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含氟唑菌酰羟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6:06:26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药杀菌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氟唑菌酰羟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小麦白粉病是由布氏白粉菌属小麦专化型(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引起的一种小麦叶柄的病害,专性寄生,只侵染小麦,该菌靠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湿度高温度低有利于小麦白粉病的发生。而小麦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产量的多少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小麦的产量受多方面的影响,其中叶部病害(白粉病、叶锈病和条锈病)对于产量的影响巨大。

黄瓜白粉病(Erysiphe cichoracearum)又称白毛病、白霉病,具有分布广、潜伏期短、流行性强、传播快的特点,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是保护地黄瓜的重要病害之一。其主要阻碍叶片的光合作用,对黄瓜后期造成严重的影响。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生,主要侵害叶片,亦为害茎部和叶柄,一般不为害果实。温室大棚内一旦发病,发展迅速,严重时可造成叶片干枯甚至提早拉秧,严重影响黄瓜产量和品质。

氟唑菌酰羟胺是由先正达开发的吡唑酰胺类杀菌剂。氟唑菌酰羟胺高效、广谱,适用于谷物、玉米、大豆、油菜和特种作物等,防治包括灰霉病、褐斑病、叶斑病、菌核病、白粉病、赤霉病等在内的许多病害。其作用机制为通过抑制呼吸链复合物Ⅱ中的泛醌还原反应,进而影响三羧酸循环以及菌体的呼吸作用而发挥效果。结构式如下:

苯菌酮(化学名称3’-溴-2,3,4,6’-四甲氧基-2’,6-二甲基二苯酮)是一种重要的二苯甲酮类杀菌剂,主要用于防治禾谷类作物、番茄、黄瓜、葡萄等农作物的白粉病及眼点病,兼顾预防和治疗的两用杀菌剂,其作用机制为影响菌丝形态发育,干扰细胞生长,使菌丝孢子发育畸形。结构式如下:

戊菌唑是三唑类内吸性杀菌剂,可被植物迅速吸收、传导。戊菌唑的主要作用机理是甾醇脱甲基化抑制剂,破坏和阻止病菌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导致细胞膜不能形成,使病菌死亡。其结构式如下:

化学防治是目前防治植物真菌性病害的主要手段,但是长时间使用单一药剂使得多种药剂的防效不断降低。植物病原菌对药剂已经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因此亟需筛选出新的防治药剂。

发明内容

基于以上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氟唑菌酰羟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该杀菌组合物可用于防治多种真菌性病害,尤其针对小麦白粉病、瓜类白粉病防效显著,减少用药量,同时延缓致病菌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对环境友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含氟唑菌酰羟胺的杀菌组合物,所述的杀菌组合物有效成分包含活性成分A和活性成分B,所述的活性成分A为氟唑菌酰羟胺,所述的活性成分B为苯菌酮或戊菌唑中的任一种。

进一步地,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35~35:1;

进一步地,所述的活性成分B为苯菌酮,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10~20:1;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活性成分B为苯菌酮,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5~10:1;

进一步地,所述的活性成分B为戊菌唑,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20~20:1;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活性成分B为戊菌唑,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10~10:1;

进一步地,所述的杀菌组合物的总重量以100wt%计,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总重量占杀菌组合物的总重量的0.1%~90%;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杀菌组合物的总重量以100wt%计,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总重量占杀菌组合物的总重量的1%~80%;

进一步地,所述的杀菌组合物除包含活性成分外还包含农业上允许的辅助成分,所述的辅助成分选自润湿剂、分散剂、增稠剂、崩解剂、乳化剂、消泡剂、防腐剂、稳定剂、增效剂、载体、溶剂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润湿剂选自烷基苯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盐、木质素磺酸盐、十二烷基硫酸钠、琥珀酸二辛脂磺酸钠、α-烯烃磺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蓖麻油聚氧乙烯醚、烷基酚乙氧基化物、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蚕沙、皂角粉、无患子粉、SOPA、净洗剂、乳化剂2000系列和湿润渗透剂F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所述的分散剂选自木质素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萘磺酸盐、三苯乙烯基苯酚乙氧基化物磷酸酯、脂肪醇乙氧基化物、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醚缩合物硫酸盐、脂肪胺聚氧乙烯醚、甘油脂肪酸酯聚氧乙烯醚、聚羧酸盐类、聚丙烯酸类、磷酸盐类、EO-PO嵌段共聚物和EO-PO接枝共聚物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所述的增稠剂选自黄原胶、聚乙烯醇、有机膨润土、硅酸镁铝、羧甲基纤维素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所述的崩解剂选自硫酸钠、硫酸铵、氯化铝、氯化钠、氯化铵、膨润土、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尿素、碳酸钠、碳酸氢钠、柠檬酸和酒石酸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所述的乳化剂选自脂肪醇聚氧乙烯醚、脂肪醇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共聚物、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脂肪胺聚氧乙烯醚、烷基苯磺酸盐、苯乙烯基苯酚聚氧乙烯醚、脂肪酸聚氧乙烯酯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所述的消泡剂选自硅油、C

所述的防腐剂选自山梨酸、山梨酸钠盐、山梨酸钾盐、苯甲酸、苯甲酸钠盐、对羟基苯甲酸钠盐、对羟基苯甲酸甲酯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所述的稳定剂选自酸、丁二酸、己二酸、硼砂、环氧化植物油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所述的增效剂选自增效磷、增效醚;和/或

所述的载体选自高岭土、膨润土、凹凸棒土、轻质碳酸钙、硅藻土、白炭黑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所述溶剂选自苯、甲苯、二甲苯、甲醇、乙醇、异丙醇、正丁醇、柴油、N,N-二甲基甲酰胺、环己酮、乙酸乙酯、N-甲基吡咯烷酮、丙醇、丁醇、乙二醇、二乙二醇、乙二醇甲醚、丁醚、溶剂油、植物油、植物油衍生物和去离子水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进一步地,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可以制备成农业上允许的任意一种制剂剂型。

进一步地,所述剂型为固体制剂、液体制剂或种子处理制剂;

进一步地,所述的固体制剂为直接使用固体制剂、可分散固体制剂或可溶固体制剂;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直接使用固体制剂为粉剂、颗粒剂、球剂、片剂或条剂;

所述的可分散固体制剂为可湿性粉剂、油分散粉剂、乳粉剂、水分散粒剂、乳粒剂或水分散片剂;

所述的可溶固体制剂为可溶粉剂、可溶片剂或可溶粒剂;

进一步地,所述的液体制剂为溶液制剂、分散液体制剂、乳液制剂、悬浮制剂或多相制剂;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溶液制剂为可溶液剂、可溶胶剂、油剂或展膜油剂;

所述的分散液体制剂为乳油、乳胶、可分散液剂或膏剂;

所述的乳液制剂为水乳剂、油乳剂、微乳剂或脂剂;

所述的悬浮制剂为悬浮剂、微囊悬浮剂、油悬浮剂或可分散油悬浮剂;

所述的多相制剂为悬乳剂、微囊悬浮-悬浮剂、微囊悬浮-水乳剂或微囊悬浮-悬乳剂;

进一步地,所述的种子处理制剂包括种子处理固体制剂或种子处理液体制剂;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种子处理固体制剂为种子处理干粉剂或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

所述的种子处理液体制剂为种子处理液剂、种子处理乳剂或种子处理悬浮剂;

进一步地,所述的固体制剂为水分散粒剂,所述的液体制剂为水乳剂、乳油、悬浮剂。

本发明还公开了如上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和/或其制剂在防治植物真菌性病害中的应用。

进一步地,所述的植物真菌性病害为猝倒病、根腐病、霜霉病、白锈病、疫病、绵疫病、赤霉病、白粉病、炭疽病、叶斑病和/或黑斑病;

进一步地,所述的植物真菌性病害为白粉病;

进一步地,将所述的杀菌组合物以有效剂量施用于需要控制的病菌或其生长介质上。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将不同作用机理的活性成分进行复配,延缓了致病菌的抗药性产生,延长了活性成分的使用寿命;

2)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增加了单一成分的杀菌谱,扩大了防治范围,提高了防病效果;

3)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既节约了成本又降低了农药的使用次数,安全环保。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目的以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本发明用以下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

制剂制备例:

制备例1:20%氟唑菌酰羟胺·苯菌酮水乳剂(2:3)(8%+12%)

配方:按重量百分比计,8%氟唑菌酰羟胺、12%苯菌酮、3%十二烷基苯磺酸钙、12%烷基酚聚氧乙烯醚、2%木质素磺酸钠、10%苯乙酮、2%聚乙烯醇、3%乙二醇、去离子水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按实施例配方比例将活性成分与溶剂、乳化剂、助溶剂加在一起,使溶解成均匀的油相;将部分水,抗冻剂及其他的农药助剂混合在一起成均匀的水相;在反应釜中高速搅拌的同时将油相加入水相,缓缓加水直至达到转相点,开启剪切机进行高速剪切,并加入剩余的水,剪切约半小时,形成水包油型的水乳剂。

制备例2:22%氟唑菌酰羟胺·苯菌酮水分散粒剂(1:1)(11%+11%)

配方:按重量百分比计,11%氟唑菌酰羟胺、11%苯菌酮、10%木质素磺酸钠、2%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3%十二烷基苯磺酸钠、5%白炭黑、高岭土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按配方比例,将活性成分氟唑菌酰羟胺和苯菌酮加入载体中,并在其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和其他功能性助剂,混合,经气流粉碎后加10~25%的水,然后经捏合、造粒、干燥、筛分制得水分散粒剂产品;或将粉碎过的粉体在沸腾造粒机中喷水、造粒、干燥,之后筛分制得产品。

制备例3:20%氟唑菌酰羟胺·苯菌酮乳油(4:1)(16%+4%)

配方:按重量百分比计,16%氟唑菌酰羟胺、4%苯菌酮、15%烷基酚聚氧乙烯醚、2%二烷基苯磺酸钙、18%碳酸丙烯酯、三甲苯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将计量后的氟唑菌酰羟胺、苯菌酮、溶剂、助溶剂加入到调配釜中搅拌使其溶解,再加入乳化剂,用剩余溶剂补足余量,在搅拌釜中搅拌均匀,过滤后即的本发明所需乳油。

制备例4:24%氟唑菌酰羟胺·苯菌酮悬浮剂(3:1)(18%+6%)

配方:按重量百分比计,18%氟唑菌酰羟胺、6%苯菌酮、2%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2%木质素磺酸钠、1%硅酸镁铝、0.5%黄原胶、5%乙二醇、0.1%苯甲酸钾、0.5%硅油,去离子水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按配方比例,将活性成分氟唑菌酰羟胺、苯菌酮、表面活性剂和其他功能性助剂依次置于反应釜中,加水混合均匀,经高速剪切,湿法砂磨,最后匀质过滤即得悬浮剂产品。

制备例5:25%氟唑菌酰羟胺·戊菌唑水乳剂(4:1)(20%+5%)

配方:按重量百分比计,20%氟唑菌酰羟胺、5%戊菌唑、15%环己酮、2%十二烷基苯磺酸钠、8%烷基芳基聚氧乙烯醚聚氧丙烯醚、10%二甲苯、0.5%黄原胶、5%丙三醇、0.2%苯甲酸钠、去离子水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同制备例1。

制备例6:30%氟唑菌酰羟胺·戊菌唑水分散粒剂(2:1)(20%+10%)

配方:按重量百分比计,20%氟唑菌酰羟胺、10%戊菌唑、4%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4%拉开粉BX、高岭土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同制备例2。

制备例7:20%氟唑菌酰羟胺·戊菌唑乳油(1:3)(5%+15%)

配方:按重量百分比计,5%氟唑菌酰羟胺、15%戊菌唑、18%丙二醇甲醚、12%苯乙烯基苯酚聚氧乙烯醚、3%十二烷基苯磺酸钙、三甲苯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同制备例3。

制备例8:18%氟唑菌酰羟胺·戊菌唑悬浮剂(1:1)(9%+9%)

配方:按重量百分比计,9%氟唑菌酰羟胺、9%戊菌唑、2%脂肪醇聚氧乙烯醚、4%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2%琥珀酸酯磺酸盐、2%木质素磺酸盐、1.5%硅酸镁铝、0.1%黄原胶、1%山梨酸钠、5%丙二醇、0.5%硅油、去离子水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同制备例4。

室内联合毒力测定试验

实施例1:复配药剂对黄瓜白粉病的室内活性试验

试验依据:试验依据:试验参照NY/T 1156.6-2006《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第6部分:混配的联合作用测定》;NY/T 1156.11-2008《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第11部分:防治瓜类白粉病试验盆栽法》。

试验靶标:瓜类白粉病菌(Erysiphe cichoracearum DC),菌种取自海利尔药业集团实验室。

供试作物:选用感白粉病的黄瓜品种新泰密刺,盆栽培养至2~4片真叶期,编号备用。

供试药剂:98%氟唑菌酰羟胺原药、98%苯菌酮原药、97%戊菌唑原药,以上原药均由海利尔药业集团提供。

药剂配制:将原药先用丙酮溶解后,再用0.1%的吐温80水溶液稀释,根据混配的目的、药剂的活性设计不同配比,各组单剂及每组配比混剂按照等比的方法配制成所需系列质量浓度。

孢子悬浮液制备:用含有吐温80的水溶液洗脱白粉病发病叶片上的孢子,用双层纱布过滤,配制成孢子浓度为1×10

接种与培养:将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接种后的试材自然风干,然后移至温室,在温度20℃~24℃的条件下培养7天。

药剂处理:用喷雾法将药剂均匀喷洒于备用的黄瓜苗上,自然晾干。试验设不含药剂的处理作空白对照。每处理3盆,4次重复。

数据调查:根据空白对照发病情况分级调查各处理发病情况,每处理调查30片叶子。

分级标准为: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5%~15%;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15%~25%;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25%~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50%以上。

数据统计与分析:

病情指数按公式(1)计算

式中:

X—病情指数;

N

i—相对级数值;

N—调查总叶数。

防治效果按公式(2)计算

式中:

P——防治效果,单位为%;

CK——空白对照病情指数;

PT——药剂处理病情指数。

根据孙云沛共毒系数法(CTC)来评价药剂混用的增效作用,即CTC≤80为拮抗作用,80

式中:

ATI——混剂实测的毒力指数;

S——标准药剂的EC

M——混剂的EC

TTI=TI

式中:

TTI——混剂的理论毒力指数;

TI

P

TI

P

式中:

CTC——共毒系数;

ATI——混剂实测毒力指数;

T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

试验采用DPS数据处理系统,对数据进行处理,分别建立毒力回归方程式,计算药剂EC

室内联合活性试验见下表:

表1氟唑菌酰羟胺与苯菌酮混配对黄瓜白粉病菌的室内活性测定试验结果

由室内活性试验结果可以看出,氟唑菌酰羟胺和苯菌酮混配对黄瓜白粉病菌具有很好的抑制效果,氟唑菌酰羟胺对黄瓜白粉病的毒力较高,EC

表2氟唑菌酰羟胺与戊菌唑混配对黄瓜白粉病菌的室内活性测定试验结果

由室内活性试验结果显示,氟唑菌酰羟胺和戊菌唑混配对黄瓜白粉病菌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氟唑菌酰羟胺与戊菌唑质量比在1:20~20:1范围内,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其中氟唑菌酰羟胺与戊菌唑的质量比在1:1,增效作用最明显,共毒系数为170.939。

实施例2:复配药剂对小麦白粉病的室内活性试验

试验依据:试验参照NY/T 1156.6-2006《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第6部分:混配的联合作用测定》;NY/T 1156.4-2006《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第4部分:防治小麦白粉病试验盆栽法》。

试验靶标:小麦白粉病菌(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菌种取自沈阳中化农药化工研发有限公司。

供试作物:选用感白粉病的小麦(品种鲁原502)盆栽,待幼苗长至2~3叶期,编号备用。

实验药剂:98%氟唑菌酰羟胺原药、98%苯菌酮原药、97%戊菌唑原药,以上原药均由海利尔药业集团提供。

药剂配制:将原药先用丙酮溶解后,再用0.1%的吐温80水溶液稀释,根据混配的目的、药剂的活性设计不同配比,各组单剂及每组配比混剂按照等比的方法配制成所需系列质量浓度。

药剂处理:用喷雾法将药剂均匀喷洒于备用的小麦苗上,自然晾干。试验设不含药剂的处理作空白对照。每个浓度处理重复4次,每重复3盆,每盆10株。

接种与培养:将发病小麦叶片上24h内产生的白粉病菌新鲜孢子均匀抖落接种于处理的2~3叶期盆栽小麦苗上。然后置于适宜条件下培养。

数据调查:根据空白对照发病情况分级调查。采用如下分级方法: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6~15%;

5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16~25%;

7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26~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0%以上。

数据统计与分析:

病情指数按公式(1)计算

式中:

X—病情指数;

N

i—相对级数值;

N—调查总叶数。

防治效果按公式(2)计算

式中:

P——防治效果,单位为%;

CK——空白对照病情指数;

PT——药剂处理病情指数。

根据孙云沛共毒系数法(CTC)来评价药剂混用的增效作用,即CTC≤80为拮抗作用,80

式中:

ATI——混剂实测的毒力指数;

S——标准药剂的EC

M——混剂的EC

TTI=TI

式中:

TTI——混剂的理论毒力指数;

TI

P

TI

P

式中:

CTC——共毒系数;

ATI——混剂实测毒力指数;

T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

试验采用DPS数据处理系统,对数据进行处理,分别建立毒力回归方程式,计算药剂EC

室内试验结果见下表:

表3氟唑菌酰羟胺与苯菌酮混配对小麦白粉病菌的室内活性测定试验结果

由表3室内活性试验结果可以看出,氟唑菌酰羟胺对小麦白粉病菌的毒力较高,其EC

表4氟唑菌酰羟胺与戊菌唑混配对小麦白粉病菌的室内活性测定试验结果

由表4室内活性试验结果可以看出,氟唑菌酰羟胺与戊菌唑复配对小麦白粉病表现出良好的防治效果。其中,当氟唑菌酰羟胺与戊菌唑的质量比在1:10~10:1的范围内,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联合作用均表现为增效;当氟唑菌酰羟胺与戊菌唑的质量比为1:5~10:1时,其共毒系数大于140,增效作用显著;当氟唑菌酰羟胺与戊菌唑的质量比为1:1时,其共毒系数最大为187.8116,增效作用最显著。

田间药效试验:

实施例3:复配药剂对黄瓜白粉病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靶标:黄瓜白粉病。

试验作物:黄瓜(新泰密刺)。

试验地点: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蔬菜大棚,试验地各小区栽培管理一致,符合当地科学的农业实践(GAP)。

小区安排:试验小区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每处理重复4次,每小区面积20m

施药方法:采用工农-16型手动喷雾器进行常规喷雾,黄瓜白粉病发病初期进行施药,间隔7天进行第2次施药,总计施药2次。施药时对叶片正反面均匀喷雾,以叶片不滴水为宜。施药24h内未降雨,试验期间无恶劣天气。

调查方法:每小区随机取4点,每点调查两株的全部叶片,每片叶按照病斑占叶面积的百分率进行分级并记录。第一次施药后7d、第二次施药后10d分别调查白粉病发病情况、计算病情指数、校正防治效果。

叶部被害分级标准如下: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6%~10%;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11%~20%;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21%~40%;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40%以上。

药效计算方法:

田间药效试验见下表:

表5氟唑菌酰羟胺与苯菌酮混配制剂对黄瓜白粉病的田间药效实验结果

由田间药效试验可以看出,氟唑菌酰羟胺与苯菌酮进行混配后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均优于对照药剂。第一次药后7d,20%氟唑菌酰羟胺·苯菌酮水乳剂(2:3)、22%氟唑菌酰羟胺·苯菌酮水分散粒剂(1:1)、20%氟唑菌酰羟胺·苯菌酮乳油(4:1)、24%氟唑菌酰羟胺·苯菌酮悬浮剂(3:1)均表现出良好的速效性。第二次药后10d,24%氟唑菌酰羟胺·苯菌酮悬浮剂(3:1)的复配组合防治黄瓜白粉病的效果最突出,防效为86.97%,具有较佳的持效性。

表6氟唑菌酰羟胺与戊菌唑混配制剂对黄瓜白粉病的田间药效实验结果

如表6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所示,氟唑菌酰羟胺与戊菌唑不同混配药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均优于对照药剂。第一次药后7d及第二次药后10d,18%氟唑菌酰羟胺·戊菌唑悬浮剂(1:1)(9%+9%)的复配组合防治黄瓜白粉病的效果最突出,防效分别为78.23%和86.72%。

实施例4:复配药剂对小麦白粉病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依据:试验参照GB/T 17980.22-2000《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杀菌剂防治禾谷类白粉病》。

试验靶标:小麦白粉病病原菌(Blumeria gminis f.sp.tritici)。

试验作物:小麦(济麦44)。

试验地点: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土壤为沙壤土,土壤有机质含量2.2%,水肥管理适中。

试验小区:按照试验药剂设计,每小区随机区组排列,每处理重复4次,每小区面积20m

施药时间:试验于2020年4月下旬小麦白粉病发病初期进行施药,采用工农-16型手动喷雾器进行喷雾施药2次,时间间隔为7d,每次施药用药量为600kg/hm

试验调查:试验于末次施药后10d进行防效调查,每小区对角线固定5点取样,每点调查0.25m

小麦白粉病分级方法:

0级:无病;

1级:病斑面积占整叶片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叶片面积的6%~15%;

5级:病斑面积占整叶片面积的16%~25%;

7级:病斑面积占整叶片面积的26%~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叶片面积的50%以上。

药效计算方法:

田间药效试验见下表:

表7氟唑菌酰羟胺与苯菌酮混配制剂对小麦白粉病的田间药效实验结果

表8氟唑菌酰羟胺与戊菌唑混配制剂对小麦白粉病的田间药效实验结果

由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氟唑菌酰羟胺与戊菌唑或苯菌酮中的任一种进行混配对小麦白粉病表现出良好的防治效果,末次药后10d,24%氟唑菌酰羟胺·苯菌酮悬浮剂在有效成分用药量为50克/每公顷、75克/每公顷、100克/每公顷时的防效为81.77%、84.05%、89.10%;18%氟唑菌酰羟胺·戊菌唑悬浮剂在有效成分用药量为50克/每公顷、75克/每公顷、100克/每公顷时的防效为80.43%、85.02%、88.94%。

通过室内毒力试验以及在田间药效试验可以看出,本发明所使用的氟唑菌酰羟胺和苯菌酮或戊菌唑中的任一种进行复配的农药组合物对植物真菌性病害尤其是白粉病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本发明复配所得杀菌组合物或其制剂防效显著,在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延长持效性方面优于单剂的加和。

虽然,上文中己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方案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技术分类

06120114703288