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消防救援真火训练设施及其安装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1:45:49


一种消防救援真火训练设施及其安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消防救援训练设施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消防救援真火训练设施及其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消防部队训练发展的实战化需要,消防救援真火训练必不可的成为了其中的关键部分。

相关技术中,消防救援真火训练设施包括简易燃烧训练装置,简易燃烧训练装置通常是用集装箱改造拼装而成的单间、套间训练建筑类型,集装箱内安装有红外摄像头,实时监测参训人员的工作状态好所处位置,集装箱内设置有燃烧道具,可模拟建筑室内火灾发展变化过程,也可模拟轰然、回燃等特殊火灾现象,让消防员亲身感受室内火灾现象,让消防员亲身感受室内火灾发生发展的过程,加强消防员对建筑室内火灾危险征兆的辨识,实际体验灭火剂的作用效果。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以下缺陷:为增加训练场景的真实性及多变性,使消防人员对不同的空间进行对应的救援战术的应用训练,需要对不同训练场景的空间大小进行区分,但相关技术中,需要更换不同尺寸的集装箱使其与预定场景的空间大小相适配,针对不同训练场景进行切换的时间较长,因此仍有改进空间。

发明内容

为了实现针对不同训练场景进行空间大小以及空间结构的切换,本申请提供一种消防救援真火训练设施及其安装方法。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消防救援真火训练设施及其安装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消防救援真火训练设施,包括多个呈矩形设置的箱体单元,所述箱体单元包括固定框体和四个分别设置于固定框体的四个侧面的侧板,所述侧板的底端铰接于固定框体,所述侧板与固定框体卡紧连接,所述侧板能在外力的作用下向箱体单元的内腔转动至水平状态,所述侧板上设置有门板;

四个所述侧板沿箱体单元的周向依次设置为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所述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与固定框体之间的铰接处的高度依次增加,使所述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均转动至水平状态时,相邻两个侧板相对的两表面相互抵接;

相邻两个所述箱体单元之间能通过连接件连接,相邻两个所述箱体单元中相邻的两个侧板的铰接高度相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根据训练场景对训练空间进行调整时,将若干箱体单元摆放成所需形状,使相邻两个箱体单元相互贴合,通过连接件将相邻两个箱体单元连接,需要将相邻两个箱体单元的内腔空间连通时,将相邻两个箱体单元相互靠近的两个侧板开启,实现内腔的连通,需要将同一箱体单元的多个侧板开启时,根据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的顺序依次开启,防止位于上方的侧板转动至水平位置后,位于下方的侧板无法转动至水平位置的情况的,通过对箱体单元的连接组合以及对侧板的开合控制,实现针对不同训练场景进行空间大小以及空间结构的切换的效果,便于消防人员针对不同的场景进行训练。

优选的,相邻两个所述箱体单元之间设置有用于使相邻两个侧板自动向内转动的驱动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现了对侧板的自动驱动,节省了人工操作的时间,提高了操作效率。

优选的,相邻两个所述箱体单元相对的两侧之间设置有贯穿箱体单元顶端的容纳槽,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可拆卸连接于两个箱体单元顶端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固设有嵌入于容纳槽中的连接管,所述连接管中同轴转动有转动杆,所述连接板上固设有用于驱动转动杆转动的动力件,所述转动杆上同轴固设有凸轮;

所述连接管与相邻两个侧板相对应的两侧分别开设有连接通孔,所述连接通孔中滑移穿设有驱动杆,所述驱动杆能在凸轮的作用下向外移动对侧板施加作用力使侧板向内转动至脱离与固定框体的卡紧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相邻两个箱体单元连接后,若需要将两个箱体单元的内腔连通,将连接板可拆卸连接于两个箱体单元顶端,使连接管嵌入于容纳槽中,并使两个驱动杆分别与两个侧板相对应,启动动力件,转动杆在动力件的作用下转动,凸轮随转动杆一同转动,使得驱动杆在凸轮的作用下向外移动对侧板施加作用力使侧板向内转动,至脱离与固定框体的卡紧连接,侧板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继续向下转动至水平位置,实现了对侧板的驱动。

优选的,所述侧板顶端沿其与固定框体的铰接方向的两侧分别固设有延伸杆,所述延伸杆的轴向与侧板与固定框体的铰接方向平行,所述固定框体上开设有用于对延伸杆进行让位及导向的导向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延伸杆与导向槽的配合对侧板起到了导向作用,增加了侧板转动过程中的稳定性,同时,延伸杆随侧板转动的过程中,延伸杆的外周面与导向槽的内侧壁抵接,增加了二者之间的摩擦力,减缓了侧板向下转动的速度,进而对侧板起到了缓冲作用。

优选的,所述侧板转动至水平状态时,所述延伸杆与导向槽的底端端面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侧板的转动范围进行限制,防止侧板转动至水平状态后继续向下转动。

优选的,所述导向槽的底端端面上固设有缓冲垫。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侧板起到了进一步的缓冲作用。

优选的,所述固定框体的内腔底壁上开设有沉槽,所述沉槽中竖向滑移连接有支承板,所述支承板用于与位于最下方的侧板抵接,所述沉槽中固设有用于驱动支承板移动的动力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位于最下方的侧板为除第一侧板之外的其他侧板时,启动动力件使支承板向上移动,与位于最下方的侧板的下表面抵接,填补位于最下方的侧板与箱体单元的内腔底壁之间的空隙,对位于最下方的侧板起到了支撑作用。

优选的,还包括备用加强层,所述备用加强层包括可拆卸连接的上加强板和下加强板,所述上加强板和下加强板的厚度均与侧板的厚度相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向内翻转的板为互不相邻的侧板,如第一侧板和第四侧板时,第一侧板翻转至水平状态后,将备用加强层放置于第一侧板的上表面,再将第四侧板翻转至水平状态,对位于上方的侧板起到了支撑作用。

优选的,所述箱体单元上设置有用于限制侧板转动的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包括竖向可拆卸连接于箱体单元的第一液压缸和竖向固设于箱体单元的第二液压缸,所述第一液压缸的杆部能移动至与侧板的外侧面抵接,所述第二液压缸的杆部能移动至与侧板的内侧面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液压缸和第二液压缸的配合实现对侧板向内转动的限制,减少了侧板在外力的作用下意外转动的情况,增加了箱体单元结构的稳定性,当相邻两个箱体单元相互连接时,将与相邻两个箱体单元相对的两侧板相对应的第一液压缸拆卸,仅通过第二液压缸的杆部抵接于侧板的内侧面即可。

一种消防救援真火训练设施的安装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S1、摆放箱体单元:将所需数量的箱体单元根据所需形状进行摆放,使相邻两个箱体单元相互贴合,且使相邻两个箱体单元中相邻的两个侧板的铰接高度相同;

S2、连接箱体单元:将相邻两个箱体单元通过连接件相互连接;

S3、连通箱体单元内腔:将相邻两个箱体单元相互靠近的两个侧板开启至水平状态,使相邻两个箱体单元的内腔连通,开启时,根据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的顺序依次开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现针对不同训练场景进行空间大小以及空间结构的切换的效果,便于消防人员针对不同的场景进行训练,且安装操作顺序合理,实施效率较高。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通过对箱体单元的连接组合以及对侧板的开合控制,实现针对不同训练场景进行空间大小以及空间结构的切换的效果,便于消防人员针对不同的场景进行训练;

2.驱动组件的设置实现了对侧板的自动驱动,节省了人工操作的时间,提高了操作效率;

3.延伸杆与导向槽的配合对侧板起到了导向作用,增加了侧板转动过程中的稳定性,同时,延伸杆随侧板转动的过程中,延伸杆的外周面与导向槽的内侧壁抵接,增加了二者之间的摩擦力,减缓了侧板向下转动的速度,进而对侧板起到了缓冲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中第四侧板转动至水平状态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图1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中第四侧板处于水平状态显示支承板以及气缸结构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中第一侧板和第四侧板处于水平状态显示备用加强层结构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6是图5中C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中显示限位组件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中显示驱动组件结构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箱体单元;11、固定框体;111、顶架;1111、顶板;1112、延伸边;1113、连接孔;112、底架;1121、沉槽;113、立杆;12、第一侧板;13、第二侧板;14、第三侧板;15、第四侧板;2、延伸杆;3、导向槽;31、第一槽部;32、第二槽部;321、缓冲垫;4、门板;5、支承板;51、气缸;6、备用加强层;61、上加强板;611、定位销;62、下加强板;621、定位槽;7、限位组件;71、固定板;72、第二液压缸;721、第二抵接块;73、移动板;74、第一液压缸;741、第一抵接块;8、驱动组件;81、连接板;82、连接管;821、连接通孔;83、转动杆;84、动力电机;85、驱动杆;86、凸轮;91、容纳半槽;92、容纳槽;10、让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8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消防救援真火训练设施,参照图1,包括多个呈矩形设置的箱体单元1,箱体单元1垂直于竖直方向的截面为正方形。

箱体单元1包括固定框体11,固定框体11包括顶架111、位于顶架111正下方的底架112和固定连接于顶架111和底架112之间的四个端角处的立杆113,立杆113竖向设置,立杆113的横截面形状为正方形。顶架111包括固定于立板的顶板1111和于顶板1111的边缘处沿竖向向上延伸的延伸边1112,延伸边1112上开设有若干间隔均布的连接孔1113。

相邻两个箱体单元1连接时,移动两个箱体单元1使两个延伸边1112相对应的两侧壁相互贴合,两个延伸边1112上的连接孔1113一一对应,通过将螺栓穿设于两个相对应的连接孔1113中,并通过螺母将螺栓压紧,实现相邻两个箱体之间的可拆卸连接。

任意相邻两个立杆113之间均设置有用于将两个立杆113、顶架111以及底架112之间围成的区域封严的侧板,侧板底端沿相邻两个立杆113的分布方向铰接于底架112,侧板顶端的两侧分别通过固定于侧板上的卡块和开设于立杆113上的卡槽的配合卡紧连接于两个立杆113相对的两侧壁,侧板上设置有用于使消防人员通过的门板4。

结合图1、图2和图3,侧板顶端沿两个立杆113分布方向的两侧分别固定有延伸杆2,延伸杆2的延伸方向和侧板与底架112之间的铰接轴的轴向平行,延伸杆2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固定框体11上开设有用于对延伸杆2进行让位及导向的导向槽3,导向槽3包括第一槽部31和第二槽部32。

第一槽部31开设于与侧板的竖直状态接触的立杆113的侧壁,第一槽部31沿延伸杆2的移动轨迹设置且贯穿立杆113的两侧,延伸杆2随侧板转动时,延伸杆2的外周面以及端面均与第一槽部31的内侧面接触。

第二槽部32开设于与侧板的水平状态接触的立杆113的侧壁,第二槽部32沿延伸杆2的移动轨迹设置,延伸杆2随侧板转动时,延伸杆2的外周面以及端面均与第二槽部32的内侧面接触。第二槽部32的底壁上固定连接有缓冲垫321,侧板转动至水平状态时,侧板的下表面与缓冲垫321的上表面抵接。

延伸杆2与导向槽3的配合对侧板起到了导向作用,增加了侧板转动过程中的稳定性,同时,延伸杆2随侧板转动的过程中,延伸杆2的外周面与导向槽3的内侧壁抵接,增加了二者之间的摩擦力,减缓了侧板向下转动的速度,进而对侧板起到了缓冲作用,缓冲垫321的设置对侧板起到了进一步的缓冲作用。

参照图1,箱体单元1中的四个侧板沿箱体单元1的轴向依次设置为第一侧板12、第二侧板13、第三侧板14和第四侧板15,第一侧板12、第二侧板13、第三侧板14和第四侧板15分别通过第一铰接轴、第二铰接轴、第三铰接轴和第四铰接轴铰接于底架112,第一铰接轴、第二铰接轴、第三铰接轴和第四铰接轴的高度依次增加,相邻两个铰接轴之间的高度差等于侧板的厚度。

将同一箱体单元1的四个侧板开启时,根据第一侧板12、第二侧板13、第三侧板14和第四侧板15的顺序依次开启,由于第一铰接轴、第二铰接轴、第三铰接轴和第四铰接轴的高度差设置,使得第一侧板12、第二侧板13、第三侧板14和第四侧板15均处于水平状态时,相邻两个侧板相对的两表面相互抵接。

连接相邻两个箱体单元1时,将铰接轴高度相同的两侧相对并连接。侧板能在外力的作用下向内转动,使卡块与卡槽脱离,侧板继续转动至水平状态,将相邻两个箱体单元1的内腔连通。

参照图4,箱体单元1中于底架112的上表面上开设有沉槽1121,沉槽1121为沿竖向设置的矩形槽。沉槽1121中滑移连接有与其相适配的支承板5,支承板5水平设置。沉槽1121中设置有用于驱动支承板5沿竖向移动的动力件,动力件包括四个分别位于沉槽1121底壁四个端角处的气缸51,气缸51竖向设置,气缸51的杆部固定于支承板5的下表面。

当位于最下方的侧板为除第一侧板12之外的其他侧板时,以第四侧板15为例,启动气缸51使支承板5向上移动,至与第四侧板15的下表面抵接,填补第四侧板15与箱体单元1的内腔底壁之间的空隙,对位于第四侧板15起到了支撑作用。

结合图5和图6,当向内翻转的板为互不相邻的侧板,如第一侧板12和第四侧板15时,第一侧板12与第四侧板15之间留有空隙,结构强度较低。为增加结构强度,第一侧板12和第四侧板15之间设置有备用加强层6,备用加强层6包括形状大小相同的上加强板61和下加强板62,上加强板61以及下加强板62的厚度均与侧板的厚度相同。下加强板62的上表面开设有定位槽621,上加强板6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与定位槽621相适配的定位销611,定位销611插入于定位槽621中实现上加强板61和下加强板62之间的连接。

将第一侧板12翻转至水平状态后,将备用加强层6放置于第一侧板12的上表面,再将第四侧板15翻转至水平状态,对位于第四起到了支撑作用。

当向内翻转的侧板为第一侧板12和第三侧板14或第二侧板13和第四侧板15时,将备用加强层6中的上加强板61取下,仅将备用加强层6中的下加强板62放置于两个侧板之间即可。

为增加备用加强层6与相邻侧板之间的摩擦力,减少备用加强层6与侧板的相对移动,上加强板61以及下加强板62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上均设置有磨砂层。

结合图1和图7,箱体单元1上设置有用于限制侧板转动的限位组件7,减少侧板在外力的作用下意外转动的情况。

限位组件7包括固设于顶架111上表面边缘处、呈L型设置的固定板71,固定板71靠近延伸边1112的一侧位于延伸边1112的外侧面内侧。固定板71上固定连接有竖向设置的第二液压缸72,顶架111上开设有用于对第二液压缸72的杆部进行让位的让位槽10,第二液压缸72的杆部穿过让位槽10伸入于箱体单元1的内腔中,第二液压缸72的杆部固定有第二抵接块721,第二抵接块721抵接于侧板的内侧面。

限位组件7还包括通过螺栓可拆卸连接于固定板71上的移动板73,移动板73背向固定板71的一侧伸出于箱体单元1外侧。移动板73上固定连接有竖向设置的第一液压缸74,第一液压缸74的杆部固定有第一抵接块741,第一抵接块741抵接于侧板的外侧面。

当相邻两个箱体单元1相互连接时,将与相邻两个箱体单元1相对的两侧板相对应的移动板73以及第一液压缸74拆卸,仅通过第二液压缸72的杆部抵接于侧板的内侧面即可。

结合图1和图8,相互连接的相邻两个箱体单元1之间设置有驱动组件8,驱动组件8用于使相邻两个侧板自动向内转动至卡块与卡槽脱离。

侧板的顶端的外侧面上开设有容纳半槽91,容纳半槽91的横截面形状为半圆型,容纳半槽91向上延伸至将顶架111贯穿,相邻两个箱体单元1上的两个容纳半槽91共同形成容纳槽92。

驱动组件8包括通过螺栓可拆卸连接于两个箱体单元1的顶端相互靠近的两侧的连接板81,连接板81设置为U型板。连接板81上固定连接有竖向设置的连接管82,连接管82向下延伸至嵌入于容纳槽92中。连接管82中同轴转动有转动杆83,转动杆83顶端伸出于连接管82内腔,连接板81上固定有用于驱动转动杆83转动的动力电机84。连接管82与相邻两个侧板相对应的两侧分别开设有连接通孔821,连接通孔821沿两个箱体单元1的分布方向设置,连接通孔821中滑移穿设有与其同轴的驱动杆85。转动杆83的外周面上同轴固定有凸轮86,凸轮86上设置有与两个驱动杆85相对应的外凸部,驱动杆85的一端位于连接管82的内腔中且与凸轮86的外周面抵接,驱动杆85能在凸轮86的作用下向外移动对侧板施加作用力使侧板向内转动至脱离与固定框体11的卡紧连接。

将相邻两个箱体单元1连接后,若需要将两个箱体单元1的内腔连通,则将连接板81通过螺栓可拆卸连接于两个箱体单元1顶端,使连接管82的位置与容纳槽92的位置相对应,将连接管82嵌入于容纳槽92中,并使两个驱动杆85分别与两个侧板相对应。启动动力电机84,转动杆83在动力电机84的作用下带动凸轮86转动,驱动杆85在凸轮86的作用下向外移动对侧板施加作用力使侧板向内转动,至侧板上的卡块与立杆113上的卡槽脱离,侧板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继续向下转动至水平位置,实现了对侧板的自动驱动,节省了人工操作的时间,提高了操作效率。

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消防救援真火训练设施的安装方法,参照图1至图8,包括以下步骤:

S1、摆放箱体单元1:根据实际的训练场景,实际所需的空间大小及空间结构,将所需数量的箱体单元1进行摆放,摆放时,将与相邻两个箱体单元1相对的两侧板相对应的移动板73以及第一液压缸74拆卸,仅通过第二液压缸72的杆部抵接于侧板的内侧面,防止两组限位组件7发生干涉,使相邻两个箱体单元1相对的两侧板相互贴合,且使相邻两个箱体单元1中相邻的两个侧板的铰接高度相同;

S2、连接箱体单元1:通过将螺栓穿设于相邻两个延伸边1112上的两个相对应的连接孔1113中,并通过螺母将螺栓压紧,实现相邻两个箱体之间的可拆卸连接;

S3、安装驱动组件8:根据需要,在需要连通内腔的相邻两个单元相互靠近的两侧顶端安装驱动组件8,安装驱动组件8时,将连接板81通过螺栓可拆卸连接于两个箱体单元1顶端,使连接管82的位置与容纳槽92的位置相对应,将连接管82嵌入于容纳槽92中,并使两个驱动杆85分别与两个侧板相对应;

S4、解除对侧板的限位:启动第二液压缸72,使第二抵接块721与侧板分离,使侧板处于可向内转动的状态;

S5、连通箱体单元1内腔:启动动力电机84,转动杆83在动力电机84的作用下带动凸轮86转动,驱动杆85在凸轮86的作用下向外移动对侧板施加作用力使侧板向内转动,至侧板上的卡块与立杆113上的卡槽脱离,侧板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继续向下转动至水平状态,使相邻两个箱体单元1的内腔连通,连通相邻箱体单元1的内腔时,根据第一侧板12、第二侧板13、第三侧板14和第四侧板15的顺序依次开启;

S6、支撑侧板:当位于最下方的侧板为除第一侧板12之外的其他侧板时,以第四侧板15为例,启动气缸51使支承板5向上移动,至与第四侧板15的下表面抵接,填补第四侧板15与箱体单元1的内腔底壁之间的空隙,对位于第四侧板15起到了支撑作用;当向内翻转的板为互不相邻的侧板,如第一侧板12和第四侧板15时,将备用加强层6放置于第一侧板12的上表面,再将第四侧板15翻转至水平状态,对位于第四起到了支撑作用。当向内翻转的侧板为第一侧板12和第三侧板14或第二侧板13和第四侧板15时,将备用加强层6中的上加强板61取下,仅将备用加强层6中的下加强板62放置于两个侧板之间即可。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一种消防救援真火训练设施及其安装方法
  • 一种消防救援真火训练设施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30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