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出水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1:21:00


一种出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出水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出水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出水装置为了形成细密绵麻的水花,会采用由软胶、不锈钢或塑料制成的出水孔具有微小孔径的出水面盖,但同时因为出水孔孔径小,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容易出现污垢堵塞出水孔的情况,此时就需要对出水面盖进行清洗。由软胶制成的出水面盖相比不锈钢、塑料等制成的出水面盖在清洗上具有独特的优点,通过揉搓出水面盖,无需繁琐步骤,即可清除出水孔中的污垢。因此,由软胶制成的出水面盖在使用上更为方便,但也由于软胶出水面盖的特性,当出水孔的孔径较小时,水流会在软胶出水面盖的进水端处形成较大的压力,从而导致使用时软胶出水面盖变形,这种变形会导致水花的出水角度出现与预期不符的变化,容易使水花溅射至使用者身上或其他地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背景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或问题,提供一种出水装置,其可以通过在气液混合腔中混入大量气体,弱化水流的冲击力,降低水流对出水面盖的冲击力度,从而降低出水面盖的形变程度。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技术方案:一种出水装置,包括:本体,其设有气液混合腔、出口设于所述气液混合腔顶壁的若干过水孔及位于所述气液混合腔顶壁的若干通气槽;出水面盖,其设有盖设于所述本体并设有若干出水孔的软胶出水部;所述通气槽与本体外部连通,且各所述过水孔的出口均设于对应的所述通气槽中;所述气液混合腔与各所述出水孔连通。

基于第一技术方案的第二技术方案:每一所述通气槽中设有至少一个所述过水孔的出口;在设有两个以上所述过水孔的出口的通气槽中,两个所述过水孔的出口沿所述通气槽的延伸方向布设。

基于第二技术方案的第三技术方案:所述本体设有进气通道;所述通气槽通过所述进气通道从所述本体外部进气;所述进气通道包括沿所述本体轴向方向延伸的第一段和沿所述本体径向方向延伸的第二段;所述第一段一端与所述通气槽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段连通;所述第二段一端与所述第一段连通,另一端与大气连通。

基于第三技术方案的第四技术方案:所述进气通道的第二段的通道壁设有开口沿所述本体轴向向上的溢流槽。

基于第一至第四任一项技术方案的第五技术方案:所述本体包括互相固接的射流件和整流件;所述射流件设有所述过水孔和所述通气槽;所述整流件与所述射流件配合形成所述气液混合腔,并在所述射流件的下方设有整流板;所述整流板上设有若干连通所述气液混合腔与所述出水孔的整流过水孔,及若干朝向所述气液混合腔延伸的凸起;所述凸起的自由端的表面至少部分为球形;所述出水面盖与所述整流件固接。

基于第五技术方案的第六技术方案:所述整流板包括同心布设的若干环形的第一筋条和沿所述第一筋条的径向延伸并沿所述第一筋条的周向布设的若干第二筋条;所述第一筋条与第二筋条之间的通孔形成所述的整流过水孔;至少部分所述凸起设于所述第二筋条上,且其位于所述第一筋条和所述第二筋条的交点处。

基于第六技术方案的第七技术方案:所述第二筋条朝向所述气液混合腔的表面在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一筋条之间的部分凹陷形成凹槽,所述凹槽的槽底低于所述第一筋条朝向所述气液混合腔的表面。

基于第五技术方案的第八技术方案:还包括限流件和限流胶圈;所述限流件装设于所述射流件并与射流件配合形成与所述过水孔连通的第一过水腔,其远离所述射流件的一面设有环形通槽;所述环形通槽的槽底设有与所述第一过水腔连通的限流过水孔;所述限流胶圈安装于所述环形通槽之中,并与所述环形通槽的一侧槽壁之间形成过水间隙,且其被配置为适于受水压作用形变或恢复形变以改变所述过水间隙的过水面积。

基于第八技术方案的第九技术方案:还包括过滤件;所述过滤件装设于所述射流件并位于所述限流件上方,并与所述限流件配合形成与所述限流过水孔连通的第二过水腔,其上设有若干与所述第二过水腔连通且用于滤水的过滤孔。

基于第一技术方案的第十技术方案:所述软胶出水部的底面设有若干让位槽。

基于第一技术方案的第十一技术方案:所述出水面盖还包括连接架;所述软胶出水部与所述连接架固接;所述连接架盖设于所述本体。

基于第一技术方案的第十二技术方案:所述软胶出水部上的出水孔的孔径范围为0.3mm至1.5mm。

基于第三技术方案的第十三技术方案:还包括外壳;所述外壳沿轴向套设于所述本体外侧;所述本体外壁设有沿轴向延伸且两端贯通的空气引导槽;所述空气引导槽在所述外壳套设于所述本体外侧后与所述外壳配合形成空气引导通道,所述空气引导通道的一端与所述进气通道的第二段连通,另一端与大气连通。

由上述对本发明的描述可知,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的如下有益效果:

第一技术方案在本体内设置气液混合腔,同时设置有多个过水孔和多个通气槽,水流流过过水孔后进入气液混合腔之中并失压,此时水流形成的负压会使空气通过通气槽将本体外部的空气吸入到气液混合腔之中,并与水流充分的混合形成气泡水,并且过水孔的出口均设置在通气槽之中,这可以使得空气进入通气槽之后可以沿着通气槽到达过水孔的出口位置,可以在本体本身截面面积较大的情况下保证空气与水流的充分混合,之后形成的气泡水会使得水流变得舒缓,降低水流冲击在出水面盖的软胶出水部上的冲击力,从而降低软胶出水部的变形程度,避免因软胶出水部受冲力过大出现变形导致水流向外溅射;同时,过水孔和通气槽设置多个,可以在保证过水流量的同时起到分散水流的效果,通气槽与过水孔互相对应可以避免进入气液混合腔的空气损耗,提高空气与水流的混合程度,更有效地降低形成的气泡水的冲击力度。

第二技术方案在每一个通气槽中均设置有一个以上过水孔的出口,空气进入气液混合腔后会充盈整个腔体,通气槽可以起到引导空气快速到达过水孔的出口位置处的作用,使得水流可以与空气充分混合,这可以有效地提高对进入气液混合腔的空气的利用率,进而有效地提高水流与空气的混合程度。

第三技术方案在本体上设置进气通道,进气通道连通本体外部与气液混合腔中的通气槽,使得通气槽可以从本体外部进气;同时进气通道设置有垂直的第一段和水平的第二段,这是由于该出水装置采用软胶出水部,气液混合腔中的压力较大,进气通道这种弯折的结构可以避免水流从气液混合腔中倒流到进气通道之中。

第四技术方案在进气通道的通道壁上还设置有开口向上的溢流槽,溢流槽可以在出现水流倒流至进气通道的时候暂时储存水流,避免水流堵塞进气通道。

第五技术方案中本体由射流件和整流件配合而成,分体的设计可以方便本体各个部件的成型和装配,同时二者之间的空间形成气液混合腔,在整流件上还设置有整流板,整流板上设置有凸起,当水流经过过水孔进入到气液混合腔之后会击打在整流板上并接触凸起,使得水流充分的溃散,加强气液混合的效果,同时减弱水流的冲击力。

第六技术方案限定了整流板的结构,第一筋条和第二筋条的布置可以在形成第二出水孔的同时形成有效的整流结构,也可以使得水流与整流板之间具有足够的冲击面积,同时又不会阻碍水流经过;同时还限定了凸起设置的位置,水流首先会触碰到凸起上经过第一次冲击后溃散,被分散后水流朝向四周运动,触碰到第一筋条和第二筋条上再次溃散,从而有效地提高整流以及减缓水流冲击的效果。

第七技术方案限定了第二筋条具有凹槽,水流首先击打在凸起上,之后击打在第一筋条和第二筋条高度较高的表面上,最后击打在凹槽的槽底部,经过多次溃散之后,水流的雾化程度更高,可以有效地降低水流的冲击力度。

第八技术方案在出水装置中还设置有限流件和限流胶圈,限流胶圈安装在限流件上的环形通槽中,并且与环形通槽的一侧槽壁形成过水间隙,限流胶圈受水压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当水压较大时节流胶圈会被压扁,减小过水间隙的过水面积,阻碍水流通过限流件进入到第一过水腔,在水压较小时限流胶圈会恢复变形,过水间隙的过水面积恢复,使得有足够的水流进入到第一过水腔,从而保证水流流量的稳定。

第九技术方案在出水装置上增设有过滤件,过滤件可以通过过滤孔过滤掉进水之中较大的颗粒,避免软胶出水部上的出水孔堵塞,同时还可以减缓水流冲击。

第十技术方案在软胶出水部上设置有让位槽,让位槽的设置使得软胶出水部具有足够的形变能力,在需要清洁软胶出水部时,可以通过揉搓软胶出水部的方式清除出水孔中的污垢。

第十一技术方案限定了出水面盖还包括连接架,软胶出水部可以通过连接架与本体固接,增强了软胶出水部本身的抗形变能力,也方便了出水面盖的装配。

第十二技术方案限定了软胶出水部上的出水孔的孔径范围,在这一范围内的出水孔可以形成细密棉麻的出水,同时该出水孔比现有的出水孔还小,只有在该尺寸的出水孔的场景下,才需要通过多种手段来解决因孔径过小造成的背压过大导致软胶出水部变形的问题。

第十三技术方案在出水装置上增设了外壳,同时在本体外壁设有空气引导槽,外壳可以便于出水装置的安装使用以及对其内部结构进行保护,由于外壳遮挡了本体外壁上的进气口在径向上的进气,因此设置轴向延伸的空气引导槽,利用空气引导槽与外壳配合形成的空气引导通道,将空气沿轴向方向送到进气口处,保证了气液混合腔的进气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出水装置的结构爆炸图;

图2为图1中的出水面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整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的射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的射流件的立体剖视图;

图6为图1中的出水装置的装配示意图;

图7为图6中的出水装置的轴向截面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提供的出水装置装配有外壳时的轴向截面示意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10、过滤件;11、过滤孔;20、限流件;21、限流过水孔;22、环形通槽;30、射流件;31、第一卡槽;311、定位柱;32、过水孔;33、进气口;34、溢流槽;35、进气通道;351、第一段;352、第二段;36、通气槽;37、空气引导槽;40、整流件;41、定位槽;42、第一卡扣;43、第二卡扣;44、第一筋条;45、第二筋条;451、凹槽;46、凸起;47、整流过水孔;50、出水面盖;51、出水孔;52、连接架;521、第二卡槽;53、软胶出水部;54、让位槽;60、外壳;61、限流胶圈;71、第二过水腔;72、第一过水腔;73、气液混合腔;74、出水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且不应被看作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基于本发明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如使用术语“第一”、“第二”或“第三”等,都是为了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

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对于方位词,如使用术语“中心”、“横向”、“纵向”、“水平”、“垂直”、“顶”、“底”、“内”、“外”、“上”、“下”、“前”、“后”、“左”、“右”、“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乃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和位置关系,且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所以也不能理解为限制本发明的具体保护范围。

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如使用术语“固接”或“固定连接”,应作广义理解,即两者之间没有位移关系和相对转动关系的任何连接方式,也就是说包括不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可拆卸地固定连接、连为一体以及通过其他装置或元件固定连接。

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如使用术语“包括”、“具有”以及它们的变形,意图在于“包含但不限于”。

参见图1,图1示出了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出水装置的结构爆炸图,该出水装置主要包括过滤件10、限流胶圈61、限流件20、射流件30、整流件40、出水面盖50和外壳60。

其中,射流件30和整流件40共同形成该出水装置的本体,在本体之中通过射流件30和整流件40的配合形成有气液混合腔73。

参照图7,过滤件10为塑料材质的过滤部件,其上密布有若干个过滤孔11,在其外缘处设置有卡头结构,用于与射流件30形成卡接固定。

参照图1和图7,限流件20为塑料材质的限流部件,其中间位置设置有一个沿限流件20的周向设置的环形通槽22,在环形通槽22的槽底设置有限流过水孔21。限流胶圈61为橡胶材质制成的具有一定的形变能力的圈环,其内径尺寸大致与环形通槽22的内径适配,使其刚好可以安装在环形通槽22之中,并且限流胶圈61的圈环本身的宽度小于环形通槽22的宽度,这使得限流胶圈61与环形通槽22靠外一侧的槽壁之间形成了过水间隙,水流可以通过该过水间隙流至限流过水孔21之中。

过滤件10位于限流件20之上,并与限流件20之间形成了第二过水腔71,水流经过过滤件10上的过滤孔11后进入到第二过水腔71之中,当水流压力较大时,水压会促使限流胶圈61变形,配合环形通槽22靠外一侧的槽壁上的均布的筋条作用,使得限流胶圈61与环形通槽22的槽壁之间的过水间隙的过水面积减小,进而使得流到限流过水孔21的水流流量降低,在水压较小时,限流胶圈61恢复形变,过水间隙的过水面积恢复,水流可以顺畅地到达限流过水孔21处,通过限流胶圈61的形变与恢复,可以保持限流过水孔21处的过水流量的稳定。

参照图4、图5和图7,其中图4、图5为射流件30的底部视图。射流件30的主体部分为一板状构件,在该板状构件的外周形成有环形侧壁,这一环形侧壁向该板状构件的两侧延伸并包围该板状构件。按照图7所示的视角,该板状构件的底壁形成气液混合腔73的顶壁,其上设置有若干个过水孔32,过水孔32的入口位于该板状构件的顶面,其出口位于该板状构件的底面,即其出口位于气液混合腔73的顶壁。并且,在该板状构件的底面上还设置有通气槽36,通气槽36沿着板状构件的径向延伸,并且其一端与该板状构件的外缘相接,另一端指向该板状构件的中心处;在每一个通气槽36的槽底均设置有两个过水孔32的出口,并且这两个过水孔32的出口沿着通气槽36的延伸方向布设,其中一个过水孔32的出口位于通气槽36的中间位置,另一个过水孔32的出口位于通气槽36的远离其进气端的端部位置。其中,过水孔32的入口直径大于其出口直径,形成喇叭状的结构,这使得水流经过过水孔32时会加速,并在进入到气液混合腔73后向外扩散并形成负压。

上述的板状构件上还设置有定位柱311,定位柱311朝向气液混合腔73延伸,并且四个定位柱311均匀地分布在气液混合腔73的顶壁。

上述的环形侧壁在其内壁面上沿周向延伸设置有第一卡槽31,第一卡槽31可以与整流件40配合形成卡接固定。

在上述的环形侧壁内还设置有进气通道35,进气通道35被分割为第一段351和第二段352,其中第一段351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本体的轴向,第二段352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本体的轴向,第一段351的一端与通气槽36的一端连通,第二段352的一端与在环形侧壁的外壁面上形成的进气口33连通。上述的第一段351与第二段352配合形成一弯折的进气结构,可以避免气液混合腔73中的水倒流到进气通道35之中。特别的,在本实施例中,进气通道35的第一段351以其与通气槽36的连接位置为起点,其延伸方向朝向射流件30的上方,在到达一定位置后与进气通道35的第二段352连接,从而使得进气通道35整体形成向上弯折的结构。

特别的,进气通道35的第一段351为一个槽状结构,其沿着射流件30的周向设置,并在射流件30的周向上设有多个,每个进气通道35的第一段351的侧壁均形成对应的多个通气槽36的进气端。

在进气通道35的第二段352上还设置有溢流槽34,溢流槽34设置在进气通道35的通道壁上,并且开口竖直向上,其可以在仅有少量水流倒流到进气通道35的时候形成暂时的储水结构,让其不会溢出,造成漏水现象。

此外,参照图8,在上述的环形侧壁的外侧壁上,对应进气口33的位置设置有沿射流件30的轴向方向延伸的空气引导槽37,在本实施例提供的出水装置的外部套设有外壳60时,进气口33在径向方向上的进气会被阻挡,此时空气引导槽37可以与外壳60配合形成空气引导通道,这一空气引导通道的一端与进气通道35的第二段352连通,另一端与大气连通,从而可以从出水装置的底部从下往上引导空气到达进气口33的位置,保证进气量的充足,同时与射流件30内部的进气通道35配合,共同形成“U”形的进气通路,从而有效地防止水流从气液混合腔73中倒流。

射流件30的上方安装有限流件20,限流件20与射流件30之间形成了第一过水腔72,水流经过限流件20的稳流后进入第一过水腔72,再通过过水孔32进入到气液混合腔73之中。水流经过过水孔32进入气液混合腔73后形成负压,使得空气可以通过进气通道35进入到通气槽36之中,再与水流进行混合形成气泡水。

参照图3、图7,整流件40具有一个整流板,在整流板外周朝向一侧延伸设有一圈侧壁。以图7的视角为例,整流件40位于射流件30的下方,在整流件40的侧壁的内壁面设有与射流件30上的定位柱311对应的定位槽41,同时在整流件40的侧壁的外壁面设有与射流件30上的第一卡槽31对应的第一卡扣42,第一卡扣42为沿着整流件40的周向延伸的凸起结构。通过定位槽41与定位柱311的插接配合,以及第一卡槽31与第一卡扣42的卡接配合,可以使得整流件40与射流件30固接为一体并在二者之间形成气液混合腔73。整流板形成气液混合腔73的底壁。在整流件40的侧壁的外壁还设置有多个第二卡扣43,用于与出水面盖50卡接配合。

整流板由多个第一筋条44和多个第二筋条45交错形成,其中第一筋条44为环形筋条,多个第一筋条44呈同心环形布置,第二筋条45为直线形筋条,第二筋条45沿第一筋条44的径向延伸,并且多个第二筋条45沿第一筋条44的周向布置,从而形成交错排列的形态,并且在第一筋条44和第二筋条45之间形成通孔,该通孔即为与气液混合腔73连通的整流过水孔47。特别的,在第二筋条45上对应与第一筋条44相交的位置还设置有凸起46,凸起46朝向气液混合腔73顶壁延伸,并且其自由端的表面为球形表面,这使得水流冲击到凸起46上后可以朝向四周溃散。此外,在第二筋条45上还设有凹槽451,凹槽451由第二筋条45朝向气液混合腔73的一侧表面凹陷所形成,并且凹槽451的槽底低于第一筋条44朝向气液混合腔73的一侧表面,同时凹槽451形成的位置位于相邻的两个第一筋条44之间,从而使得第二筋条45的朝向气液混合腔73的一侧表面呈波浪状形态,这可以使得水流的溃散更加充分。

应当注意的是,由于第二筋条45在延伸至整流板的最中心处时可能会互相干涉,同时也为了方便成型,只有部分的第二筋条45从整流件40的侧壁内壁面延伸到整流板的中心处,由此在整流板上还形成有尺寸较大的整流过水孔47,保证水流不会在气液混合腔73中过多的集聚。

参照图2和图7,出水面盖50由连接架52和软胶出水部53配合形成,具体的,软胶出水部53为硅胶材质的出水面板,其上设有若干个出水孔51,连接架52为塑料材质,二者通过二次注塑互相固接。在连接架52上设置有与整流件40上的第二卡扣43对应的第二卡槽521,通过第二卡扣43与第二卡槽521的卡接配合,可以将出水面盖50固定在整流件40上,并且在出水面盖50与整流件40之间还会形成出水腔74,整流过水孔47将气液混合腔73中的气泡水引入到出水腔74之中,再通过出水孔51向外排出。应当注意的是,连接架52整体盖设在整流件40的下部位置,整流件40的整流过水孔47只与出水腔74连通,出水孔51也只与出水腔74连通,这使得整流件40只能通过出水孔51出水。

此外,参照图6,在软胶出水部53的下表面,即软胶出水部53背离出水腔74的一侧表面,设置有多个让位槽54,让位槽54由软胶出水部53的表面朝向出水腔74凹陷形成,由于软胶出水部53本身具有一定的形变特性,在让位槽54的协助下,可以通过揉搓软胶出水部53对其进行清洁。

装配时,首先将射流件30与整流件40卡接固定,之后再安装出水面盖50,之后再安装限流件20,再将限流胶圈61套设在限流件20上,之后再安装过滤件10。

此外,在另外的实施例中,在上述的出水装置上还固接有外壳60,这一外壳60上可以设置有与龙头等配合的外螺纹。此时,出水面盖50可以整体由软胶出水部53组成,软胶出水部53与外壳60通过二次注塑互相固接,当外壳60固接到整流件40或限流件20上后,软胶出水部53的顶面刚好抵接到整流件40的底面并形成相应的出水腔74。

此外,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还可设置一与整流件40固接的外壳60,在外壳60底部设置若干筋条,同时在软胶出水部53上设置若干与筋条插接适配的凹槽,并令软胶出水部53部分露出于外壳60底部,此时软胶出水部53可以从外壳60的内部向下进行安装,使软胶出水部53固定在外壳60上,之后再将整流件40安装到外壳60内并抵接到软胶出水部53的顶面并形成相应的出水腔74。

应当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的软胶出水部53具有较大的径向尺寸,这就要求该出水装置需要通过多种手段减缓水流对软胶出水部53的冲击力,从而避免软胶出水部53产生较大的形变。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出水装置,进水水流首先经过过滤件10,滤除掉大尺寸颗粒后进入到第二过水腔71之中,通过限流胶圈61与限流件20的限流作用,小部分水流经过限流过水孔21进入第一过水腔72,并分股地从进入到过水孔32之中,由于过水孔32本身的结构特点,水流在射入至气液混合腔73后会形成负压,水流通过通气槽36与进气通道35吸入空气并形成气泡水,吸气后的水流弱化,并击打在整流件40的整流板上,再次溃散减速,之后经过整流过水孔47到达出水腔74之后已经失去了绝大部分冲力,再经过软胶出水部53上的出水孔51形成出水,达到减少软胶出水部53的形变程度的效果。

上述说明书和实施例的描述,用于解释本发明保护范围,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通过本发明或上述实施例的启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结合公知常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和/或现有技术,通过合乎逻辑的分析、推理或有限的试验可以得到的对本发明实施例或其中一部分技术特征的修改、等同替换或其他改进,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一种出水装置、出水单元及用在出水装置的活动部件
  • 一种具有电子出水和机械出水两种模式的出水装置
技术分类

06120112890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