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显示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8:53


显示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屏幕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当今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多样化进步,显示器的多屏显示应运而生,其能够通过多个显示屏幕同步显示或者是分别显示进而给使用者带来更加直观的视觉,也能够显著提高办公效率;然而对于在出差在外的人来说,却比较难随时随地地获取多个显示器,尤其是一些特殊职业以及特殊的使用环境,例如: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员,酒店等前台等工作场所,其均要求多台相适配能够配合进行同步显示。

但是,目前市场上的显示器都只有一个显示屏,对于特殊行业来说,既无法完全满足数量上的要求又无法满足特殊职业人员对不同使用场景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设备,其包括

第一本体,所述第一本体具有板状形态,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面上设置有第一显示装置;

第二本体,所述第二本体具有板状形态,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二面上设置有第二显示装置;所述第二本体和所述第一本体转动连接,使得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的夹角能在0度和至少270度之间切换;

第一接口,所述第一接口能够获得数据设备的显示信号;其中,所述显示信号能控制所述第一显示装置和/或第二显示装置的显示;

姿态传感器,所述姿态传感器用于检测表征所述显示设备空间姿态的传感数据;

处理器,所述处理器与所述姿态传感器信号连接,以根据所述传感数据确定对应的显示模式。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前述的显示设备,其中如果所述第一显示装置和所述第二显示装置满足共面条件时,所述显示设备处于第一空间姿态,所述处理器控制所述显示设备处于第一显示模式,所述第一显示模式下所述第一显示装置显示第一内容,所述第二显示装置显示第一显示内容或第二显示内容,所述第一显示内容和所述第二显示内容由所述显示信号生成,且所述第一显示内容不同于所述第二显示内容;或者

如果所述第一显示装置和所述第二显示装置相对且二者间夹角在第一范围,所述显示设备处于第二空间姿态,所述处理器控制所述显示设备处于第二显示模式,所述第二显示模式下,所述第一显示装置显示第一显示内容,所述第二显示装置显示输入界面,所述第一显示内容由所述显示信号生成,所述输入界面非所述显示信号生成;或者

如果所述第一显示装置和所述第二显示装置相背且二者间夹角在第二范围,所述显示设备处于第三空间姿态,所述处理器控制所述显示设备处于第三显示模式,所述第三显示模式下,所述第一显示装置显示第一显示内容,所述第二显示装置显示第一显示内容或第二显示内容,所述第一显示内容和所述第二显示内容由所述显示信号生成,且所述第一显示内容与所述第二显示内容相同;

其中,至少所述第二本体内设有触控单元;

所述触控单元与所述第一接口电连接,以至少在所述第二显示模式和所述第三显示模式下向所述数据设备输入信息。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前述的显示设备,其中所述处理器包括第一处理器和第二处理器;

所述第一处理器和所述第二处理器分别设置于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所述第一处理器和所述第二处理器电连接;

所述第一处理器与所述第一接口电连接,以在确定显示模式后向所述数据设备发送第一标志、第二标志并获得包括第一显示信号和第二显示信号的显示信号;所述第一处理器控制所述第一显示装置显示所述第一显示信号对应的显示内容且将所述第二显示信号发送至第二处理器,以使所述第二处理器控制所述第二显示装置显示所述第二显示信号对应的显示内容;

其中,所述第一标志和所述第二标志用于让所述数据设备发出对应第一显示装置的第一显示信号和对应第二显示装置的第二显示信号;所述第一显示模式和所述第三显示模式下的所述第一显示内容为所述第一显示信号对应的显示内容,所述第二显示内容为所述第二显示信号对应的显示内容。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前述的显示设备,其中所述处理器与所述第一接口电连接,以在确定显示模式后向所述数据设备发送第三标志后获得所述显示信号,所述处理器根据所述显示模式拆分所述显示信号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且所述处理器控制所述第一显示装置和所述第二显示装置分别显示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对应的显示内容;

其中,所述第三标志对应所述显示设备;所述第一显示模式和所述第三显示模式下的所述第一显示内容为所述第一部分对应的显示内容,所述第二显示内容为所述第二部分对应的显示内容。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前述的显示设备,其中所述处理器与所述第一接口电连接,以在确定显示模式后向所述数据设备发送第三标志后获得所述显示信号,所述处理器根据所述显示模式控制所述第一显示装置显示所述显示信号对应的显示内容,所述处理器读取所述输入界面并控制所述第二显示装置显示所述输入界面;

其中,所述第三标志对应所述显示设备;所述第二显示模式下的所述第一显示内容为所述显示信号的显示内容。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前述的显示设备,其中所述姿态传感器包括第一重力传感器和第二重力传感器;

所述第一重力传感器和所述第二重力传感器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内;

所述处理器与所述第一重力传感器和所述第二重力传感器信号连接,以根据所述第一重力传感器和所述第二重力传感器的检测信号判断所述显示设备的空间姿态、所述第一显示装置和所述第二显示装置的显示方向并切换所述显示设备的显示模式。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前述的显示设备,其中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一显示装置、所述第二显示装置电连接,以能够获得所述数据设备的电能并供给所述第一显示装置和所述第二显示装置。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前述的显示设备,其还包括第二接口;

所述第二接口能够获得供电设备的电能,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一显示装置、所述第二显示装置电连接以向所述第一显示装置和所述第二显示装置供电;

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一接口电连接,以能够获得所述供电设备的电能并供给所述数据设备。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前述的显示设备,其还包括第三处理器;

所述第三处理器与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二接口电连接,如果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获得的电能满足第一条件,则所述第三处理器能够控制所述第一接口向所述第一显示装置和所述第二显示装置供电;如果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获得的电能满足第二条件,则所述第三处理器能够控制所述第二接口向所述第一显示装置和所述第二显示装置供电。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基于前述显示设备的控制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确定显示设备的空间姿态;

根据所述空间姿态确定显示模式;

获得来自数据设备的显示信号;

依据所述显示信号控制第一显示装置和/或第二显示装置显示。

在本申请第二方面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前述的控制方法,所述获得来自数据设备的显示信号的步骤,具体为:

向数据设备发送分别对应所述第一显示装置和所述第二显示装置的第一标志、第二标志以及所述显示设备的显示模式;

获得数据设备反馈的包括第一显示信号和第二显示信号的显示信号;

其中,所述第一显示信号和所述第二显示信号分别对应所述第一显示装置和所述第二显示装置。

在本申请第二方面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前述的控制方法,所述获得来自数据设备的显示信号的步骤,具体为:

向数据设备发送对应所述显示设备的第三标志;

获得数据设备反馈的显示信号。

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附图阅读下文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易于理解。在附图中,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示出了本申请的若干实施方式,相同或对应的标号表示相同或对应的部分,其中: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的空间姿态变化示意图;

图3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的第一种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4示意性地示出了图3中显示设备使用状态下支撑装置与其的配合示意图;

图5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的第二种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6示意性地示出了图5中显示设备使用状态下支撑装置与其的配合示意图;

图7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的第三种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8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的第四种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9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中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中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中支撑装置的收纳状态示意图;

图12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的结构框图;

图13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第一本体1、第一面11、第一显示装置12、第三面13、凸起结构14、第二本体2、第二面21、第二显示装置22、第四面23、触控单元24、第一接口3、数据设备4、支撑装置5、支架本体51、第一框体511、第二框体512、第三框体513、第四框体514、第一放置槽515、第二放置槽516、支腿52、减重孔53、缓冲垫54、第二接口6、姿态传感器7、第一重力传感器71、第二重力传感器72、处理器8、第一处理器81、第二处理器82、第三处理器83、电源管理器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申请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实施例1

参考附图1和附图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在具体实施中,其包括第一本体1、第二本体2、第一接口3、姿态传感器7以及处理器8;所述第一本体1具有板状形态,所述第一本体1的第一面11上设置有第一显示装置12;所述第二本体2具有板状形态,所述第二本体2的第二面21上设置有第二显示装置22;所述第二本体2和所述第一本体1转动连接,使得所述第一面11和所述第二面21的夹角在0度和至少270度之间切换;所述第一接口3能够获得数据设备4的显示信号;其中,所述显示信号能控制所述第一显示装置12和/或第二显示装置22的显示;所述姿态传感器7用于检测表征所述显示设备空间姿态的传感数据;所述处理器8与所述姿态传感器7信号连接,以根据所述传感数据确定对应的显示模式。

具体的,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设备,其具有能够相对转动的第一显示装置12和第二显示装置22,第一显示装置12和第二显示装置22能够配合用户的数据设备4进行相关页面的展示,进行比对、跨屏显示、复制显示等等场景的应用,同时设置第一接口3以实现对数据设备4的数据接收,以能够使得数据设备4的显示信号在第一显示装置12和/或第二显示装置22上显示出来,满足用户的需求;姿态传感器7和处理器8的配合设在使得显示设备能够自行判断并确定显示模式并对应依据显示模式进行显示信号的对应显示。

其中,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均为刚性板状结构,为第一显示装置12和第二显示装置22提供承载位;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的形状和大小在此不做限定,可以是相同的形状相同的尺寸也可以是不同的形状不同的尺寸,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计调整。第一本体1上的第一面11和第二本体2上的第二面21均为板状结构的较大的板面;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转动连接,以使得第一本体1能够相对于第二本体2转动形成如图2所示的空间姿态变化,例如: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呈0度时第一面11和第二面21相对,该状态下为收纳状态,第一显示装置12和第二显示装置22相对不进行显示;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相互远离至180度时第一面11和第二面21共面则第一显示装置12和第二显示装置22共面且外露,该状态下可以配合数据设备4进行显示操作,第一显示装置12和第二显示装置22跨屏显示、扩展显示以实现比对操作;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持续转动再次靠近时第一面11和第二面21相背则第一显示装置12和第二显示装置22相背且外露,该状态下可以配合数据设备4进行复制显示,应用在银行窗口或服务行业的业务办理中;则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可相对转动角度为0度和至少270度之间,优选的是0-360度并且能够在任意角度保持。

其中,所述第一显示装置12和所述第二显示装置22为显示器,其通过第一接口3接收到的显示信号是驱动显示面板显示的。

其中,第一接口3为数据接口,其至少具备显示信号传输功能,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接口3可以但不限于是VGA、DVI、HDMI接口;当然,为了保证显示设备的供电,第一接口3也可以是具有电源信号传输功能,则第一接口3可以但不限于是USB接口,具体可以是USB-A、USB-C,使得第一接口3连接数据设备4后能够通过数据设备4对显示设备供电。本实施例中第一接口3可以设置在第一本体1上也可以设置在第二本体2上,只要与第一显示装置12和/或第二显示装置22电连接即可。

其中,数据设备4与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的显示信号来源,数据涉笔4可以是计算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等能够进行数据收发、处理的终端设备。

其中,为了保证显示设备在不同空间姿态下的显示画面能够自动匹配用户的要求,例如:当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共面竖向或横向放置时,则表示用户需要进行跨屏显示或比对显示,此时为扩展显示模式,处理器8需要控制显示画面显示方向符合用户视角。当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相背呈指定夹角放置时,则表示用户需要与对面的人进行同步观看,此时为复制显示模式,处理器8需要控制显示画面显示方向符合用户视角;本实施例中为实现上述显示模式的确定设置了姿态传感器7,姿态传感器7可以为两个分别设置于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的重力传感器,也可以是陀螺仪,还可以是重力传感器和转动传感器的同时设置;以两个分别设置于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的重力传感器为例,即所述姿态传感器7包括第一重力传感器71和第二重力传感器72;所述第一重力传感器71和所述第二重力传感器72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1和所述第二本体2内;所述处理器8与所述第一重力传感器71和所述第二重力传感器72信号连接,以根据所述第一重力传感器71和所述第二重力传感器72的检测信号判断所述显示设备的姿态并切换所述显示设备的显示模式;具体可以是参考下表,在处理器8中预设XYZ坐标系,实际的重力方向对应坐标系的Y-方向,实际的水平向右对应坐标系的X+方向,实际两个显示装置180度共面时垂直显示侧向外为Z+方向,当第一本体1被检测重力方向符合Y-、第二本体2的重力方向符合Y-时,则说明显示设备处于第一本体1在上第二本体2在下的竖向平铺展开状态,对应扩展显示模式,则此时处理器8则需要控制第一显示装置12的Y+方向为显示画面的顶部,第二显示装置22的Y+方向为显示画面的顶部;当第一本体1被检测重力方向符合Y+、第二本体2的重力方向符合Y+时,则说明显示设备处于第一本体1在左第二本体2在右的横向平铺展开状态,对应扩展显示模式,则此时处理器8则需要控制第一显示装置12的Y-方向为显示画面的顶部,第二显示装置22的Y-方向为显示画面的顶部;当第一本体1被检测重力方向符合X-、第二本体2的重力方向符合X-时,则说明显示设备处于第一本体1在右第二本体2在左的横向平铺展开状态,对应扩展显示模式,则此时处理器8则需要控制第一显示装置12的X+方向为显示画面的顶部,第二显示装置22的X+方向为显示画面的顶部;当第一本体1被检测重力方向符合X+、第二本体2的重力方向符合X+时,则说明显示设备处于第一本体1在下第二本体2在上的竖向平铺展开状态,对应扩展显示模式,则此时处理器8则需要控制第一显示装置12的X-方向为显示画面的顶部,第二显示装置22的X-方向为显示画面的顶部;当第一本体1被检测重力方向符合Y+、第二本体2的重力方向符合Y-时,则说明显示设备处于第一本体1与第二本体2相背的夹角状态,对应复制显示模式,则此时处理器8则需要控制第一显示装置12的Y-方向为显示画面的顶部,第二显示装置22的Y+方向为显示画面的顶部;当第一本体1被检测重力方向符合Y-、第二本体2的重力方向符合Y+时,则说明显示设备处于第一本体1与第二本体2相背的夹角状态,对应复制显示模式,则此时处理器8则需要控制第一显示装置12的Y+方向为显示画面的顶部,第二显示装置22的Y-方向为显示画面的顶部;当第一本体1被检测重力方向符合Y-、第二本体2的重力方向符合Z-方向时,则说明显示设备处于第一显示装置12与第二显示装置22相对的且具有夹角的状态,对应输入显示模式且第二显示装置22近似水平,则此时处理器8则需要控制第一显示装置12的Y+方向为显示画面的顶部,第二显示装置22的X+方向为显示画面的顶部并显示输入界面;当第一本体1被检测重力方向符合Z-、第二本体2的重力方向符合Y+方向时,则说明显示设备处于第一显示装置12与第二显示装置22相对的且具有夹角的状态,对应输入显示模式且第一显示装置12近似水平,则此时处理器8则需要控制第二显示装置22的Y-方向为显示画面的顶部,第一显示装置12的X+方向为显示画面的顶部并显示输入界面。

根据上述所列,本申请提供的显示设备,通过在第一本体1上设置第一显示装置12,第二本体2上设置第二显示装置22,进而实现在与数据设备4配合时,通过所述第一本体1和所述第二本体2的相对位置关系变化带动第一显示装置12和第二显示装置22展现不同的显示姿态和显示模式,进而对于特殊行业同时需要多台显示装置的问题则可以迎刃而解,完全满足特殊职业人员对于不同市场场景需求。

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具体地理解为:可以同时包含有A与B,可以单独存在A,也可以单独存在B,能够具备上述三种任一种情况。

进一步地,对应于不同的显示模式,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在具体实施中具有以下状态:

第一种,如果所述第一显示装置12和所述第二显示装置22满足共面条件时,所述显示设备处于第一空间姿态,所述处理器8控制所述显示设备处于第一显示模式,所述第一显示模式下所述第一显示装置12显示第一内容,所述第二显示装置22显示第一显示内容或第二显示内容,所述第一显示内容和所述第二显示内容由所述显示信号生成,且所述第一显示内容不同于所述第二显示内容。

具体的,第一显示装置12和第二显示装置22共面或近似共面时对应的为扩展显示模式,即第一显示模式为扩展显示模式;相应地显示状态可以有上述的四种,即竖向的两种和横向的两种,参考附图3和附图5状态;显示内容则可以根据数据设备4的显示信号生成,扩展显示那么第一显示内容和第二显示内容必然不同,第一显示内容和第二显示内容可以配合形成以完整的显示画面即跨屏显示,第一显示内容和第二显示内容也可以完全不相关即比对显示。

第二种,如果所述第一显示装置12和所述第二显示装置22相对且二者间夹角在第一范围,所述显示设备处于第二空间姿态,所述处理器8控制所述显示设备处于第二显示模式,所述第二显示模式下,所述第一显示装置12显示第一显示内容,所述第二显示装置22显示输入界面,所述第一显示内容由所述显示信号生成,所述输入界面非所述显示信号生成。

具体的,如果所述第一显示装置12和所述第二显示装置22相对且呈夹角状态,可参考笔记本使用状态,则对应输入显示模式,第二显示模式即输入显示模式,参考附图8所示状态;第一范围可以但不限于是0-135度,一个显示装置水平或近似水平,另一显示装置呈90-135度;处理器8确定第二显示模式后控制第一显示装置12显示数据设备4的显示信号对应的显示内容,同时控制第二显示装置22显示输入界面,例如:输入键盘或手写区域,实现向第一显示装置12的显示画面内输入相关内容。可以理解的是:输入界面可以是存储在显示设备的存储器(图中未示出)内的,也可以是存储在处理器8内的,也可以是获取自数据设备4的。

第三种,如果所述第一显示装置12和所述第二显示装置22相背且二者间夹角在第二范围,所述显示设备处于第三空间姿态,所述处理器8控制所述显示设备处于第三显示模式,所述第三显示模式下,所述第一显示装置12显示第一显示内容,所述第二显示装置22显示第一显示内容或第二显示内容,所述第一显示内容和所述第二显示内容由所述显示信号生成,且所述第一显示内容与所述第二显示内容相同。

具体的,如果所述第一显示装置12和所述第二显示装置22相背且呈夹角状态,参考附图7状态,则对应复制显示模式,第三显示模式即复制显示模式,第二范围可以但不限于是0-60度;处理器8确定第三显示模式后控制第一显示装置12和第二显示装置22同步显示数据设备4的显示信号对应的显示内容,以能够适用于银行、医院等行业的窗口操作业务。

当然,为了提高使用便捷性和人性化,本实施例中还可以至少在所述第二本体2内设有触控单元24;所述触控单元与所述第一接口3电连接,以至少在所述第二显示模式和所述第三显示模式下向所述数据设备4输入信息;进而能够在特殊场景使用时进行输入操作,例如:银行和医院窗口使用场景下,需要观察第二显示装置22的客户进行签名或确认的操作,进而触控单元的设置既能够实现第二显示装置22向数据设备4的输入,同时数据设备4又能够将输入的内容通过第一接口3传输至显示设备再次显示在第一显示装置12和第二显示装置22上。具体的,当本实施例中的输入界面是获取自数据设备4的,那么该输入界面则会随数据设备4提供的显示信号同步提供给显示设备。当本实施例中的输入界面存储在显示设备的存储器内时,则参考图12所示,第一显示装置12和第二显示装置22的存储器或对应处理器中存储有输入界面的坐标范围,MCU1和MCU2会分别获取对应显示装置上触控单元24上被触控的坐标信息,后与输入界面的坐标范围进行比对判断生成字母信息并通过第一接口3传递至数据设备4;对应表示touch pad的区域,MCU1和MCU2也会对应发送矢量坐标表征单双键指令。可以理解的是:如果只有第一显示装置12上设有触控单元24,那么只有在第一显示装置12处于水平或近似水平状态且满足第二显示模式时才能够在第一显示装置12上显示输入界面,若此时第二显示装置22处于水平或近似水平状态且满足第二显示模式则第二显示装置22无法显示输入界面,对于第二显示装置22单独设置触控单元24的情况同理,在此不做赘述。

进一步地,对于各个模式下的显示内容的生成,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在具体实施中,至少包括如下几种方式:

第一种:所述处理器8包括第一处理器81和第二处理器82;所述第一处理器81和所述第二处理器82分别设置于第一本体1和所述第二本体2,所述第一处理器81和所述第二处理器82电连接;所述第一处理器81与所述第一接口3电连接,以在确定显示模式后向所述数据设备4发送第一标志、第二标志并获得包括第一显示信号和第二显示信号的显示信号;所述第一处理器81控制所述第一显示装置12显示所述第一显示信号对应的显示内容且将所述第二显示信号发送至第二处理器82,以使所述第二处理器82控制所述第二显示装置22显示所述第二显示信号对应的显示内容;

其中,所述第一标志和所述第二标志用于让所述数据设备4发出对应第一显示装置12的第一显示信号和对应第二显示装置22的第二显示信号;所述第一显示模式和所述第三显示模式下的所述第一显示内容为所述第一显示信号对应的显示内容,所述第二显示内容为所述第二显示信号对应的显示内容。

具体的,当显示设备仅具有显示功能不具有图像和数据处理功能时,本实施例中将第一显示装置12和第二显示装置22之间采取DisplayPort电缆连接,形成可菊花链的显示器,第一显示装置12的第一处理器81作为与数据设备4沟通的主处理器具有DisplayPort输入和DisplayPort输出功能,第二处理器82作为副处理器具有DisplayPort输入功能,进行模式确定时,所述第一处理器81与所述第一重力传感器71和所述第二重力传感器72信号连接,以能够根据所述第一重力传感器71和所述第二重力传感器72的检测信号判断显示模式并切换所述第一显示装置11的显示方向;所述第二处理器82与所述第一重力传感器71和所述第二重力传感器72信号连接,以根据所述第一重力传感器71和所述第二重力传感器72的检测信号判断并切换所述第二显示装置22的显示方向;即可以是第一处理器81同时接收两个重力传感器的检测数据后判断显示模式,后第一处理器81控制自身和第二处理器82分别调整第一显示装置12和第二显示装置22的显示方向,当第一处理器第一接口3与数据设备4连接后,第一处理器81将显示模式、第一标志和第二标志发送是数据设备4,使得数据设备4能够根据显示模式对显示信号进行处理,即将显示信号分为分别对应第一显示装置12和第二显示装置22的第一显示信号和第二显示信号;第一标志和第二标志即为第一显示装置12和第二显示装置22的显示标志参数EDID,既包括第一显示装置12和第二显示装置22的身份信息又包括相关显示参数,包括但不限于显示原点;当数据设备4将显示信号处理完成传递至第一处理器81后,第一处理器81根据显示标志参数EDID将对应第一显示装置12的第一显示信号留存并控制第一显示装置12显示,同时将第二显示信号传递至第二显示装置22的第二处理器82即可,第二处理器82则对应控制显示第二显示信号对应的显示内容;上述设置方式至少能够适用于第一显示模式和第三显示模式下的控制显示,当对应显示模式时则第一处理器81向数据设备4发送的第一标志和第二标志相同,接收的第一显示信号和第二显示信号也相同。

第二种:所述处理器8与所述第一接口3电连接,以在确定显示模式后向所述数据设备4发送第三标志后获得所述显示信号,所述处理器8根据所述显示模式拆分所述显示信号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且所述处理器8控制所述第一显示装置12和所述第二显示装置22分别显示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对应的显示内容;其中,所述第三标志对应所述显示设备;所述第一显示模式和所述第三显示模式下的所述第一显示内容为所述第一部分对应的显示内容,所述第二显示内容为所述第二部分对应的显示内容。

具体的,当显示设备不仅具有显示功能还具有图像和数据处理功能时,本实施例中的处理器8能够同时控制第一显示装置12和第二显示装置22;处理器8确定显示设备的显示模式后通过第一接口3向数据设备4发送第三标志,第三标志仅仅为显示设备的整体身份标志,使得数据设备4能够将对应显示设备整体的显示信号发送至处理器8,处理器8则会根据显示模式自行进行显示信号的拆分,具体为拆分成对应第一显示装置12和第二显示装置22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并控制分别显示;上述设置方式至少能够适用于第一显示模式和第三显示模式下的控制显示;上述设置方式至少能够适用于第一显示模式和第三显示模式下的控制显示。本设置方式下的处理器8可以是单一处理器,也可以同时包括分别设置在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内的第一处理器81和第二处理器82。

同时,第二种设置方式下,所述处理器8还能够控制实现第二显示模式的显示;具体的,处理器8向所述数据设备4发送第三标志获得所述显示信号后,所述处理器8根据所述显示模式控制所述第一显示装置12显示所述显示信号对应的显示内容,且所述处理器8读取存储器(图中未示出)或自身内存储或显示信号内包括的所述输入界面并控制所述第二显示装置22显示所述输入界面;当然,根据姿态传感器7的检测数据也可以是第一显示装置12进行输入界面的显示。

进一步地,参考附图9,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在具体实施中,还包括第二接口6;所述第二接口6能够获得供电设备(图中未示出)的电能,所述第二接口6与所述第一显示装置12、所述第二显示装置22电连接以向所述第一显示装置12和所述第二显示装置22供电;所述第二接口6与所述第一接口3电连接,以能够获得所述供电设备的电能并供给所述数据设备4。

具体的,为了提高显示设备的使用便捷性,本实施例中设置第二接口6,第二接口6为数据接口,其至少具备电源信号传输功能,也可以同时具备显示信号传输功能,第二接口6可以与第一接口3相同。第二接口6连接供电设备(图中未示出)后能够通过供电设备(图中未示出)对显示设备供电,供电设备(图中未示出)能够提供显示信号时,也可以通过第二接口6将显示信号传输至显示设备在第一显示装置12和/或第二显示装置22上显示,例如:本实施例的显示设备可以第一接口3连接数据和设备4、第二接口6连接供电设备(图中未示出),且第一显示装置12和第二显示装置22分别显示来自数据设备4和供电设备(图中未示出)的显示信号对应的显示内容。则不难理解的是:供电设备可以是外部电源或另一台数据设备。本实施例中第二接口6可以设置在第一本体1上也可以设置在第二本体2上,只要与第一显示装置12和/或第二显示装置22电连接即可,且还能够通过供电设备、第二接口6以及第一接口3向数据设备4进行充电。

进一步地,参考附图12,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在具体实施中,还包括第三处理器83;所述第三处理器83与所述第一接口3、所述第二接口6电连接,如果所述第一接口和3所述第二接口6获得的电能满足第一条件,则所述第三处理器83能够控制所述第一接口3向所述第一显示装置12和所述第二显示装置22供电;如果所述第一接口3和所述第二接口6获得的电能满足第二条件,则所述第三处理器83能够控制所述第二接口6向所述第一显示装置12和所述第二显示装置22供电。

具体的,为了保证供电,本实施例中设置第三处理器83,第三处理器83同时与第一显示装置12和第二显示装置22的电源管理器9电连接,能够实时获取二者对供电的需求;当第一接口3连接的数据设备4的可供电电量大于接于第二接口6的供电设备的可供电电量时,则满足第一条件,则第三处理器83控制导通第一接口3向第一显示装置12和第二显示装置22的供电线路;相应地,当第一接口3连接的数据设备4的可供电电量小于接于第二接口6的供电设备的可供电电量时,则满足第二条件,则第三处理器83控制导通第二接口3向第一显示装置12和第二显示装置22的供电线路;从而保证显示设备的供电。

实施例2

进一步地,参考附图3、附图4、附图5以及附图6,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在具体实施中,还包括支撑装置5;所述第一本体1具有与所述第一面11相背的第三面13,所述第二本体2具有与所述第二面21相背的第四面23,所述第三面13和/或所述第四面23上均设有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上设有凸起结构14以使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形成高度差;

其中,所述支撑装置5能够配合所述第三面13和/或所述第四面23上的凸起结构14支撑所述显示设备。

具体的,为了保证显示设备在配合数据设备4显示时的稳定,本实施例中设置支撑装置5,支撑装置5为刚性结构,具有支撑模式和收纳模式;在支撑模式下,所述支撑装置5能够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凸起结构14和/或第二区域,其能够在显示设备处于不同空间姿态显示尤其是第一显示装置12和第二显示装置22共面时,支撑其使其保持较佳的显示角度;本实施例中可以在第三面13和第四面23中的一个或两个上设置凸起结构14以配合支撑装置5的支撑,例如:支撑装置5与凸起结构14相互抵接、卡接、粘接、磁吸等,也可以设计为支撑装置5与第二区域相互抵接、卡接、粘接、磁吸等方式实现支撑,当然,也可以设计为支撑装置5同时与凸起结构14和第二区域进行抵接、卡接、粘接、磁吸等,进一步提高支撑稳定性。凸起结构14的形状和尺寸在此不做限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计调整,例如:可以沿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的转轴方向连续设置,也可以间隔设置,只要与支撑装置5相互适配即可。在所述收纳模式下,参考附图11,所述支撑装置5能够置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第二区域,并位于所述高度差和所述第二区域形成的容纳区域,支撑装置5可以但不限于粘接、卡接、磁吸于容纳区域,既节省空间又便于收纳,有效避免丢失影响后续使用。

进一步地,参考附图3和附图5,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在具体实施中,所述支撑装置5能够以第一支撑姿态或第二支撑姿态支撑所述显示设备;其中,如果所述支撑装置5处于所述第一支撑姿态,所述第一显示装置12和所述第二显示装置22满足共面条件,且所述第一显示装置12至所述第二显示装置22为第一方向;如果所述支撑装置5处于所述第二支撑姿态,所述第一显示装置12和所述第二显示装置22满足共面条件,且所述第一显示装置12至所述第二显示装置22为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满足垂直条件。

具体的,取决于显示设备的空间姿态和显示角度的配合,支撑装置5需要能够在第一显示装置12和第二显示装置22共面时保证支撑,该状态下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之间呈180度角,在配合数据设备4时,可以保持横向显示也可以保持竖向显示,进而需要支撑装置5对其横向显示和竖向显示的状态进行支撑;则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在实际使用中可以是横向和竖向即附图3和附图5所示的使用状态,也可以是左倾斜和右倾斜,也可以是其他两个近似垂直的方向。且可以理解的是,图7所示的状态,第一显示装置12和第二显示装置22呈一定夹角且相背时,无需支撑装置5的支撑。

进一步地,参考附图4和附图6,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在具体实施中,所述第三面13和所述第四面23上均设有所述凸起结构14,所述第三面13和所述第四面23上的凸起结构14均靠近所述第一本体1和所述第二本体2的转动连接处;其中,所述第一显示装置12和所述第二显示装置22满足共面条件时,所述第三面13和所述第四面23上的凸起结构14相互抵接。

具体的,为了保证共面显示状态的稳定,本实施例中在第三面13和第四面23上均设置凸起结构14,并且当所述第一显示装置12和所述第二显示装置22满足共面条件时,两个凸起结构14能够相互抵接,进而在于支撑装置5配合时配合面以及配合区域增大,大大提高支撑稳定性。

进一步地,参考附图10和附图11,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在具体实施中,所述支撑装置5包括支架本体51和支腿52;所述支腿52能够配合支撑所述支架本体51;所述支架本体51包括相对的第一框体511、第三框体513以及相对的第二框体512、第四框体514,所述第一框体511至所述第四框体514首尾依次相接,形成环状框体;所述第一框体511和所述第三框体513上均设有向所述支架本体51的第一侧凸出形成的第一放置槽515,用于在所述第一支撑姿态容纳2个所述凸起结构14;所述第二框体512上设有向所述支架本体51的第一侧凸出形成的第二放置槽516,用于在所述第二支撑姿态容纳2个所述凸起结构14。

具体的,为了实现支架本体51对显示设备不同共面显示姿态的支撑,本实施例中将其设置为包括支架本体51和支腿52的形式,支架本体51和支腿52均为刚性结构,支架本体51用于抵接、贴合、承接所述显示设备,支腿52用于为支架本体51提供支撑力;本实施例中可将支腿52的一端设置为与支架本体51转动连接,以使支腿52的另一端能够绕第一端相对于支架本体51转动,实现支撑装置5的开合,例如:参考附图10,支腿52与支架本体51呈锐角则能够形成三角支撑,当然,可以理解的是:支腿52相对于支架本体51的可转动角度为0-90度之间,优选为0-45度,且支腿52只能够在支架本体51的第一侧进行转动,则支架板体51上与第一侧相背的第二侧即为能够抵接、贴合、承接显示设备的;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将支腿52与支架本体51设置为插接的形式等等。

本实施例中将支架板体51设置为由第一框体511至所述第四框体514形成矩形框,本实施例中各个框体的尺寸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计调整,也可以四个框体尺寸相同以形成正方形框体,简化设计成本;也可以将第一框体511和第三框体513的尺寸设置为大于第二框体512和第四框体514,则可形成矩形框,此时支架本体51的可支撑高度较大。本实施例中支腿52可以与任一框体配合以实现整个框体的支撑,对应于上述矩形框架的情况,以下将以支腿52与第二框体512转动连接为例进行说明;参考附图6,当支腿52与支架本体51分离支撑时,第二框体512在上,则矩形框能够容纳竖向的凸起结构14,当凸起结构14竖向设置时,则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则呈水平的共面状态,此时矩形框体能够容纳第三面13和第四面23上的凸起结构14且其第二侧的表面能够贴合、抵接在第二区域上,进而实现第二支撑姿态,且为了提高适配性,本实施例中在第二框体512上设置第二放置槽516,使得凸起结构14的下端能够抵触在第四框体514上,上端可以容纳槽第二放置槽516中还能够在竖直方向上穿出第二放置槽516,大大降低支架本体51使用过程中的限制,无论凸起结构14沿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转动轴方向的尺寸是多少都能够进行适配,还能够通过第四框514抬高显示设备的支撑高度;当然,本实施例中也可以同时在第四框体514和第二框体512上设置第二放置槽516;相应地,当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则呈竖直的共面状态时支架板体51也需要能够对其进行支撑,则本实施例中设置了第一放置槽515,两个第一放置槽515配合连通形成一个横向的容纳空间,使得当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则呈竖直的共面状态时,2个凸起结构14为横向状态进而能够容纳在第一放置槽515形成的容纳空间内,如图4所示状态,则所述支撑装置5实现第一支撑姿态。

进一步地,参考附图10,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在具体实施中,所述第二放置槽516位于所述第二框体512长度方向的中部;所述第一放置槽515位于所述第一框体511和所述第三框体513上靠近所述第二框体512的一端。

具体的,为了保证支撑稳定,本实施例中将所述第二放置槽516设置为位于所述第二框体512长度方向的中部;且将所述第一放置槽515设置于所述第一框体511和所述第三框体513上靠近所述第二框体512的一端。当需要第二放置槽516配合凸起结构14支撑时则说明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横向共面,则此时第二放置槽516居中能够有效保证稳定性。当需要第一放置槽515配合凸起结构14时则说明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竖向共面,则此时需要较高的支撑位,避免重心偏上出现侧翻或支撑不稳,则本实施例中将第一放置槽515靠近第二框体512设置即有效提高第一放置槽515的支撑位。

进一步地,参考附图10,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在具体实施中,所述第一框体511和所述第三框体513沿其延伸方向均包括第一径段和第二径段;所述第二径段靠近所述第四框体514,且所述第一框体511的第二径段到所述第三框体513的第二径段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框体511的第一径段到所述第三框体513的第一径段之间的距离;

其中,所述第一框体511的第二径段到所述第三框体513的第二径段之间的距离与所述凸起结构14相适配。

具体的,为了保证显示设备的使用寿命,本实施例中将第一框体511的第二径段到所述第三框体513之间的距离进行了特殊设置,仅仅将所述第一框体511的第二径段到所述第三框体513的第二径段之间的距离设置为与所述凸起结构14相适配,进而在进行凸起结构14容纳支撑时,只有第二径段与凸起结构14接触,有效减小了摩擦,避免频繁的使用对显示设备和支撑装置5的损坏。

进一步地,参考附图10,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在具体实施中,所述支腿52为板状结构;所述支腿52的一端于所述支架本体51的第一侧与所述第二框体512转动连接,且所述支腿52沿所述第二框体512延伸方向的尺寸小于等于所述第一框体511的第一径段到所述第三框体513的第一径段之间的距离,以使所述支腿52能够收纳在所述支架本体51的第一侧;所述支腿52上设有若干减重孔53;所述支撑装置5处于收纳模式时,所述支腿52收纳于所述支架本体51。

具体的,为了实现支腿52能够收纳于支架本体51,本实施例中将所述支腿52沿所述第二框体512延伸方向的尺寸设置为小于等于所述第一框体511的第一径段到所述第三框体513的第一径段之间的距离,进而无需支撑时,支腿52可以收纳在第一放置槽515与第一框体511和第三框体513之间高度差形成的容纳区域内,参考附图11,支腿52与支架本体51呈0度则为收纳状态。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在支腿52上设置减重孔53以降低支撑装置5整体重量,还可以在支腿52的第二端即用于抵触支撑面的一端朝向支架本体51第一侧的一侧设置缓冲垫54,避免支腿52与支架本体51之间的刚性摩擦。

进一步地,参考附图9,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在具体实施中,所述第一本体1的第三面13和/或所述第二本体2的第四面23上设有第一磁吸部(图中未示出);所述支撑装置5上设有与所述第一磁吸部(图中未示出)相适配的第二磁吸部(图中未示出),以使所述支撑装置5能够通过第一磁吸部(图中未示出)和所述第二磁性部(图中未示出)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第三面13和/或所述第四面23。

具体的,为了实现支撑装置5于第二区域的收纳,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磁吸部和第二磁吸部实现磁性吸附式收纳,当然,第一磁吸部和第二磁吸部的设置也能够使得支撑装置5在支撑状态时与显示设备的贴合更加稳定。本实施例中可以单独在第三面13的第二区域上设置第一磁吸部,支撑装置5则在第三面13上收纳;也可以单独在第四面23的第二区域上设置第一磁吸部,支撑装置5则在第四面23上收纳;还可以同时在第三面13和第四面23的第二区域上设置第一磁吸部,支撑装置5可以在第三面13或第四面23的任一收纳。

进一步地,参考附图9,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在具体实施中,所述第一接口3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1的第一面11和第三面13之间的侧面上;其中,所述第三面13上设有所述凸起结构14时,所述凸起结构14沿第三方向的端部与所述侧面共面,所述第一接口3设置于所述凸起结构14沿所述第三方向的端部;所述第三方向平行所述第一本体1和所述第二本体2的转动轴线。

具体的,为了保证支撑装置5不影响第一接口3的连接,本实施例中可以将第一接口3设置于第一本体1上第一面11和第三面13之间的侧面上;更具体的,当第三面13上设有连续的凸起结构14时,凸起结构14与第一本体1等长,则第一接口3可以设置在凸起结构14对应所述侧面的端面上,保证第一接口3的设置空间足够且便于盲插。

进一步地,参考附图9,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在具体实施中,还包括第二接口6;所述第二接口6能够获得供电设备(图中未示出)的电能,所述第二接口6与所述第一显示装置12、所述第二显示装置22电连接以向所述第一显示装置12和所述第二显示装置22供电。

具体的,为了提高显示设备的使用便捷性,本实施例中设置第二接口6,第二接口6为数据接口,其至少具备电源信号传输功能,也可以同时具备显示信号传输功能,第二接口6可以第一接口3相同。第二接口6连接供电设备(图中未示出)后能够通过供电设备(图中未示出)对显示设备供电,供电设备(图中未示出)能够提供显示信号时,也可以通过第二接口6将显示信号传输至显示设备在第一显示装置12和/或第二显示装置22上显示,例如:本实施例的显示设备可以第一接口3连接数据和设备4、第二接口6连接供电设备(图中未示出),且第一显示装置12和第二显示装置22分别显示来自数据设备4和供电设备(图中未示出)的显示信号对应的显示内容。则不难理解的是:供电设备可以是外部电源或另一台数据设备。本实施例中第二接口6可以设置在第一本体1上也可以设置在第二本体2上,只要与第一显示装置12和/或第二显示装置22电连接即可,且还能够通过供电设备、第二接口6以及第一接口3向数据设备4进行充电。

进一步地,参考附图9,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在具体实施中,所述第一接口3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1上,所述第二接口6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2上,且所述第一接口3和所述第二接口6位于所述显示设备的同侧;其中,所述第三面13和所述第四面23上设有所述凸起结构14时,所述凸起结构14沿第三方向的两端部与第一侧面共面,所述第一接口3和所述第二接口6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三面13和所述第四面23上的所述凸起结构14沿所述第三方向的同一端的端部;

所述第三方向平行所述第一本体1和所述第二本体2的转动轴线;所述第一侧面为所述第一面11和所述第三面13之间的侧面、所述第二面21和所述第四面23之间的侧面。

具体的,为了保证第二接口6的设置空间且便于插拔,本实施例中将第二接口6设置于第二本体2上位于第一接口3的同侧,进而保证显示设备在进行数据设备4和供电设备的连接式,相关线缆便于统一管理;更具体的,第二接口6的设置位置与第一接口3的设置位置相同,均为凸起结构14端面上,具体设置方式可参考第一接口3的详细描述,在此不做赘述。

实施例3

参考附图1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对实施例1和实施例2所述显示设备的控制方法,在具体实施中,其包括如下步骤:

101、确定显示设备的空间姿态;

具体的,需要通过前述的姿态传感器7的检测传感数据判断并确定显示设备的空间姿态,对应于姿态传感器7包括第一重力传感器71和第二重力传感器72的情况,在处理器8中预设XYZ坐标系,实际的重力方向对应坐标系的Y-方向,实际的水平向右对应坐标系的X+方向,实际两个显示装置180度共面时垂直显示侧向外为Z+方向,当第一本体1被检测重力方向符合Y-、第二本体2的重力方向符合Y-时,则说明显示设备处于第一本体1在上第二本体2在下的竖向平铺展开状态,对应扩展显示模式,则此时处理器8则需要控制第一显示装置12的Y+方向为显示画面的顶部,第二显示装置22的Y+方向为显示画面的顶部;当第一本体1被检测重力方向符合Y+、第二本体2的重力方向符合Y+时,则说明显示设备处于第一本体1在左第二本体2在右的横向平铺展开状态,对应扩展显示模式,则此时处理器8则需要控制第一显示装置12的Y-方向为显示画面的顶部,第二显示装置22的Y-方向为显示画面的顶部;当第一本体1被检测重力方向符合X-、第二本体2的重力方向符合X-时,则说明显示设备处于第一本体1在右第二本体2在左的横向平铺展开状态,对应扩展显示模式,则此时处理器8则需要控制第一显示装置12的X+方向为显示画面的顶部,第二显示装置22的X+方向为显示画面的顶部;当第一本体1被检测重力方向符合X+、第二本体2的重力方向符合X+时,则说明显示设备处于第一本体1在下第二本体2在上的竖向平铺展开状态,对应扩展显示模式,则此时处理器8则需要控制第一显示装置12的X-方向为显示画面的顶部,第二显示装置22的X-方向为显示画面的顶部;当第一本体1被检测重力方向符合Y+、第二本体2的重力方向符合Y-时,则说明显示设备处于第一本体1与第二本体2相背的夹角状态,对应复制显示模式,则此时处理器8则需要控制第一显示装置12的Y-方向为显示画面的顶部,第二显示装置22的Y+方向为显示画面的顶部;当第一本体1被检测重力方向符合Y-、第二本体2的重力方向符合Y+时,则说明显示设备处于第一本体1与第二本体2相背的夹角状态,对应复制显示模式,则此时处理器8则需要控制第一显示装置12的Y+方向为显示画面的顶部,第二显示装置22的Y-方向为显示画面的顶部;当第一本体1被检测重力方向符合Y-、第二本体2的重力方向符合Z-方向时,则说明显示设备处于第一显示装置12与第二显示装置22相对的且具有夹角的状态,对应输入显示模式且第二显示装置22近似水平,则此时处理器8则需要控制第一显示装置12的Y+方向为显示画面的顶部,第二显示装置22的X+方向为显示画面的顶部并显示输入界面;当第一本体1被检测重力方向符合Z-、第二本体2的重力方向符合Y+方向时,则说明显示设备处于第一显示装置12与第二显示装置22相对的且具有夹角的状态,对应输入显示模式且第一显示装置12近似水平,则此时处理器8则需要控制第二显示装置22的Y-方向为显示画面的顶部,第一显示装置12的X+方向为显示画面的顶部并显示输入界面。

102、根据所述空间姿态确定显示模式;

具体的,在步骤101确定显示设备的空间姿态后即可根据空间姿态确定对应的显示模式,例如:显示设备处于第一本体1在上第二本体2在下的竖向平铺展开状态时,对应扩展显示模式;显示设备处于第一本体1在左第二本体2在右的横向平铺展开状态时,对应扩展显示模式;显示设备处于第一本体1在右第二本体2在左的横向平铺展开状态时,对应扩展显示模式;显示设备处于第一本体1在下第二本体2在上的竖向平铺展开状态时,对应扩展显示模式;显示设备处于第一本体1与第二本体2相背的夹角状态时,对应复制显示模式;显示设备处于第一显示装置12与第二显示装置22相对的夹角状态时,对应输入显示模式。

103、获得来自数据设备的显示信号;

具体的,通过第一接口3获得来自数据设备的显示信号,该获得过程可以根据显示模式具有以下几种;

对应扩展显示模式和复制显示模式可以有以下两种获得方法:

第一种:当显示设备的处理器8仅具有显示功能不具有图像和数据处理功能时,本实施例中显示设备的所述处理器8设置为包括采用DisplayPort电缆连接的第一处理器81和第二处理器82,第一处理器81和第二处理器82配合姿态传感器7判断并确定显示模式的方法请参考实施例2的描述,在此不做赘述;所述第一处理器81与所述第一接口3电连接,以在确定显示模式后向所述数据设备4发送第一标志、第二标志告知数据设备4显示设备包含两个显示端以及显示模式对应需要显示的内容,从而获得被数据设备4处理拆分后的包括第一显示信号和第二显示信号的显示信号。

第二种:当显示设备的处理器8不仅具有显示功能还具有图像和数据处理功能时,本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8与所述第一接口3电连接,以在确定显示模式后向所述数据设备4发送第三标志告知数据设备4显示设备为一个显示端,进而获得未经处理拆分的所述显示信号。且可以理解的是,此处的处理器8可以是单一的处理器也可以是包括第一处理器81和第二处理器82的形式,以便于配合第一重力传感器71和第二重力传感器72进行显示模式的确认以及显示方向的调整。

对应输入显示模式可以有以下获得方法:

显示设备的处理器8向所述数据设备4发送第三标志告知数据设备4显示设备为一个显示端,而后获得未经处理拆分的所述显示信号。此处的处理器8可以是单一的处理器也可以是包括第一处理器81和第二处理器82的形式,以便于配合第一重力传感器71和第二重力传感器72进行显示模式的确认以及显示方向的调整。

104、依据所述显示信号控制第一显示装置12和/或第二显示装置22显示。

具体的,根据步骤103中的三种获得方法以及相应的显示模式具有以下控制显示的方法;

对应步骤103中第一种显示信号获得方法的控制显示方法:

所述第一处理器81获得来自数据设备4的经过处理拆分的显示信号后,所述第一处理器81控制所述第一显示装置12显示所述第一显示信号对应的显示内容且将所述第二显示信号发送至第二处理器82,以使所述第二处理器82控制所述第二显示装置22显示所述第二显示信号对应的显示内容。该方法既能够应用于实现扩展显示模式又能够用于实现复制显示模式。且可以理解的是,该过程中第一处理器81和第二处理器82还能够根据所述第一重力传感器71和所述第二重力传感器72的检测信号判断并切换所述第一显示装置11的显示方向;例如:可以是第一处理器81同时接收两个重力传感器的检测数据后判断显示模式,后第一处理器81控制自身和第二处理器82分别判断并调整第一显示装置12和第二显示装置22的显示方向。

对应步骤103中第二种显示信号获得方法的控制显示方法:

所述处理器8获得来自数据设备4未经处理拆分的显示信号后,所述处理器8根据所述显示模式自行拆分所述显示信号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且所述处理器8控制所述第一显示装置12和所述第二显示装置22分别显示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对应的显示内容。该方法既能够应用于实现扩展显示模式又能够用于实现复制显示模式。

对应步骤103中第三种显示信号获得方法的控制显示方法:

处理器8获得来自数据设备4的未经处理拆分的所述显示信号后,所述处理器8根据所述显示模式控制所述第一显示装置12显示所述显示信号对应的全部显示内容,且所述处理器8读取存储器(图中未示出)或自身内存储或数据设备4的显示信号中包括的所述输入界面并控制所述第二显示装置22显示所述输入界面。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技术分类

06120116512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