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把手总成、车门及车辆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20:08


一种把手总成、车门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把手总成、车门及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汽车的依赖程度越来越明显,同时对汽车部件的外观和功能方面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汽车外把手是车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外把手往往凸出在车门外板外面,并需要车门外板作一个相应的沉坑,美观性较差,而且外把手凸出在车门外板上,对整车的侧面风阻显然也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外把手容易被磕坏。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把手总成,包括:

基座,具有容纳腔且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容纳腔分隔形成第一容纳槽和第二容纳槽;

把手件,所述把手件能够收容于所述第一容纳槽内,且通过第一转轴与所述基座铰接;

传动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槽内,所述传动机构包括滑动件、从动臂和解锁臂,所述从动臂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转轴上,所述滑动件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槽内,且与所述从动臂远离所述第一转轴的一端相抵接,所述解锁臂通过第二转轴与所述基座铰接,所述从动臂远离所述第一转轴的一端设有凸起部,所述解锁臂开设有与所述凸起部相适配的凹部,所述解锁臂远离所述第二转轴的一端用于与车门拉锁的拉绳连接;

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的输出端与所述滑动件连接,用于驱动所述滑动件在所述第二容纳槽内滑动,以带动所述从动臂绕所述第一转轴的轴线转动,从而带动所述把手件绕所述第一转轴的轴线转动;

复位机构,所述复位机构包括第一扭簧和第二扭簧,所述第一扭簧套设于所述第一转轴上,所述第二扭簧套设于所述第二转轴上。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从动臂远离所述凸起部的一端设有第三转轴,所述第三转轴位于所述第一转轴的周向,所述把手件通过所述第三转轴与所述从动臂连接,所述把手件开设有第三容纳槽,所述第一扭簧设置于所述第三容纳槽内,且位于所述第一转轴的轴向方向的中间位置。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滑动件设有第一弧形抵接部,所述从动臂设有第二弧形抵接部,所述第一弧形抵接部与所述第二弧形抵接部线接触抵接,所述第一弧形抵接部开设有第一储油槽,所述第二弧形抵接部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储油槽相适配的第二储油槽。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座设有滑轨,所述滑动件与所述滑轨滑动接触,所述滑动件开设有与所述滑轨相适配的滑槽,所述滑槽的槽壁设有凸点,以使所述滑槽与所述滑轨线接触并限定形成第三储油槽,所述滑动件与所述基座的抵接面开设有第四储油槽,以使所述滑动件与所述基座线接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座上设有导向部,所述解锁臂远离所述第二转轴的一端设有与所述导向部配合的滑动部,所述滑动部与所述导向部滑动接触,且所述滑动部与所述导向部线接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把手总成还包括惯性件和弹性件,所述解锁臂沿所述第二转轴的轴线方向开设有与所述惯性件和所述弹性件相适配的装配孔,所述装配孔的孔壁上形成有第一凸缘和第二凸缘,所述惯性件包括头部和杆部,所述头部位于所述第一凸缘与所述第二凸缘之间,所述杆部穿设于所述装配孔,所述弹性件分别与所述头部和所述第二凸缘抵接,所述杆部远离所述头部的一端设有抵接部,所述基座设置有与所述抵接部相适配限位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把手件包括把手本体和把手盖,所述把手本体的外周向设有第一卡槽,所述把手盖的内周向设有与所述第一卡槽相卡接的第一卡扣,所述把手本体的一端设有第二卡槽,另一端设有限位筋,所述把手盖的一端设有第二卡扣,另一端设有抵接件,所述第二卡扣与所述第二卡槽卡接,所述抵接件与所述限位筋朝向所述第二卡槽的一侧抵接,以使所述把手盖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把手本体上。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抵接件包括弹性部和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固定于所述把手盖和所述弹性部之间,所述弹性部远离所述固定部的一端与所述限位筋抵接,所述把手盖上开设有拆卸孔,所述拆卸孔与所述弹性部的位置相对应。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把手总成还包括卡框和密封件,所述卡框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槽内,且位于所述把手件的周向,所述密封件与所述卡框连接并沿所述把手件的周向设置,所述密封件远离所述卡框的一侧设有密封筋,所述密封筋弹性抵接于车门钣金件,所述卡框背离所述第一容纳槽的一侧沿所述把手件的周向设置有多个面差定位凸起,每个所述面差定位凸起均抵接于所述车门钣金件,沿所述卡框的周向内表面设置有多个间隙定位凸起,每个所述间隙定位凸起均抵接于所述车门钣金件。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轴将所述把手件分为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容纳槽的侧壁相抵接的定位筋,以限制所述第二段沿所述第一转轴的轴线方向晃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座设有限位卡扣,所述限位卡扣与所述第一转轴的端部相抵接。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把手总成还包括减震组件,所述减震组件包括第一减震垫、第二减震垫和第三减震垫,所述第二容纳槽限定形成有用于放置所述驱动机构的放置槽,所述第一减震垫抵接于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放置槽的槽壁之间,所述第二减震垫抵接于所述解锁臂靠近所述从动臂的一侧,所述第三减震垫抵接于所述把手件靠近所述第二容纳槽的一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把手总成还包括阻尼器,所述把手件的外侧壁设有与所述阻尼器的齿轮相适配的齿条,所述基座开设有与所述阻尼器相适配的安装导槽。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车门,包括如上所述的把手总成。

第三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车门。

本申请的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

本申请提出一种把手总成,把手总成包括基座、把手件、传动机构、驱动机构和复位机构。基座具有容纳腔且设置有隔板,隔板将容纳腔分隔形成第一容纳槽和第二容纳槽,把手件通过第一转轴与基座铰接,且能够收容于第一容纳槽内,以实现对把手件的隐藏功能,有效提升美观性,降低了把手件被磕坏的概率,同时在车辆的行驶过程中能够有效降低风阻,减少能源消耗。

传动机构设置于第二容纳槽内,包括滑动件、从动臂和解锁臂。其中,从动臂固定连接在第一转轴上,使得从动臂、第三转轴和把手件能够同步转动。滑动件滑动地设置在第二容纳槽内,且与从动臂远离第一转轴的一端相抵接,这样使得滑动件滑动时能够带动从动臂绕第一转轴的轴线转动,从而带动第三转轴和把手件同步转动,实现把手件从第一容纳槽中伸出的功能。解锁臂通过第二转轴与基座铰接,从动臂远离第一转轴的一端设有凸起部,解锁臂开设有与凸起部相适配的凹部。这样当把手件从第一容纳槽中伸出后,用户能够将手置于把手件与第一容纳槽之间,并朝向远离第一容纳槽的方向用力拉动把手件,以使把手件绕第一转轴的轴线转动预设角度,同时带动第三转轴和从动臂同步转动,使得从动臂的凸起部挤压解锁臂的凹部,以带动解锁臂朝向远离从动臂的方向转动,解锁臂的绕转运动行程能够转化为车门拉锁的拉绳长度方向上的行程,使得车门拉锁被拉动,实现解锁状态,从而实现车门开启的功能。

复位机构包括第一扭簧和第二扭簧,第一扭簧和第二扭簧分别套设于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上。完成车门开启后,用户手部离开把手件,从动臂、第三转轴和把手件在第一扭簧的复位力作用下自动转动复位至伸出状态,同时解锁臂在第二扭簧的复位力作用下自动转动复位,使得车门拉锁复位,实现车门关闭的功能,使得从动臂的凸起部与解锁臂的凹部处于临近分离状态。

驱动机构的输出端与滑动件连接,以实现驱动滑动件在第二容纳槽内往复直线滑动。驱动机构的输出端伸展时能够驱动滑动件朝向靠近从动臂的方向滑动,从而带动从动臂绕第一转轴的轴线转动,进而带动把手件绕第一转轴的轴线转动,实现把手件从第一容纳槽中自动伸出的功能。当车辆启动行驶时,车身给信号给到驱动机构,驱动机构的输出端收缩复位,驱动机构的输出端收缩时能够驱动滑动件朝向远离从动臂的方向滑动,从动臂、第三转轴和把手件在第一扭簧的复位力作用下自动转动复位至隐藏状态,实现把手件自动隐藏收缩到第一容纳槽中的功能。通过设置驱动机构、传动机构和复位机构,实现把手件从第一容纳槽中自动伸出或自动隐藏收缩到第一容纳槽中的功能,结构简单,提升了把手件伸出或收缩的平稳性、顺畅性。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和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做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把手总成的隐藏状态俯视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把手总成的伸出状态俯视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把手总成的手拉状态俯视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把手总成的隐藏状态正视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4中A-A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4中B-B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图4中C-C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把手总成的伸出状态正视示意图;

图9示出了图8中D-D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图9中a部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图11示出了图8中E-E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图8中F-F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把手总成的手拉状态正视示意图;

图14示出了图13中G-G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5示出了图14中b部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图16示出了图13中H-H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7示出了图13中I-I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8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解锁臂、第二转轴和第二扭簧的运动示意图;

图19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惯性件和弹性件的自然状态正视示意图;

图20示出了图19中J-J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1示出了图20中c部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图22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惯性件和弹性件的工作状态正视示意图;

图23示出了图22中K-K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4示出了图23中d部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图25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滑动件和从动臂的正视示意图;

图26示出了图25中L-L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7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滑动件和从动臂的俯视示意图;

图28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把手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29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把手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0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把手盖和把手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1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把手总成的正视示意图一;

图32示出了图31中M-M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3示出了图32中e部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图34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把手总成的立视示意图;

图35示出了图34中f部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图36示出了图34中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7示出了图36中h部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图38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把手件的正视示意图;

图39示出了图37中N-N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0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把手总成的正视示意图二;

图41示出了图39中g部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图42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把手总成和车门钣金件的立视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把手总成;110-基座;111-容纳腔;1111-第一容纳槽;11111-侧壁;1112-第二容纳槽;11121-放置槽;112-隔板;113-滑轨;114-导向部;115-限位部;120-把手件;121-第一转轴;122-第三容纳槽;123-把手本体;1231-第二卡槽;1232-限位筋;1233-第一卡槽;124-把手盖;1241-第二卡扣;1242-抵接件;12421-弹性部;12422-固定部;1243-拆卸孔;1244-第一卡扣;125-第一段;1251-定位筋;126-第二段;130-传动机构;131-滑动件;1311-第一弧形抵接部;13111-第一储油槽;1312-滑槽;13121-凸点;132-从动臂;1321-凸起部;1322-第三转轴;1323-第二弧形抵接部;13231-第二储油槽;133-解锁臂;1331-凹部;1332-第二转轴;1333-滑动部;1334-装配孔;13341-第一凸缘;13342-第二凸缘;140-驱动机构;150-复位机构;151-第一扭簧;152-第二扭簧;160-惯性件;161-头部;162-杆部;1621-抵接部;163-弹性件;170-卡框;171-面差定位凸起;172-间隙定位凸起;174-密封件;1741-密封筋;180-减震组件;181-第一减震垫;182-第二减震垫;183-第三减震垫;200-车门钣金件;300-车门拉锁;310-拉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模板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至图17所示,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把手总成100,主要应用于车门,车门主要应用于车辆。该把手总成100包括基座110、把手件120、传动机构130、驱动机构140和复位机构150。

其中,所述基座110具有容纳腔111且设置有隔板112,所述隔板112将所述容纳腔111分隔形成第一容纳槽1111和第二容纳槽1112。所述把手件120能够收容于所述第一容纳槽1111内,且通过第一转轴121与所述基座110铰接。

所述传动机构130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槽1112内,所述传动机构130包括滑动件131、从动臂132和解锁臂133,所述从动臂132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转轴121上,所述滑动件131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槽1112内,且与所述从动臂132远离所述第一转轴121的一端相抵接,所述解锁臂133通过第二转轴1332与所述基座110铰接,所述从动臂132远离所述第一转轴121的一端设有凸起部1321,所述解锁臂133开设有与所述凸起部1321相适配的凹部1331。所述解锁臂133远离所述第二转轴1332的一端用于与车门拉锁300的拉绳310连接。

一并参阅图18,所述驱动机构140的输出端与所述滑动件131连接,用于驱动所述滑动件131在所述第二容纳槽1112内滑动,以带动所述从动臂132绕所述第一转轴121的轴线转动,从而带动所述把手件120绕所述第一转轴121的轴线转动。所述复位机构150包括第一扭簧151和第二扭簧152,所述第一扭簧151套设于所述第一转轴121上,所述第二扭簧152套设于所述第二转轴1332上。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把手总成100,基座110具有容纳腔111且设置有隔板112,隔板112将容纳腔111分隔形成第一容纳槽1111和第二容纳槽1112,第一容纳槽1111位于基座110外侧,第二容纳槽1112位于基座110内侧。把手件120通过第一转轴121与基座110铰接,且能够收容于第一容纳槽1111内,以实现对把手件120的隐藏功能,有效提升美观性,降低了把手件120被磕坏的概率,同时在车辆的行驶过程中能够有效降低风阻,减少能源消耗。

传动机构130设置于第二容纳槽1112内,其包括滑动件131、从动臂132和解锁臂133。其中,从动臂132连接在第一转轴121上,连接的方式可以是键连接、螺丝连接、过盈配合或一体成型制成,使得从动臂132、第三转轴1322和把手件120能够同步转动。滑动件131滑动地设置在第二容纳槽1112内,且与从动臂132远离第一转轴121的一端相抵接,这样使得滑动件131朝向从动臂132的方向滑动时能够带动从动臂132绕第一转轴121的轴线转动,从而带动第三转轴1322和把手件120同步转动,实现把手件120从第一容纳槽1111中伸出的功能。解锁臂133通过第二转轴1332与基座110铰接,从动臂132远离第一转轴121的一端设有凸起部1321,解锁臂133开设有与凸起部1321相适配的凹部1331。这样当把手件120从第一容纳槽1111中伸出后,用户能够将手置于把手件120与第一容纳槽1111之间,并朝向远离第一容纳槽1111的方向用力拉动把手件120,以使把手件120绕第一转轴121的轴线转动预设角度,同时带动第三转轴1322和从动臂132同步转动,使得从动臂132的凸起部1321挤压解锁臂133的凹部1331,以带动解锁臂133朝向远离从动臂132的方向转动,解锁臂133的绕转运动行程能够转化为车门拉锁300的拉绳310长度方向上的行程,使得车门拉锁300被拉动,实现解锁状态,从而实现车门开启的功能。

复位机构150包括第一扭簧151和第二扭簧152,第一扭簧151和第二扭簧152分别套设于第一转轴121和第二转轴1332上。完成车门开启后,用户手部离开把手件120,从动臂132、第三转轴1322和把手件120在第一扭簧151的复位力作用下自动转动复位至伸出状态,同时解锁臂133在第二扭簧152的复位力作用下自动转动复位,使得车门拉锁复位,实现车门关闭的功能,使得从动臂132的凸起部1321与解锁臂133的凹部1331处于临近分离状态。

驱动机构140的输出端与滑动件131连接,以实现驱动滑动件131在第二容纳槽1112内往复直线滑动。驱动机构140的输出端伸展时能够驱动滑动件131朝向靠近从动臂132的方向滑动,从而带动从动臂132绕第一转轴121的轴线转动,进而带动把手件120绕第一转轴121的轴线转动,实现把手件120从第一容纳槽1111中自动伸出的功能。当车辆启动行驶时,车身给信号给到驱动机构140,驱动机构140的输出端收缩复位,驱动机构140的输出端收缩时能够驱动滑动件131朝向远离从动臂132的方向滑动,从动臂132、第三转轴1322和把手件120在第一扭簧151的复位力作用下自动转动复位至隐藏状态,实现把手件120自动隐藏收缩到第一容纳槽1111中的功能。通过设置驱动机构140、传动机构130和复位机构150,实现把手件120从第一容纳槽1111中自动伸出或自动隐藏收缩到第一容纳槽1111中的功能,结构简单,提升了把手件120伸出或收缩的平稳性、顺畅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把手件120需要进行隐藏收缩至第一容纳槽1111内时(例如:车辆行驶、停泊过程中),此时驱动机构140的输出端无动作,驱动机构140的输出端为收缩状态,各零部件处于复位状态。

把手件120和从动臂132为分体式设计,把手件120位于第一容纳槽1111内,从动臂132位于第二容纳槽1112内,把手件120和从动臂132通过第一转轴121同步转动。这样使得基座110无需开设大孔,只需开设直径相对较小的轴孔,能够有效防止把手件120旋出时灰尘和水从第一容纳槽1111进入第二容纳槽1112内,防水防尘性更好,有效提升了密封性能。

示例性的,驱动机构140可以为直线推杆电机,第一转轴121和第二转轴1332均可以为销轴,滑动件131可以为滑块,把手件120可以为车门把手。

如图4、图8、图13、图38和图39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可选的,所述从动臂132远离所述凸起部1321的一端设有第三转轴1322,所述第三转轴1322位于所述第一转轴121的周向,所述把手件120通过所述第三转轴1322与所述从动臂132连接,所述把手件120开设有第三容纳槽122,所述第一扭簧151设置于所述第三容纳槽122内,且位于所述第一转轴121的轴向方向的中间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从动臂132远离凸起部1321的一端设置第三转轴1322,且第三转轴1322位于第一转轴121的周向,使得把手件120能够通过第三转轴1322与从动臂132连接。具体的,第三转轴1322的一端置于从动臂132的轴孔内,从动臂132可以设有用于限制第三转轴1322移动的限位卡扣,第三转轴1322的另一端贯穿于基座避让孔与把手件120的轴孔相连接,实现把手件120在第三转轴1322作用下绕第一转轴121进行旋转,利用杠杆原理,利于带动把手件120绕第一转轴121的轴线旋转,从而实现把手件120伸出或收缩的功能。

在伸出的过程中,滑动件131朝向从动臂132的方向滑动时能够带动从动臂132绕第一转轴121的轴线旋转,同时连接于从动臂132上的第三转轴1322则以第一转轴121为中心进行转动,从而带动第三转轴1322和把手件120同步转动,实现把手件120从第一容纳槽1111中伸出的功能。

当把手件120从第一容纳槽1111中伸出后,用户能够将手置于把手件120与第一容纳槽1111之间,并朝向远离第一容纳槽1111的方向用力拉动把手件120,以使把手件120绕第一转轴121的轴线转动预设角度,同时带动第三转轴1322绕第一转轴121的轴线进行转动,从而带动从动臂132以第一转轴121的轴线为中心进行转动,使得从动臂132的凸起部1321挤压解锁臂133的凹部1331,以带动解锁臂133朝向远离从动臂132的方向转动,解锁臂133的绕转运动行程能够转化为车门拉锁300的拉绳310长度方向上的行程,使得车门拉锁300被拉动,实现解锁状态,从而实现车门开启的功能。

通过在把手件120上开设用于容纳第一扭簧151的第三容纳槽122,这样有效地利用了把手件120的使用空间,节省空间的同时还能够使得第一扭簧151受力均匀,减小了把手总成100整体尺寸,提升了把手件120复位转动的平稳性和顺畅性。通过将第一扭簧151设置于第一转轴121的轴向方向的中间位置,进一步提升了第一扭簧151受力的均匀性,进一步提升了把手件120复位转动的平稳性和顺畅性。

如图25、图26和图27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可选的,所述滑动件131设有第一弧形抵接部1311,所述从动臂132设有第二弧形抵接部1323,所述第一弧形抵接部1311与所述第二弧形抵接部1323线接触抵接,所述第一弧形抵接部1311开设有第一储油槽13111,所述第二弧形抵接部1323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储油槽13111相适配的第二储油槽13231。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滑动件131的第一弧形抵接部1311与从动臂132的第二弧形抵接部1323线接触抵接,并且第一弧形抵接部1311开设有第一储油槽13111,第二弧形抵接部1323开设有与第一储油槽13111相适配的第二储油槽13231,使得弧面多余的润滑油能够在油槽聚集,减少了润滑油的损耗,同时润滑油使得第一弧形抵接部1311和第二弧形抵接部1323保持润滑性,有效减小了二者之间的滑动摩擦力,使得滑动件131和从动臂132在运动过程中更加平稳,提升了运动稳定性和顺畅性,有效降低了摩擦产生的噪音及部件磨损,提升了用户体验并延长了产品使用寿命。

如图4、图8、图13和图26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可选的,所述基座110设有滑轨113,所述滑动件131与所述滑轨113滑动接触,所述滑动件131开设有与所述滑轨113相适配的滑槽1312,所述滑槽1312的槽壁设有凸点13121,以使所述滑槽1312与所述滑轨113线接触并限定形成第三储油槽,所述滑动件131与所述基座110的抵接面开设有第四储油槽,以使所述滑动件131与所述基座110线接触。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基座110上设置滑轨113,且滑动件131开设有与滑轨113相适配的滑槽1312,使得滑动件131与滑轨113滑动接触。通过在滑槽1312的槽壁上设置凸点13121,这样使得滑槽1312与滑轨113形成线接触并限定形成第三储油槽,同时滑动件131与基座110的抵接面开设有第四储油槽,使得滑动件131与基座110线接触。有效减小了滑动件131与基座110之间的滑动摩擦力,使得滑动件131在滑动过程中更加平稳,提升了滑动稳定性和顺畅性,有效降低了摩擦产生的噪音及部件磨损,提升了用户体验并延长了产品使用寿命。

如图4、图8、图13、图31、图32和图33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可选的,所述基座110上设有导向部114,所述解锁臂133远离所述第二转轴1332的一端设有与所述导向部114配合的滑动部1333,所述滑动部1333与所述导向部114滑动接触,且所述滑动部1333与所述导向部114线接触。

可以理解的是,解锁臂133在绕第二转轴1332的轴线转动的过程中,导向部114能够起到导向的作用,使得解锁臂133的滑动部1333能够沿着导向部114进行移动,从而提高解锁臂133运动的稳定性和流畅性,进而提升把手总成100的使用寿命和产品竞争力。通过设置滑动部1333与导向部114线接触,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小二者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小二者之间的摩擦阻力,进而降低摩擦产生的噪音以及减小磨损。

如图4、图19、图20、图21、图22、图23和图24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可选的,所述把手总成100还包括惯性件160和弹性件163,所述解锁臂133沿所述第二转轴1332的轴线方向开设有与所述惯性件160和所述弹性件163相适配的装配孔1334,所述装配孔1334的孔壁上形成有第一凸缘13341和第二凸缘13342,所述惯性件160包括头部161和杆部162,所述头部161位于所述第一凸缘13341与所述第二凸缘13342之间,所述杆部162穿设于所述装配孔1334,所述弹性件163分别与所述头部161和所述第二凸缘13342抵接,所述杆部162远离所述头部161的一端设有抵接部1621,所述基座110设置有与所述抵接部1621相适配限位部115。

可以理解的是,在自然状态时,惯性件160在弹性件163的作用下其头部161与第一凸缘13341相抵接,第一凸缘13341用于防止惯性件160脱离装配孔1334。当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车门受到外力撞击时,碰撞外力迫使解锁臂133朝向远离从动臂132的方向转动,此时惯性件160在惯性力的作用下其抵接部1621能够向基座110的方向移动并在解锁臂133转动至预设角度时与基座110的限位部115相抵接,以限制解锁臂133朝向远离从动臂132的方向继续转动,从而使车门拉锁的拉绳无法达到预设行程,实现防止车门意外开启的目的,有效提升了安全性能,该过程中弹性件163被压缩。避免了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车门受到外力撞击时,车门在惯性力的作用下导致车门意外开启而对人体造成伤害的技术问题。

当车身受外力撞击完成后,惯性件160在弹性件163的复位弹力作用下复位至自然状态,即惯性件160在弹性件163的作用下其头部161与第一凸缘13341相抵接,使得惯性件160的抵接部1621远离基座110的限位部115,从而使得解锁臂133能够朝向远离从动臂132的方向转动,使车门拉锁的拉绳能够达到预设行程,进而使得车门能够正常开启。示例性的,弹性件163可以为柱形弹簧或弹片。

可选地,限位部115可以是限位槽,也可以是限位凸起,限位部115不限于上述具体的结构,只要能够与抵接部1621配合起到限制解锁臂133转动的目的即可,这里不对限位部115的具体结构做限定。

如图28、图29和图30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可选的,所述把手件120包括把手本体123和把手盖124,所述把手本体123的外周向设有第一卡槽1233,所述把手盖124的内周向设有与所述第一卡槽1233相卡接的第一卡扣1244,所述把手本体123的一端设有第二卡槽1231,另一端设有限位筋1232,所述把手盖124的一端设有第二卡扣1241,另一端设有抵接件1242,所述第二卡扣1241与所述第二卡槽1231卡接,所述抵接件1242与所述限位筋1232朝向所述第二卡槽1231的一侧抵接,以使所述把手盖124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把手本体123上。

具体地,把手件120包括把手本体123和把手盖124,把手本体123的外周向设有第一卡槽1233,把手盖124的内周向设有与第一卡槽1233相卡接的第一卡扣1244,把手本体123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卡槽1231,另一端设置有限位筋1232,把手盖124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卡扣1241,另一端设置有抵接件1242,第二卡扣1241与第二卡槽1231卡接,抵接件1242与限位筋1232朝向第二卡槽1231的一侧抵接,实现把手盖124可拆卸地连接于把手本体123上,便于用户安装和拆卸把手盖124。

本实施例中,把手本体123用于与基座110转动连接,从而实现把手件120的弹出和隐藏。限位筋1232可与把手本体123一体成型制成,以降低把手本体123的制造成本以及提高限位筋1232与把手本体123的连接强度。

如图28、图29和图30所示,在本申请的上述实施例中,可选的,所述抵接件1242包括弹性部12421和固定部12422,所述固定部12422固定于所述把手盖124和所述弹性部12421之间,所述弹性部12421远离所述固定部12422的一端与所述限位筋1232抵接,所述把手盖124上开设有拆卸孔1243,所述拆卸孔1243与所述弹性部12421的位置相对应。

在本实施例中,用户可将拆卸工具的杆部162伸入拆卸孔1243中,通过杆部162顶推抵接件1242的弹性部12421,以使弹性部12421脱离限位筋1232的限制,弹性部12421脱离限位筋1232后,用户能够轻松地将第二卡扣1241脱离第二卡槽1231、以及第一卡扣1244脱离第一卡槽1233,从而将整个把手盖124拆卸下来,因此,通过设置拆卸孔1243和弹性部12421,能够降低把手盖124的拆卸难度,从而提高把手盖124的拆卸效率。

如图4、图5、图6、图7、图34、图35、图36、图37和图42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可选的,所述把手总成100还包括卡框170和密封件174,所述卡框170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槽1111内,且位于所述把手件120的周向,所述密封件174与所述卡框170连接并沿所述把手件120的周向设置,所述密封件174远离所述卡框170的一侧设有密封筋1741,所述密封筋1741弹性抵接于车门钣金件200,所述卡框170背离所述第一容纳槽1111的一侧沿所述把手件120的周向设置有多个面差定位凸起171,每个所述面差定位凸起171均抵接于所述车门钣金件200,沿所述卡框170的周向内表面设置有多个间隙定位凸起172,每个所述间隙定位凸起172均抵接于所述车门钣金件200。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密封件174远离卡框170的一侧设置用于与车门钣金件200弹性抵接的密封筋1741,以补偿误差保证密封性能,防止因制造或装配累积误差造成密封筋1741不贴合,导致形成空腔在关门时产生挤压异响和进水等问题。通过在卡框170背离第一容纳槽1111的一侧沿把手件120的周向设置有多个面差定位凸起171,每个面差定位凸起171均抵接于车门钣金件200,以保证车门钣金件200与把手件120的面差均匀性。通过沿卡框170的周向内表面设置有多个间隙定位凸起172,每个间隙定位凸起172均抵接于车门钣金件200,以保证车门钣金件200与把手件120之间的周向间隙均匀,提高安装精度。

如图4、图5、图40和图41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可选的,所述第一转轴121将所述把手件120分为第一段125和第二段126,所述第一段125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容纳槽1111的侧壁11111相抵接的定位筋1251,以限制所述第二段126沿所述第一转轴121的轴线方向晃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转轴121将把手件120分为第一段125和第二段126,第一段125设置有与第一容纳槽1111的侧壁11111相抵接的定位筋1251,以限制把手件120的第二段126沿第一转轴121的轴线方向晃动,起到限位作用,有效减少把手件120的第二段126在伸出或隐藏收缩到第一容纳槽1111过程中沿第一转轴121的轴线方向的晃动幅度,提升了把手件120运动的稳定性、顺畅性和把手件120的位置度,提升了用户体验。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可选的,所述基座110设有限位卡扣,所述限位卡扣与所述第一转轴121的端部相抵接。

在本实施例中,基座110设有与第一转轴121的端部相抵接的限位卡扣,以通过限位卡扣对第一转轴121进行限位,这样使得第一转轴121装配方便,减少了零件数量,降低了成本。

如图4、图8和图13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可选的,所述把手总成100还包括减震组件180,所述减震组件180包括第一减震垫181、第二减震垫182和第三减震垫183,所述第二容纳槽1112限定形成有用于放置所述驱动机构140的放置槽11121,所述第一减震垫181抵接于所述驱动机构140与所述放置槽11121的槽壁之间,所述第二减震垫182抵接于所述解锁臂133靠近所述从动臂132的一侧,所述第三减震垫183抵接于所述把手件120靠近所述第二容纳槽1112的一侧。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用于放置驱动机构140的放置槽11121,放置槽11121的槽壁可以设有定位筋,以对驱动机构140进行定位,提升了驱动机构140的安装效率和安装精度,从而提升了驱动机构140的输出端推动滑动件131的精准度,进而提升了从动臂132的转动精度和稳定性。通过将第一减震垫181抵接于驱动机构140与放置槽11121的槽壁之间,有效防止驱动机构140在行驶过程中产生振动,降低了噪音,提升了驱动机构140的使用稳定性和使用寿命。通过将第二减震垫182抵接于解锁臂133靠近从动臂132的一侧,以实现对解锁臂133的复位减振。通过将第三减震垫183抵接于把手件120靠近第二容纳槽1112的一侧,以实现对把手件120的复位减振,有效提升用户体验。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可选的,所述把手总成100还包括阻尼器,所述把手件120的外侧壁设有与所述阻尼器的齿轮相适配的齿条,所述基座110开设有与所述阻尼器相适配的安装导槽。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阻尼器,并在把手件120的外侧壁设置与阻尼器的齿轮相适配的齿条,这样使得把手件120能够缓慢、并以均匀速度进行复位,提升了把手件120的转动稳定性,减少把手件120与基座110撞击产生的噪音。通过将齿条设置于把手件120的外侧壁,有效节省了空间。通过在基座110上开设与阻尼器相适配的安装导槽,以便于阻尼器的装配,提升了安装效率。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可选的,所述把手总成100还包括密封垫圈,所述隔板112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容纳槽1111和所述第二容纳槽1112连通的穿线孔,所述穿线孔用于穿置线束,所述密封垫圈弹性抵接于所述线束和所述穿线孔的孔壁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隔板112上开设与第一容纳槽1111和第二容纳槽1112连通的穿线孔,以便于穿置线束。通过设置密封垫圈弹性抵接于线束和穿线孔的孔壁之间,有效防止灰尘和水从第一容纳槽1111进入第二容纳槽1112,有效提升了密封性能。

在本申请的上述实施例中,可选的,所述卡框170朝向所述第一容纳槽1111的一侧设有定位筋,所述第一容纳槽1111的槽壁开设有与所述定位筋相适配的定位槽。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卡框170朝向第一容纳槽1111的一侧设置定位筋,且第一容纳槽1111的槽壁开设有与定位筋相适配的定位槽,这样能够有效提升卡框170的安装效率,使得卡框170能够快速定位并安装到第一容纳槽1111内,提升装配精准度和效率。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门,包括以上实施例中的把手总成100。

该车门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把手总成100,因此具有把手总成100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车门。

该车辆具有上述实施例中的车门,因此具有车门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在这里示出和描述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他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相关技术
  • 车门分段调节总成及车门调节总成
  • 一种基于LabVIEW的汽车门把手功能测试系统及方法
  • 车辆把手装置、车辆把手装置组件、车门总成、车门控制系统和车辆
  • 车门外把手安装板、车门外板总成、车门总成及车辆
技术分类

06120115869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