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炉头、上进风燃烧器及燃气灶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3:48:08


炉头、上进风燃烧器及燃气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灶具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炉头、上进风燃烧器及燃气灶。

背景技术

目前燃气灶以下进风燃烧器为主,随着消费者对燃气灶使用的舒适度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燃气灶本体的温度要求诉求更高,市场上开始出现上进风燃气灶。

现有的上进风燃烧器的炉头的外环通常包括外环外周壁、外周内周壁以及连接在外环内周壁与外环外周壁之间的环状底板,在环状底板的上方形成外环分配气道。具体的炉头的外环进气方式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外环引射管的后端设置有混合腔,进入外环引射管的燃气和空气在混合腔内混合后流入外环分配气道,然后进入外环火盖内;这种方式的混合腔通常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与炉头连接,一部分与外环引射管连接,在实际生产燃烧器时,需要将两部分对齐密封连接,组装过程复杂且精度要求较高,影响了生产效率。另一种是外环引射管直接与外环分配气道连通,也即不设置混合腔,这种方式虽然加工方便,但是由于燃气和空气无法充分混合,使得燃烧状况不佳,影响燃烧器的性能。

可见,如何克服现有的上进风燃烧器的上述缺陷,以在加工方便的基础上兼顾燃烧器的燃烧性能是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炉头、上进风燃烧器及燃气灶,以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进风燃烧器难以在加工方便的基础上兼顾燃烧器燃烧性能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炉头,包括外环结构,所述外环结构包括外环外周壁、外环内周壁、连接板、外环引射管和挡板;

所述外环外周壁间隔套设在所述外环内周壁的外侧,所述连接板呈环状设置,所述连接板连接在所述外环外周壁和所述外环内周壁之间,在所述连接板的周向的局部位置的上方设置有所述挡板,且所述挡板与所述连接板、所述外环外周壁和所述外环内周壁之间形成预混腔;

在所述连接板和所述挡板的上方,所述外环外周壁和所述外环内周壁之间形成外环分配气道,所述外环引射管的出气口与所述预混腔连通,所述预混腔上设置有与所述外环分配气道连通的外环流口。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板包括依次首位连接呈环形的第一板部、第二板部、第三板部和第四板部,所述第一板部、所述第二板部、所述第三板部和所述第四板部的内沿均与所述外环内周壁密封连接,所述第一板部、所述第二板部、所述第三板部和所述第四板部的外沿均与所述外环外周壁密封连接;

所述第一板部的板面和所述第三板部的板面大致水平设置,所述第一板部的设置高度高于所述第三板部的设置高度,所述第二板部和所述第四板部上下延伸,所述第二板部和所述第四板部的上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板部的两端连接,所述第二板部和所述第四板部的下端分别与所述第三板部的两端连接,所述挡板设置在所述第三板部的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板部和所述第四板部沿从上到下的方向逐渐靠近所述第三板部倾斜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外环外周壁包括外周壁本体,所述外周壁本体的下端对应于所述第三板部的位置向下延伸有一体构造的外周壁延长部;

所述外环内周壁包括内周壁本体,所述内周壁本体的下端对应于所述第三板部的位置向下延伸有一体构造的内周壁延长部;

所述第一板部连接在所述内周壁本体与所述外周壁本体之间,所述内周壁延长部对应于所述第二板部和所述第四板部的两端的上下延伸方向分别与所述第二板部和所述第四板部的延伸方向一致,所述外周壁延长部对应于所述第二板部和所述第四板部的两端的上下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板部和所述第四板部的延伸方向一致,所述第二板部、所述第三板部和所述第四板部连接在所述内周壁延长部与所述外周壁延长部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外环引射管的引射端设置在所述第一板部的下方,所述外环引射管的出气端从第一板部向第三板部所在的方向水平延伸,所述外环引射管的出气端穿过所述外环内周壁进入所述预混腔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板部与所述外环引射管对应的位置形成所述外环引射管在该位置的上侧管壁;

和/或;

所述外环内周壁与所述外环引射管对应的位置形成所述外环引射管在该位置的内侧管壁。

进一步地,所述外环引射管的出气口靠近所述炉头的中心的内侧管壁为对应位置的所述外环内周壁,所述外环引射管的出气口远离所述炉头的中心的外侧管壁伸入所述预混腔内。

进一步地,所述外环引射管的数量为两根,两根所述外环引射管呈轴对称间隔设置在炉头的内环结构的两侧。

进一步地,其中一根所述外环引射管位于所述第二板部所在的一侧,另一根所述外环引射管位于所述第四板部所在的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预混腔内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的下端与所述第三板部密封连接,所述隔板内端和外端分别与所述外环内周壁和所述外环外周壁连接,以将所述预混腔分为水平间隔设置的第一预混槽和第二预混槽,所述第一预混槽和第二预混槽的上端连通;

所述第一预混槽和第二预混槽分别与两根所述外环引射管一一对应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外环内周壁、所述连接板、所述外环外周壁和所述外环引射管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所述外环引射管设置在所述外环外周壁底部,且所述外环引射管边缘位于所述外环外周壁的轮廓线以内;

和/或;

所述外环引射管的内部通道的轴线沿水平方向呈直线延伸;

和/或;

所述外环引射管的出气口的上沿与所述挡板的下表面平齐或位于所述挡板的下表面的下方。

进一步地,所述挡板上设置有第一外环流口;

和/或;

所述挡板与所述第一板部和所述第二板部之间分别形成第二外环流口;

和/或;

所述挡板与所述外环外周壁间隔设置,形成第三外环流口。

进一步地,所述炉头还包括内环结构,所述内环结构设置在外环内周壁的内侧。

本发明提供的上进风燃烧器,所述上进风燃烧器本发明提供的炉头。

进一步地,所述上进风燃烧器还包括喷嘴座、内环火盖和外环火盖;

所述外环火盖扣合在所述外环结构上,所述内环火盖扣合在炉头的内环结构上,所述炉头设置在所述喷嘴座上。

本发明提供的燃气灶,包括本发明提供的上进风燃烧器。

本发明提供的炉头,包括外环结构,外环结构包括外环外周壁、外环内周壁、连接板、外环引射管和挡板;外环外周壁间隔套设在外环内周壁的外侧,连接板呈环状设置,连接板连接在外环外周壁和外环内周壁之间,在连接板的周向的局部位置的上方设置有挡板,且挡板与连接板、外环外周壁和外环内周壁之间形成预混腔;在连接板和挡板的上方,外环外周壁和外环内周壁之间形成外环分配气道,外环引射管的出气口与预混腔连通,预混腔上设置有与外环分配气道连通的外环流口。通过在连接板的上方设置挡板,将连接板上方的部分空间形成预混腔,燃气和空气在外环引射管内初步混合后从外环引射管的出气口流入预混腔,在预混腔内进行充分混合后,再通过外环流口流入外环分配气道内,保证了燃烧器的燃烧性能。同时,预混腔通过挡板配合现有的炉头具有的外环内周壁、外环外周壁和连接板(也即底板)形成,加工方便,耗材较少;并且,由于挡板设置在连接板的上方,也即挡板是设置在预混腔的具有外环流口的一侧,所以挡板在安装时即使出现偏差,其形成的空隙也可作为外环流口使用,所以挡板的安装精度要求较低,更加便于机械化生产加工,提高了加工效率。可见,本发明炉头能够在加工方便的基础上兼顾燃烧器的燃烧性能,降低了生产成本和用户的使用成本。

本发明提供的上进风燃烧器包括本发明提供的炉头,与发明提供的炉头具有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提供的燃气灶,包括本发明提供的上进风燃烧器。本实施例燃气灶所能达到的有益效果与本实施例提供的炉头和上进风燃烧器相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进风燃烧器的一个视角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进风燃烧器的另一个视角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进风燃烧器沿外环引射管的竖向中心面剖开的剖视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炉头的一个视角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述的炉头省略挡板的示意图;

图6为图4所示的炉头沿外环引射管的竖向中心面剖开的示意图;

图7为图6正视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炉头的另一个视角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炉头的仰视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炉头的俯视示意图。

图标:1-炉头;11-外环结构;111-外环引射管;1112-内侧管壁;1113-外侧管壁;1114-引射端;1115-出气口;112-外环内周壁;113-外环外周壁;1131-外周壁本体;1132-外周壁延长部;114-挡板;1141-第一外环流口;1142-第二外环流口;1143-第三外环流口;115-预混腔;1151-隔板;1152-第一预混槽;1153-第二预混槽;116-外环分配气道;117-连接板;1171-第一板部;1172-第二板部;1173-第三板部;1174-第四板部;12-内环结构;121-空气通道;2-外环火盖;3-内环火盖;4-喷嘴座;41-外环气路;411-外环喷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如图1~图10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炉头1,包括外环结构11,外环结构11包括外环外周壁113、外环内周壁112、连接板117、外环引射管111和挡板114;外环外周壁113间隔套设在外环内周壁112的外侧,连接板117呈环状设置,连接板117连接在外环外周壁113和外环内周壁112之间,在连接板117的周向的局部位置的上方设置有挡板114,且挡板114与连接板117、外环外周壁113和外环内周壁112之间形成预混腔115;在连接板117和挡板114的上方,外环外周壁113和外环内周壁112之间形成外环分配气道116,外环引射管111的出气口1115与预混腔115连通,预混腔115上设置有与外环分配气道116连通的外环流口。

其中,外环外周壁113、外环内周壁112和连接板117均可与现有的炉头1结构相同。也可采用进一步的改进形式,以提高预混腔115的体积。外环流口的设置方式有多种,例如直接在挡板114上设置缺口作为外环流口,为了方便描述该外环流口定义为第一外环流口1141;也可以是挡板114与外环外周壁113之间间隔设置形成外环流口,该外环流口定义为第三外环流口1143;也即可以是挡板114与连接板117在水平方向具有间隙形成外环流口,该外环流口定义为第二外环流口1142。外环流口可选择第一外环流口1141、第二外环流口1142和第三外环流口1143中的一个或多个,在一种优选方式中,外环流口包括第一外环流口1141和第二外环流口1142;在另一种优选方式中,外环流口包括第一外环流口1141、第二外环流口1142和第三外环流口1143。可以理解的是,上述两种优选方式,均能够将预混腔115内的空气和燃气混合气更好的向外环分配气道116内分配,使得流入外环火盖2的混合气能够沿外环火盖2的周向出气。本实施例主要以外环流口包括第一外环流口1141、第二外环流口1142和第三外环流口1143为例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炉头1,通过在连接板117的上方设置挡板114,将连接板117上方的部分空间形成预混腔115,燃气和空气在外环引射管111内初步混合后从外环引射管111的出气口1115流入预混腔115,在预混腔115内进行充分混合后,再通过外环流口流入外环分配气道116内,保证了燃烧器的燃烧性能。同时,预混腔115通过挡板114配合现有的炉头1具有的外环内周壁112、外环外周壁113和连接板117(也即底板)形成,加工方便,耗材较少;并且,由于挡板114设置在连接板117的上方,也即挡板114是设置在预混腔115的具有外环流口的一侧,所以挡板114在安装时即使出现偏差,其形成的空隙也可作为外环流口使用,所以挡板114的安装精度要求较低,更加便于机械化生产加工,提高了加工效率。可见,本实施例炉头1能够在加工方便的基础上兼顾燃烧器的燃烧性能,降低了生产成本和用户的使用成本。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燃气和空气混合效果的外环内周壁112、外环外周壁113和连接板117。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外环内周壁112、外环外周壁113和连接板117依然可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

具体的,连接板117包括依次首位连接呈环形的第一板部1171、第二板部1172、第三板部1173和第四板部1174,第一板部1171、第二板部1172、第三板部1173和第四板部1174的内沿均与外环内周壁112密封连接,第一板部1171、第二板部1172、第三板部1173和第四板部1174的外沿均与外环外周壁113密封连接。第一板部1171的板面和第三板部1173的板面大致水平设置,第一板部1171的设置高度高于第三板部1173设置高度,第二板部1172和第四板部1174上下延伸,第二板部1172和第四板部1174的上端分别与第一板部1171的两端连接,第二板部1172和第四板部1174的下端分别与第三板部1173的两端连接,挡板114设置在第三板部1173的上方。

进一步地,第二板部1172和第四板部1174沿从上到下的方向逐渐靠近第三板部1173倾斜设置。

外环外周壁113包括外周壁本体1131,外周壁本体1131的下端对应于第三板部1173的位置向下延伸有一体构造的外周壁延长部1132。外环内周壁112包括内周壁本体,内周壁本体的下端对应于第三板部1173的位置向下延伸有一体构造的内周壁延长部。第一板部1171连接在内周壁本体与外周壁本体1131之间。内周壁延长部对应于第二板部1172和第四板部1174的两端的上下延伸方向分别与第二板部1172和第四板部1174的延伸方向一致,外周壁延长部1132对应于第二板部1172和第四板部1174的两端的上下延伸方向分别与第二板部1172和第四板部1174的延伸方向一致。对应于第二板部1172、第三板部1173和第四板部1174连接在内周壁延长部与外周壁延长部1132之间。具体的,如图8所示,外周壁延长部1132的两端呈与第二板部1172和第四板部1174倾斜方向相同的倾斜状,以使外周壁延长部1132的两端恰好与第二板部1172的外沿和第四板部1174的外沿连接。内周壁延长部的两端呈与第二板部1172和第四板部1174倾斜方向相同的倾斜状,以使内周壁延长部的两端恰好与第二板部1172的内沿和第四板部1174的内沿连接。

如图5~图8所示,第一板部1171成小半圆环,第一板部1171大致水平设置,内沿和外沿分别与内周壁本体和外周壁本体1131连接。内周壁本体的右侧下端向下延伸形成内周壁延长部,外周壁本体1131的右侧的下端向下延伸形成外周壁延长部1132;第三板部1173成大致水平设置的小半圆形,内沿和外沿均分别与内周壁延长部和外周壁延长部1132的下端连接。由于第一板部1171和第三板部1173的设置高度不同,所以第二板部1172和第四板部1174需要有上下方向延伸分量,以能够将第一板部1171和第三板部1173的两端连接成一体。具体的,第二板部1172和第四板部1174倾斜设置,且大致对称的设置在第一板部1171和第三板部1173的两端,第二板部1172和第四板部1174的板面面向预混腔115,且下端更加靠近第三板部1173所在的一侧。挡板114水平设置,且间隔设置在第三板部1173的上方。由于第三板部1173、内周壁延长部和外周壁延长部1132均相当于向下凸出的部分,所以在外环引射管111的出气口1115形成了向下凸出的较大的预混腔115。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3和图10的箭头所示,从喷嘴座4的外环喷嘴411喷出的燃气引射一次空气进入外环引射管111,在外环引射管111内初步混合并流入预混腔115,预混腔115空间较大,能够降低燃气与空气混合气体的流速,减少可燃混合气体的动能,促进燃气与空气的充分混合,从而提高燃烧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内周壁本体与内周壁延长部仅仅是为了方便描述进行了部位的区分,其实际上是一体构造的一个部件;同理,外周壁本体1131与外周壁延长部1132为一体构造,其实际上是一个部件。第一板部1171、第二板部1172、第三板部1173和第四板部1174也是一体构造的构件。在实际加工时,外环内周壁112、外环内周壁112和连接板117可共同通过金属注塑为一体构造。

在本实施例中,预混腔115上设置有外环流口,所以其相当于半封闭的预混腔115。挡板114将半封闭的预混腔115和外环分配气道116分段。具体的,挡板114的外径小于外环外周壁113的尺寸,两者之间形成第三外环流口1143;同时挡板114设置内侧缺口,与外环内周壁112形成第一外环流口1141,同时挡板114与外环结构11的倾斜壁面,也即第二板部1172和第三板部1173之间形成第二外环流口1142。预混腔115内的可燃混合气体经过第一外环流口1141、第二外环流口1142和第三外环流口1143流到外环分配气道116中,多外环流口的设置提高了外环分配气道116中气流压力场的一致性,使得外环火盖2上各出火孔的气流流量均匀,从而实现均匀稳定的燃烧工况。

在本实施例中,挡板114与外环内周壁112固定连接,具体可以是一体成型、焊接连接或者卡接等方式。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不设置第三外环流口1143时,挡板114还可与外环外周壁113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外环引射管111的引射端1114,也即进气端,设置在第一板部1171的下方,外环引射管111的出气端从第一板部1171向第三板部1173所在的方向水平延伸,外环引射管111的出气端穿过外环内周壁112进入预混腔115内。

进一步地,外环引射管111的出气口1115的上沿与挡板114的下表面平齐或位于挡板114的下表面的下方,以避免挡板114遮挡外环引射管111的出气口1115,保证出气口1115的混合气能够顺畅的沿外环引射管111进入预混腔115内。

具体的,如图7所示,外环引射管111的引射口位于第一板部1171的底部,外环引射管111沿外环内周壁112水平延伸,其出气口1115与挡板114的底面相切也即平齐,并与预混腔115相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外环引射管111与外环外周壁113和外环内周壁112等构件也为一体成型。并且,外环引射管111可与外环外周壁113和外环内周壁112共用部分结构,以节约耗材。具体的,第一板部1171与外环引射管111对应的位置形成外环引射管111在该位置的上侧管壁;和/或;外环内周壁112与外环引射管111对应的位置形成外环引射管111在该位置的内侧管壁1112。

如图8所示,外环引射管111位于第一板部1171下方的位置的上侧实际上是开口的,该开口的侧壁与第一板部1171的下表面密封固定连接,从而第一板部1171的下表面对应形成外环引射管111的上侧管壁。也即,第一板部1171和外环引射管111共用了部分材料。

如图5所示,外环引射管111在穿过外环内周壁112时,其管壁的内侧管壁1112直接采用外环内周壁112对应的部分。

可以理解的是,外环引射管111的管壁与第一板部1171和外环内周壁112连接,二者共用部分材料,结构更加紧凑,能够在满足设计尺寸的同时减少材料的使用,降低制造成本。此外,外环引射管111与外环结构11一体成型,增加了炉头1的强度,提高了燃烧器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外环引射管111的出气口1115靠近炉头1的中心的内侧管壁1112为对应位置的外环内周壁112,外环引射管111的出气口1115远离炉头1的中心的外侧管壁1113伸入预混腔115内。

具体的,如图5所示,外环引射管111的出气口1115的内侧管壁1112与外环内周壁112相连接,其外侧管壁1113穿过外环内周壁112伸入预混腔115的内部。相比外环引射管111的出气口1115完全通过在外环内周壁112上开口形成的椭圆形出口,本实施例缩短了出气口1115的内侧管壁1112和外侧管壁1113的长度差,也即本实施例的外环引射管111的出气口1115在外环引射管111的轴线方向上相距最远的两个部位的间距,小于外环引射管111与外环内周壁112所在柱面重合的截面在外环引射管111的轴线方向上相距最远的两个部位的间距,增加了外环引射管111的总体长度,同时减小了外环引射管111的出口截面积,从而提高了外环引射管111的出气口1115气流速度的一致性,降低上进风燃烧器引射管出口气流扰流的作用,减少回流区,促进一次空气的引射,从而实现完全燃烧。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外环引射管111的内侧管壁1112的末端位于外侧管壁1113的末端的外侧,也即在炉头1径向上,内侧管壁1112的末端更加远离炉头1的中心,以使外环引射管111的出气口1115呈面向外环外周壁113的椭圆形。换言之,外环引射管111的外侧管壁1113不会向预混腔115内伸入太长,以避免占用预混腔115的体积,影响混合效果,并可以避免在外侧管壁1113与外环内周壁112之间形成混合气的流动死角。

如图8和图9所示,外环引射管111的数量为两根,两根外环引射管111呈轴对称间隔设置在炉头1的内环结构12的两侧,具体的,第一板部1171和第三板部1173相对设置,其中一根外环引射管111位于第二板部1172所在的一侧,另一根外环引射管111位于第四板部1174所在的一侧。每根外环引射管111均沿水平方向延伸,且外环引射管111的出气口1115水平设置,并连通预混腔115。

外环引射管111在内环结构12的两侧对称布置,两者之间具有间隙,形成空气通道121。空气从炉头1的底部经过空气通道121流到外环火盖2和内环火盖3周围,为火盖上的燃气燃烧提供二次空气,该结构能够增大中部二次空气的补给,提升中心火焰燃烧的完全性,从而降低废气排放,提升热效率。

进一步地,为了使混合气能够更好的流向外环分配气道116。如图5和图6所示,预混腔115内设置有隔板1151,隔板1151的下端与第三板部1173密封连接,隔板1151内端和外端分别与外环内周壁112和外环外周壁113连接,以将预混腔115分为水平间隔设置的第一预混槽1152和第二预混槽1153。隔板1151的上端与挡板114间隔设置,以使第一预混槽1152和第二预混槽1153的上端连通;第一预混槽1152和第二预混槽1153分别与两根外环引射管一一对应连通。

具体的,位于第二板部1172一侧的外环引射管111与该侧的第一预混槽1152连通,位于第四板部1174一侧的外环引射管111与该侧的第二预混槽1153连通。隔板1151的设置,可以避免两根外环引射管111喷出的混合气之间相互抵消流动动力,并且在混合气从外环引射管111喷出时,在隔板1151的作用下,更加有利于混合气经过外环分配气道116后沿径向向外蔓延,有利于燃烧器形成较大的火焰。

需要说明的是,隔板1151可将第三板部1173分成两段结构,也即第三板部1173在隔板1151位置具有连接痕。

为了起到较好的美观性,通常外环引射管111设置在外环外周壁113底部,且外环引射管111在水平面的投影位于外环外周壁113在水平面的投影范围内。也即外环引射管111的边缘位于外环外周壁113的轮廓线以内,也即不超出外环外周壁113的边缘。

其中,本实施例中,外环引射管111的内部通道的轴线沿水平方向呈直线延伸,有利于外环引射管111内的混合气沿水平方向喷出至预混腔115内。水平方向喷出的混合气在预混腔115内混合后,转为向上移动的气流流入外环分配气道116内,由于气流需要进行方向的改变,所以气流在混合腔内能够进行更加充分的混合。

本实施例炉头1还可结合内环结构12一起使用,具体的炉头1还包括内环结构12,内环结构12设置在外环内周壁112的内侧。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炉头1的外环引射管111位于炉头1的两侧设计,减少了材料的使用,又增强炉头1的强度,提高燃烧系统可靠性寿命;增大了中部二次空气补给,提升中心火焰燃烧的完全性,从而降低废气排放,提升热效率。预混腔115能够降低燃气与空气混合气体的流速,减少可燃混合气体的动能,促进燃气与空气的充分混合,提高燃烧效率。并且,外环引射管111的出气口的设计,提高了外环引射管111的出气口1115的气流速度的一致性,降低外环引射管111出气口1115气流扰流的作用,减少回流区,促进一次空气的引射,实现完全燃烧。通过多外环流口设置,提高了外环分配气道116中气流压力场的一致性,使得外环火盖2上各出火孔的气流流量均匀,实现均匀稳定的燃烧工况。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上进风燃烧器,包括本实施例提供的炉头1。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本实施例上进风燃烧器还包括喷嘴座4、内环火盖3和外环火盖2。外环火盖2扣合在外环结构11上,内环火盖3扣合在炉头1的内环结构12上。炉头1设置在喷嘴座4上,喷嘴座4包括外环气路41,其出气端设置有外环喷嘴411,其中心与外环引射管111的中心齐平。

本实施例上进风燃烧器与本实施例提供的炉头1具有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燃气灶,包括本实施例提供的上进风燃烧器。

本实施例燃气灶与本实施例提供的上进风燃烧器具有相同的有益效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技术分类

06120113809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