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灯体涂胶加工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2:11:54


灯体涂胶加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灯体涂胶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灯体涂胶加工装置。

背景技术

导热硅脂又称散热膏,用于功率放大器、晶体管、电子管、CPU、LED灯等电子原器件的导热及散热,从而保证电子仪器、仪表等的电气性能的稳定。将导热硅胶涂覆在灯体表面的过程属于一种灯体加工过程。

现有技术中的灯体涂胶加工作业主要通过人工完成,发明人发现,人工实现这一过程的工作效率较低,而且容易因为灯体放置位置不准、喷涂器未对准灯体等原因导致灯体涂胶加工后产品质量降低,不适用于现在的作业模式。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灯体涂胶加工装置,旨在解决手动喷涂导热硅脂这一过程效率低下,并且加工后产品质量低下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一种灯体涂胶加工装置,包括:

底座;

转盘,转动设置在所述底座上,连接有第一驱动构件;所述转盘上设有沿所述转盘的周向间隔分布的多个通孔,所述通孔内设有用于嵌装灯体的限位套;

旋转驱动机构,固定设置在所述转盘外侧,适于与其中任一个所述限位套相接;

导热硅脂喷涂机构,固定设置在所述转盘外侧,用于容纳导热硅脂,还用于朝向与所述旋转驱动机构相接的所述限位套内的灯体喷出导热硅脂;以及

其中,所述转盘转动以使其中任一个所述限位套与所述旋转驱动机构相接;在所述旋转驱动机构和所述限位套相接时,所述导热硅脂喷涂机构朝向灯体喷出导热硅脂,并且所述旋转驱动机构带动所述限位套于所述通孔内转动,以使导热硅脂均匀喷涂在灯体的外周面。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旋转驱动机构包括:

第一传动带,沿所述转盘的切向设置在所述转盘的边沿上方,连接有用于驱动其沿所述转盘的切向移动的切向驱动构件;

所述第一传动带的外周壁用于与其中任一个所述限位套的外周壁抵接,以驱动所述限位套沿自身周向转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切向驱动构件包括:

第一支撑架,设置在所述转盘的外侧;

第一转动电机,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架上,动力输出轴向与所述限位套的轴向平行;以及

固定杆,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架上,轴向与所述第一转动电机的轴向平行;

其中,所述第一传动带包绕于所述第一转动电机和所述固定杆的外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架上固定设置有第一直线电机,所述第一直线电机的动力输出轴向沿上下方向设置;

所述第一直线电机的动力输出端连接有按压板,所述按压板用于自上至下插入所述限位套并与所述限位套内的灯体顶部抵接,以限制所述灯体向上移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导热硅脂喷涂机构包括:

第二支撑架;

升降件,沿上下方向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架上;所述升降件连接有用于带动其升降的第二驱动构件;

转动板,转动设置在所述升降件上,转动轴向与上下方向垂直;所述转动板连接有用于带动自身转动的第三驱动构件;以及

点胶阀,滑动设置在所述转动板上,用于喷出导热硅脂;所述点胶阀和所述转动板之间具有用于带动所述点胶阀靠近/远离所述转动板的第四驱动构件;所述点胶阀连接有供料构件,所述供料机构用于容纳导热硅脂,以及输出导热硅脂至所述点胶阀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供料构件包括:

门型架,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架一侧;

容纳件,固定设置在所述门型架上,用于容纳导热硅脂;所述容纳件上连接有调压阀;以及

输胶管,一端与所述容纳件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点胶阀连通。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灯体涂胶加工装置还包括:

多节折弯结构,转动设置在所述转盘上方,转动轴向沿上下方向设置;以及

夹持构件,固定设置在所述多节折弯结构的底部,用于夹持灯体;

其中,所述多节折弯结构连接有用于带动自身转动的第五驱动构件;所述夹持构件连接有用于带动自身沿上下方向升降的第六驱动构件,以及用于带动自身沿周向转动的第七驱动构件。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五驱动构件包括:

第三支撑架,固定设置在所述转盘的外侧;以及

第三转动电机,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三支撑架的顶端,动力输出轴向沿上下方向设置,动力输出端与所述多节折弯结构相连。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夹持构件包括:

支撑杆,轴向沿上下方向设置;所述支撑杆贯穿所述多节折弯结构设置,适于与所述第六驱动构件相连,还适于与所述第七驱动构件相连;

固定板,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撑杆的底端,沿水平方向延伸设置;以及

夹持电机,固定设置在所述固定板的下表面,夹持端朝下设置,用于夹持灯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夹持电机设有两个,两个所述夹持电机并列设置在所述固定板的下表面,并且两个所述夹持电机的夹持端以所述支撑杆的中心轴线为轴对称设置。

本申请实施例中,将灯体插入通孔并使灯体嵌入限位套内,之后通过第一驱动构件带动转盘转动,以使其中任一个限位套与旋转驱动机构相接;之后导热硅脂喷涂机构朝向灯体喷出导热硅脂,同时旋转驱动机构带动限位套转动,以使灯体转动,从而令导热硅脂均匀喷涂在灯体外周面。

本发明提供的灯体涂胶加工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实现导热硅脂的均匀涂抹,免除人工喷涂造成的不确定性,保证喷涂效率和产品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灯体涂胶加工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采用的夹持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采用的夹持构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上圆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所采用的旋转驱动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上圆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为图6的侧视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所采用的限位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所采用的导热硅脂喷涂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采用的导热硅脂喷涂机构的后视图(为了便于显示,隐藏了其中的供料构件);

附图标记说明:

1、底座;2、转盘;21、第一驱动构件;211、第一斜齿轮;212、转动杆; 213、第二斜齿轮;214、转动气缸;215、第二传动带;22、通孔;23、限位套;231、环形槽;3、切向驱动构件;31、第一支撑架;311、第一直线电机;312、按压板;32、第一转动电机;33、固定杆;34、第一传动带;4、导热硅脂喷涂机构;41、第二支撑架;42、升降件;43、转动板;44、点胶阀;45、供料构件;451、门型架;452、容纳件;4521、调压阀;453、输胶管;51、第三支撑架;52、多节折弯结构;521、第一摆动臂;522、第二摆动臂;5221、滑孔; 53、支撑杆;531、固定板;532、卡接槽;54、夹持电机;6、第六驱动构件; 61、第四转动电机;62、传动盘;621、卡接部;71、第二直线电机;72、第二转动电机;73、第三直线电机;74、第三转动电机;75、第五转动电机;76、第三传动带;77、第六转动电机;100、灯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11,现对本发明提供的灯体涂胶加工装置进行说明。所述灯体涂胶加工装置,包括底座1、转盘2、旋转驱动机构和导热硅脂喷涂机构4。

底座1采用板状结构,对转盘2起到稳定的支撑作用。

转盘2转动设置在底座1上,连接有第一驱动构件21;通过第一驱动构件 21能够带动转盘2绕自身周向转动。转盘2上设有沿转盘2的周向间隔分布的多个通孔22,通孔22内设有用于嵌装灯体100的限位套23。

旋转驱动机构固定设置在转盘2外侧,适于与其中任一个限位套23相接。具体地:转盘2转动使得多个限位套23依次与该旋转驱动机构相接,与该旋转驱动机构相接的限位套23能够在旋转驱动机构的带动下发生沿自身周向的转动,从而使灯体100绕自身周向转动。

导热硅脂喷涂机构4固定设置在转盘2外侧,用于容纳导热硅脂,还用于朝向与旋转驱动机构相接的限位套23内的灯体100喷出导热硅脂。也就是说,导热硅脂喷涂机构4具有储存部位和喷涂部位,在此不再赘述,在本实施例中会于下文进行详述。

转盘2转动可使其中任一个限位套23与旋转驱动机构相接。

在旋转驱动机构和限位套23相接时,导热硅脂喷涂机构4朝向灯体100 喷出导热硅脂,并且旋转驱动机构带动限位套23于通孔22内转动,以使导热硅脂均匀喷涂在灯体100的外周面。

本申请实施例中,将灯体100插入通孔22并使灯体100嵌入限位套23内,之后通过第一驱动构件21带动转盘2转动,以使其中任一个限位套23与旋转驱动机构相接;之后导热硅脂喷涂机构4朝向灯体100喷出导热硅脂,同时旋转驱动机构带动限位套23转动,以使灯体100转动,从而令导热硅脂均匀喷涂在灯体100外周面。

本发明提供的灯体涂胶加工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实现灯体100的移动、导热硅脂的均匀涂抹,免除人工喷涂造成的不确定性,保证喷涂效率和产品质量。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如图9所示,限位套23采用筒状结构,底部设有多个沿限位套23周向分布的滑块,每个滑块均沿限位套23的径向和限位套23的底面滑动连接;并且,多个滑块的外周套设有弹性环,该弹性环带动多个滑块朝向限位套23的中心处移动,从而夹紧灯体100,以限制灯体100沿上下方向的移动。

如图1和图8所示,第一驱动构件21包括第一斜齿轮211、转动杆212、第二斜齿轮213、转动气缸214和第二传动带215。

其中,第一斜齿轮211固定套设在转盘2的外周;转动杆212转动设置在底座1上,轴向与第一斜齿轮211的轴向垂直;第二斜齿轮213固定套设在转动杆212的外周,与第一斜齿轮211啮合;转动气缸214固定设置在底座1上,动力输出轴向与转动杆212的轴向平行;第二传动带215套设在转动气缸214 的动力输出轴和转动杆212的外周。

启动转动气缸214,通过第二传动带215的传动效果,转动杆212得到驱动而发生转动,之后通过第二斜齿轮213和第一斜齿轮211的传动效果,使得转盘2沿自身周向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特征旋转驱动机构可以采用如图6和图8所示的结构。参见图6和图8,旋转驱动机构包括第一传动带34。

第一传动带34沿转盘2的切向设置在转盘2的边沿上方,连接有用于驱动其沿转盘2的切向移动的切向驱动构件3。

第一传动带34的外周壁用于与其中任一个限位套23的外周壁抵接,以驱动限位套23沿自身周向转动。具体地,随着转盘2的转动,多个限位套23依次与此第一传动带34相接,在本实施例中,定义与第一传动带34相接的灯体 100为待喷涂的灯体10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传动带34和限位套23之间的摩擦实现限位套23的驱动,提高了本装置在实际使用时的效率。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如图9所示,限位套23的外周壁上设有环形槽231。

该环形槽231适于供第一传动带34嵌入,以使第一传动带34的外周壁与环形槽231的槽底相接,并限制第一传动带34相对于限位套23沿上下方向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特征切向驱动构件3可以采用如图6和图8所示的结构。参见图6和图8,切向驱动构件3包括第一支撑架31、第一转动电机32 和固定杆33。

第一支撑架31设置在转盘2的外侧,用于对其他构件起到支撑作用,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第一支撑架31采用门字型结构,其中一个脚部与底座 1相接,另一个脚部适于与其他支撑面相接,并随着该支撑面和底座1上表面的竖直高度差来调整该脚部的长度,以起到稳定的支撑效果(这样设置能够避免底座1表面振动导致第一支撑架31上的构件发生共振)。

第一转动电机32固定设置在第一支撑架31上,动力输出轴向与限位套23 的轴向平行。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第一转动电机32的机座处于第一支撑架31横板部分的上表面,动力输出轴贯穿第一支撑架31并向下延伸至第一支撑架31横板部分的下方。

固定杆33固定设置在第一支撑架31上,轴向与第一转动电机32的轴向平行;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杆33设置在第一支撑架31横板部分的下表面。

其中,第一传动带34包绕于第一转动电机32和固定杆33的外周。

在本实施例中,随着转盘2的转动,第一传动带34的外周壁依次与多个限位套23的外周壁抵接。启动第一转动电机32,第一传动带34能够带动与其相接的限位套23转动,从而使灯体100开始转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现了对于第一传动带34的驱动,同时避免该驱动构件与限位套23随同转盘2的移动发生干预,避免限位套23与旋转驱动机构相接时转盘2无法移动的技术问题,提高了本装置在实际使用时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特征第一支撑架31可以采用如图6和图7所示结构。参见图6和图7,第一支撑架31上固定设置有第一直线电机311,第一直线电机311的动力输出轴向沿上下方向设置。

第一直线电机311的动力输出端连接有按压板312,按压板312用于自上至下插入限位套23并与限位套23内的灯体100顶部抵接,以限制灯体100向上移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启动第一直线电机311,使第一直线电机311的动力输出端朝下移动至按压板312插入限位套23并与灯体100抵接,从而限制灯体100向上移动,避免灯体100向上移动至与限位套23分离,提高了本装置在实际使用时的结构稳定性。

需要解释说明的是,第一直线电机311和按压板312的组合结构对灯体100 的限位功能与前述限位套23对灯体100的限位功能相比,具有以下不同:

接触位置不同:按压板312与灯体100的顶部接触,限位套23与灯体100 的外周接触;

按压板312通过自身与灯体100上表面直接接触来限制灯体100向上移动,限位套23通过自身内周壁与灯体100外周壁之间沿上下方向的摩擦力限制灯体 100沿上下方向移动。

也就是说,第一直线电机311和按压板312的组合结构相较于限位套23,限位套23所能起到的限位方向更多;而为避免限位套23对灯体100造成损坏,限位套23向灯体100提供的夹紧力有限,因此相较于第一直线电机311和按压板312的组合结构,限位套23对灯体100的限位效果较差。

反映到实际使用时,限位套23的限位效果主要应用在灯体100装入限位套 23过程中的限位,而第一直线电机311和按压板312的组合结构主要应用在胶体喷涂过程中的限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特征导热硅脂喷涂机构4可以采用如图10和图11 所示结构。参见图10和图11,导热硅脂喷涂机构4包括第二支撑架41、升降件42、转动板43和点胶阀44。

第二支撑架41用于支撑在地面或者其他支撑面上。

升降件42沿上下方向滑动设置在第二支撑架41上,并且该升降件42连接有用于带动其升降的第二驱动构件。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第二驱动构件为第二直线电机71,该第二直线电机71的机身处于升降件42下方,且动力输出轴向沿上下方向设置,动力输出端与升降件42的底面相接。

转动板43转动设置在升降件42上,转动轴向与上下方向垂直;转动板43 连接有用于带动自身转动的第三驱动构件。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第三驱动构件为第二转动电机72,该第二转动电机72的机身固定设置在升降件42上,动力输出轴向与上下方向垂直,动力输出端和转动板43相连。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第二转动电机72和转动板43分处于升降件42的两个相对侧面,第二转动电机72的动力输出轴贯穿升降件42并与转动板43相连。

点胶阀44滑动设置在转动板43上,用于喷出导热硅脂。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前述点胶阀44属于现有技术,并且,点胶阀44有气动和电动两种:

气动点胶阀44由气缸、阀体和料缸三部分上下连接而成,具有以下特点:

气缸和阀体用先进密封材料隔开,避免胶水侵入气缸;料缸和气缸连接在点胶阀44阀主体上,与气缸保证同心度;用电磁阀气动气缸运动,从而驱动中心杆上下运动,利用中心杆的上下运动达到对胶水的开启和关断作用。

并且,气动点胶阀44根据开启和关断的方式不同,还能够分为柱塞式点胶阀44、顶针式点胶阀44、提升式点胶阀44、喷雾点胶阀44、喷射点胶阀44;根据开关方式不同,适用的流体也就不同,回吸式点胶阀44采用向上运动关胶结构,使停胶同时瞬间回吸断胶,减少余留针头上的残胶,使点胶不产生漏滴、拉丝等现象。

电动点胶阀44包括泵体和驱动部分,具有以下特点:

采用定转子结构设计,密封性能好;转子和定子副形成自密封结构,易于替换;通过转子在定子腔的定向旋转作用,实现介质输送功能;输送过程不对介质性能产生任何的影响;可通过电机反转,轻松实现介质回吸功能,确保介质和材料的清洁,无滴漏污染。

在实际使用时,可通过上述特点进行适应性选用。

点胶阀44和转动板43之间具有用于带动点胶阀44靠近/远离转动板43 的第四驱动构件。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第四驱动构件为第三直线电机73,该第三直线电机73的机身固定设置在转动板43上,动力输出轴向与转动板43的转动轴向垂直,动力输出端与点胶阀44相连。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直线电机73的动力输出轴向可以沿上下方向设置,这样可以在第二支撑架41无法移动至灯体100下方时,通过将点胶阀44设置在灯体100下方并通过第三直线电机73带动点胶阀44向上移动,以使点胶阀44 移动至灯体100下方。

点胶阀44连接有供料构件45,供料机构用于容纳导热硅脂,以及输出导热硅脂至点胶阀44内。

通过供料构件45向点胶阀44内加入导热硅脂,而后通过第二直线电机71 带动升降件42移动至相应高度、通过第二转动电机72带动转动板43转动至相应角度、通过第三直线电机73带动点胶阀44伸出至相应长度,以使点胶阀44 对准灯体100的喷涂位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免除手动调整点胶阀44的位置,避免发生导热硅脂喷涂位置出现偏差,保证加工后的灯体100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特征供料构件45可以采用如图10所示结构。参见图10,供料构件45包括门型架451、容纳件452和输胶管453。

门型架451设置在第二支撑架41的一侧。

容纳件452固定设置在门型架451上,用于容纳导热硅脂。

容纳件452上连接有调压阀4521,调压阀4521的运行原理与现有技术相同;具体地,调压阀4521通过接收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信号来驱动自身阀门改变阀芯和阀座之间的截面积大小控制管道内流体的流量,实现自动化调节功能。

输胶管453一端与容纳件452连通,另一端与点胶阀44连通。

使用时,通过调整调压阀4521来控制容纳件452内压力,以使容纳件452 内的导热硅脂被挤出至输胶管453,并且最终进入点胶阀44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调压阀4521控制容纳件452输出导热硅脂的量,通过输胶管453将输出的导热硅脂输入点胶阀44中,提高了本装置在实际使用时的稳定性。并且,门型架451将容纳件452支撑至高处,保证导热硅脂在输出后存在一个向下流出的轨迹,避免容纳件452内发生输胶管453的堵塞,提高了本装置在实际使用时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特征定位运送机构可以采用如图1至图4所示结构。参见图1至图4,灯体涂胶加工装置还包括多节折弯结构52和夹持构件。

多节折弯结构52转动设置在转盘2上方,转动轴向沿上下方向设置;多节折弯结构52的一端绕此转动轴向转动,使得另一端于灯体100储备部位上方和灯体100涂胶部位上方往复移动。

夹持构件固定设置在多节折弯结构52的底部,用于夹持灯体100。

其中,多节折弯结构52连接有用于带动自身转动的第五驱动构件;夹持构件连接有用于带动自身沿上下方向升降的第六驱动构件6,以及用于带动自身沿周向转动的第七驱动构件。

使用时,启动第五驱动构件,使得多节折弯结构52转动至夹持构件处于灯体100储存部位上方,并且通过第六驱动构件6带动夹持构件沿上下方向移动,同时通过夹持构件和灯体100连接;之后,再次启动第五驱动构件,使得多节折弯结构52转动至夹持构件处于转盘2上方,并且再次通过第六驱动构件6 带动夹持构件沿上下方向移动,使得灯体100靠近转盘2;与此同时,可通过第七驱动构件带动夹持构件转动,使得灯体100移动至通孔22上方,使得夹持构件在与灯体100分离后,灯体100便能够进入通孔22内并与限位套23相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节折弯结构52和夹持构件相配合,能够实现自灯体100的存储部位移动灯体至通孔22内的这一过程,免除人力参与,提高了本装置在实际使用时的效率及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特征定位运送机构可以采用如图1至图4所示结构。参见图1至图4,第五驱动构件包括第三支撑架51和第三转动电机74。

第三支撑架51固定设置在转盘2的外侧,用于支撑多节折弯结构52;第三支撑架51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架体结构,在本实施例中,第三支撑架51的横截面为矩形。

第三转动电机74固定设置在第三支撑架51的顶端,动力输出轴向沿上下方向设置,动力输出端与多节折弯结构52相连;也就是说,多节折弯结构52 通过第三转动电机74的机身和驱动轴的相互转动关系而与第三支撑架51转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五驱动构件能够实现多节折弯结构52的驱动,免除人工参与,提高了本装置在实际使用时的稳定性。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多节折弯结构52包括第一摆动臂521和第二摆动臂 522。

第一摆动臂521的其中一端转动设置在第三支撑架51上,转动轴向沿上下方向设置;该第一摆动臂521适于与前述第五驱动构件相连。

第二摆动臂522的其中一端转动设置在第一摆动臂521的另一端,转动轴向沿上下方向设置;第二摆动臂522的另一端设有沿上下方向贯穿、适于供支撑杆53穿过的滑孔5221。

其中,第一摆动臂521和第二摆动臂522之间具有用于带动第二摆动臂522 相对于第一摆动臂521摆动的第八驱动构件。

该第八驱动构件为固定设置在第一摆动臂521上的第六转动电机77,该第六转动电机77的动力输出轴向沿上下方向设置,并且动力输出端和第二摆动臂 522相连。

而第一摆动臂521和第二摆动臂522的配合仅是本发明公开的方案,在实际应用时,根据使用地点的特殊性,臂杆(第一摆动臂521和第二摆动臂 522均可以统称为臂杆)还可以设置为更多个,以适配于不同复杂程度的运送作业。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特征夹持构件可以采用如图1至图4所示结构。参见图1至图4,夹持构件包括支撑杆53、固定板531和夹持电机54。

支撑杆53轴向沿上下方向设置,该支撑杆53贯穿多节折弯结构52设置,能够相对于多节折弯结构52沿上下方向移动,还能够绕自身周向转动。

固定板531固定连接在支撑杆53的底端,沿水平方向延伸设置。

夹持电机54固定设置在固定板531的下表面,夹持端朝下设置,用于夹持灯体100。

其中,支撑杆53适于与第六驱动构件6和第七驱动构件相连。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杆53带动固定板531沿上下方向移动或者沿支撑杆53周向转动,使得夹持电机54能够与灯体100相接。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六驱动构件6包括第四转动电机61 和传动盘62。

第四转动电机61固定设置在多节折弯结构52上,动力输出轴向与支撑杆 53的轴向垂直。

传动盘62固定设置在第四转动电机61的动力输出端,中心轴线与第四转动电机61的动力输出轴线共线。

传动盘62的外周壁适于与支撑杆53的外周壁相接,用于带动支撑杆53 沿上下方向移动。

通过第四转动电机61和传动盘62的组合结构能够起到带动支撑杆53移动的作用,还能够起到限制支撑杆53沿上下方向移动的作用,避免手动控制支撑杆53沿上下方向移动,提高了本装置使用时的效率,以及自身的结构稳定性。

需要进一步补充说明的是,如图5所示,支撑杆53的外周壁上沿自身轴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环形的卡接槽532;传动盘62的外周壁上沿自身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适于嵌入卡接槽532内的卡接部621。

通过卡接槽532和卡接部621的组合结构,能够提高传动盘62带动支撑杆 53移动的稳定性,提高了本装置在实际使用时的可靠性。

而第七驱动构件包括固定设置在多节折弯结构52上的第五转动电机75,以及套设于第五转动电机75动力输出轴和支撑杆53外周的第三传动带76。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特征夹持电机54可以采用如图3所示结构。参见图 3,夹持电机54设有两个,两个夹持电机54并列设置在固定板531底面,并且两个夹持电机54的夹持端以支撑杆53的中心轴线为轴对称设置。

通过第六驱动构件6带动支撑杆53沿上下方向移动,使得两个灯体100 移动至转盘2上方时,(通过调整多节折弯结构52)保证其中一个夹持电机54 所夹持的灯体100处于通孔22上方,之后将该灯体100置入该通孔22内;之后通过转动转盘2,使得另一个通孔22移动至该夹持电机54下方;之后通过第五转动电机75和第三传动带76的组合结构带动支撑杆53转动,使得固定板 531转动,从而使另一个夹持电机54所夹持的灯体100处于该通孔22上方,之后将该灯体100置入该通孔22内,使得两个灯体100均得到稳定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多节折弯结构52移动一次后能够带动两个灯体100移动,提高了本装置在实际使用时的效率。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根据涂胶工位布置的数量,前述夹持电机54还可以设置为其他数量,但该数量通常为偶数,并且被支撑杆53分为两部分,两部分夹持电机54以支撑杆53为中心轴对称设置。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灯体涂胶加工装置
  • 一种搅拌、涂胶一体的胶合板加工装置
技术分类

06120113203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