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水稻规模化种植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09:47:53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稻规模化种植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尤其涉及一种水稻规模化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一家一户为主体的小规模传统水稻生产模式,水稻种植存活率低,容易生病,且生长的不同阶段得不到足够的肥力,以至于产生的水稻参差不齐,品质很难保证,市场竞争力差,不符合国内外市场的需要。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水稻规模化种植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水稻规模化种植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水稻规模化种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稻田整理:稻田以30-40亩为一个单元,每个单元中设有若干组相邻的矩形稻田,矩形稻田面积为5-6亩,将矩形稻田中淤泥捞出堆积在田埂上,夯实田埂,向矩形稻田中注水,然后投入底肥,然后再进行旋耕;

S2、消毒做业:向矩形稻田内施撒生石灰进行消毒,每亩施撒量为 30-50千克,静置暴晒3-5天,然后通过排出口排掉矩形稻田内的注水,间隔7-10天后重新注水;

S3、水稻栽种前稻田准备:除草后施加复合肥20-30kg/亩、保水剂10-26kg/亩、促根剂3-3.5kg/亩、过磷酸钙22-26kg/亩、硫酸钾10-25kg/亩,然后旋耕后施撒敌克松1-1.5kg/亩;

S4、水稻栽种:选取健康、长势良好的种苗插入水稻田,种苗以30cm×30cm的间距插入水稻田,插秧深度为4-5cm;

S5、稻田管理:10-15天换1次水,每次换水1/3,大苗期间可增加水分,淹没到水稻的三分之一处,但当水稻需喷药防治病虫时,选择阴天喷药,喷药后立即换水。

优选的,所述步骤S1中,田埂高度30-40cm,宽度40-50cm,田埂基部宽50-60cm,然后再在相邻矩形稻田的田埂之间修建30-40cm宽的小道,在该小道内埋入若干组等间距设置的连通管,用于将相邻矩形稻田进行连通,且需在连通管的两端罩上防堵塞网,连通管的直径为20-30cm。

优选的,所述步骤S1中底肥包括31-39%氮肥、20-30%磷肥、20-32%钾肥和余量的有机肥,有机肥为粉碎后的植物秸秆和发酵鸡粪的混合物。

优选的,所述步骤S4中水稻栽种后,如果发现有缺苗的情况下,要及时补苗,以保证原本的种植密度,再根据长势情况追加硫铵肥料即可。

优选的,在追加硫铵肥料的同时可向肥料中加入苯噻酰除草剂混合搅拌喷洒,以避免杂草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

优选的,所述步骤S4中种苗的秧龄15-20天,叶龄3-4叶,苗高12-18cm,苗挺叶绿,基部粗扁有弹性,种苗整齐,无病虫危害。

优选的,所述步骤S4中水稻栽种前2-3天需使用药剂兑40kg-50kg水,于傍晚前对准种苗均匀喷雾,所述药剂为25%吡蚜酮20毫升/亩或20%异丙威200毫升/亩或50%稻丰散乳油100毫升/亩或40%毒死蜱100毫升/亩。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水稻规模化种植方法,与传统技术相比,该方法在水稻种植前,需使用药剂兑水后,于傍晚前对准种苗均匀喷雾,药剂为25%吡蚜酮20毫升/亩或20%异丙威200毫升/亩或50%稻丰散乳油100毫升/亩或40%毒死蜱100毫升/亩,种苗带药下田,避免灰飞虱传播的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

施撒生石灰进行消毒,投入底肥、复合肥、保水剂、促根剂、过磷酸钙、硫酸钾,然后旋耕后施撒敌克松,这样可对稻田进行消毒,避免种苗移栽后染病,减少了水稻的发病率,施肥后可为种苗生长提供肥力,提高其存活率,为水稻各个时期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养分,提高了水稻的品质;

水稻规模化种植,不仅有利于培育标准化壮秧,而且还利于加快推进水稻生产专业化发展,促进水稻持续增产、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一种水稻规模化种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稻田整理:稻田以30亩为一个单元,每个单元中设有若干组相邻的矩形稻田,矩形稻田面积为5亩,将矩形稻田中淤泥捞出堆积在田埂上,夯实田埂,向矩形稻田中注水,然后投入底肥,然后再进行旋耕;

S2、消毒做业:向矩形稻田内施撒生石灰进行消毒,每亩施撒量为 30千克,静置暴晒3天,然后通过排出口排掉矩形稻田内的注水,间隔7天后重新注水;

S3、水稻栽种前稻田准备:除草后施加复合肥20kg/亩、保水剂10kg/亩、促根剂3kg/亩、过磷酸钙22kg/亩、硫酸钾10kg/亩,然后旋耕后施撒敌克松1kg/亩;

S4、水稻栽种:选取健康、长势良好的种苗插入水稻田,种苗以30cm×30cm的间距插入水稻田,插秧深度为4cm;

S5、稻田管理:10天换1次水,每次换水1/3,大苗期间可增加水分,淹没到水稻的三分之一处,但当水稻需喷药防治病虫时,选择阴天喷药,喷药后立即换水。

具体的,所述步骤S1中,田埂高度30cm,宽度40cm,田埂基部宽50cm,然后再在相邻矩形稻田的田埂之间修建30cm宽的小道,在该小道内埋入若干组等间距设置的连通管,用于将相邻矩形稻田进行连通,且需在连通管的两端罩上防堵塞网,连通管的直径为20cm。

具体的,所述步骤S1中底肥包括31%氮肥、20%磷肥、20%钾肥和余量的有机肥,有机肥为粉碎后的植物秸秆和发酵鸡粪的混合物。

具体的,所述步骤S4中水稻栽种后,如果发现有缺苗的情况下,要及时补苗,以保证原本的种植密度,再根据长势情况追加硫铵肥料即可。

具体的,在追加硫铵肥料的同时可向肥料中加入苯噻酰除草剂混合搅拌喷洒,以避免杂草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

具体的,所述步骤S4中种苗的秧龄15天,叶龄3叶,苗高15cm,苗挺叶绿,基部粗扁有弹性,种苗整齐,无病虫危害。

具体的,所述步骤S4中水稻栽种前2天需使用药剂兑40kg水,于傍晚前对准种苗均匀喷雾,所述药剂为25%吡蚜酮20毫升/亩或20%异丙威200毫升/亩或50%稻丰散乳油100毫升/亩或40%毒死蜱100毫升/亩。

实施例2:一种水稻规模化种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稻田整理:稻田以40亩为一个单元,每个单元中设有若干组相邻的矩形稻田,矩形稻田面积为6亩,将矩形稻田中淤泥捞出堆积在田埂上,夯实田埂,向矩形稻田中注水,然后投入底肥,然后再进行旋耕;

S2、消毒做业:向矩形稻田内施撒生石灰进行消毒,每亩施撒量为 50千克,静置暴晒5天,然后通过排出口排掉矩形稻田内的注水,间隔10天后重新注水;

S3、水稻栽种前稻田准备:除草后施加复合肥30kg/亩、保水剂26kg/亩、促根剂3.5kg/亩、过磷酸钙26kg/亩、硫酸钾25kg/亩,然后旋耕后施撒敌克松1.5kg/亩;

S4、水稻栽种:选取健康、长势良好的种苗插入水稻田,种苗以30cm×30cm的间距插入水稻田,插秧深度为5cm;

S5、稻田管理:15天换1次水,每次换水1/3,大苗期间可增加水分,淹没到水稻的三分之一处,但当水稻需喷药防治病虫时,选择阴天喷药,喷药后立即换水。

具体的,所述步骤S1中,田埂高度40cm,宽度50cm,田埂基部宽60cm,然后再在相邻矩形稻田的田埂之间修建40cm宽的小道,在该小道内埋入若干组等间距设置的连通管,用于将相邻矩形稻田进行连通,且需在连通管的两端罩上防堵塞网,连通管的直径为30cm。

具体的,所述步骤S1中底肥包括39%氮肥、20%磷肥、20%钾肥和余量的有机肥,有机肥为粉碎后的植物秸秆和发酵鸡粪的混合物。

具体的,所述步骤S4中水稻栽种后,如果发现有缺苗的情况下,要及时补苗,以保证原本的种植密度,再根据长势情况追加硫铵肥料即可。

具体的,在追加硫铵肥料的同时可向肥料中加入苯噻酰除草剂混合搅拌喷洒,以避免杂草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

具体的,所述步骤S4中种苗的秧龄20天,叶龄4叶,苗高18cm,苗挺叶绿,基部粗扁有弹性,种苗整齐,无病虫危害。

具体的,所述步骤S4中水稻栽种前3天需使用药剂兑50kg水,于傍晚前对准种苗均匀喷雾,所述药剂为25%吡蚜酮20毫升/亩或20%异丙威200毫升/亩或50%稻丰散乳油100毫升/亩或40%毒死蜱100毫升/亩。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水稻规模化种植方法,与传统技术相比,该方法在水稻种植前,需使用药剂兑水后,于傍晚前对准种苗均匀喷雾,药剂为25%吡蚜酮20毫升/亩或20%异丙威200毫升/亩或50%稻丰散乳油100毫升/亩或40%毒死蜱100毫升/亩,种苗带药下田,避免灰飞虱传播的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

施撒生石灰进行消毒,投入底肥、复合肥、保水剂、促根剂、过磷酸钙、硫酸钾,然后旋耕后施撒敌克松,这样可对稻田进行消毒,避免种苗移栽后染病,减少了水稻的发病率,施肥后可为种苗生长提供肥力,提高其存活率,为水稻各个时期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养分,提高了水稻的品质;

水稻规模化种植,不仅有利于培育标准化壮秧,而且还利于加快推进水稻生产专业化发展,促进水稻持续增产、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一种水稻规模化种植方法
  • 一种水稻用高效种植装置及水稻种植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2305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