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土地储备监测监管系统及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9:31


一种土地储备监测监管系统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土地监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土地储备监测监管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土地储备是为调控土地市场、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依法取得土地,进行前期开发、储存以备供应土地的行为。土地储备作为土地供应的来源,作为调控土地市场的重要环节,土地储备业务规范化、精细化、数据家底的清晰化,是政府调控市场、防范风险和推动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实施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载体,是严格节约集约用地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规范土地市场秩序高效配置土地资源的有效举措,在稳定土地市场、保障民生用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发行土地储备专项债券,规范土地储备融资行为,建立土地储备专项债券与项目资产、收益对应的制度,进一步促进土地储备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通过上述分析,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及缺陷为:现有技术没有一套健全完整的土地储备管理体系和细致化的操作标准,尚未建立统一的土地储备管理系统,仅通过自然资源部的土地储备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进行土地储备业务数据的填报,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储备土地相关数据不清不全,难以统一有效进行管理;二是本地数据留存逻辑关系欠缺,每宗土地来源、利用情况等信息彼此独立,未形成相互关联的储备土地全生命周期数据,土地储备工作的数字化管理存在一定的困难;三是储备项目多样分散,缺乏支撑平台,统一监管难度大。土地储备工作从计划、收储、入库、到出库,没有建立“统一标准、统一管理、明确分工、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统一监管难度大,导致储备土地“多头进、多头出、多头管”,存在家底不够清晰,影响土地供给等诸多问题,难以有效掌握各项储备工作开展实际情况,储备土地缺乏统一监管;四是土地储备全生命周期流程信息不全,数据高效应用难以实现。宗地与档案、资金三者未建立有效连接,难以对后续自然资源核算、资产负债表编制等工作形成支撑;五是本地数据留存多以表格、矢量数据等形式存在,未形成直观化、可视化的呈现形式,难以进行时空分析以及及时提供决策信息。

发明内容

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土地储备监测监管系统及方法。

所述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土地储备监测监管方法,包括:

S1,利用土地储备数据和各系统平台及调查成果,建设在库储备土地数据库;

S2,基于Rest的面向服务架构模式构建基础框架平台;

S3,构建土地储备多维度数据分析模型,分析土地储备项目相关数据信息,所述相关数据信息包括实施性,关联性以及统计报告;

S4,基于构建的土地储备多维度数据分析模型与不同级别土地储备监管系统对接,并进行运维与实施,所述不同级别包括部级、省级。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步骤S1中,通过建立在库储备土地数据库标准,结合本地的实际需求,对导入的数据进行标准化迁移;利用相关软件对数据进行逻辑关系检查、质量检查、整合、关联后进行数据入库操作;按照统一的数据标准规范,通过对存量土地储备数据进行梳理,实现在库储备土地数据建库。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步骤S1中,在库储备土地数据库建库采用从部相关系统中将相应数据抽回,以及针对土地储备数据,通过对省级各类平台的土地储备电子矢量数据的收集、整理,进行入库。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步骤S1中,在库储备土地数据库建库包括: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检查、数据入库、电子档案挂接、服务发布。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步骤S1中,在库储备土地数据库进一步包括:

标准规范建设;

数据标准化转换;

部数据迁移,通过对部土地储备监测监管系统抽取回来的土地储备数据进行梳理,分析各类数据间的层次、类别和关系,对数据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制定统一的数据资源编码与分类体系,结合某省的实际需求,建立某省土地储备监测监管数据目录,形成覆盖全省、标准统一的核心数据库。

在一个实施例中,以部里抽回的土地储备数据作为前提,对储备机构、储备计划、拟收储地块、已入库、已出库、债券、发生成本等数据进行标准化迁移,并按照某省厅的数据库结构标准对部分关键字段进行补录,形成省厅在库储备土地数据库。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步骤S2中,基础框架平台集成业务平台管理、工作流管理、角色权限管理、菜单设置、日志查看、变量管量功能,前端应用开发直接调用服务层Rest服务或使用运维平台封装好的基础服务;基于Rest的面向服务架构模式用于应用系统二次开发;

基础框架平台还用于支持基于单点登录技术构建,实现多业务系统的无缝集成及动态扩展,框架提供统一的用户认证、变量参数、日志管理服务,同时在个人定制管理、系统定制管理、框架定制管理三类用户层面提供不同的定制管理功能;给出每一个业务系统提供独立的业务平台管理、工作流管理、角色权限管理、菜单设置、日志查看、变量管量等功能的管理空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步骤S3中,决策分析包括:统计分析、专题分析和驾驶舱。

统计分析,提供统计分析功能,以及提供储备机构、储备地块、拟收储、已收储、已供应、临时用地、管护情况、债券发行情况、储备机构资金收支情况、储备计划等固定统计报表,还提供统一的报表定制和管理功能,用户通过这些功能按照自身工作和管理的需求定制各种统计报表,自定义报表的统计条件以及统计结果进行统计输出,还提供图文一体化横向、纵向分析的直观二、三维动态分析图表,所有的报表及分析图表支持在线打印,并导出成excel或pdf格式文件;

专题分析,用于对土地储备计划情况、收储管理、核心指标内容结合地图、文字、统计图表方式进行专题应用,地图、统计图表联动生成。

驾驶舱,用于结合土地储备项目综合展示、决策、监管,策划大屏展示专题,设计重点决策及监管维度,设计展示内容和效果,实现大屏展示,用于辅助重点业务、特色业务监督、监管和决策支持。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土地储备监测监管方法在步骤S1-S4中还需进行:构建由策略、保护、检测、响应、恢复和改善组成的完整安全体系,护信息不受威胁的侵犯,正确处理数据的涉密性、数据的连续性、数据的完整性。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土地储备监测监管系统,实施所述土地储备监测监管方法,该系统采用多层体系架构,包括:

硬件基础设施层,基于云基础设施环境,采用云计算架构和虚拟化技术建立平台运行环境,形成可按需动态扩展的高性能计算环境、大容量存储环境,满足海量空间基础数据存储、高并发用户业务应用、信息共享、信息查询以及第三方数据及应用服务接入的需要;

运行环境层,对空间大数据平台、数据库存储、资源管理等进行具体技术选型,搭建基础技术框架,实现平台框架、数据存储、资源管理等,支撑顶层服务开发和具体业务应用;数据库存储采用混合数据库框架,支持传统数据库MySQL和HBase分布式海量数据存储;

数据资源层,实现数据资源的统一组织、统一管理和统一服务;支撑数据采用本地建库+第三方服务集成的组合模式,基于统一数据模型和统一资源目录对上层应用提供支持,数据资源分为在库储备土地数据库、一张图数据库、不动产数据库和其他数据库;建立通用空间数据管理系统和规划数据更新系统,实现本地建库部分成果的管理维护;

平台层,为具体业务应用开发提供基础平台支撑,通过云电子政务平台实现谋划项目生成具体业务流程及表单设计与实现,实现总体用户、组织机构、流程、权限及安全等统筹管理;通过云GIS平台实现Web地图服务管理和开发。通过云部署平台实现云环境下应用服务快速发布和版本管理;

应用层,用于实施业务管理系统、资金管理、综合监管、土地储备一张图、移动端系统、数据共享以及互联网+应用功能,实现土地储备从计划、征购、前期开发、管护、供应的全生命周期控,同时为土地储备及资金监管提供综合展示和辅助分析工具,利用用户角色和权限限定数据和应用的访问权限;

用户层,根据应用对象及部门分析,面向省级部门用户、市级部门用户、县级部门用户和移动用户;采用账号登陆模式,利用角色和权限限定数据和应用的访问权限;用户采用机构及用户账号创建和维护的模式进行管理。

结合上述的所有技术方案,本发明所具备的优点及积极效果为:

本发明按照对土地储备管理的要求,在自然资源部的土地储备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总体要求下,结合实际,以自然资源三维立体时空地图为底板,充分利用土地空间规划及三调数据,整合目前已有的各类土地、规划、地质、矿产、多源遥感及基础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叠加土地储备项目数据,包括三年滚动计划、年度储备计划、已供、未供、存量等储备关键数据,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的信息化手段,进行统计、分析和预测,不断加强对储备土地的计划、前期开发、土地储备机构名录、资金及专债管理,建成包含一个平台五个系统的土地储备信息化监测监管平台,实现对土地储备工作动态、全生命周期的监测监管的同时,不断提升储备工作服务自然资源管理水平,促进土地市场繁荣,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有利于盘活存量、闲置土地,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提升储备工作辅助决策及公共服务的能力。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土地储备监测监管方法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标准换转换过程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入库工作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土地储备监测监管方法包括:

S1,利用土地储备数据和各系统平台及调查成果,建设在库储备土地数据库;

S2,基于Rest的面向服务架构模式构建基础框架平台;

S3,构建土地储备多维度数据分析模型,分析土地储备项目相关数据信息,所述相关数据信息包括实施性,关联性以及统计报告;

S4,基于构建的土地储备多维度数据分析模型与不同级别土地储备监管系统对接,并进行运维与实施,所述不同级别包括部级、省级。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步骤S1中,通过建立在库储备土地数据库标准,结合本地的实际需求,对导入的数据进行标准化迁移;利用相关软件对数据进行逻辑关系检查、质量检查、整合、关联后进行数据入库操作;按照统一的数据标准规范,通过对存量土地储备数据进行梳理,实现在库储备土地数据建库。

在步骤S1中,在库储备土地数据库建库采用从部相关系统中将相应数据抽回,以及针对土地储备数据,通过对省级各类平台的土地储备电子矢量数据的收集、整理,进行入库。

在步骤S1中,在库储备土地数据库建库包括: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检查、数据入库、电子档案挂接、服务发布。

在步骤S1中,在库储备土地数据库进一步包括:

标准规范建设;

数据标准化转换;

部数据迁移,通过对部土地储备监测监管系统抽取回来的土地储备数据进行梳理,分析各类数据间的层次、类别和关系,对数据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制定统一的数据资源编码与分类体系,结合某省的实际需求,建立某省土地储备监测监管数据目录,形成覆盖全省、标准统一的核心数据库。

以部里抽回的土地储备数据作为前提,对储备机构、储备计划、拟收储地块、已入库、已出库、债券、发生成本等数据进行标准化迁移,并按照某省厅的数据库结构标准对部分关键字段进行补录,形成省厅在库储备土地数据库。

在步骤S2中,基础框架平台集成业务平台管理、工作流管理、角色权限管理、菜单设置、日志查看、变量管量功能,前端应用开发直接调用服务层Rest服务或使用运维平台封装好的基础服务;基于Rest的面向服务架构模式用于应用系统二次开发;

基础框架平台还用于支持基于单点登录技术构建,实现多业务系统的无缝集成及动态扩展,框架提供统一的用户认证、变量参数、日志管理服务,同时在个人定制管理、系统定制管理、框架定制管理三类用户层面提供不同的定制管理功能;给出每一个业务系统提供独立的业务平台管理、工作流管理、角色权限管理、菜单设置、日志查看、变量管量等功能的管理空间。

在步骤S3中,决策分析包括:统计分析、专题分析和驾驶舱。

统计分析,提供统计分析功能,以及提供储备机构、储备地块、拟收储、已收储、已供应、临时用地、管护情况、债券发行情况、储备机构资金收支情况、储备计划等固定统计报表,还提供统一的报表定制和管理功能,用户通过这些功能按照自身工作和管理的需求定制各种统计报表,自定义报表的统计条件以及统计结果进行统计输出,还提供图文一体化横向、纵向分析的直观二、三维动态分析图表,所有的报表及分析图表支持在线打印,并导出成excel或pdf格式文件;

专题分析,用于对土地储备计划情况、收储管理、核心指标内容结合地图、文字、统计图表方式进行专题应用,地图、统计图表联动生成。

驾驶舱,用于结合土地储备项目综合展示、决策、监管,策划大屏展示专题,设计重点决策及监管维度,设计展示内容和效果,实现大屏展示,用于辅助重点业务、特色业务监督、监管和决策支持。

所述土地储备监测监管方法在步骤S1-S4中还需进行:构建由策略、保护、检测、响应、恢复和改善组成的完整安全体系,护信息不受威胁的侵犯,正确处理数据的涉密性、数据的连续性、数据的完整性。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土地储备监测监管系统,实施所述土地储备监测监管方法,该系统采用多层体系架构,包括:

硬件基础设施层,基于云基础设施环境,采用云计算架构和虚拟化技术建立平台运行环境,形成可按需动态扩展的高性能计算环境、大容量存储环境,满足海量空间基础数据存储、高并发用户业务应用、信息共享、信息查询以及第三方数据及应用服务接入的需要;

运行环境层,对空间大数据平台、数据库存储、资源管理等进行具体技术选型,搭建基础技术框架,实现平台框架、数据存储、资源管理等,支撑顶层服务开发和具体业务应用;数据库存储采用混合数据库框架,支持传统数据库MySQL和HBase分布式海量数据存储;

数据资源层,实现数据资源的统一组织、统一管理和统一服务;支撑数据采用本地建库+第三方服务集成的组合模式,基于统一数据模型和统一资源目录对上层应用提供支持,数据资源分为在库储备土地数据库、一张图数据库、不动产数据库和其他数据库;建立通用空间数据管理系统和规划数据更新系统,实现本地建库部分成果的管理维护;

平台层,为具体业务应用开发提供基础平台支撑,通过云电子政务平台实现谋划项目生成具体业务流程及表单设计与实现,实现总体用户、组织机构、流程、权限及安全等统筹管理;通过云GIS平台实现Web地图服务管理和开发。通过云部署平台实现云环境下应用服务快速发布和版本管理;

应用层,用于实施业务管理系统、资金管理、综合监管、土地储备一张图、移动端系统、数据共享以及互联网+应用功能,实现土地储备从计划、征购、前期开发、管护、供应的全生命周期控,同时为土地储备及资金监管提供综合展示和辅助分析工具,利用用户角色和权限限定数据和应用的访问权限;

用户层,根据应用对象及部门分析,面向省级部门用户、市级部门用户、县级部门用户和移动用户;采用账号登陆模式,利用角色和权限限定数据和应用的访问权限;用户采用机构及用户账号创建和维护的模式进行管理。

实施例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土地储备监测监管系统遵循“先进成熟、稳定高效、安全可靠”的原则,基于微服务架构,采用分布式、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进行项目建设。平台开发遵从开放标准、采用B/S应用架构。

(一)平台采用多层体系架构,包括:

硬件基础设施层,基于云基础设施环境,采用云计算架构和虚拟化技术建立平台运行环境,形成可按需动态扩展的高性能计算环境、大容量存储环境,满足海量空间基础数据存储、高并发用户业务应用、信息共享、信息查询以及第三方数据及应用服务接入的需要。

运行环境层,对空间大数据平台、数据库存储、资源管理等进行具体技术选型,搭建基础技术框架,实现平台框架、数据存储、资源管理等,支撑顶层服务开发和具体业务应用。数据库存储采用混合数据库框架,支持传统数据库MySQL和HBase分布式海量数据存储。

数据资源层,实现数据资源的统一组织、统一管理和统一服务。本期项目支撑数据采用“本地建库+第三方服务集成”的组合模式,基于统一数据模型和统一资源目录对上层应用提供支持,数据资源分为在库储备土地数据库、“一张图”数据库、不动产数据库和其他数据库。建立通用空间数据管理系统和规划数据更新系统,实现本地建库部分成果的管理维护。本发明采用统一部署、统一建设的原则进行数据资源层的建设。

平台层,平台层为具体业务应用开发提供基础平台支撑。通过云电子政务平台实现谋划项目生成具体业务流程及表单设计与实现,实现总体用户、组织机构、流程、权限及安全等统筹管理。通过云GIS平台实现Web地图服务管理和开发。通过云部署平台实现云环境下应用服务快速发布和版本管理。

应用层,应用层为本次土地全生命周期管控平台具体的业务功能实现。平台包括业务管理系统、资金管理、综合监管、土地储备一张图、移动端系统、数据共享以及互联网+应用等功能,实现土地储备从计划、征购、前期开发、管护、供应的全生命周期控,同时为土地储备及资金监管提供综合展示和辅助分析工具。利用用户角色和权限限定数据和应用的访问权限。

用户层,根据应用对象及部门分析,平台面向省级部门用户、市级部门用户、县级部门用户和移动用户。系统采用账号登陆模式,利用角色和权限限定数据和应用的访问权限。用户采用机构及用户账号创建和维护的模式进行管理。

(二)本发明采用省市(地州)县三级应用的架构进行设计,由省自然资源厅统一建设,统一部署,各县市直接通过浏览器进行访问。结合省、市、县三级对土地储备的管理需求,提出总体建设思路,通过项目的管理、业务审查审核、土地储备一张图、综合监管等功能,实现各用户按照权限范围进行项目查询、统计、分析,并为领导决策提供数据辅助依据,确保土地储备市场的稳定,防范资金风险,

(三)业务流程:土地储备机构职能分析,土地储备,是指地方政府为调控土地市场、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依法取得土地,进行前期开发、储存以备供应土地的行为。土地储备由纳入自然资源部名录管理的土地储备机构负责实施。其中,前期开发涉及道路、供水、供电、供气、排水、通讯、照明、绿化、土地平整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按照有关规定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选择工程实施单位。

在储备环节,土地储备机构将收购集中起来的土地(生地或毛地)进行开发和再开发,通过拆迁、平整、归并整理和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形成可供出让和出租的“熟地”。土地储备机构将已完成开发的“熟地”进行储备,等待出让。在该过程中,由土地储备机构为实施主体,通过授权委托或公开招标的方式选定实施企业。

按照上述分析,土地储备机构职能包括土地储备计划编制、征收征购5种类型的土地、前期开发、管护和临时应用,最后对其进行供地。

土地储备业务流程,土地储备坚持规模适度、规范有序的原则,推进建立“统一规划、统一收储、统一开发、统一供应、统一管理”的土地开发利用体系,实现土地有序供应、优化配置。在业务流程设置上,遵从储备土地业务生命周期,从编制计划开始到依法取得土地,从已入库地块进行前期开发以及管护和临时利用,到最后的土地供应,整个过程按照拟收储地块-已入库地块-已供应地块,实现储备土地全生命周期管控。

土地储备发债流程,为更好实施建设用地“增存挂钩”机制,加快批而未供土地处置,严禁新增以储备土地抵押融资行为,加快存量抵押储备土地依法解押并形成合理有效供地,对土地储备发债流程进行设计。

由市县申报土地储备项目融资需求,经省厅审核通过后,逐级上报省财政厅、财政部。经审核通过后,由省财政厅将本地区年度土地储备专项债券额度分配方案,报省后进行分配到各市县。各市县根据分配结果进行地块关联,同时按照债券发放方式、规模、债券时间、利息等内容进行还款。

(四)关键技术:虚拟化技术,虚拟化技术是实现云架构平台的关键技术之一。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可以将物理资源等底层架构进行抽象,使得设备的差异和兼容性对上层应用透明,从而允许云对底层千差万别的资源进行统一管理。通过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粒度的划分和封装,并根据用户的需求变化动态进行资源的分配和调整,从而提升资源的利用率。此外,服务器虚拟化简化了应用编写的工作,开发人员可以仅关注于业务逻辑,而不需要考虑底层资源的供给和调度。

基于微服务架构设计,微服务(Microservice)架构模式是将整个Web应用组织为一系列小的Web服务。这些Web服务可以独立地编译及部署,并通过各自暴露的API接口相互通讯,具有易理解、易部署、易维护的特点,从而降低系统的复杂度和耦合度。服务间又彼此相互协作,作为一个整体为用户提供功能,保障系统的高度稳定性、实用性和扩展性,提高大规模用户的并发响应能力。

平台总体采用微服务架构设计,系统中的各个微服务仅关注于完成一件任务并可被独立分布式部署,最终实现分布式的应用部署。采用微服务架构具有以下优势:

每个服务都比较简单,只关注于一个业务功能。

微服务架构方式是松耦合的,可以提供更高的灵活性。

微服务可通过最佳及最合适的不同的编程语言与工具进行开发,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地解决针对性问题。

每个微服务可由不同团队独立开发,互不影响,加快推出速度。

微服务架构允许在频繁发布不同服务的同时保持系统其他部分的可用性和稳定性。

基于Docker技术,建立云环境下快速发布与版本基线管理功能,Docker的目标是实现轻量级的操作系统虚拟化解决方案。Docker在LXC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封装,让用户不需要去关心容器的管理,使得操作更为简便。用户操作Docker的容器就像操作一个快速轻量级的虚拟机一样简单。Docker具有如下优点:更快速的交付和部署。对开发和运维(devop)人员来说,最希望的就是一次创建或配置,可以在任意地方正常运行。更高效的虚拟化。Docker容器的运行不需要额外的hypervisor支持,它是内核级的虚拟化,因此可以实现更高的性能和效率。更轻松的迁移和扩展。Docker容器几乎可以在任意的平台上运行,包括物理机、虚拟机、公有云、私有云、个人电脑、服务器等。这种兼容性可以让用户把一个应用程序从一个平台直接迁移到另外一个。更简单的管理。使用Docker,只需要小小的修改,就可以替代以往大量的更新工作。所有的修改都以增量的方式被分发和更新,从而实现自动化并且高效的管理。

本发明将基于云计算环境和Docker技术,通过部署云交付平台实现系统的快速发布与版本基线管理。

基于Spark/Hadoop的空间大数据存储和计算技术,土地储备监测监管平台包括土地储备相关业务数据,以及调用土地空间平台、利用系统中的现状数据、规划数据、建设用地报数据、建设用地供地数据,数据种类多、数量大,针对各节点用户对平台数据应用的需求,需要空间大数据处理技术进行空间数据的处理。平台基于Spark/Hadoop的空间大数据处理技术实现对空间大数据的有效管理。通过扩展Spark的RDD(分布式弹性数据集)或Hadoop的MapReduce,实现大规模空间数据的空间查询、临近分析、插值分析、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等传统空间分析,支持聚合分析、密度分析、热点分析、地图匹配等高级空间数据处理和分析。

基于SHINEGIS Earth for Web的三维应用,SHINEGIS Earth for Web是一款面向浏览器之上进行二三维自然资源空间地理信息成果展示的轻量化系统平台。该系统基于WebGL无插件的技术,构建了全终端、全浏览器的轻量化浏览平台。通过对各类空间数据资源进行多重优化和处理,目前可以支持全球高程、影像数据、超高精城市实景真三维数据、城市基础地理框架数据等二三维空间数据流畅运行,并陆续提供一系列的地图工具来辅助各类应用的开展。

基于规则引擎的业务规则检查服务,针对业务数据检查的多样性和易变性,采用规则引擎技术,将业务逻辑层中逻辑规则检查功能独立出来,发布成逻辑规则检查服务,具体业务检查时只需要根据当前业务需求选择其中一项或多项检查服务进行组合,即可实时实现对业务数据的检查。该过程不涉及代码的修改,也不会影响到现有系统的任何运行,实现即插即用式的数据检查服务。

检查服务实现逻辑规则配置和动态检查功能,逻辑规则按数据逻辑规则、政策逻辑规则两类管理和配置,开发可视化逻辑规则检查定义器,配置规则名称、检查事项、检查动作、规则说明等逻辑规则要素,实现在线定义、修改、发布业务逻辑规则。

(五)安全设计,目标是建设一个由策略、保护、检测、响应、恢复和改善组成的完整安全体系,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信息不受诸多威胁的侵犯,正确处理好数据的涉密性、数据的连续性、数据的完整性等问题,将损失和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

1、安全保障体系,在安全策略的基础之上划分了管理、应用、数据、系统、网络和物理等几个方面对信息进行保护、检测、响应、恢复和改善。

整体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过程包括安全设计、安全实施、安全测评和安全改进。

2、安全职责界定,云服务提供商和业务单位各自做好自身安全保障工作,并加强配合协作,共同推进应用安全。各方安全职责规划如下:

2.1、系统开发单位,负责应用系统的软件平台层、应用软件层和系统数据安全,以及对这些资源的操作、更新、配置的安全和可靠性管理。

2.2、私有云提供商,负责硬件层、资源抽象层、虚拟化技术资源层以及网络资源层的安全。

2.3、业主单位,负责总体安全的管理和监督,会同信息安全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开展安全监督检查。

3、系统安全策略,应用层及数据资源层相关安全策略初步规划如下:

3.1、采用HTTPS安全通讯协议,Portal平台是强制使用HTTPS安全通讯协议的,其他组件中的GISServer、DataStore、大数据服务器也都支持HTTPS协议,通过SSL加密协议增强平台整体安全能力。

3.2代理服务器机制,为保障信息安全,平台数据推送和共享采用代理服务器,即客户机在发送请求时,不会直接发送给目标主机,而是先发送给代理服务器,由代理服务器向主机发出对应请求,并接收目标主机返回的数据,存放在代理服务器的硬盘中,再发送给客户机,给网络安全建立“第一层屏障”。

3.3、用户身份鉴别,用户身份鉴别是安全管理的基础。用户身份鉴别要解决的问题是正确分辨出用户的身份,防止假冒。系统权限、应用权限、管理权限的实施都必须先有身份鉴别。用户身份鉴别可以通过入网访问控制、网络的权限控制、目录级安全控制、属性安全控制、网络服务器安全控制、网络监测和锁定控制、网络端口和节点的安全控制等方式保证系统的安全,用户身份鉴别是系统的第一道安全屏障,也是实施访问控制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4、用户权限,按照应用需求,设计不同的用户访问权限。包括应用系统管理用户,普通用户等,按照业务需求建立不同的应用角色。用户帐号密码不能与数据库相同,防止用户直接操作数据库。用户只能用帐号登陆到应用软件,通过应用软件访问数据库,而没有其它途径操作数据库。

3.5角色与权限,确定每个角色对数据库表的操作权限,如创建、检索、更新、删除等。每个角色拥有刚好能够完成任务的权限,不多也不少。在应用时再为用户分配角色,则每个用户的权限等于他所兼角色的权限之和。

3.6、用户密码管理,用户帐号的密码必须进行加密处理,确保在任何地方的查询都不会出现密码的明文。

3.7、授权机制:3.7.1、统一管理、分级授权,在统一用户管理和统一资源目录管理的基础上,实现了统一管理、分级授权:

基于统一资源目录:对不同的资源进行授权,而通过统一资源目录映射到各应用系统的功能模块或子系统中,而不用关心该应用在什么位置,具体有什么内容和作用。

不同操作授权管理:针对信息栏目下的不同条目或应用下的不同操作进行授权。

统一权限验证:用户登录后,在允许访问资源内可以任意切换,而权限验证是统一验证的,而不是在各应用中分别验证。

分级授权:实现用户帐号、用户属性、资源目录的分级管理,并通过上级系统管理员对下级系统管理员的授权,实现与组织结构相适应的分级授权。

3.7.2、基于业务属性的可定制的授权策略,提供基于多种业务属性组合条件下灵活的授权策略。当接收到授权请求时,根据授权的策略、访问者的安全属性以及当前条件进行决策,并将决策结果返回给应用。对于不同应用的支持是通过解析不同的定制策略来完成的。

3.7.3、管理权限分权机制,将系统和数据库管理权限分开,由不同的人管理。

3.8角色访问控制,为实施安全、有效的访问控制方式,平台将采用基于角色的方式控制。

对管理系统平台设置不同的权限,但这些权限不直接授予具体的用户。在用户集合与权限集合之间建立一个角色集合,使每一种角色对应一组相应的权限。在创建新用户的时候,系统都会自动给用户赋予适当的角色,而且该用户将拥有此角色的所有访问权限和操作权限。在需要变更用户的权限时,只需要变更角色的权限,就可以变更整个用户集合的权限。角色的权限变更比用户的权限变更要少得多,这样将简化用户的权限管理,减少系统的开销,且能有效防止非法用户访问系统资源和合法用户非法使用资源。

3.9、系统日志,基于日志管理的安全审核、统计分析。平台各应用系统进行统一的日志管理,可以详细记录系统运行的状态。记录用户登录、访问操作等信息。对每个用户的登录情况以及对系统数据库的所有重要操作,如数据的入库操作、数据的输出操作、数据的编辑处理等,均可以记录在日志中,具体功能包括日志的查询、归档、恢复归档文件等。

3.10、系统安全加固,安全加固就是消除信息系统上存在的已知漏洞,提升关键服务器、核心网络设备等重点保护对象的安全等级。安全加固主要是针对网络与应用系统的加固,是在信息系统的网络层、主机层和应用层等层次上建立符合安全需求的安全状态,包括:

系统安全评估:包括系统安全需求分析,系统安全状况评估。安全状况评估利用大量安全行业经验和漏洞扫描技术和工具,从内、外部对企业信息系统进行全面的评估,确认系统存在的安全隐患。本次项目将由第三方实施安全测评。

制订安全加固方案:根据前期的系统安全评估结果制订系统安全加固实施方案。

安全加固实施:根据制定的加固方案,对系统进行安全加固,并对加固后的系统进行全面的测试,确保加固对系统业务无影响,并达到了安全提升的目的。安全加固操作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比如正确的安装软硬件、安装最新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安全补丁、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安全配置、系统安全风险防范、系统安全风险测试、系统完整性备份、系统账户口令加固等等。

3.11、数据安全策略:3.11.1、保密管理,对于原始资料的管理,派专人接收和管理项目资料。第一时间对资料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包括数量、质量和类型等,按照资料类型进行合理的分类整理,做好详细登记和备案。

对保密资料不得损坏、遗失、转借第三者或挪作他用等,并制定奖罚措施杜绝上述事件的发生。定期或不定期的对数据进行备份。

3.11.2、设备安全:项目实施中电脑配置实行一机一人。各计算机用户应当专人、专管、专用,并统一安装防毒软件;数据存储和管理使用项目专用的硬盘、光盘或U盘等设备;禁止将项目信息存放在网络硬盘上;各计算机用户应确保各自计算机内的数据资料的安全。未经许可,任何人严禁擅自拷贝项目数据;严禁在计算机内安装与各自业务无关的软件,严禁安装运行各种游戏软件,严禁将计算机系统口令和个人密码告诉无关人员,未经许可严禁将计算机交由外部门人员操作。

3.11.3、病毒防范:在使用外来软盘、U盘、移动硬盘、光盘时,应首先检测其安全性;决不执行不知来源的程序;具备病毒防范意识,定期进行病毒检测,发现病毒立即处理并通知专职人员;及时更新防毒软件版本;一般操作人员不得在服务器上安装新软件,若确为需要安装,安装前应进行病毒例行检测。

3.11.3、版本管理:制订管理制度,要求所有变更通过版本管理工具进行,进行的修改及时签入、不允许随意删除文件、所有修改应有修改说明、定期将版本管理数据库和中间成果备份刻盘由专人管理等,并切实贯彻执行;执行严格控制版本管理服务器的访问权限,正确设置各个成员在版本管理工具中的操作权限;通过操作系统、数据库的安全性设置,防止没有权限的人员获取、导出、修改或删除数据处理结果;各类电子数据要定期进行备份;定期对数据资料进行检查、维护,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和备案,保证成果顺利使用;由专人保管原始数据光盘,在数据处理完成后删除原始数据的本地备份,并及时将原始数据光盘归还给用户等方式保证原始数据安全。

3.11.4、数字水印,用信号处理的方法在数字化的多媒体数据中嵌入隐蔽的标记,这种标记通常不可见,需通过专用的检测器或阅读器才能提取,是信息隐藏技术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嵌入数字作品中的信息具有隐蔽性、密钥的唯一性、检测的可靠性等。

3.11.5、数字认证和电子签章,电子签章主要解决电子文件的签字盖章问题,用于辨识电子文件签署者的身份,保证文件的完整性,确保文件的真实性、可靠性和不可抵赖性。利用电子签章,收件人能够通过网络传输文件并可以轻松验证发件人的身份和签章,它还能验证出文件的原文在传输过程中有无变动。电子签章系统通过一套标准化、规范化的软硬结合的系统,使用户可以在电子文件上完成签字盖章。

电子签章系统中使用的安全技术主要是数字签名技术。通过数字签名技术,可以为原始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提供有力的证明,可以解决否认、伪造、篡改及身份冒充等问题,即能够达到以下要求:

信息发送者即签名者事后不能否认所发送的信息的签名;

接收者能够验证发送者所发送的信息的签名的真实性;

由于非对称密码体制的安全性,只要保证签名方私钥信息的秘密性,即能够保证任何其他人都无法对签名进行伪造;

任何人都不能对发送者的原始信息进行任何篡改,因为任何篡改都可以导致签名的无效。

3.11.6、作业过程管理:作业过程中,要考虑安全管理措施。数据的作业过程分为原始数据、处理数据、质检数据、入库数据等。数据在采集过程中要进行统一的管理与分发;每一份采集数据都要有备份:一般情况下,作业员一份,数据管理员一份;为了防止数据泄密,数据都通过网络传输,一般作业员的机器不带光驱或软驱;输出数据时,通过数据管理员。数据管理员对接收和分发的数据要进行登记;原始数据、中间数据、成果数据等,应按规定作业流程办理;数据处理员要严格按照建库要求作业;对于涉及成果入库的部分,系统入库员、系统管理员、网络管理员要保证入库、出库数据质量和数据安全保密;机密数据处理作业结束时,应及时清除电脑、存储器及其它介质上有关作业的程序和数据。

3.11.7、外部文件传递:根据数据的保密规定和用途,确定使用人员的存取权限、存取方式和审批手续;由于工作需要,必须将数据携带外出、复印、打印或者经由电子邮件、传真发送,必须由其主管项目经理批准,并登记备案;对于需要发出的数据,项目经理在签字前,应检查该数据是否为需要的数据,有无多余数据,是否遗漏数据,即检查数据的正确性;对外拷贝软盘、U盘、移动硬盘、光盘需经相关部门领导批准方可执行;外来以软盘、光盘为载体的文件进入计算机系统前,需进行病毒扫描后方可进入。

3.12、数据库安全策略:3.12.1、用户标识与鉴别,用户标识与鉴别是系统提供的最外层安全保护措施,基本方法包括:系统提供一定的方式让用户标识自己的名字或身份;系统内部记录着所有合法用户的标识;每次用户要求进入系统时,有系统核对用户提供的身份标识;通过鉴定后才提供机器使用权。

3.12.1、存取控制,存取控制确保只授权给有资格的用户访问数据库的权限,同时令所有未被授权的人员无法接近数据。存取控制机制的组成包括:

定义存取权限,在数据库系统中,为了保证用户只能访问他有权存取的数据,必须预先对每个用户定义存取权限。

检查存取权限,对于通过鉴定获得上机权的用户(即合法用户),系统根据该用户的存取权限定义对其各种操作请求进行控制,确保他只执行合法操作。

用户权限定义和合法权检查机制一起组成了DBMS的安全子系统,常用的存取控制方法包括:自主存取控制(DiscretionaryAccessControl,简称DAC)和强制存取控制(MandatoryAccessControl,简称MAC)。

3.12.2、视图机制,进行存取权限控制时可以为不同的用户定义不同的视图,把数据对象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就是说,通过视图机制把要保密的数据对无权存取的用户隐藏起来,从而自动地对数据提供一定程度的安全保护。视图机制间接地实现了支持存取谓词的用户权限定义。

3.12.3、审计(Audit),“审计”功能是DBMS达到C2以上安全级别必不可少的一项指标。

审计功能把用户对数据库的所有操作自动记录下来放入审计日志(AuditLog)中。DBA可以利用审计跟踪的信息,重现导致数据库现有状况的一系列事件,找出非法存取数据的人、时间和内容等。

审计通常是很费时间和空间的,所以DBMS往往都将其作为可选特征,允许DDA根据应用对安全性的要求,灵活地打开或关闭审计功能。审计功能一般主要用于安全性要求较高的部门。

3.12.3、数据加密,对高度敏感的数据采用密钥技术,对数据进行加密,从而对数据进行有效监管。数据加密是防止数据库中数据在存储和传输中失密的有效手段。在常规密码中,收信方和发信方使用相同的密钥,即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是相同或等价的。网络数据加密可通过通信的三个层次来实现:链路加密、节点加密和端到端加密。

数据加密方法包括:

替换:将明文中的每一个字符转换为密文中的一个字符;

置换:将明文的字符按不同的顺序重新排列;

混合:可以提供相当高的安全度。

3.12.4、日志管理:系统采取全面的日志管理机制。数据的创建、修改、删除和访问都将由系统自动建立完整的日志。对数据的每次操作,都将详细记录时间、访问者、数据对象ID以及所进行的操作等信息。操作及其对象将被记录为SQL语句。日志记录可以全部或按条件部分进行显示与浏览。以方便对数据变更情况的准确掌握和分析。日志记录可以正文方式被导出。由操作及其对象构成的SQL语句集合可以作为数据反演恢复的依据和方法。对数据备份也将建立相应的备份日志记录,以方便在数据恢复时准确掌握备份数据情况。

3.12.5、备份和恢复,备份包括私有云主机备份和业务系统备份。其中业务系统备份分为应用层数据备份及数据库备份。

3.12.6、私有云备份,由私有云平台提供系统云虚拟主机备份服务,一天一备,保留3个月的备份副本,容量需求:10T。确保逻辑错误场景时,可通过备份数据恢复虚拟机。

3.12.7、应用层数据备份,定期备份系统中的项目附件资料和最新版的应用程序包。项目附件资料专门保存在文件管理系统里面,由文件管理系统负责项目附件资料的每日增量备份,容量需求:15T。应用程序包根据实际系统的更新频率进行手工备份即可。

3.12.8、数据库备份,通过备份软件,按照设定的备份策略(备份时间、全量备份或增量备份,以及备份数据保留时间)开展数据库备份。对系统数据的备份采用增量备份的策略,定期进行全量备份。建议数据库备份方案采用周日全备,周一至周六增备,保留6个月的数据库备份文件。容量需求:2T。

实施例2,(一)建立在库储备土地数据库,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部土地储备数据和某省级各系统平台及三调成果,建设全省在库储备土地数据库。通过建立在库储备土地数据库标准,结合本地的实际需求,对部里导入的数据进行标准化迁移。利用相关软件对数据进行严格的逻辑关系检查、质量检查、整合、关联后进行数据入库操作。按照统一的数据标准规范,通过对存量土地储备数据进行梳理,实现在库储备土地数据建库。

1、数据建库策略,数据建库采用两种方式:一是从部相关系统中将相应数据抽回;二是针对土地储备数据,通过对省级各类平台的土地储备电子矢量数据的收集、整理,进行入库。

2、建库技术路线,按照数据建库内容分为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检查、数据入库、电子档案挂接、服务发布等工作。

3、数据建库思路,土地储备数据建库思路包括:3.1、标准规范建设,数据标准是信息化建设实施的重要基础,有利于开展数据资源整合,避免重复建设,为最大限度地实现各业务系统互联互通和建立顺畅的信息渠道提供技术依据和指导。本项目涉及的业务国家尚未制定统一标准,根据某省土地储备监测监管项目的实际需求,结合自然资源管理工作实际,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以满足数据的生产、入库、应用、更新及共享服务的要求。数据标准包括关键业务数据指标项、空间数据格式及地理坐标系以及数据质量检查规范等方面内容。

3.1.1、业务数据指标项,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原则上充分考虑部土地储备监测监管系统的数据指标项,便于与部土地储备监测监管系统的数据交换,避免数据重复录入。在部土地储备监测监管系统数据指标项的基础上,结合某省土地储备管理工作实际进行扩充完善。需建立的数据指标项包括机构、地块、项目和债券等关键业务。

3.1.2、地理空间坐标系,以大地坐标系为基准,数据间不需要坐标转换

3.1.3、数据质量检查规范,数据质量检查规范包括文件格式是否正确,属性字段是否完备,数据逻辑关系、图形拓扑关系是否正确等内容。

3.2、数据标准化转换:3.2.1、转换目标,数据标准化转换与迁移入库是指将现有的部土地储备监测监管系统中的土地储备数据按照某省土地储备监测监管平台的数据库结构要求进行映射转换并入库的过程。其目的在于通过标准化转换消除各类数据标准不统一、格式不统一、精度不统一的问题,形成标准结构中间库以支持系统应用的需求。

数据标准化转换期间不会对数据项做任何补录、修正、数据整合,只要求字段映射关系准确、已有字段的数据结构满足系统数据库结构要求即可。

3.2.2、转换原则:数据完整性,数据转换过程遵守数据库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确保规定的改选项和条件必选项内容完整,符合日常的管理要求。

数据一致性,在数据规范化转换的过程中不能对原始数据进行修改,确保前后数据的一致性。

数据规范性,依据数据库标准、规范和规程,同时按照部、省以及业主方对土地储备工作要求,对部里导出的业务数据进行梳理并规范化。

3.2.3、工作路线,数据标准化,即按照现行的数据标准和数据规范进行梳理,形成符合相关技术标准的数据集,数据标准换转换过程流程如图2所示.

数据标准化转换旨在按照目标数据库结构完成数据的无损转换和迁移,转换前后数据总量一致性、数据关联关系完整性、数据对应关系的准确性以及目标库结构的符合性是数据转换结果需要重点验证的内容。

3.2.4、业务数据转换:

数据转换方式:直接转换,即原始表字段和目标表字段,字段名称、字段类型一致,直接将原表内容对应到新表中。

代码对照,即原始表字段和目标表字段使用不同系列的枚举值,但具有对应关系,通过建立代码对照表,并依据该代码对照表实现对照转换。

类型转换,即相同字段内容,在原始数据库和目标数据库中字段类型或表达方式不一致,需要进行转换。常见如长整型、整型等。

常量转换,即对目标字段为新增字段或者内容为空时,按照预定规则,填入缺省值。

不转换,对于目标库未做要求的字段不作转换处理。

标准化处理:业务数据标准化处理主要解决以下两方面问题:解决同名异质和同质异名的问题,实现全部土地储备业务数据不存在语义不一致的描述。解决数据类型、小数点位数和数量单位不统一的问题,实现在同一行政区域范围内,同一类土地储备业务的数据类型完全一致。

转换执行和检查:根据数据映射规则,开发数据转换工具,对土地储备及土地供应数据成果进行转换,并对转换结果进行验证和检查。

3.2.5、图形数据转换,图形数据转换针对部里抽取回来的图形数据进行转换,将现状图形数据格式转换为符合目标库要求的数据格式。按照业务系统图形数据存储方式,非系统管理的图形数据可能还包括TXT,XML等文件格式。

3.2.6、转换结果验证,按照规范性、完整性、一致性原则,一般通过脚本验证、系统验证及抽查等方法确认转换结果,转换结果检查指标如下表1:

表1转换结果检查指标项

3.2.7、数据迁移入库,数据迁移过程是将转换好的满足目标系统数据库结构要求的数据转入目标系统数据库的过程。数据迁移过程即为数据入库过程。为保证入库工作不影响系统运行,同时保证数据入库过程的准确性和内容的完整性,将数据入库工作分为两个环节:一是数据模拟入库;二是数据正式入库。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开展、入库数据的准确性等,需要对入库工作进行严密的安排。数据入库工作的流程如图3所示:

3.3部数据迁移,通过对部土地储备监测监管系统抽取回来的土地储备数据进行梳理,分析各类数据间的层次、类别和关系,对数据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制定统一的数据资源编码与分类体系,结合某省的实际需求,建立某省土地储备监测监管数据目录,形成覆盖全省、标准统一的核心数据库。

本发明以部里抽回的土地储备数据作为前提,对储备机构、储备计划、拟收储地块、已入库、已出库、债券、发生成本等数据进行标准化迁移,并按照某省厅的数据库结构标准对部分关键字段进行补录,形成省厅在库储备土地数据库。

(二)基础框架平台:平台整体基于Rest的面向服务架构模式,具有松耦合性、可重用性的特点,为系统功能扩展提供了极大便利。

1.基础框架设计,平台基于Rest的面向服务的技术架构为应用层系统开发提供所需的基础服务,包括业务平台管理、工作流管理、角色权限管理、菜单设置、日志查看、变量管量等功能,前端应用开发可以直接调用服务层Rest服务也可以使用运维平台封装好的基础服务。基于Rest的面向服务架构模式,具有松耦合性、可重用性的特点,满足应用系统二次开发的需求。

平台支持基于单点登录技术构建,能够实现多业务系统的无缝集成及动态扩展,框架提供统一的用户认证、变量参数、日志管理服务,同时在个人定制管理、系统定制管理、框架定制管理三类用户层面提供不同的定制管理功能;框架也能给每一个业务系统提供独立的业务平台管理、工作流管理、角色权限管理、菜单设置、日志查看、变量管量等功能的管理空间;能有效解决综合性项目在可集成性、可操作性、安全性等方面的要求。

平台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基于服务架构的设计思想(微服务);

支持工作流引擎、服务框架、运维平台、前端框架独立部署(不同服务器、linuxwindows);

支持分布式集群部署(redis session share);

工作流、框架库、日志库分离,有效降低数据库压力;

支持tomcat、weblogic应用服务器的部署。

2.平台功能概览,见表2.

表2电子政务平台功能概览

3.监管应用系统,开展监管应用系统建设,实现对储备机构以及土地储备工作从规划、计划、收储、入库、在库到出库的各个环节进行流程化、信息化管理。包括机构名录管理、储备计划管理、项目管理、储备地块管理、资金管理。4.储备机构名录管理,对土地储备机构实施名录制管理。每个县级(含)以上法定行政区原则上只设置一个土地储备机构,市、县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将符合规定的机构信息逐级上报至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经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自然资源部,列入全国土地储备机构名录,并定期更新。

系统按照市、县级录入,省级审核、省级报部的业务流转方式提供名录信息的录入、修改、提交、审核等功能。市、县级用户根据省厅分配的账号登录系统,录入本辖区内合法土地储备机构信息,包括名录代码、单位名称、批准单位、批准文号、行政隶属等内容。市、县级用户核对完信息无误后,进行业务提交。省级用户可以在储备机构名录管理中查看,对提交的信息进行审核,审核无误通过后纳入到已审核模块,信息有误直接退回原提交部门,直至修改正确。省级主管部门对审核通过的储备机构名录信息利用与部土地储备监测监管系统的交互渠道进行报备。

5.储备计划管理,县级(含)以上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于每年第三季度组织编制完成下一年度土地储备计划,由省辖市、省直辖县(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汇总各县(市)下一年度土地储备计划,提交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备案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6.年度计划管理,统可根据上级要求,提醒相关机构尽快组织编制并填报下一年度的土地储备年度计划,并可在后期根据调整内容进行相应的更新。土地储备年度计划填报内容主要包括:计划年度内拟实施的项目数、计划年度内拟实施的项目面积、项目编号、本年度计划入库面积、本年度计划供应面积、资金需求测算、计划资金来源以及计划批准单位和批准文号等。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储备地块管理,储备地块管理通过对储备地块拟收储、入库、出库的全过程管理,实现拟收储、日常入库、地块状态变更、地块出库等全生命周期管理。

入库管理:

入库地块信息录入,依据年度土地储备计划、项目实施方案对拟收储地块启动征收、收回、收购等工作,并取得完整产权后移交土地储备机构管理,对拟收储地块进行入库操作。入库地块需要填写补充入库信息,包括入库地块编号、面积等基本情况、储备情况、资产情况等内容。用户可从拟收储地块列表中选择、关联相应地块进行录入相关内容、导入空间坐标及附件材料。录入完成后提交到待入库阶段。

入库地块信息交换,统支持在线信息的推送、离线包导出两种方式进行信息的交互,获取到登记结果信息(不动产产权证)后方能进行地块的入库操作。

储备地块入库上报,县、市级国土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在获取不动产登记信息、核对产权情况后,可对待入库地块进行入库操作。三个月内即可完成土地供应的可直接在待入库模块中进行入库上报操作。

按照自然资源部要求,土地储备地块需统一接受部集中监管,获取“电子监管号”。通过与部土地储备监测监管系统的对接,实现入库地块信息(基本信息、坐标点信息等)的上报,上报成果后获取部统一“电子监管号”。

在库管理,已收储地块管理主要是对储备地块的管护与供应管理。包括地块的出租、借用、管护和出库(供应)等内容。

临时用地管理,系统提供临时用地新增、编辑、注销等功能,新增临时用地记录时需关联需要的储备地块,具体记录委托管护单位、临时用地使用人、使用期限、使用费金额、备注信息、是否已收地等,建立临时用地图层,用于记录地块信息。如果储备土地在临时用地状态,储备项目出库是需提醒预警。当储备地块部分收回后,临时用地面积和金额会发生变化,提供变更功能记录每一次变更情况。基于图形分析实现临时用地地块的图形落位,临时用地范围可根据权限进行编辑调整。

储备地块管护管理,土地储备管理方式包括自行管护、委托管护、临时利用等,对入库储备的土地需设置“政府储备土地”标识牌、围墙、栅栏等。储备地块管护采用日常巡查模式,对侵害储备土地权利的行为及时发现、制止和处理。

系统支持各级土地储备机构建立巡查片区、巡查人员、巡查任务,通过片区关联巡查人员,将任务下达到巡查人员进行日常巡查。巡查信息采集可在移动端系统中进行操作,移动端下载巡查任务,在外业执行时可查看地块的具体位置、面积、用途等信息,同时采集实地照片、视频等多媒体信息,采集后通过在线和离线等多种方式进行上报。

出库管理,系统支持通过选择储备地块,手工录入本次出库信息,完成储备土地前期开发并纳入土地供应计划的地块在进行土地供应时,需要进行出库操作。

系统可通过数据交换接口推送储备地块的基本信息、坐标信息、权证信息等内容,不动产登记中心获取相关信息后进行注销登记办理,并将办理结果传回。获取注销登记结果信息后,执行地块的出库操作,录入项目出库的基本情况,包括已出库面积、合同编号、供应方式、供地用途、金额等信息,并上传相关证明材料。

资金管理,土地储备专项债券资金由列入名录的土地储备机构使用,通过对债券、还款进度、历史融资项目以及资金收入收出的管理,实现专款专户专用,以防止土地储备资金被挪用滥用,有效防范专项债务风险。

债券管理,土地储备专项债券收入、支出、还本、付息、发行费用等资金由财政部门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并由纳入自然资源部名录管理的土地储备机构专项用于土地储备,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不得用于经常性支出,也就是土地储备专项债券必须是专款专用。通过建立专项债券与项目资产、收益对应的制度,提供债券管理录入界面,实现对债券的规范管理,做到有效防范专项债务风险。

发债计划管理,计划发行债券即报财政部门之前,由储备机构填报,市、县局审核以后,形成正式材料。根据土地储备融资需求、土地出让收入状况等因素,由财政部对省年度土地储备专项债券额度的安排进行管理,对于不足或者不需要使用的部分,由省厅会同省财政于每年8月底前向财政部申请,并在专项债务限额内统筹调剂额度。通过对年度土地储备专项债券额度的初始录入、新增、调剂功能,实现发债计划管理。系统支持土地储备专项债券发行计划录入,录入事项主要包括项目债券电子配号、计划出让时间、本期计划发债金额、本期计划发债期限、本期计划发债利率、项目成本测算、资金来源、融资还本付息计划等内容。

实际发债管理,根据市县近三年土地出让收入情况、市县申报的土地储备项目融资需求、专项债务风险、项目期限、项目收益和融资平衡情况等因素,提出本地区年度土地储备专项债券额度分配方案,报省政府批准后进行分配。

省厅根据省财政部门的债券分配方式及债券额度,对本地区年度土地储备专项债券额度进行分发,债券发行完毕后,填报相关信息。系统支持由省级录入发行土地储备专项债券结果,并分发给所辖市县。市县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根据省厅债券分发额度,结合本级部门具体项目安排,由市县录入专项债券挂接地块的相关信息,系统支持省级对录入信息进行审核。

土地储备专项债券实际发行情况的填报信息主要包括项目债券电子配号、计划出让时间、本期实际发债金额、本期实际发债期限、本期实际发债利率、对应债券名称、发行时间、到期时间、发行结果公告文件、项目成本测算、资金来源、融资还本付息计划等内容。

债券偿还管理,通过对土地储备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偿还的管理,加强土地储备项目的管理,保障储备土地按期上市供应,确保项目收益和融资平衡。

系统展示发行额度、期限、发行对象、项目管理、收益回报等信息,并支持根据各个项目分阶段录入还款进度,加强资金管理,防范潜在债务风险。

系统支持填报债券偿还情况,土地储备专项债券偿还情况的填报信息主要包括项目基本信息、项目债券电子配号、计划出让时间、实际出让时间、偿清时间、偿还类型、偿还本金合计、偿还利息合计等内容。

储备融资历史信息管理:资金收入支出管理,土地储备资金是指纳入自然资源部名录管理的土地储备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征收、收购、优先购买、收回土地以及对其进行前期开发等所需的资金。储备机构实时记录每一笔土地储备的资金收入与支出情况,实现对资金收入支出管理。

资金收入管理,资金收入管理,包括储备机构、来源类型、收入编号、到账金额、到帐时间,实时记录每一笔收入情况。资金收入来源类型包括财政拨款(出让收入)、财政拨款(国有土地收益基金)、地方政府债券筹集、土地储备的其他资金、利息收入。系统支持新增、查询、导出、模板编辑及应用等功能,如果填写错误,在上报之前可进行撤销。

资金支出管理,资金支出管理,包括储备机构、支出类型、支出编号、支出时间、资金来源是否来自债券(如类型为土地储备专用债,与债券记录进行关联),以及储备项目支出情况、拟收储地块支出情况、已入库地块支出情况。资金支出类型包括征收、拆迁、补偿、安置费用,土地收购或有偿收回费用,土地储备管理费用,土地前期开发费用,偿还融资(含利息)、其他费用。系统支持新增、查询、导出、模板编辑及应用等功能,如果填写错误,在上报之前可进行撤销。

同时,资金支出管理模块实现和储备项目、拟收储地块、已入库地块进行关联。

(三)决策分析:通过分析系统建设,初步构建土地储备多维度数据分析模型,全面分析土地储备项目实施性、关联性,统计报告等内容。具体包括:统计分析、专题分析和驾驶舱。

统计分析,系统提供强大的统计分析功能,提供储备机构、储备地块、拟收储、已收储、已供应、临时用地、管护情况、债券发行情况、储备机构资金收支情况、储备计划等固定统计报表。系统提供统一的报表定制和管理功能,用户可以通过这个功能按照自身工作和管理的需求定制各种统计报表,自定义报表的统计条件以及统计结果进行统计输出。提供图文一体化横向、纵向分析的直观二、三维动态分析图表,所有的报表及分析图表支持在线打印,并可方便导出成excel或pdf格式文件。报表统计是对平台核心数据库成果根据数据的类型、业务、需求、时间段、空间范围等条件进行分类,提供定量与定性的成果内容。报表统计功能设计遵循专业化、可定制、多维度、多粒度的原则,从技术实现上着重把握效率速度。

报表统计可以分为四种模式:标准统计报表、数据统计汇总向导、自定义统计以及多维统计。每种统计结果都可以保存,用图表展示和输出。

专题分析,对土地储备计划情况、收储管理、核心指标等重点内容可结合地图、文字、统计图表等方式进行专题应用,地图、统计图表联动生成。比如可构建年度计划专题、拟收储专题、土地储备已入库专题、土地储备已出库专题、资金预警专题等。

年度计划专题,年度土地储备计划专题是以年为时间节点,展现全省、全市、全县土地储备计划整体情况。专题包括专题地图、年度计划总体情况、计划结构详情三部分内容。

专题地图以行政区划为底图,宏观上表达了全省年度土地储备计划的总量、分布和结构。通过热力图、柱状图、饼图等方式呈现不同地区的计划编制情况,直观反映各地区的对比以及同区域内不同计划类型的占比情况。宏观数据是通过微观信息进行汇总、聚集,通过省、市、县逐级缩放,可以精确查看到具体计划储备地块情况,包括年度计划新增的土地储备地块(包括拟收储和入库地块)、年度储备前期开发计划地块、年度储备土地供应计划地块、年度储备土地临时管护计划地块等信息,不同计划地块分层、分颜色进行渲染表达。同时还支持对具体地块的详细情况进行查看,包括地块的名称、地块编号等信息。

年度计划总体情况是对当前行政辖区内本年度土地储备计划的整体概括,包括储备总量、新增数、前期开发数、土地供应数等,同比增长数,已完成计划量、计划的执行率等内容。

计划结构详情是对计划内容进行细化,以统计图表的方式进行表达,比如上年度末储备土地结转情况,以柱状图的方式按区域进行汇总统计,包括上年度拟收储土地及入库储备土地的总量,同时每个区域的柱状图上又可以进一步细化到具体的地块清单,地块清单可以定位到空间专题地图上,柱状图上统计的指标项可以在空间地图上以热力图、统计图的方式进行同步表达。专题地图和计划结构详情联动管理,计划总体情况和计划结构详情会根据专题地图行政区范围进行自动匹配,即当前是全省范围,年度计划总体情况和计划结构详情表达的是全省的情况,当前行政范围是某个地市时,年度计划总体情况和计划结构详情表达的是该市的具体情况。

拟收储专题,拟收储土地包括上年末的拟收储土地及当年新增拟收储土地两部分的土地规模。拟收储专题以专题地图、结构专题及整体概括三部分组成,三部分内容联动表达,实时匹配。

专题地图是以行政区划、遥感影像为底图展现各区域拟收储土地的情况,以统计图、颜色渲染图展现不同区域拟收储土地量的对比、结余和新增的占比。同时可通过地图的缩放详细到某个县、市区内拟收储地块清单并在地图上真实展现,可以查看拟收储地块的基本信息。

整体概括是对当前行政范围内拟收储土地的总体描述,包括拟收储土地总量、上年结余与今年新增的占比,与去年的同比等情况。起到总结性阐述作用,方便用户快速获取宏观信息。

结构专题是对上年度结转情况、年度新增情况的详细表达。比如对全省各行政区划进行结转情况的统计,并进行排名分析;拟收储地块来源分析呈现,按照收回、收购、征收等类型进行分析占比,体现全省来源占比,各直辖市、县的来源占比等;按收储工作阶段进行汇总展示,启动阶段、征地阶段、安置阶段等各阶段的执行情况、完成率、各地排行等。

已入库专题,已入库地块包括上年度末入库储备土地及当年新增入库储备土地规模。已入库专题是通过专题地图、文字总结和图表统计等方式对入库地块的分布、总量、结构等内容的直观展现。

专题地图是对已入库地块的空间可视化表达,利用数据分析、挖掘、加工技术,采用区域热力图、统计图等方式进行量化表达。通过与年度计划进行分析,表达每个区域本年度新增已入库储备地块的完成率,每个区域按照计划执行率进行排比。同时专题地图还可以将已入库储备地块微观呈现,可以定位到具体某个项目地块,呈现地块的面积、形状、位置等空间地理信息,从宏观到微观逐步细化。

整体概括是对当前行政范围内拟收储土地的总体描述,包括拟收储土地总量、上年结余与今年新增的占比,与去年的同比等情况。起到总结性阐述作用,方便用户快速获取宏观信息。

结构专题是对已入库储备地块的细化表达。如按照区域统计各地区已入库储备数,以直方图的方式进行展现。本年新增储备已出库完成的执行情况,各地排名等。

资金预警专题,资金预警包括对资金的收入、支出的平衡预警,按照资金来源类型、收入金额,资金使用对象、使用金额进行分析汇总,计算本年度内土地储备资金的收、支两条线上的实际情况。资金预警专题以图、文、表并茂的方式直观呈现全省土地储备资金管理情况。

专题地图是以行政区划为底图,对全省各级自然资源部门土地储备资金收入、支出两条线上的金额汇总及收支平衡预警。统计分析结果以热力图、色阶图等形式用聚合密度大小、颜色深浅表达各地的收入、支出金额,赤字情况。专题地图还可以进一步切换专题,专题以收入、支出两条监管线。在收入专题里,按照收入来源:财政拨款(出让收入)、财政拨款(国有土地收益基金)、土地储备的其他资金、土地政府债券筹集四类来源的金额总数、金额占比进行量化表达;支出专题里,按照支出类型:土地前期开发费用,征收、拆迁、补偿、安置费用,偿还融资(含利息),土地收购或有偿使用费用,其他费用等各类支出金额、支出占收入的占比等。专题表达以各类统计图表加颜色渲染图进行直观呈现。

整体概括是对地图窗口视图内的行政区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资金管理的整体描述,包括年度总收入金额、总资产金额,各类收入额、占收入额比例,各类支出额,占支出额比例,收入与支出对比,赤字情况等。

结构专题是对资金管理预警的进一步细化,可以按照区域、时间进行分类汇总分析,对资金收入、支出各地进行排名,赤字机构排名等。同时通过支出类型、支出金额等信息进行预警,收入远大于支出、收入将近支出、收入小于支出三类用不同的颜色进行标识,同时关于支出专题还可以进一步精细化到具体的储备地块,例如针对前期开发支出可以关联到具体的实施地块,查看地块的分布、数量及空间定位,实现图、属一体化管理。

驾驶舱,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可视化需求越来越高,硬件技术也越来越成熟,大屏技术达到普及。结合土地储备项目综合展示、决策、监管的需要,策划大屏展示专题,设计重点决策及监管维度,设计展示内容和效果,实现大屏展示,辅助重点业务、特色业务监督、监管和决策支持。

项目综合展示,根据用户需求,系统支持对各类项目的统计,提供直观的分析总量、结构和空间布局数据的同比,环比和占比变化情况,分析结果通过直方图、折线图等图表展示,并展示在大屏上,使数据变得更直观、更便捷。

项目预警监控,采用图表和地图结合的方式展现,分别按照各市县管辖范围,对全省储备项目的管护情况、临时用地、评估成本、计划合理性、计划执行、土地规模、资金等预警情况进行监控。

业务热点,统计和展示宏观指标,包括土地储备规模、建设用地分类、土地储备资金情况等。

图形平台,以国土空间基础地理信息为底图,充分利用国土空间规划及三调数据,整合目前已有的各类土地、规划、地质、矿产、多源遥感及基础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叠加土地储备项目数据,构建土地储备“一张图”,实现以图管地,图、属互查,通过生成各类专题图进行比对分析,并通过大屏进行展示,实时了解区域范围内土地储备情况及利用情况,加强土地资源需求调控和管理。包括图形查询浏览、图形叠加展示、图属一体化展示、地块定位查询、地块属性查询、图形分析和专题应用等功能。

图形查询浏览,利用空间地理信息技术实现拟收储地块、已入库储备地块、已供应处储备地块、土地储备专用券项目等数据的地图展示。用户可以快速定位到具体的地块,查看储备地块的真实地理位置、形状及面积等空间形态,同时还可在权限范围内查看辖区内所有土地储备地块的分布、数量等宏观信息。

图形叠加展示,按照土地储备阶段实现拟收储地块、已入库储备地块、已供应储备地块、土地储备专用券项目、临时使用地块等多个图层的叠加展示。同时,还可通过与省国土空间信息管理平台对接,以地图服务的方式调取平台中的现状、规划、管理等数据作为底图,在土地储备一张图中进行多业务信息展示。

图属一体化展示,将储备地块的空间信息、属性信息以及档案、多媒体等信息通过内部唯一标识进行关联,在储备一张图上可以进行全方位展现。比如查看某一储备地块,可以通过地块编号、名称查询地块的详细信息,也可以定位到地块的空间位置,此外还可以通过与档案系统关联,查看地块收储、开发、管护等阶段形成的电子化档案,并且按照省暂行办法要求储备地块需要设置围墙、栅栏、标志牌等信息,在储备一张图中还可以将实地标志牌、栅栏、围墙等照片信息在空间位置上进行呈现。不需要来回切换系统,在一个界面上实现图属档一体化展现。

地块定位查询,通过地块编码、地块名称等信息对收储地块、出库地块、临时利用地块等进行查询,在地图上可实现快速定位,并从查询结果中可以直接查看所有相关属性信息及档案信息。

地块属性查询,通过调用图形平台中叠加的图形数据,可以直接从图形上查看该地块的所有相关属性信息(收储、出租、借用等)及相关扫描材料。

地块导入导出,系统支持外部数据的导入并在储备一张图上进行展示,同时也支持已有数据的输出,导入导出格式支持常见的SHP、TXT、CAD等。

(四)平台对接:

与部土地储备监管系统对接:

数据下载,与部土地储备监测监管系统对接,获取土地储备的全省历史数据,满足系统数据建库和数据更新的需求。

集成填报(模式1),将部土地储备监测监管系统填报界面嵌入集成在省土地储备信息化监测监管平台,实现市县区工作人员的一次填报。

数据上报(模式2),按照部土地储备监测监管系统的数据导入要求,开发省土地储备平台的导出功能,实现县市区对土地储备数据无缝衔接导入上报至部土地储备监测监管系统。

与国土空间信息管理平台对接,充分利用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中的数据与服务,在更好的服务于土地储备监测监管的同时,也更大的发挥省国土空间信息基础平台的价值。

系统直接调用某省国土空间信息平台、利用系统的相关数据资源服务,包括基础地理、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用地报批等数据,为土地储备的监测监管提供支持。同时,本系统产生的土地储备相关业务数据可通过接口沉淀到国土空间信息管理平台中,持续完善自然资源数据资源体系,实现数据共享,确保数据库的不断更新准确性,进而有效提升业务管理和决策支持能力。

与省级开发利用管理系统对接,与省级开发利用管理系统对接,获取土地出让计划和交易合同,实现土地收、储、供、登的一体化业务协同,提升营商环境,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与省级不动产登记系统对接,与省不动产登记系统对接,实现在土地储备入库时,根据不动产登记编号,从汇交库获取土地储备地块产权信息和图形红线位置信息,避免数据的二次录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五)运维与实施:省级系统运维过程中要保持与自然资源部土地储备监测监管系统的无缝对接,当部储备监测监管系统进行调整更新时,系统开发商能够按照部储备要求,第一时间对省储备监测监管系统进行同步更新,保障部、省的一体化协同。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或记载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上述装置/单元之间的信息交互、执行过程等内容,由于与本发明方法实施例基于同一构思,其具体功能及带来的技术效果,具体可参见方法实施例部分,此处不再赘述。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了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单元、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单元、模块完成,即将所述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单元或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模块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另外,各功能单元、模块的具体名称也只是为了便于相互区分,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上述系统中单元、模块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

基于上述本发明实施例记载的技术方案,进一步的可提出以下应用例。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该计算机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存储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可在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任意各个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可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信息数据处理终端,所述信息数据处理终端用于实现于电子装置上执行时,提供用户输入接口以实施如上述各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所述信息数据处理终端不限于手机、电脑、交换机。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服务器,所述服务器用于实现于电子装置上执行时,提供用户输入接口以实施如上述各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计算机程序产品在电子设备上运行时,使得电子设备执行时可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被处理器执行时,可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的步骤。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可以为源代码形式、对象代码形式、可执行文件或某些中间形式等。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至少可以包括:能够将计算机程序代码携带到拍照装置/终端设备的任何实体或装置、记录介质、计算机存储器、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Memory,RAM)、电载波信号、电信信号以及软件分发介质。例如U盘、移动硬盘、磁碟或者光盘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优的具体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分类

06120116524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