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无键合线、无硅通孔的MCM封装结构、设计及加工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8:37:28


无键合线、无硅通孔的MCM封装结构、设计及加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半导体封装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无键合线bonding wire、无TSV,可以实现薄厚度、小尺寸的多晶片Die(亦称“晶圆裸片”)堆叠封装方法。

背景技术:

电子封装技术发展迅速,为适应电子小型化、集成化、系统化的发展趋势,封装技术逐渐朝着多晶片Die堆叠封装的方向发展,以达到将不同功能的chip芯片集成到一颗封装里面。多Die堆叠封装MCM(Muti-chip module,多芯片模块)目前已经非常成熟,广泛应用于各种产品领域。MCM可以通过多种封装技术实现,如wire bonding打线、flip chip倒装、TSV硅通孔等技术。

现有技术中,最常见的多Die堆叠封装形式是WB(wire bonding)打线类堆叠封装,可以分为:

1)打线类基板封装,WBBGA(wire bonding ball grid array),

2)打线类框架封装,WBQFN、WBQFP等。

以WBBGA封装为例,其剖面结构图如附图1所示,俯视图如图2所示(实际打线可能更多更长)。这种工艺形式,在横向方向,由于Die2四周需要通过wire bonding打线工艺引出来占据了一部分空间,加大了封装尺寸;在纵向方向,由于Die2 to Die1 bonding wire打线有一定的弧高H,塑封料必须覆盖并包裹这个线弧高度,所以加大了封装厚度。封装尺寸和厚度是手机、智能穿戴等电子小型化应用市场的重要指标,超小尺寸、超薄厚度的封装在消费类电子应用上具有重要的优势。WB打线的工艺形式在减小封装尺寸与厚度上显得能力不足。另外,在一些高频高速领域的芯片,wire bonding打线工艺的长键合线存在寄生电感电容,也不利于信号完整性和电源完整性,有可能造成信号串扰失真等问题,特别是对于射频和高速数字信号。

除了WB打线类堆叠封装,也有通过FC(flip chip)倒装形式的叠Die封装方案,其剖面图如附图3所示。这种封装形式没有bonding wire,Die2与Die1之间的倒装互连得益于硅通孔TSV技术得以实现。它的封装尺寸可以做到很小,封装厚度也可以做到很小,封装尺寸仅稍大于主芯片Die2的尺寸,所以可以算得上是CSP(chip scale package)封装。但它的主要的问题是,目前能做硅通孔TSV工艺的封装厂很少,基本为国际上前列的大厂,且成本很高。TSV技术属于3D封装技术范畴,属于先进封装技术,成本高,目前主要应用在高性能计算、5G通信、AI等新兴的高端领域。这些领域的芯片经常要面临将多颗Die进行多层倒装堆叠,参考图4,由于应用领域相对高端,其可以承担较为高昂的封装成本。而对于一般普通领域的消费类芯片,合封的Die数量较少,且一般情况下只需要进行二层堆叠,使用TSV技术无法承受高昂的成本,不满足封装供应链低成本、可生产性强的要求。

WB和TSV技术是基本的Die堆叠手段,除此之外,也有通过WB+TSV混合方式实现堆叠互连的,原理都类似,主要的问题还是如前面所述源自于WB和TSV自身的特点。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工艺方法,可以实现一种无bondingwire、无TSV,超薄厚度、超小尺寸的多Die堆叠互连封装结构。具体如下:

一种无键合线、无硅通孔的MCM封装结构,包括封装基板substrate、晶片Die和封装料,晶片Die和封装基板substrate进行物理连接以及电连接后,由封装料包裹构成封装结构。所述晶片Die有多个,它们分为上层晶片和下层晶片;

上层晶片和下层晶片的正面都朝下;上层晶片与封装基板之间留有间隙,下层晶片的位置在间隙内;

上层晶片正面的焊盘处都有多个高凸点bump,上层晶片与封装基板substrate的顶面焊盘通过高凸点连接;

下层晶片正面的焊盘处都有多个矮凸点bump,下层晶片与封装基板substrate的顶面焊盘通过矮凸点连接。

上层晶片正面的与下层晶片位置对应处无高凸点。

下层晶片有一个或多个。

上层晶片和下层晶片之间的电连接是通过封装基板上的电路连接。

上层晶片正面四周的所有焊盘处都长有高凸点bump;下层晶片正面所有的焊盘处都长有矮凸点bump。

上层晶片的正面与下层晶片的背面之间留有间隙,间隙内填有填充料;或者上层晶片的正面与下层晶片的背面之间通过DAF膜粘贴。

上层晶片的正面和/或下层晶片的正面与封装基板之间的间隙内填有底部填充胶underfill。

高凸点是焊锡凸点solder bump或者是铜柱凸点copper pillar bump;高凸点的高度范围是120~200um。

矮凸点是微凸点micro bump,矮凸点的高度范围是30~80um。

上层晶片的尺寸大于下层晶片的尺寸。

封装结构的版图以及封装设计方法为:

1)在版图设计阶段,将上层晶片的所有焊盘设计分布到上层晶片的四周,按照最终凸点图bump map位置进行焊盘布局pad layout,以实现高凸点bump在上层晶片正面的四周分布;

或者通过加一层再分布层RDL(Redistribution layer再分布层)进行焊盘pad重分布,以实现高凸点bump在上层晶片正面的四周分布;

2)在版图设计阶段,将下层晶片的所有焊盘pad按照最终凸点图bump map的位置来设计;

或者通过再分布层RDL将矮凸点bump引出到所需位置。

(下层晶片的矮凸点Bump分布可以采用矩阵式分布)。

封装结构的加工步骤包括:

工序1)晶圆生长(Wafer Bumping)

分别将上层晶片和下层晶片所在的晶圆进行晶圆级封装,在晶圆正面分别长好高凸点和低凸点;

工序2)晶圆研磨和切割(Wafer Grinding&Dicing)

工序1)制成的晶圆分别进行研磨切割,分别分割成上层晶片和下层晶片;

工序3)装片(Die Attach)

取下层晶片、上层晶片依序贴到封装基板substrate上,并分别进行回流焊。

工序4)注塑(Molding)

注入塑封料,将芯片用塑封料包封起来;

工序5)切单(Singulation(package切割))

将整条注塑后的基板进行切割,分成单颗封装后的芯片。

以上列出的是封装的主要生产工序,一些小工序则未体现,例如:一些烘烤工序、底部填充underfill工序,在实施时候,可以根据产品的实际设计和可靠性要求增加。多颗Die的封装流程,在装片Die attach工序有区别,根据下层晶片的数量等,分多次贴装和回流焊。

技术效果:

本技术方案,使得多层晶片Die的堆叠互连不需要使用键合线bonding wire,不需要使用硅通孔TSV,带来的优点有以下几点:

1)可以减小封装厚度与尺寸,对于消费类电子/物联网等电子小型化应用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如手机、智能手表、智能穿戴等应用空间狭小的场景下,芯片封装尺寸的小型化、轻薄化是一个重要的优势。

2)Wire bonding打线工艺对于高速高频信号会产生信号完整性问题,长打线的寄生电感、寄生电阻影响了高频信号的传输。如高频的射频信号接口、高速的数字信号接口。通过该工艺方式,有效提升了高速高频信号的传输性能,提升信号完整和电源完整性。

3)实现了多Die堆叠倒装的FCCSP(flip chip chip scale package)封装。封装尺寸可以和上层晶片Die1尺寸非常相近。不使用TSV,大大降低了封装成本与工艺难度,具有此类生产能力的封装厂更多,提升了供应链安全性与广阔性,提升了产品的可生产制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两层晶片Die堆叠的WBBGA封装剖面图;

图2是图1的WBBGA俯视图;

图3是现有技术中两层Die堆叠,通过TSV互连的FCCSP封装剖面图;

图4是现有技术中的多层Die堆叠,通过TSV互连的3D封装示意图(高性能计算应用);

图5是本实施例的封装结构剖面示意图(上层晶片Die1与下层晶片Die2之间通过DAF接触);

图6是Copper pillar bump结构微观照片示意图;

图7是上层晶片Die1与下层晶片Die2之间留有足够的间隙的示意图;

图8是三颗晶片Die实现二层堆叠的示意图;

图9是上层晶片Die1的高凸点bump区域处于芯片四周,小晶片Die(下层晶片Die2/Die3处于上层晶片Die1中间)的俯视角示意图;

图10是四周长完高凸点bump的上层晶片Die1俯视角示意图;

图11是本实施例的上层晶片Die1和下层晶片Die2长完bump后的堆叠效果俯视角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创造进行说明。

本例的封装工艺制成模块的MCM封装结构的剖面图如附图5所示。

通过晶圆级封装的方法,在上层晶片Die1的正面四周所有焊盘处长出高度较大的凸点bump(可以是solder bump也可以是copper pillar bump)。如图6所示的Copperpillar bump结构图,这种bump制程已非常成熟,大部分封装厂都能加工。Copper pillarbump结构的主体是Copper piller铜柱,顶上的凸点为焊锡solder,用于SMT焊接。这种bump高度可以做到较高,例如大于120um。

通过晶圆级封装的方法,在下层晶片Die2的所有焊盘处长出bump,可以采用microbump,以做到更小的bump尺寸,例如bump高度大于30um。

上层晶片和下层晶片的互连通过在基板上实现。如图8,上层晶片和下层晶片通过Die attach film(DAF)膜进行接触粘合,可以减缓应力;如图7,也可以不使用DAF,上层晶片和下层晶片之间留有足够的空隙,塑封料可以填冲进来。根据产品的设计及可靠性要求,可以在晶片Die底部进行underfill填充。

这种封装结构,使得两层晶片Die的堆叠互连不需要使用键合线bonding wire,这可以减小封装厚度与尺寸,提升高速高频信号传输性能与电源性能;不需要使用硅通孔TSV,降低封装成本与工艺难度。

该封装结构主要面向两层晶片Die叠封,叠封的Die颗数可以是3颗及以上,只要各颗Die的尺寸匹配合适。随着技术发展,也可以面向更多层Die叠封,此时,上层晶片和下层晶片视作上下相邻的两个Die。

本例的附图8所示为三颗Die两层堆叠互连的形式。

一般情况下,对各颗晶片Die的尺寸及部分加工要求如下:

1)上层晶片Die1一般是大尺寸芯片,如SOC芯片,需要将上层晶片Die1上的所有焊盘沿着芯片四周通过重布线层RDL(Redistribution layer)长出bump,也可以通过无RDL的形式直接在焊盘pad上长出高凸点bump,以降低成本,前提是芯片版图设计的焊盘pad位置与尺寸满足高凸点bump设计与加工要求。

2)上层晶片Die1的凸点bump高度较大,所以其相应的晶圆研磨厚度也较大。

3)下层晶片Die2、Die3一般是小尺寸芯片,如flash芯片,需要将下层晶片Die2/Die3上的所有pad焊盘通过RDL长出凸点bump,也可以通过无RDL的形式直接在焊盘pad上长出矮凸点bump,以降低成本,前提是芯片版图设计的焊盘pad位置与尺寸满足矮凸点bump设计与加工要求。

4)下层晶片Die2/Die3的凸点bump高度较小,所以其相应的晶圆研磨厚度也较小。

5)如果上层晶片Die1的尺寸很大,则可以容纳更多的小的下层晶片Die进行叠封。上层晶片de1作为一层、其它小的下层晶片Die作为一层。前提是上层晶片Die1的四周仍留有足够的空间长出bump,中心区域可以用于小的下层晶片Die的堆叠,参考附图9。

上述封装结构的芯片版图设计与封装设计:

1)在版图设计阶段,将上层晶片Die1的所有焊盘pad分布到芯片四周,按照最终bump map位置进行pad layout。这样在晶圆级封装阶段,可以不需要长重布线层RDL,高凸点bump直接长在晶圆的引线焊盘bond pad上,可以降低成本。如果工艺无法做到,也可以通过加一层重布线层RDL进行焊盘pad重分布,以实现高凸点bump在上层晶片Die1的四周分布。

如图10所示,图中示意了上层晶片Die1四周双圈高凸点bump分布,如果芯片的功能及IO引脚较多,高凸点bump也可以设计成3圈或3圈以上的分布,前提是Die1中间无高凸点bump的空间能够容纳下层晶片Die2,或是其它更多的下层晶片Die。高凸点bump的形状可以是圆形,也可以是方形,或者其它形状。

2)在版图设计阶段,将下层晶片Die2的所有焊盘pad按照最终bump map的位置来设计,这样在晶圆级封装阶段不用使用RDL,降低成本。如果工艺无法实现,也可以通过RDL将矮凸点bump引出到需要的位置。下层晶片Die2的矮凸点bump分布可以采用矩阵式分布,也可以是其它分布形式。上层晶片Die1和下层晶片Die2在长完高凸点以及矮凸点后的堆叠效果示意如附图11所示。

二、封装加工流程(以两颗Die叠封为例):

1)Wafer Bumping

将上层晶片Die1、下层晶片Die2的两片晶圆wafer进行晶圆级封装,在晶圆正面长好相应的高、矮凸点bump。

2)Wafer Grinding&Dicing(wafer研磨&切割)

对长完高、矮凸点bump的两片晶圆wafer进行研磨切割,分割成晶片Die。

3)Die Attach(装片)

从下层晶片Die2所在的wafer2上取出下层晶片Die2并贴到基板上,然后reflow;

从上层晶片Die1所在的wafer1上取出上层晶片Die1并贴到基板上,然后reflow;

4)Molding(注塑)

注塑,将芯片用塑封料包封起来。

5)Singulation(package切割)

将整条注塑后的基板进行切割,分成单颗封装后的芯片。

注:以上列出的是封装的主要生产工序,一些小工序则未体现,如一些烘烤工序;晶片Die底部填充underfill工序未有体现,可以根据实际产品的设计和可靠性要求进行增加;3颗晶片Die或更多晶片Die的封装流程,只在Die attach有区别,多加了Die attach工序。

技术分类

06120115631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