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双组份点胶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8:30


一种双组份点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注胶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组份点胶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电子产业的封装制程中,利用点胶阀进行胶合组件的应用已经相当普遍。传统点胶阀输入胶液,通过电磁阀带动撞针运动,使得胶液被撞针撞击而出,达成点胶目的。随着点胶领域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对点胶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高粘度胶液一般是指紫外光UV固化胶水、厌氧胶、导电银胶、锡膏、助焊剂、热硅脂、导热凝胶、环氧树脂、硅胶。

现有点胶机多为料筒直接压胶式和双螺杆计量式;而料筒直接压胶式,混合比例精度低,只适用于小型料筒,更换料筒操作繁琐;而双螺杆计量式,结构复杂,维护保养繁琐,定转子耐磨性差,寿命短,成本高,恒压输出精度低、控制难度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组份点胶装置,旨在解决现有的双组份点胶装置结构复杂,不方便维护保养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双组份点胶装置,双组份点胶装置包括:固定板;

阀体,设置于固定板的一端上;

第一进胶机构,包括第一针筒、第一进胶通道、第一腔体和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一针筒设置于所述固定板的一侧,所述第一针筒和所述第一进胶通道的一端贯通,所述第一进胶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腔体贯通,所述第一单向阀设置于所述第一进胶通道上;

第二进胶机构,与所述第一进胶机构为镜像设置;

驱动组件,设置于所述固定板的另一端上,并活动设置于第一腔体内;第一出胶机构,包括第一出胶通道和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一出胶通道设置于所述阀体上,并与所述第一腔体贯通,所述第二单向阀设置于所述第一出胶通道上;

第二出胶机构,与所述第一出胶机构为镜像设置;

混合管,设置于所述阀体远离所述第一腔体的一端上,所述第一出胶通道的出胶口和所述第二出胶通道的出胶口均与所述混合管的进胶口贯通。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单向阀包括依次抵接的密封垫、金属球和弹簧,所述密封垫朝向所述第一针筒设置,所述弹簧朝向所述第一腔体设置,所述第一单向阀的结构和所述第二单向阀的结构为相同结构。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密封垫与所述金属球接触的面呈球面弧形,所述球面弧形与所述金属球的球面相适配。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单向阀的弹簧压缩量大于所述第一单向阀的弹簧压缩量。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进胶机构包括第二针筒、第二进胶通道、第二腔体和第三单向阀,所述第二针筒设置于所述固定板的另一侧,所述第二针筒和所述第二进胶通道的一端,所述第二进胶通道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腔体贯通,所述第三单向阀设置于所述第二进胶通道上。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件、推杆、第一柱塞杆和第二柱塞杆,所述驱动件设置于所述固定板远离所述阀体的一端上,所述推杆可伸缩设置于所述驱动件上,并分别与所述第一柱塞杆和所述第二柱塞杆抵接,所述第一柱塞杆的一端插入并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一腔体内,所述第二柱塞杆的一端插入并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二腔体内。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双组份点胶装置还包括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和所述第二密封圈,依次套设于所述第一柱塞杆位于所述第一腔体内的一端上。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所所述第一柱塞杆与所述推杆接触的面为球面,所述推杆与所述第一柱塞杆接触的面为平面。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阀体包括阀体本体、第一进胶座和与所述第一进胶座镜像设置的第二进胶座,所述第一进胶座设置于所述阀体本体的一侧,所述第一进胶通道包括第一通孔和第一阶梯孔,所述第一通孔设置于所述第一进胶座上,所述第一阶梯孔设置于所述阀体本体上,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阶梯孔贯通,所述第一单向阀设置于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阶梯孔的贯通处。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径小于所述第一阶梯孔的第一孔径,所述第一孔径大于所述第一阶梯孔的第二孔径。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分别在第一进胶通道设置第一单向阀、第二进胶通道设置第四单向阀、第一出胶通道设置第二单向阀和第二出胶通道设置第三单向阀,便可实现A胶和B胶的填充和点胶,避免旋转阀的复杂结构设计及旋转时的精度匹配问题、或避免双螺杆计量式的复杂结构设计,因此双组份点胶装置的结构更为简单可靠,结构简单使得对其清洁和维护更方便。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双组份点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局部剖面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双组份点胶装置的填充过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双组份点胶装置的点胶过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0、双组份点胶装置;11、固定板;12、阀体;121、阀体本体;122、第一进胶座;123、第二进胶座;13、第一进胶机构;131、第一针筒;132、第一进胶通道;1321、第一通孔;1322、第一阶梯孔;133、第一腔体;134、第一单向阀;1341、密封垫;1342、金属球;1343、弹簧;14、第二进胶机构;141、第四单向阀;142、第二针筒;143、第二进胶通道;144、第二腔体;15、驱动组件;151、驱动件;152、推杆;153、第一柱塞杆;154、第二柱塞杆;16、第一出胶机构;161、第一出胶通道;162、第二单向阀;17、第二出胶机构;171、第三单向阀;18、混合管;19、第一密封圈;20、第二密封圈;21、球面;22、卡扣;23、第一接头;24、第二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内”、“外”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除非另有说明,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包括”及其任何变形,意为不排他的包含,可能存在或添加一个或更多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单元、组件和/或其组合。

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或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发明。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不同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本发明的双组份点胶装置可以适用各种粘度胶水混合,比如紫外光UV固化胶水、厌氧胶、导电银胶、锡膏、助焊剂、热硅脂、导热凝胶、环氧树脂、硅胶等胶水,满足不同环境下的使用,本发明的实施例将两种不同的胶水定义为A胶和B胶,即用A胶和B胶表达是两种不同的胶水。

请参照图1-图4,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双组份点胶装置10。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4所示,双组份点胶装置10包括固定板11、阀体12、第一进胶机构13、第二进胶机构14、驱动组件15、第一出胶机构16、第二出胶机构17和混合管18。其中,

固定板11起到固定作用,并以固定板11为基准点设置。

阀体12设置于固定板11的一端上,在生产过程中,阀体12控制胶的方向、压力和流量。

第一进胶机构13包括第一针筒131、第一进胶通道132、第一腔体133和第一单向阀134,第一针筒131设置于固定板11的一侧,第一针筒131和第一进胶通道132的一端贯通,第一尖角通道的另一端与第一腔体133贯通,第一单向阀134设置于第一进胶通道132上。

第一针筒131用于存储A胶,且第一针筒131的一端与外界连通,因此在生产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第一针筒131与外界连通处不断加入A胶,使得双组份点胶装置10可持续性供料使用,不用频繁更换料筒,节省人工和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第一针筒131与第一进胶通道132贯通,使得A胶从针筒进入第一进胶通道132;第一单向阀134是A胶只能沿进胶口流动,出胶口介质却无法回流;第一腔体133暂存经过第一进胶通道132流入的A胶。在生产过程中,向第一针筒131输入气压,气压推动存储于第一针筒131内的A胶往第一进胶通道132移动,由于持续向第一针筒131输入气压,随着时间的推移,推动A胶移动的压力大于单向阀的弹簧1343压缩力,使得A胶将单向阀推开,从而将第一进胶通道132打通,使得第一进胶通道132与第一腔体133贯通,因此A胶得以通过第一进胶通道132进入到第一腔体133内。

第二进胶机构14与第一进胶机构13为镜像设置,第二进胶机构14包括第二针筒142、第二进胶通道143、第二腔体144和第三单向阀171,第二针筒142设置于固定板11的另一侧,第二针筒142和第二进胶通道143的一端,第二进胶通道143的另一端和第二腔体144贯通,第三单向阀171设置于第二进胶通道143上。

固定板11的一侧与固定板11的另一侧为相对两侧;第二针筒142用于存储B胶,第二针筒142与第二进胶通道143贯通,使得B胶从针筒进入第二进胶通道143;第三单向阀171是B胶只能沿进胶口流动,出胶口介质却无法回流;第一腔体133暂存经过第一进胶通道132流入的B胶。在生产过程中,向第二针筒142输入气压,气压推动存储于第二针筒142内的B胶往第二进胶通道143移动,由于持续向第二针筒142输入气压,随着时间的推移,推动B胶移动的压力大于第三单向阀171的弹簧1343压缩力,使得B胶将第三单向阀171推开,从而将第二进胶通道143打通,使得第二进胶通道143与第二腔体144贯通,因此B胶得以通过第二进胶通道143进入到第二腔体144内。

驱动组件15设置于固定板11的另一端上,并活动设置于第一腔体133内,固定板11的一端和固定板11的另一端为相对两端。

驱动组件15包括第一柱塞杆153和第二柱塞杆154,其中,第一柱塞杆153的一端穿过第一腔体133,第一柱塞杆153的一端插入并活动设置于第一腔体133内,并且第一柱塞杆153的侧壁抵紧第一腔体133的内侧壁,防止A胶外溢,第一柱塞杆153用于将A胶推出。第二柱塞杆154的一端插入并活动设置于第二腔体144内,并且第二柱塞杆154的侧壁抵紧第二腔体144的内侧壁,防止B胶外溢。

第一出胶机构16包括第一出胶通道161和第二单向阀162,第一出胶通道161设置于阀体12上,并与第一腔体133贯通,第二单向阀162设置于第一出胶通道161上;在生产过程中,驱动组件15驱动第一柱塞杆153向下运动,使得第一柱塞杆153驱动A胶向下运动至第二单向阀162时,因驱动组件15的推动力大于第二单向阀162的弹簧1343压缩量,因此A胶将第二单向阀162推开,从而将第一出胶通道161打通,进而使得第一腔体133与第一出胶通道161贯通,因此A胶得以流向第一出胶通道161。

第二出胶机构17与第一出胶机构16为镜像设置,第二出胶机构17包括第二出胶通道和第三单向阀171,第二出胶通道设置于阀体12上,并与第二腔体144贯通,第三单向阀171设置于所述第二出胶通道上,双组份点胶装置10还包括第二柱塞杆154,第二柱塞杆154与第一柱塞杆153为镜像设置,第二柱塞杆154的一端穿过第一腔体133,第二柱塞杆154的另一端活动设置于第二腔体144内,并抵紧于第二腔体144的内侧壁上;在生产过程中,驱动组件15驱动第二柱塞杆154向下运动,使得第二柱塞杆154驱动B胶向下运动至第三单向阀171时,因驱动组件15的推动力大于第三单向阀171的弹簧1343压缩量,因此B胶将第三单向阀171推开,从而将第二出胶通道打通,进而使得第二腔体144与第二出胶通道贯通,因此B胶得以流向第二出胶通道。

混合管18设置于阀体12远离第一腔体133的一端上,第一出胶通道161的出胶口和第二出胶通道的出胶口均与混合管18的进胶口贯通,生产时,A胶和B胶分别经过第一出胶通道161和第二出胶通道流向混合管18的进胶口,A胶和B胶在混合管18内混合。

双组份点胶装置10具有填充和点胶两个过程,其中,如图3所示,填充过程为给第一针筒131和第二针筒142同时通入气压,第一单向阀134和第四单向阀141打开,由于第二单向阀162的弹簧1343压缩量和第三单向阀171的弹簧1343压缩量大于第一单向阀134的弹簧1343压缩量和第四单向阀141的弹簧1343压缩量,A胶和B胶的压力不足以使第二单向阀162和第三单向阀171打开,故第二单向阀162和第三单向阀171关闭,A胶和B胶分别进入第一腔体133和第二腔体144;第一柱塞杆153在A胶的作用下往上运动,第一柱塞杆153运动到推杆152的上限位,第一腔体133内填充满A胶;第二柱塞杆154在B胶的作用下往上运动,第二柱塞杆154运动到推杆152的上限,第二腔体144内填充满B胶,填充的过程只需通入的气压大于第一单向阀134的弹簧1343压缩量和第四单向阀141的弹簧1343压缩量,便可以实现A胶和B的填充,避免旋转阀的复杂结构设计及旋转时的精度匹配问题、或避免双螺杆计量式的复杂结构设计,因此双组份点胶装置10的结构更为简单可靠,结构简单使得对其清洁和维护更方便。

如图4所示,点胶过程:待第一腔体133和第二腔体144内分别填充满A胶和B胶,第一针筒131和第二针筒142停止通入气压,第一单向阀134和第四单向阀141关闭,驱动组件15往下推动第一柱塞杆153和第二柱塞杆154,第二单向阀162和第三单向阀171打开;A胶和B胶进入混合管18混合;根据所需点胶胶量,驱动组件15推动第一柱塞杆153和第二柱塞杆154一定位移,由V=S×H即可定量点胶,V为混合管18的体积,S为混合管18的底面积,H为混合管18的高。点胶的过程只需驱动组件15的驱动力第二单向阀162的弹簧1343压缩量和第三单向阀171的弹簧1343压缩量,便可以实现A胶和B的混合及混合后点胶,避免旋转阀的复杂结构设计及旋转时的精度匹配问题、或避免双螺杆计量式的复杂结构设计,因此双组份点胶装置10的结构更为简单可靠,结构简单使得对其清洁和维护更方便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分别在第一进胶通道132设置第一单向阀134、第二进胶通道143设置第四单向阀141、第一出胶通道161设置第二单向阀162和第二出胶通道设置第三单向阀171,便可实现A胶和B胶的填充和点胶,避免旋转阀的复杂结构设计及旋转时的精度匹配问题、或避免双螺杆计量式的复杂结构设计,因此双组份点胶装置10的结构更为简单可靠,结构简单使得对其清洁和维护更方便。

在一实施方式中,阀体12包括阀体本体121、第一进胶座122和第二进胶座123,第二进胶座123与第一进胶座122镜像设置,第一进胶座122和第二进胶座123分别设置于阀体本体121的相对两侧,第一进胶通道132包括第一通孔1321和第一阶梯孔1322,第一通孔1321设置于第一进胶座122上,第一阶梯孔1322设置于阀体本体121上,第一通孔1321与第一阶梯孔1322贯通,第一单向阀134设置于第一通孔1321与第一阶梯孔1322的贯通处。在生产过程中,A胶从第一针筒131进入第一通孔1321内,并推开位于贯通处的第一单向阀134,使得A胶依次流向第一阶梯孔1322和第一腔体133内,进胶的通道多为平直,结构简单,同时避免过多转折处造成清洗死角,清洗不便。

第二进胶通道143包括第二通孔和第二阶梯孔,第二通孔设置于第二进胶座123上,第二阶梯孔设置于阀体本体121上,第二通孔与第二阶梯孔贯通,第三单向阀171设置于第二通孔与第二阶梯孔的贯通处。在生产过程中,B胶从第二针筒142进入第二通孔内,并推开位于贯通处的第三单向阀171,使得B胶依次流向第二阶梯孔和第二腔体144内,进胶的通道多为平直,结构简单,同时避免过多转折处造成清洗死角,清洗不便。

进一步的,第一单向阀134设置于第一通孔1321和第一阶梯孔1322的贯通处,第一单向阀134位于第一阶梯孔1322的第一孔内,且第一通孔1321的孔径小于第一阶梯孔1322的第一孔径,第一阶梯孔1322的孔径大于第一阶梯孔1322的第二孔径,使得第一单向阀134抵紧第一通孔1321和第一阶梯孔1322的第二孔之间,因第一单向阀134具有复位弹性,因此,在常态下,第一单向阀134抵紧并密封于第一通孔1321的出胶口处,提高双组份点胶装置10的密封效果。

具体的,第四单向阀141设置于第二通孔与第二阶梯的贯通处,第四单向阀141位于第二阶梯孔的第一孔内,且第二通孔的孔径小于第二阶梯孔的第三孔径,使得第四单向阀141抵紧于第二通孔和第二通孔的第二空之间,因第四单向阀141具有复位弹性,因此,在常态下,第四单向阀141抵紧并密封于第二通孔的出胶口处,提高双组份点胶装置10的密封效果。

更进一步的,第一单向阀134包括依次抵接的密封垫1341、金属球1342和弹簧1343,第一单向阀134的结构简单,安装、拆卸和清洗十分方便。密封垫1341朝向第一针筒131设置,弹簧1343朝向第一腔体133设置,第一单向阀134的结构、第二单向阀162的结构、第三单向阀171的结构和第四单向阀141的结构为相同结构。具体的,金属球1342可以为钢珠、铝珠、镁珠、钛珠、锶珠或钡珠等金属。示例性的,密封垫1341设置于第一通孔1321和第一阶梯孔1322的贯通处,即密封垫1341的一端设置于通孔内,另一端设置于第一阶梯孔1322内,避免A胶从第一通孔1321和第一阶梯孔的贯通处外溢,提高双组份点胶装置10的密封性,金属球1342设置于密封垫1341和弹簧1343之间,因弹簧1343具有弹性可使金属球1342抵紧于密封垫1341上,使得在常态下金属球1342堵住第一通孔1321的出胶口,不让A胶通过,在生产过程中,只需输入的压力大于弹簧1343的弹簧1343压缩量便可以将金属球1342推开,使得A胶可以通过并流向第一腔体133内填充第一腔体133。

其中,第二单向阀162和第三单向阀171的弹簧1343压缩量大于第一单向阀134和第四单向阀141的弹簧1343压缩量。示例性的,第一单向阀134、第二单向阀162、第三单向阀171和第四单向阀141中的弹簧1343是相同的,第一单向阀134和第四单向阀141的的孔深大于第二单向阀162和第三单向阀171的孔深,使得第一单向阀134和第四单向阀141的弹簧1343压缩量小于第二单向阀162和第三单向阀171的弹簧1343压缩量,即相同的弹簧1343,在越短的孔深内,被压缩得越紧,其的压缩量就越大。

本实施例中,在双组份点胶装置10的各通道内设置单向阀,并且单向阀的结构简单,使得双组份点胶装置10的内部结构简单,便于清洗和维护。

在一实施方式中,密封垫1341于金属球1342接触的面呈球面弧形,球面弧形与金属球1342的球面相适配,使得金属球1342可以更好贴合密封垫1341上,提高密封效果。

如图1-图4所示,在一实施方式中,驱动组件15还包括驱动件151和推杆152,驱动件151设置于固定板11远离阀体12的一端上,推杆152可伸缩设置于驱动件151上,并与第一柱塞杆153和第二柱塞杆154抵接。驱动件151驱动推杆152从而推动第一柱塞杆153和第二柱塞杆154做向下运动,从而实现A胶和B胶的混合和点胶。第一柱塞杆153和第二柱塞杆154的材质采用高硬度耐磨合金,提高第一柱塞杆153和第二柱塞杆154的使用寿命。具体的,驱动件151可以为电机或气缸。

当驱动件151为电机时,双组份点胶装置10具有高精度定量配比的功能。示例性的,点胶的过程为:待第一腔体133和第二腔体144内分别填充满A胶和B胶,第一针筒131和第二针筒142停止通入气压,第一单向阀134和第四单向阀141关闭,电机驱动推杆152往下推动第一柱塞杆153和第二柱塞杆154,第二单向阀162和第三单向阀171打开;A胶和B胶进入混合管18混合;根据所需点胶胶量,电机推动第一柱塞杆153和第二柱塞杆154一定位移,由V=S×H即可高精度定量点胶,V为混合管18的体积,S为混合管18的底面积,H为混合管18的高。

当驱动件151为气缸时,双组份点胶装置10具有恒压混合供料功能。示例性的,混合过程为:待第一腔体133和第二腔体144内分别填充满A胶和B胶,第一针筒131和第二针筒142停止通入气压,第一单向阀134和第四单向阀141关闭,气缸驱动推杆152往下推动第一柱塞杆153和第二柱塞杆154,第二单向阀162和第三单向阀171打开;A胶和B胶进入混合管18混合;由混合管18供出混合后恒压胶水。

进一步的,第一柱塞杆153与推杆152接触的面为球面21,第二柱塞杆154与推杆152接触的面为球面21,补偿第一柱塞杆153和第二柱塞杆154偏摆的误差,推杆152与第一柱塞杆153和第二柱塞杆154接触的面为平面,从而允许第一柱塞杆153和第二柱塞杆154在空间上的小幅偏摆和移动。

更进一步的,双组份点胶装置10还包括第一密封圈19和第二密封圈20,第一密封圈19和第二密封圈20依次套设于第一柱塞杆153位于第一腔体133内的一端上,具体的,第一柱塞杆153位于第一腔体133内的一端上分别设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第一密封圈19套设于第一柱塞杆25上,并位于第一凹槽内,且第一密封圈19因为具有弹性,因此,当第一密封圈19挤紧于第一凹槽内时,有一个膨胀的张力使得第一密封垫1341圈始终挤紧于第一腔体133的内侧壁,提高双组份点胶装置10的密封效果,第二密封圈20套设于第二柱塞杆26上,并位于第二凹槽内,且第二密封圈20因为具有弹性,因此,当第二密封圈20挤紧于第二凹槽内时,有一个膨胀的张力使得第二密封圈20始终挤紧于第一腔体133的内侧壁,双重密封圈的设置,进一步提高双组份点胶装置10的密封效果。

在一实施方式中,双组份点胶装置10还包括卡扣22,混合管18对应设有凸块,凸块设置为多个,凸块旋转卡进卡扣22内,进一步提高混合管18的连接稳定性。

如图1和图4所示,进一步地,双组份点胶装置10还包括第一接头23和第二接头24,第一接头23设置于第一针筒131和第一进胶座122之间,提高第一针筒131与第一进胶座122之间的连接密封性,第二接头24设置于第二针筒142和第二进胶座123之间,提高第二针筒142与第二进胶座123之间的连接密封性。具体的,第一接头23和第二接头24均可以为鲁尔接头,而鲁尔接头是一种标准化的微量无渗接头,提高双组份点胶的密封性。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在本发明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步骤可以以任意顺序实现,并存在如上所述的本发明的不同方面的许多其它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相关技术
  • 一种用于聚合物锂离子电池软包装膜的双组份聚氨酯树脂胶黏剂及其制备方法
  • 一种便携式双组份胶枪
  • 一种双组份密封胶美缝剂及其制备方法
  • 一种亲水固化的双组份环氧面胶及其制备方法
  • 一种加成型室温粘接双组份灌封胶及其制备方法
  • 双组份点胶系统的双组份螺杆泵
  • 双组份点胶系统的双组份螺杆泵
技术分类

0612011650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