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2:40


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全面屏技术,此类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如手机中。在全面屏显示装置中,通常需要在显示装置的有效显示区域放置电子感光器件(例如摄像头),所以相应的就需要在进行显示装置的显示模组设计时在对应的有效显示区域进行挖孔,电子感光器件设置在挖孔区处。然而,在现有的显示装置中,存在挖孔区内漏光和有效显示区域显示时品位不良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以改善挖孔区处的漏光现象,同时提升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以及电子感光器件的感光效果。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

主体部;

通孔,沿第一方向贯穿所述主体部,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

框架结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通孔内;所述框架结构包括依次环套的至少两个子框架;任意相邻两个所述子框架之间形成导光通道,所述导光通道的入口朝向所述通孔的侧壁,所述导光通道的出口朝向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背光模组;所述显示面板设置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侧。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包括:主体部;通孔,沿第一方向贯穿主体部,第一方向垂直于背光模组的出光面;框架结构,至少部分位于通孔内;框架结构包括依次环套的至少两个子框架;任意相邻两个子框架之间形成导光通道,导光通道的入口朝向通孔的侧壁,导光通道的出口朝向背光模组的出光面。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单个子框架沿第二方向的厚度较薄,在显示装置正常显示时,不会出现“黑线”。另外,框架结构整体沿第二方向的厚度增加,增强了框架结构水平阻隔光线的能力;同时,相邻子框架之间形成的导光通道可对光进行竖直方向的定向疏导,进而有效改善了漏光问题,使得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以及电子感光器件的感光效果均有所提升。

附图说明

图1和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相关技术中的两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框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框架结构的俯视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线传播路径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8和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两种框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8所示框架结构的俯视图;

图11为图9所示框架结构的俯视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框架结构的俯视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以电子感光器件为摄像头为例,全面屏显示装置一般采用屏下摄像(CameraUnder Panel,CUP)技术,CUP技术指在不影响显示面板整体显示效果的情况下,将摄像头隐藏在显示面板之下的一种技术。图1和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相关技术中的两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和图2,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20和显示面板6,背光模组20中的部分通孔2对应显示面板的屏下摄像(Camera Under Panel,CUP)区域。CUP技术需要实现拍照和显示功能的兼容,在开启拍照功能时,CUP区域不显示只透光;在不开启拍照功能时,CUP区域可正常显示。其中,背光模组20中还设置有如图所示的框架结构3,框架结构3起到支撑、保护和固定等作用。图1中所示显示装置中,背光源(图中未示出)发出的光容易从框架结构3边缘处漏向CUP区域(如图1中虚线箭头表示漏光),摄像头7容易受到漏光的影响无法正常拍照。图2所示显示装置中,通过增加框架结构3沿水平方向的厚度或者在边缘处填充黑色遮光胶a来避免漏光现象出现,但此种设置方式下,在正常显示时,容易出现“黑线”,影响显示装置显示效果。

基于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

主体部;

通孔,沿第一方向贯穿所述主体部,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

框架结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通孔内;所述框架结构包括依次环套的至少两个子框架;任意相邻两个所述子框架之间形成导光通道,所述导光通道的入口朝向所述通孔的侧壁,所述导光通道的出口朝向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单个子框架沿第二方向的厚度较薄,在显示装置正常显示时,不会出现“黑线”。另外,框架结构整体沿第二方向的厚度增加,增强了框架结构水平阻隔光线的能力;同时,相邻子框架之间形成的导光通道可对光进行竖直方向的定向疏导,进而有效改善了漏光问题,使得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以及电子感光器件的感光效果均有所提升。

以上是本发明的核心思想,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3,背光模组20包括:主体部1;通孔2,沿第一方向X贯穿主体部1,第一方向X垂直于背光模组20的出光面;框架结构3,至少部分位于通孔2内;框架结构3包括依次环套的至少两个子框架4;任意相邻两个子框架4之间形成导光通道5,导光通道5的入口朝向通孔2的侧壁,导光通道5的出口朝向背光模组20的出光面10。

具体地,如图3所示,本申请中,背光模组20包括主体部1,主体部1可理解为包括背光源(图中未示出)和导光膜层等在内的背光模组20的主体结构,图3中示出的主体部1可为导光膜层。主体部1的部分区域被通孔2贯穿。主体部1的一侧后续与显示面板6贴合,主体部1与显示面板6贴合的一侧表面即为背光模组20的出光面10。可定义垂直于背光模组出光面10的方向为第一方向X,沿图3所示方位,第一方向X即竖直方向,通孔2沿第一方向X贯穿主体部1,主体部1的上表面即为背光模组20的出光面10。

继续参考图3,框架结构3沿通孔2侧壁设置于通孔2内,框架结构3可起到支撑、固定和保护等作用。值得提出的一点是,本申请中,框架结构3由依次环套的至少两个子框架4构成。换句话说即是,框架结构3整体呈多层中空结构,任意相邻两个子框架4之间存在空隙,空隙即为导光通道5。框架结构3的最中心处为镂空区域,镂空区域即可对应显示装置的CUP区域,电子感光器件7即可设置在镂空区域内或者镂空区域沿竖直方向(第一方向X或第一方向X的反方向)的投影覆盖的区域内。

进一步地,子框架4的一侧边缘朝向通孔2侧壁,另一侧边缘朝向背光模组20出光侧,也即朝向显示面板6一侧;使得导光通道5的一侧入口朝向通孔2侧壁,另一侧出口朝向背光模组20的出光面10。

可定义通孔2的径向方向为第二方向Y,第二方向Y与第一方向X垂直,第二方向Y平行于背光模组20的出光面10。按图3所示方位,第二方向Y可指水平方向。需要说明的一点是,第二方向Y可为平行于背光模组20出光面10的任意方向,对于图中通孔2左侧的主体部1来说,第二方向Y可指由左至右的水平方向,对于图中通孔2右侧的主体部1来说,第二方向Y可指由右至左的水平方向。此种设置方式下,框架结构3整体沿第二方向Y的厚度增加,增强了框架结构3水平阻隔光线的能力;另外,由于相邻子框架4之间形成导光通道5,背光源发出的沿第二方向Y(或接近第二方向Y)射向通孔2侧壁的光线(如图3中黑色虚线箭头所示)经通孔2侧壁后可进入导光通道5,进而沿着导光通道5的导光路径以近乎垂直的方向射向背光模组20的出光面10,实现正常显示。通过对光线进行竖直方向的定向疏导,能够较大程度避免拍照功能下,背光源的光射入框架结构3内侧的通孔2区域,进而改善了漏光问题,有效改善摄像效果。另外,单个子框架4沿第二方向Y的厚度可设置的较薄,在显示装置正常显示时,不会出现“黑线”,避免影响CUP区域显示效果。

其中,对于背光源和导光膜层的具体设置方式,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赘述也不限定。例如,背光源可设置为侧光式或直下式等,但不限于此。

另外,图3中示例性的示出了框架结构3包括四个环套的子框架4,实际设置方式不限于此,此种设置方式下,框架结构3形成的导光通道5的数量较多,导光效果较好。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包括:主体部;通孔,沿第一方向贯穿主体部,第一方向垂直于背光模组的出光面;框架结构,至少部分位于通孔内;框架结构包括依次环套的至少两个子框架;任意相邻两个子框架之间形成导光通道,导光通道的入口朝向通孔的侧壁,导光通道的出口朝向背光模组的出光面。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单个子框架沿第二方向的厚度较薄,在显示装置正常显示时,不会出现“黑线”。另外,框架结构整体沿第二方向的厚度增加,增强了框架结构水平阻隔光线的能力;同时,背光源发出的沿第二方向射向通孔侧壁的光经通孔侧壁后可进入导光通道,进而沿着导光通道的导光路径以近乎垂直的方向射向背光模组的出光面。框架结构的存在可对光进行竖直方向的定向疏导,进而有效改善漏光问题,使得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以及电子感光器件的感光效果均有所提升。

其中,本发明实施例不限定子框架4的具体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

示例性的,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框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所示框架结构的俯视图。可结合参考图3~图5,在可能的实施例中,子框架4可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分部8和第二分部9;第一分部8沿第一方向X的投影呈环形,且第一分部8与背光模组20的出光面10平行;第二分部9呈筒状,同一子框架4中,第二分部9沿第一方向X的投影位于第一分部8沿第一方向X的投影内。

具体地,如图3~图5所示,子框架4可由第一分部8和第二分部9构成,第一分部8与背光模组20的出光面10平行,且第一分部8沿第一方向X的投影呈环形。也可以理解为第一分部8沿第二方向Y呈平面环形,第一分部8整体可位于通孔2内。其中,沿第二方向Y,第一分部8可包括靠近通孔2侧壁的第一侧以及远离通孔2侧壁的第二侧。

进一步地,继续参考图3~图5,第二分部9为筒状,第二分部9的筒状侧壁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X接近,筒状第二分部9至少部分套于通孔2内。其中,沿第一方向X,第二分部9可包括靠近背光模组20出光面10的第三侧以及远离出光面10的第四侧。同一子框架4中,第二分部9的第四侧与第一分部8的第二侧相接,以形成一体的子框架4。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图4和图5中仅示出了子框架4的立体结构设置方式,未示出子框架4的厚度,实际子框架4应如图3所示都有一定厚度。

以图3~图5中所示四个子框架4为例,可定义由通孔2中心依次向通孔2侧壁方向环套的子框架4分别为第一子框架41、第二子框架42、第三子框架43和第四子框架44。如图所示,第一子框架41、第二子框架42、第三子框架43和第四子框架44的第一分部8沿第一方向X依次排列,各相邻第一分部8之间形成导光通道5的水平分部;相邻环套的第二分部9之间形成导光通道5的竖直分部。位于最内侧的第一子框架41的第二分部9的筒状内壁即围成镂空区域。

此种设置方式下,对于侧光式背光源来说,沿垂直通孔2侧壁方向传输的光能够更较大程度进入导光通道5的水平分部,进而经水平分部后进入导光通道5的竖直分部,最终沿近乎垂直于背光模组20出光面10的方向出射。有效增加了背光模组20垂向出光方向的光通量补偿,提升CUP区域显示均一性,改善显示效果。

可选的,可继续参考图3~图4,在可能的实施例中,可设置沿第一方向X,第二分部9的侧壁向远离通孔2的侧壁的方向倾斜。

具体地,为提升导光效果,可设置子框架4的第二分部9呈倾斜状,具体为第二分部9的侧壁沿第一方向X向远离通孔2侧壁的方向倾斜。也即,沿第一方向X,第二分部9的第三侧与通孔2侧壁的距离小于第四侧与通孔2侧壁的距离。同一子框架4中,第一分部8和第二分部9侧壁之间的角度大于90度。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线传播路径图,参考图6,此种设置方式下,射入导光通道5的水平分部的光线(图中虚线箭头所示)在第二分部9的侧壁反射后可较大程度地向上反射,避免光线经第二分部9的侧壁后再次进入水平分部;进而使得光线进入导光通道5的竖直分部后在相邻两个第二分部9的侧壁之间来回反射,最终沿接近垂直的方向从背光模组出光面10出射,如此,能够提高光线竖直出射的概率。

另外,需要说明的一点是,第一分部8和第二分部9之间的角度会影响光线的传播效果,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调节第二分部9的倾斜角度,以达到较好的导光效果。

图3~图5所示实施例中,各相邻子框架4的第二分部9的侧壁之间可相互平行,当各相邻第二分部9平行设置时,对应的各第一分部8沿第二方向Y的宽度存在差别,以此保证子框架4之间相互环套并形成导光通道5。如图3所示,沿第一方向X排列的各子框架4的第一分部8沿第二方向Y的宽度依次减少。

在其他可能的实施例中,还可设置各子框架4的第一分部8沿第二方向Y的宽度相同,各第一分部8对应的第二分部9的倾斜角度存在差别,也即,各相邻第二分部9的侧壁不完全平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第一分部8和第二分部9的尺寸,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再一一举例说明。

可选的,对于第二分部9的具体设置形状,本发明实施例不作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任意满足使用需求的筒状第二分部9的设置方式均在本发明实施例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内。

示例性的,在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二分部9的形状至少可包括圆柱形筒状、圆台形筒状、棱柱形筒状和棱台形筒状中的任意一种。

具体地,上述实施例中第二分部9均为圆台形筒状,第二分部9的侧壁与圆台结构的侧壁形状相同,实际设置方式不限于此。在其他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二分部9还可为圆柱形筒状、棱柱形筒状或棱台形筒状。

不同形状的第二分部9也可能会影响光线的传播效果,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同样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第二分部9的形状,以达到较好的导光效果。

当然,在其他可能的实施例中,也可设置子框架4仅由筒状结构组成,筒状侧壁呈倾斜状,保证导光效果,如此,有利于简化子框架4的制备工艺。

可选的,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7,在可能的实施例中,背光模组20还可包括:固定框架11,分别与框架结构3和主体部1连接,固定框架11用于固定框架结构3和主体部1。

具体地,如图7所示,背光模组20中还可设置有固定框架11,固定框架11与主体部1固定连接,固定框架11对主体部1起到支撑、固定和保护等作用。固定框架11同时还与框架结构3固定连接,进而将框架结构3与主体部1固定,保证框架结构3的固定效果。

其中,对于固定框架11的具体设置方式,本发明实施例不作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

示例性的,可继续参考图7,在可能的实施例中,固定框架11可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三分部12和第四分部13;第三分部12呈筒状,至少两个子框架4环套第三分部12;第四分部13与主体部1背离背光模组20的出光面10的一侧表面平行,第四分部13包括透光孔14,透光孔14的边缘与第三分部12相接,第四分部13延伸至主体部1背离背光模组20的出光面10的一侧的部分与主体部1固定连接;至少两个子框架4中位于最中心的子框架4,与第四分部13中位于第三分部12和主体部1之间的部分固定连接。

具体地,如图7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固定框架11可由第三分部12和第四分部13构成,第三分部12与子框架4的第二分部9的形状相同,可设置为筒状结构。并且第三分部12位于各筒状第二分部9的最内侧,也即子框架4的第二分部9环套在固定框架11的第三分部12的外侧。第三分部12的延伸方向可与第一方向X相同。其中,沿第一方向X,第三分部12包括靠近背光模组20出光面10的第五侧以及远离出光面10的第六侧。

进一步地,第四分部13可与背光模组20的出光面10平行,可以理解的是,主体部1的整体延伸方向与背光模组20的出光面10平行。因此,第四分部13可平行于主体部1背离背光模组出光面10的一侧表面。其中,第四分部13上设置有透光孔14,第三分部12的第六侧与透光孔14的边缘相接,以使第三分部12和第四分部13连接成一体结构。第三分部12的筒状内壁围成透光部,透光部与透光孔14相接。沿第一方向X,透光孔14(透光部)可位于框架结构3中心处的镂空区域内,外部光线可经透光部和透光孔14后被电子感光器件7采集。

换句话说即是,固定框架11的第三分部12位于通孔2内,第四分部13位于主体部1背离背光模组出光面10的一侧,第一分部8由透光孔14的边缘沿水平方向向外延伸。可以理解的是,参考图7,第四分部13中包括沿第一方向X位于第三分部12和主体部1之间的第一部以及延伸至主体部1背离背光模组出光面10的一侧表面的第二部。其中,第四分部13的第一部可与位于最中心的子框架4固定,第四分部13的第二部可与主体部1固定,并以此实现主体部1与框架结构3的固定。

其中,本发明实施例不限定第四分部13和主体部1的固定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例如可利用光学胶进行粘合,但不限于此,

另外,固定框架11与子框架4的固定方式也不限于此,在其他可能的实施例中,还可设置固定框架11的第三分部12与子框架4固定连接,但不局限于此。

可选的,在可能的实施例中,固定框架11与至少两个子框架4中位于最中心的子框架4为一体结构。

具体地,作为一可选实施例,固定框架11与最内侧的子框架4之间可直接焊接为一体成型结构。进而提升固定框架11与框架结构3的固定效果,提升框架结构3稳定性。

当然,在其他可能的实施例中,固定框架11与最内侧的子框架4之间可利用连接部件组合固定,以提升固定灵活性,便于固定框架11或框架结构3的更换。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二者之间的固定方式,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例中,也可设置固定框架11整体均位于主体部1背离背光模组出光面10的一侧,也即,固定框架11仅包括第四分部13,如此,可降低固定框架11的制备难度,同时提升固定框架11与主体部1固定时的安装难度。

可选的,可继续参考图3,子框架4的第一分部8位于通孔2内;同一子框架4中,第一分部8远离第二分部9的一侧与通孔2的侧壁相接。

具体地,如图3所示,上述实施例中提到,子框架4的第一分部8整体可位于通孔2内,第一分部8可包括第一侧和第二侧,第一侧靠近通孔2的侧壁,第二侧与第二分部9相接。本实施例中,可进一步令第一分部8的第一侧与通孔2的侧壁贴合并相接。此种设置方式下,导光通道5的入口与通孔2侧壁贴合,能够对主体部1中水平方向传播的光线起到更好的导光效果。

可选的,继续参考图3,在可能的实施例中,可设置框架结构3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大于或等于主体部1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此种设置方式下,子框架4的第二分部9的第三侧沿第一方向X与主体部1上表面平齐或者位于主体部1上表面上方,使得导光通道5出口靠近显示面板6。

其中,图3所示框架结构3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大于主体部1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背光模组20和显示面板6后续组装时,可通过粘合层粘结在一起,粘结层带有一定厚度,而背光模组20的通孔2区处一般不设置粘结层。图3所示此种设置方式下,能够保证导光通道5出口更靠近显示面板6,进而提升光线导出效果。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求调节框架结构3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本发明实施例不限定该长度的具体数值。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框架结构3还可包括至少一个连接部;连接部用于连接任意相邻两个子框架4。

具体地,任意相邻两个子框架4之间还设置有连接部,连接部可将环套的两个子框架4之间固定连接,进而组成框架结构3。其中,连接部的数量以及具体结构等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示例性,下面以两种可选的方式对连接部的具体结构进行介绍。

示例性的,连接部可为透明连接部,透明连接部至少部分填充于任意相邻两个子框架4之间。

具体地,可采用OC或OCA光学胶形成透明连接部,光学胶可填充在至少部分相邻两个子框架4之间。图3~图5所示实施例即可看作任意相邻两个环套的子框架4之间填充有透明连接部,由于透明连接部的透明性,图中并未进行标记。设置任意相邻两个子框架4之间通过透明连接部固定连接,在保证导光通道5导光效果的同时,也能提升子框架4的牢固性,进一步提升框架结构3的稳定性。

可选的,图8和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两种框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8所示框架结构的俯视图,图11为图9所示框架结构的俯视图。参考图8~图11,在其他可能的实施例中,连接部可为非透明连接部15,非透明连接部15用于连接任意相邻两个子框架4的第一分部8和/或第二分部9。

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中,还可设置任意相邻两个子框架4之间通过焊接方式连接,非透明连接部15为相邻子框架4之间的焊接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当子框架4之间通过焊接方式连接时,焊接点的面积一般较小,也即非透明连接部15的尺寸较小,不会对光线在导光通道5内的传播造成较大影响。

其中,示例性的,可在子框架4的第一分部8上进行焊接(如图8和图10所示),非透明连接部15形成于相邻两个第一分部8之间。此种设置方式下,非透明连接部15在第一方向X的投影仅为一个焊接点,几乎不会影响光线传播。

或者,可在子框架4的第二分部9上进行焊接(如图9和图11所示),非透明连接部15形成于相邻两个第二分部9之间。由于子框架2的第二分部9占整体的体积较大,在第二分部9上进行焊接有利于提升子框架4之间的固定强度,保证框架结构3的稳定性。当然,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例中,为提升子框架4之间的连接强度,还可同时在相邻第一分部8和相邻第二分部8之间焊接。

另外,如图8~图11所示,在可选实施例中,还可设置非透明连接部15以子框架4之间环套的中心轴Z为对称轴呈对称分布,如此,也能够提升子框架4之间的固定强度。

上述图8和图9仅示例性的示出了两种可选的子框架4的焊接方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任意调节子框架4之间的焊接方式,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再一一详细说明。

可选的,可继续参考图8和图9,在可能的实施例中,框架结构3包括依次环套的多个子框架4,连接多个子框架4的多个非透明连接部15依次位于同一直线上。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子框架4的数量可大于2(例如图中所示4个子框架,但不限于此),当子框架4的数量为4时,非透明连接部15的数量应大于等于3。此时,位于不同子框架4之间的非透明连接部15可依次设置于同一条直线上,非透明连接部15沿第一方向X的投影可连接成一条直线。简单来说即是不同子框架之4间的焊接点可构成焊接线,该焊接线分别与多个子框架4焊接。

其中,以框架结构3由4个子框架4构成为例,当相邻子框架4之间的非透明连接部15的数量为1时,框架结构3中包括3个非透明连接部15,则这3个非透明连接部15依次连接为一条焊接线。当相邻子框架4之间的非透明连接部15的数量为多个时,可设置每相邻子框架4的相同位置处的非透明连接部15连接为一条焊接线,如图9所示,通孔2左侧的子框架4之间的非透明连接部15依次连接为一条焊接线,通孔2右侧的子框架4之间的非透明连接部15依次连接为另一条焊接线。

可选的,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框架结构的俯视图,参考图12,在其他可能的实施例中,框架结构3仍可包括沿中心轴Z依次环套的多个子框架4;连接多个子框架4的多个非透明连接部15分别位于以中心轴Z为中心的圆周的不同位置处。

具体地,图12所示实施例中,子框架4的结构与上述实施例中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位于不同子框架4之间的非透明连接部15不再设置于同一条直线上,而是设置以中心轴Z为中心的圆周的不同位置。简单来说即是不同子框架4之间不再从相同位置处焊接,非透明连接部15别位于子框架4之间的不同区域处,非透明连接部15沿第一方向X的投影不再连接成直线,而是散布于框架结构3侧壁的不同位置。

此种设置方式下,每个非透明连接部15沿第一方向X的尺寸较小,在显示装置正常显示时,不会影响背光模组20的出光效果,避免非透明连接部15形成“暗点”,影响显示效果。

可选的,在较佳的实施例中,可设置连接多个子框架4的多个非透明连接部15分别位于以中心轴Z为中心的圆周的多等分位置处,也即,不同子框架4之间的非透明连接部15分别位于圆周的不同等分线上。如此,非透明连接部15在框架结构3中的位置分布比较均匀,有利于提升子框架4之间的固定效果;另外,在框架结构3覆盖的显示区中,非透明连接部15对竖直方向的光线遮挡情况比较均匀,对背光模组20的出光影响更小。

图12所示非透明连接部15的设置位置仅为可选的示例性情况,实际设置情况不限于此,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

其中,本发明实施例不限定子框架4的材质,但需要说明的是,子框架4可采用高反射率材料制成。也可以理解为,导光通道5的侧壁为高反射率材料,如此,能够提高光线在导光通道5侧壁的反射效果,进而提升导光通道5的定向导光效果。

示例性的,可设置子框架4的反射率大于或等于90%。也即,相邻子框架4形成的导光通道5的侧壁能够反射90%及以上的光线,避免光线透过子框架4侧壁射向通孔2中心,对电子感光器件7的感光效果造成影响。

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不限定高反射率材料的具体材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

示例性的,子框架4的材质可为金属材料。

金属材料的反光效果和机械性能均较好,在可选实施例中,可设置子框架4为金属框架,例如铁框或银框等,但不限于此。利用金属材料制备子框架4,能够同时保证框架结构3的强度以及导光通道5的导光效果。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利用高反射有机材料制备铁框,有机材料的耐腐蚀性能较好,也能够提高框架结构3的可靠性。

基于同一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3和图13,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6和本发明任意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20。其中,显示面板6位于背光模组20的出光侧,也即显示面板6设置于主体部1的上表面。

本发明实施例不限定显示面板6的具体设置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的任意显示面板6的结构均在本发明实施例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内。

其中,显示装置还包括电子感光器件7,例如摄像头,电子感光器件7可设置在通孔2下方或者通孔2内部。为保证电子感光器件7的感光效果,可设置电子感光器件7沿第一方向X的投影位于框架结构3最内侧,也即位于环套的至少两个子框架4中最中心的子框架4的内侧,避免外部光线被框架结构3阻挡。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单个子框架沿第二方向的厚度较薄,在显示装置正常显示时,不会出现“黑线”。另外,框架结构整体沿第二方向的厚度增加,增强了框架结构水平阻隔光线的能力;同时,背光源发出的沿第二方向射向通孔侧壁的光经通孔侧壁后可进入导光通道,进而沿着导光通道的导光路径以近乎垂直的方向射向背光模组的出光面。框架结构的存在可对光进行竖直方向的定向疏导,进而有效改善漏光问题,使得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以及电子感光器件的感光效果均有所提升。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本发明任意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全部技术特征及相应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相互结合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相关技术
  • 一种棱镜组件、光源模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源模组
  •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用于显示装置的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驱动侧入式背光模组的方法
  • 一种尿袋气密性压力测试装置
技术分类

06120116331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