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基于导航的应用界面切换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3:49:36


基于导航的应用界面切换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导航的应用界面切换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智能移动终端和软件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移动终端中安装的客户端、应用程序或者web页面来浏览各种信息变得更加普及。用户通过移动终端应用程序界面中显示的页面导航,可以方便地切换到不同的应用界面,以满足用户浏览各种信息。

相关技术中提供的应用界面切换方式,通过将导航栏固定在页面中的某个位置,用户采用点击触摸屏的交互方式切换到不同的应用界面,但是,在整个应用界面的切换过程中,导航的位置固定不变,仅仅通过对导航栏内的图标和文字的状态进行改变,以提示用户导航发生了切换;由此可见,这种简单的用户交互方式,降低了利用导航实现应用界面切换的趣味性,不利于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也无法达到增加用户的页面停留时间,以提升页面产品转化率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导航的应用界面切换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基于导航对应用界面进行切换的趣味性差,降低用户使用体验,无法增加用户的页面停留时间,降低页面产品转化率的问题。

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基于导航的应用界面切换方法,包括:在显示区域上显示第一应用界面,第一应用界面的底部位置显示导航栏区域;响应于针对导航栏区域内的导航图标的手势操作,当手势操作符合预定手势时,将第一应用界面切换为导航图标对应的第二应用界面;将导航图标从导航栏区域中移除,并将第一应用界面对应的导航图标排列在导航栏区域中,以便对第一应用界面与第二应用界面进行循环切换。

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基于导航的应用界面切换装置,包括:显示模块,被配置为在显示区域上显示第一应用界面,第一应用界面的底部位置显示导航栏区域;切换模块,被配置为响应于针对导航栏区域内的导航图标的手势操作,当手势操作符合预定手势时,将第一应用界面切换为导航图标对应的第二应用界面;排列模块,被配置为将导航图标从导航栏区域中移除,并将第一应用界面对应的导航图标排列在导航栏区域中,以便对第一应用界面与第二应用界面进行循环切换。

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执行程序时实现上述方法的步骤。

本公开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方法的步骤。

本公开实施例采用的上述至少一个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在显示区域上显示第一应用界面,第一应用界面的底部位置显示导航栏区域;响应于针对导航栏区域内的导航图标的手势操作,当手势操作符合预定手势时,将第一应用界面切换为导航图标对应的第二应用界面;将导航图标从导航栏区域中移除,并将第一应用界面对应的导航图标排列在导航栏区域中,以便对第一应用界面与第二应用界面进行循环切换。本公开能够提升基于导航对应用界面进行切换时的趣味性,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增加用户在应用程序页面的停留时间,从而达到提升页面产品转化率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导航的应用界面切换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应用界面切换方式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应用界面切换方式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导航的应用界面切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系统结构、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彻理解本公开实施例。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实现本公开。在其它情况中,省略对众所周知的系统、装置、电路以及方法的详细说明,以免不必要的细节妨碍本公开的描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通过移动终端中的客户端、应用程序、web页面、小程序等实现用户服务功能,为用户提供便利化的信息资讯和场景功能,这极大提升了用户的服务体验并促进社会的进步。而在应用程序的页面中增加导航栏,使用户可以利用导航栏对不同应用界面进行切换,从而获取多样化的信息,这已经成为了任何应用程序中的重要功能组成之一。用户基于导航栏中的文字信息可以快速地将当前应用界面切换到所需要的应用界面,这种基于导航的应用界面的切换方式,极大方便了用户对应用程序中各种功能的使用,降低了应用的使用难度,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现有的基于导航的应用界面切换方式中,导航在页面中的位置以及用户与导航之间的交互方式都相对固定,比如将导航栏固定在页面中的某个位置,用户采用点击触摸屏的交互方式切换到不同的应用界面,但是,在整个应用界面的切换过程中,导航的位置固定不变,仅仅通过对导航栏内的图标和文字的状态进行改变,以提示用户导航发生了切换,并且这种基于导航的应用界面切换方式也不够灵活,无法提升用户的操作兴趣。用户在长时间使用这种简单交互、且缺乏趣味性的应用界面切换方式之后,会使用户对应用界面的操作趣味性降低,无法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也无法达到增加用户的页面停留时间,以提升页面产品转化率的目的,最终导致产品用户的流失。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实施例的应用场景中,本公开可以由安装或运行在移动终端中的客户端、应用程序、web页面或小程序等执行,移动终端包括但不限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支持触屏操作的移动终端。本公开以下实施例是以手机终端的应用程序界面为例进行描述的,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本公开实施例不限于手机终端中的应用程序,也不限于实现何种功能和服务的应用程序,任何能够实现在移动终端中基于导航进行界面切换的方式都适用于本方案。下面以手机终端中的应用程序界面为例,对本公开的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导航的应用界面切换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1的基于导航的应用界面切换方法可以由安装在移动终端上的应用程序的客户端执行。如图1所示,该基于导航的应用界面切换方法具体可以包括:

S101,在显示区域上显示第一应用界面,第一应用界面的底部位置显示导航栏区域;

S102,响应于针对导航栏区域内的导航图标的手势操作,当手势操作符合预定手势时,将第一应用界面切换为导航图标对应的第二应用界面;

S103,将导航图标从导航栏区域中移除,并将第一应用界面对应的导航图标排列在导航栏区域中,以便对第一应用界面与第二应用界面进行循环切换。

具体地,显示区域可以认为是应用程序的界面所对应的显示区域,不同应用程序在移动终端显示屏中对应的显示区域的大小不同,一般而言,应用程序的显示区域可以铺满整个移动终端的显示屏。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应用程序既可以是移动终端的系统自带的计算机程序软件,也可以是由独立的第三方提供的应用程序,本公开实施例中应用程序的内容和实现方式不构成对本公开技术方案的限定。

进一步地,导航栏区域是指呈现在应用程序的界面中的区域,在导航栏区域内可以包含导航图标以及导航图标对应的文字描述等,导航图标在导航栏区域内按照一定的间隔进行排列,且可以调整位置和显示状态。在实际应用中,导航栏区域可以固定在应用程序界面的底部位置区域,且导航栏区域悬浮于应用程序界面的上方。

进一步地,手势操作是指用户通过滑动移动终端的触摸屏所形成的操作,移动终端在检测到针对应用程序界面的滑动操作后,可以生成相应的操作指令,因此,不同手势操作对应产生不同的手势指令,手势操作与指令之间的绑定关系可以预先配置并存储在应用程序客户端对应的服务器中。在实际应用中,当触摸屏检测到用户通过手指或触控笔所发出的手势操作之后,根据手势操作与预先配置的指令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用户所发出的手势指令,例如:当用户向上滑动导航图标时,应用程序界面执行切换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实施例中,由于导航栏区域中的导航图标可以缩略图的形式排布在页面底部,因此,导航图标又可以称为导航卡片或导航选项,名词上的变化不构成对本公开技术方案的限定。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在显示区域上显示第一应用界面,第一应用界面的底部位置显示导航栏区域;响应于针对导航栏区域内的导航图标的手势操作,当手势操作符合预定手势时,将第一应用界面切换为导航图标对应的第二应用界面;将导航图标从导航栏区域中移除,并将第一应用界面对应的导航图标排列在导航栏区域中,以便对第一应用界面与第二应用界面进行循环切换。本公开能够提升基于导航对应用界面进行切换时的趣味性,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增加用户在应用程序界面的停留时间,从而达到提升页面产品转化率的目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应用界面为当前应用界面,当前应用界面在显示区域中的第一区域内进行显示,导航栏区域在显示区域中的第二区域内进行显示,其中,第二区域浮于第一区域的上方。

具体地,当前应用界面可以认为是用户当前正在操作时对应的应用程序界面,因此,当前应用界面可以是变化着的,当用户首次进行操作时,当前应用界面也可以是指初始应用界面。在实际应用中,应用程序界面的显示区域被分割成两个区域,即用于显示当前应用界面的第一区域和用于显示导航栏区域的第二区域,第二区域可以重叠的方式悬浮于第一区域的上方,即第二区域显示在第一区域的前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手势操作为上滑手势操作,第二应用界面为新的应用界面。

具体地,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手势操作包括上滑手势操作,当然在实际应用中,不仅限于将导航图标向上垂直滑动的方式来触发页面切换的操作,任何可以对导航图标实现向上滑动的方式都适用于本方案,比如旋转向上滑动或者按照一定方向向上滑动等。

进一步地,当检测到针对导航图标的上滑操作时,确定该导航图标对应的应用界面,将该导航图标对应的应用界面作为新的应用界面在第一区域内进行显示。

在一些实施例中,响应于针对导航栏区域内的导航图标的手势操作,当手势操作符合预定手势时,将第一应用界面切换为导航图标对应的第二应用界面,包括:当检测到针对导航栏区域内的导航图标的上滑手势操作时,响应于上滑手势操作,确定上滑手势操作的导航图标对应的新的应用界面,并将当前应用界面切换成新的应用界面,其中,新的应用界面在第一区域内进行显示。

具体地,上述预定手势即向上滑动的手势,当导航区域内的某一导航图标触发上滑手势操作时,通过调用实时的应用程序界面确定该导航图标对应的应用程序的界面,该导航图标对应的应用程序的界面即作为新的应用界面,从而将第一区域内显示的当前应用界面切换为新的应用界面。

进一步地,由于应用程序界面所显示的内容是实时变化的,比如新闻类应用程序的页面以及包含动态图片的应用程序页面等,因此可以通过单独的线程维护导航区域内的导航图标与实时的应用程序界面之间的关系,当导航图标被触发切换操作后,将实时的应用程序界面显示在第一区域。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两种向上滑动导航图标实现应用界面切换的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这两种实现方式分别进行详细说明,以下两种不同的页面切换方式不构成对本公开技术方案的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将导航图标从导航栏区域中移除,并将第一应用界面对应的导航图标排列在导航栏区域中,包括:将导航图标从导航栏区域中移除,并调用当前应用界面对应的导航图标;将导航栏区域中未移除的导航图标沿导航栏区域的左侧进行对齐,并将当前应用界面对应的导航图标沿导航栏区域的右侧进行排列,以便对当前应用界面与新的应用界面进行顺时针循环切换。

具体地,在第一种页面切换方式中,通过将底部导航区域内靠左侧的导航图标向上滑动,此时,被向上滑动的导航图标从导航区域内移除,导航区域内未被移除的导航图标向左侧移动,当前应用界面(即滑动前的应用界面)对应的导航图标移动到未被移除的导航图标的右侧进行显示。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种应用界面的切换实现方式进行说明。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应用界面切换方式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第一种应用界面的切换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将底部导航区域内最左侧的卡片(即导航图标)向上滑动之后,当前应用界面被切换为最左侧的卡片所对应的应用界面(即新的应用界面),此时,可以将滑动卡片所对应的实时的应用界面作为新的应用界面在第一区域内进行显示,还可以直接将滑动卡片中的内容进行放大处理,并将放大后得到的应用界面作为新的应用界面在第一区域内进行显示;

这里,滑动卡片(即选中项)从导航区域内移除,未滑动卡片(即未选中项)向左侧移动,并在导航栏区域内对未滑动卡片进行重新排列,此时,当前应用界面对应的卡片(即原应用程序界面)沿底部导航区域内的右侧进行排列,并靠拢左侧排列的未滑动卡片,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将原应用程序界面对应的页面内容直接进行缩小生成卡片,将生成的卡片作为当前应用界面的导航图标进行重新排列。

进一步地,假设底部导航区域内拥有两个导航图标(即导航项),当滑动切换导航时,底部左侧的导航项A滑动放大变成当前页面,底部右侧的导航项B会左移到A的位置,而原应用程序页面会变成缩略图移动到B的位置。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当用户将底部导航区域内左侧的卡片向上滑动时,将该滑动卡片的内容放大到第一区域内进行显示,同时,该滑动卡片从导航区域内移除,并且导航区域内未滑动的卡片自动向左侧重新排列;原应用程序界面以缩略图的方式形成新的卡片,并将原应用程序界面对应的卡片移动到底部导航区域内的右侧位置。由此便形成了基于导航图标对当前应用界面与新的应用界面之间进行顺时针循环切换的操作方式,从而增加了页面切换的灵活性和趣味性,提升了用户与页面之间的交互体验,有利于增加用户在页面的停留时间,从而提升页面产品的转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将导航图标从导航栏区域中移除,并将第一应用界面对应的导航图标排列在导航栏区域中,包括:将导航图标从导航栏区域中移除,并调用当前应用界面对应的导航图标;将导航栏区域中未移除的导航图标沿导航栏区域的右侧进行对齐,并将当前应用界面对应的导航图标沿导航栏区域的左侧进行排列,以便对当前应用界面与新的应用界面进行逆时针循环切换。

具体地,除了将左侧卡片向上滑动,右侧卡片向左移动,并将原始页面内容缩小到底部右侧卡片,从而形成顺时针循环切换的操作方式外。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页面切换方式中,通过将底部导航区域内靠右侧的导航图标向上滑动,此时,被向上滑动的导航图标从导航区域内移除,导航区域内未被移除的导航图标向右侧移动,当前应用界面对应的导航图标移动到未被移除的导航图标的左侧进行显示。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二种应用界面的切换实现方式进行说明。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应用界面切换方式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第二种应用界面的切换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将底部导航区域内最右侧的卡片向上滑动之后,当前应用界面被切换为最右侧的卡片所对应的应用界面,此时,可以将滑动卡片所对应的实时的应用界面作为新的应用界面在第一区域内进行显示,还可以直接将滑动卡片中的内容进行放大处理,并将放大后得到的应用界面作为新的应用界面在第一区域内进行显示;

这里,滑动卡片从导航区域内移除,未滑动卡片向右侧移动,并在导航栏区域内对未滑动卡片进行重新排列,此时,当前应用界面对应的卡片沿底部导航区域内的左侧进行排列,并靠拢右侧排列的未滑动卡片,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将原应用程序界面对应的页面内容直接进行缩小生成卡片,将生成的卡片作为当前应用界面的导航图标进行重新排列。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当用户将底部导航区域内右侧的卡片向上滑动时,将该滑动卡片的内容放大到第一区域内进行显示,同时,该滑动卡片从导航区域内移除,并且导航区域内未滑动的卡片自动向右侧重新排列;原应用程序界面以缩略图的方式形成新的卡片,并将原应用程序界面对应的卡片移动到底部导航区域内的左侧位置。由此便形成了基于导航图标对当前应用界面与新的应用界面之间进行逆时针循环切换的操作方式,从而增加了页面切换的灵活性和趣味性,提升了用户与页面之间的交互体验,有利于增加用户在页面的停留时间,从而提升页面产品的转化。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手势滑动切换导航,而不是简单的点击切换导航,被滑动的选中项直接将内容放大显示在应用界面,未选中项会仍以缩略图的形式排布在页面底部,从而模糊了用户对页面导航的概念,使用户聚焦在当前页面的内容;在用户手势滑动切换导航时,页面跟随手势滑动一起切换,从而形成了循环切换的页面操作方式,本公开采用手势滑动与页面循环转动的方式,提升了页面切换的灵活性和趣味性,使用户与应用程序页面之间的交互更加的友好、便捷,提升了用户与页面之间的交互体验,有利于增加用户在页面的停留时间,从而达到提升页面产品转化率的目的。

下述为本公开装置实施例,可以用于执行本公开方法实施例。对于本公开装置实施例中未披露的细节,请参照本公开方法实施例。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导航的应用界面切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4所示,该基于导航的应用界面切换装置包括:

显示模块401,被配置为在显示区域上显示第一应用界面,第一应用界面的底部位置显示导航栏区域;

切换模块402,被配置为响应于针对导航栏区域内的导航图标的手势操作,当手势操作符合预定手势时,将第一应用界面切换为导航图标对应的第二应用界面;

排列模块403,被配置为将导航图标从导航栏区域中移除,并将第一应用界面对应的导航图标排列在导航栏区域中,以便对第一应用界面与第二应用界面进行循环切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应用界面为当前应用界面,当前应用界面在显示区域中的第一区域内进行显示,导航栏区域在显示区域中的第二区域内进行显示,其中,第二区域浮于第一区域的上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手势操作为上滑手势操作,第二应用界面为新的应用界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4的切换模块402当检测到针对导航栏区域内的导航图标的上滑手势操作时,响应于上滑手势操作,确定上滑手势操作的导航图标对应的新的应用界面,并将当前应用界面切换成新的应用界面,其中,新的应用界面在第一区域内进行显示。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4的排列模块403将导航图标从导航栏区域中移除,并调用当前应用界面对应的导航图标;将导航栏区域中未移除的导航图标沿导航栏区域的左侧进行对齐,并将当前应用界面对应的导航图标沿导航栏区域的右侧进行排列,以便对当前应用界面与新的应用界面进行顺时针循环切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4的排列模块403将导航图标从导航栏区域中移除,并调用当前应用界面对应的导航图标;将导航栏区域中未移除的导航图标沿导航栏区域的右侧进行对齐,并将当前应用界面对应的导航图标沿导航栏区域的左侧进行排列,以便对当前应用界面与新的应用界面进行逆时针循环切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航图标配置为应用界面的缩略图,导航图标对应的缩略图跟随应用界面的内容进行变化。

应理解,上述实施例中各步骤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5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该实施例的电子设备5包括:处理器501、存储器502以及存储在该存储器502中并且可以在处理器501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503。处理器501执行计算机程序503时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或者,处理器501执行计算机程序503时实现上述各装置实施例中各模块/单元的功能。

示例性地,计算机程序503可以被分割成一个或多个模块/单元,一个或多个模块/单元被存储在存储器502中,并由处理器501执行,以完成本公开。一个或多个模块/单元可以是能够完成特定功能的一系列计算机程序指令段,该指令段用于描述计算机程序503在电子设备5中的执行过程。

电子设备5可以是桌上型计算机、笔记本、掌上电脑及云端服务器等电子设备。电子设备5可以包括但不仅限于处理器501和存储器502。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5仅仅是电子设备5的示例,并不构成对电子设备5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例如,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输入输出设备、网络接入设备、总线等。

处理器501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也可以是其它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它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存储器502可以是电子设备5的内部存储单元,例如,电子设备5的硬盘或内存。存储器502也可以是电子设备5的外部存储设备,例如,电子设备5上配备的插接式硬盘,智能存储卡(Smart Media Card,SMC),安全数字(Secure Digital,SD)卡,闪存卡(Flash Card)等。进一步地,存储器502还可以既包括电子设备5的内部存储单元也包括外部存储设备。存储器502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以及电子设备所需的其它程序和数据。存储器502还可以用于暂时地存储已经输出或者将要输出的数据。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了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单元、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单元、模块完成,即将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单元或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模块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另外,各功能单元、模块的具体名称也只是为了便于相互区分,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上述系统中单元、模块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或记载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公开的范围。

在本公开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计算机设备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计算机设备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讯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讯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公开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集成的模块/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公开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计算机程序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被处理器执行时,可以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计算机程序可以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计算机程序代码可以为源代码形式、对象代码形式、可执行文件或某些中间形式等。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能够携带计算机程序代码的任何实体或装置、记录介质、U盘、移动硬盘、磁碟、光盘、计算机存储器、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电载波信号、电信信号以及软件分发介质等。需要说明的是,计算机可读介质包含的内容可以根据司法管辖区内立法和专利实践的要求进行适当的增减,例如,在某些司法管辖区,根据立法和专利实践,计算机可读介质不包括电载波信号和电信信号。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公开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公开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基于导航的应用界面切换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应用程序中的界面切换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分类

0612011382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