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显示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0:38:35


显示装置

本申请是2016年11月22日申请的,发明名称为“显示装置”,申请号为201611039970.8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显示装置,特别关于一种可改善漏光现象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平面显示装置,例如液晶显示装置,已经广泛地被运用在各种领域,因具有体型轻薄、低功率消耗及无辐射等优越特性,已经渐渐地取代传统阴极射线管显示装置,而应用至许多种类的电子产品中,例如移动电话、可携式多媒体装置、笔记本电脑、液晶电视或液晶荧幕等等。

已知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在一实施例中,包含彩色滤光基板与薄膜晶体管基板,两者相对设置,而且会在彩色滤光基板的上表面与薄膜晶体管基板的下表面分别贴附一片偏光板,通过偏光板的偏光轴实质上相差90度的两偏光板,再利用控制电场的强弱可对液晶产生偏转以调变光线的特性,达到让液晶显示装置显示图像的目的。

然而,一般来说,上偏光板的面积会小于彩色滤光基板的上表面的面积,下偏光板的面积会小于薄膜晶体管基板的下表面的面积,因此偏光板并不会贴满整个彩色滤光基板的上表面或薄膜晶体管基板的下表面。当背光模组发出的光线穿过显示面板时,光线除了会通过偏光板之外,更可能会通过薄膜晶体管基板或彩色滤光基板的表面中没有贴附偏光板的区域,尤其是彩色滤光基板或薄膜晶体管基板的外侧边缘,使得显示面板的外侧边缘区域会产生漏光的现象而影响显示品质。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可避免显示面板产生漏光现象而可提升显示品质,一直是业界相当重要的课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有鉴于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可避免显示面板产生漏光现象而可提升显示品质的平面显示装置。

本发明提出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一显示面板、一遮光件、一承载件以及一背光模组。显示面板包含一第一基板与一第一偏光板,第一基板具有一第一表面,第一表面具有一第一设置区及一第一边界区,第一边界区邻设于第一设置区,且第一偏光板设置于第一设置区。遮光件设置于第一边界区,且遮光件连接第一偏光板。承载件与遮光件对应设置。背光模组与显示面板相对设置,背光模组包含一光学膜片,其中,承载件设置于遮光件和光学膜片之间,且承载件与遮光件及光学膜片接触。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一显示面板、一遮光件、一承载件以及一背光模组。显示面板包含一第一基板、一第二基板、一第一偏光板及一第二偏光板,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相对设置,第一基板具有远离第二基板的一第一表面,第一表面具有一第一设置区及一第一边界区,第一边界区邻设于第一设置区,第一偏光板设置于第一设置区,第二基板具有远离第一基板的一第二表面,第二表面具有一第二设置区及一第二边界区,第二边界区邻设于第二设置区,第二偏光板设置于第二设置区。遮光件设置于第二基板的第二边界区,且遮光件连接第二偏光板。承载件设置于第一基板的第一边界区。背光模组与显示面板对应设置,背光模组包含一光学膜片,其中,承载件设置于第一基板与光学膜片之间,且承载件与第一边界区及光学膜片接触。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一显示面板、一遮光件以及一背板。显示面板包含一第一基板、一第二基板及一偏光板,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相对设置,第二基板具有远离第一基板的一表面,表面具有一设置区及一边界区,边界区邻设于设置区,偏光板设置于设置区。遮光件设置于第二基板的边界区,且遮光件连接偏光板。第一基板设置于背板上。

承上所述,本发明的显示装置中,由于遮光件设置于第一边界区或第二边界区,并使遮光件与第一偏光板或第二偏光板相连,使得射向显示面板的光线可被位于第一边界区或第二边界区的遮光件所遮蔽,因此可避免显示面板产生漏光现象而可提升显示品质。

附图说明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其中:

图1A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种显示装置的部分剖视示意图。

图1B为图1A的显示装置中,第一基板、第一偏光板与遮光件在俯视图中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1C为另一实施例的第一基板、第一偏光板与遮光件在俯视图中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1D为一实施例的遮光件与承载件的部分立体示意图。

图1E为又一实施例的第一基板、第一偏光板与遮光件在俯视图中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2A至图2G分别为本发明不同实施态样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相关附图,说明依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其中相同的器件将以相同的参照符号加以说明。

本发明所有实施态样的附图只是示意,不代表真实尺寸与比例。另外,以下实施例的内容中所称的方位“上”及“下”只是用来表示相对的位置关系。再者,一个器件形成在另一个器件“上”、“之上”、“下”或“之下”可包括实施例中的一个器件与另一个器件直接接触,或也可包括一个器件与另一个器件之间还有其他额外器件使一个器件与另一个器件无直接接触。此外,一个器件“面对”另一个器件可包括实施例中的一个器件直接面对另一个器件,或也可包括一个器件与另一个器件之间还有其他额外器件使一个器件无直接面对另一个器件。再者,第一、第二、第三等叙述,仅是命名用的,不是代表顺序。

请参照图1A及图1B所示,其中,图1A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种显示装置1的部分剖视示意图,而图1B为图1A的显示装置1中,第一基板111、第一偏光板113与遮光件12在俯视图中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显示装置1为液晶显示装置,并包括显示面板11、遮光件12、承载件13以及背光模组14。背光模组14与显示面板11相对设置,且背光模组14可发出光线通过显示面板11,使显示面板11显示图像。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1可为边缘电场切换(Fringe Field Switching,FFS)型液晶显示面板,或者如水平切换型(In Plane Switching,IPS)或者如扭转向列型(Twisted Nematic,TN)液晶显示面板,或者如垂直配向型(Vertical Alignment,VA)型液晶显示面板,或其他型式的液晶显示面板,且不限于此。

如图1A所示,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1包含第一基板111、第二基板112、液晶层(图未显示)、第一偏光板113及第二偏光板114。第一基板111与第二基板112相对设置,而液晶层则设置于第一基板111与第二基板112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基板111或第二基板112的材料可包含玻璃、塑胶或石英,但不限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基板111或第二基板112可为软板、硬板或软硬结合板,但不限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基板111或第二基板112也可为封装层(capping layer)或阻挡膜(barrier film),本发明均不限定。

本实施例的第一基板111是以薄膜晶体管基板(TFT基板)为例,且第二基板112是以彩色滤光基板(CF基板)为例。在不同的实施例中,彩色滤光基板上的黑色矩阵层(blackmatrix)可设置于薄膜晶体管基板上,使得第一基板111成为BOA(BM on array)基板,或者彩色滤光基板上的彩色滤光层也可设置于薄膜晶体管基板上,使得第一基板111成为COA(color filter on array)基板;又或者,第一基板111也可以是彩色滤光基板,且第二基板112也可以是薄膜晶体管基板,并不限于此。

本实施例的第一偏光板113可为下偏光板,且第二偏光板114可为上偏光板。在不同的实施例中,第一偏光板113也可以是上偏光板,且第二偏光板114也可以是下偏光板,不限于此。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偏光板113(下偏光板)设置于第一基板111远离第二基板112的一侧,第二偏光板114(上偏光板)设置于第二基板112远离第一基板111的一侧。于此,第一偏光板113是设置于第一基板111的第一表面S1(下表面),且第二偏光板114是设置于第二基板112的第二表面S2(上表面)。通过例如两片偏光轴实质上相差90度的第一偏光板113、第二偏光板114,再利用控制电场的强弱可对液晶产生偏转以调变背光模组14所发出光线的特性,达到让显示面板11显示图像的目的。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依照需求使用其他设计的偏光板,本发明亦不限于此。

第一基板111的第一表面S1可具有第一设置区S11及第一边界(border)区S12,第一边界区S12可邻设于第一设置区S11,且第一偏光板113可设置于第一设置区S11。换言之,第一设置区S11可以是第一基板111的第一表面S1上贴附第一偏光板113的区域,而第一基板111的第一表面S1上未贴附偏光板的区域可为第一边界区S12。由于第一偏光板113的面积小于第一表面S1的面积,使得第一偏光板113设置于第一表面S1上时,有一些区域没有贴附到偏光板,而未贴附偏光板的区域可为第一边界区S12。如图1B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边界区S12围设于第一基板111的第一设置区S11的外侧(例如四个侧边)。在不同的实施例中,第一边界区S12也可位于第一基板111的第一表面S1的一个侧边上、或二个侧边上、或三个侧边上,不限于此。

同样地,第二基板112的第二表面S2可具有第二设置区S21及第二边界区S22,第二边界区S22可邻设于第二设置区S21,且第二偏光板114可设置于第二设置区S21。换言之,由于第二偏光板114的面积亦小于第二表面S2的面积,使得第二偏光板114设置于第二表面S2上时,有一些区域没有贴附到偏光板,而未贴附偏光板的区域可为第二边界区S22。本实施例的第二边界区S22亦围设于第二基板112的第二设置区S21的外侧(例如四个侧边)。在不同的实施例中,第二边界区S22也可位于第二基板112的第二表面S2的一个侧边上、或二个侧边上、或三个侧边上,亦不限于此。

如图1A所示,遮光件12可设置于第一表面S1的第一边界区S12上,并连接第一偏光板113的第一侧面S3。如图1B所示,本实施例的遮光件12设置于第一边界区S12,并连接第一偏光板113的四个侧边。具体来说,遮光件12设置于第一边界区S12,使得第一偏光板113与遮光件12实质上位于第一基板111的第一表面S1上。在其他实施例中,遮光件12可只设置于第一边界区S12的一个侧边上、或二个侧边上、或三个侧边上、或呈片段状的间隔设置,不限于此。

如图1C所示,图1C的遮光件12是呈片段状的间隔设置于第一边界区S12的四个侧边上,而且遮光件12某些片段(例如片段121)的侧边可以是平滑直线;或者,遮光件12某些片段(例如片段122)的侧边可以是不规则表面;或者,遮光件12的片段长度可不同,可设置在一个侧边上,或设置许多相同长度的片段,或设置许多不同长度的片段;又或者,遮光件12的与承载件13接触的表面可为光滑或不规则表面,不限于此。具体而言,本发明的遮光件可以是上述实施例的各种搭配,并不限定。

遮光件12可由绝缘材料所制成,例如但不限于为亚克力胶。遮光件12的电阻值可介于10

在一些实施例中,遮光件12也可由黑色遮光胶或遮光胶带所形成,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其中,遮光胶的粘度可大于或等于100厘泊(Centipoise,CP),且小于或等于1000厘泊(100厘泊≦黏度≦1000厘泊)。在不同实施例中,遮光胶的粘度可大于或等于350厘泊且小于或等于750厘泊(350厘泊≦黏度≦750厘泊)。在不同实施例中,遮光胶的黏度也可大于或等于400厘泊且小于或等于500厘泊(400厘泊≦黏度≦500厘泊),例如黏度可为450厘泊。遮光胶可以涂布方式设置于第一边界区S12。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确保遮光胶与第一偏光板113的第一侧面S3接触,于涂布遮光胶的制造工艺中,可由第一边界区S12一直涂布到第一偏光板113的保护膜(图未显示)上。由于第一偏光板113的第一侧面S3具有厚度,遮光胶会因为第一侧面S3的厚度而在涂布过程中断开,仅留在第一边界区S12和第一偏光板113的保护膜上,因此,待遮光胶固化后撕除第一偏光板113上的保护膜,就可移除第一偏光板113上的遮光胶,达到使遮光胶与第一偏光板113的第一侧面S3切齐与涂满的目的。其中,位于第一边界区S12的固化后的遮光胶即为遮光件12。在其他实施例中,遮光胶可设置在第一边界区S12的全部区域,或者只涂布在第一边界区S12的部分区域,不限于此。此外,遮光件形成的方法也不限于上述方法,例如可以贴附的方式设置,亦不限于此。

遮光件12的厚度可小于第一偏光板113的厚度。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A所示,遮光件12的厚度d1可大于或等于第一偏光板113的厚度d2的1/12,且小于或等于第一偏光板113的厚度d2(d2/12≦d1≦d2)。在其他实施例中,遮光件12的厚度d1可大于或等于第一偏光板113的厚度d2的1/12,且小于或等于第一偏光板113的厚度d2的1/2(d2/12≦d1≦d2/2)。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偏光板113的厚度例如为180微米,而遮光件12的厚度例如为大于或等于15微米且小于或等于20微米。特别一提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由于是以涂布遮光胶的方式来形成遮光件12,故遮光件12的表面可能不平整,因此,上述的遮光12的厚度可为遮光件12的“平均厚度”。

再者,如图1A所示,承载件13可与遮光件12对应设置,且承载件13可设置于背光模组14与显示面板11之间。本实施例的承载件13是设置于遮光件12和光学膜片143之间,使得承载件13可与遮光件12及背光模组14的光学膜片143接触,以承载显示面板11。本实施例的承载件13可为间隔物(Spacer),或其他可承载显示面板11、或可间隔在显示面板11与背光模组14之间的器件,但不限于此。另外,承载件13的材料也可例如但不限于为UV胶或胶带。承载件13的厚度d3可为由遮光件12往背光模组14的方向突出的高度,且遮光件12的厚度d1和承载件13的厚度d3的总和可大于或等于第一偏光板113的厚度d2(即(d1+d3)≧d2)。在一些实施例中,承载件13可设置于全部的遮光件12上,或设置于部分的遮光件12上;在一些实施例中,承载件13可为单一构件,或是一段、一段而具有间隙的构件,或由多个构件所组成,本发明亦不限于此。本实施例中承载件13的形状仅是举例,在其他实施例中,承载件13也可具有其他的形状,本发明不限于此。

另外,背光模组14更包括光学器件141、反射器件142、光学膜片143与背板144。其中,当背光模组14为侧入式背光模组时,光学器件141可为导光板。光学器件141可以由透光材料所制成,例如可为丙烯酸树脂、聚碳酸酯、聚乙烯树脂或玻璃,并不加以限定。光学器件141的剖面形状可例如为平板状、或楔形、或其他形状,但不限于此。本实施例的背光模组14为侧入式背光模组,且光学器件141是以导光板为例。因此,发光器件(未绘示)可发出光线并由导光板的入光面(侧面)入射至导光板,再由导光板的出光面(顶面)射出,以提供面光源给显示面板11。当背光模组14为直下式背光模组时,光学器件141可为阵列发光二极管层,但不限于此。

反射器件142可设置于光学器件141的底面,并可将穿透出底面的光线再反射回光学器件141的内部,藉此提高光线利用率。其中,反射器件142可为反射层(例如为金属镀层)或反射片。于此,反射器件142是以反射片为例。反射器件142可具有反射材料,而反射材料例如可包含金属、金属氧化物、高反射漆(白漆)、或其组合,但不限于此。

光学膜片143设置于光学器件141的出光面(顶面)。本实施例的背光模组14由下到上依序具有4个光学膜片(统称为143)相互叠设为例,在其他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4亦可包含其他数目的光学膜片,不限于此。光学膜片143例如但不限于为扩散片、90°集光片、0°集光片、菱镜片、增亮片、或其他光学膜片,或其组合,藉此,可使射出光学器件141的光线穿过光学膜片143后形成面光源。

背板144可用以承载光学器件141、反射器件142与光学膜片143,更可用以设置显示面板11,以提供适当的保护作用,例如避免碰撞、电磁波、电击或水气等现象损毁背光模组14或显示面板11。此外,背板144的材质可以选用塑胶、金属、合金、聚酯、碳纤,或其组合,并不加以限制。在一些实施例中,背板144也可以是外观框件,其材料可为金属、合金或塑胶,亦不限于此。

承上,在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中,由于遮光件12设置于第一基板111的第一边界区S12,并使遮光件12与第一偏光板113的第一侧面S3相连,使得由背光模组14发出且射向显示面板11的光线可被位于第一边界区S12的遮光件12所遮蔽,故光线并不会穿过显示面板11的外侧边缘而照射到显示面板11内部的器件(未绘示),因此,可避免显示面板11产生漏光现象而可提升显示品质。

值得一提的是,遮光件12虽设置于第一基板111的第一边界区S12且连接第一偏光板113的第一侧面S3,但背光模组14的背板144的侧墙1441与遮光件12(侧面)之间仍可能存在有间隙而产生漏光现象。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遮光件12也可由第一基板111的第一边界区S12往背板144的侧墙1441的方向延伸而连接侧墙1441(未绘示),藉此,可避免光线由侧墙1441与遮光件12侧面之间的间隙穿过而造成漏光。另外,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背板144也可紧贴于显示面板11的侧面而直接与遮光件12连接,不限于此。

此外,金属氧化物薄膜晶体管是目前显示面板中主流的驱动器件,但由于金属氧化物薄膜晶体管照光后容易产生阈值电压(Vt)偏移的状况而使显示面板产生亮点的问题,因此,可将本发明的结构设计应用于遮住边界区的金属氧化物薄膜晶体管,例如在非显示区的gate driver on panel(GOP)的金属氧化物薄膜晶体管,或是因非预期光线从边界区进入设置区而影响到设置区的金属氧化物薄膜晶体管,藉此,可避免面板的外侧边缘区域产生漏光现象,也可避免亮点的发生,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其中,上述的金属氧化物例如是氧化铟镓锌(Indium Gallium Zinc Oxide,IGZO)。

另外,在不同的实施例中,遮光件12也可不是以涂布遮光胶的方式来形成,而是以贴附遮光胶带的方式来构成遮光件12。如图1D及图1E所示,图1D为一实施例的遮光件12与承载件13的部分立体示意图,而图1E为另一实施例的第一基板111、第一偏光板113与遮光件12在俯视图中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在图1D的实施例中,遮光件12例如但不限于为单面胶,而承载件13例如但不限于为间隔材或缓冲材,以提供间隔或缓冲的作用。另外,如图1E所示,第一边界区S12位于第一基板111的第一表面S1的上侧边、左侧边及右侧边,且第一表面S1的下侧边没有边界区。另外,在图1E的俯视图中,部分的遮光件12突出于第一表面S1的上侧边、下侧边与右侧边。在实际应用时,为了起遮光及固定的作用,突出于第一表面S1的上侧边、下侧边及右侧边的遮光件12将往背光模组的方向弯折粘贴而贴合于背光模组,于俯视时并不会出现。在本实施例中,以设置遮光件12和承载件13于第一基板111的右侧边,且一部分的遮光件12突出于第一表面S1的上侧边、下侧边与右侧边为例,遮光件12突出的部分有利于往背光模组的方向弯折粘贴,使遮光件12可固定在背光模组上。图1E的遮光件12突出于第一表面S1的态样只是举例,在不同的实施例中,遮光件12除了突出于第一表面S1的上侧边、下侧边与右侧边外,在不同的侧边上(即上侧边与左侧边),遮光件12亦可具有相同的突出配置方式,或上侧边、下侧边与右侧边的任意组合方式,并不以此为限。

请分别参照图2A至图2G所示,其分别为本发明不同实施态样的显示装置1a~1g的示意图。

如图2A所示,显示装置1a与图1A的显示装置1的差别在于,显示装置1a的遮光件12除了设置于第一基板111的第一边界区S12之外,遮光件12更设置于第一基板111的第二侧面S4且延伸至第二基板112的第三侧面S5。因此,遮光件12除了可遮蔽背光模组14所发出射向第一边界区S12的光线之外,更可遮蔽射向第一基板111的第二侧面S4与背板144的侧墙1441之间的光线。

另外,如图2B所示,显示装置1b与图1A的显示装置1的差别在于,显示装置1b的遮光件12除了设置于第一基板111的第一边界区S12外,遮光件12更设置于第二基板112的第二边界区S22,且遮光件12亦与第二偏光板114的第四侧面S6相连。在一些实施例中,遮光件12可设置于第二边界区S22,并连接第二偏光板114的例如四个第四侧面S6。在其他实施例中,遮光件12也可设置于第二边界区S22的部分区域,亦不限于此。此外,遮光件12也可由第一基板111的第一边界区S12往背板144的侧墙1441的方向延伸而连接侧墙1441(未绘示),藉此,可避免光线由侧墙1441与遮光件12侧面之间的间隙穿过而造成漏光。

另外,如图2C所示,显示装置1c与图2B的显示装置1b的差别在于,显示装置1c的遮光件12更设置于第一基板111的第二侧面S4与第二基板112的第三侧面S5上。

另外,如图2D所示,显示装置1d与图1A的显示装置1主要的不同在于,显示装置1d的第一基板111是彩色滤光基板(CF基板),且第二基板112是薄膜晶体管基板(TFT基板)。另外,遮光件12除了设置于第一基板111(CF基板)的第一边界区S12且接触第一偏光板113的第一侧面S3外,遮光件12更延伸而设置于第一基板111的第二侧面S4、第二基板112的第三侧面S5、与第二偏光板114的第四侧面S6。另外,本实施例的承载件13可例如为胶框,承载件13可设置于侧墙1441与遮光件12之间,且承载件13分别与侧墙1441、遮光件12、第二偏光板114以及背光模组14的光学膜片143接触,使得背光模组14可通过承载件13承载显示面板11而与显示面板11相对而设。于此,本实施例的承载件13为反L型,一部分位于遮光件12与背板144的侧墙1441之间,且一部分位于第二偏光板114与光学膜片143之间。此外,本实施例的第二偏光板114是满贴于第二基板112的第二表面S2上,换言之,第二偏光板114的面积相似于第二基板112的面积,而几乎没有第二边界区S22。

另外,如图2E所示,与图1A相似,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e可包括显示面板11、遮光件12、承载件13与背光模组14。其中,第一偏光板113可设置于第一基板111的第一设置区S11,第二偏光板114可设置于第二基板112的第二设置区S21。于此,第一基板111仍以TFT基板,且第二基板112仍以CF基板为例。不过,本实施例的遮光件12是设置于第二基板112的第二边界区S22上,且与第二偏光板114的第四侧面S6相连,而且,遮光件12可由第二边界区S22往背板144的侧墙1441的方向延伸而连接侧墙1441,以避免光线由侧墙1441与第三侧面S5或第二侧面S4之间的间隙穿过而造成漏光。遮光件12可以是设置于第二基板112(CF基板)的第二边界区S22的全部区域上,或是设置于第二基板112的第二边界区S22的部分区域上,并不限制。另外,本实施例的承载件13可对应设置于第一基板111的第一边界区S12上,并可设置于第一基板111与光学膜片143之间,且承载件13可接触第一边界区S12与光学膜片143。

另外,如图2F所示,本实施例的遮光件12与承载件13是图1D与图1E的对应实施例。其中,遮光件12可为单面胶带,承载件13可为间隔材或缓冲材。于此,遮光件12可连接第一偏光板113的下表面及承载件13,且承载件13与遮光件12可对应设置。承载件13可设置于遮光件12和背光模组14的光学膜片143之间,且承载件13可与遮光件12及光学膜片143接触。另外,背板144可具有一侧墙1441,而且本实施例的背板144的侧墙1441往显示面板11延伸的长度较短,其高度例如大约与光学膜片143的高度齐平。承载件13可设置于侧墙1441与遮光件12之间,且承载件13可分别与侧墙1441及遮光件12接触。另外,本实施例的遮光件12可更由承载件13之上而往侧向的方向延伸设置,以由背板144的侧墙1441之上而往下折,以设置于侧墙1441远离光学膜片143的第五侧面S7上而粘贴于侧墙1441,藉此,可使由背光模组14发出且射向显示面板11的光线被遮光件12所遮蔽,而可避免显示面板11产生漏光现象而可提升显示品质。在其他实施例中,遮光件12在面对显示面板11的一侧还可包含粘着层(未绘示),以加强显示面板11与背光模组14之间的连接强度。其中粘着层可设置在遮光件12中需要粘着的区域,并不限定。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遮光件12可设置在第一基板111的第一边界区S12而与第一偏光板113的第一侧面S3接触,而承载件13可设置于第一偏光板113和光学膜片143之间,且与第一偏光板113和光学膜片143接触,亦不限定。

另外,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f可更具有一固定件15,固定件可为外观件,并可接触第二偏光板114的第四侧面S6,且可由第四侧面S6延伸而设置于显示面板11与背光模组14的侧面,而且包覆至背板144的底部的部分表面,使得遮光件12更位于侧墙1441与固定件15之间,且遮光件12可分别与侧墙1441及固定件15接触。在其他实施例中,固定件15和第二偏光板114的第四侧面S6之间可具有空隙,并不限定。固定件15可加强显示面板11与背光模组14的连接强度,或者可使显示装置1f具有美观的外观。

另外,如图2G所示,本实施态样的显示装置1g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装置,并包含显示面板11、遮光件12以及背板144。

显示面板11可包含第一基板111、第二基板112及偏光板114,第一基板111与第二基板112可相对设置,一显示介质层可设置于第一基板111与第二基板112之间。本实施例的第一基板111可为TFT基板,显示介质层可为有机发光二极管层(未绘式),且第二基板112可为保护基板(或封装层),以保护有机发光二极管层与TFT基板免受水气或异物的入侵而损坏。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基板111或第二基板112可为软板、硬板或软硬结合板,且不限于此。

本实施例的第二基板112可具有远离第一基板111的表面S2,而表面S2可具有设置区S21及边界区S22,边界区S22可邻设于设置区S21,且偏光板114可设置于设置区S21。换言之,由于偏光板114的面积小于表面S2的面积,使得偏光板114设置于表面S2上时,有一些区域没有贴附到偏光板,而未贴附偏光板的区域可为边界区S22。本实施例的边界区S22围设于第二基板112的设置区S21的外侧(例如四个侧边)。在不同的实施例中,边界区S22也可位于第二基板112的表面S2的一个侧边上、或二个侧边上、或三个侧边上,不限于此。此外,偏光板114例如但不限于为1/4λ的圆偏振片,可改善显示装置1g的显示品质。

遮光件12的厚度d1可小于或等于偏光板114的厚度d2。在一实施例中,遮光件12的厚度d1可大于或等于0,且小于或等于偏光板114的厚度d2(0≦d1≦d2)。在一实施例中,遮光件12的厚度d1可大于或等于0,且小于或等于偏光板114的厚度d2的1/2(0≦d1≦d2/2)。在一实施例中,遮光件12的厚度d1可大于或等于偏光板114的厚度d2的1/30,且小于或等于偏光板114的厚度d2的1/2(d2/30≦d1≦d2/2)。在其他实施例中,遮光件12的厚度d1可大于或等于偏光板114的厚度d2的1/30,且小于或等于偏光板114的厚度d2的1/3(d2/30≦d1≦d2/3)。在一实施例中,遮光件12的厚度例如为大于或等于15微米且小于或等于20微米。特别一提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由于是以涂布遮光胶的方式来形成遮光件12,故遮光件12的表面可能不平整,因此,上述的遮光12的厚度可为遮光件12的“平均厚度”。在本实施例中,遮光件12的其他技术特征与图1A中的遮光件12相同,因此针对遮光件12特征的其他描述(例如阻值、黏度、…等其他特性)可参照上述,于此不再赘述。

另外,遮光件12可设置于第二基板112的边界区S22,且遮光件12连接偏光板114的第四侧面S6,但不延伸至背板144。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如图2E所示,遮光件12也可由边界区S22往背板144的侧墙1441的方向延伸而连接侧墙1441,藉此也可避免光线由侧墙1441与第一基板111的侧面之间的间隙穿过而造成漏光。在此实施例中,遮光件12是由遮光胶经涂布制造工艺所形成,其与显示面板11面内的黑色矩阵(BM)虽同为遮光的作用,但为另外再设置的构件,其器件的设置制造工艺与黑色矩阵可相同或不相同,并不限定。此外,在其他未绘式的实施例中,遮光件12也可设置在显示面板11的显示区,避免显示面板的次画素(subpixel)之间混光,其作用与BM大约相同。

背板144承载显示面板11,且第一基板111设置于背板144上。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基板111接触背板144。背板144可以提供适当的保护作用,例如避免碰撞、电磁波、电击或水气等现象损毁显示面板11。此外,背板144的材质可以选用塑胶、金属、合金、聚酯、碳纤,或其组合,并不加以限制。在一些实施例中,背板144也可以是外观框件,材料可为金属、合金或塑胶,亦不限于此。

此外,显示装置1a~1g的其他技术特征可参照显示装置1的相同器件,不再赘述。

再特别说明的是,上述显示装置1、1a~1g中的遮光件12、背板144或其他器件设置的方式可视需求任意搭配,本发明不限于此。另外,本发明上述的反射器件142的一侧与光学器件141切齐,在不同的实施例中,反射器件142也可比光学器件141小,而例如可通过双面胶粘贴在光学器件141和背板144之间,以加强光学器件141和背板144间的连接强度。另外,本发明的显示装置亦可为软性显示装置、曲面显示装置、触控式显示装置、或其他型式的显示装置,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本发明的遮光件12亦可搭配使用在由其他显示介质所形成的显示装置中视需求设置以做为遮光用途,例如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装置、微发光二极管(micro light-emitting diode,micro LED)显示装置、量子点(quantumdot,QD)显示装置、或其他型式的显示装置,亦不限于此。

综上所述,因本发明的显示装置中,由于将遮光件设置于第一基板的边界区或侧面,或第二基板的边界区或侧面,并使遮光件与第一偏光板或第二偏光板的侧面相连,使得由背光模组发出且射向显示面板的光线可被遮光件所遮蔽,光线并不会穿过显示面板的外侧边缘,因此,可避免显示面板产生漏光现象而可提升显示品质。

以上所述仅为举例性,而非为限制性者。任何未脱离本发明的精神与范畴,而对其进行的等效修改或变更,均应包含于所附的权利要求书中。

相关技术
  • 显示装置用基板、显示装置用基板的制造方法、显示装置、液晶显示装置、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和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
  • 有机EL显示装置用粘合剂组合物、有机EL显示装置用粘合剂层、带有机EL显示装置用粘合剂层的偏振膜、以及有机EL显示装置
技术分类

06120112624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