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成像镜头模块、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28:50


成像镜头模块、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20年12月02日、申请号为202011392569.9、发明名称为“成像镜头模块、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揭示内容是关于一种成像镜头模块与相机模块,且特别是一种应用在可携式电子装置上的成像镜头模块与相机模块。

背景技术

近年来,可携式电子装置发展快速,例如智能型电子装置、平板电脑等,已充斥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而装载在可携式电子装置上的相机模块及其成像镜头模块也随之蓬勃发展。但随着科技愈来愈进步,使用者对于成像镜头模块的品质要求也愈来愈高。因此,发展一种可降低产生杂散光的机率且可维持较佳的成像品质的成像镜头模块遂成为产业上重要且急欲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成像镜头模块、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通过成像镜头模块的遮光结构可减少杂散光的强度以维持较佳的成像品质。

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成像镜头模块,包含一成像透镜元件组、一透镜载体及一遮光结构。成像透镜元件组包含多个透镜元件,并具有一光轴。透镜元件中至少一透镜元件设置于透镜载体中。遮光结构位于透镜元件的像侧,包含一遮光开孔。光轴通过遮光开孔,且遮光开孔包含至少二圆弧部与一缩减部。圆弧部具有一第一曲率半径,第一曲率半径用以定义遮光开孔的最大孔径。缩减部连接圆弧部,使遮光开孔呈非圆形,且缩减部包含至少一弧形凸起,由缩减部往光轴延伸并渐缩,弧形凸起具有一第二曲率半径。遮光结构为塑胶元件,且包含至少二注料痕。遮光开孔的最大孔径为D,弧形凸起的第二曲率半径为R,其满足下列条件:0.01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遮光结构可为成像镜头模块的一光圈,用以控制成像镜头模块的进光量。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遮光开孔的最大孔径为D,弧形凸起至遮光开孔的中心的最小距离为dmin,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20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遮光结构可为一遮光片安装至透镜载体。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遮光结构可为黑色塑胶元件。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遮光结构为塑胶遮光结构,透镜载体为塑胶透镜载体,且遮光结构与透镜载体为一体成型制成。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成像透镜元件组的透镜元件数量为N,其可满足下列条件:3≤N≤8。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成像镜头模块的最大视角为FOV,其可满足下列条件:3度≤FOV≤40度。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可还包含至少一反射元件,反射元件位于成像透镜元件组的物侧与像侧中至少一侧。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可还包含一驱动装置,驱动装置使成像透镜元件组与遮光结构一同沿至少一方向移动。

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成像镜头模块,包含一成像透镜元件组、一透镜载体及一遮光结构。成像透镜元件组包含多个透镜元件,并具有一光轴。透镜元件中至少一透镜元件设置于透镜载体中。遮光结构位于透镜元件的像侧,包含一遮光开孔。光轴通过遮光开孔,且遮光开孔包含至少二圆弧部与一缩减部。圆弧部具有一第一曲率半径,第一曲率半径用以定义遮光开孔的最大孔径。缩减部连接圆弧部,且缩减部包含至少一弧形凸起,由缩减部往光轴延伸并渐缩,弧形凸起具有一第二曲率半径。遮光结构为塑胶元件,且包含至少二注料痕。遮光开孔的最大孔径为D,遮光开孔的截面积为A,其满足下列条件:0.30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遮光开孔的最大孔径为D,遮光开孔的截面积为A,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50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遮光开孔的最大孔径为D,弧形凸起的第二曲率半径为R,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01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遮光开孔的最大孔径为D,弧形凸起至遮光开孔的中心的最小距离为dmin,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20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成像镜头模块的最大视角为FOV,其可满足下列条件:3度≤FOV≤40度。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可还包含至少一反射元件,反射元件位于成像透镜元件组的物侧与像侧中至少一侧。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可还包含一驱动装置,驱动装置使成像透镜元件组与遮光结构一同沿至少一方向移动。

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相机模块,包含前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与一电子感光元件,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成像镜头模块的一成像面。

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前述实施方式的相机模块。

附图说明

图1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的示意图;

图1B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的另一视角示意图;

图1C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的立体示意图;

图1D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的分解示意图;

图1E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遮光结构的示意图;

图1F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遮光结构的参数示意图;

图2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的示意图;

图2B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的另一视角示意图;

图2C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遮光结构的示意图;

图2D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遮光结构的参数示意图;

图3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的示意图;

图3B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的另一视角示意图;

图3C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的立体示意图;

图3D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的另一立体示意图;

图3E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的分解示意图;

图3F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遮光结构的参数示意图;

图4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的示意图;

图4B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的另一视角示意图;

图4C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遮光结构的参数示意图;

图5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的示意图;

图5B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的另一视角示意图;

图5C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例中遮光结构的参数示意图;

图6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六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的示意图;

图6B绘示依照图6A第六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的另一视角示意图;

图6C绘示依照图6A第六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的立体示意图;

图6D绘示依照图6A第六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的另一立体示意图;

图6E绘示依照图6A第六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的分解示意图;

图6F绘示依照图6A第六实施例中遮光结构的参数示意图;

图7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七实施例中相机模块的示意图;

图7B绘示依照图7A第七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的示意图;

图7C绘示依照图7A第七实施例中遮光结构的参数示意图;

图8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八实施例中相机模块的示意图;

图8B绘示依照图8A第八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的示意图;

图8C绘示依照图8A第八实施例中遮光结构的参数示意图;

图9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九实施例中遮光结构的示意图;

图10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十实施例中遮光结构的示意图;

图11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中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11B绘示图11A第十一实施例中电子装置的另一示意图;

图11C绘示依照图11A第十一实施例中电子装置的方块图;

图11D绘示依照图11A第十一实施例中超广角相机模块拍摄的影像示意图;

图11E绘示依照图11A第十一实施例中高像素相机模块拍摄的影像示意图;以及

图11F绘示依照图11A第十一实施例中摄远相机模块拍摄的影像示意图。

【符号说明】

100,200,300,400,500,600,700,800:成像镜头模块

110,210,310,410,510,610,710,810:成像透镜元件组

111,211,311,411,511,611:第一透镜元件

112,212,312,412,512,612:第二透镜元件

113,213,313,413,513,613:第三透镜元件

120,220,320,420,520,620,720,820:透镜载体

130,230,330,430,530,630,730,830,930,1030:遮光结构

131,231,331,431,531,631,731,831,931,1031:遮光开孔

132,232,332,432,532,632,732,832,932,1032:圆弧部

133,233,333,433,533,633,733,833,933,1033:缩减部

134,234,334,434,534,634,734,834,934,1034:弧形凸起

135,535,635,735:注料痕

70,80,1101:相机模块

71,81:电子感光元件

740,840:反射元件

750,850:驱动装置

1100:电子装置

1102:超广角相机模块

1103:高像素相机模块

1104:摄远相机模块

1105:使用者界面

1106:成像信号处理元件

1107:光学防手震组件

1108:感测元件

1109:闪光灯模块

1110:对焦辅助模块

X:光轴

R':圆弧部的第一曲率半径

R:弧形凸起的第二曲率半径

D:遮光开孔的最大孔径

A:遮光开孔的截面积

dmin:弧形凸起至遮光开孔的中心的最小距离

FOV:成像镜头模块的最大视角

N:成像透镜元件组的透镜元件数量

具体实施方式

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成像镜头模块,包含一成像透镜元件组、一透镜载体及一遮光结构。成像透镜元件组包含多个透镜元件,并具有一光轴,且透镜元件中至少一透镜元件设置于透镜载体中。遮光结构位于透镜元件的像侧,包含一遮光开孔,且光轴通过遮光开孔。遮光开孔包含至少二圆弧部与一缩减部。圆弧部具有一第一曲率半径,且第一曲率半径用以定义遮光开孔的最大孔径。缩减部连接圆弧部,且缩减部包含至少一弧形凸起,由缩减部往光轴延伸并渐缩,弧形凸起具有一第二曲率半径。现有技术中,为满足成像镜头模块的微型化,若设置遮光开孔,其会被迫于缩减,使得于遮光开孔处易产生高强度的杂散光。因此,本发明透过遮光开孔的设计,降低遮光开孔产生杂散光的机率,维持较佳的成像品质,且透过弧形凸起可减少光线绕射的强度。

进一步来说,透镜载体可为镜筒,或者可为设置驱动器的塑胶射出成型部件,其中透镜载体可为任何可装载透镜元件的结构,但并不以此为限。遮光结构可为遮光片、间隔环、固定环、透镜载体或金属遮光片,但并不以此为限。

圆弧部可为相对设置,并以光轴为中心。缩减部连接圆弧部,并于遮光结构的中心形成一开孔,且使遮光开孔呈非圆形。再者,弧形凸起可为一呈现凸型的弧或一凹弧构成的渐缩凸起等,但不以此为限。具体而言,弧形凸起还可为由具有曲率半径的凹弧与凸弧其中之一形成的凸起遮光构造。

圆弧部的第一曲率半径为R',遮光开孔的最大孔径为D,而圆弧部的第一曲率半径是以遮光开孔的中心为圆心,因此遮光开孔的最大孔径为二倍圆弧部的第一曲率半径,即为D=2R'。

遮光结构可为成像镜头模块的一光圈,用以控制成像镜头模块的进光量。借此,可提升消除杂散光的效率。

遮光结构可为一遮光片安装至透镜载体,其中安装可为元件叠压的组装方式、点胶水粘附的方式或机构空间配合的设置方式等,但不以此为限。借此,便于组装,且不会过度占用空间。

遮光结构可为黑色塑胶元件,且可包含至少二注料痕。借此,可提供高精度的开孔构造,提高产品良率。

遮光结构为塑胶遮光结构,透镜载体为塑胶透镜载体,且遮光结构与透镜载体为一体成型制成。借此,可简化制造工序以提升产能。

成像镜头模块可还包含至少一反射元件,其中反射元件位于成像透镜元件组的物侧与像侧中至少一侧。借此,可有效利用微型化镜头空间,达到较有效率的配置。

成像镜头模块可还包含一驱动装置,其中驱动装置使成像透镜元件组与遮光结构一同沿至少一方向移动。具体而言,驱动装置可以是语音线圈马达(voice coil motor)、压电马达(piezoelectric motor)或微机电系统致动器(MEMS actuator),但不以此为限。借此,实现自动对焦或影像稳定的功能。

遮光开孔的最大孔径为D,弧形凸起的第二曲率半径为R,其满足下列条件:0.01

遮光开孔的最大孔径为D,遮光开孔的截面积为A,其满足下列条件:0.30

遮光开孔的最大孔径为D,弧形凸起至遮光开孔的中心的最小距离为dmin,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20

成像透镜元件组的透镜元件数量为N,其可满足下列条件:3≤N≤8。借此,可提供较佳的解像力。

成像镜头模块的最大视角为FOV,其可满足下列条件:3度≤FOV≤40度。具体而言,适用于高放大倍率的摄远镜头。借此,可提供小视野的影像撷取。

上述本揭示内容成像镜头模块中的各技术特征皆可组合配置,而达到对应的功效。

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相机模块,包含前述的成像镜头模块与一电子感光元件,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成像镜头模块的一成像面。

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前述的相机模块。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以下提出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予以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例>

图1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100的示意图,图1B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100的另一视角示意图,图1C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100的立体示意图,图1D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100的分解示意图。由图1A至图1D可知,成像镜头模块100包含一成像透镜元件组110、一透镜载体120及一遮光结构130。

成像透镜元件组110包含多个透镜元件,并具有一光轴X。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透镜元件组110由物侧至像侧包含第一透镜元件111、第二透镜元件112及第三透镜元件113。

成像透镜元件组110的透镜元件中至少一透镜元件设置于透镜载体120中,且遮光结构130位于透镜元件的像侧。第一实施例中,第一透镜元件111、第二透镜元件112及第三透镜元件113设置于透镜载体120中,且遮光结构130位于第三透镜元件113的像侧。

进一步来说,透镜载体120可为镜筒,或者可为设置驱动器的塑胶射出成型部件,其中透镜载体120可为任何可装载透镜元件的结构,但并不以此为限。

遮光结构130可为遮光片、间隔环、固定环、透镜载体或金属遮光片,但并不以此为限。第一实施例中,遮光结构130为黑色塑胶元件。借此,可提供高精度的开孔构造,提高产品良率。同时,遮光结构130为塑胶遮光结构,透镜载体120为塑胶透镜载体,且遮光结构130与透镜载体120为一体成型制成。借此,可简化制造工序以提升产能。遮光结构130可为成像镜头模块100的一光圈,用以控制成像镜头模块100的进光量。借此,可提升消除杂散光的效率。

图1E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遮光结构130的示意图,图1F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遮光结构130的参数示意图。由图1E与图1F可知,遮光结构130包含一遮光开孔131,且光轴X通过遮光开孔131。遮光开孔131包含至少二圆弧部132、一缩减部133及至少二注料痕135,并于遮光结构130的中心形成一开孔。各圆弧部132具有一第一曲率半径,而第一曲率半径用以定义遮光开孔131的最大孔径,其中圆弧部132为相对设置,并以光轴X为中心。缩减部133连接圆弧部132,使遮光开孔131呈非圆形,且缩减部133包含至少一弧形凸起134。弧形凸起134由缩减部133往光轴X延伸并渐缩,且具有一第二曲率半径。第一实施例中,圆弧部132的数量为二,注料痕135的数量为四,弧形凸起134的数量为二,但并不以上述的数量为限。

现有技术中,为满足成像镜头模块的微型化,若设置遮光开孔,其会被迫于缩减,使得于遮光开孔处易产生高强度的杂散光。因此,第一实施例中,透过遮光开孔131的设计,降低遮光开孔131产生杂散光的机率,维持较佳的成像品质。再者,透过弧形凸起134可减少光线绕射的强度。

弧形凸起134可为一呈现凸型的弧或一凹弧构成的渐缩凸起等,但不以此为限。具体而言,弧形凸起134还可为由具有曲率半径的凹弧与凸弧其中之一形成的凸起遮光构造。

由图1F可知,遮光开孔131的最大孔径为D,弧形凸起134的第二曲率半径为R,遮光开孔131的截面积为A,弧形凸起134至遮光开孔131的中心的最小距离为dmin,成像镜头模块100的最大视角为FOV,成像透镜元件组110的透镜元件数量为N,其中π为圆周率,而所述参数满足下列表一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圆弧部132的第一曲率半径为R',而圆弧部132的第一曲率半径是以遮光开孔131的中心为圆心,因此遮光开孔131的最大孔径为二倍圆弧部132的第一曲率半径,即为D=2R'。

<第二实施例>

图2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200的示意图,图2B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200的另一视角示意图。由图2A与图2B可知,成像镜头模块200包含一成像透镜元件组210、一透镜载体220及一遮光结构230。

成像透镜元件组210包含多个透镜元件,并具有一光轴X。第二实施例中,成像透镜元件组210由物侧至像侧包含第一透镜元件211、第二透镜元件212及第三透镜元件213。

成像透镜元件组210的透镜元件中至少一透镜元件设置于透镜载体220中,且遮光结构230位于透镜元件的像侧。第二实施例中,第一透镜元件211、第二透镜元件212及第三透镜元件213设置于透镜载体220中,且遮光结构230位于第三透镜元件213的像侧。具体而言,遮光结构230设置于第三透镜元件213的像侧。

进一步来说,透镜载体220可为镜筒,或者可为设置驱动器的塑胶射出成型部件,其中透镜载体220可为任何可装载透镜元件的结构,但并不以此为限。

遮光结构230可为遮光片、间隔环、固定环、透镜载体或金属遮光片,但并不以此为限。第二实施例中,遮光结构230为一遮光片安装至透镜载体220,且遮光结构230设置于透镜载体220的像侧,其中安装可为元件叠压的组装方式、点胶水粘附的方式或机构空间配合的设置方式等,但不以此为限。借此,便于组装,且不会过度占用空间。遮光结构230可为成像镜头模块200的一光圈,用以控制成像镜头模块200的进光量。借此,可提升消除杂散光的效率。

图2C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遮光结构230的示意图,图2D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遮光结构230的参数示意图。由图2C与图2D可知,遮光结构230包含一遮光开孔231,且光轴X通过遮光开孔231。遮光开孔231包含至少二圆弧部232与一缩减部233,并于遮光结构230的中心形成一开孔。各圆弧部232具有一第一曲率半径,而第一曲率半径用以定义遮光开孔231的最大孔径,其中圆弧部232为相对设置,并以光轴X为中心。缩减部233连接圆弧部232,使遮光开孔231呈非圆形,且缩减部233包含至少一弧形凸起234。弧形凸起234由缩减部233往光轴X延伸并渐缩,且具有一第二曲率半径。第二实施例中,圆弧部232的数量为二,弧形凸起234的数量为二,但并不以上述的数量为限。

详细来说,现有技术中,为满足成像镜头模块的微型化,若设置遮光开孔,其会被迫于缩减,使得于遮光开孔处易产生高强度的杂散光。因此,第二实施例中,透过遮光开孔231的设计,降低遮光开孔231产生杂散光的机率,维持较佳的成像品质。再者,透过弧形凸起234可减少光线绕射的强度。

弧形凸起234可为一呈现凸型的弧或一凹弧构成的渐缩凸起等,但不以此为限。具体而言,弧形凸起234还可为由具有曲率半径的凹弧与凸弧其中之一形成的凸起遮光构造。

由图2D可知,遮光开孔231的最大孔径为D,弧形凸起234的第二曲率半径为R,遮光开孔231的截面积为A,弧形凸起234至遮光开孔231的中心的最小距离为dmin,成像镜头模块200的最大视角为FOV,成像透镜元件组210的透镜元件数量为N,其中π为圆周率,而所述参数满足下列表二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圆弧部232的第一曲率半径为R',而圆弧部232的第一曲率半径是以遮光开孔231的中心为圆心,因此遮光开孔231的最大孔径为二倍圆弧部232的第一曲率半径,即为D=2R'。

<第三实施例>

图3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300的示意图,图3B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300的另一视角示意图,图3C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300的立体示意图,图3D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300的另一立体示意图,图3E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300的分解示意图。由图3A至图3E可知,成像镜头模块300包含一成像透镜元件组310、一透镜载体320及一遮光结构330。

成像透镜元件组310包含多个透镜元件,并具有一光轴X。第三实施例中,成像透镜元件组310由物侧至像侧包含第一透镜元件311、第二透镜元件312及第三透镜元件313。

成像透镜元件组310的透镜元件中至少一透镜元件设置于透镜载体320中,且遮光结构330位于透镜元件的像侧。第三实施例中,第一透镜元件311、第二透镜元件312及第三透镜元件313设置于透镜载体320中,且遮光结构330位于第三透镜元件313的像侧。具体而言,遮光结构330设置于第三透镜元件313的像侧。

进一步来说,透镜载体320可为镜筒,或者可为设置驱动器的塑胶射出成型部件,其中透镜载体320可为任何可装载透镜元件的结构,但并不以此为限。

遮光结构330可为遮光片、间隔环、固定环、透镜载体或金属遮光片,但并不以此为限。第三实施例中,遮光结构330为一遮光片安装至透镜载体320,且遮光结构330设置于透镜载体320的像侧,其中安装可为元件叠压的组装方式、点胶水粘附的方式或机构空间配合的设置方式等,但不以此为限。借此,便于组装,且不会过度占用空间。遮光结构330可为成像镜头模块300的一光圈,用以控制成像镜头模块300的进光量。借此,可提升消除杂散光的效率。

图3F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遮光结构330的参数示意图。由图3E与图3F可知,遮光结构330包含一遮光开孔331,且光轴X通过遮光开孔331。遮光开孔331包含至少二圆弧部332与一缩减部333,并于遮光结构330的中心形成一开孔。各圆弧部332具有一第一曲率半径,而第一曲率半径用以定义遮光开孔331的最大孔径,其中圆弧部332为相对设置,并以光轴X为中心。缩减部333连接圆弧部332,使遮光开孔331呈非圆形,且缩减部333包含至少一弧形凸起334。弧形凸起334由缩减部333往光轴X延伸并渐缩,且具有一第二曲率半径。第三实施例中,圆弧部332的数量为二,弧形凸起334的数量为十,但并不以上述的数量为限。

现有技术中,为满足成像镜头模块的微型化,若设置遮光开孔,其会被迫于缩减,使得于遮光开孔处易产生高强度的杂散光。因此,第三实施例中,透过遮光开孔331的设计,降低遮光开孔331产生杂散光的机率,维持较佳的成像品质。再者,透过弧形凸起334可减少光线绕射的强度。

弧形凸起334可为一呈现凸型的弧或一凹弧构成的渐缩凸起等,但不以此为限。具体而言,弧形凸起334还可为由具有曲率半径的凹弧与凸弧其中之一形成的凸起遮光构造。

由图3F可知,遮光开孔331的最大孔径为D,弧形凸起334的第二曲率半径为R,遮光开孔331的截面积为A,弧形凸起334至遮光开孔331的中心的最小距离为dmin,成像镜头模块300的最大视角为FOV,成像透镜元件组310的透镜元件数量为N,其中π为圆周率,而所述参数满足下列表三条件。

<第四实施例>

图4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400的示意图,图4B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400的另一视角示意图。由图4A与图4B可知,成像镜头模块400包含一成像透镜元件组410、一透镜载体420及一遮光结构430。

成像透镜元件组410包含多个透镜元件,并具有一光轴X。第四实施例中,成像透镜元件组410由物侧至像侧包含第一透镜元件411、第二透镜元件412及第三透镜元件413。

成像透镜元件组410的透镜元件中至少一透镜元件设置于透镜载体420中,且遮光结构430位于透镜元件的像侧。第四实施例中,第一透镜元件411、第二透镜元件412及第三透镜元件413设置于透镜载体420中,且遮光结构430位于第三透镜元件413的像侧。具体而言,遮光结构430设置于第三透镜元件413的像侧。

进一步来说,透镜载体420可为镜筒,或者可为设置驱动器的塑胶射出成型部件,其中透镜载体420可为任何可装载透镜元件的结构,但并不以此为限。

遮光结构430可为遮光片、间隔环、固定环、透镜载体或金属遮光片,但并不以此为限。第四实施例中,遮光结构430为一遮光片安装至透镜载体420,且遮光结构430设置于透镜载体420中,其中安装可为元件叠压的组装方式、点胶水粘附的方式或机构空间配合的设置方式等,但不以此为限。借此,便于组装,且不会过度占用空间。遮光结构430可为成像镜头模块400的一光圈,用以控制成像镜头模块400的进光量。借此,可提升消除杂散光的效率。

图4C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遮光结构430的参数示意图。由图4C可知,遮光结构430包含一遮光开孔431,且光轴X通过遮光开孔431。遮光开孔431包含至少二圆弧部432与一缩减部433,并于遮光结构430的中心形成一开孔。各圆弧部432具有一第一曲率半径,而第一曲率半径用以定义遮光开孔431的最大孔径,其中圆弧部432为相对设置,并以光轴X为中心。缩减部433连接圆弧部432,使遮光开孔431呈非圆形,且缩减部433包含至少一弧形凸起434。弧形凸起434由缩减部433往光轴X延伸并渐缩,且具有一第二曲率半径。第四实施例中,圆弧部432的数量为二,弧形凸起434的数量为二十二,但并不以上述的数量为限。

现有技术中,为满足成像镜头模块的微型化,若设置遮光开孔,其会被迫于缩减,使得于遮光开孔处易产生高强度的杂散光。因此,第四实施例中,透过遮光开孔431的设计,降低遮光开孔431产生杂散光的机率,维持较佳的成像品质。再者,透过弧形凸起434可减少光线绕射的强度。

弧形凸起434可为一呈现凸型的弧或一凹弧构成的渐缩凸起等,但不以此为限。具体而言,弧形凸起434还可为由具有曲率半径的凹弧与凸弧其中之一形成的凸起遮光构造。

由图4C可知,遮光开孔431的最大孔径为D,弧形凸起434的第二曲率半径为R,遮光开孔431的截面积为A,弧形凸起434至遮光开孔431的中心的最小距离为dmin,成像镜头模块400的最大视角为FOV,成像透镜元件组410的透镜元件数量为N,其中π为圆周率,而所述参数满足下列表四条件。

/>

<第五实施例>

图5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500的示意图,图5B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500的另一视角示意图。由图5A与图5B可知,成像镜头模块500包含一成像透镜元件组510、一透镜载体520及一遮光结构530。

成像透镜元件组510包含多个透镜元件,并具有一光轴X。第五实施例中,成像透镜元件组510由物侧至像侧包含第一透镜元件511、第二透镜元件512及第三透镜元件513。

成像透镜元件组510的透镜元件中至少一透镜元件设置于透镜载体520中,且遮光结构530位于透镜元件的像侧。第五实施例中,第一透镜元件511、第二透镜元件512及第三透镜元件513设置于透镜载体520中,且遮光结构530位于第三透镜元件513的像侧。具体而言,遮光结构530设置于第三透镜元件513的像侧。

进一步来说,透镜载体520可为镜筒,或者可为设置驱动器的塑胶射出成型部件,其中透镜载体520可为任何可装载透镜元件的结构,但并不以此为限。

遮光结构530可为遮光片、间隔环、固定环、透镜载体或金属遮光片,但并不以此为限。第五实施例中,遮光结构530为黑色塑胶元件,具体来说,遮光结构530为间隔环,且遮光结构530设置于透镜载体520中。借此,可提供高精度的开孔构造,提高产品良率。遮光结构530可为成像镜头模块500的一光圈,用以控制成像镜头模块500的进光量。借此,可提升消除杂散光的效率。

图5C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例中遮光结构530的参数示意图。由图5C可知,遮光结构530包含一遮光开孔531,且光轴X通过遮光开孔531。遮光开孔531包含至少二圆弧部532、一缩减部533及至少二注料痕535,并于遮光结构530的中心形成一开孔。各圆弧部532具有一第一曲率半径,而第一曲率半径用以定义遮光开孔531的最大孔径,其中圆弧部532为相对设置,并以光轴X为中心。缩减部533连接圆弧部532,使遮光开孔531呈非圆形,且缩减部533包含至少一弧形凸起534。弧形凸起534由缩减部533往光轴X延伸并渐缩,且具有一第二曲率半径。第五实施例中,圆弧部532的数量为二,注料痕535的数量为二,弧形凸起534的数量为六,但并不以上述的数量为限。

现有技术中,为满足成像镜头模块的微型化,若设置遮光开孔,其会被迫于缩减,使得于遮光开孔处易产生高强度的杂散光。因此,第五实施例中,透过遮光开孔531的设计,降低遮光开孔531产生杂散光的机率,维持较佳的成像品质。再者,透过弧形凸起534可减少光线绕射的强度。

弧形凸起534可为一呈现凸型的弧或一凹弧构成的渐缩凸起等,但不以此为限。具体而言,弧形凸起534还可为由具有曲率半径的凹弧与凸弧其中之一形成的凸起遮光构造。

由图5C可知,遮光开孔531的最大孔径为D,弧形凸起534的第二曲率半径为R,遮光开孔531的截面积为A,弧形凸起534至遮光开孔531的中心的最小距离为dmin,成像镜头模块500的最大视角为FOV,成像透镜元件组510的透镜元件数量为N,其中π为圆周率,而所述参数满足下列表五条件。

<第六实施例>

图6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六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600的示意图,图6B绘示依照图6A第六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600的另一视角示意图,图6C绘示依照图6A第六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600的立体示意图,图6D绘示依照图6A第六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600的另一立体示意图,图6E绘示依照图6A第六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600的分解示意图。由图6A至图6E可知,成像镜头模块600包含一成像透镜元件组610、一透镜载体620及一遮光结构630。

成像透镜元件组610包含多个透镜元件,并具有一光轴X。第六实施例中,成像透镜元件组610由物侧至像侧包含第一透镜元件611、第二透镜元件612及第三透镜元件613。

成像透镜元件组610的透镜元件中至少一透镜元件设置于透镜载体620中,且遮光结构630位于透镜元件的像侧。第六实施例中,第一透镜元件611、第二透镜元件612及第三透镜元件613设置于透镜载体620中,且遮光结构630位于第三透镜元件613的像侧。具体而言,遮光结构630设置于第三透镜元件613的像侧。

进一步来说,透镜载体620可为镜筒,或者可为设置驱动器的塑胶射出成型部件,其中透镜载体620可为任何可装载透镜元件的结构,但并不以此为限。

遮光结构630可为遮光片、间隔环、固定环、透镜载体或金属遮光片,但并不以此为限。第六实施例中,遮光结构630为黑色塑胶元件,具体来说,遮光结构630为固定环,且遮光结构630设置于透镜载体620中。借此,可提供高精度的开孔构造,提高产品良率。遮光结构630可为成像镜头模块600的一光圈,用以控制成像镜头模块600的进光量。借此,可提升消除杂散光的效率。

图6F绘示依照图6A第六实施例中遮光结构630的参数示意图。由图6E与图6F可知,遮光结构630包含一遮光开孔631,且光轴X通过遮光开孔631。遮光开孔631包含至少二圆弧部632、一缩减部633及至少二注料痕635,并于遮光结构630的中心形成一开孔。各圆弧部632具有一第一曲率半径,而第一曲率半径用以定义遮光开孔631的最大孔径,其中圆弧部632为相对设置,并以光轴X为中心。缩减部633连接圆弧部632,使遮光开孔631呈非圆形,且缩减部633包含至少一弧形凸起634。弧形凸起634由缩减部633往光轴X延伸并渐缩,且具有一第二曲率半径。第六实施例中,圆弧部632的数量为二,注料痕635的数量为二,弧形凸起634的数量为十,但并不以上述的数量为限。

现有技术中,为满足成像镜头模块的微型化,若设置遮光开孔,其会被迫于缩减,使得于遮光开孔处易产生高强度的杂散光。因此,第六实施例中,透过遮光开孔631的设计,降低遮光开孔631产生杂散光的机率,维持较佳的成像品质。再者,透过弧形凸起634可减少光线绕射的强度。

弧形凸起634可为一呈现凸型的弧或一凹弧构成的渐缩凸起等,但不以此为限。具体而言,弧形凸起634还可为由具有曲率半径的凹弧与凸弧其中之一形成的凸起遮光构造。

由图6F可知,遮光开孔631的最大孔径为D,弧形凸起634的第二曲率半径为R,遮光开孔631的截面积为A,弧形凸起634至遮光开孔631的中心的最小距离为dmin,成像镜头模块600的最大视角为FOV,成像透镜元件组610的透镜元件数量为N,其中π为圆周率,而所述参数满足下列表六条件。

<第七实施例>

图7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七实施例中相机模块70的示意图。由图7A可知,相机模块70包含一成像镜头模块700与电子感光元件71,其中电子感光元件71设置于成像镜头模块700的一成像面(图未绘示)。

图7B绘示依照图7A第七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700的示意图。由图7A与图7B可知,成像镜头模块700包含一成像透镜元件组710、一透镜载体720、一遮光结构730、至少一反射元件740及一驱动装置750。

成像透镜元件组710包含多个透镜元件,并具有一光轴X。第七实施例中,成像透镜元件组710的透镜元件的数量可为三至八,但透镜元件的数量并不以此范围为限。借此,可提供较佳的解像力。

成像透镜元件组710的透镜元件中至少一透镜元件设置于透镜载体720中,且遮光结构730位于透镜元件的像侧。

进一步来说,透镜载体720可为镜筒,或者可为设置驱动器的塑胶射出成型部件,其中透镜载体720可为任何可装载透镜元件的结构,但并不以此为限。

遮光结构730可为遮光片、间隔环、固定环、透镜载体或金属遮光片,但并不以此为限。第七实施例中,遮光结构730为黑色塑胶元件。借此,可提供高精度的开孔构造,提高产品良率。同时,遮光结构730为塑胶遮光结构,透镜载体720为塑胶透镜载体,且遮光结构730与透镜载体720为一体成型制成。借此,可简化制造工序以提升产能。遮光结构730可为成像镜头模块700的一光圈,用以控制成像镜头模块700的进光量。借此,可提升消除杂散光的效率。

反射元件740位于成像透镜元件组710的物侧与像侧中至少一侧。第七实施例中,反射元件740位于成像透镜元件组710的物侧。借此,可有效利用微型化镜头空间,达到较有效率的配置。

驱动装置750使成像透镜元件组710与遮光结构730一同沿至少一方向移动,其中驱动装置可以是语音线圈马达、压电马达或微机电系统致动器,但不以此为限。借此,实现自动对焦或影像稳定的功能。

图7C绘示依照图7A第七实施例中遮光结构730的参数示意图。由图7C可知,遮光结构730包含一遮光开孔731,且光轴X通过遮光开孔731。遮光开孔731包含至少二圆弧部732、一缩减部733及至少二注料痕735,并于遮光结构730的中心形成一开孔。各圆弧部732具有一第一曲率半径,而第一曲率半径用以定义遮光开孔731的最大孔径,其中圆弧部732为相对设置,并以光轴X为中心。缩减部733连接圆弧部732,使遮光开孔731呈非圆形,且缩减部733包含至少一弧形凸起734。弧形凸起734由缩减部733往光轴X延伸并渐缩,且具有一第二曲率半径。第七实施例中,圆弧部732的数量为二,注料痕735的数量为二,弧形凸起734的数量为十,但并不以上述的数量为限。

现有技术中,为满足成像镜头模块的微型化,若设置遮光开孔,其会被迫于缩减,使得于遮光开孔处易产生高强度的杂散光。因此,第七实施例中,透过遮光开孔731的设计,降低遮光开孔731产生杂散光的机率,维持较佳的成像品质。再者,透过弧形凸起734可减少光线绕射的强度。

弧形凸起734可为一呈现凸型的弧或一凹弧构成的渐缩凸起等,但不以此为限。具体而言,弧形凸起734还可为由具有曲率半径的凹弧与凸弧其中之一形成的凸起遮光构造。

由图7C可知,遮光开孔731的最大孔径为D,弧形凸起734的第二曲率半径为R,遮光开孔731的截面积为A,弧形凸起734至遮光开孔731的中心的最小距离为dmin,成像镜头模块700的最大视角为FOV,成像透镜元件组710的透镜元件数量为N,其中π为圆周率,而所述参数满足下列表七条件。

<第八实施例>

图8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八实施例中相机模块80的示意图。由图8A可知,相机模块80包含一成像镜头模块800与电子感光元件81,其中电子感光元件81设置于成像镜头模块800的一成像面(图未绘示)。

图8B绘示依照图8A第八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800的示意图。由图8A与图8B可知,成像镜头模块800包含一成像透镜元件组810、一透镜载体820、一遮光结构830、至少一反射元件840及一驱动装置850。

成像透镜元件组810包含多个透镜元件,并具有一光轴X。第八实施例中,成像透镜元件组810的透镜元件的数量可为三至八,但透镜元件的数量并不以此范围为限。借此,可提供较佳的解像力。

成像透镜元件组810的透镜元件中至少一透镜元件设置于透镜载体820中,且遮光结构830位于透镜元件的像侧。具体而言,遮光结构830设置于透镜元件的像侧。

进一步来说,透镜载体820可为镜筒,或者可为设置驱动器的塑胶射出成型部件,其中透镜载体820可为任何可装载透镜元件的结构,但并不以此为限。

遮光结构830可为遮光片、间隔环、固定环、透镜载体或金属遮光片,但并不以此为限。第八实施例中,遮光结构830为一遮光片安装至透镜载体820,具体来说,遮光结构830为一金属遮光片,且遮光结构830设置于透镜载体820的像侧,其中安装可为元件叠压的组装方式、点胶水粘附的方式或机构空间配合的设置方式等,但不以此为限。借此,便于组装,且不会过度占用空间。遮光结构830可为成像镜头模块800的一光圈,用以控制成像镜头模块800的进光量。借此,可提升消除杂散光的效率。

反射元件840位于成像透镜元件组810的物侧与像侧中至少一侧。第八实施例中,反射元件840位于成像透镜元件组810的物侧与像侧。借此,可有效利用微型化镜头空间,达到较有效率的配置。

驱动装置850使成像透镜元件组810与遮光结构830一同沿至少一方向移动,其中驱动装置可以是语音线圈马达、压电马达或微机电系统致动器,但不以此为限。借此,实现自动对焦或影像稳定的功能。

图8C绘示依照图8A第八实施例中遮光结构830的参数示意图。由图8C可知,遮光结构830包含一遮光开孔831,且光轴X通过遮光开孔831。遮光开孔831包含至少二圆弧部832与一缩减部833,并于遮光结构830的中心形成一开孔。各圆弧部832具有一第一曲率半径,而第一曲率半径用以定义遮光开孔831的最大孔径,其中圆弧部832为相对设置,并以光轴X为中心。缩减部833连接圆弧部832,使遮光开孔831呈非圆形,且缩减部833包含至少一弧形凸起834。弧形凸起834由缩减部833往光轴X延伸并渐缩,且具有一第二曲率半径。第八实施例中,圆弧部832的数量为二,弧形凸起834的数量为十,但并不以上述的数量为限。

现有技术中,为满足成像镜头模块的微型化,若设置遮光开孔,其会被迫于缩减,使得于遮光开孔处易产生高强度的杂散光。因此,第八实施例中,透过遮光开孔831的设计,降低遮光开孔831产生杂散光的机率,维持较佳的成像品质。再者,透过弧形凸起834可减少光线绕射的强度。

弧形凸起834可为一呈现凸型的弧或一凹弧构成的渐缩凸起等,但不以此为限。具体而言,弧形凸起834还可为由具有曲率半径的凹弧与凸弧其中之一形成的凸起遮光构造。

由图8C可知,遮光开孔831的最大孔径为D,弧形凸起834的第二曲率半径为R,遮光开孔831的截面积为A,弧形凸起834至遮光开孔831的中心的最小距离为dmin,成像镜头模块800的最大视角为FOV,成像透镜元件组810的透镜元件数量为N,其中π为圆周率,而所述参数满足下列表八条件。

/>

<第九实施例>

图9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九实施例中遮光结构930的示意图。由图9可知,成像镜头模块(图未绘示)包含一成像透镜元件组(图未绘示)、一透镜载体(图未绘示)及一遮光结构930。成像透镜元件组包含多个透镜元件,并具有一光轴(图未标示)。成像透镜元件组的透镜元件中至少一透镜元件设置于透镜载体中,且遮光结构930位于透镜元件的像侧。具体而言,遮光结构930设置于透镜元件的像侧。

遮光结构930可为遮光片、间隔环、固定环、透镜载体或金属遮光片,但并不以此为限。第九实施例中,遮光结构930为一遮光片安装至透镜载体,且遮光结构930设置于透镜载体的像侧,其中安装可为元件叠压的组装方式、点胶水粘附的方式或机构空间配合的设置方式等,但不以此为限。借此,便于组装,且不会过度占用空间。遮光结构930可为成像镜头模块的一光圈,用以控制成像镜头模块的进光量。借此,可提升消除杂散光的效率。

遮光结构930包含一遮光开孔931,且光轴通过遮光开孔931。遮光开孔931包含至少二圆弧部932与一缩减部933,并于遮光结构930的中心形成一开孔。各圆弧部932具有一第一曲率半径,而第一曲率半径用以定义遮光开孔931的最大孔径,其中圆弧部932为相对设置,并以光轴为中心。缩减部933连接圆弧部932,使遮光开孔931呈非圆形,且缩减部933包含至少一弧形凸起934。弧形凸起934由缩减部933往光轴延伸并渐缩,且具有一第二曲率半径。第九实施例中,圆弧部932的数量为二,弧形凸起934的数量为二十二,但并不以上述的数量为限。

现有技术中,为满足成像镜头模块的微型化,若设置遮光开孔,其会被迫于缩减,使得于遮光开孔处易产生高强度的杂散光。因此,第九实施例中,透过遮光开孔931的设计,降低遮光开孔931产生杂散光的机率,维持较佳的成像品质。再者,透过弧形凸起934可减少光线绕射的强度。

弧形凸起934可为一呈现凸型的弧或一凹弧构成的渐缩凸起等,但不以此为限。具体而言,弧形凸起934还可为由具有曲率半径的凹弧与凸弧其中之一形成的凸起遮光构造。

因第九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仅差别于遮光结构,其余元件数量与配置关系皆相同,故将不另赘述。

由图9可知,遮光开孔931的最大孔径为D,弧形凸起934的第二曲率半径为R,遮光开孔931的截面积为A,弧形凸起934至遮光开孔931的中心的最小距离为dmin,成像镜头模块的最大视角为FOV,成像透镜元件组的透镜元件数量为N,其中π为圆周率,而所述参数满足下列表九条件。

<第十实施例>

图10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十实施例中遮光结构1030的示意图。由图10可知,成像镜头模块(图未绘示)包含一成像透镜元件组(图未绘示)、一透镜载体(图未绘示)及一遮光结构1030。成像透镜元件组包含多个透镜元件,并具有一光轴(图未标示)。成像透镜元件组的透镜元件中至少一透镜元件设置于透镜载体中,且遮光结构1030位于透镜元件的像侧。

遮光结构1030可为遮光片、间隔环、固定环、透镜载体或金属遮光片,但并不以此为限。第十实施例中,遮光结构1030为黑色塑胶元件。借此,可提供高精度的开孔构造,提高产品良率。同时,遮光结构1030为塑胶遮光结构,透镜载体为塑胶透镜载体,且遮光结构1030与透镜载体为一体成型制成。借此,可简化制造工序以提升产能。遮光结构1030可为成像镜头模块的一光圈,用以控制成像镜头模块的进光量。借此,可提升消除杂散光的效率。

遮光结构1030包含一遮光开孔1031,且光轴通过遮光开孔1031。遮光开孔1031包含至少二圆弧部1032与一缩减部1033,并于遮光结构1030的中心形成一开孔。各圆弧部1032具有一第一曲率半径,而第一曲率半径用以定义遮光开孔1031的最大孔径,其中圆弧部1032为相对设置,并以光轴为中心。缩减部1033连接圆弧部1032,使遮光开孔1031呈非圆形,且缩减部1033包含至少一弧形凸起1034。弧形凸起1034由缩减部1033往光轴延伸并渐缩,且具有一第二曲率半径。第十实施例中,圆弧部1032的数量为二,弧形凸起1034的数量为六,但并不以上述的数量为限。

现有技术中,为满足成像镜头模块的微型化,若设置遮光开孔,其会被迫于缩减,使得于遮光开孔处易产生高强度的杂散光。因此,第十实施例中,透过遮光开孔1031的设计,降低遮光开孔1031产生杂散光的机率,维持较佳的成像品质。再者,透过弧形凸起1034可减少光线绕射的强度。

弧形凸起1034可为一呈现凸型的弧或一凹弧构成的渐缩凸起等,但不以此为限。具体而言,弧形凸起1034还可为由具有曲率半径的凹弧与凸弧其中之一形成的凸起遮光构造。

因第十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仅差别于遮光结构,其余元件数量与配置关系皆相同,故将不另赘述。

由图10可知,遮光开孔1031的最大孔径为D,弧形凸起1034的第二曲率半径为R,遮光开孔1031的截面积为A,弧形凸起1034至遮光开孔1031的中心的最小距离为dmin,成像镜头模块的最大视角为FOV,成像透镜元件组的透镜元件数量为N,其中π为圆周率,而所述参数满足下列表十条件。

<第十一实施例>

图11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中电子装置1100的示意图,图11B绘示图11A第十一实施例中电子装置1100的另一示意图。由图11A与图11B可知,第十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100是一智能型手机,电子装置1100包含相机模块1101(如图11C标示),且相机模块1101为超广角相机模块1102、高像素相机模块1103及摄远相机模块1104,其中相机模块1101包含一成像镜头模块(图未绘示)与一电子感光元件(图未绘示),且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成像镜头模块的一成像面(图未绘示)。进一步来说,成像镜头模块可为前述第一实施例至第十实施例中的任一者,但本揭示内容不以此为限。借此,有助于满足现今电子装置市场对于搭载于其上的相机模块的量产及外观要求。

进一步来说,使用者透过电子装置1100的使用者界面1105进入拍摄模式,其中第十一实施例中使用者界面1105可为触控屏幕,其用以显示画面并具备触控功能,且可用以手动调整拍摄视角以切换不同的相机模块1101。此时相机模块1101的一成像镜头模块汇集成像光线在一电子感光元件上,并输出有关影像的电子信号至成像信号处理元件(ImageSignal Processor,ISP)1106。

图11C绘示依照图11A第十一实施例中电子装置1100的方块图。由图11B与图11C可知,因应电子装置1100的相机规格,电子装置1100可还包含光学防手震组件1107,进一步地,电子装置1100可还包含至少一个对焦辅助模块1110及至少一个感测元件1108。对焦辅助模块1110可以是补偿色温的闪光灯模块1109、红外线测距元件、激光对焦模块等,感测元件1108可具有感测物理动量与作动能量的功能,如加速计、陀螺仪、霍尔元件(Hall EffectElement),以感知使用者的手部或外在环境施加的晃动及抖动,进而有利于电子装置1100中成像镜头模块配置的自动对焦功能及光学防手震组件1107的发挥,以获得良好的成像品质,有助于依据本揭示内容的电子装置1100具备多种模式的拍摄功能,如优化自拍、低光源HDR(High Dynamic Range,高动态范围成像)、高解析4K(4K Resolution)录影等。此外,使用者可由使用者界面1105直接目视到相机的拍摄画面,并在使用者界面1105上手动操作取景范围,以达成所见即所得的自动对焦功能。

进一步来说,成像镜头模块、电子感光元件、光学防手震组件1107、感测元件1108及对焦辅助模块1110可设置在一软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board,FPC)(图未标示)上,并透过一连接器(图未绘示)电性连接成像信号处理元件1106等相关元件以执行拍摄流程。当前的电子装置如智能型手机具有轻薄的趋势,将成像镜头模块与相关元件配置于软性电路板上,再利用连接器将电路汇整至电子装置的主板,可满足电子装置内部有限空间的机构设计及电路布局需求并获得更大的裕度,亦使得其成像镜头模块的自动对焦功能通过电子装置的触控屏幕获得更灵活的控制。在第十一实施例中,电子装置1100可包含多个感测元件1108及多个对焦辅助模块1110,感测元件1108及对焦辅助模块1110设置在软性电路板及另外至少一个软性电路板(图未绘示),并透过对应的连接器电性连接成像信号处理元件1106等相关元件以执行拍摄流程。在其他实施例中(图未绘示),感测元件及辅助光学元件亦可依机构设计及电路布局需求设置于电子装置的主板或是其他形式的载板上。

此外,电子装置1100可进一步包含但不限于显示单元(Display)、控制单元(Control Unit)、储存单元(Storage Unit)、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或其组合。

图11D绘示依照图11A第十一实施例中超广角相机模块1102拍摄的影像示意图。由图11D可知,以超广角相机模块1102可拍摄到较大范围的影像,具有容纳更多景色的功能。

图11E绘示依照图11A第十一实施例中高像素相机模块1103拍摄的影像示意图。由图11E可知,以高像素相机模块1103可拍摄一定范围且兼具高像素的影像,具有高解析低变形的功能。

图11F绘示依照图11A第十一实施例中摄远相机模块1104拍摄的影像示意图。由图11F可知,以摄远相机模块1104具有高倍数的放大功能,可拍摄远处的影像并放大至高倍。

由图11D至图11F可知,由具有不同焦距的相机模块1101进行取景,并搭配影像处理的技术,可于电子装置1100实现变焦的功能。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相关技术
  • 成像镜头、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 成像镜头、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 环形光学元件、成像镜头模块与电子装置
  • 成像透镜、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 投影镜头系统、投影装置、感测模块及电子装置
  • 成像镜头模块、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 成像镜头模块、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技术分类

06120115928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