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罗浮山风湿膏药外用穴位给药在制备治疗周围神经炎的药物中的用途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8:46:07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外用治疗周围神经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特别地,本发明涉及罗浮山风湿膏药外用穴位给药在制备治疗周围神经炎的药物中的用途。

背景技术

周围神经炎也称为末梢神经炎或多发性神经炎,是各种病因引起的肢体远端神经功能障碍。周围神经炎可能由营养代谢、药物及中毒、血管炎、肿瘤、外伤或机械压迫等多种原因引起,表现主要为受损神经支配范围内的感觉、运动及植物神经功能异常,周围神经炎的症状包括感觉减退、疼痛、麻木或针刺、蚁走、灼烧、感觉过敏等等,周围神经炎可能为多发性或单一性,对称性或非对称性,是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疾病种类之一。当周围神经炎的病因已知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可减轻症状恢复受损神经,但是对病因不明或原发难治的周围神经炎则疗效不佳。有资料表明,大约40%的周围神经炎患者会留下后遗症,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目前临床上对于周围神经炎的治疗手段不多,且主要为西药。例如,在临床上,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周围神经炎都可以使用大剂量B族维生素治疗,例如,维生素B1、B6、B12等。疼痛明显者使用止痛剂、镇静剂。有炎性脱髓鞘病变可以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或氢化可的松等。但是,这些药物如果长期使用大多有较高毒副作用,容易产生药物依赖性,并且也很难达到彻底治愈的目的。

对中医药的研究表明,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对于周围神经炎患者有一定疗效。中医虽然没有关于“周围神经炎”的记载,根据其症状、病况转归可属于中医记载的“痹证”、“麻木”、“痿证”范畴,三者最早记载均可追溯到《黄帝内经》。痹、痿的病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痹论》认为:风、寒、湿三种邪气留连于筋骨,则疼痛难已;病程迁延日久,荣卫之行涩,皮肤不营,则麻木不仁。明确提出了疼痛、麻木不仁与风寒湿邪停留,荣卫失调,皮肤失养有密切关系。《素问·痿论篇》对痿证的病因病机、症候分类及治疗大法有了明确的记载,指出痿证的主要原因是内热伤津,宗筋失养,以致痿软弛纵,发为痿证。中医具有辩证论治的特色,对原因不明的周围神经疾病患者可起到很好的疗效,且不易出现复发,较西医有一定优势。但是,目前中医药的治疗研究较少,可选择的中药方剂和中成药种类有限,且中医在临床上治疗周围神经炎的常用方法针灸、电疗、口服中药汤剂和外用中药洗剂等,使用方法复杂,有创伤,需要去医院由专业人士治疗,因此给患者带来了诸多不便,导致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较差。

因此,目前亟需通过规范的研究方法,将现代研究技术与治疗方法相结合,开发出更加安全、有效、经济且使用方便的用于治疗周围神经炎的中药组合物。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外用治疗周围神经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特别地,本发明提供了罗浮山风湿膏药外用穴位给药在制备治疗周围神经炎的药物中的用途。

具体地,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技术方案实现了本发明:

在第一个方面中,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外用治疗周围神经炎的中药组合物,按照重量份数计,所述中药组合物由以下原料制成:金钱白花蛇500-600份、七叶莲50-150份、过岗龙50-150份、宽筋藤50-150份、洋金花50-150份、骨碎补50-150份、威灵仙50-150份、山苍子50-150份、蓖麻根50-150份、白鲜皮50-150份、续断50-150份、粉萆薜50-150份、半枫荷50-150份、漆树根50-150份、羊角拗50-150份、麻黄50-150份、三七50-150份、两面针50-150份、防风50-150份、防己50-150份、槲寄生50-150份、土加皮50-150份、五加皮50-150份、丁公藤50-150份、茜草50-150份、六棱菊50-150份、生草乌50-150份、木瓜50-150份、毛麝香50-150份、生川乌50-150份、小罗伞50-150份、益母草50-150份、鸡骨草50-150份、徐长卿50-150份、红花50-150份、当归50-150份、油松节50-150份、独活50-150份、荆芥50-150份、羌活50-150份、牛膝50-150份。

作为可选的方式,在上述中药组合物中,按照重量份数计,所述中药组合物由以下原料制成:金钱白花蛇550-600份、七叶莲100-120份、过岗龙100-120份、宽筋藤100-120份、洋金花100-120份、骨碎补100-120份、威灵仙100-120份、山苍子100-120份、蓖麻根100-120份、白鲜皮100-120份、续断100-120份、粉萆薜100-120份、半枫荷100-120份、漆树根100-120份、羊角拗100-120份、麻黄100-120份、三七100-120份、两面针100-120份、防风100-120份、防己100-120份、槲寄生100-120份、土加皮100-120份、五加皮100-120份、丁公藤100-120份、茜草100-120份、六棱菊100-120份、生草乌100-120份、木瓜100-120份、毛麝香100-120份、生川乌100-120份、小罗伞100-120份、益母草100-120份、鸡骨草100-120份、徐长卿100-120份、红花100-120份、当归100-120份、油松节100-120份、独活100-120份、荆芥100-120份、羌活100-120份、牛膝100-120份。

作为可选的方式,在上述中药组合物中,按照重量份数计,所述中药组合物由以下原料制成:金钱白花蛇570份、七叶莲114份、过岗龙114份、宽筋藤114份、洋金花114份、骨碎补114份、威灵仙114份、山苍子114份、蓖麻根114份、白鲜皮114份、续断114份、粉萆薜114份、半枫荷114份、漆树根114份、羊角拗114份、麻黄114份、三七114份、两面针114份、防风114份、防己114份、槲寄生114份、土加皮114份、五加皮114份、丁公藤114份、茜草114份、六棱菊114份、生草乌114份、木瓜114份、毛麝香114份、生川乌114份、小罗伞114份、益母草114份、鸡骨草114份、徐长卿114份、红花114份、当归114份、油松节114份、独活114份、荆芥114份、羌活114份、牛膝114份。

作为可选的方式,在上述中药组合物中,所述外用治疗周围神经炎的中药组合物的给药方式为外用穴位给药。

作为可选的方式,在上述中药组合物中,所述穴位选自以下一个或多个:曲池、少海、天井、阳陵泉、足三里或委中。

作为可选的方式,在上述中药组合物中,所述外用穴位给药的穴位为六阳经合穴,上肢为曲池、少海、天井,下肢为阳陵泉、足三里、委中。

作为可选的方式,在上述中药组合物中,所述中药组合物为罗浮山风湿膏药。

在第二个方面中,本发明提供了上述第一个方面所述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各原料酌予碎断,用适量花生油浸泡7-10天后,同置锅内炸枯,去渣,滤过,炼至滴水成珠,另取适量丹红,加入油内,搅匀,收膏,将膏浸泡于水中,取膏,用文火熔化,分摊于布或纸上,即得。

作为可选的方式,在上述制备方法中,按照重量份数计算,花生油为10000-20000份,丹红为5000-10000份,浸泡时间为7天。

作为可选的方式,在上述制备方法中,按照重量份数计算,花生油为14300份,丹红为5710份,浸泡时间为7天。

在第三个方面中,本发明提供了上述第一个方面所述的中药组合物或者采用上述第二个方面所述的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中药组合物在制备外用治疗周围神经炎的药物中的用途。

作为可选的方式,在上述用途中,所述周围神经炎选自以下一种或多种:面神经炎、糖尿病周围神经炎、病毒性周围神经炎、化疗药导致的周围神经炎或格林巴利综合征。

作为可选的方式,在上述用途中,所述周围神经炎为末梢神经炎或多发性神经炎。

作为可选的方式,在上述用途中,所述周围神经炎的症状包括感觉减退、疼痛、麻木或针刺、蚁走、灼烧、感觉过敏。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人首次提出将临床上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外伤肿痛的常用药物罗浮山风湿膏药用于治疗周围神经性疾病。实验结果表明,将其外用穴位给药后,能够有效改善周围神经性疾病患者的麻木、疼痛、感觉异常等症状,并且能够修复患者受损的神经以及提高患者体内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和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

本发明所使用的药物罗浮山风湿膏药已在临床上使用多年,其用药安全性能够得到保证。本发明的给药方式为外用穴位给药,与中医在临床上治疗周围神经炎的常用方法针灸、电疗、口服中药汤剂和外用中药洗剂相比,使用方法简便,无创伤,不需要去医院由专业人士治疗,从而极大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因此易于被临床上广泛接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技术或条件者,按照本领域内的文献所描述的技术或条件,或者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得到的常规产品。

下面实施例中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试验材料,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市售产品。

制备实施例:

一种外用治疗周围神经炎的中药组合物,按照重量份数计,所述中药组合物由以下原料制成:金钱白花蛇570份、七叶莲114份、过岗龙114份、宽筋藤114份、洋金花114份、骨碎补114份、威灵仙114份、山苍子114份、蓖麻根114份、白鲜皮114份、续断114份、粉萆薜114份、半枫荷114份、漆树根114份、羊角拗114份、麻黄114份、三七114份、两面针114份、防风114份、防己114份、槲寄生114份、土加皮114份、五加皮114份、丁公藤114份、茜草114份、六棱菊114份、生草乌114份、木瓜114份、毛麝香114份、生川乌114份、小罗伞114份、益母草114份、鸡骨草114份、徐长卿114份、红花114份、当归114份、油松节114份、独活114份、荆芥114份、羌活114份、牛膝114份。

所述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各原料酌予碎断,用适量花生油浸泡7-10天后,同置锅内炸枯,去渣,滤过,炼至滴水成珠,另取适量丹红,加入油内,搅匀,收膏,将膏浸泡于水中,取膏,用文火熔化,分摊于布或纸上,即得,

在上述制备方法中,按照重量份数计算,花生油为14300份,丹红为5710份,浸泡时间为7天。

效果实施例:

1.患者一般资料:

90例患者均符合周围神经炎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3组,每组30例。各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病程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周围神经炎的诊断标准(全部病例参照王维治主编的《神经病学》内容进行诊断):

(1)肢体远端对称性分布的感觉和运动神经障碍:如感觉缺失,或手套袜子样分布,或感觉异常、过敏、疹疮、无力、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2)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异常。

2.治疗方法和疗程:

第1组:针刺:取六阳经合穴,即上肢为曲池、少海、天井,下肢为阳陵泉、足三里、委中。豪针刺、平补平泻法,留针20min,每天一次,30天为一个疗程。

第2组:将经上述制备实施例制备得到的膏药裁剪成3cmx3cm见方,贴在患者上肢的中渚,后溪,三间,下肢的足三里,三阴交,隐白,每天晚上贴上膏药,白天取下膏药,每天一次,30天为一个疗程。

第3组:将经上述制备实施例制备得到的膏药裁剪成3cmx3cm见方,贴在患者上肢的曲池、少海、天井,下肢的阳陵泉、足三里、委中,每天晚上贴上膏药,白天取下膏药,每天一次,30天为一个疗程。

3.疗效判定标准:

(1)临床治愈:感觉障碍和肌无力等症状消失,肌力和感觉正常,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NCV)恢复正常。

(2)显效:各种症状基本消失,肌电图和NCV测定明显改善。

(3)有效:各种症状明显改善,肌电图和NCV测定有部分改善。

(4)无效:各种症状无变化或症状虽有减轻,但不持久,随后又回到从前状态,肌电图和NCV测定无改善。

4.统计学分析方法:

结果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临床疗效观察结果:

5.1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治疗周围神经炎的临床观察结果:

如表1所示,实验结果表明,第3组(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结合特定穴位疗法组)患者周围神经炎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第1组(特定穴位针灸对照组)和第2组(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结合对照穴位疗法组)。

表1: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治疗周围神经炎的临床观察结果

5.2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治疗前后患者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如表2所示,实验结果表明,与治疗前相比,第1组-第3组患者治疗后正中神经和腓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增加,其中第1组和第2组患者治疗后的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分别为*p<0.05,**p<0.01)。其中,第3组(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结合特定穴位疗法组)患者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最为显著,该组的实验结果与第1组和第2组相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分别为*p<0.05,**p<0.01)。

表2:治疗前后患者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比较结果(平均值±标准差,m/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第1组比较,

上述结果表明,特定给药穴位的选择对于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治疗周围神经炎的临床疗效非常重要,即使第2组中使用的穴位也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周围神经炎的穴位,也未能达到第3组的疗效。并且,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结合特定穴位疗法显著优于在相同穴位直接进行针灸疗法。这种疗法显然是更优选的,因为这种方法显然使用更简便,无创伤,不需要去医院由专业人士治疗,从而极大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易于被临床上广泛接受。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技术分类

0612011568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