧(具体而言后端侧或前端侧)的情况相比,可实现第2输送装置40的省空间化。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开闭体81、82以相对于包含驱动辊41A、42A、驱动马达45及传递机构50的支承框架47、48相对移动的方式开闭。

因此,与驱动辊41A、42A、驱动马达45及传递机构50的一部分与开闭体81、82一同相对于支承框架47、48相对移动的情况相比,可抑制驱动辊41A、42A、驱动马达45及传递机构50的位置关系发生变化。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辊42A通过正转与从动辊42B一同输送记录媒体P,并且通过逆转与从动辊42C一同输送记录媒体P。因此,与从动辊42C通过与驱动辊42A不同的输送部件来输送记录媒体P的情况相比,组件件数减少,从而抑制第2输送装置40及图像形成装置10的大型化。

(图像形成部14的变形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图像形成部的一例,使用了中间转印方式的图像形成部14,但并不限于此。作为图像形成部的一例,例如可以使用各色调剂像形成部20Y~20K不经由转印体24而在记录媒体P上直接形成色调剂像的直接转印方式。并且,作为图像形成部的一例,可以是对记录媒体P喷射墨水来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只要具有在记录媒体P上形成图像的功能即可。

(第2输送装置40的变形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输送装置40作为输送装置及旋转装置的一例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10,但并不限于此。作为输送装置的一例,可以设置于具有除形成图像的功能以外的功能(例如,图像的读取、加热及切断)的装置,也可以单独使用输送装置。

而且,作为旋转装置的一例,可以构成为不以输送为目的的装置,只要是具备可正转的第1旋转体以及可正转及逆转的第2旋转体的装置即可。

(记录媒体P的变形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被输送材料的一例使用了记录媒体P,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作为被输送材料的一例,可以是以除形成图像以外为(例如,图像的读取、加热及切断)目的被输送的材料,也可以是仅以输送为目的的材料。

(驱动辊41A、42A的变形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第1输送部件及第1旋转体的一例,使用了驱动辊41A,但并不限于此。作为第1输送部件的一例,可以是输送滚筒或输送带等输送部件。作为第1旋转体的一例,可以是除输送滚筒以外的滚筒、除输送带以外的环状的输送带等,只要是能够进行正转的部件即可。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第2输送部件及第2旋转体的一例,使用了驱动辊42A,但并不限于此。作为第2输送部件的一例,可以是输送滚筒或输送带等输送部件。作为第2旋转体的一例,可以是除输送滚筒以外的滚筒、除输送带以外的环状的输送带等,只要是能够进行正转及逆转的部件即可。

(从动辊42B、42C的变形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第3输送部件的一例,使用了从动辊42B,作为第4输送部件的一例,使用了从动辊42C,但并不限于此。作为第3输送部件及第4输送部件的一例,可以是输送滚筒或输送带等输送部件。

(传递机构50的变形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传递机构50将驱动马达45的驱动力传递至驱动辊41A、42A、43A,但并不限于此,只要是将驱动马达45的驱动力至少传递至驱动辊41A、42A的机构即可。另外,传递机构50可以是对除驱动辊41A、42A、43A以外的结构部传递驱动马达45的驱动力的结构。

在传递机构50中,使用了齿轮51、52、53、54、55,但可以代替其全部或一部分,使用带轮及输送带等传递部件。因此,作为第1传递部件的一例,并不限于齿轮52,可以使用带轮及输送带等传递部件。

在传递机构50中,使用了带轮61、62及正时皮带66,但可以代替它们,使用齿轮等传递部件。因此,作为第2传递部件的一例,并不限于带轮61,可以使用齿轮等传递部件。

(支承框架47、48的变形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支承体的一例的支承框架47、48形成为将前后方向设为厚度方向的板状,但并不限于此。例如,支承框架47、48可以形成为块状(例如,立方体、长方体)或箱状,作为支承框架47、48的形状,能够使用各种形状。作为支承体的一例,只要是能够支承包含驱动辊41A、42A、驱动马达45及传递机构50的第2输送装置40的各结构部的部件即可。

(开闭体81、82的变形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开闭部的一例的开闭体81、82具有引导记录媒体P的功能,例如是为了消除记录媒体P的堵塞而开闭的部件,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作为开闭部的一例,可以是专门用于覆盖装置的结构部的罩盖(即盖)等,只要是相对于支承框架47、48等支承体开闭的部件即可。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变更及改良。例如,上述所示的变形例可以适当组合复数个来构成。

上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是以例示及说明为目的而提供的。另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全面详尽地包括本发明,并且并不将本发明限定于所公开的方式。很显然,对本发明所属的领域中的技术人员而言,各种变形及变更是自知之明的。本实施方式是为了最容易理解地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应用而选择并说明的。由此,本技术领域中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通过对假定为各种实施方式的特定使用最优化的各种变形例来理解本发明。本发明的范围由以上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来定义。

技术分类

0612011589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