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接触端子及电连接器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1:26:00


接触端子及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端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接触端子及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电堆双极板与电池电压监测(Cell Voltage Monitoring,CVM)控制器主要是用一个电连接器进行连接,在连接时,先将双极板插入至电连接器上,再经过电线将讯号或电能传送到CVM控制器件上,以进行数据和能量转换。

现有常用的氢燃料电堆极板主要是由石墨或金属极片为主,而石墨电极连接主要是在石墨上开一个孔,将接好导线的一个方形或扁形接触端子插入到石墨电极的孔中,使之能够导电。

然而,这种连接结构的接触端子是直接插入极片孔中,在汽车行驶过程中会出现接触端子自动脱落而导致瞬断现象,且接触端子未与电极板完全固定,接触端子容易从电极板中脱出或焊接的导线受力的影响而脱落,这使得接触端子的连接稳定性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接触端子及电连接器,旨在提高接触端子的连接稳定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接触端子,应用于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用于连接电极板与电池电压监测控制器,所述接触端子包括:

端子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端子本体的第一端用于通过连接导线与所述电池电压监测控制器连接;以及

插设臂,所述插设臂的一端与所述端子本体的第二端连接,且所述接触端子呈“V”形或“U”形设置,所述插设臂的另一端用于插设于所述电极板内。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端子本体与所述插设臂之间形成开口方向朝向所述端子本体的第一端的夹角,且所述夹角为锐角。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端子本体上设有供与所述电连接器的限位块限位卡接的缺口。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端子本体的第一端设有供所述连接导线的导电体插入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呈管状或圆弧状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端子本体与所述插设臂的连接处呈圆弧过渡。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插设臂上凸设有抵接部,以用于与所述电极板抵接导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插设臂上开设有通孔,所述插设臂靠近所述通孔的两侧位置朝外凸起,以形成所述抵接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通孔呈长条形设置,并沿所述插设臂的长度方向延伸。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接触端子的材质为铜,所述接触端子通过冲切成型。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包括如上所述的接触端子,所述接触端子包括:

端子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端子本体的第一端用于通过连接导线与所述电池电压监测控制器连接;以及

插设臂,所述插设臂的一端与所述端子本体的第二端连接,且所述接触端子呈“V”形或“U”形设置,所述插设臂的另一端用于插设于所述电极板内。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由于该接触端子包括端子本体及插设臂,端子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端子本体的第一端用于通过连接导线与电池电压监测控制器连接,插设臂的一端与端子本体的第二端连接,且接触端子呈“V”形或“U”形设置,插设臂的另一端用于插设于电极板内,使得接触端子与电极板的连接更为可靠,提升了接触端子的连接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接触端子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接触端子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电连接器一实施例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电连接器及其连接电堆电极板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发明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一些示例性技术中,电堆双极板与电池电压监测(Cell Voltage Monitoring,CVM)控制器主要是用一个电连接器进行连接,在连接时,先将双极板插入至电连接器上,再经过电线将讯号或电能传送到CVM控制器件上,以进行数据和能量转换。

现有常用的氢燃料电堆极板主要是由石墨或金属极片为主,而石墨电极连接主要是在石墨上开一个孔,将接好导线的一个方形或扁形接触端子插入到石墨电极的孔中,使之能够导电。

然而,这种连接结构的接触端子是直接插入极片孔中,在汽车行驶过程中会出现接触端子自动脱落而导致瞬断现象,且接触端子未与电极板完全固定,接触端子容易从电极板中脱出或焊接的导线受力的影响而脱落,这使得接触端子的连接稳定性较差。

为了提高接触端子的连接稳定性,本发明提出一种接触端子,适用于各种电连接器,尤其是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领域中用于连接电极板与电池电压监测控制器的电连接器,此处不限。

参照图1至图3,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该接触端子10应用于电连接器20,电连接器20用于连接电极板30与电池电压监测控制器(图未示出),接触端子10包括端子本体100及插设臂200,端子本体10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端子本体100的第一端用于通过连接导线22与电池电压监测控制器连接;插设臂200的一端与端子本体100的第二端连接,且接触端子10呈“V”形或“U”形设置,插设臂200的另一端用于插设于电极板30内。

本实施例中,接触端子10可采用导电性能优良的铜等金属材质,接触端子10的端子本体100和插设臂200可采用冲切一体成型制造,也可为通过焊接等方式连接的分体式结构,此处不做限定。

需要说明,本发明中的端子本体100可固定于电连接器20的壳体内,端子本体100的第一端可通过铆接或焊接等方式与连接导线22连接固定,插设臂200可自电连接器20的壳体内朝外伸出设置,以使其可插设于电堆电极板30中。当连接导线22是铆接在接触端子10上时,电连接器20的壳体可对连接导线22进行保护,使连接导线22在受力时对线材与端子铆接处影响减小,不会造成导线脱落。

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通过将该连接端子的端子本体100设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端子本体100的第一端用于通过连接导线22与电池电压监测控制器连接,插设臂200的一端与端子本体100的第二端连接,且接触端子10呈“V”形或“U”形设置,插设臂200的另一端用于插设于电极板30内,使得接触端子10与电极板30的连接更为可靠,提升了接触端子10的连接稳定性。

请参考图2,为了进一步地提升该接触端子10的连接稳定性,在一实施例中,当接触端子呈“V”形设置时,端子本体100与插设臂200之间形成开口方向朝向端子本体100的第一端的夹角α,夹角α可设置为锐角。

本实施例中,电极板30的插接孔可对应设计成斜式,以防止接触端子10可自由上下活动而中电极板30中脱离出来,避免出现瞬断现象,进一步地提升了连接稳定性。

为了便于对接触端子10进行定位及固定,避免其在电连接器20的本体内移动而造成接触不良,在一实施例中,主要参考图1,端子本体100上设有供与电连接器20的限位块限位卡接的缺口100a。

其中,缺口100a可沿端子本体100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其具体缺口100a大小可根据实际结构做适应性调整,缺口100a的数量也可为多个,此处不做限定。

请结合图1、图3和图4,为了提高接触端子10与连接导线22的连接稳定性,在一实施例中,端子本体100的第一端设有供连接导线22的导电体插入的连接部102,连接部102呈管状或圆弧状设置。

本实施例中,连接部102与端子本体100可为一体成型制成,也可是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的分体式结构,此处不做限定。

在一实施例中,参考图1和图2,端子本体100与插设臂200的连接处呈圆弧过渡,以方便加工,缩减生产制造成本的同时,也可避免锋利的连接处割伤员工。

进一步地,插设臂200上可凸设有抵接部201,以用于与电极板30抵接导通。如此设置,可提升接触端子10与电极板30的电连接稳定性,避免出现瞬断现象。

本方案中,主要参考图1,插设臂200上可开设有通孔200a,插设臂200靠近通孔200a的两侧位置朝外凸起,以形成上述的抵接部201。本实施例中,接触端子10的抵接部201为接触式弹片结构,可通过冲切形成,加工制造相对方便,可缩减生产制造的成本。

需要说明,通孔200a可呈长条形设置,并沿插设臂200的长度方向延伸,以增大接触端子10与电极板30的接触面积,进而提升接触端子10与电极板30的电连接稳定性。

当然,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通孔200a也可为其他形状,其数量可为多个,此处不做限定。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电连接器20,参考图3,该电连接器20包括接触端子10,该接触端子1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发明提出的电连接器20包括上述接触端子10的所有实施例的所有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与所述接触端子10相同的技术效果,此处不一一阐述。

参考图1至图3,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该电连接器20用于连接电极板30与电池电压监测控制器(图未示出),接触端子10包括端子本体100及插设臂200,端子本体10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端子本体100的第一端用于通过连接导线22与电池电压监测控制器连接;插设臂200的一端与端子本体100的第二端连接,且接触端子10呈“V”形或“U”形设置,插设臂200的另一端用于插设于电极板30内。

本实施例中,参考图3和图4,该电连接器20可包括连接器本体21、接触端子10及盖板23,连接器本体21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容置槽;接触端子1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接触端子10一对一地设于多个容置槽内,每一接触端子10均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及第二端,接触端子10的第一端用于通过连接导线22与电池电压检测控制器连接,接触端子10的第二端自容置槽内朝外伸出设置并用于与电极板30插接固定;盖板23盖设于连接器本体21的一侧上,以将接触端子10的端子本体100压合于容置槽内。

本实施例中,连接器本体21可由非导电材料通过注塑一体成型,也可为多个塑胶部件组装而成,此处不做限定。

需要说明,接触端子10可通过卡接、抵接、粘接等方式至少部分地安装于连接器本体21的容置槽中。

盖板23可采用与连接器本体21一样的塑胶材质,也可采用不同的材质,此处不限。本发明中的盖板23可与连接器本体21之间形成限位结构,以将接触端子10的端子本体100压合固定于连接器本体21的容置槽中。

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通过将该电连接器20的连接器本体21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容置槽,接触端子1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接触端子10一对一地设于多个容置槽内,每一接触端子10均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及第二端,接触端子10的第一端用于通过连接导线22与电池电压检测控制器连接,接触端子10的第二端自容置槽内朝外伸出设置并用于与电极板30插接固定,盖板23盖设于连接器本体21的一侧上,以将接触端子10的端子本体100压合于容置槽内,提高了电连接器20的连接稳定性,避免了接触端子10从电极板30中脱出而导致电连接器20连接不稳定的情况发生。

请参考图3和图4,为了提高该电连接器20组装的便利性,在一实施例中,连接器本体21可呈“Z”字形设置;连接器本体21形成有供与电极板30贴靠的贴合面及供用于安装机壳40的安装部。如此设置,在节省材料的同时,提高了电连接器20组装的便利性。

本实施例中,客户端的机壳40可用于固定电连接器20,并可设置防脱结构来增强其安装的稳固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3,连接器本体21上可设有卡扣,盖板23上对应卡扣的位置设有相卡接适配的卡槽231,卡扣卡入至卡槽231中,以将盖板23与连接器本体21卡接固定。如此设置,提高了盖板23与连接器本体21之间的连接稳固性。

当然,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在连接器本体21上设置卡槽231,盖板23上设置卡槽,此处不限。

进一步地,盖板23上可设有插销,连接器本体21对应插销的位置设有相插接适配的插孔,插销插入至插孔中,以限制盖板23沿连接器本体21的宽度方向移动。

本实施例中,盖板23可呈“L”形设置,此处不做限定。

为了进一步地提升接触端子10的安装稳固性,在一实施例中,盖板23上对应多个容置槽的位置均设有限位块,多个限位块一对一地插入至多个容置槽内,每一限位块均与设于容置槽内的接触端子10抵接,以限制接触端子10沿连接器本体21的宽度方向移动。

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盖板23上设有供多个连接导线22分别穿设的走线孔,多个走线孔沿盖板23的宽度方向间隔均匀排布。如此设置,可在提高连接导线22走线布线的便利性的同时,又可对线材进行保护,使连接导线22在受力时对线材与接触端子10铆接处影响较小,不会造成导线脱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相关技术
  • 母接触端子、端子组合及扣合式电连接器
  • 母接触端子、端子组合及扣合式电连接器
技术分类

0612011292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