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亚热带区低效林林下仿生栽培鹿茸草的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30:30


一种亚热带区低效林林下仿生栽培鹿茸草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植物栽培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亚热带区低效林林下仿生栽培鹿茸草的方法。

背景技术

鹿茸草是玄参科鹿茸草属沙氏鹿茸草(Monochasma savatieri Franch)干燥全草,为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和祛风止痛的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感冒、咳嗽、肺炎、牙痛等疾病,是重要的林下药用植物。然而过度采挖及生态恶化等因素使野生鹿茸草的蕴藏量和产量大大下降,人工大棚种植面临大量占用耕地、药品质量差、农残超标,以及人工规模化种植尚不成熟等一系列问题,致使药企面临鹿茸草原材料无法供应的风险,迫切需要实现可规模化的鹿茸草仿野生栽培。

在前期的鹿茸草资源调查、收集过程中,发现其主要分布在马尾松林、栀子林及油茶林等,目前,松材线虫病对中国丰富的松林资源构成严重威胁,且高产油茶林仅占总油茶面积的不到20%,因此,在松材线虫病迹地、低效栀子林、油茶林中积极发展林下仿生栽培鹿茸草种植,不但可以促进林下经济发展,还能保证鹿茸草的药材品质,满足鹿茸草的市场需求。已有研究报道采用育苗移栽鹿茸草的方法,但在育苗期间,无论是种子苗、扦插苗还是组培苗,鹿茸草生长必须与寄主伴生,且还存在种子、扦插穗条受季节和数量的限制,以及管理成本高等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亚热带区低效林林下仿生栽培鹿茸草的方法,该方法可以不受季节限制生产鹿茸草组培容器苗,并在亚热带区低效人工林下实现鹿茸草的仿野生栽培,通过本发明方法仿生栽培的鹿茸草产量高、质量好,不但保持了野生鹿茸草的品质,同时还提高了林地的经济效益。

本发明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亚热带区低效林林下仿生栽培鹿茸草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培育鹿茸草容器苗作为移栽的种苗;

S2:在亚热带区选择条件与野生环境一致的低质低效林;

S3:每年10月至次年3月,选择阴天且温度为10-25℃时,按株距15-30cm、行距30-40cm移栽所述种苗,栽种深度为覆盖住轻基质,移栽后上面覆0.5-2cm厚的细沙壤土;

S4:在干旱季节,尤其7-10月,采用地灌方式浇水,10-12月移栽的种苗于次年12月至下一年1月份进行采收,1-3月移栽的种苗于当年12月至次年1月进行采收,以后每年花期后及秋、冬季新芽萌出后采收两次。

进一步地,步骤S1中,所述鹿茸草容器苗基部萌新芽个数至少为2个,长度为0.5-5cm。

进一步地,步骤S1中,所述鹿茸草容器苗无需在育苗期或仿生栽培期人为配栽寄主。

进一步地,步骤S2中,所述条件与野生环境一致的低质低效林为光合有效辐射为400-500μmol/m

进一步地,在所述马尾松林中,利用松材线虫迹地或林窗式采伐,在林缘、林隙周边或林隙中心区域栽种鹿茸草,在林下空地自上而下深翻整地、筑垄做床、开沟作畦,床宽1-1.2m,床高25-30cm,床间沟宽30-40cm,并在整地筑床过程中施有机肥入床中,并用松针和防草布覆盖保肥保湿;所述有机肥为:蚯蚓肥和菜枯按质量比2~3:1混合,施肥量为100-200kg/亩。

进一步地,在所述马尾松林中,移栽区域可选为林缘、林隙周边区域或林隙中心区域。

进一步地,在所述低效油茶林、栀子林中采用抚育间伐,在树体周围冠幅下栽种鹿茸草,穴规格为20-30×20-30×15-20cm,并施用聚能纯硫基稳定性复合肥N-P2O5-K2O 17-17-17,施肥量为30-50g/株,总养分≥51%。

该方法在马尾松林、油茶林或栀子林下仿生栽培鹿茸草,省去了抚育间伐的费用,借助于林下区域提供仿生栽培环境,并在极端干旱情况下辅以地灌,保证了鹿茸草移栽后的成活率,提高了药材产量,保障了药材品质。

其中,所述鹿茸草组培容器苗的培育方法如下:

a,采用鹿茸草组培苗瓶外生根技术,将规模化培育的鹿茸草组培苗移栽至专用复配基质中,所述复配基质在装入直径为4-5cm、长度为8-10cm的有底无纺布容器后,需浇透水并覆盖薄膜继续腐熟1个月;所述复配基质配方为泥炭、珍珠岩、锯末和谷壳按体积比2~10:1:2~4:2~3,并辅以质量分数为1%-3%的生物灰粒混合均匀;

b,鹿茸草组培苗的移栽时间可以从3-4月份持续到9-10月份,在8月份超高温阶段尽量不移栽;其中3-7月份移栽的组培苗需要在移栽1月后适时揭膜,并每隔1个月喷施一次叶面肥,生长旺期喷施1-2次多效唑,多效唑浓度为100-200mg/L;而9-10月份移栽的鹿茸草组培苗需持续覆膜,期间可适时喷水、喷施叶面肥及杀菌剂等,并在移栽1月后,且白天温度高于25℃时,揭膜透风;

c,在容器苗培育过程中,需进行虫害鼠害鸟害的防治。

进一步地,所述叶面肥的配制方法包括两种:配方A和配方B,其中所述配方A为:硝酸铵(NH

进一步地,所述虫害鼠害鸟害的防治方法为:在苗床周围安装捕鼠笼并辅以搭盖遮阳网以防止鼬獾、老鼠对容器苗的啃食及对容器袋的翻趴;在炼苗棚四周安装驱鸟器、防鸟网以阻止乌鸫、麻雀对幼苗的损害;苗床架空以隔离蚯蚓、蝼蛄钻入容器袋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方法无需人为配置寄主,且在低效林下,杂草较少,减少了抚育成本,大大提高了鹿茸草移栽成活率,达95.6%以上,实现了优质鹿茸草高效仿野生栽培。

2.利用本发明方法所栽培的鹿茸草,药材品质与原产地野生型一致,药材质量与优选种源、单株相比,各成分含量差异不大,尤其是在马尾松林和栀子林中,各单体成分含量更接近优选单株,甚至略高于优选种源,且在马尾松林和栀子林下移栽的鹿茸草成活率及生长情况较好,说明马尾松林和栀子林更适宜鹿茸草的仿生栽培。

3.本发明在鹿茸草组培容器苗的培育过程中,利用叶面肥配方A和配方B交替使用的施肥方法,对鹿茸草容器苗的高生长和新芽萌发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4.本发明在林缘及林隙周边区域移栽鹿茸草容器苗,更适宜鹿茸草的成活和生长。因此,在规模化培育时要控制好林隙的大小,尽量避免或减少中心区域面积。

5.本发明对移栽后的鹿茸草进行松针覆盖处理,能为土壤提供更好的保湿保肥作用,且不影响地念、马唐、檵木、桃金娘等草本、小型灌木寄主的生长,继而这些植物可以为鹿茸草提供水分和养分,更有利于鹿茸草的成活和生长;对移栽后的鹿茸草进行防草布覆盖处理,发现在马尾松林林缘和林隙周边区域,太阳光照强度相对较低,比较适宜鹿茸草生长,是否覆盖防草布并不影响鹿茸草的成活及生长;而林隙中心区域太阳光照强度相对较高,不适合鹿茸草生长,但在覆盖了防草布后保持了一定的水分,有利于鹿茸草的成活和生长。

6.本发明在鹿茸草容器苗的培育过程中,在苗床周围安装捕鼠笼并辅以搭盖遮阳网,有效防治了鼬獾、老鼠对容器苗的啃食及对容器袋的翻趴,安装驱鸟器、防鸟网等有效阻止了乌鸫、麻雀对幼苗的损害,苗床架空有效隔离了蚯蚓钻入容器袋中,并实现了空气修根,利于在容器袋中形成根团。

附图说明

图1为种植鹿茸草林隙分区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B、林隙中心区域,C、林缘边缘区域,D、林隙周边区域,CR1、朝林隙内冠幅半径,CR2、朝林隙外冠幅半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理解,下列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应视为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者,按照常规条件进行。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和对照例中采用的鹿茸草容器苗均是基于黄酮类和苯乙醇苷类含量差异评价筛选出的优良单株、产地(李峰卿等,不同产地沙氏鹿茸草全株中黄酮类和苯乙醇苷类成分含量的比较,2021),在此基础上,于每年的2-3月份或10-12月份采集外植体,通过组织培养和瓶外生根技术(专利:CN110859130B)获取的大量基因型相同、长势一致的组培容器苗,试验地为亚热带大岗山森林类国家长期科研基地(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

实施例1

一种亚热带区低效林林下仿生栽培鹿茸草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通过如下方法培育鹿茸草容器苗下:

a,采用鹿茸草组培苗瓶外生根技术培育鹿茸草组培苗,选择3-4月份将规模化培育的鹿茸草组培苗垂直栽入装有专用复配基质的无纺布容器中央;无纺布容器为直径5cm、长度10cm的有底无纺布容器袋;复配基质配方为泥炭、珍珠岩、锯末和谷壳按体积比3:1:3:3,并辅以质量分数为3%的生物灰粒混合均匀;移栽前需浇透水,并在移栽前1天用洒水壶淋洒一遍1‰的高锰酸钾,并覆薄膜1晚,第二天还需用清水淋洗10min后开始移栽;

b,移栽4周后,先把两头掀开通风,两天后逐渐清除塑料膜;移栽后每隔1个月喷施一次叶面肥;生长旺期喷施2次多效唑,浓度为100mg/L;培育10-11个月后,于次年1-2月份得到鹿茸草容器苗成品;

c,在容器苗培育过程中,通过设置捕鼠笼、安装驱鸟器、炼苗棚四周安装防鸟网,苗床搭盖遮阳网来进行虫害鼠害鸟害的防治。

S2:种苗移栽:

在亚热带区选择光合有效辐射为450μmol/m

S4:在干旱季节,尤其7-10月,采用地灌方式浇水,当年12月即可进行采收。

实验一不同叶面肥的配比方法对鹿茸草容器苗苗高和萌芽数的影响

在培育鹿茸草容器苗的过程中,叶面肥对鹿茸草容器苗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因此,本实验探讨不同叶面肥的配比及施用对鹿茸草容器苗的苗高和萌芽数的影响。

本实验所述叶面肥的配制方法包括两种:配方A和配方B,其中配方A为:硝酸铵(NH

表1不同叶面肥的配比选择表

实验结果:

如表2所示,在不同叶面肥的配比对鹿茸草容器苗苗高和萌芽数的影响实验中,可以看到当叶面肥的施用方法选择配方为A4B1组合交替使用时,更利于促进鹿茸草容器苗的高生长;当叶面肥的施用方法选择配方为A3B1组合交替使用时,更利于促进鹿茸草容器苗的新芽萌发。

表2不同叶面肥的配比对鹿茸草容器苗苗高和萌芽数的影响

实验二不同林分类型下仿生栽培鹿茸草对其成活率、生长情况及各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由于马尾松林属于高大乔木林,而栀子林和油茶林则属低矮灌木林,尤其油茶林人工经营强度最高,因此,本实验尝试在不同的林分下移栽鹿茸草容器苗,研究不同林分类型下仿生栽培鹿茸草对鹿茸草各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以及不同林分类型下移栽对鹿茸草成活率及生长情况的影响。具体栽培方法同实施例1,仅其中的低质低效林的选择参考表3、表4进行相应的替换,其中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50株,于移栽种植当年12月份测鹿茸草各成分含量。

(1)实验结果:

如表3所示,各组鹿茸草药材质量与优选种源、单株相比,各成分含量无显著差异,尤其是在马尾松林和栀子林下仿生栽培的鹿茸草,各单体成分含量均更接近优选单株,且略高于优选种源,说明不同林分类型下仿生栽培鹿茸草活性成分含量与优选种源、单株无显著差异,本发明所选育的良种及栽培措施适宜规模化推广应用。

表3不同林分类型下鹿茸草各成分含量对比

(2)实验结果:

如表4所示,在不同林分类型下移栽对鹿茸草成活率及生长情况影响的实验中,可以看到,马尾松林下和栀子林下移栽的鹿茸草成活率及生长情况(萌芽数和株高)均显著优于油茶林,说明马尾松林和栀子林更适宜鹿茸草的仿生栽培。

表4不同林分类型下移栽对鹿茸草成活率及生长情况的影响

实验三不同栽培区域对鹿茸草成活率及生长情况的影响

由于林地不同区域的太阳光照强度可能会对鹿茸草的生长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本实验探讨在马尾松林中不同区域栽培鹿茸草对其成活率及生长情况(萌芽数和株高)的影响。具体栽培方法同实施例1,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50株,于移栽种植当年12月份统计鹿茸草植株成活率、萌芽数和株高,其中的成活率=成活数量/种植总数量。

实验例15

a、选苗:选择基部萌新芽个数为2-5个,长度在0.5-5cm的容器苗;

b、整地:在松材线虫迹地(即林隙),选择郁闭度在60-70%的马尾松林下种植(种植前砍除马尾松林下的杂草灌木),在每一个被选中的林隙中,依次测量并记录边缘木的序号、树高、胸径,然后确定林隙中心点的位置,如图1所示,测量每株边缘木朝林隙内的冠幅半径(CR1)、朝林隙外的冠幅半径(CR2),然后分别计算出林隙内的冠幅半径a和平均林隙外的冠幅半径b,进而从每株边缘木的树干位置沿着边缘木树干与中心点连线的方向分别向林冠下扩展和林冠内缩放,所围成的区域分布定义为D区和C区,而林隙中心区域为B区。

沿等高线在树木间空隙筑垄做床,宽度约为90cm,施用腐熟的有机肥(蚯蚓肥或菜枯),施肥量为100kg/亩;种植区为林缘边缘区域(如图1-C区)

c、栽培:在床内挖穴,株行距为30×40cm,栽培时轻轻去除无纺布袋,切记不要把基质弄散,以免影响移栽成活率;种植后未做抚育管理,自然生长。

实验例16

一种亚热带区低效林林下仿生栽培鹿茸草的方法,其与实验例15的区别在于,种植区为马尾松林林隙周边区域(如图1-D区)。

实验例17

一种亚热带区低效林林下仿生栽培鹿茸草的方法,其与实验例15的区别在于,种植区为林隙中心区域(如图1-B区)。

实验结果:

如表5所示,在马尾松林不同栽培区域对鹿茸草成活率及生长情况(萌芽数和株高)的影响实验中,不同栽培区域表现出了不同的成活率,其中实验例12在林缘C区的移栽成活率最高,可达98.75%,林隙周边D区次之,成活率达87.97%,林隙中心区域移栽成活率相对较低;且在林缘和林隙周边区域移栽鹿茸草,其分支数及株高相对于林隙中心区域也较好。说明在马尾松林林缘和林隙周边区域,太阳光照强度相对较低,更适宜鹿茸草的成活和生长。

表5不同栽培区域对鹿茸草成活率及生长情况的影响:

实验四不同覆盖对鹿茸草移栽苗成活率及生长情况的影响

由于鹿茸草移栽后需要保水保肥处理,且鹿茸草属于泛寄主植物,很多植物都有可能作为鹿茸草的寄主为其提供水分和养分,但在不同种植区域,由于太阳光照强度的不同会对这些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因此本实验进一步研究在马尾松林中进行松针覆盖和防草布覆盖处理对鹿茸草移栽苗成活率和生长情况(萌芽数和株高)的影响。具体栽培方法同实施例1,仅其中的覆盖处理条件分别参考表6和表7进行相应的替换。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50株,于移栽种植当年12月份统计鹿茸草植株成活率、萌芽数和株高。

实验结果:

(1)如表6所示,在马尾松林的三个移栽区域中,相比对照例的不覆盖松针处理,覆盖松针组对鹿茸草成活率及生长情况(萌芽数和株高)都具有显著的效果,说明松针覆盖表面可以为土壤提供更好的保湿保肥作用,且不影响地念、马唐、檵木、桃金娘等草本、小型灌木寄主的生长,并为鹿茸草提供水分和养分,从而更有利于鹿茸草的生长。

表6覆盖松针处理对鹿茸草移栽苗成活率和生长情况的影响

(2)如表7所示,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在马尾松林的林缘C区及林隙周边D区,相比对照例6和7的不覆盖防草布处理,覆防草布对鹿茸草成活率及生长情况的影响不大;而在林隙中心区域B区,覆防草布后鹿茸草成活率及生长情况相对较好。

表7覆盖防草布处理对鹿茸草成活率及生长情况的影响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相关技术
  • 一种南方低效人工林林下经济种植的方法
  • 一种亚热带林下仿野生铁皮石斛栽培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5929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