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基坑支护可拆型锚杆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1:19:16


一种基坑支护可拆型锚杆

技术领域

本发明型涉及锚杆技术领域,更具体为一种基坑支护可拆型锚杆。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大量的高层建筑不断涌现,深基坑工程不断增多,而基坑支护多为桩锚式支护结构,待主体结构施工完毕后,这些临时支护结构不再发挥作用,而这些支护结构却永久埋藏在地下无法取出,这样就导致了临近后续建筑物或市政工程等地下结构设施的施工困难,并造成材料的浪费。预应力锚索支护作为建筑基坑的一种重要支护方式,其应用非常普遍,但由于普通锚杆本体在地下沿基坑四周向外辐射,锚杆本体施工后无法取出,占用了大量的地下空间,给相邻地块的开发、利用造成很大的困难。锚索的回收再利用既能节约支护加固成本,又未形成地下建筑垃圾,同时不会长期占用地下空间,能有效减少对周边环境的破坏,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

现有的锚杆本体存在以下问题:1、拨出难度大,如欲将锚杆本体整体拨出,所施加的拉力必须大于土对锚杆本体产生的摩阻力,拔出力可能为锚杆本体设计拉力的两倍或数倍,增加了拔出难度;2、对周围建筑物影响较大,在锚杆本体整体拨出过程中所施加的拉力传于土中使基坑产生新的变形,甚至出现新的滑动面,造成基坑滑坡事故隐患。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给予解决。

发明内容

本发明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坑支护可拆型锚杆,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现有的锚杆本体存在以下问题:1、拨出难度大,如欲将锚杆本体整体拨出,所施加的拉力必须大于土对锚杆本体产生的摩阻力,拔出力可能为锚杆本体设计拉力的两倍或数倍,增加了拔出难度;2、对周围建筑物影响较大,在锚杆本体整体拨出过程中所施加的拉力传于土中使基坑产生新的变形,甚至出现新的滑动面,造成基坑滑坡事故隐患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坑支护可拆型锚杆,包括:锚杆孔,所述锚杆孔的内部设有锚杆本体且锚杆本体的底端设有承载体,所述锚杆本体的另一端设有锚头且锚头与锚杆孔之间相互嵌合,所述承载体的侧面设有插接孔且插接孔的内部设有拉杆,所述拉杆从一端的插接孔内穿过并从另一端的插接孔穿出与承载体底部形成U型结构,所述拉杆的两端延伸至锚头处并与锚头之间固定,所述锚杆孔的内部注入注浆体且注浆体与拉杆、锚杆本体和承载体之间相互接触。

作为本发明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承载体的末端呈圆弧状结构设置并与拉杆穿插后形成的U型结构相互贴合。

作为本发明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承载体的右端设有传力杆且传力杆与锚杆本体可拆卸连接。

作为本发明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插接孔之间对称分布并与拉杆的杆径相对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型在承载体的侧面设置插接孔且拉杆穿过插接孔,并从另一侧的插接孔传出,使其在承载体的底部形成U型结构,并延伸至锚孔的外部的锚头处固定,拉杆具有一定的柔性,锚头处的拉力相当于两根拉杆传递于锚杆本体底端的承载体,承载体又将拉力转化为压力而传递于注浆体上,再由注浆体与土体之间的摩阻力来承担,从而实现锚杆本体的使用功能,当锚杆本体失去作用意义时,放开锚头处对拉杆的锚固,对一端施加拉力,由于拉杆与注浆体之间无粘结及拉杆具有一定的柔韧性,通过弧形承载体即可将拉杆拨出,即实现了锚杆本体拉杆材料的拆除,为后续工程施工消除了隐患,在承载体的一端设置传力杆,一方面由于传力杆将承载体的压力分散传递于注浆体中,不至于造成与承载体结合处的注浆体所受压力过大而产生过大的变形或被压坏;另一方面由于传力杆直接进入注浆体中一定长度,承载体具有多个传力点,即使承载体端部的注浆体质量稍差,荷载仍然可以通过传力杆传递于注浆体中,而不至于产生过大的变形或注浆体被压坏的现象发生,不但确保了荷载传递的稳定性,质量容易保证,而且对现场施工的要求也较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型连杆与承载体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1、锚杆孔;2、锚头;3、拉杆;4、承载体;5、注浆体; 6、插接孔;7、传力杆;8、锚杆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本发明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基坑支护可拆型锚杆,包括:锚杆孔1,所述锚杆孔1的内部设有锚杆本体8且锚杆本体8的底端设有承载体4,所述锚杆本体8的另一端设有锚头2 且锚头2与锚杆孔1之间相互嵌合,所述承载体4的侧面设有插接孔 6且插接孔6的内部设有拉杆3,所述拉杆3从一端的插接孔6内穿过并从另一端的插接孔6穿出与承载体4底部形成U型结构,所述拉杆3的两端延伸至锚头2处并与锚头2之间固定,所述锚杆孔1的内部注入注浆体5且注浆体5与拉杆3、锚杆本体8和承载体4之间相互接触,在承载体4的侧面设置插接孔6且拉杆3穿过插接孔6,并从另一侧的插接孔6传出,使其在承载体4的底部形成U型结构,并延伸至锚孔的外部的锚头2处固定,拉杆3具有一定的柔性,锚头2处的拉力相当于两根拉杆3传递于锚杆本体8底端的承载体4,承载体4又将拉力转化为压力而传递于注浆体5上,再由注浆体5与土体之间的摩阻力来承担,从而实现锚杆本体8的使用功能,当锚杆本体 8失去作用意义时,放开锚头2处对拉杆3的锚固,对一端施加拉力,由于拉杆3与注浆体5之间无粘结及拉杆3具有一定的柔韧性,通过弧形承载体4即可将拉杆3拨出,即实现了锚杆本体8拉杆3材料的拆除,为后续工程施工消除了隐患。

进一步改进地,如图2所示:所述承载体4的末端呈圆弧状结构设置并与拉杆3穿插后形成的U型结构相互贴合,承载体4末端呈圆弧状结构设置并与拉杆3穿插后形成的U型结构贴合,避免拉杆3弯折,增大阻力。

进一步改进地,如图2所示:所述承载体4的右端设有传力杆7 且传力杆7与锚杆本体8可拆卸连接,在承载体4的一端设置传力杆 7,一方面由于传力杆7将承载体4的压力分散传递于注浆体5中,不至于造成与承载体4结合处的注浆体5所受压力过大而产生过大的变形或被压坏;另一方面由于传力杆7直接进入注浆体5中一定长度,承载体4具有多个传力点,即使承载体4端部的注浆体5质量稍差,荷载仍然可以通过传力杆7传递于注浆体5中,而不至于产生过大的变形或注浆体5被压坏的现象发生,不但确保了荷载传递的稳定性,质量容易保证,而且对现场施工的要求也较低。

进一步改进地,如图2所示:所述插接孔6之间对称分布并与拉杆3的杆径相对应,对称分布的插接孔6使拉杆3穿插后受力更加均匀。

本发明型在承载体4的侧面设置插接孔6且拉杆3穿过插接孔6,并从另一侧的插接孔6传出,使其在承载体4的底部形成U型结构,并延伸至锚孔的外部的锚头2处固定,拉杆3具有一定的柔性,锚头 2处的拉力相当于两根拉杆3传递于锚杆本体8底端的承载体4,承载体4又将拉力转化为压力而传递于注浆体5上,再由注浆体5与土体之间的摩阻力来承担,从而实现锚杆本体8的使用功能,当锚杆本体8失去作用意义时,放开锚头2处对拉杆3的锚固,对一端施加拉力,由于拉杆3与注浆体5之间无粘结及拉杆3具有一定的柔韧性,通过弧形承载体4即可将拉杆3拨出,即实现了锚杆本体8拉杆3材料的拆除,为后续工程施工消除了隐患,在承载体4的一端设置传力杆7,一方面由于传力杆7将承载体4的压力分散传递于注浆体5中,不至于造成与承载体4结合处的注浆体5所受压力过大而产生过大的变形或被压坏;另一方面由于传力杆7直接进入注浆体5中一定长度,承载体4具有多个传力点,即使承载体4端部的注浆体5质量稍差,荷载仍然可以通过传力杆7传递于注浆体5中,而不至于产生过大的变形或注浆体5被压坏的现象发生,不但确保了荷载传递的稳定性,质量容易保证,而且对现场施工的要求也较低。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一种基坑支护可拆型锚杆
  • 一种深基坑桩锚支护可拆型锚杆
技术分类

06120112884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