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阀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20:00:50


阀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阀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现有的制冷循环装置。专利文献1的制冷循环装置具备包含第一开闭阀~第三开闭阀的制冷剂回路切换部。制冷剂回路切换部切换第一回路和第二回路。在第一回路中,从室内冷凝器流出的制冷剂依次向集液器干燥器、制热用膨胀阀及室外热交换器流动。在第二回路中,从室外热交换器流出的制冷剂依次向集液器干燥器、制冷用膨胀阀及室内蒸发器流动。制冷循环装置在第一回路中,在制热用膨胀阀的上游配置集液器干燥器,在第二回路中,在制冷用膨胀阀的上游配置集液器干燥器。集液器干燥器储存由室内冷凝器冷凝后的液相制冷剂的剩余部分。由此,使从作为蒸发器的室外热交换器或室内蒸发器流出的制冷剂具有过热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176824号公报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上述的制冷循环装置中,室内冷凝器、第一开闭阀及第二开闭阀经由三通接头和配管连接。另外,集液器干燥器和其他的零件也以相同或同样的方法连接。因此,制冷循环装置的连接部位多,则制冷剂泄漏的可能性变高。另外,在制冷循环装置中,由于各零件经由三通接头和配管连接,因此制冷循环装置变大。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制冷剂的泄漏的小型的阀装置。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阀装置是,

具有阀组件和集液器干燥器的阀装置,其中,

所述阀组件具有:一个阀主体,该一个阀主体具有多个制冷剂通路;以及多个阀单元,该多个阀单元安装于所述阀主体,

所述集液器干燥器具有:筒形状的集液器干燥器主体,该集液器干燥器主体能够贮留制冷剂;以及盖体,该盖体与所述集液器干燥器主体的上端部接合,

所述盖体与所述阀主体接触地配置。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所述盖体具有螺纹孔,

所述阀主体具有贯通孔,该贯通孔与所述螺纹孔对应地配置,

所述盖体通过螺栓安装于所述阀主体,该螺栓穿过所述贯通孔而与所述螺纹孔螺合。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所述盖体具有两个所述螺纹孔,并且具有两个与所述集液器干燥器主体的内侧空间相通的连接孔,

连结两个所述螺纹孔的中心的线段与连结两个所述连接孔的中心的线段交叉。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所述阀装置具有圆筒形状的接头部件,

所述接头部件具有在轴向上连接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

所述第一部分配置于所述连接孔,

所述第二部分配置于所述制冷剂通路。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所述多个阀单元包含止回阀单元,

所述止回阀单元配置于配置有所述接头部件的制冷剂通路,

所述接头部件是保持所述止回阀单元的保持部件。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在所述阀主体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一室内侧开口、第二室内侧开口、第一室外侧开口、第二室外侧开口、第一中间开口以及第二中间开口,

所述多个制冷剂通路包含:

第一制冷剂通路,该第一制冷剂通路连接所述第一室内侧开口和所述第二中间开口;

第二制冷剂通路,该第二制冷剂通路连接所述第一室内侧开口和所述第二室外侧开口;

第三制冷剂通路,该第三制冷剂通路连接所述第一中间开口和所述第二制冷剂通路;

第四制冷剂通路,该第四制冷剂通路连接所述第一室外侧开口和所述第二中间开口;以及

第五制冷剂通路,该第五制冷剂通路连接所述第一中间开口和所述第二室内侧开口,

所述多个阀单元包含:

第一开闭阀单元,该第一开闭阀单元能够对所述第一制冷剂通路进行开闭;

第二开闭阀单元,该第二开闭阀单元能够对所述第二制冷剂通路中的所述第一室内侧开口与所述第二制冷剂通路和所述第三制冷剂通路连接的连接部位之间的第一通路部分进行开闭;

流量调节阀单元,该流量调节阀单元能够无级地变更所述第二制冷剂通路中的所述第二室外侧开口与所述第二制冷剂通路和所述第三制冷剂通路连接的连接部位之间的第二通路部分的通路面积;

第一止回阀单元,该第一止回阀单元允许从所述第三制冷剂通路中的所述第一中间开口向所述第二制冷剂通路的制冷剂的流动,并且禁止从所述第二制冷剂通路向所述第一中间开口的制冷剂的流动;以及

第二止回阀单元,该第二止回阀单元允许所述第四制冷剂通路中的从所述第一室外侧开口向所述第二中间开口的制冷剂的流动,并且禁止从所述第二中间开口向所述第一室外侧开口的制冷剂的流动。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在所述阀主体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三室内侧开口,

所述多个制冷剂通路包含第六制冷剂通路,该第六制冷剂通路连接所述第一室外侧开口和所述第三室内侧开口,

所述多个阀单元包含第三开闭阀单元,该第三开闭阀单元能够对所述第六制冷剂通路进行开闭。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所述阀主体的外表面具有第一平面、第二平面以及第三平面,该第二平面与所述第一平面成直角,该第三平面与所述第二平面平行,

在所述第一平面设置有在所述第一平面的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的第二安装孔和第三安装孔,

在所述第二平面设置有在与所述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的第一安装孔和第四安装孔,

在所述第一安装孔的内侧配置有由所述第一开闭阀单元进行开闭的第一阀口,

在所述第二安装孔的内侧配置有由所述第二开闭阀单元进行开闭的第二阀口,

在所述第三安装孔的内侧配置有由所述第三开闭阀单元进行开闭的第三阀口,

在所述第四安装孔的内侧配置有由所述流量调节阀单元无级地变更开口面积的第四阀口,

所述贯通孔从所述第二平面延伸至所述第三平面,

当从所述第一平面的法线方向观察时,所述贯通孔的所述长度方向的位置位于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第三阀口之间,

当从所述第二平面的法线方向观察时,所述贯通孔的与所述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位置位于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第四阀口之间。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所述第二制冷剂通路包含所述第二阀口和所述第四阀口,

所述第二制冷剂通路中的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第四阀口之间的部分具有L字形状。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所涉及的阀装置具有阀组件和集液器干燥器。阀组件具有:一个阀主体,该一个阀主体具有多个制冷剂通路;以及多个阀单元,该多个阀单元安装于阀主体。集液器干燥器具有:能够贮存制冷剂的筒形状的集液器干燥器主体;及与集液器干燥器主体的上端部接合的盖体。并且,盖体与阀主体接触地配置。由此,能够将阀组件和集液器干燥器最靠近地配置。因此,能够使阀装置小型化。另外,阀装置具有:一个阀主体,该一个阀主体具有多个制冷剂通路;以及多个阀单元,该多个阀单元安装于阀主体。因此,能够抑制制冷剂在制冷剂通路彼此的连接部位及制冷剂通路与阀单元的连接部位泄漏,并且能够削减用于连接的零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有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涉及的阀装置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图1的空调装置为制热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

图3是表示图1的空调装置为制冷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

图4是表示图1的空调装置为除湿制热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

图5是图1的空调装置所具有的阀装置的主视图。

图6是图5的阀装置所具有的阀组件的立体图。

图7是图6的阀组件的另一立体图。

图8是图6的阀组件的主视图。

图9是图6的阀组件的右侧视图。

图10是图6的阀组件的左侧视图。

图11是图6的阀组件的俯视图。

图12是图6的阀组件的底视图。

图13是图6的阀组件的后视图。

图14是沿图9的A-A线的剖视图。

图15是沿图9的B-B线的剖视图。

图16是沿图9的C-C线的剖视图。

图17是沿图9的D-D线的剖视图。

图18是沿图8的E-E线的剖视图。

图19是沿图8的F-F线的剖视图。

图20是沿图8的G-G线的剖视图。

图21是沿图8的H-H线的剖视图。

图22是沿图8的J-J线的剖视图。

图23是图6的阀组件所具有的阀主体的俯视图。

图24是图6的阀组件所具有的阀主体的右侧视图。

图25是图6的阀组件所具有的第一开闭阀单元的剖视图。

图26是图6的阀组件所具有的第二开闭阀单元的剖视图。

图27是图6的阀组件所具有的流量调节阀单元的剖视图。

图28是图5的阀装置所具有的集液器干燥器的立体图。

图29是图28的集液器干燥器的主视图。

图30是图28的集液器干燥器的俯视图。

图31是说明图5的阀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图(将集液器干燥器安装于阀主体前的状态)。

图32是说明图5的阀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图(将集液器干燥器安装于阀主体后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32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涉及的阀装置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具有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涉及的阀装置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图1的空调装置为制热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图3是表示图1的空调装置为制冷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图4是表示图1的空调装置为除湿制热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图5是图1的空调装置所具有的阀装置的主视图。图6~图13是图5的阀装置所具有的阀组件的立体图、另一立体图、主视图、右侧视图、左侧视图、俯视图、底视图以及后视图。图14~图17是沿图9的A-A线的剖视图、沿B-B线的剖视图、沿C-C线的剖视图以及沿D-D线的剖视图。图18~图22是沿图8的E-E线的剖视图、沿F-F线的剖视图、沿G-G线的剖视图、沿H-H线的剖视图以及沿J-J线的剖视图。图23、图24是图6的阀组件所具有的阀主体的俯视图及右侧视图。图25~图27是图6的阀组件所具有第一开闭阀单元的剖视图、第二开闭阀单元的剖视图以及流量调节阀单元的剖视图。图28~图30是图5的阀装置所具有的集液器干燥器的立体图、主视图以及俯视图。图31、图32是说明图5的阀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图。图31表示将集液器干燥器安装于阀主体前的状态。图32表示将集液器干燥器安装于阀主体后的状态。在各图中,箭头X所示的X方向为左右方向,箭头Y所示的Y方向为前后方向,箭头Z所示的Z方向为上下方向。在箭头X中有“X”字的一方为右方,在箭头Y中有“Y”字的一方为后方,在箭头Z中有“Z”字的一方为上方。

空调装置1是例如搭载于车辆且对向车室的送风空气进行冷却或加热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如图1所示,空调装置1具有阀装置5、压缩机30、室内冷凝器40、室内蒸发器50、室外热交换器60以及流量调节阀70。

阀装置5具有阀组件10和集液器干燥器20。

如图5~图27所示,阀组件10具有阀主体100、第一开闭阀单元300、第二开闭阀单元400、第三开闭阀单元500、流量调节阀单元600、第一止回阀单元700以及第二止回阀单元800。

阀主体100例如通过对铝合金压出成形而形成为长方体形状。阀主体100具有正面101、背面102、左侧面103、右侧面104、上表面105以及下表面106。各表面是阀主体100的外表面,为平面状。右侧面104是第一平面。上表面105是与右侧面104成直角地连接的第二平面。下表面106是与右侧面104成直角地连接且与上表面105平行的第三平面。左侧面103是与上表面105成直角地连接且与右侧面104平行的第四平面。

在正面101形成有第一室内侧开口111(图6、图8)。在背面102形成有第一室外侧开口121(图7、图13)。在左侧面103形成有第二室内侧开口112、第三室内侧开口113以及第二室外侧开口122(图7、图10)。在下表面106形成有第一中间开口131和第二中间开口132(图12)。

阀主体100具有通过切削加工形成的多个制冷剂通路。具体而言,阀主体100具有第一制冷剂通路151、第二制冷剂通路152、第三制冷剂通路153、第四制冷剂通路154、第五制冷剂通路155以及第六制冷剂通路156。

第一制冷剂通路151连接第一室内侧开口111和第二中间开口132。在第一制冷剂通路151配置有第一开闭阀单元300。

第二制冷剂通路152连接第一室内侧开口111和第二室外开口122。在第二制冷剂通路152连接有第三制冷剂通路153。在第二制冷剂通路152中的第一室内侧开口111与第二制冷剂通路152和第三制冷剂通路153连接的连接部位152c之间的第一通路部分152a配置有第二开闭阀单元400。在第二制冷剂通路152中的第二室外侧开口122与连接部位152c之间的第二通路部分152b配置有流量调节阀单元600。

第三制冷剂通路153连接第一中间开口131和第二制冷剂通路152。在第三制冷剂通路153配置有第一止回阀单元700。

第四制冷剂通路154连接第一室外侧开口121和第二中间开口132。在第四制冷剂通路154配置有第二止回阀单元800。

第五制冷剂通路155连接第一中间开口131和第二室内侧开口112。

第六制冷剂通路156连接第一室外侧开口121和第三室内侧开口113。在第六制冷剂通路156配置有第三开闭阀单元500。

另外,阀主体100具有第一贯通孔171和第二贯通孔172(图8、图19)。第一贯通孔171和第二贯通孔172从上表面105直线状地延伸至下表面106。

第一开闭阀单元300配置于上表面105的靠右侧面104的部位。第一开闭阀单元300能够开闭第一制冷剂通路151(即,能够将通路面积变更为0或比0大的面积)。

第一开闭阀单元300与阀主体100一起构成先导式的开闭阀。第一开闭阀单元300为通常封闭型。在阀主体100的上表面105形成有第一安装孔161。在第一安装孔161配置有第一开闭阀单元300。阀主体100在第一安装孔161的内侧具有第一阀室311、在第一阀室311开口的第一阀口312以及包围第一阀口312的第一阀座313。第一阀室311和第一阀口312是第一制冷剂通路151的一部分。

如图25所示,第一开闭阀单元300具有主阀芯320和阀芯驱动部330。

主阀芯320具有圆板形状。主阀芯320具有先导通路325和均压通路326。通过主阀芯320与第一阀座313接触,第一阀口312关闭,通过主阀芯320从第一阀座313离开,第一阀口312打开。

阀芯驱动部330具有保持架331、壳体332、柱塞333、电磁线圈334、先导阀芯335以及固定铁芯336。

保持架331具有圆筒形状。保持架331与阀主体100的第一安装孔161嵌合。主阀芯320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地配置于在保持架331的内侧。主阀芯320划分第一阀室311和保持架331的内侧的背压室314。先导通路325连接背压室314和第一阀口312。均压通路326连接第一阀室311和背压室314。在主阀芯320与保持架331之间配置有开阀弹簧337。开阀弹簧337为压缩螺旋弹簧。开阀弹簧337将主阀芯320向上方按压。

壳体332具有圆筒形状。壳体332的下端部配置于保持架331的内侧,与保持架331接合。在壳体332的上端部的内侧配置有圆柱形状的固定铁芯336。固定铁芯336与壳体332的上端部接合。在固定铁芯336的下端面配置有弹簧承受部件336a。

柱塞333具有圆柱形状。柱塞333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地配置于壳体332的内侧。在柱塞333的上端面形成有弹簧收容孔333a。在弹簧收容孔333a的底面333b与固定铁芯336的弹簧承受部件336a之间配置有柱塞弹簧338。柱塞弹簧338为压缩螺旋弹簧。柱塞弹簧338将柱塞333向下方按压。

电磁线圈334具有圆筒形状。在电磁线圈334的内侧配置有壳体332。电磁线圈334将固定铁芯336和柱塞333磁化。

先导阀芯335具有朝向下方的圆锥形状。先导阀芯335与柱塞333的下端面一体地连接。先导阀芯335配置于背压室314。先导阀芯335对先导通路325进行开闭。

在第一开闭阀单元300中,当电磁线圈334为非通电状态时,柱塞333被柱塞弹簧338按压并向下方移动。先导阀芯335也向下方移动,先导阀芯335关闭先导通路325,并向下方按压主阀芯320。主阀芯320与第一阀座313接触,第一阀口312关闭。当第一阀口312关闭时,从第一阀室311和背压室314向第一阀口312的制冷剂的流动被切断。制冷剂贮留于第一阀室311和背压室314。主阀芯320通过制冷剂被按压于第一阀座313。

在第一开闭阀单元300中,当电磁线圈334为通电状态时,柱塞333通过磁力向上方移动。先导阀芯335也向上方移动,先导通路325打开。背压室314的制冷剂经由先导通路325向第一阀口312流动,背压室314的制冷剂压力比第一阀室311的制冷剂压力低。另外,开阀弹簧337将主阀芯320向上方按压。由此,主阀芯320从第一阀座313离开,第一阀口312打开。

第二开闭阀单元400配置于右侧面104的靠近正面101的部位。第二开闭阀单元400能够开闭第二制冷剂通路152的第一通路部分152a(即,能够将通路面积变更为0或比0大的面积)。

第二开闭阀单元400与阀主体100一起构成先导式的开闭阀。第二开闭阀单元400为通常打开型。在阀主体100的右侧面104形成有第二安装孔162。在第二安装孔162配置有第二开闭阀单元400。阀主体100在第二安装孔162的内侧具有第二阀室411、在第二阀室411开口的第二阀口412以及包围第二阀口412的第二阀座413。从第二阀室411和第一室内侧开口111延伸至第二阀室411的制冷剂通路151a(图18、图22)是第一制冷剂通路151的一部分,也是第二制冷剂通路152的一部分。第二阀口412是第二制冷剂通路152的一部分。

如图26所示,第二开闭阀单元400具有主阀芯420和阀芯驱动部430。

主阀芯420一体地具有躯干部421、第一凸缘部422以及第二凸缘部423。躯干部421具有圆柱形状。第一凸缘部422具有圆环形状。第一凸缘部422的内周缘与躯干部421的右端部连接。第二凸缘部423具有圆环形状。第二凸缘部423的内周缘与躯干部421的左端部连接。躯干部421具有先导通路425。第一凸缘部422具有均压通路426。在第二凸缘部423配置有圆环板形状的衬垫。通过主阀芯420(具体而言,第二凸缘部423的衬垫)与第二阀座413接触而关闭第二阀口412,通过主阀芯420从第二阀座413离开而打开第二阀口412。在主阀芯420的第一凸缘部422与阀主体100之间配置有开阀弹簧437。开阀弹簧437为压缩螺旋弹簧。开阀弹簧437将主阀芯420的第一凸缘部422向右方按压。

阀芯驱动部430具有固定铁芯431、壳体432、柱塞433、电磁线圈434、先导阀芯435以及阀轴436。

固定铁芯431一体地具有大径圆筒部431a和小径圆筒部431b。大径圆筒部431a通过螺纹构造安装于阀主体100的第二安装孔162的内周面。小径圆筒部431b与大径圆筒部431a同轴配置。小径圆筒部431b的外径比大径圆筒部431a的内径小。小径圆筒部431b从右侧面104突出。第一凸缘部422能够沿左右方向移动地配置于大径圆筒部431a的内侧。第一凸缘部422划分第二阀室411和大径圆筒部431a的内侧的背压室414。先导通路425连接背压室414和第二阀口412。均压通路426连接第二阀室411和背压室414。

壳体432具有左端部开口且右端部封闭的圆筒形状。在壳体432的左端部的内侧配置有固定铁芯431的小径圆筒部431b。壳体432的左端部与固定铁芯431接合。

柱塞433具有圆柱形状。柱塞433能够沿左右方向移动地配置于壳体432的内侧。在柱塞433与固定铁芯431之间配置有柱塞弹簧438。柱塞弹簧438为压缩螺旋弹簧。柱塞弹簧438将柱塞433向右方按压。

电磁线圈434具有圆筒形状。在电磁线圈434的内侧配置有壳体432。电磁线圈434将固定铁芯431和柱塞433磁化。

先导阀芯435与阀轴436的左端部一体地连接。先导阀芯435配置于背压室414。先导阀芯435经由阀轴436与柱塞433连接。在先导阀芯435配置有圆板形状的衬垫。先导阀芯435对先导通路425进行开闭。

阀轴436具有细长的圆筒形状。阀轴436的右端部固定于柱塞433的左端部。阀轴436配置于固定铁芯431的小径圆筒部431b的内侧。阀轴436被小径圆筒部431b支承为能够沿左右方向移动。

在第二开闭阀单元400中,当电磁线圈434为通电状态时,柱塞433通过磁力向左方移动。先导阀芯435也向左方移动,先导阀芯435关闭先导通路425,将主阀芯420向左方按压。主阀芯420与第二阀座413接触,第二阀口412关闭。当第二阀口412关闭时,从第二阀室411和背压室414向第二阀口412的制冷剂的流动被切断。制冷剂贮留于第二阀室411和背压室414。主阀芯420通过制冷剂被按压于第二阀座413。

在第二开闭阀单元400中,当电磁线圈434为非通电状态时,柱塞433被柱塞弹簧438按压并向右方移动。先导阀芯435也向右方移动,先导通路425打开。背压室414的制冷剂经由先导通路425向第二阀口412流动,背压室414的制冷剂压力比第二阀室411的制冷剂压力低。另外,开阀弹簧437将主阀芯420向右方按压。由此,主阀芯420从第二阀座413离开,第二阀口412打开。

第三开闭阀单元500配置于右侧面104的靠近背面102的部位。第三开闭阀单元500能够开闭第六制冷剂通路156(即,能够将通路面积变更为0或比0大的面积)。

第三开闭阀单元500与阀主体100一起构成先导式的开闭阀。第三开闭阀单元500为通常打开型。在阀主体100的右侧面104形成有第三安装孔163。在第三安装孔163配置有第三开闭阀单元500。阀主体100在第三安装孔163的内侧具有第三阀室511、在第三阀室511开口的第三阀口512以及包围第三阀口512的第三阀座513。从第三阀室511和第一室外侧开口131延伸至第三阀室511的制冷剂通路154a(图18、图22)是第四制冷剂通路154的一部分,也是第六制冷剂通路156的一部分。第三阀口512是第六制冷剂通路156的一部分。

第三开闭阀单元500具有主阀芯520和阀芯驱动部530。主阀芯520的躯干部具有先导通路525。阀芯驱动部530所具有的固定铁芯通过螺纹构造安装于阀主体100的第三安装孔163的内周面。在第三开闭阀单元500中,当阀芯驱动部530的电磁线圈为通电状态时,主阀芯520与第三阀座513接触,第三阀口512关闭。在第三开闭阀单元500中,当阀芯驱动部530的电磁线圈为非通电状态时,主阀芯520从第三阀座513离开,第三阀口512打开。由于第三开闭阀单元500具有与第二开闭阀单元400相同(包含实质上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详细说明。

流量调节阀单元600配置于上表面105的靠近左侧面103的部位。流量调节阀单元600能够无级地变更第二制冷剂通路152的第二通路部分152b的通路面积。

流量调节阀单元600与阀主体100一起构成流量调节阀。在阀主体100的上表面105上形成有第四安装孔164。在第四安装孔164配置有流量调节阀单元600。阀主体100在第四安装孔164的内侧具有第四阀室611、在第四阀室611开口的第四阀口612以及包围第四阀口612的第四阀座613。第四阀室611和第四阀口612是第二制冷剂通路152的一部分。

如图27所示,流量调节阀单元600具有阀芯620和阀芯驱动部630。

阀芯620具有支柱621、阀部622、弹簧承受部623以及球承受部624。支柱621具有圆柱形状。阀部622配置于支柱621的下端部。阀部622具有圆环形状。阀部622从支柱621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弹簧承受部623配置于支柱621的上端部。弹簧承受部623具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缘623a。球承受部624具有圆板部和形成于圆板部的下表面的凸部。球承受部624的凸部与形成于弹簧承受部623的孔嵌合。阀部622相对于第四阀口612进退,由此阀芯620无级地变更第四阀口612的开口面积(即,第二制冷剂通路152的第二通路部分152b的通路面积)。

阀芯驱动部630使阀芯620沿上下方向移动,使阀部622相对于第四阀口612进退。阀芯驱动部630具有保持架640、外壳650、转子660、行星齿轮机构670、驱动轴682、球684以及定子单元690。

保持架640为铝合金等金属制。保持架640具有圆筒形状。保持架640通过螺纹构造安装于第四安装孔164的内周面。在保持架640的上部的内侧配置有圆筒形状的驱动轴支承部件642。在驱动轴支承部件642的内周面的下部形成有内螺纹642c。在保持架640的下端部与阀主体100之间配置有阀芯支承部件644。阀芯支承部件644具有圆筒形状。阀芯支承部件644具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阀芯支承孔644a。阀芯620的支柱621配置于阀芯支承孔644a的内侧。在凸缘623a与阀芯支承部件644之间配置有开阀弹簧646。开阀弹簧646为压缩螺旋弹簧。开阀弹簧646将阀芯620向上方按压。

外壳650具有下端部开口且上端部封闭的圆筒形状。外壳650的下端部经由环状部件651与保持架640接合。

转子660具有圆筒形状。转子660的外径小于外壳650的内径。转子660能够旋转地配置于外壳650的内侧。在转子660的上端部接合有圆板形状的连结部件662。连结部件662封闭转子660的上端部。转子轴663贯通连结部件662的中心。转子660经由连结部件662与转子轴663连结。

行星齿轮机构670具有固定齿圈671、太阳齿轮672、多个行星齿轮673、齿轮架674、输出齿轮675以及输出轴676。太阳齿轮672与连结部件662同轴结合。太阳齿轮672与转子660及连结部件662一起旋转。太阳齿轮672的旋转通过固定齿圈671、多个行星齿轮673、齿轮架674及输出齿轮675而被减速,并传递至输出轴676。输出轴676配置于驱动轴支承部件642的内侧。

驱动轴682具有圆柱部682a和平板部682b。平板部682b与圆柱部682a的上端部连接。圆柱部682a和平板部682b形成为一体。在圆柱部682a的外周面形成有外螺纹682c。外螺纹682c与驱动轴支承部件642的内螺纹642c螺合。平板部682b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地配置于输出轴676的狭缝676a的内侧。驱动轴682通过输出轴676而旋转,通过螺纹进给作用而沿上下方向移动。球684配置于驱动轴682与阀芯620的球承受部624之间。

定子单元690具有圆筒形状。在定子单元690的内侧配置有外壳650。定子单元690具有未图示的定子。通过定子单元690的定子和转子660构成步进电动机。

在流量调节阀单元600中,对定子单元690的定子通电,使转子660向一个方向旋转。转子660的旋转由行星齿轮机构670减速,通过输出轴676而使驱动轴682旋转。当驱动轴682旋转时,通过螺纹进给作用而驱动轴682向下方移动。驱动轴682经由球684将阀芯620向下方按压。阀芯620向下方移动,而第四阀口612的开口面积变小。在本实施例中,第四阀口612的最小的开口面积为0,第四阀口612成为全闭状态。

在流量调节阀单元600中,对定子单元690的定子通电,使转子660向另一方向旋转。转子660的旋转由行星齿轮机构670减速,通过输出轴676而使驱动轴682旋转。当驱动轴682旋转时,通过螺纹进给作用而驱动轴682向上方移动。按压于开阀弹簧646的阀芯620向上方移动,第四阀口612的开口面积变大。当第四阀口612成为全开状态时,制冷剂不膨胀就流过第四阀口612。

第二制冷剂通路152包括第二阀口412和第四阀口612。第二制冷剂通路152具有从第二阀口412向左方延伸的部分和从第四阀口612向下方延伸的部分,这些部分成直角地连接。即,第二制冷剂通路152中的第二阀口412与第四阀口612之间的部分具有L字形状(图14)。

第一止回阀单元700配置于第三制冷剂通路153。第一止回阀单元700允许从第三制冷剂通路153中的第一中间开口131向第二制冷剂通路152的制冷剂的流动,并且禁止从第二制冷剂通路152向第一中间开口131的制冷剂的流动。

第一止回阀单元700与阀主体100一起构成止回阀。阀主体100在第三制冷剂通路153具有圆环锥形状的阀座713。从第一中间开口131向上方延伸的制冷剂通路153a(图16、图20)是第三制冷剂通路153的一部分,也是第五制冷剂通路155的一部分。

第一止回阀单元700具有阀芯720、螺旋弹簧730以及保持部件740。阀芯720能够在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前后方向)上移动地配置于第三制冷剂通路153内。阀芯720具有圆环形状的阀部721。螺旋弹簧730的中心轴在第三制冷剂通路153内沿着制冷剂的流动方向配置。螺旋弹簧730的一端部与阀芯720连接,另一端部由固定于阀主体100的保持部件740保持。阀芯720通过螺旋弹簧730而向后方被按压。阀芯720通过向后方移动而使阀部721与阀座713接触。

当第一中间开口131的制冷剂压力比第二制冷剂通路152的连接部位152c的制冷剂压力大时,阀芯720通过制冷剂向前方被按压,螺旋弹簧730被压缩。然后,阀部721从阀座713离开,第三制冷剂通路153打开。由此,在第三制冷剂通路153中,允许从第一中间开口131向第二制冷剂通路152的制冷剂的流动。

当第一中间开口131的制冷剂压力为第二制冷剂通路152的连接部位152c的制冷剂压力以下时,螺旋弹簧730复原,阀芯720被螺旋弹簧730向后方按压。然后,阀部721与阀座713接触,第三制冷剂通路153关闭。由此,在第三制冷剂通路153中,禁止从第二制冷剂通路152向第一中间开口131的制冷剂的流动。

第二止回阀单元800配置于第四制冷剂通路154。第二止回阀单元800允许第四制冷剂通路154中的从第一室外侧开口121向第二中间开口132的制冷剂的流动,并且禁止从第二中间开口132向第一室外侧开口121的制冷剂的流动。

第二止回阀单元800与阀主体100一起构成止回阀。阀主体100在第四制冷剂通路154具有圆环锥形状的阀座813。从第二中间开口132向上方延伸的制冷剂通路151b(图16、图18)是第一制冷剂通路151的一部分,也是第四制冷剂通路154的一部分。

第二止回阀单元800具有阀芯820和螺旋弹簧830。阀芯820能够在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下方向)上移动地配置于第四制冷剂通路154内。阀芯820具有圆环形状的阀部821。螺旋弹簧830的中心轴在第四制冷剂通路154内沿着制冷剂的流动方向配置。螺旋弹簧830的一端部与阀芯820连接,另一端部由配置于制冷剂通路151b的第二接头部件260保持。阀芯820通过螺旋弹簧830而向上方被按压。阀芯820通过向上方移动而使阀部821与阀座813接触。

当第一室外侧开口121的制冷剂压力比第二中间开口132的制冷剂压力大时,阀芯820通过制冷剂向下方被按压,螺旋弹簧830被压缩。然后,阀部821从阀座813离开,第四制冷剂通路154打开。由此,在第四制冷剂通路154中,允许从第一室外侧开口121向第二中间开口132的制冷剂的流动。

当第一室外侧开口121的制冷剂压力为第二中间开口132的制冷剂压力以下时,螺旋弹簧830复原,阀芯820被螺旋弹簧830向上方按压。然后,阀部821与阀座813接触,第四制冷剂通路154关闭。由此,在第四制冷剂通路154中,禁止从第二中间开口132向第一室外侧开口121的制冷剂的流动。

集液器干燥器20对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储存液相制冷剂的剩余部分。另外,集液器干燥器20除去制冷剂中的水分。集液器干燥器20具有集液器干燥器主体210和盖体220。集液器干燥器主体210和盖体220为铝合金等金属制。

集液器干燥器主体210具有上端部开口且下端部封闭的圆筒形状。集液器干燥器主体210收容用于除去制冷剂中的水分的未图示的干燥剂。

盖体220具有圆板形状。盖体220具有第一连接孔231、第二连接孔232、第一螺纹孔271以及第二螺纹孔272。

第一连接孔231与阀主体100的第一中间开口131对应地配置。第一连接孔231的直径与第一中间开口131的直径相同。第二连接孔232与阀主体100的第二中间开口132对应地配置。第二连接孔232的直径与第二中间开口132的直径相同。第一连接孔231和第二连接孔232直接或经由未图示的配管而间接地与集液器干燥器主体210的内侧空间相通。

第一螺纹孔271与阀主体100的第一贯通孔171对应地配置。第二螺纹孔272与阀主体100的第二贯通孔172对应地配置。连结第一螺纹孔271的中心和第二螺纹孔272的中心的线段L1与连结第一连接孔231的中心和第二连接孔232的中心的线段L2交叉(图30)。

第一中间开口131和第一连接孔231经由第一接头部件250连接。第一接头部件250具有圆筒形状。第一接头部件250具有从下方至上方依次连接的第一部分251和第二部分252。

第一部分251和第二部分252在第一接头部件250的轴向上连接。第一部分251的外径与第一连接孔231的直径相同。第一部分251配置于第一连接孔231。在第一部分251与第一连接孔231的内周面之间配置有密封部件(橡胶材料制的O形圈等)。第二部分252的外径与第一中间开口131的直径相同。第二部分252配置于从第一中间开口131向上方延伸的制冷剂通路153a。在第二部分252与制冷剂通路153a的内周面之间配置有密封部件。处于集液器干燥器主体210的内侧空间的制冷剂通过第一连接孔231和第一接头部件250的内侧空间250a,向制冷剂通路153a(第三制冷剂通路153、第五制冷剂通路155)流动。

第二中间开口132和第二连接孔232经由第二接头部件260连接。第二接头部件260具有下端部开口且上端部封闭的圆筒形状。第二接头部件260具有从下方至上方依次连接的第一部分261、第二部分262及第三部分263。

第一部分261、第二部分262及第三部分263在第二接头部件260的轴向上连接。第一部分261的外径与第二连接孔232的直径相同。第一部分261配置于第二连接孔232。在第一部分261与第二连接孔232的内周面之间配置有密封部件。第二部分262的外径与第二中间开口132的直径相同。第二部分262配置于从第二中间开口132向上方延伸的制冷剂通路151b。在第二部分262与制冷剂通路151b的内周面之间配置有密封部件。第三部分263具有周壁部263a和上壁部263b。周壁部263a的下端部与第二部分262连接。周壁部263a的外径比第二部分262的外径小。上壁部263b与周壁部263a的上端部连接。周壁部263a和上壁部263b具有贯通孔。制冷剂通路151b(第一制冷剂通路151、第四制冷剂通路154)的制冷剂通过第三部分263的贯通孔、第二接头部件260的内侧空间260a及第二连接孔232,向集液器干燥器主体210的内侧空间流动。

第二接头部件260的第三部分263的上壁部263b保持第二止回阀单元800的螺旋弹簧830的另一端部。

接着,参照图31、图32对阀装置5的制造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

在长方体形状的工件上形成开口、制冷剂通路、第一贯通孔171及第二贯通孔172,制作阀主体100。然后,将第一止回阀单元700和第二止回阀单元800安装于阀主体100(图31)。

在圆板形状的工件上形成第一连接孔231、第二连接孔232、第一螺纹孔271及第二螺纹孔272,制作盖体220。通过金属拉深加工制作集液器干燥器主体210。在集液器干燥器主体210收容未图示的干燥剂,在集液器干燥器主体210的上端部焊接盖体220(图31)。

将第一接头部件250的第一部分251插入盖体220的第一连接孔231,将第二部分252插入阀主体100的第一中间开口131(制冷剂通路153a)。将第二接头部件260的第一部分261插入盖体220的第二连接孔232,将第二部分262和第三部分263插入阀主体100的第二中间开口132(制冷剂通路151b)。使盖体220与阀主体100的下表面106接触。由此,第一接头部件250的整体配置于阀主体100的内侧及盖体220的内侧。第二接头部件260的整体配置于阀主体100的内侧和盖体220的内侧。将螺栓7从上表面105侧插入阀主体100的第一贯通孔171和第二贯通孔172。使螺栓7与第一螺纹孔271及第二螺纹孔272螺合,通过螺栓7将阀主体100和盖体220紧固(图32)。

将第一开闭阀单元300安装于阀主体100的第一安装孔161的部位。将第二开闭阀单元400安装于阀主体100的第二安装孔162的部位。将第三开闭阀单元500安装于阀主体100的第三安装孔163的部位。将流量调节阀单元600安装于阀主体100的第四安装孔164的部位。这样,完成阀装置5。

如图1所示,压缩机30的排出口经由配管P1与室内冷凝器40的入口连接。压缩机30吸入制冷剂、压缩制冷剂并排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室内冷凝器40对压缩机30排出的制冷剂的热散热。室内冷凝器40对向车室吹送的送风空气加热。室内冷凝器40的出口经由配管P2与阀装置5的第一室内侧开口111连接。在室内蒸发器50中,在该室内蒸发器50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与向车室吹送的送风空气进行热交换。室内蒸发器50冷却送风空气。室内蒸发器50的出口经由配管P3与压缩机30的吸入口连接。室内蒸发器50的入口经由配管P4与阀装置5的第二室内侧开口112连接。在配管P4配置有流量调节阀70。流量调节阀70能够无级地变更配管P4的通路面积。在室外热交换器60中,在该室外热交换器60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室外热交换器60的出口经由配管P5与阀装置5的第一室外侧开口121连接。室外热交换器60的入口经由配管P6与阀装置5的第二室外侧开口122连接。阀装置5的第三室内侧开口113经由配管P7与配管P3连接。配管P1~P7为制冷剂通路。

空调装置1具有未图示的控制装置。控制装置控制压缩机30、阀装置5(第一开闭阀单元300、第二开闭阀单元400、第三开闭阀单元500、流量调节阀单元600)、流量调节阀70。空调装置1具有制热模式、制冷模式以及除湿制热模式。

参照图2~图4对制热模式、制冷模式及除湿制热模式进行说明。在图2~图4中,对第一开闭阀单元300、第二开闭阀单元400、第三开闭阀单元500、流量调节阀单元600及流量调节阀70中的处于闭阀状态的单元标注剖面线。

在制热模式下,空调装置1的控制装置通过阀装置5的第一开闭阀单元300打开第一制冷剂通路151,通过第二开闭阀单元400关闭第二制冷剂通路152的第一通路部分152a,通过流量调节阀单元600将第二制冷剂通路152的第二通路部分152b的通路面积设为能够供制冷剂膨胀的大小,通过第三开闭阀单元500打开第六制冷剂通路156,通过流量调节阀70关闭配管P4。然后,控制装置使压缩机30动作,使制冷剂循环。如图2所示,在制热模式下,制冷剂依次通过压缩机30、室内冷凝器40、第一制冷剂通路151(第一开闭阀单元300)、集液器干燥器20、第三制冷剂通路153(第一止回阀单元700)、第二制冷剂通路152的第二通路部分152b(流量调节阀单元600)、室外热交换器60、第六制冷剂通路156(第三开闭阀单元500),并返回压缩机30。由此,由流量调节阀单元600膨胀后的制冷剂向室外热交换器60流动。在制热模式下,送风空气不由室内蒸发器50冷却,而是由室内冷凝器40加热后送往车室。

在制冷模式下,空调装置1的控制装置通过阀装置5的第一开闭阀单元300关闭第一制冷剂通路151,通过第二开闭阀单元400打开第二制冷剂通路152的第一通路部分152a,通过流量调节阀单元600将第二制冷剂通路152的第二通路部分152b的通路面积设为最大面积(全开状态),通过第三开闭阀单元500关闭第六制冷剂通路156,通过流量调节阀70将配管P4的通路面积设为能够供制冷剂膨胀的大小。然后,控制装置使压缩机30动作,使制冷剂循环。如图3所示,在制冷模式下,制冷剂依次通过压缩机30、室内冷凝器40、第二制冷剂通路152(第二开闭阀单元400、流量调节阀单元600)、室外热交换器60、第四制冷剂通路154(第二止回阀单元800)、集液器干燥器20、第五制冷剂通路155、流量调节阀70、室内蒸发器50,并返回压缩机30。由此,由流量调节阀70膨胀后的制冷剂向室内蒸发器50流动。在制冷模式下,送风空气在由室内蒸发器50冷却后送往车室。

在除湿制热模式下,空调装置1的控制装置通过阀装置5的第一开闭阀单元300打开第一制冷剂通路151,通过第二开闭阀单元400关闭第二制冷剂通路152的第一通路部分152a,通过流量调节阀单元600将第二制冷剂通路152的第二通路部分152b的通路面积设为能够供制冷剂膨胀的大小,通过第三开闭阀单元500打开第六制冷剂通路156,通过流量调节阀70将配管P4的通路面积设为能够供制冷剂膨胀的大小。然后,控制装置使压缩机30动作,使制冷剂循环。如图4所示,在除湿制热模式下,制冷剂依次通过压缩机30、室内冷凝器40、第一制冷剂通路151(第一开闭阀单元300)、集液器干燥器20、第三制冷剂通路153(第一止回阀单元700)、第二制冷剂通路152的第二通路部分152b(流量调节阀单元600)、室外热交换器60、第六制冷剂通路156(第三开闭阀单元500),并返回压缩机30。另外,一部分制冷剂从集液器干燥器20通过第五制冷剂通路155、流量调节阀70、室内蒸发器50,并返回压缩机30。由此,由流量调节阀单元600膨胀后的制冷剂向室外热交换器60流动,由流量调节阀70膨胀后的制冷剂向室内蒸发器50流动。在除湿制热模式下,送风空气在由室内蒸发器50冷却(除湿),并由室内冷凝器40加热后送往车室。

本实施例所涉及的阀装置5具有阀组件10和集液器干燥器20。阀组件10具有:具有多个制冷剂通路的一个阀主体100;及安装于阀主体100的多个阀单元。集液器干燥器20具有:能够贮留制冷剂的筒形状的集液器干燥器主体210;及与集液器干燥器主体210的上端部接合的盖体220。并且,盖体220与阀主体100相接配置。由此,能够将阀组件10和集液器干燥器20最靠近地配置。因此,能够使阀装置5小型化。另外,阀装置5具有:具有多个制冷剂通路的一个阀主体100;及安装于阀主体100的多个阀单元。因此,能够抑制制冷剂在制冷剂通路彼此的连接部位及制冷剂通路与阀单元的连接部位泄漏,并且能够削减用于连接的零件。

另外,盖体220具有第一螺纹孔271和第二螺纹孔272。阀主体100具有与第一螺纹孔271对应地配置的第一贯通孔171和与第二螺纹孔272对应地配置的第二贯通孔172。利用穿过第一贯通孔171而与第一螺纹孔螺合的螺栓7以及穿过第二贯通孔172而与第二螺纹孔272螺合的螺栓7,从而将盖体220安装于阀主体100。由此,能够通过比较简单的结构,可靠地将集液器干燥器20的盖体220安装于阀主体100。

另外,盖体220具有与集液器干燥器主体210的内侧空间相通的第一连接孔231和第二连接孔232。连结第一螺纹孔271的中心和第二螺纹孔272的中心的线段L1与连结第一连接孔231的中心和第二连接孔232的中心的线段L2交叉。由此,能够使第一螺纹孔271、第二螺纹孔272、第一连接孔231及第二连接孔232以彼此不重叠的方式紧凑地配置。

另外,阀装置5具有圆筒形状的第一接头部件250和圆筒形状的第二接头部件260。第一接头部件250具有在上下方向上连接的第一部分251和第二部分252。第一部分251配置于第一连接孔231,第二部分252配置于从第二中间开口132向上方延伸的制冷剂通路153a。第二接头部件260具有在上下方向上连接的第一部分261、第二部分262及第三部分263。第一部分261配置于第二连接孔232,第二部分262和第三部分263配置于从第一中间开口131向上方延伸的制冷剂通路151b。由此,通过配置于阀主体100和盖体220的内侧的第一接头部件250和第二接头部件260,能够连接阀主体100的制冷剂通路和集液器干燥器20的内侧空间。因此,第一接头部件250和第二接头部件260不会影响阀装置5的大小,能够更可靠地连接阀组件10和集液器干燥器20,并且能够使阀装置5小型化。

另外,阀组件10具有第二止回阀单元800。第二止回阀单元800配置于制冷剂通路151b,在该制冷剂通路151b配置有第二接头部件260。并且,第二接头部件260是保持第二止回阀单元800并防止该第二止回阀单元800从制冷剂通路151b脱落的保持部件。由此,不需要保持第二止回阀单元800的单独的保持部件,能够削减零件。

另外,在阀主体100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一室内侧开口111、第二室内侧开口112、第一室内外侧开口121、第二室内外侧开口122、第一中间开口131以及第二中间开口132。在阀主体100设置有:连接第一室内侧开口111和第二中间开口132的第一制冷剂通路151;连接第一室内侧开口111和第二室外开口122的第二制冷剂通路152;连接第一中间开口131和第二制冷剂通路152的第三制冷剂通路153;连接第一室外侧开口121和第二中间开口132的第四制冷剂通路154;以及连接第一中间开口131和第二室内侧开口112的第五制冷剂通路155。阀组件10具有:能够对第一制冷剂通路151开闭的第一开闭阀单元300;能够对第二制冷剂通路152中的第一室内侧开口111与第二制冷剂通路152和第三制冷剂通路153连接的连接部位152c之间的第一通路部分152a进行开闭的第二开闭阀单元400;能够使第二制冷剂通路152中的第二室外侧开口122与连接部位152c之间的第二通路部分152b的通路面积无级地变更的流量调节阀单元600;允许从第三制冷剂通路153中的第一中间开口131向第二制冷剂通路152的制冷剂的流动且禁止从第二制冷剂通路152向第一中间开口131的制冷剂的流动的第一止回阀单元700;以及允许第四制冷剂通路154中的从第一室外侧开口121向第二中间开口132的制冷剂的流动且禁止从第二中间开口132向第一室外侧开口121的制冷剂的流动的第二止回阀单元800。由此,能够抑制制冷剂在制冷剂通路彼此的连接部位及制冷剂通路与阀单元的连接部位泄漏,并且能够削减用于连接的零件。

另外,在阀主体100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三室内侧开口113。在阀主体100形成有连接第一室外侧开口121和第三室内侧开口113的第六制冷剂通路156。并且,阀组件10具有能够对第六制冷剂通路156进行开闭的第三开闭阀单元500。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制冷剂在制冷剂通路彼此的连接部位及制冷剂通路与阀单元的连接部位泄漏,并且能够进一步削减用于连接的零件。此外,阀组件10也可以是省略了第三室内侧开口113、第六制冷剂通路156及第三开闭阀单元500的结构。

另外,阀主体100的外表面具有右侧面104、与右侧面104成直角的上表面105以及与上表面105平行的下表面106。在右侧面104设置有在右侧面104的长度方向(Y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的第二安装孔162和第三安装孔163。在上表面105设置有在与右侧面104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X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的第一安装孔161和第四安装孔164。在第一安装孔161的内侧配置有由第一开闭阀单元300进行开闭的第一阀口312。在第二安装孔162的内侧配置有由第二开闭阀单元400进行开闭的第二阀口412。在第三安装孔163的内侧配置有由第三开闭阀单元500进行开闭的第三阀口512。在第四安装孔164的内侧配置有第四阀口612,该第四阀口612通过流量调节阀单元600而无级地变更开口面积。第一贯通孔171和第二贯通孔172从上表面105延伸至下表面106。当从右侧面104的法线方向观察时,第一贯通孔171的Y方向的位置和第二贯通孔172的Y方向的位置位于第二阀口412与第三阀口512之间。而且,当从上表面105的法线方向观察时,第一贯通孔171的X方向的位置和第二贯通孔172的X方向的位置位于第一阀口312与第四阀口612之间。由此,能够配置为从各阀口直线状地延伸的制冷剂通路与第一贯通孔171及第二贯通孔172不重叠。

另外,第二制冷剂通道152包含第二阀口412和第四阀口612。并且,第二制冷剂通路152中的第二阀口412与第四阀口612之间的部分具有L字形状。由此,能够紧凑地配置第二制冷剂通路152中的第二阀口412与第四阀口612之间的部分。

虽然在上述的阀装置5中,第一室内侧开口111设置于正面101,第一室外侧开口121设置于背面102,第二室内侧开口112、第三室内侧开口113及第二室外侧开口122设置于左侧面103,但是这些开口也可以设置于阀主体100的其他的外表面。

例如,第一室内侧开口111也可以设置于上表面105。在该情况下,制冷剂通路151a的至少一部分沿Z轴方向配置,并与位于上表面105的第一室内侧开口111连接。另外,第一室外侧开口121也可以设置于上表面105。在该情况下,制冷剂通路154a的至少一部分沿Z轴方向配置,并与位于上表面105的第一室外侧开口121连接。另外,第二室外侧开口122也可以设置于正面101。在该情况下,第二制冷剂通路152(第二制冷剂通路152中的连接第四阀室611和第二室外侧开口122的部分)沿Y轴方向配置,并与位于正面101的第二室外侧开口122连接。另外,第二室内侧开口112也可以设置于背面102或上表面105。在该情况下,第五制冷剂通路155的至少一部分沿Y轴方向或Z轴方向配置,并与位于背面102或上表面105的第二室内侧开口112连接。另外,第三室内侧开口113也可以设置于背面102或上表面105。在该情况下,第六制冷剂通路156的至少一部分沿Y轴方向或Z轴方向配置,并与位于背面102或上表面105的第三室内侧开口113连接。

在本实施例所涉及的阀装置5中,设置于阀主体100的外表面的开口(第一室内侧开口111、第二室内侧开口112、第三室内侧开口113、第一室外侧开口121及第二室外侧开口122)的位置以使阀装置5的尺寸(体积)成为最小的方式被设定,但是如上述那样,通过适当变更开口的位置来变更配管的布局,能够有助于空调装置1的尺寸、占有空间的降低。

上述的阀装置5具有通过组装该阀装置5的系统的控制装置来控制各阀单元的结构。除了这样的结构以外,例如,也可以是,阀装置5具有控制单元,控制单元接收来自系统的全部的信号,并集中控制多个阀单元。

另外,上述的阀装置5的第一开闭阀单元300是利用电磁力动作的先导式的开闭阀单元,为了维持第一阀口312打开的开阀状态,需要进行通电。第二开闭阀单元400是利用电磁力动作的先导式的开闭阀单元,为了维持第二阀口412关闭的闭阀状态,需要进行通电。第三开闭阀单元500具有与第二开闭阀单元400相同(包含实质上相同)的结构。并且,在阀装置5中,代替这些开闭阀单元,也可以采用即使停止通电也维持开阀状态及闭阀状态的闩锁式的开闭阀单元。

在本说明书中,表示“圆筒”、“圆柱”等形状的各用语实质上也用于具有该用语的形状的部件、部件的部分。例如,“圆筒形状的部件”包含圆筒形状的部件和实质上圆筒形状的部件。

虽然上述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实施例的结构。对于上述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适当地进行了构成要素的追加、删除、设计变更的结构、适当组合实施例的特征的结构,只要不违背本发明的主旨,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符号说明

1...空调装置、5...阀装置、7...螺栓、10...阀组件、20...集液器干燥器、30...压缩机、40...室内冷凝器、50...室内蒸发器、60...室外热交换器、70...流量调节阀、100...阀主体、

111...第一室内侧开口、112...第二室内侧开口、113...第三室内侧开口、121...第一室外侧开口、122...第二室外侧开口、131...第一中间开口、132...第二中间开口、151...第一制冷剂通路、151a...制冷剂通路、151b...制冷剂通路、152...第二制冷剂通路、152a...第一通路部分、152b...第二通路部分、152c...连接部位、153...第三制冷剂通路、153a...制冷剂通路、154...第四制冷剂通路、154a...制冷剂通路、155...第五制冷剂通路、156...第六制冷剂通路、161...第一安装孔、162...第二安装孔、163...第三安装孔、164...第四安装孔、171...第一贯通孔、172...第二贯通孔、210...集液器干燥器本体、220...盖体、231...第一连接孔、232...第二连接孔、271...第一螺纹孔、272...第二螺纹孔、250...第一接头部件、250a...内侧空间、251...第一部分、252...第二部分、260...第二接头部件、261...第一部分、262...第二部分、263...第三部分、263a...周壁部、263b...上壁部、300...第一开闭阀单元、311...第一阀室、312...第一阀口、313...第一阀座、314...背压室、320...主阀芯、325...先导通路、326...均压通路、330...阀芯驱动部、331...保持架、332...壳体、333...柱塞、333a...弹簧收容孔、333b...底面、334...电磁线圈、335...先导阀芯、336...固定铁芯、336a...弹簧承受部件、337...开阀弹簧、338...柱塞弹簧、400...第二开闭阀单元、411...第二阀室、412...第二阀口、413...第二阀座、414...背压室、420...主阀芯、421...躯干部、422...第一凸缘部、423...第二凸缘部、425...先导通路、426...均压通路、430...阀芯驱动部、431...固定铁芯、431a...大径圆筒部、431b...小径圆筒部、432...壳体、433...柱塞、434...电磁线圈、435...先导阀芯、436...阀轴、437...开阀弹簧、438...柱塞弹簧、500...第三开闭阀单元、511...第三阀室、512...第三阀口、513...第三阀座、520...主阀芯、525...先导通路、530...阀芯驱动部、600...流量调节阀单元、611...第四阀室、612...第四阀口、613...第四阀座、620...阀芯、621...支柱、622...阀部、623...弹簧承受部、623a...凸缘、624...球承受部、630...阀芯驱动部、640...保持架、642...驱动轴支承部件、642c...内螺纹、644...阀芯支承部件、644a...阀芯支承孔、646...开阀弹簧、650...外壳、651...环状部件、660...转子、662...连结部件、663...转子轴、670...行星齿轮机构、671...固定齿圈、672...太阳齿轮、673...行星齿轮、674...齿轮架、675...输出齿轮、676...输出轴、676a...狭缝、682...驱动轴、682a...圆柱部、682b...平板部、682c...外螺纹、684...球、690...定子单元、700...第一止回阀单元、713...阀座、720...阀芯、721...阀部、730...螺旋弹簧、740...保持部件、800...第二止回阀单元、813...阀座、820...阀芯、821...阀部、830...螺旋弹簧、P1~P7...配管。

技术分类

06120116541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